为什么有人说参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皇帝折磨死了?你怎么看?
为什么有人说参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皇帝折磨死了?你怎么看?
网友解答:
乾隆煞费苦心办了场\"千叟宴“,结果变成了老人们的”夺命宴“,主要是乾隆实在太能折腾人了。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初四,刚刚退位三天的乾隆帝,在紫禁城的皇极殿中,举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宴会,宴请全国数千位70岁以上的老人,史称”千叟宴“。
这场宴会,让来自全国的老人们不仅有幸亲眼见到乾隆,还让他们品尝到了皇家的美酒佳肴,老人们纷纷狼吞虎饮,因此醉倒、饱倒之人比比皆是。
但让人意外的是,这场乾隆煞费苦心举办的”千叟宴“,却变成老人们的”夺命宴“,不少参加过宴会的老人纷纷病倒,并很快一命呜呼。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老人丧命的呢?其实说得简单点,这些老人参加过宴会就去世,完全是被乾隆给折腾的。
千叟宴的由来,还是出自乾隆的爷爷康熙之手。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下了一道旨意,要把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请到紫禁城,举办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型宴会。
康熙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那一年他恰逢六十大寿。
如果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六十岁似乎并不算太大,但在各方面条件落后的古代,能活到六十岁,真的可以称得上高寿了。
不仅如此高寿,同时在康熙之前,没有一个帝王在位时间比他更长的,这可是一件相当值得庆贺的事情。
因此,康熙才会下了这么一道旨意,既能笼络臣民,又能彰显自己的仁爱,何乐而不为呢?
这次宴会,举办地点在紫禁城的畅春园,根据史料记载,前来参与的老人共有千余人,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各种身份的都有,由于人数众多,酒席从畅春园一直摆到了西直门。
俗话说得好,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尤其是第一次千叟宴之后,全国上下对康熙的美誉大大增加,这就让他十分受用,因此,在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康熙帝69岁的时候,第二次千叟宴再次隆重召开。
第二次千叟宴,规模更高,参与人数也较上次更多,而这一年,千叟宴多了一个特殊的参与者,这个人就是十二岁的弘历。
弘历即乾隆,自从被爷爷康熙一眼看中后,他就被接到了宫中,由康熙亲自教导,因此,在第二次千叟宴时,他作为皇孙,也随着爷爷康熙出席了这场活动。
而宴会上盛大的场面,以及老人们集体向康熙祝寿的情形,彻底让弘历震撼了。
在他幼小的心里,不仅对爷爷康熙更加崇拜,也埋下一个愿望,那就是日后若是自己登基,这种活动也要举行。
因此,多年后,效仿康熙的乾隆,在乾清宫举办了他在位期间的第一次千叟宴。
这次千叟宴,乾隆规定只要是年满60岁,都能有资格参与宴会,而最终的参与人数,高达3000余人,其中不仅皇亲国戚,也有前朝老臣,更有数量可观的民间老者,单是酒席就摆了800多桌。
根据记载,当时年龄最大的老寿星,是一个叫做郭钟岳的人,他在当时已经有141岁,作为全场最高寿的人,他不仅被推至上座,并且乾隆帝和大臣纪晓岚亲自与之碰杯,各种赏赐更是不计其数。
而这场规模宏大的宴会,被当时的文人推崇为
“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
有了这种极高的赞誉,身为”十全老人“的乾隆,在高兴之余,也就萌生了举办第二次的想法,毕竟他的爷爷康熙都办了两次,自己怎么会落后呢?
因此,在嘉庆元年,也就是乾隆禅位当年的正月初一,乾隆帝再次下诏,在宁寿宫皇极殿举办第二次千叟宴。
这一年,乾隆帝85岁。
之所以乾隆帝要举办第二次千叟宴,除了他想彰显自己的仁爱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让嘉庆帝知道,他爹就是他爹。
众所周知,乾隆帝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帝王,他的长寿,不仅熬死了自己众多妃子,也熬死了自己不少儿子。
而占据皇位久了,乾隆帝就越发迷恋权力的感觉,因此也就越来越不想放下,但自己曾夸下海口,说在位时间不会超过爷爷康熙,因此,在乾隆六十年,他不得不退位,让儿子嘉庆接班。
但退位归退位,手中的权力可不会马上交给儿子,毕竟历史上不少退居二线的帝王,下场都不是很好,因此,必须让儿子嘉庆知道,大清国此时还是他乾隆说了算。
而举办千叟宴,就是一个绝佳的方式,不仅能体现自己的”十全武功“,更能让儿子看看,老爹是多么的厉害。
带着这种想法,第二次千叟宴召开了。
由于此时的乾隆已经有85岁,因此,宴会规则做了一个调整,把参与宴会的老人年龄上调至70岁,不过,即使年龄有所上调,但参与人数却比前几次更多。
根据记载,这次千叟宴列名参席者有3056人,列名邀赏者达到5000多人,如此众多的参与者,让乾隆帝喜笑颜开,在他看来,正是自己不俗的文治武功,才开创了如此盛世,也因此产生了数量众多的老寿星。
嘉庆元年正月初四,千叟宴正式召开,在嘉庆帝的服侍下,乾隆帝来到皇极殿,并在宝座上,接受了来自全国的数千名老人跪拜。
此情此景,让乾隆觉得志得意满,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这次宴会,除了琳琅满目的珍馐美食之外,乾隆帝更是大行赏赐,对90岁以上的老人赏赐七品顶戴,对100岁以上的老人,则赏赐了六品顶戴。
可不要小看这个赏赐,要知道有不少官员,穷尽一生才能混到如此,而这些老人单凭着高寿,就能被乾隆大手笔赐予顶戴,并且一出手就是六品和七品,如此厚赏,让在场的老人们几乎都乐疯了。
尤其是在宴会中,乾隆帝一改往日的严肃,走下宝座,来到众人当中,与那些寿星老人一起喝酒吟诗,这种”与民同乐“的举动,让老人们个个是感激涕零。
在这种气氛的带动下,加上很多来自民间的老人一辈子也没品尝过这么高档的美酒佳肴,因此,醉倒、乐倒、饱倒的老人比比皆是。
而这场宴会,也在乾隆与参宴人员即席赋诗中达到最高峰,据记载,宴会后结集的诗作共有3497首。
按理说,这场规格如此之高的宴会,本应让乾隆的”十全老人“这个称号更加耀眼,但在宴会结束后,却接连发生了不少煞风景的事情。
那些参与宴会的老人,在宴会结束后的返乡途中,先是病倒,之后一个接一个去世。
刚开始只是一两个人出现这种情况,但之后,去世的人数越来越多,这就让人们不得不重视起来,那么,这些老人纷纷离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造成老人们去世的主要责任,还是出在乾隆身上。
首先,这次参加宴会的老人,最小的已经七十岁,而最大的,已经有一百多岁,这个年龄段,即便是放到现代,都是老态龙钟的年纪了。
一般来说,人到了这个年纪,身体机能都会下降得十分厉害,不管是体力还是精力都远不如年轻时候,身体的抵抗力也变得很低。
而参加千叟宴,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长途跋涉,毕竟古代可没有什么先进的交通工具,即便是一路坐马车,也需要不少时间,舟车劳顿之下,让这些老人们一个个吃不消。
勉强到了京城之后,部分老人已经是强弩之末,身体早已虚弱不堪,因此才会在参加千叟宴后,最终支撑不住,一个个离世。
另外,千叟宴上的食物,也是造成老人们去世的原因之一。
根据记载,举办千叟宴的时间,是在嘉庆元年的正月初四,众所周知,北方的正月,可是一年最冷的时候。
