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消失的“明太宗”:谁动了朱棣的庙号?为何要改“成祖”呢?
网友解答:
古玩界曾经就闹出过一个笑话,说是贩卖文物的一个团伙拿着“大明洪熙元年成祖遗制”的瓷器招摇撞骗,界内回应道,如果这个都能骗到钱,那么玩友的下限也太低了。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洪熙”是朱高炽的年号,在朱高炽的时期,朱棣的庙号乃是“太宗”,直到嘉靖时期,朱棣庙号才更为“成祖”,所以嘉靖以前带有“成祖”的款都是侮辱玩友智商的。那么嘉靖帝为何要给朱棣更改年号呢?
我们知道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上位的,在位二十二年,死后上庙号为“太宗”,大明的皇位也是从朱棣开始小宗夺嫡一脉传承。到了嘉靖帝朱厚熜时,又是一次小宗夺嫡。明武宗朱厚照暴毙后,无嗣继位,朱厚照的老爹朱佑樘(明孝宗)也没给他留下个亲兄弟,所以按照《明皇祖训》中“兄终弟及”的继承法则,朱厚熜这个血缘最近,年纪最长的堂弟,就成为大明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小宗夺嫡自古就是一个敏感话题,朱棣曾拼命地寻找建文下落,宋太宗也曾在立储的时候与大臣、宗室拼命斗法,说到底就是因为小宗夺嫡有些“得位不正”(但不违背宗法)。虽然朱厚熜被选立皇嗣时年仅十四,但他确实算的上明朝最善权谋的皇帝之一,在还未正式继位前,他就着眼解决小宗夺嫡这个敏感的事情,由此也引发了著名的“大礼仪之争”。
“大礼仪之争”大体意思就是朱厚熜得认哪个爹为亲爹。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要求朱厚熜先认朱佑樘为亲爹,这样他才能算是皇嗣继位。而朱厚熜真正的亲爹是兴献王朱祐杬,这个朱祐杬也就朱厚熜这一个儿子,总不能让兴献王“绝后”吧,大臣们于是又想了个办法,再让益王次子朱厚炫过继给兴献王为嗣。
杨廷和剧照
朱厚熜这时候肯定不乐意了,是你们让我当皇帝的,又不是我自己个想来抢皇位的(据说杨廷和为保首辅之位,才拥立朱厚熜这个年轻的皇帝)。这个时候不谈条件,以后恐怕就再难认自己的亲爹了。往深了说,这些大臣明摆着针对“小宗入继大宗”的问题,这时候后认了小宗的卑微,以后朝堂上可不就全看大臣脸色了?
所以朱厚熜在入京前就开始“拨乱反正”了,也就是这个“大礼仪之争”。朱厚熜的原则就是亲爹只有兴献王一个,皇位传承乃是“继统不继嗣”,按照宗法他就是大统继承人,没必要再认个爹。当时也有大臣迎合新帝的,如吏部员外郎方献夫顺势提出“继统不继嗣”。另一个原则就是奉迎生母蒋妃入京时必须按照皇太后的礼仪。
这个大礼仪之争的过程不再赘述,最终结果就是嘉靖帝和大臣们各让一步,嘉靖帝父亲上尊号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亲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注意“本生”二字。此二字熟悉清史的朋友都很清楚,光绪帝的生父奕譞被尊为“本生皇考醇贤亲王”,生母醇亲王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被称为“皇帝本生妣”。实际上光绪帝是被过继给咸丰帝为子,宗法上得称咸丰帝为“皇考”,称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为“母后”。
嘉靖帝也一样,实际上还是被“过继”给了朱佑樘,作为大孝子,朱厚熜当然不愿意吃这个哑巴亏,随之而来的就是想方设法的给亲爹找补回来。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给老爹抬进太庙了,太庙里都是皇帝,朱厚熜将亲爹排位送进太庙,意味着他是继承了亲爹的皇位,这就不再牵扯继嗣还是继统了,说白了就是给自己的皇位树立更合法的地位。这就是“太宗”变“成祖”的原始诱因。
嘉靖帝给自己老爹抬进太庙,这与朱棣又有何干呢?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也有一些误解,也就是广泛认为的太庙位置不够,嘉靖帝要给亲爹腾位置!
嘉靖帝给父母正名的操作一直不断,前文说了“本生”尊号,这个尊号不到4个月就被嘉靖帝给改掉了,其父改成了“皇考恭穆献皇帝”,其母改成了“圣母章圣皇太后”。这种操作一直不断,直到入太庙的环节。
太庙自古就有规制约束,如《礼记·王制》所言:“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太)祖之庙而七”。意思就是太庙的正殿可以供奉七个皇帝的牌位,除正中间的太祖牌位不能动以外,现任皇帝可根据血缘远近,请出一个皇帝的牌位移入偏殿供奉,称为“亲尽则祧”。嘉靖时期则是“天子九庙”的规制,也就是太庙正殿可供奉九位祖先。
明仁宗剧照
所以就有一个误解
:嘉靖帝要将父亲朱祐杬(明睿宗)搬进太庙正殿,则需要祧出血缘关系最远的明太宗朱棣。而朱棣对于嘉靖帝这一脉来说可比肩明太祖朱元璋(不夺权也轮不上这一脉当皇帝,视为开创之功),所以嘉靖帝不敢祧出朱棣。由此变心生一计,将太宗更为“成祖”,庙号为“祖”的就享有万世不祧的特权,往后顺延一位血脉最远的就是明仁宗朱高炽了(朱棣长子),所以将明仁宗朱高炽祧出了正殿,搬进偏殿。
这个误解确实很迷惑人,因为史实就是朱高炽出来了,朱祐杬进去了。
但问题是嘉靖年间的庙数并不饱和!且在嘉靖九年(1530年)前,太庙正殿供奉的已有“二祖”,即明德祖(朱百六,朱元璋高祖)。
这个很少有人注意,其实在明初,朱元璋一共将四个老祖请进了太庙,他们分别是明仁祖、明熙祖、明懿祖、明德祖。这四位乃是朱元璋治政孝为先的宣传手段,皆是追封的“虚祖”,没有不祧特权。这“务农四祖”已经占据了四个席位,太庙位置捉襟见肘,所以朱元璋将“天子庙七”更改为庙九,增加了两个席位。
到明宪宗朱见深时,太庙已有太祖、务农四祖、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的牌位,九个名额刚好满员(朱祁钰未准入太庙)。再死皇帝,就得迁牌位了,第一个被迁的是明懿祖朱四九;随后弘治时期将明懿祖朱四九迁出;正德时期将明熙祖朱四九迁出。到了嘉靖时期,又将明仁祖朱五四迁出,是为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武宗)腾位置的。至此务农四祖就还剩最后一位,即明德祖朱百六。
太庙此时就有明德祖、太祖两祖,太、仁、宣、英、宪、孝、武七宗,共计九人。随后嘉靖帝是将德祖、仁宗祧出,那么太庙就腾出了两个位置,
难道嘉靖帝为了亲爹入太庙,要一下腾出两个位置?还要给自己预留一个?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其实主要是嘉靖帝先祧仁宗,后祧德祖的顺序迷惑了大家,普遍认为先祧仁宗是为了给明睿宗腾位置,但这本身就不符合“亲尽则祧”的法则,如果是腾位置,也是要先祧德祖的。
这跟朱棣就一点关系也扯不上,能跟朱棣扯上关系的还是朱厚熜的庙制改革,也就是将“天子九庙”更回“天子七庙”。
所以嘉靖帝改革庙制是要腾出两个位置,德祖“当仁不让”,剩下一个就如前文所说,不敢祧出朱棣,故而改“太宗”为“成祖”,享万世不祧之特权,然后顺延一位请出了仁宗。
朱棣剧照
那么朱厚熜他爹入太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明睿宗入太庙并未占用名额,乃是“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属于天子七庙计划外名额。
嘉靖迁出德祖、仁宗,升太宗为成祖万世不祧是在嘉靖十三年。他爹计划外单列是在嘉靖二十七年。这些都跟嘉靖的父亲入庙没关系。且到了万历年时期,万历皇帝就把这个计划外单列,无昭穆亦无世次的曾爷爷给迁走了。
由此可见,太宗变成祖,明面上是大礼仪之争的后续结果,实际上是嘉靖皇帝庙制改革造成的。
-----
网友解答:
朱棣的庙号原本是“明太宗”,明成祖这个庙号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在嘉靖十七年改的,之所以改“太宗”为“成祖”,也并不是大家说的太庙名额满了。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宗庙制度。
周朝初创宗庙制度,规定天子有七庙,始祖居中,三昭三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画个示意图。
如果七庙都满了,后面的皇帝死了怎么办呢,那就“亲尽则祧”,意思就是按照血缘的远近,将最远的那位皇帝祧出来,安置到太庙后面的祧庙中。举个例子,周穆王之后是周共王,如果周共王要进入太庙,那就将周文王的牌位挪到祧庙中,这样周共王就能配享太庙了。但我们知道,周朝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二人建立的,所以文武二王和始祖一样,都是百世不迁的。
简单了解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明朝的宗庙制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天子七庙改成天子九庙,到明宪宗朱见深时期,九庙全部填满,分别是:德祖、懿祖、熙祖、仁祖(朱元璋追尊的四位先祖)、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
宪宗死后,太庙第一次出现了需要祧迁的情况,礼部就制定了一个方案,从懿祖开始出祧,然后是熙祖、仁祖,至于德祖朱百六,他是老朱家能找到的最远的先祖,万世不祧。