而由于参会人数众多,酒席不仅摆满了皇极殿,也摆到了门外的广场上,也就是说,不少老人是在寒风中的空旷场地里,哆哆嗦嗦的吃完了这顿饭。
同时,由于天气原因和人数过多,酒席上的菜品在端上来之后,就已经变得十分冰凉,这种情况之下,即使山珍海味,也变得难以下咽。
但老人们又不得不吃,总不能对乾隆说菜太凉吧,因此,这些生冷油腻的食物,被老人们吃到了肚子里。
这样一来,让原本肠胃功能就很弱的老人们,一个个不堪重负,身体也就受不了,而去世也就十分正常了。
并且,在宴会当天,乾隆和”与民同乐“,让老人们高兴得无以复加,毕竟这种荣耀不是谁都能有的,高兴之余,就不免要多喝几杯,这个时候乾隆再亲自赐酒,更让那些老人把持不住,喝起来也就完全不顾及身体。
但毕竟他们的年龄已经不允许如此大喝特喝,所以,在酩酊大醉后以及消化不良的双重作用下,让他们先是生病,最终死亡。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挺过去了宴会,但返乡之途还得舟车劳顿和长途跋涉,这就让老人们最后的精力被耗尽,因此,那些侥幸能回到家的老人,也会在到家后,先后离世。
其实这种去了可能回不来的情况,很多老人还是知道的,毕竟自己的身体怎么样,他们自己最清楚,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参加千叟宴,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点:
其一,这是乾隆帝的旨意,不得不参加,毕竟皇命难违,也不敢违;
其二,千叟宴的机会难得,并且这还是无上的荣耀,虚荣心的驱使下,让他们不顾身体参加;
其三,实实在在的赏赐,不管是参会人员人均赏赐的物品也好,还是那些被赏赐的顶戴,这些可都是平日里花钱都买不到的,尤其是六品和七品的顶戴,虽说只是荣誉称号,但却能给家族带来很大好处,为了后辈儿孙,必须参加;
还有,这些老人们都知道自己已经是命不久矣,活不了几天了,与其在家默默去世,还不如参加千叟宴,不仅能得实惠,还能惠及家族,哪怕死了也值了。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这些老人才会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参加这个所谓的千叟宴,而之后一个个病逝,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总而言之,参加了乾隆千叟宴的老人们,其之所以在宴会后一个个去世,乾隆帝是要担大部分责任的,毕竟这个看似盛大,实则荒唐的宴会,是出自他的命令,并且,从某种程度来讲,乾隆举办千叟宴,并不是真心想弘扬敬爱老人的精神,而是满足他自己好大喜功的愿望而已。
-----
网友解答: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一提到满清,老梁就止不住的想笑。咱掰着脚指头算算,满清小三百年的历史,愣是被康熙和乾隆俩人占了一百二十四年,这就占了一半的时间。所以这两人的事,你就得准备俩筐,每人都能给您整一筐出来。而且乾隆这人爱好海了去了,其中有一大爱好,就和咱题主的问题有点瓜葛。啥事都喜欢和康熙比,只要康熙老爷子干的事,这乾隆爷想着像模像样的整一个出来。
就这千叟宴,就是乾隆仿效康熙整出来的,康熙整了两次,他也不多不少也整两次。
那么咱就从康熙这千叟宴说起。
第一次。
咱掐着时间点瞅一下,这是康熙五十二年,这年赶巧了,正好是康熙六十大寿。那年月这人能整个六十出来,那都是稀罕事。康熙老爷子自己个蹲龙窝里,掰着手指头算了算,从秦始皇开始,有名有姓的皇帝就有一百九十三个,就属他蹲龙窝里的时间最长,而且这寿命也是最长的。
这一高兴,就想到了,皇帝这位置上的人寿命真心不长,那民间里的有多少呢?于是带着这个疑问,就整了个千叟宴出来。当然一开始也不叫这名,就是给地方上的官吏,下了一道旨意,只要年龄够六十五岁的,都可以参加。这一家伙下去,全国就整出了六千六百个老人,一帮子老头老太太齐聚一起,那叫个热闹。
“坐!坐!”康熙开心坏了。大手一挥,住龙窝边上的皇子皇孙们就出来了,给这六千多个老头上酒,上菜。一帮子老头也开心,这热热闹闹的就整了三月,全京城的大小官员,一出门就必须整上朝服穿上正装。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要问了:“老梁康熙为啥这么高兴?就因为看到这么多比他大的老头?”
您还真说对了,大家伙都知道,满清自打开国,地方上就没停止过闹腾。康熙忙乎了一辈子,放眼全国那也不是很安生的,到现在一瞅这么多上了年纪的老头,他感觉这天下总算是开始太平了,因为只有太平的年月,这人的寿命才会长久。
让康熙想不到的是,到了乾隆年间,这白莲教一窝一窝的搞事,到了嘉庆的时候,被七十二个人就攻进了皇宫里,还在他那匾额上留下一枚箭头。
这话有点扯远了,咱接着聊。
康熙这一高兴,让八十岁的就可以到康熙的边上喝,九十岁的直接到宫里的内门喝,八十以下的,在宫门外吃上一把就可以了。临到了结束的时候,每人都拿了不老少的银子回家,算是康熙的赏赐。
第二次
时间点就到了康熙六十一年,这一年有是康熙在位的最后一年喽。这一年康熙感觉自己该干的事都干的差不离了,这就又想来一次。但第一次折腾下来,康熙知道这帮人受不了太大的动静,人家好不容易活到现在,您来一下,把人家个整没了,这不好听。
所以这一次就招待那些个退了休的官员,年龄在六十五岁以上的,大家伙蹲在一起乐呵乐呵,谈谈这辈子的得失,就那么过去就行了,所以这一次人员不多,一千出了个头。康熙一高兴整了一首诗出来《千叟宴》。得,这老头老太太一起聚餐的活动正式定名为千叟宴。
第二次千叟宴,乾隆以服务生的身份参加了,那个场面让乾隆记忆犹新,这就在心里留下了阴影。
所以这就有了第三次。
第三次
这时间点就卡在了乾隆五十年的时候。干点啥你也得找个借口不是,这一年正好乾隆的五世玄孙出生了,这事搁在当年那都是稀罕事。
于是乾隆借着这事,就把自己的心里阴影给办了,也整了个千叟宴出来玩。这一家伙就整出了三千多人,比康熙老爷子的第一次少了一半,但没有关系乾隆这里出了一个141岁的郭钟岳,也算是和康熙不相上下吧。
临到了,乾隆爷赋诗一首《千叟宴》,毕竟康熙都做了一首,喜欢和康熙比的乾隆不能落下不是,于是也整了一首出来。
第四次
这就到了乾隆六十年,也就是嘉庆元年。这一年乾隆已经八十五岁喽,老是老点,但心心念念还记得康熙,人家康熙就在位子上蹲了六十一年。所以乾隆把位就退了给了嘉庆,以表示自己不是和康熙比,自己个赚着玉玺,当了太上皇,这叫退位不退权知道不。
退位当太上皇这可是大事啊,再说康熙做了二次千叟宴,咱乾隆爷不能落后不是,也整了两次。
但这一次规定的年龄是在七十岁以上,毕竟乾隆都八十六了,你整个六十,那都是乾隆儿子辈的人喽。
这一次邀请了五千多人,结果捧场的就只有三千多个。这次乾隆除了赏赐银子之外,还额外的给那些个超过百岁的老人,整了个六品的帽子戴,九十岁以上的整七品。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整这么多官,这满清也忒大方了吧!”
您别急,这都是虚职,再说了,到了乾隆这头,朝堂上卖官买官乾隆就已经给了明码标价,给个虚职无所谓了。
这些老头陪着乾隆乐呵完了,回家很多都挂了。
没办法都是老胳膊老腿的,不经折腾,一折腾总要命。您想想这说是吃饭,其实就是一仪式,这搞仪式的,一蹲或者一站不是一个小时就是两小时。而且这么多人吃饭,端上来全凉了,你叫一个老人吃凉的东西,他不闹肚子,那才叫见鬼了。
而且上了岁数的人,一有病,那基本上就是大病,好吗,这一下子撂倒好多老人。
最后这一次,要不是和珅想了个办法,整了一桌桌的火锅,估计撂倒的人更多。
而且,人家康熙整千叟宴的时候,是在三月份,气温回升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老人挨冻的能力。而乾隆一拍脑壳就来事的搞,他每次都在正月,那西北风吹的呦,老人们别说饭了,光这西北风就喝饱了,加上这天气还冷。
挂俩大鼻涕,拿这筷子从火锅里捞食吃,就为了整点热乎气。说起这事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啊!
三年后,乾隆崩了,这事就算是结了,再也没有皇帝搞这事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
网友解答:
清代的千叟宴前后搞了4次,康熙2次,乾隆2次,这也好理解,也就这二位爷做皇帝的资历能搞这种汇聚天下古稀、耄耋之年老人的盛会。
第一次是康熙52年,恰逢玄烨60大寿,他认为自秦汉以来共193个皇帝,就属他的执政时间最长,寿命也是最长的皇帝之一,所以他就决定借60大寿这个时机,搞一次千叟宴。
整个庆祝活动持续了整个3月,所有的京官在那段时间里,一律身穿朝服正装,整个北京城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按照皇帝的规定,全国凡年满65岁的老人,皆可参加这个千叟宴,到宴会之时,全国总共来了1800多人,非常热闹,皇帝还让自己的皇子皇孙们出来给这些老人们敬酒。
第二次举办千叟宴的时候,康熙已经距离去世不远了,当时的那小孙子—后来的乾隆皇帝全程目睹了这个宴会的盛况,感受了千叟宴的热闹。
作为康熙爷爷亲自制定的接班人,弘历对康熙爷爷可谓是敬仰无比,既然爷爷能干的事情,自己为什么不能也同样去做呢?
乾隆福气真的好,皇帝里,就数他活的最久,掌控权力最久,执政期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几乎没出什么天灾人祸,经常下下江南玩的开开心心,10次出征都获得了胜利就自封为十全老人,简直是个好福气皇帝。
出于对爷爷的敬仰,他在即位60年后就让位给了嘉庆帝,千叟宴也只举办了2次,绝不超过爷爷的次数。
这里说说第二次,也就是千叟宴的千古绝唱,当时乾隆已经是86岁高龄,所以,他规定把赴宴的年龄标准改为70岁,不然60来岁的老人在他面前就是小屁孩。
这一次,参加的人数达到了3056人。
这一天,正是1796年的正月初四,天气寒冷,也是他正式退位后的第四天,3天前,他刚刚把皇位禅让给了嘉庆皇帝。
他在宁寿宫皇极殿再次举办“千叟宴”,但在皇极殿,毕竟地方就那么大,除了太上皇,只有2品以上的官员和皇室宗亲才能进入,三品官员只能呆在殿外的丹陛甬路上设席,四品以下官员在皇极殿外的边边角角设席,而那些安南、廓尔喀、朝国、暹罗等藩属国的使臣则只能呆在皇极殿的殿廊里,好歹比三品大员们要好一些,剩下的那些老人们等参会人员只能呆在宁寿门外的露天广场上,地方虽然宽敞,风景也不错,但正月里那寒风可没那么善良哪。
宴席开始,照例乾隆的皇子皇孙、曾孙元孙们给各位王公大臣们敬酒,嘉庆帝带着几千位官员和老人们太上皇山呼万岁,为太上皇祝寿,太上皇心满意足,他召见那些一品王公大臣们以及年满90岁的老人们,让他们到御座前来,并亲自赐给他们御酒,乾隆赏赐给百岁老人六品顶戴,90以上老人赏给七品顶戴,以显示太上皇养老敬老之意。
氛围是很好啊,可在室外那么长时间,很多老人就已经吃不消北京城户外的凛冽寒冬了。
宴席上,皇帝各种感言、致辞、赐食等等,每次少不了各种山呼万岁、三跪九叩、饭前感恩,这让很多老人就吃不消了。
本来,很多耄耋之年的老人每天的饮食也就是简单的粗茶淡饭简单惯了,这一趟的满汉全席可得把他们衰老的肠胃折腾的半死。
更不用说各种千里迢迢的舟车劳顿、看见太上皇的激动心情以及宏大场面下的激动心情,心脏可受苦了。
结果,很多老人在当场就倒下了,而官员们还要骗老皇帝说这是老人们见到太上皇太激动了,而之后在回去的路上以及回去后,更多的老人就一病不起了。
随后,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又继续掌控了3年朝政,直至驾崩,这次千叟宴,既代表乾隆的时代结束了,也代表上百年的康乾盛世彻底终结了。
-----
网友解答:
在真正讲述千叟宴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清朝时期,出现一个名叫李庆远的老人,他活了多少岁呢?根据当时的记载,有的人说他活了256岁,然而清朝历史也不过是三百年不到。古人也云:彭祖之智不出尧舜禹而八百。
据说他一生经历了清朝九个皇帝,先后娶过24个老婆,一生当中生育了180多个孩子。由于其非常的长寿,还自己悟出了一套长寿的秘诀,也有很多人前来巴结他。比如说在民国16年的时候,有一位大军阀杨森想要巴结蒋介石。
把这个老人请过来,让他给蒋介石提了一幅字,并且深得蒋介石喜欢。蒋介石在了解这个老人之后,为了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人瑞,还把他推荐给时代周刊。当然也有很多人怀疑他的寿命作假,希望寻找出证据来证明他的真假。
有人拿乾隆时期的千叟宴来说事,当时乾隆广邀天下老人。而出生于康熙十六年的李庆元,乾隆年间举行的千叟宴他已经是118岁。古人七十古来稀,这已经算是人瑞了,为什么千叟宴上面的记载没有他?
有关于他寿命的真假,这里也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只是想给大家讲述下,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怎么回事,最后为何有何么多的老者被折么死。清朝时期总共举办过四次千叟宴,乾隆的时候已经是第三、第四次了。
第一次在康熙五十二年,当时恰逢玄烨60大寿。他认为:自秦汉以降,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就说从秦汉以来,皇帝有193个,但是像我这么长寿的没有一个。所以借60大寿的机会,他想举办一次千叟宴,这件事情当然交给礼部侍郎来做。
“今岁恭遇万寿六旬大庆,非寻常可比。”整个活动举办的场面非常的宏大,整个3月期间,所有的京官全部都是穿蟒袍、补褂,打破了只穿七天朝服的习俗。而且根据康熙的规定,只要是年满65岁的老人。不管是京官还是地方人员,全部都可以来到皇宫当中赴宴。
消息下发出去,一时间引起了全国的反响,毕竟这是一种天大的荣誉,可以近距离的接触皇上。结果等到宴会之时,90岁以上者33人,80岁以上者538人,70岁以上者1823人,65岁以上者1846人。10到20岁之间的皇子皇孙,全部都出来给这些老人发放食物。
而且年龄越高给的宠幸越大,比如说80岁以上的人,可以到康熙这边来喝酒。90岁以上的老者,可以来到宫门内就餐。80岁以上的在宫门外就餐,其余的就比较远了。但是不管怎么样,只要可以过来的人,全部都给他们赏了银子。据记载总共有老汉6600多人,老妇也有7000多人。可见女人的寿命自古以来就比男人的长。
第二次发生在康熙六十一年,也是康熙在世的最后一年。在这场宴会上面,康熙做了一首七律《千叟宴》,也算是终于给这场宴会起了名字。但是这一次不是宴请天下,主要是一些退休的老官员,杂七杂八的加起来刚刚过了1000人,所以才有的这个称号。
第三次是在乾隆五十年,于乾清宫在正月初六举行。之所以会举办这次盛宴,是因为在这一年乾隆添了五世玄孙。这在现在是很少见到的情况,除了古代这种结婚比较早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这次前来赴宴的60岁以上老者超过3000人,其规模要比康熙年间举行的都要大。
最后一次千叟宴是在乾隆六十年,也就是嘉庆元年,因为他准备在乾隆六十一年把皇位传给十五子嘉庆皇帝。当时乾隆皇帝已经是86岁,所以要求也有所提高。前来赴宴的老人,年龄必须在70岁以上。宴会的时间定在正月初四,地点则是在宁寿宫的皇极殿。
这次宴会邀请了5000多人,然而真正赶过来的也只不过是3000多个。在这一次宴会上面,除了沿袭之前的赏金银之外。乾隆皇帝还给百岁以上的老人,赏了六品的官职。90岁以上的老人,则是给了七品的官职。然而乾隆年间办下来的两次宴会,实在是死了很多的老人。
古代说的七十古来稀,很大原因是因为古代的生活条件不好。有时候就算是简单的感冒发烧,也有可能最后引起重大的疾病。还幸亏是中国基数大,才幸存下来这么多年老的人。但是也别忽略了中国地大物博,这些老人真正的赶到京城,身子骨有几个能受得了?