等到嘉靖帝朱厚熜(cōng)继位时,太庙的情况是这样的:
我们知道,朱厚熜是兴献王朱祐杬(yuán)的儿子,因为武宗无后,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才当上皇帝的,继位之初就因为谁是皇考(宗法意义上的父亲)的问题与大臣们爆发大礼议之争。过程就不说了,结果就是朱厚熜赢得胜利,认孝宗为皇伯考,追尊生父朱祐杬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当然,仅是追尊为皇帝还不够,朱厚熜还想将朱祐杬抬进太庙,只是这事不能着急。
朱祐杬在朱厚熜没当上皇帝前就死了,现在被追尊为皇帝,自然是要进太庙的,但毕竟是追认的,大臣们一直都是反对态度。嘉靖十年,朱厚熜另辟蹊径,将德祖祧迁到祧庙,并在太庙边新建了一个祔庙奉祀朱祐杬。嘉庆十七年,朱厚熜又提议按古制修建明堂(现在的天坛祈年殿),顺便给朱祐杬上个庙号以祭祀上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
上了庙号,自然就可以进太庙了,大臣们都知道朱厚熜的小心思。礼部尚书严嵩插科打诨,说什么明堂制度太古老了,具体怎么定也说不清楚,如果按功德论,应该由朱棣配上帝,如果按亲疏,朱祐杬也不是不可以,但庙号不能上,从来就没有过没当皇帝而称宗进入太庙的,如果硬要将朱祐杬抬进太庙,他在天上也会不安。
朱厚熜看到严嵩的奏折后,批文再议。结果有个叫唐胄的户部侍郎不怕死,写了一道奏折,认为如果要建明堂,那只有朱棣最适合配上帝。朱厚熜大怒,心想动不了严嵩,还搞不定你个小小的户部侍郎,于是将唐胄送到锦衣卫大牢里去了。
打了唐胄这个出头鸟,其他大臣也老实了许多,最后还是同意给朱祐杬上庙号,并在明堂配上帝,并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作为落选明堂的补偿。
睿宗朱祐杬要进太庙,自然要祧迁一位皇帝,太祖朱元璋万世不迁,成祖朱棣有“再造之功”,和周文王、武王一样,也是万世不迁,被祧迁的自然是仁宗朱高炽了。
整个嘉靖朝,经历了武宗入庙,德祖祧迁,睿宗祔庙,太宗升祖,仁宗被祧,睿宗入庙,最后形成了八庙八世。
朱厚熜死后,以世宗入太庙,穆宗朱载坖(jì )将睿宗和孝宗算作同一世,将武宗和世宗算作同一世,形成了九庙七世的格局。
综上,嘉靖帝给朱棣改庙号,并不是因为庙号名额满了(德祖祧迁后,已空出一位),而是嘉靖帝为了让自己生父进太庙而对大臣们做出的妥协。
朱厚熜《明堂或问》:
“问曰:太宗功兼创守,将何以报之哉?”“答曰:我太宗当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坏复兴起之,便是再创一般。今同太祖百世不迁此,乃报崇之正。然称号太宗未免无异于列圣,当以祖字列之,庶见其宜也,此人情之真焉。夫何谓古以祖有功而宗有德,令概以宗尊之,太宗所谓有功者焉可同宗称之,此当别之者也云。”
-----
网友解答: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唐高祖后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后有宋太宗赵光义,明太祖后面怎么跟了个明成祖?明朝这唱的是哪一出?
(明成祖朱棣)
喜欢历史的朋友一定会有一种隐隐的感觉,那就是唐朝以前,我们一般称某某帝,如汉文帝,汉武帝,魏文帝,隋炀帝。唐宋一般称宗,如唐高宗,唐玄宗,宋仁宗,宋徽宗,前者用的是皇帝的
谥号
,后者用的是皇帝的
庙号。
清朝一般用
年号
来称代皇帝,如康熙,雍正,乾隆,明朝是一个过渡期,我们既知道有明太祖,明成祖,也清楚嘉靖,万历,崇祯等。
1424 年, 64 岁的朱棣去世。当时朝廷上的庙号是“明太宗”,
这个庙号用了将近 100 年。直到嘉靖帝时,才将明太宗改为明成祖,后世沿用为大家所熟悉。
(内阁首辅 杨廷和)
给先祖追尊谥号和庙号很常见,但给祖先改庙号却是闻所未闻,那么这个嘉靖皇帝朱厚熜为啥要这样做呢?八个字,
做贼心虚,欲盖弥彰!
原来明朝中期,明孝宗弘治帝死后,独子朱厚照继位,是为明武宗正德皇帝。这位正德皇帝不但政治上不行,生活上也不行,没有儿子。1521 年明武宗死后,在
张太后及内阁首辅杨廷和
的主持下,由兴王府世子、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即位,这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杨廷和是四川成都人,他的名气没有他的儿子——明朝状元杨慎大。《三国演义》开篇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便是杨慎的杰作。
(嘉靖皇帝朱厚熜)
不明不白做了皇帝,这对于朱厚熜来说无疑是天上掉馅饼。朝廷也找了一位新皇帝,权力平稳过渡,可谓皆大欢喜。但事情并没有这样简单,在一些礼仪问题上嘉靖帝与朝臣,朝臣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这就是明朝中期的一场重大的政治事件——
“大礼议”。
分歧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继统与继嗣之争,二是朱厚熜生母的待遇和礼节。
朱厚熜由藩王做了皇帝,这是典型的小宗入大宗。按照传统礼法,他继承皇统的前提是继孝宗之嗣,所以朱厚熜应叫明孝宗为父为皇考,张太后为母后。改称自己的父母为叔父及叔母,这一点现在看起来十分荒谬,但在古代宗法制度上却是没有问题的。
但嘉靖皇帝却不吃这一套,完全无法接受。俗话说“小孩子做选择题,成年人全都要”,嘉靖皇帝既要皇位也要父母。
争来争去,最终双方妥协,嘉靖帝称明孝宗夫妇为皇考及母后,在自己的父母前加“本生”二字。明朝朝廷承认朱厚熜生物学上的父母,但在法统及社会学上的父母却是明孝宗夫妇。
这种做法也有后例,清朝光绪皇帝继承皇位,认咸丰帝及慈禧慈安为父母,在自己的亲生父母,醇亲王奕譞及王妃前加“本生”二字。
嘉靖帝即位时年方十四,父亲已死,生母蒋妃还在,便将蒋妃迎入宫中。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蒋妃以什么样的身份入宫?
嘉靖坚持要求以正牌皇太后的名义,这使朝臣无法忍受。如果蒋妃以正牌皇太后的身份和地位,那么在宫中的张太后又将如何处置?最终朝廷众臣还是接受了嘉靖帝的要求,算是告一段落,各赢一场。
但是这种结果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嘉靖帝及朝臣都不满意,而且持续在争论和发酵。三年后,嘉靖帝再次抛出重磅炸弹,要追尊自己的父亲为皇帝,母亲为皇太后,这时朝臣简直无法忍受。
时时, 200 多位朝廷官员在左顺门外下跪,请求嘉靖帝收回诏命。嘉靖帝也是干脆,下令臭名昭著的锦衣卫将 200 多人全部逮捕下狱。后来四品以上停俸,五品以下廷杖,
当场便有 16 人被活活打死,这就是著名的“左顺门案”。
左顺门案后,反对嘉靖帝的声音慢慢消失。一些政治投机分子也顺势为嘉靖帝站台,于是持续三年的大礼议之争,以嘉靖帝的胜利而告终。
(明太鱼朱元璋)
大礼议事件之后的很多年,嘉靖帝仍然贼心不死,后来干脆将自己的父亲一股脑地抬入太庙。这时嘉靖帝屁股已经坐稳,翅膀也已经长硬,自然无人反对。
清朝入关后,明朝的皇统清朝是接受的。即便是崇祯帝也不例外,但对于被嘉靖帝拖入太庙的这位兴献皇帝,清朝却不予承认。
当然追尊先祖也不是不可以,一般来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开国之君或创业之主,一般都会追尊自己的父祖。二是太子在任上薨逝,继任者承认太子的身份,一般也予以追尊,如朱元璋的
太子朱标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追尊朱标为明兴宗。
但朱厚熜由小宗入大宗,他自己既不是开国之君和创业之主,他父亲也没有做过一天太子,更没有做过一天皇帝,而将其予以追尊并最终将其供入太庙,这确实不地道。
说了这么多,嘉靖帝与朝臣之间关于生父与生母的身份,祭祀礼仪问题的争论,与朱棣又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大着呢。
朱厚熜由藩王升任皇帝,朱棣从侄子朱允炆手中抢得帝位,两者都是小宗入大宗,只不过前者是和平手段,后者是武力手段。
朱厚熜将朱棣的庙号由“明太宗”改为“明成祖”,在朱厚熜看来,都是小宗入大宗,人家都称祖了,我抬个父亲入太庙又有什么关系呢?
-----
网友解答:
朱棣由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是他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嘉靖皇帝干的,嘉靖皇帝干这事儿其实不地道,又实在没有办法,这其中牵扯到一个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大礼仪事件。
在嘉靖皇帝以前,朱棣的庙号一直都是明太宗,这符合中国自古以来的礼制,比如朱棣庙号为太宗,谥号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朱棣的庙号怎么从太宗变为成祖的呢?“祖”按照礼制,只能是开国之君的庙号才对,明朝唯一享有“祖”为庙号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棣的庙号被更改,这要从他死后100年后的嘉靖皇帝登基说起。嘉靖朱厚熜这个皇帝其实是捡来的,他的堂兄明武宗朱厚照一生贪玩,啥都玩了,就是没有留下子嗣,他年纪轻轻双腿一蹬,死了。朱厚照死了没关系,白布一盖,送入皇陵就行了,关键是皇帝谁来干?