就说是现在,你让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从安徽赶到北京。如果让他坐火车,估计到了北京身子骨都要散了架。更何况古代没有什么快的交通工具,最好的也是马车牛车。再加上路不好,赶到北京城还能活蹦乱跳的就没几个了。
再加上参会的人员实在是太多,在吃饭上面也是个问题。比如说乾隆年间的3000多人的宴会,等到宫女太监把所有的东西送到桌子上面的时候,很多的饭菜都已经凉了。更何况举办的时间还是正月份,天气还是非常的寒冷。不像是在康熙年间的两次宴会,举办时间都是在3月份,正是气温回升的时候。
幸亏在乾隆六十年举办的千叟宴,和珅给出了一个建议,让这些老人吃火锅。所以极大的减少了这种不必要的伤害,老人吃的饭也都是热乎的。虽然有着旅途的劳累,但是好歹宫廷里面的条件好,给的照顾也非常好。所以在第二次宴会当中,这种情况就大大的减少了。
-----
网友解答:
乾隆皇帝平生最崇拜的人是他的祖父康熙,在他的眼中,康熙就是清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皇,所以从他当上皇帝开始,他就展开了追寻康熙脚步的路途。
在康熙在位年间,康熙一路挥兵东征南战建立出了很多大事迹。
乾隆在成为皇帝后,他为了致敬自己的祖父,他就开始挥霍清朝国力极尽夸耀武力地打了不少仗,最后还自封了个十全老人的名号。
康熙是八岁登基成为皇帝的,他在自己的皇帝宝座上坐了61年的时间,是我国历史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乾隆为了不超过康熙皇帝所保持的纪录,他就在他在位第60年把皇帝宝座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嘉庆,自此成为了一个幕后掌握大权的太上皇。
从种种历史事迹来看,我们都能看出乾隆皇帝对康熙皇帝的崇拜。
而我们这里所说到的乾隆千叟宴则也是乾隆皇帝向他祖父康熙致敬的一个举动。
第一次举办千叟宴的人是康熙皇帝
千叟宴最早是由康熙皇帝举办的,康熙为了纪念自己好不容易逃过了历史皇帝普遍短命的魔咒,他就在他60岁那年举办了这个所谓的千叟宴。
千叟宴顾名思义来说,就是几千个老人组成的一个宴会,虽然当时老人的数量加起来并不一定只有几千人,但意思都是差不多的。
当时康熙皇帝为了举办这个宴会,他就提前给各地官府下了命令,让他们把他举行宴会的通知传达到了各位年龄达到65岁的老人耳中。
让他们如果想参与这个宴会可以自行前往北京参与,只要年龄合适,无论是退休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参加,甚至还有可能可以看到皇帝的龙颜。
而如果是从省外赶往北京参与这个宴会的老人,还能从康熙手中得到来回的路费。
因此在康熙60岁这年的3月份,历史中的第一场千叟宴展开了。
这场宴会的排场非常巨大,康熙为了确保能容纳得了那么多老人,他就下令让人在道路两旁摆了很多棚子、桌椅。
由此从皇宫内部的道路一直延伸到皇宫外的畅春园,一路都摆满了很多桌席,桌上有着从御膳房里准备出来的山珍海味。
乾隆效仿康熙举办千叟宴
这样的宴会在康熙在位年间曾经举办过两次,因此乾隆在成为皇帝后,他也举办了两次这样的宴会。
康熙举办宴会一次是为了庆祝60大寿,一次为了是为了预祝70大寿。
而乾隆皇帝不同,他第一次举办千叟宴是为了庆祝自己的第五世孙出生。
和我们想象的不同,乾隆的第五世孙并不是他孙子的孙子的儿子,而是他孙子的孙子,因为第一世是从他本身算起的。
而他第二次举办千叟宴则是为了庆祝自己成为太上皇,因此在退位第三天的时候,他再度举办了这个宴会。
乾隆举办这两次宴会的细节是不一样的,第一次举办的时候,他规定了只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去参加宴会。
在第二次举办宴会的时候,情况又开始变得有所不同,这一次只有超过了70岁的老人才能参与这个宴会。
而参与千叟宴的老人是分不同等级,年龄徘徊在六到七十岁左右的老人只能在距离皇宫比较遥远的道路上吃喝。
但是达到了90岁的老人就会有所不同,90岁的老人将可以享受到一品大臣的待遇,和乾隆手下的一品大臣们一起坐在乾隆御座的下首,和他一起同吃同喝。
还有90岁的老人也将可以获得乾隆赐给他们的御酒。
至于其他年龄稍小一些的老人,则能得到来自于乾隆的皇子、皇孙、皇曾孙敬给他们的酒。
而在第二次的时候,老人们除了能吃喝到皇宫的御酒御席之外,他们还能获得另一个荣耀。
如果他们的年龄到达了90岁,那他们就能获得来自于乾隆赏赐的七品品级,获得一个如同现在县长一般的地位。
如果是年龄达到了100岁的老人就更加不一样了,他们能获得六品的品级,地位相当于现如今县长和市长之间徘徊的位置。
老人们参与乾隆千叟宴后大规模去世的原因
千叟宴本身是一个出发良好的举动,但是在当时,却带来了不少出乎意料的后果。
在乾隆举办完这些宴会之后,有不少原本逃过了岁月折磨的老人在路途中或者回去后没多久就怆然离世了。
至于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很多原因造就的,第一个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路途的问题。
那个年代里还没有现如今那么平坦的道路,如果是城内的道路还好,但如果是从外地通往北京的道路,即便修得再好,也少不了有各种碎石颠簸。
因此在来回马车的颠簸下,就有不少老人承受不住了。
第二个原因则是食物的问题,因为宴会举办得浩大,所以就使得很多御厨们变得力不从心起来,最终当他们上完食物后,这些食物早已经变冷了。
再加上乾隆举办千叟宴的时间又是北京最冷的时候,不说当时,就算是如今,一般中年人在寒冷冬天吃这般冰凉的食物都是受不了,更何况是那个医疗不发达的年代和身体素质那么差的老人?
所以在他们吃完这些食物又没有合适的医疗条件下,就有不少人丢掉了性命。
不要说什么老人不会吃冰凉食物之类的话,要知道那可是皇帝赏赐下来的食物,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可是一辈子都享受不了的荣耀,他们求都来不及,又怎么可能不会下口?