当朝首辅杨廷和与太后商议,选来选去就选了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来继承皇位。
17岁的朱厚熜进京继承了皇位,别看这小伙儿岁数不大,智商却超群,从进京的第一天开始,就与满朝文武斗上了,连三朝元老,内阁首辅杨廷和都不是他的对手。
杨廷和被嘉靖皇帝赶回老家(成都新都区)的起因是少年天子嘉靖皇帝要给自己死去的爹上皇帝谥号,并且要将他的牌位放进太庙里去。
这就过分了,本来这皇帝与朱厚熜这一支没有半毛钱关系,那是属于大宗朱厚照一支的,只是朱厚照死了无后,朝廷和皇室宗亲决定让朱厚熜来继承朱厚照的父亲朱佑樘的香火。简单地说,伯伯朱佑樘儿子死绝了,由朱厚熜来延续他的香火,他的爹不再是兴献王朱祐杬,而是朱佑樘。
先当儿子,再继承皇位,这是礼数。
17岁的嘉靖皇帝不这么想,老子光明正大的继承皇位,不是谁的继子,更不是来给谁延续香火的,我是我爹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
既然我当了皇帝,总不能委屈我爹朱祐杬,让他还只是个藩王,人虽然死了,但是尊位还是要有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决定要给爹一个身份,一个皇帝身份。
就因为这事儿,嘉靖朝闹腾了足足十年。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名分问题,这是整个明朝时期,文官集团和皇权第一次正面的冲突,更是一次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谁赢谁就能占据主动权,哪一方赢,哪一方就能完全把控朝政。
明朝第一权谋家嘉靖皇帝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他都垮了几任内阁首辅,终于获得了可以给自己的爹一个皇帝尊号,把牌位放入太庙的机会。
可是这一切都搞定的时候,嘉靖皇帝突然发现一个问题:
太庙没有位置了!
根据太庙规制,太庙里只能存放9任皇帝的牌位,九五之尊,九九之数。嘉靖皇帝是明朝第11任皇帝,以前的10个皇帝牌位正好有9个摆放在太庙里,唯一一个被丢出太庙的皇帝牌位是景泰帝朱祁钰的。
怎么办?
再根据太庙礼制,一旦太庙里的牌位摆放不下的时候,就将除开国庙号为“祖”的皇帝牌位留下外,按照血缘的亲疏,把血缘最远的那位皇帝的牌位拿下。
翻译一下:除了开国皇帝的牌位不能动以外,其他皇帝牌位都是可以移除太庙的,移除谁呢?谁的辈分高移谁,谁是自己的高高高高祖,就移除谁。
嘉靖皇帝掰着指头一算,那不就是明太宗朱棣的牌位嘛!老祖宗明太祖朱元璋的牌位,没人敢动,要不动太宗皇帝朱棣的?
朱棣的也不能动,按照宗族支系来说,朱棣这一支其实是小宗,大明江山应该是在大宗朱标这一支来继承的,没想到朱棣在建文朝起兵造反,将自己这一支小宗变成了大宗,继承皇位。
要把朱棣的牌位请出太庙实在说不过去,那不就是承认了朱棣造反吗?
极具政治智慧的嘉靖皇帝想到了一个不但可以解决当时问题的方法,更想到了一个不困扰子孙后代的点子:
将朱棣的庙号升级,将太宗改为成祖;将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请出去就行了。
朱棣的庙号从太宗变为成祖,既是从政治上肯定的朱棣继位的合法性,又能避免后世皇帝再次将他的牌位移除太庙,至于受了委屈的明仁宗朱高炽,他也就当了9个月的皇帝,在历史上存在感不高,丢了就丢了。
-----
网友解答:
中国古代从西周时期开始,人们就有了起谥号的制度。谥号的作用,就是对这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总结,有好有坏。而到了唐朝大臣们觉得用几个字总结皇帝的丰功伟绩,实在太简短了,于是谥号越来越长。比如李世民的谥号,就是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实在太长了。甚至到了清朝,谥号都有十几个字。为了说得方便,于是大家就改称皇帝的庙号了。
而庙号又是什么了?庙号就是皇帝家族供奉于太庙的称呼。一般而言,太祖是一个王朝的开创者特定的庙号如:明太祖朱元璋。太宗庙号多为一个王朝的第二代帝王如:唐太宗李世民。
朱棣庙号原本为明太宗,想要表达自己是顺位继承。朱棣在登基之后将洪武31年改为了洪武35年,废除了建文的年号,以表达自己是顺位继承,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帝王。
然而朱棣万万没想到,百年之后会有人将自己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这个人熟读历史的都知道,那就著名的丹药皇帝,明世宗嘉靖皇帝。由于明武宗朱厚照无后,嘉靖以藩王的身份入京继承大统。原本嘉靖应尊明孝宗为皇考,过继给明孝宗,但嘉靖不同意尊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兴献帝入主太庙。而太庙按照昭穆制服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的排列顺序放入7位,后面进入的依次升入祧庙。嘉靖将兴献帝升入太庙,就必须要抬出一位,而朱棣实际上就是自己一脉的始祖,不能被抬出。嘉靖就想出由宗升祖的方法,将朱棣和朱元璋一样百世不祧。这样嘉靖的父亲也能进入太庙,朱棣也不被抬入祧庙。
-----
网友解答:
按照我们的理解,朱棣的庙号应该是“太宗”才是,却为何又变成了“成祖”呢?私自改动朱棣庙号的不是别人,正是朱棣的后代明世宗朱厚熜,因为“大礼议事件”,世宗不惜更改先祖庙号,也可谓是处心积虑了。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上尊三代,追尊曾祖朱四九为
懿祖皇帝,
祖父朱初一为
熙祖裕皇帝,
父亲朱世珍为
仁祖淳皇帝。
但凡王朝新立,开国皇帝上尊三代是正常流程,有的甚至还上尊至四代、五代。依照前代惯例,如唐和宋,自开国皇帝以下,庙号都不能带“祖”字,像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他的庙号就是“太宗”,宋朝第二位皇帝赵光义,他的庙号也是“太宗”。甚至辽朝、金朝这些少数民族王朝,他们的第二世皇帝的庙号也是“太宗”。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明朝朝廷为他上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可以说这个庙号上的一点问题都没有,也符合封建宗法制度。
此后在长达一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朱棣的庙号都是“太宗”,我们今天在查阅《明实录》的时候是没有《成祖实录》的,朱棣的实录就是他最初的庙号“太宗”,叫《太宗实录》。真正改动了朱棣庙号的人,正是他的后代,
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
明宪宗朱见深共有14个儿子,其中皇长子(万贵妃所生)早夭,次子悼恭太子朱祐极三岁去世,因此,皇三子朱佑樘成为第一顺位皇位继承人。宪宗驾崩后,皇太子朱佑樘继位,是为明孝宗,孝宗在位十八年去世,由其独子朱厚照继承皇位,是为明武宗。
明武宗是出了名的爱玩,但玩归玩,最后却把自己的命玩没了,正德十五年(1520年)九月,武宗出巡镇江途中意外落水,天子贵躯,体弱难消。虽及时被亲侍救起,但水入肺中,加上秋日着凉,以至于引发了肺炎,一路奄奄一息勉强回到京师,最终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驾崩于豹房,年仅三十一岁。
这位一生以爱玩出名,干下不少荒唐事的皇帝,没能给自己留下一个子嗣,以至于他一驾崩,皇帝之位立马就空缺出来了。由于孝宗皇帝只有武宗一个儿子,也就是说要想择选嗣君,就只能从宪宗诸子或诸孙中居贤者推之了。
此时还远在湖北安陆,才15岁的兴王世子朱厚熜,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被拥立为皇帝。
朝野上下不少人都有自己拥立的人选,但当时总摄朝政的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却看中了十五岁的兴献王世子朱厚熜。从伦序上讲,兴献王朱祐杬作为宪宗第四子,孝宗驾崩后其排序在宪宗诸子中最靠前,虽然他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就去世了,但世子朱厚熜服丧期将过,根据《皇明祖训》中所说的“兄终弟及”的原则正当迎立之时。于是,杨廷和力排众议,并成功的劝服张太后,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派大臣前往安陆迎接朱厚熜入京继承大统。
朱厚熜以一介外藩王爷身份继承帝位,当时心里是窃喜的,因此高高兴兴随迎驾使团入京,结果还没入城,便发生了第一轮冲突,礼臣们建议朱厚熜尊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关键时候,朱厚熜却不干了,毕竟大臣们在安陆奉迎时并没提这事啊,他更是理直气壮的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朱厚熜坚决不听礼臣之言,绝口不改称呼,并停滞在北京城外,连大学士杨廷和都劝不了。双方互不妥协,迁延日久总不是办法,最后还是张太后下了谕旨,此事后商,宜让新君完成继位大典。朱厚熜这才接受百官跪请,自大明门入,在奉天殿即皇帝位。
(明世宗朱厚熜)
明世宗继位后,“大礼仪之争”才真正开始,这位年轻的皇帝在这件事上可谓是毫不妥协,耐心十足,为了关于以谁为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和生父兴献王的尊号这两大皇统问题,世宗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展开了长达三年半的礼议之争(史称“大礼议”)。在这中间,世宗对群臣的劝谏一概不听,至始至终都坚持已见。最后,这场引发朝野震动的大礼议事件,以大学生杨廷和致仕,世宗皇帝成功的给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上皇帝尊号而结束。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世宗为生父兴献王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生母蒋氏改称“圣母章圣皇太后”,九月,改称孝宗皇帝为“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昭圣慈寿皇太后”。然而,大礼仪事件后续却持续了十几年,中间世宗陆陆续续为生父兴献王争取权益,如上庙号为“睿宗”,神主入供太庙,位在武宗之上。
其种种所为,表现上凸显出世宗极重孝道,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是新旧政治势力的较量。世宗要想坐稳皇位,就必须要以强硬态度宣誓自己的地位,在长达三年半的大礼仪之争中,世宗身边已经聚集了一班拥护他的心腹大臣,并在此后形成了属于嘉靖时代的嘉靖政治集团。
(朱棣的庙号由明世宗所改)
大礼仪事件是明朝历史上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上一次,还是明太宗朱棣之时,以皇嫡四子的身份推翻建文帝的统治。
也正因此,为了让自己入承大统显得名正言顺,便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做出了一件更惊人的大事,
将明太宗朱棣的谥号改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将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
这一改,就等于将朱棣的宗法地位提高到了最高层次,已经不同于已往的小宗入大宗,而是妥妥的以大宗自居了,因为即便懿文太子朱标在世当了皇帝,他的庙号也绝不可能是“祖”,世宗为了给自己正名,不惜更改先祖的庙号,此也可谓是处心积虑了。
由于世宗更改太宗的庙号在当时轰动一时,影响很大,后世便以“明成祖”盖谓朱棣之庙号,而他之前使用了一百多年的庙号“明太宗”则逐渐被人们淡忘。
-----
网友解答:
都知道朱棣被称为明成祖,“成祖”就是朱棣的庙号,庙号是指:皇帝在庙中被子孙后代供奉时的称呼。皇帝的名字是不能随便叫的,因此在祭祀时,把庙号与谥号加在一起,就成为皇帝的完整称呼。
比如
朱棣在庙中被祭祀的全称是:明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庙号是在皇帝去世后,由下一任皇帝或者下几任皇帝与朝廷大臣根据皇帝生前的事迹,做出一个盖棺定论的评价,与谥号一起评定。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起初,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比如西汉共有12个皇帝,有庙号的只有4个,分别是:汉高帝刘邦(庙号:太祖)、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汉宣帝刘询(庙号:中宗),还有3位皇帝有庙号,但被废除,不计入。
从唐朝开始,几乎每位皇帝都有庙号, 但是庙号多了也麻烦,唐朝有21位皇帝,前面几代还没有关系,从第9代皇帝开始,唐朝皇帝的家庙中就摆不下牌位了,因为唐朝太庙中最多只能祭祀9位皇帝,其他放不下的皇帝怎么办?