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可能是有一些老人实在太过于激动了。
现如今我们无法理解古人看到皇帝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不过我觉得在那个皇帝已经被神化的年代,老人们看到皇帝可能就跟看到了神灵一般,说不激动那是假,由此因为太过激动而出现问题也是无可厚非的。
所以说参加千叟宴的老人并不是乾隆折磨死的,而是因为天气寒冷、食物冰凉、路途颠簸、心情激动等问题丢掉自己性命的,不过对他们来说这一切都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们见到了皇帝本人,在那个年代,对他们来说,这绝对是一件死无遗憾的事情。
-----
网友解答:
康熙、乾隆时期,千人以上的大宴会,主要有四次:第一次在康熙五十二年,第二次在康熙六十一年,第三次在乾隆五十年,第四次在嘉庆元年。
这四次千人以上大宴会,冠名“千叟宴”的只有后三次,但我们今天说起“千叟宴”来,往往将第一次也包括进来。
第一次千叟宴在康熙五十二年
这一年康熙正好六十岁,按照古人的平均生命而言,六十以上过生日就可以称作大寿,所以康熙六十岁生日必须要大操大办。
皇帝的生日,那就是全国人民的节日啊。所以,在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这天,康熙在畅春园举办了盛大的万寿庆典和千人盛宴。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从大内到西直门,再到畅春园,沿路搭建起了彩棚,总长度达三十多里。康熙下诏,凡是年65岁以上者,官民不论,均可按时赶到京城参加畅春园的盛宴。于是,官员士庶,男女老幼,就跟赶大集似的,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此次宴会共分三天三场。
第一场,康熙宴请汉族大臣、官员等,六十五岁以上者共计4240人。
第二场,康熙招待八旗大臣、官兵等,六十五岁以上者共计2605人。
第三场,在皇太后宫前举行,专门招待八旗满洲、蒙古、汉军70岁以上的妇人,人数不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场并不接待普通汉人妇女,但是汉人大臣的妻子,如果年龄够了,也可以入宫就席。
总而言之,这次盛大宴会是历史上的空前之举,参加宴会的总人数接近8000人。但是,此次宴会虽有“千叟宴”之实,却无“千叟宴”之名,因为当时并没有这个提法。
千叟宴的提法,第一次出现在康熙举行的第二次千人盛宴上。
这一次是在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在乾清宫举行。因为康熙算了算,从古到今,中国这么多的皇帝,就数他在位时间最长了,如此盛事,当然要庆贺一番,于是就有了这次盛宴。
“览自秦汉以下,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
此次宴会分为两场。
第一场,康熙宴请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文武大臣官员,年龄在六十五岁以上,包括在职的和已经离退休的,共680人。
第二场,宴请汉文武大臣官员,条件同上,共计340人。
以上两场宴会,共有1020人参加。席间,康熙亲自赋七言律诗一首,并命与宴满汉大臣官员作诗相和,以诗纪盛,题名为《千叟宴诗》,千叟宴之名由此而来。
由于清朝电视剧的影响太大,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索额图和明珠,一个死于康熙四十二年,一个死于康熙四十七年,所以是没有机会参加“千叟宴”的。但是,在康熙举办的第二次千人盛宴上,12岁的 弘历倒是真的参加了,以皇孙的身份出来敬酒。
此外,虽然康熙死在了康熙六十一年,但是举办千叟宴是在那年正月,是年初;而康熙死的时候是在十二月,是年底,中间差了接近一年的时间,并非死在了千叟宴之上。
乾隆第一次大宴是在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
乾隆非常崇拜他爷爷康熙,既然康熙办过千叟宴,他当然也要依样画葫芦,举办一次才行。
而且,乾隆还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他不仅要办,而且必须要超过他爷爷康熙。于是,乾隆将参加千叟宴的标准降低了五岁,凡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皆可参加。
此次大宴,依然在乾清宫,设了800张桌子,每桌四人,亲王、郡王、大臣、官员,蒙古贝勒、贝子、公、台吉、额驸,回部、番部,朝鲜国使臣,暨士商兵民等,合计3000多人入宴。
参加宴会的老人,每人都会得到一根鸠杖和一块银牌。
鸠为不噎之鸟,鸠杖寓意保佑老人平安健康。杖首宽10厘米,用整块犀牛角雕琢成鸠鸟形状,杖长86.5厘米,杖身用黄花梨木制成,上面用银片镶嵌不同字体的100个寿字。
银牌全称为“养老银牌”,只赏给兵丁、匠役和无职衔人员等,其重量不同:70岁以上者10两,75岁以上者15两,80岁以上者20两,85岁以上者25两,90岁以上者30两。
在这次宴会中,年龄最大的人叫郭钟岳,105岁,时任国子监司业。为啥特别提这个人呢?因为这个郭钟岳实在很有意思。
郭钟岳在92岁时考中秀才,99岁时参加举人考试,主考官看他年龄实在太大,就直接赏了他为举人。次年,100岁的郭钟岳又入京考进士,乾隆特赏他为进士,并封了他一个正六品的官做。
最后一次千叟宴时,乾隆已经做了太上皇
这次举办千叟宴,有两个原因,一是乾隆提前退休,要大肆庆祝一番,另一个原因是,在两年前,爱新觉罗·载铨出生,这是乾隆的第一个玄孙,实现了五世同堂。这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唐玄宗时出现过一次之外,这是第二次。
这次的千叟宴和上次差不多,只不过地点改在了宁寿宫皇极殿,同样是摆了800张桌子,入席者需官员六十岁以上,兵、民七十岁以上,共计3056人,此外还有受邀而未入席者5000人,是历次千叟宴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由和珅亲自负责。
参加这次宴会的福利,除了上次千叟宴一样的赏赐之外,凡是90岁以上的赐七品顶戴,安徽老民熊国沛106岁,被称为“升平人瑞”,赏给六品顶戴。
为了解决宴会时间太长,饭菜都凉了的问题,和珅提出了使用火锅的办法,所以吃得还是很不错的,每桌的饭菜相当丰富。
一等桌张,摆在殿内和廊下两旁。王公和一二品大臣,以及外国使臣,在一等桌张入宴。一等桌张,每席设摆膳品如下:火锅二个(银制和锡制各一),猪肉片一个、煺羊肉片一个,鹿尾烧鹿肉一盘,煺羊肉乌□(此字原档模糊不清)一盘,荤菜四碗,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盘,螺蛳盒小菜二个,乌木箸二只。另备肉丝烫饭。(军机处《上谕档》)
以上就是四次千叟宴的简单过程。无论康熙还是乾隆,举办千叟宴的目的,都主要是为了改变社会上“敬官不敬老,敬钱不敬贤”的不良风气,其中虽然有粉饰繁华、自我吹赞的成分,但总的来说,正面意义远大于负面作用。
至于说道很多老人被乾隆折磨死了,这就很有些危言耸听了,乾隆举办千叟宴,那也是一件大喜事,肯定也不希望死人。
但是,的确有个别老人在千叟宴过程中去世,主要是因为宴会的程序繁琐,时间太长。
以第三次千叟宴为例,当时的过程是这样的:
乾隆帝在乾清宫升座,作乐,行礼。
各入座次,行一叩礼。
乾隆帝进茶,王公大臣等行一叩礼。
亲赐王公大臣等茶,跪受,行一叩礼。
乾隆帝又进酒,诸大臣行一叩礼。
一品大臣以上及年九十以上者,召到乾隆帝御座前,亲赐酒,各跪受,行一叩礼。
乐止,赐食,各就坐位,依次跪受,行一叩礼。
王公大臣以下等,吃饭毕,再行一跪三叩礼。
作乐,礼成。乾隆帝启座,命以“千叟宴”联句。
宴会结束,颁赏如意、鸠杖、银牌等礼物。
别说六七十岁的老人,就是普通小伙子也受不了这么复杂的程序,而且那一次吃的还不是火锅,饭菜都凉透了,老人肠胃不好,吃了容易闹肚子。更重要的是,其中很多人没见过世面,如此大的场合难免心情紧张,心跳加速,一个激动之下,可能就……个别悲剧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了。
此外,千叟宴虽然规定了参加宴会的年龄,但这并不代表所有达到年龄的老人都可以参加。首先,普通老百姓就不用想了,没钱又没权的,除非年龄特别特别大,身体又特别特别好,否则就算让你去,你也到不了北京。毕竟那时候没有飞机汽车,住得太远的话,至少要提前半年启程才行。穷人家恐怕连路费也拿不出来。
到了京城,也不是马上开宴,要等其他老人来到,要等皇帝和大臣们的时间,总之有可能会在北京住很长一段时间。时间一长,难免就有人会水土不服,以致生病,挺不过去的话,也会客死他乡。
当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也不排除其他极端情况的出现。但毕竟这些都是特殊情况,至少在史书上并未有老人被康熙、乾隆折磨致死的记载。
-----
网友解答:
与其说是折磨,倒不如说这些参加完“千叟宴”的老人们,乐极生悲。
千叟宴这个宴席吧,按其本意,其实在古今来说,都是极具代表意义的。
第一次千叟宴,是由康熙牵头来办的,大清的统治者阶级主要是满族,在满族入关后,民间一直流传着“异族”的说法,后来雍正的《大义觉迷录》,也是为了缓和民间这种矛盾,而康熙比起儿子雍正的“著作”,更早做出了应对。
千叟宴,里面有个“叟”字,则意味着参加这场宴席的,都是老人家。但老人家不是重点,重点乃是“千”,因为这场宴席不局限于王公贵族,而是社会的各级阶层都有资格参加,只要上到了一定年纪,即便你是耕田的,都能受到康熙礼待。
这个可是前所未有的,即便是最好客的李世民,也没有举行过这种普天同庆的宴席。
而之所以说千叟宴具备意义,那就是因为康熙首次大度地让这些在民间的老人和他一同进行宴席,这在等级森严的清朝,乃是十分难得的。
康熙的千叟宴也还算成功,而比他更成功的,就是他的孙子乾隆。
乾隆十分崇拜爷爷康熙,康熙做了什么,乾隆几乎都要模仿,这里面就包括了千叟宴,毕竟乾隆连长寿这一点都学了爷爷,天命如此,甚是难得。
康熙一辈子举办过两次千叟宴,乾隆也是一样,
一次在乾隆五十年,一次在嘉庆元年。
当大清到了乾隆时期,国力远超康熙的光景,有钱就是花,成为了乾隆的标志。
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满心壮志,觉得当皇帝当得他这么完美,自古以来也是没有谁了,既然开心,那么就要举办宴会,就要吃席。
既然要吃,那乾隆干脆再模仿爷爷康熙的千叟宴,来一次普天同庆。
千叟宴的准备工作堪称繁复,在千叟宴之下,有着许多部门要到处搜罗达到标准的老人家,而这个范围不局限于某一个阶层,面对全中国人都是平等的。
于是啊,很多那些山区的长寿老人纷纷被找到,或许他们世代耕田,但是忽然被地方父母官盛情邀请,说到京城参加当今皇帝专门为老人举办的宴会,要说不开心,那是假的,而他们的确很感激于千叟宴的一视同仁。
乾隆第一次千叟宴,并没有像第二次一样限制老人年龄,只要是达到标准的老人家,都能来。
他们一路的开销、衣着,都是由朝廷包办,而且他们吃宴席的地方乃是紫禁城,这是许多官员一生都想进去的地方,反而是这些老人们捷足先登了。
这种宴席的欢庆程度可想而知,而乾隆这样做,的确有效地缓和了民族矛盾,因为一些达到了九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能获得乾隆的赐酒,皇子皇孙的敬酒,如此亲民的态度,让这些老人倍感颜面,回到家里,宣传的都是皇帝的好。。
千叟宴的场面可真是应有尽有,有的老人和乾隆俯首攀谈,有的则是伶仃大醉,丝毫没有考虑这是皇宫,纯粹就是开心。
说真实的,这种场面还是感人的,毕竟在古代几乎没有,而有的老人,也的确在这种场面下,过度透支了自己的生命。
说起来荒唐,但这是事实,很多老人长寿,是因为几乎没有出过远门,而且内心透澈。
可千叟宴,却是一种改变他们人生观和生活环境的存在,即便时间不长,舟车劳顿加上过度的开心,有一些老人在回去后就“寿终正寝”了,可对于他们来说,却是满足的。
这种事情无法避免,其实除了参加了千叟宴之后便逝世的老人,有一部分老人,在来的时候就已经不行了。
可这种宴席表面上看起来对老人友好,另一方面为了政治,却不能让这些老人停下来,说残忍也是算的,也可以说是折磨。
但只要是回到了家的老人,都获得了乾隆的赏赐,有幸运的,还有了官身,这在封建社会,就和一飞冲天是没有区别的。
他们这些人也成为了满清朝廷的“代言人”,高度赞扬朝廷的行为,也歌颂着朝廷的强大。
千叟宴这么有效果,乾隆自然是沾沾自喜。
到了乾隆六十年时,乾隆自感不能超越爷爷的功绩,于是决定禅位给颙琰,于是嘉庆就此登基。。
但乾隆退位,却没有卸下权力,他自称太上皇帝,比太上皇还要高级,成为实际的摄政人,嘉庆暂时只是一个傀儡。
嘉庆元年,八十六岁的乾隆决定再举办一次千叟宴,他知道自己活得很漫长了,既然卸下了皇帝的身份,那么就最后再欢乐一回。
有了第一次,第二次自然就是有经验了。
不过因为乾隆的年纪也不小了,这一次千叟宴,七十岁以下的老人就不邀请了,来到这次千叟宴的,可以说是这个国家最老的老人家了。
和第一次千叟宴准备工作一样,很多偏远地方的老人都被邀请参加宴席,于是要提前出发,而在路上,一路奔波总有人顶不住,在半道上驾鹤西去了。
乾隆尝试过不邀请那么远地方的人,但没有办法,只有涉世未深,才得长寿,这件事情本身就矛盾。
第二次千叟宴,人数高达五千人以上,其中乾隆最有面子,当朝皇帝嘉庆在一旁侍奉,很多老人家看到两帝同堂,无不觉得是神迹,对于王公大臣来说这倒没什么,但对于普通老人家而言,却是十分震撼。
因为是乾隆的高龄宴会,这一场宴会也更放得开了,乾隆在席间不断地给老人家敬酒,自己一方面接受跪拜,但也回敬。
整一个皇极殿,仿佛是“人间大同”一般的盛景,在这样的场面下,无人会把那一个把人逼得自称“奴才”的满清联系在一起。
很多老人觉得值了,心满意足,放在封建社会,面见天子,本身就是一种终极的愿望,而这一次千叟宴,几乎高龄的老人就被“赐予”官身,最高的达到七品,这已经要比一些地方官员奋斗一生的结果来得实在,很难让人不开心。
宴席虽好,但这种宴席,本身就是有风险的,千叟宴的另一面,是政治渲染下的一种“伪装”,或许平民百姓是发自内心的感激,但对于皇朝而言,这就是一种形式罢了。
千叟之宴的菜品丰富,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有吃过那些山珍海味,一下子开心吃了起来,便有些虚不受补,这些问题,却不是乾隆他们考虑的。
而对于老人来说,一旦虚不受补,即便只是一顿,都有可能致命。
反正说到底,这场宴会主体就注定了宴会必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所谓千叟,背后其实还是一个个行将就木的老人。
而前面说到的“乐极生悲”,就是在参加完千叟宴的老人身上出现了大喜过望的情绪,要知道在清朝,社会阶级固化严重,普通平民百姓能见到皇帝并且被皇帝敬酒,这是一件值得用生命来替换的事情。而事实上,他们其中一部分人,的确用生命替换了。
关于千叟宴,一些老人在宴席上所说的是,感谢的大清的政策,既然说到了政策,那么这群老人必然是带着东西回去的,好一点的有官身,有了官身,就可以在自己即将离去之际,给家族谋福利,这比赚了多少钱,当了多久地主要让人兴奋得多。
所以千叟宴之后,有些老人被加速“寿终正寝”,他们也是无怨无悔的,而对于他们的家人而言,自然更是如此,感谢乾隆皇帝和朝廷都来不及了,怎么还舍得把老人的逝世怪在千叟宴的头上呢。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
网友解答:
千叟宴的来历
清朝的千叟宴,并非乾隆皇帝开创,而是自乾隆的爷爷康熙皇帝玄烨开始举办。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三月,正在过60岁生日的清圣祖玄烨,认为:\"自秦汉以降,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于是决定举行热闹异常的庆典,在一系列庆典活动中,康熙下了一道圣旨,昭告天下“年65岁以上者,官民不论,均可按时赶到京城参加畅春园的聚宴”这就是千叟宴的雏形。
这一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康熙帝在畅春园正门前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宴会招待前来朝贺的官员、百姓。
在前来参加宴会的人里,90岁以上33人,80岁以上538人,70岁以上1823人,65岁以上1846人。康熙皇帝让自己10岁以上20岁以下的皇子、皇孙为老人们执爵敬酒、分发食品。
在这次宴会上,康熙写了一首名为《千叟宴》的诗歌,千叟宴因此得名。
挨冻、着凉,千叟宴上老头都被乾隆折磨死了
乾隆皇帝一生一共举办了两次千叟宴,分别是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和嘉庆元年正月初四。和康熙皇帝把宴会时间定在气温回升的阳春三月不同,乾隆皇帝举办对了两次千叟宴都选在和气温很低的正月,地点也选在了高大的乾清宫和皇极殿,里面是高大空旷的殿宇,外面是寒冬,加上第一次千叟宴对食品保温措施做的不到位,前来参加千叟宴的老人忍着寒冷的气温,吃着冰冷的饭菜,很多老人回去之后没过多久就病死了。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让后人把老人们的死归罪于乾隆皇帝,私下里说千叟宴上的参加宴会的老人都是被乾隆皇帝给折磨死了
和珅出了个主意,改变了现状
面对这第一次千叟宴的教训,在嘉庆元年,乾隆皇帝举办第二次千叟宴时,负责操持宴会军机大臣和珅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办法,彻底让参加宴会的老人吃上了热气腾腾的食物。
乾隆千叟宴腰牌
和珅想出的这个办法就是让大家吃火锅,和珅选择火锅作为第二次千叟宴的目的,就是减少了饭菜传递过程中热量的流失,同时也避免了服务人员的劳动强度,让老人们自己动手就能吃上热饭热菜。
也正是这个原因,第二次千叟宴过后,老人们的死亡率果然没有提高。
-----
网友解答:
参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皇帝折磨死了?我不这样认为!