没别的办法,只能由皇帝和大臣商议拿掉,一般根据皇帝的功绩和当时议政时活着皇帝的亲疏关系来选择,一般来说,开国皇帝是拿不掉,每个时代最有名的皇帝也是拿不掉,比如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然后就是当时议政时活着皇帝的父辈与祖辈皇帝也是拿不掉,因为与活着的皇帝关系亲近。
明成祖(明太宗)朱棣
到了明朝时期,也基本上沿用了唐朝的祭祀制度,但明朝与其他朝代有所不同,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后,由嫡孙朱允炆即皇帝位,由于朱允炆削藩,导致了靖难之役,最终由燕王朱棣打败了朱允炆,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朝后来的所有皇帝都是朱棣的后代。
朱棣去世之后,最初上的庙号是太宗,与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一样,太宗这个庙号仅次于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是指守成之君中最杰出的皇帝,一般是开国皇帝的儿子来担当这个庙号,比如汉太宗刘恒、唐太宗李世民都是这样,而朱棣及其子孙自认是接朱元璋的班,而不是朱允炆,所以被上太宗的庙号。
朱棣之后的皇帝分别是: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
明仁宗朱高炽
因此到了
明世宗朱厚熜在位初期,明朝皇帝的太庙有8个人了,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
,这些皇帝名字前面的称呼就是他们的庙号。
明代宗朱祁钰是趁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才当上皇帝的,虽然当了8年皇帝,但是没有儿子,并且比明英宗死得早,明英宗后来复辟了,明英宗之后的皇帝都是他的子孙,明英宗还取消了明代宗的帝号,所以明代宗朱祁钰不能入太庙。
接下来的故事就发生在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时期,明世宗朱厚熜也叫嘉靖皇帝,明太宗朱棣的庙号,就是明世宗朱厚熜改的,算起来朱厚熜是朱棣的6世孙,那朱厚熜为什么敢改祖先的庙号呢?
明宣宗朱瞻基
朱厚熜身份特殊,他是明朝第2个以藩王身份入主成为皇帝的人,第一个是燕王朱棣,朱厚熜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出生在湖北省钟祥市,朱厚熜的父亲是兴献王朱祐杬
,他们家族是被封到承天府(湖北钟祥)的藩王,因为前一任皇帝朱厚照没有儿子,按照兄终弟及的继承原则,朱厚熜因为与朱厚照血缘关系最近,所以被选为皇帝继承人。
这一年朱厚熜才14岁,然后明朝皇帝与大臣之间的争议不断开始出现,别看朱厚熜年纪小,但他非常聪明,处事老成,当朱厚熜随朝廷使者准备进入北京城时,就发生了争执,朱厚熜不愿意以太子身份从东华门进入文华殿,文华殿是太子居住的宫殿,朱厚熜与大臣吵起来了,最终朝廷做了退让,以群臣劝进的方式,在郊外拥立朱厚熜为帝,然后再进入皇宫。
明朝皇帝列表
第一次较量,朱厚熜赢了,紧接着又有第二次较量,朱厚熜继承的是堂兄朱厚照的帝位,他一即皇帝位,就想把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追封为献皇帝,把母亲追封为兴国皇太后,以杨廷和、毛澄为首的大臣不同意,双方争执长达三年半时间。
朱厚熜以软硬兼施的手段,强行追封,并把反对此事的一百多个大臣投入监狱,就连内阁首辅杨廷和也被迫辞官,这事就是明朝历史上的大礼仪之争事件,最终大臣妥协了,
朱厚熜又赢了,他成功地把自己曾经是藩王的父亲称封为皇帝
。
之后,朱厚熜为了祭祀自己的父亲,专门建了个世庙,用来单独祭祀,而他的生父虽然被追封为皇帝,但根据明朝的祖训,生前没有当过皇帝,是不能称宗入太庙的,所以暂时不能进入太庙祭祀,后来扬州府同知丰坊为了巴结嘉靖皇帝,上了一封奏书,请皇帝以孝道为由,恢复古礼,建明堂,把生父抬入太庙配上帝。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
这事一出,朱厚熜当然愿意了,于是朱厚熜下旨让大臣开始议论,如何操作?
最终搞了一个方案出来:就是启用明堂祭祀。
明堂是天子之庙,是祭祀的神圣场所,代表着君权神授,最早在周朝史书中大量出现,武则天时期曾经修建过,后被烧毁,又重建。
明堂祭祀需要一个神主,也就是主祭,需要祖先中很有威望的人来担当,周朝时期的明堂祭祀是以周文王来配祭的,如果要启用明堂祭祀,就得先找一个主祭,那么在这么多祖先中找谁呢?
嘉靖皇帝朱厚熜最终选择了朱棣作为主祭,但是朱棣的庙号是太宗,如果要成为明堂主祭必须要改庙号
,改成后缀为祖的庙号,
于是朱厚熜就自作主张把明太宗朱棣的庙号改为明成祖,这样就能重启明堂祭祀,然后再给自己的生父献皇帝朱祐杬上了一个睿宗的庙号
,这样就能入明堂祭祀了。
献皇帝朱祐杬
明堂的本质也是祭祀的庙,明朝的祭祀礼仪繁杂,有太庙祭祀,有郊祭,现在又增加了一个明堂祭祀,
献皇帝朱祐杬之前不能入太庙,一是因为没有当过皇帝,二是没有庙号,现在有了庙号,又能进朝堂祭祀了,然后朱厚熜再把生父献皇帝朱祐杬转入太庙就容易了。
换句话说,
嘉靖皇帝朱厚熜为把自己生父请进太庙,用了一个曲线的办法,他不是直接给生父立庙号,请入太庙,而是先弄了一个明堂祭祀,把朱棣作为成祖,先把献皇帝朱祐杬请入明堂,最后再入太庙,不得不佩服嘉靖皇帝朱厚熜的执着、忠孝与聪明,他给朱棣改庙名的根本的原因是为了解决自己生父进太庙的问题,这就是朱棣庙号由太宗更改为成祖的原因
,之后明朝的史书都不再称朱棣为明太宗,而是改称为明成祖了。
-----
网友解答:
还能有谁?我修仙皇帝朱厚熜呗!
在电视剧《古董局中局2》的开篇,有这么一段剧情。说是一个贩卖假文物的犯罪嫌疑人被抓,警察拿出一件收缴的瓷器给主角许愿鉴别,然后许愿一眼就瞧出来,这是一件赝品。
因为在这件瓷器的底部,写着两行字为“大明洪熙元年成祖遗制”。这里的“洪熙”二字,指的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年号;而“成祖”二字,则指的是朱高炽他老爸,明成祖朱棣。所谓“遗制”,则指的是死者生前的制作物。
所以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这件瓷器乃是朱棣在位时开始烧制的,但瓷器还没烧好,朱棣就挂了。然后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继位,改年号为洪熙,这时候瓷器才烧好。简单来讲,这就是一个大明洪熙元年的古董。
表面上,这瓷器看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却有一个大破绽。因为在洪熙年间,朱棣的庙号并不是“成祖”,而是“太宗”。直到百余年后的嘉靖年间,朱棣的庙号才被嘉靖皇帝改为“成祖”。
所以,这件在洪熙年间烧制的瓷器,是不可能称呼朱棣为“成祖”的,除非是假的。
根据这个知识点,其实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些凡是在嘉靖以前称朱棣为“成祖”的古玩字画,都可以直接视为赝品。
那么问题来了,原本是“明太宗”的朱棣,为何后面会被改成“明成祖”?这就得从明朝著名的“大礼议”事件说起了。
公元1521年4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享年三十一岁。由于朱厚照生前未曾诞下子嗣,所以在他驾崩之后,找谁来继承皇位就成了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仅仅是朱厚照绝嗣也就算了,大不了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从朱厚照的兄弟里面再去找一个来当皇帝。然而,朱厚照却是独子,并无骨肉兄弟。没办法,朱厚照的老爹朱祐樘是个非常专一的人,虽说生平政绩平平,但人品却是没得说。
明明是可以坐拥三宫六院,却非要提倡一夫一妻制,独爱张皇后一人。再加上朱祐樘死得早,三十六岁就挂了,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传宗接代。最终,朱祐樘就只剩下朱厚照这一根独苗。随着朱厚照的英年早逝,朱祐樘这一脉也就绝嗣了。
不过国不可一日无君,不能说因为皇帝绝嗣,明朝就得改姓了。毕竟朱明皇族那么多人,朱祐樘这一脉断了,那就换一脉嘛。当时朱厚照虽说没有亲兄弟,但堂兄弟还是有一大把的。
他爷爷朱见深可比朱祐樘风流多了,所有的子女加起来近二十位。按照血脉亲疏和长幼有序的原则,朱见深四子兴献王朱祐杬一脉血脉最近,排序最高。所以朱祐杬独子朱厚熜乃是最有资格继位的。
于是,身在江南的闲散王爷朱厚熜,突然接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坐上了那本不属于自己的皇位。公元1521年5月,朱厚熜正式登基,并于次年改元嘉靖,是为嘉靖皇帝。
朱厚熜登基时年仅十五岁,不过还只是个孩子。而且在此之前,朱厚熜作为宗室旁系,与皇位本无缘,所以对于帝王权术的运用并无多少经验。在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们看来,这种没见过多少世面的小皇帝,还不是任由他们摆布。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朱厚熜这个乡下来的毛头小子,却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还没正式登基,就已经和杨廷和等人,因为继嗣、继统问题而爆发冲突,最终演变成了历时三年半之久的“大礼议之争”。
双方的第一轮冲突爆发于朱厚熜登基前夕。当时朱厚熜已经被定为新君人选,从封地前往京师走程序。结果走到京城郊外时,却停了下来,不再往前走了。原因是朝廷礼官建议他从由东安门入城,暂居于文华殿,然后等着参加登基大典,这是典型的太子规格。简单来讲,就是要让朱厚熜以太子的身份去继位。
朱厚熜对于这个操作自然是拒绝的,他和朱厚照明明是平辈的堂兄弟,为何要降低辈分去给人家当儿子。
朱厚熜直言道:你们请我来是当皇帝的,不是当太子的。即便还没有正式登基,那你们应该用皇帝规格迎接。
“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在朱厚熜的坚持下,最后太后做主,答应让朱厚熜走大明门入城,冲突才得以化解。
值得一提的是,朱厚熜这一次其实是在借题发挥。双方爆发冲突的根源并不是在于礼仪规格的高低,而是在于身份嗣统的分歧。在此之前,就有礼部的官员告诉朱厚熜,登基之后要改嗣统,即尊孝宗朱祐樘为皇考,而自己的生父兴献王则要改称皇叔父。
其理由也很简单,就是为了维护皇室血脉的正统性,延续嫡系大宗的传承。因为按照古代的宗法制度,有着继位资格的嫡长子一脉乃是大宗,其余的则为小宗。如果把皇族比作一个大树,那么大宗就是主干,小宗则是分支。小宗断了没什么,大宗断了这棵树可就得没了。
所以,从宗法礼制上来讲,礼部的这个建议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朱厚熜就是不答应,在他看来,亲爹就是亲爹,改称叔叔是什么道理,我可不愿当那个不孝子。
由于当时朱厚熜还未登基,这件事儿也不能直接先讨论。所以城门之外的这次冲突,算是双方的初次试探。虽说结果以朱厚熜小胜而告终,但对于杨廷和而言,这场输了也没什么,毕竟迎立新君才是正事儿。
待到朱厚熜登基之后,杨廷和才真正开始亮大招。一般来讲,新君继位后的第一件事,那就是要给先人们议谥追封,盖棺定论。所以,关于兴献王的身份称号,自然而然的被抬出来商议。
此时杨廷和就开始出招了,他带着一众大臣们向朱厚熜进言,表示他应该遵循古制,继承大宗嗣统,改尊生父兴献王为叔叔,尊生母蒋妃为叔母,以侄礼侍之。
杨廷和弄出的阵仗可不小,光附议的大臣都有六十几位。而且杨廷和还放出话来:“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朱厚熜没想到自己这刚即位,就被人家给来了一个下马威。
不过朱厚熜并没有就此妥协,他一方面用起“拖”字诀,和杨廷和等人周旋。另外又找了一个叫张璁的进士充当工具人,由他上书提议,用一套“继统不继嗣”的理论来解除危机。
所谓“继统不继嗣”,就是朱厚熜这次只是来继承皇统当皇帝的,而不是继承皇嗣给人家当儿子的。所以站在尊崇生父,尽以孝道的角度,嘉靖皇帝是可以尊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并给他在京师立庙的。
不过张璁的出现,仅仅只是给了朱厚熜以理论上支撑罢了。想想他一个人微言轻的小进士,如何与满朝的文武大员相抗衡?
所以朱厚熜并没有揪着这一点去和杨廷和硬刚,而是故意示弱。在杨廷和站出来反对之后,一贯强势的朱厚熜直接痛哭流涕,表示自己无颜面对生父生母,这个皇帝之位也无心再当了。当即就要退位,带着母亲会安陆老家。
这下杨廷和倒是有些不知所措了,若是朱厚熜真的就这么走了,天下人定然是认为皇帝乃是被逼退位,那自己岂不是要落得个以下御上,欺负小孩儿的骂名?无奈之下,他只能做出一些让步妥协。而之后的朱厚熜则顺着这个口子,一步步的把生父生母推上正统,兴献王成了兴献帝,母妃蒋氏则成了兴献后。大礼议事件由此告一段落。
在整个事件中,朱厚熜不仅性格作风强势,而且权术手段老辣,一开始便展露出了与其年龄和经历不符的政治才能,连杨廷和这些官场老油条都只能甘拜下风。
不过,朱厚熜也并不算全胜,因为礼部朝臣们对于孝宗皇帝的皇考正统,依旧是寸步不让。以至于朱厚熜只能在兴献帝的尊号前面加上本生二字,更进不来太庙接受供奉。
没办法,朱厚熜毕竟是外来的新人,根基尚浅。而且明朝的那些文官们,是出了名的的骨头硬,最喜欢的就是和皇帝斗嘴,打板子都不怕。朱厚熜一个少年天子,能做到如此程度,实属不易。
而且对于朱厚熜而言,他也只是因为实力不够而暂时妥协罢了。等过了几个月,羽翼渐丰的朱厚熜开始出狠手,直接表示要改尊生父为皇考,谁来劝都不行。对于反对的官员们,直接当廷杖责,当场就打死了十六人。这下百官们终于闭嘴,朱厚熜成功把自己老爹扶正,改尊明孝宗为皇伯考。
事实上,这还不算完,朱厚熜终究还是想要找机会让他爹称宗袝庙。
到了嘉靖十七年,机会来了。当时扬州府同知丰坊奏请复古礼,建明堂,要把他兴献帝抬进去配祀上帝。而上帝乃是老天爷,不是谁都有资格去进去配祀的。所以在此之前,要给给兴献帝家庙号称宗才行。
嘉靖十七年六月,致仕扬州府同知丰坊上疏言:“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 ——《明史》
对于这个建议,当时还是有不少人质疑的。比如礼部尚书严嵩就站出来表示,明堂配献皇帝也不是不可以,毕竟那是你亲爹,但是不一定非要称宗啊。
若以亲亲论,则献皇帝陛下之所自出,陛下之功德,即皇考之功德,当配以献皇帝。至称宗之说,则臣等不敢妄议。 ——《明史》
这下朱厚熜不乐意了,我亲爹凭什么不能称宗,表示必须要给一个说法才行。这时候户部侍郎唐胄跳出来表示,这配上帝需要有大功德,论资排辈也该我太宗皇帝,啥时候轮到你爹来了。
虽说唐胄因此而被朱厚熜下了大狱,但是人家话糙理不糙,太宗皇帝朱棣是一个怎么都绕不过去的坎儿。到时候人家肯定会说他不顾礼法,只顾私亲的。
最终朱厚熜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一方面让父亲兴献帝称宗袝庙,配祀明堂。另一方面又把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一样郊祀并配天,如此一来,就能够堵住大臣们的嘴了。
帝既排正议,崇私亲,心念太宗永无配享,无以谢廷臣,乃定献皇配帝称宗,而改称太宗号曰成祖。 ——《明史》
于是在嘉靖十七年的九月初一,明太宗朱棣的庙号被嘉靖皇帝改为成祖,嘉靖的生父献皇帝,则配抬入太庙,上庙号为睿宗,大礼议事件自此圆满完结。
总结来讲,嘉靖给朱棣改庙号的操作,还是比较可以的。一方面完成自己尽孝之愿,一方面又堵住了天下悠悠众口。只是不知道朱棣愿意不愿意?