但乾隆的确犯了错误,好心办了坏事。
这就是乾隆的私心作怪,一心想超越心中的偶像康熙大帝爷爷,如果康熙在世,绝对会对乾隆的乱来斥责一声:“娃,别胡闹!”
康熙是“千叟宴”的发起人,但也怕形成模仿的风气,劳民伤财,所以提别提醒后人,“
勿劳民力尽,莫使俗氛嚣。不误农桑事,须轻内外徭。
”
乾隆没听进去这话,爷爷热闹过,我也不能落下风,“千叟宴”,得办,还得大办!
如果不是和珅出手,乾隆折磨害死老人的罪名还真落实了。其实乾隆也挺冤的,他还真是只想与老人们同欢,喝喝酒,念念诗,享受时日不多的清平世界,为自己和其他老人留下最后的欢歌。
“千叟宴”是老人的盛宴
康熙、乾隆各举办了两次千叟宴,比较两者的差别,明显是乾隆不合格。乾隆依样画葫芦,葫芦的形没错,可惜长在了南瓜藤上,明眼人一见,就知道错了。对照康熙、乾隆的做法,你就知道乾隆光顾着自己愉快地玩耍,没注意照顾老人们的身体,这就是乾隆与康熙的差别,所谓一直被抄袭,从未被超越,爷孙之间的较量,乾隆输得不冤。
一、康熙:考虑周全
康熙60大寿,正是清朝盛世、百姓安乐之时,迟暮的康熙突然觉得老人们不该只是辛苦一生,然后默默化为岁月的尘埃,应该有点人情味的回忆和荣耀。
\"自秦汉以降,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这是康熙的骄傲,也该是天下老人的自豪,所以康熙想出了个“千叟宴”的庆典,“年65岁以上者,官民不论,均可按时赶到京城参加畅春园的聚宴”,3个月内免费吃喝,天下同乐。
只有老人才懂老人,包括后来的乾隆,
“千叟宴”是对世间最后的不舍和对时光最后的珍惜,今日把酒与君道端详,明日不知魂归何方,有酒且欢,杯中无凄冷。
各地的老人也把参加宴席当成了人生的荣耀,放下锄头,撂下算盘,搁置乐器,关闭书页,纷纷赴京,看一眼巍峨的京城,望一望威严的皇帝,人生无憾。
康熙为前来参加宴席的老人考虑得非常周全,考虑到老人的年纪,经不起大风大浪的颠簸,所以将“千叟宴”的日子定在农历三月二十五日,这时天气已经很暖,老人们可以提前一两个月慢悠悠地来,看看沿途风光,放松一下绷了一辈子的神经,享受一下儿孙陪伴赶路的快乐。
京城张灯结彩,庆典活动在畅春园开启,君臣民相欢。康熙也尽量让一群老头老太太少跪,吩咐皇子、皇孙为老人们敬酒,而宫中也召集了许多太医,以防哪个老人欢喜过度,突发不测。
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中,历经三月的“千叟宴”顺利结束,康熙目送老人们回归,部分老人则泪流满面,来到了京城,看见了皇上,喝了皇子们的敬酒,这是家乡人一辈子都没法做到的事,如有机会,还来!
第二次千叟宴,康熙更老了,参加首次千叟宴的不少人再次来到京城,而有些人却永远止步家乡的土地,世间最无情的事莫过于此。
小乾隆目睹了这次盛况,心中很震撼,这场面,倍有面子!大了我也这么干!
二、乾隆:粗心大意
乾隆除了对爷爷康熙服气,对其他人不见得给好脸色。
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可谓注重民生;平定边疆,固西藏,纳新疆,可谓功勋卓著;修《四库全书》,可谓注重文化;特别一提的京剧,也就在这时形成,可谓注重艺术,所以乾隆自封”十全老人“,除了爷爷,谁都不服。
既然有了这心气,乾隆无数次想要超越康熙,但又不想破坏爷爷在心中的地位,因此矛盾的乾隆也很苦恼,最终还是让他办成了一件超越但又不影响康熙形象的事情,那就是写诗,象蚕一样,滔滔不绝吐”诗“,一吐就是4万多首……
乾隆跟康熙较劲,所以也得办千叟宴,还必须大办,为了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选择的日子就费了心思,一年之始在于春,一春之始在正月,正是承前启后的好时节,于是把举办千叟宴的时间定在正月。
01、乾隆最大的错:择日正月
正月正冷,住在京城的老人们没所谓,跺跺脚哈两口气,缩缩脖子就溜达到皇宫去吃大席,然后醉醺醺回来往床上一倒,明儿清醒了接着去吃。
但远方的老人们可就辛苦了,那时可没有飞机,也没有高铁,不是打个瞌睡就能舒舒服服到了京城。
有钱的坐马车,没钱的甩双腿,提前一两个月就开始往京城赶,这一路的风餐露宿,又是坐车,又是乘船,路途中稍微出点汗捂着了,就得感冒;关键还得拖着病体往前走,名单早报上朝廷了,辜负家人的期望是小,欺君之罪是大,所以这一路陪伴的家人最遭罪,最怕老人生病。
七八十岁的老人,平时都粗茶淡饭,修心养性,颐养天年,哪会冒着酷冷奔波,体质弱点的立马就得生病。大多数老人强行坚持着参加盛典,等回家后精神一松懈,这些暂时压制的病症全出来了,这就是为什么参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回家后小病、大病不断的原因。
02、乾隆第二错:花样百出
康熙,就是想简简单单与民同乐,所以没有太多繁文缛节,让老人吃好喝好,高兴就行。
乾隆,可不这么想,我得显示我的恩典和侠义心肠,所以逮着机会就会对着老人们一顿即时感言,老人当然得扑通跪下表示感恩,乾隆这纯粹是在坑老人,七八十岁的老人多跪几次,身上就快散架了,经不起这折腾。
乾隆觉得很过瘾,特别是嘉庆帝带着几千官员和老人们山呼”太上皇万岁“的时候,这声音太好听了,恨不得多来几次,所以召见那些一品王公大臣们以及年满90岁的老人们,让他们到御座前来,并亲自赐给御酒,多听几句太上皇万岁总是好的。
乾隆还要给老人封官,100老人你六品,90老人都给七品,这还不把老人乐坏了,也不知道是多大的官儿,反正该赶紧跪下谢恩。
这下好了,老人修心养性,最忌大喜大悲,这情绪一上来,还不得晕倒几个,亏得准备了太医,不然千叟宴天天得有人活着进来,抬着出去。
03、乾隆第三错:
《啸亭续录·千叟宴》记录了乾隆时期两次千叟宴的盛况:“ 乾隆乙巳, 纯皇帝以五十年开千叟宴于乾清宫 ,预宴者凡三千九百余人,各赐鸠杖。丙辰春,圣寿跻登九旬,适逢内禅礼成,开千叟宴于皇极殿 ,六十以上预宴者凡五千九百余人,百岁老民至以十数计,皆赐酒联句。”
这可是正月,甭管是乾清宫还是皇极殿,坐不下几千人,酒席就只得往外摆,殿廊、丹墀、甬道全能用上的都用上。北风这么一吹,人冷菜凉,即使是山珍海味,这么一凉,老人们的肠胃受不了啦。
何况还有很多一辈子没吃过好东西的民间老人,也不管什么养性了,逮着什么吃什么,贡酒只管往口里倒,这么一阵子暴吃暴喝,是个年轻人都容易出问题,何况都是七老八十的老人。
冷食暴饮,这完全破坏了老人们的生活习惯,打乱了老人的身体平衡,自然让老人一些病根就慢慢发作出来,这也就是被人所说的“被皇帝折磨死”的由来。
后来和珅发现了这个错误,但也不敢扫了乾隆的兴致,所以在第二次千叟宴时改成了火锅,在寒冷的正月里反而添了一点暖意,这也是第二次千叟宴后老人生病数量少了很多的缘故。
综上所诉,“被皇帝折磨死”这种说法显然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文人称千叟宴为“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言语间是非常自豪的,是对清朝盛世后的一种认同和赞美。
千叟宴的创办,出发点是与民同乐,虽然也有拉拢人心的意味,但也给操劳一生的老人们一个出去看一看的机会,从这一点来说,是值得肯定的。
由于千叟宴耗资巨大,因此康熙作诗劝止子孙仿效,“勿劳民力尽,莫使俗氛嚣”,因为康熙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自己一样有能力打造出一个盛世,如果子孙无能还要强行举行千叟宴,那就是劳民伤财,有害国体。
乾隆时期也是盛世,所以举办千叟宴也没有问题,但因为选择正月的日头不对,造成很多老人在寒冬里开始赶赴京城,这一路风餐露宿很可能成为生病诱因。摆宴时在冷风中吃冷食,忽略了老人们的肠胃适应问题,给一场盛宴带来了不良影响,但说成“被皇帝折磨死”是不恰当的,不过是乾隆粗心把好事办成了坏事而已!