-----
网友解答:
朱棣庙号之所以会从明太宗变成明成祖,其实是因为明世宗朱厚熜搞了一个大礼议事件的结果。在朱厚熜之前,朱棣的庙号其实还真的是明太宗。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朱棣同志,是通过靖难之役,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才登基为帝。在夺得皇位之后,朱棣自己也知道自己夺得皇位的方式,并不是太过光彩。尽管在位期间政绩不错,但他也并没敢抬高自己,也没敢让自己的儿子追封自己为祖。所以朱棣的庙号在明世宗朱厚熜之前,都是明太宗。
在中国古代,庙号是一个特别讲规矩的东西。祖和宗的区别,那是相当大的。正常来说,只有奠定一个王朝基础的君王,才能称之为祖。后世继位之君,都称之为宗。
比如汉朝,西汉就只有一个祖,那就是刘邦,其他都是宗;而东汉同样也只有开国皇帝刘秀一人敢称祖,其他人都只是宗。再比如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敢称祖,唐朝开国后李渊他爹、他爷爷,因为奠定了唐朝的基业,所以也被追封为祖。但李渊之后,哪怕是像李世民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也只能称之为唐太宗而已。
所以,正常情况下,按照庙号的制度,朱棣是无论如何都不敢称祖的。哪怕他敢篡位当皇帝,也不敢下旨让大臣们在自己死后尊自己为祖。因为那意味着他不尊重他老爹,意味着明朝是他和他爹一起打下来的。
但是,当明朝的皇位,传到明世宗朱厚熜手里的时候,出了一点小意外。
朱厚熜的即位,同样十分传奇。原本朱厚熜只是一个藩王世子,根本不可能继承皇位。但在他之前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因为自己一系列骚操作导致自己英年早逝。而朱厚照死的时候,并没有子嗣。非但如此,朱厚照他爹朱佑樘,更是只有这么一个儿子。
所以,在朱厚照去世之后,大臣们想要再立一个皇帝,就得从朱佑樘的兄弟的儿子当中找。最终,当时的明朝首辅杨廷和,选中了兴王的儿子朱厚熜。
杨廷和是真正的老臣,为国家做事多年,在朝中权势极重。杨廷和选择朱厚熜的原因倒是很简单,因为朱厚熜当时十分年幼,再加上老爹已死,所以比较容易被控制。但杨廷和万万没想到的是,他选中的这个朱厚熜,却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
在决定选择朱厚熜以后,朝廷派人拿着太后的诏书,前往安陆的兴王府邸,将当时已经继承兴王爵位的朱厚熜,接到京城,继任皇帝。但是,当朱厚熜和朝廷所派的人到达京城外的良乡时,朝廷前来迎接的礼仪大臣,就和兴王朱厚熜产生了第一轮的冲突。
冲突的中心点,在于礼仪大臣建议兴王朱厚熜,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不过,这个提议却遭到了朱厚熜的坚决拒绝。在此之后,朱厚熜入宫的时候,双方更是因为走哪个门而再次产生了冲突。朱厚熜坚持要以继位之君的身份,进入皇城。而大臣们却希望他以藩王的身份,进入皇城。
这场冲突,当时闹得极为不愉快。朱厚熜甚至扬言,如果不尊重自己的决定,自己直接放弃继承皇位。最后还是张太后出面调停,才使得朱厚熜顺利的继位,史称明世宗。
不过,朱厚熜继位之后,朱厚熜和大臣们之间,在关于尊谁为皇考的问题上,又继续开始了拉锯战。所谓皇考,就是已经去世的父亲。朱厚熜坚持认为,自己应该尊生父兴王为父亲。而大臣们却认为,朱厚熜应该尊当年的朱佑樘为父亲。
这场关于‘认爹’的争论,听起来似乎很可笑。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反正你已经当了皇帝,认谁做爹不一样?但实际上,这场认爹的争论,其实是朱厚熜和老臣们之间,关于权力的争夺战争。如果朱厚熜放弃认自己的父亲,那就意味着他输给了那些老臣,以后就只能听从老臣们的摆布。
这是朱厚熜绝对不能容忍的。
这场‘认爹’的争论,持续了足足三年多的时间,最后还是以明世宗朱厚熜的胜利而告终。而朱厚熜胜利后,也因此成功的将自己生身父亲朱祐杬,追封为明睿宗,母亲蒋氏追封为慈孝献皇后。
不光如此,朱厚熜还将父亲朱祐杬的牌位,供奉到了太庙之中。要说这事其实也很正常,毕竟朱祐杬已经成了皇帝,牌位进入太庙自然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问题是,太庙之中的牌位的供奉是有讲究的,不是随便摆放就可以的。
在大臣们看来,一个对于朝廷没有做出任何贡献的人,只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后来当上了皇帝,就被追封为睿宗,而且还请进太庙之中进行供奉,这是他们很难接受的,所以,大臣们坚决反对此事。
而且,按照当时的礼制,太庙正殿当中,只能供奉九个牌位。如果朱厚熜强行将自己的父亲搬进太庙,就需要把这九个牌位当中,除太祖之外和自己关系最远的一个老祖宗搬出太庙正殿,请到偏殿去。
明朝的老祖宗朱元璋,亲手打下了江山,自然是不能动的,而且要放在正中间祭拜。再往下,就是朱棣。也就是说,如果朱厚熜想要将自己老爹摆进去的话,就得把朱棣给请到偏殿。
这显然不现实。
要知道,如果没有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那后来这一支朱家人,根本就当不了皇帝。
所以,朱厚熜就只能耍一个小花招,将朱棣的庙号改为了明成祖。被称之为祖的皇帝,是不用搬出去的。所以,朱棣被改称为明成祖之后,就不用被搬到偏殿。然后往下顺次移动一个,将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给移到偏殿。朱高炽在历史上只做了几个月的皇帝,贡献相对较小。就算把他给移出去,问题也不算太大。
在朱厚熜之后,朱棣的庙号,就由‘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
-----
网友解答:
明成祖和明太宗其实都是朱棣的庙号。
在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上台之前,朱棣的庙号一直都是明太宗。
明世宗朱厚熜上台以后,就把朱棣的庙号改成了明成祖。
为啥嘉靖要给朱棣换庙号呢?这倒是个稀奇事情。一般来说,开国之君才能称之为祖,朱棣算哪门子开国之君呢?
一、嘉靖是小宗入继大宗,想给自己正名。
嘉靖皇帝很特别,他并不是明孝宗朱佑樘的亲儿子,而是兴献王朱佑杬的儿子。这个兴献王朱佑杬,只是明宪宗朱见深庶出的儿子。也就是说,嘉靖本来压根就没机会继承大统。
明宪宗朱见深,传位给大儿子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朱佑樘传位给唯一的儿子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无子,所以便宜了嘉靖皇帝。
这么一来嘉靖就是由小宗继承了大宗,而明朝的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要么是嫡子要么是长子,最好是嫡长子。
嘉靖属于三不沾的状态,既不是明孝宗的长子,也不是明孝宗的嫡子,只是他的侄子,你说说看,他有继承权不?
嘉靖对这事儿也很烦恼,于是乎他开始从老祖宗那儿找答案。
明宪宗朱见深是嫡长子,
明英宗朱祁镇是嫡长子,
明宣宗朱瞻基是嫡长子,
明仁宗朱高炽是嫡长子,
明太宗朱棣。。。哎?终于让嘉靖发现了新大陆,原来朱棣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
虽然朱棣一味地强调自己是马皇后所生,可马皇后不承认啊!
既然朱棣是这么个情况,那就只能从他这儿做点文章了。朱棣为了坐稳大位,也是拼了。他灭了侄子以后,把自己过继给了马皇后,这样一来他就成了朱元璋的嫡子了。
这还不够,他在南京灭了若干反对他称帝的大臣后,觉得这里是是非之地,索性就把首都迁徙到了北京,这才有了后来老朱家这一脉的发展。
既然老祖宗朱棣这么努力,要不再给他加把劲儿?于是乎嘉靖就把朱棣的庙号,从明太祖改成了明成祖。让朱棣做了祖,一方面可以保证朱棣永不被移出太庙,另一方面也能够为自己正名,表明小宗照样可以继承大统,建立旷世功勋!
二、太庙的位置不够,嘉靖想把自己老爹挪进去。
15岁的嘉靖刚做皇帝,就跟大臣们闹掰了。为啥?因为嘉靖应该以什么身份继承大统,成为了皇帝和大臣们之间争论的原因。
嘉靖是兴献王的儿子,他想以明孝宗侄子的身份继承大统,而且他老妈入京必须要以皇太后的礼仪操办。可以杨廷和为首的这帮老臣们却坚持让嘉靖以明孝宗儿子的身份继承大统。
嘉靖的理由是:
兴献王是他亲爹,而且兴献王就他这么一个儿子,他要是过继给了明孝宗,那兴献王这一脉就绝嗣了!
杨廷和的理由是:
既然是继承皇位,自然是要过继给皇帝做儿子。兴献王没儿子了,可以随便再找一个孩子继承他的香火,总不能为了兴献王不绝嗣,就让明孝宗绝嗣吧?
双方争论了很长时间,嘉靖最终使出了杀手锏:那我走?
大臣们都疯了,选皇位接班人这是儿戏吗?最终大家好商好量,各退一步,把这事儿给办完了。事情的结果是这样的:
嘉靖给老爹上尊号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所谓本生,就是强调嘉靖的出身而已,事实上嘉靖的确也过继到了明孝宗名下,他要给明孝宗立牌位的话,那就得写上皇考了。
不管怎么说,让老爹兴献王朱佑杬坐上了皇帝的位置,这一步完成以后,嘉靖又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把老爹朱佑杬的牌位放入太庙。
按照周礼的说法,
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
也就是说天子是可以立七庙的,这七庙分别是开国始祖放在最中间,左边昭右边穆,始祖外加三昭三穆合计七庙。
历朝历代也是这么办的,可朱元璋觉得明朝比较特别,他认为七庙不够,所以就改成了九庙。这样一来就多出了两个名额。
刚开国的时候名额够用啊,就那么几个皇帝,可是到了嘉靖这一代的时候,再想把兴献王弄进太庙,就必须要踢走一个才行。老百姓还讲究出五服,皇家自然就更注重了。
太祖朱元璋自然是不能动的,按照亲疏远近,那么最远的自然就是明太宗朱棣了,那么不好意思,嘉靖说:
要不把朱棣给踢出去吧?
这可把大臣们吓傻了,大哥,你们家的皇位哪儿来的你还不清楚吗?朱棣对你们家的功绩可不低于朱元璋啊!所以大臣们死活不同意。
这么一来大家就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把朱棣的庙号从明太宗改成明成祖。自此两个祖都不能被踢出去。
这么一来,为了把兴献王弄进来,只好把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给踢出去了。
三、杀一批、抓一批、罚一批,看谁还敢再逼逼?
嘉靖皇帝坐稳大位以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操作。可杨廷和这帮老臣绝对不会让他这么痛快的,杨廷和见嘉靖一意孤行,索性要以辞职吓唬嘉靖,没想到嘉靖一口就答应了。
杨廷和离开以后,他的势力并没有离开,尤其是他儿子状元杨慎还在朝中。这帮人要继续为了这件事跟嘉靖皇帝斗下去。
于是乎200多名官员跑做顺门跪着,让嘉靖帝改变主意。好家伙,嘉靖帝是那么容易被胁迫的吗?所以嘉靖帝派人抓了其中8个带头的人。
这下子算是捅了马蜂窝了,这帮大臣哭得就更凶了,嘉靖帝大怒,还治不了你们了?
他索性将五品以下的134名官员全抓了杖责,其中16人被活活打死。四品以上的86名官员,全部停职停薪候审。
还有谁?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在嘉靖身边说这件事了,大礼议事件就此告终,嘉靖皇帝大获全胜。什么法不责众?在嘉靖这儿行不通。
总结:后面就随嘉靖随便玩了。
这么一搞谁还敢提意见?寒窗苦读十多年甚至几十年,好不容易做了官,总不能为了这点礼法的问题,就把自己半辈子的努力毁于一旦吧?甚至有人丢了小命,所以大家都不说话了。
既然大家不说了,那嘉靖可就要为所欲为了。
嘉靖十三年,嘉靖开始更改庙制,将九庙恢复成了七庙。位置不够了?那就把朱棣从明太宗改成明成祖,让他和朱元璋一样,在明朝万世不祧。
嘉靖二十九年,嘉靖把明德祖朱百六和明仁宗朱高炽给踢了出去,而且以后也不搞什么昭穆制度了,以后都按照伦理来排列。
当然了,明太祖和明成祖同样是不能动的,这样一来就能把兴献王给塞进去了,一直到明朝灭亡,兴献王也就是后来的明睿宗都还在太庙里待着。
参考资料:《明史》
-----
网友解答:
朱棣原本被称为“太宗”,到嘉靖十七年后才改称“成祖”。这一切都是嘉靖朝长达十八年的大礼议之争的结果。
一,孝顺的朱厚熜
朱佑杬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异母弟,被封为兴王,王妃是蒋氏,封国在湖广安陆州。
朱佑杬精通儒家经典,常常写诗作文自娱,是一位很有文化修养的藩王。
他与蒋氏生了四个孩子,只有最小的儿子朱厚熜长大成人。这让兴王夫妻对他十分疼爱,在他的成长和教育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朱厚熜五岁起,兴王就教他读书写字,并亲自教授和讲解《孝经》。之后又将他送到府学读书,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
在老师和父亲的用心培养下,朱厚熜熟读儒家经典并掌握了各种礼仪。
正德十四年,朱佑杬病逝,朝廷赐谥“献”,故称兴献王。
朱厚熜年少丧父,与母亲蒋氏相依为命。王府内外的事情完全由他来处理,故此养成了少年老成的性格。同时也朱厚熜十分孝顺母亲,对已故的父亲也十分思念。
正德十六年年初,经蒋氏上疏请求,十五岁的朱厚熜才继任为兴王。
袭位几个月后,武宗驾崩。由于武宗无后,在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的主持下,朱厚熜被迎入京师继位。在文武百官看来,朱厚熜是以武宗继承人的身份继位的,所以从入城到继位的仪注都按照太子的身份安排。
这引起了朱厚熜的反感,他停驻在城外不肯入城,理由就一个:
“我奉遗诏来京继位,岂可以皇太子礼待之。”
僵持了大半天,张太后与大臣们做出让步,由百官上表劝进请他入城继位。朱厚熜三推三让后才答应请求。于四月二十二日下午从天子专用的大明门入城登基,这就是嘉靖帝。继位后第三天,他便下令接母亲蒋氏入京,以慰孝思。
在这位少年天子的心中,张太后只是自己的伯母。如今自己成为大明的君主,那已故的父亲必须得到“
称宗附庙
”的待遇,母亲也应成为当朝太后。而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大臣们却不以为然,正是君臣间对礼仪的不同看法,导致了大礼议之争的爆发。
二,大礼议之争
1,从兴献王到兴献大王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继位刚五天的嘉靖帝召见群臣,他命礼部议定武宗的谥号,然后议定自己父亲兴献王的称号。
官员们认为天子大宗不能绝嗣,朱厚熜是小宗入继大宗,只能视为武宗之父孝宗的后人。
五月七日,礼部尚书毛澄与首辅杨廷将议定结果上奏:
今兴献王于孝宗为弟,于皇上为本生父。皇上宜称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兴献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凡祭,告兴献王,妃,皇上俱称侄皇帝,则隆重正统与尊崇本生恩礼备至,可以为万世法。
《明世宗实录卷二》
按百官的意思,嘉靖帝只能是孝宗的后代,在兴献王夫妻面前应该自称侄儿。为表示尊崇生父,可将兴献王改称“
兴献大王”
。
嘉靖生气地说:“父母岂能更换?”然后驳回并命诸臣重议。
五月二十四日,毛澄上奏,依旧坚持皇帝是孝宗的后人,只能称兴献王夫妻为叔父叔母。兴献王的称号则改为:皇叔父大王。
本朝之制,皇帝于宗藩尊行,止称伯父,叔父,自称皇帝而不名。今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大王,又自称名,尊崇之典已至。
《明史——毛澄传》
杨廷和补充说:
前代入继之君,追迫所生者,皆不合典礼。至兴献王祀,虽崇仁王主之,他日皇嗣繁衍,仍以第二子为兴献王后,而改封崇仁王为亲王,则天理人情,两全无失。
《明史——杨廷和传》
嘉靖帝仍令重议。
杨廷和等人再次上奏,请皇帝不要违背礼法,并强调这已经是给兴献王夫妻最大的尊崇了,不能再让步了。
臣等会议者再,请改称兴献王为叔父者,明大统之尊无二也。然加皇字于叔父之上,则凡为陛下伯,叔诸父莫能与之齐也,加大字于王之上,则天下诸王皆莫得而并之矣。
兴献王称号既定,则王妃称号亦随之,天下王妃亦无以同其尊矣。况陛下养以天下,所以乐其心,不违其志,岂一家一国之养可同日语哉。此孔子所谓事之以礼也。其他推尊之说,称亲之议,似是非礼。
《明史——杨廷和传》
嘉靖帝无法反驳,也不愿妥协,便把奏折留中不发,事情陷入僵局。
2,从兴献大王到兴献帝
嘉靖帝的心理被新科进士张璁看透,七月初三,他上疏支持皇帝尊崇父母的要求。
在奏疏中,他盛赞皇帝的孝心,并指出嘉靖帝乃依照“
伦序当立”
的原则登位的,并非预先被立为储君,所以不能视为孝宗的后代;
其次,朝臣要求皇帝称母亲为“皇叔母”,有悖孝道,是陷天子于不孝;
奏疏的最后指出,当今皇帝是继统非继嗣,应当为生父兴献王建庙以供祭祀,恪尽孝道。
夫统与嗣不同,非必父死子立也。汉文承惠帝后,则以弟继。宣帝承昭帝后,则以兄孙继。若必夺此父子之亲,建彼父子之号,然后谓之继统,则古有称高伯祖,皇伯考者皆不得谓之统矣。
臣窃谓今日之礼,宜别立圣考庙于京师,使得隆尊亲之孝。且使母以子贵,尊与父同,则圣考不失其为父,圣母不失其为母也。 《明世宗实录卷四》
嘉靖帝览奏大喜,忙召集群臣,强调自己尊崇父母的心愿是符合礼法的。并写手敕给杨廷和,要尊父亲为
兴献皇帝
,母亲为
兴献皇后
。
内阁文官们集体反对,拒不奉命。此时蒋氏也抵达京城外,听说要儿子称自己为叔母,她很生气,便拒绝入城。
朱厚熜得知后痛哭流涕,他上书张太后:自己要退位,带母亲回陆安继续做藩王。
朝臣们大为恐慌,毛澄上疏表示诸臣只是依礼法而议,不敢强迫皇帝顺从:
臣等一得之愚,以尽于前议。兹欲仰体圣心,揆量事体,使宜于今而不戾于古,协乎情而不悖于义,则有密勿之地心腹之臣在,非臣等有司所敢专也。
取得主动权的嘉靖帝这才迎母亲入城,一些官员也从新皇帝的态度上看到了升迁的机会。
兵部主事霍蹈,礼部给事中熊浃,同知马时中,巡检房浚等人纷纷上书支持嘉靖帝。杨廷和等只得让步,尊称兴献王为“
兴献帝
”,蒋氏为“
兴献后
”。
嘉靖帝仍不满意,因为自己提出的封号是“
兴献皇帝
”和“
兴献皇后
”。
朝臣们也很快分化为“支持派”和“反对派”,一场礼仪之争逐渐发展为政治斗争。
3,从兴献帝到圣献皇帝