(图片均来自网络)
-----
网友解答:
千叟宴历史上一共有四次,康熙举办了两次,乾隆举办了两次,下面咱们重点看乾隆举办的第一次千叟宴。
乾隆50年,四海升平,天下富足,正月初六这一天,乾隆皇帝的五代元孙出生。
乾隆为了庆祝五代皇孙的出生,也表达他的皇恩浩荡,就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这是即康熙之后的第3次千叟宴,布席800桌,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盛宴,不但人数最多,花费也是最高的。
来自全国各地的60岁以上老人约3000余人,年龄最小的60岁,最长的141岁,齐聚一堂,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这些老人来自社会各阶层的都有,有皇亲国戚,也有前朝的老臣,还有民间老百姓,只要是年龄符合都可以参加,甚至还有两个老年犯人带着枷锁也来了。
这次宴席共用了猪肉1700多斤,鸭子800多只,老母鸡800多只,猪后肘1700多个,鸡蛋300多斤,白酒400多斤,还有馒头,米饭,柴火等不计其数。
这800多桌酒席分为两种档次,一等桌和次等桌。一等座有火锅、猪肉片,羊肉片、烧卤肉、炖乌鸡、荤菜4碗、还有真实卤食,螺丝小盒,鲍鱼、枇杷大虾、千层蒸糕、肉丝饭等等。次等桌也不错,相对于头等桌来说只是少了录入羊肉和两碗荤菜。
一等座上坐的是王公大臣及国外使臣,次等座上坐的三品至九品的所有官员,乾隆皇帝和百岁以上的老人坐在首座。
这些菜品放到现在真的不算诱人,猪肉、鹿肉、羊肉,在一般的家庭都能吃到。但是在那个年代,一般的老百姓家庭,是很难见到这些美味的,更别说吃了。
千叟宴开吃之前要先三跪九拜之礼,要谢主隆恩,年纪再大即使行动不便也得跪下,而且正月初六天气还非常冷,这个活动是在户外。
跪拜礼节完毕,乾隆召集了一品大臣和90岁以上的老者亲自赐酒,皇帝亲自赐酒,这规格太高了,不管是谁都受宠若惊一饮而尽,两杯酒下肚,脚下已经站不稳,头也晕乎了。
乾隆又命令皇子皇孙们凡是年龄在10岁以上,20岁以下的都出来给所有的老人们敬酒,关照到每一桌每一个老人,敬完酒然后给每一个老人发放礼品,老人们都很兴奋。
这些老者很多都是第一次到京城,那时候的交通不便利,有路途远的行走两个多月,一路的奔波,舟车劳顿,加上水土不服,很多老者来到京城已经体力不支。
但是看到这免费的满汉全席和免费的公平酒水,很多老人一边念叨着乾隆的好,一边狼吞虎咽,大快朵颐。吃到了十二分饱,胃里早就承受不了了,但还在吃,吃到最后饭菜早就凉了。
一个小时以后有喝酒醉倒的,有闹肚子跑厕所的,有捂着肚子喊胃疼的,洋相百出,丝毫没有开始的斯文。
千叟宴刚刚以后,这些老人有不少生病的,胃肠病、高血压、心脏病等,还有去世的,为参加这次宴会付出了沉重代价。
1796年,乾隆六十年,禅让位给嘉庆。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乾隆作为太上皇又组织了一次千叟宴,这一年他已经86岁,把参与者的老人年龄提高了70岁。这次千叟宴接受了上一次的教训,减少了冷菜,加上了火锅。没有老人因为参加这次宴会而死亡,也是千叟宴最成功的一次。
校书郎工作室出品,凝时空
-----
网友解答:
乾隆12岁的时候,人们还喊他弘历。那一年在乾清宫,他参加了一场盛大的宴席,他爷爷康熙拉着十二岁的弘历给给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敬酒,康熙皇帝举起酒杯,底下跪满了一群白发苍苍年近古稀的老人。
那场面年少的弘历不理解,和一帮老头喝酒有啥意思呢?一个漂亮的小姐姐也没有。
转眼他也到了爷爷的年纪他忽然理解他爷爷了,人生七十了,什么事情都体验过了,什么欲望都淡了,唯独想看看同龄人中是不是自己活的最好呢。
乾隆五十年弘历
七十五岁了,他在当年爷爷举办千叟宴的乾清宫举行了第一次盛大的宴席,士农工商60岁以上的老人,都能来参加。
在这次盛会上,乾隆还看到了一位老寿星,105岁的郭钟岳。
这位郭钟岳就是和乾隆对了一副对联: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是民间传说活了141岁的老人瑞,不过在《乾隆朝上论档》清楚写着这位老人活了105岁,四年后的乾隆五十四年,他还活着,还准备赴京去恭贺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寿:
郭钟岳系福建莆田县人,现年一百九岁,饮食步履如常,并据郭钟岳告称,明岁赴京恭祝。万寿届期当饬令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等语谨奏。
从福建到京城,在乾隆年间算得上万水千山,那个年代,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道路不好走,虽然文中要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但是从边远省份颠簸到京城真的能要了这些老人的半条命。
乾隆第一次千叟宴邀请的是60~65岁的老人,到了嘉庆元年,乾隆皇帝八十六了,那些六十左右的老人比他小了整整二十岁,隔了一辈人,所以这次千叟宴提高了准入门槛,七十岁的老人才能参加,九十岁的老人才能在太上皇的御座前就坐,能获得六品顶戴。
安徽105岁的老人熊国沛在家人的照料下,也来到了宁寿宫,获得了太上皇的亲自接见。
千叟宴对于官员也许意义不大,尤其那些顶级官员,但是对于这些底层百姓来说,家里有人能参加千叟宴,是他们一辈或者几辈人的荣光,千叟宴是他们在地方上身份的象征。
所以只要家境殷实,家里有老人够格参加千叟宴,他们都会千方百计的送老人来参加,参加一次,就如范进中举一样,从此在自己家乡也可以是老爷了。
对于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千叟宴就是他们留给儿孙的精神和物质的财富,但是千里迢迢舟船劳顿,他们的身体未必能吃得消。
在千叟宴上就有老人晕倒、乐倒、饱倒、醉倒,大约有的老人这一倒就再也起不来了,参加完千叟宴还要千里迢迢舟船劳顿的回到老家,一来一回一些老人耗尽了他们的生命值。
不过为了自己的家族,大约这些老人不顾年老也愿奔波,这就是为啥郭钟岳109了还要给乾隆祝贺八十大寿的原因,他们的余生也许不再是为自己活着,他们在为自己子孙后代的福祉奔波。
那一代老人不是这样呢?
所以他们也许路上很惨,身体受尽折磨,但是心中大多无怨。
==============
文:薛白袍
欢迎点赞,欢迎讨论,谢谢关注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