十二月十一日,嘉靖帝要求在父母的尊号上加上“
皇
”字。
杨廷和表示强烈不满,认为皇帝的要求有悖纲常伦理。他向皇帝请辞,嘉靖帝不准,并要他按自己的意思拟旨昭告天下。
礼部尚书毛澄,吏部尚书乔宇等一百多名大臣上书反对,君臣之间再次陷入僵持。
嘉靖元年正月十一日,宫中失火。大臣们纷纷说是皇帝违背礼法导致上天震怒。
嘉靖帝也感到恐惧,便不再坚持自己的意思。于三月份将父母的尊号昭告天下,随后尊称自己的母亲兴献后蒋氏为“
兴国太后”
。
然而事情却不曾就此打住,支持嘉靖的官员纷纷弹劾杨廷和等人,嘉靖帝则坐山观虎斗。
到了嘉靖二年,毛澄等内阁大臣因受不了弹劾与诬陷而纷纷辞官,到了年底,杨廷和也辞官而去。
反对大礼的领袖已经离开朝堂,南京刑部主事桂鄂便上奏嘉靖,请皇帝重议大礼。
愿速发明诏,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皇考,别立庙大内,正兴国太后之礼,定称圣母,庶协事天事地之道。
《明史——桂鄂传》
此奏正和嘉靖之意,于是本以平息的大礼议之争再起波澜。
嘉靖三年正月,嘉靖帝命朝臣重新议定父母的尊号与待遇。
他的态度很明确:兴献王应称皇帝,母亲也是当朝太后,不可居于武宗之母张太后之下。
内阁再次让步,尊称兴献帝为“
本生考兴献皇帝
”。
嘉靖帝得奏后马上为父亲上尊号“
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
母亲蒋氏上尊号为“
本生母章圣皇太后”
。
接着又表示:自己要在奉先殿旁边为父亲建庙祭祀。
这样的要求让内阁官员们不肯让步了,他们纷纷上疏指出:大宗不祭小宗,今陛下入继大统,只能祭祀孝宗,不该祭祀兴献帝。
嘉靖帝不听,一味催促建庙。
支持派和反对派为此又掀起斗争,张璁与桂鄂上奏皇帝说:
今当明父子大伦,继统大义,改称孝宗为“皇伯考”,昭圣(张太后)为“皇伯母”,而去“本生”之称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圣母章圣皇太后”。
《明通鉴卷五十一》
两派官员彼此争斗不休,嘉靖帝则宣布于七月十五日为父母正式上尊号。对于朝臣的反对一概不理。
七月十五日早晨,二百二十多名官员在左顺门跪哭,高呼太祖皇帝和孝宗皇帝,哭声响彻紫禁城,只求嘉靖帝收回成命。
这可惹恼了嘉靖,他命锦衣卫将跪哭的五品以下官员全部抓捕到诏狱严刑审问,其余待罪。
嘉靖帝的暴力手段,彻底击垮了反对派的阵营。
七月十六日,他正式为母亲蒋氏上尊号“
章圣慈仁皇太后
”。
七月二十一日,兴献帝的神主从陆安送到京城,被安放在新建的观德殿中,嘉靖为父亲上尊号“
皇考恭穆献皇帝
”。
从此,嘉靖帝重用支持自己的官员,并逐步清洗反对派。
嘉靖四年三月,光禄寺丞何渊上奏:
“为献皇帝立世室,崇祀皇考于太庙”。
何渊的建议正是嘉靖帝想干的,然而兴献帝生前只是小宗藩王,并未称帝。而太庙供奉的都是大宗的帝王,兴献帝无论如何也不够资格进入太庙。
嘉靖本人深知礼法,所以不敢答应。而是采取折中的办法,为兴献帝修建了单独的祭庙,并亲自提名为“世庙”。
为了从封建礼法上为兴献帝称宗附庙找到依据,他于嘉靖六年下令重新制定了礼仪规定,并命礼部用一年时间编成《明伦大典》一书,颁布天下。
他故意在明堂祭天大典中只以太祖朱元璋配祭,而将太宗朱棣省去。
他又将“
恭穆献皇帝
”的尊号改为“
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
”,为其后的称宗附庙埋下了伏笔。
三,改革宗庙制度
当时,明朝宗庙中神主位已经摆满。分别供奉着德祖(始祖),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九尊神主牌位。
嘉靖帝发现这一情况后,为了腾出位置给自己的父亲兴献皇帝,便开始了宗庙改革。
嘉靖十年正月,他下令将德祖的神位迁到祧庙(远祖庙),将太祖神位摆放在正中,其余七位神主分列两旁。
这样,就空出一个神位,敏锐的大臣已经嗅出这是嘉靖帝为父亲留的神主位。
到了九月份,嘉靖帝又向大臣提出:宗庙中父子兄弟同处一室,于礼不合,应当择地建造九庙,使历代帝王各有一庙。
建造九庙的事情一直讨论到嘉靖十三年九月,由礼部官员拟定了九庙的规模与格局:
太祖朱元璋的太祖庙居中,太祖庙之左为三昭庙,外加太宗庙共四座,右为三穆庙。三穆庙首位空虚以待将来有功德之宗进入。
嘉靖得知后很满意,下令明年二月春暖之后便兴建九庙。嘉靖十四年,他对大臣们说:皇考献皇帝的“世庙”迫近河水,趁着建九庙一并迁移重建。
于是,“世庙”就这样建在了朱元璋太祖庙的左边,与太宗庙和三昭庙建在了一起。
通过宗庙改革,嘉靖帝已经让父亲的“世庙”与九庙盖在一起去了。
四,称宗附庙,“太宗”变“成祖”
嘉靖十五年,朝中反对大礼的官员早已清理得差不多了,嘉靖帝对权术的玩弄也更加炉火纯青。
他想起了七年前刑部员外郎邵经邦曾在奏疏中说:
陛下万年之后,以“世宗”为庙号,使子孙百世不迁。
《明史——邵经邦传》
虽然邵经邦最后被自己以妄议大礼的罪名给流放了,但他内心对“世宗”这个庙号是十分满意的。
但供奉自己老爹的地方就叫“世庙”,自己怎能再用“世宗”为庙号呢。他又命内阁商议办法。
于是在这一年,兴献皇帝的“世庙”被改为“献皇帝庙”。
紧接着,他又对朝臣表示,供奉兴献皇帝的庙原本叫“世庙”,如今被自己更改,实在内心不安。
皇帝的心思很快被人揣摩出来,于是有人上奏:
请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
《明世宗实录》
这里的称宗以配上帝,指的是明堂祭天大典中以有功德的皇帝配祭上天。此前一直以太祖朱元璋和太宗朱棣二人配祭,但经嘉靖帝礼制改革后,太宗朱棣已经被省略了。
而这奏疏中便是要求加尊兴献皇帝庙号并配祭上天。
嘉靖帝览奏后大喜,他向内阁下达旨意:
命首辅夏言与礼部尚书严嵩等议定献皇帝称宗附庙之事。
要让没做过皇帝的朱佑杬入太庙已经很扯淡了,还要让他取代太宗朱棣的配祭地位,这样就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严嵩等人也不敢做出决断。
户部侍郎唐胄上疏反对:
臣谓明堂之礼诚不可废,惟当奉太宗配,于礼为宜。若献皇帝得圣人为之子,不待称宗议配,而专庙之享百世不迁矣。
嘉靖见唐胄不光反对父亲配祭上天,连入宗庙都反对。他很恼火,将唐胄削职为民。
夏言和严嵩见状赶忙称颂皇帝的孝心,并制定了兴献皇帝配祭上天的大礼。
嘉靖紧追不舍,亲自撰写《明堂或问》一文向朝臣传达自己的意思。
文中指出,用兴献皇帝取代太宗朱棣确实不妥,应当为太宗另外上尊号以表崇敬。
同时又强调——自己的父亲虽不能比太宗,但必须称宗附庙。
太宗功兼创守,将何以报之哉?当以“祖”字别之,庶见其宜也。
《御制明堂或问》
严嵩等人看罢皇帝的文章,赶快上奏:
今皇考与孝宗同气之亲,为一世。臣等窃拟宜奉皇考附于孝宗之庙。太宗皇帝功同再造,宜进尊为祖,以别群宗。
《明世宗实录》
在这样一个权谋老手的面前,群臣无一人敢反对。兴献皇帝称宗附庙的建议就这样集体通过了。
嘉靖十七年九月十一,嘉靖帝率群臣给太宗朱棣上尊号: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
朱佑杬则获得了
“睿宗钦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
的尊号。
九月十三日,“睿宗献皇帝”的牌位终于进入了太庙中。
嘉靖帝用了十八年时间,终于让自己的父亲称宗附庙了。
从此以后,兴献王朱佑杬便成为了“明睿宗”。
而原本的“明太宗”朱棣,也在这次事件中升级为“明成祖”,这个称呼一直延续到了后世。
总结:
朱棣作为藩王,靠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并设置了种种的规定限制藩王。
然而他不会想到,他死后九十八年,朱厚熜便以藩王的身份继承了大统,还把他的庙号也改了,可真是世事难料。
嘉靖帝为了给自己的父母争地位,同朝臣们斗了十八年之久。君臣不思强国养民,却将精力投入到了这漫长的斗争中,这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并非好事。
而大礼议之争中,嘉靖对异己采取粗暴的武力压制态度,让许多有能力的正直大臣退出了朝堂,一些善于巴结奉承的奸诈小人却从此掌握大权,为今后嘉靖一朝的腐败与混乱埋下了伏笔。
-----
------------------
推荐阅读:
如今糖尿病治疗的最新成果进行到哪一步了?距离彻底治愈还有多远?
我在想现在核酸和排查都是实名的那么严,还有抓不到的通缉犯吗?
上一篇:为什么秦始皇陵不开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