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坚持北伐究竟正确与否?
诸葛亮坚持北伐究竟正确与否?
-----
网友解答:
-----
刘备夷陵之战的失利,导致蜀汉元气大伤。
经过诸葛亮五年的苦心经营,蜀汉避免了灭亡的命运,国力得到了恢复,但最多也就是达到了夷陵之战之前的实力。特别是兵力不可能有太大规模的补充。
在别的问题中,我做过分析,刘备以举国之兵发动了夷陵之战。
当时,刘备能够动用的也就是三到四万兵力,刘备大败逃回白帝城,收拢残部也就在一万人左右。其余人马或投降曹魏、孙吴,或战死、烧死。
由此而知,诸葛亮五年后的228年第一次北伐,最多也就是五万兵力,不可能太多。
其他方面不说,就兵力而言,诸葛亮是无法跟曹魏六十万兵力相抗衡的。
尽管天下局势,出现了三足鼎立的预期结果,但蜀汉无论如何是不能与曹魏、孙吴相提并论的。
蜀汉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时时有被灭国的危险。
尽管诸葛亮已经修复了与东吴的关系,形成表面的联盟。
但孙权仅仅是不想与蜀汉、曹魏同时为敌,并不可能放弃觊觎西蜀的欲望。
联盟都是暂时的,只有把西蜀吃掉,才更有资本与曹魏抗衡。
因而,在东吴方面,诸葛亮也不敢不留一兵一卒,完全把后背交给孙权。
除去北伐这个方向,诸葛亮至少要留下一半的兵力,防御曹魏、孙吴及边防的蛮族部落。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绝非浪得虚名。
诸葛一生唯谨慎,这个状况不可能不清楚。
在兵力与曹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并没有采纳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奇谋,反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六出祁山,对曹魏北伐。
这就大有深意,不是简单地所看到的,或者是诸葛亮所宣扬的出兵北伐的目的。
我更赞同诸葛亮北伐是一种军事策略的说法。
正如题主所言,守是守不住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隆中对》所期望的静待天下有变,一统中原的希望已经没有了。
匡扶汉室也成为了幻想,唯一的悬念就是蜀汉能维持多久。
诸葛亮最大的担心来自于东吴,就怕东吴顶不住曹魏的压力而投降,那样,蜀汉就将随之灭亡。
为了减轻东吴的压力,让东吴有信心对抗曹魏,诸葛亮必须在西北方向给曹魏时时足够的威胁和压力,以便曹魏不敢全力对付东吴。
这仅仅是诸葛亮为了蜀汉的生存所采取的一种策略,其根本目的,压根就没有打算或者说奢望北伐能够成功,把曹魏灭掉,统一天下。
这就是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奇谋,每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却屡屡北伐的真正原因。
但这个策略和战略意图是无法表达的,特别是在一片反对声中坚持北伐。
诸葛亮到底是高手,曹魏是否明白不清楚,孙权是否明白不清楚;但至少蜀汉许多人不清楚,到现在还有许多人不清楚。
这好比是空城计,如果都清楚了,这戏就没法唱了。
真是“宝宝心里苦,宝宝没法说”啊。
诸葛亮把姜维作为自己的衣钵传承人,恐怕是告诉了姜维北伐的这个秘诀,持续北伐的战略目的就是维系蜀汉存在的唯一希望。一旦停止了北伐,蜀汉离灭亡也就不远啦。
史实也正如此。
姜维受到宦官黄皓的陷害,不能再进行北伐。加之后主刘禅开始了享乐的人生,蜀汉很快就灭亡啦。
如果姜维主持军事的后期,依然能够坚持诸葛亮的策略。那么,邓艾就不可能出奇兵围困成都。即便邓艾能够抵达成都城下,蜀汉也不至于不战而降。
就邓艾那点兵力,还是不足以能攻占成都。
蜀汉后期,给人的感觉就是刘禅时时在等待曹魏来收编,已经没有心思继续玩。
至于说诸葛亮北伐还有蜀汉内部政治斗争的需要,这也是一个原因。
但根本而言,北伐就是为延续蜀汉生存而采取的策略。
《出师表》就是为了北伐,理直气壮的借口。
如果真以为诸葛亮傻乎乎的劳民伤财,知不可为而为之,那就真的太幼稚,也严重低估了诸葛亮的智商。
诸葛亮也就不是诸葛亮,更不会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网友解答:
-----
兔吐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此一时,比一时,和当年高祖无法比。刘邦手下都是北方人,被项羽封到遥远的汉中,因思乡心切,盼望返回故里和家人团圆,别外刘邦对三秦人民有恩,不象项羽屠杀降兵,火烧阿房宫,所以绕道陈仓,北伐一举成功,占据关中,和项羽以鸿沟为界争霸天下。
诸葛亮身处蜀汉,举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北伐关中,要知道,长安人民痛恨衡、灵二帝腐败,弄得民不聊生。都盼望获得重生,怎会欢迎您的到来呢?诸葛亮北伐难度五颗星,没希望。
不如东进取回荆州,荆州有民意基础,刘表在荆州经营很多年,人民还是拥护的,蜀汉的荆州兵打回故土,是没有人能挡得住的。再加上诸葛亮在荆州的人脉,和出色的谋略。希望是很大的。逼东吴顺从或称臣。若北方有变。从民意最差的、最弱的地方下手北伐。可能诸葛亮的宏伟蓝图就能实现。拜拜。
-----
网友解答:
-----
你怎样看待诸葛亮北伐?
这里可大有学问,诸葛亮虽不能算是一类军事家,但是一位政治家,治国理政是行家理手,孙刘联盟就是他的杰作,只有孙刘联盟三国才能成鼎立之势。
刘备夷陵兵败白帝城托孤后,由刘禅当政又立即修复与吴国的关系,休生养息两国保持正常往来,荆州丢失后蜀国就削弱了一半,基本上走向绝镜,且道路崎岖,以李严为首的益州士族也和诸葛亮不和,这对诸葛亮来说是最大的挑战,内忧外患,诸葛若不是兵权在手,哪儿还有立足之地呢。
刘备死后诸葛亮一直不断北伐,几次都被曹魏大将军曹真迎头痛击,未能成功,最后一次是最精彩,司马懿料定蜀军粮草不足,而悉知诸葛身体状况不佳,来个坚守不出,不战而屈人之兵,诸葛是无功而返病死五丈原。
那么人们常想诸葛亮北伐明知不为之而为之,知道无胜算还劳民伤财,只有一种解释,诸葛亮连年带兵,就算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也是精明之人,他打仗的目的并非想打败魏国,是在制造声势,拖住魏国军队,若让魏国专心一至的去打吴国,吴国亡了蜀国还能生存吗?这也是孙刘必须联盟的决策,刘备发功夷陵之战诸葛亮是持反对意见的,但劝阻无效,也就是说诸葛亮北伐是在保护自己的国家,并非穷兵黩武,拿鸡蛋砸石头,这也诸葛的用兵之道!
-----
网友解答:
-----
北伐是蜀国的战略目标,是先帝临终前的政治交待,诸葛亮倾毕生精力进行北伐,是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忠实行动,应该值得尊重和肯定。
北伐从战略上看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符合蜀国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和政治意图,统一是历史要求和民心所向,总不能可能遭到失败就放弃了努力,也不能因为受到了挫折就放弃了北伐,这不符合中国做事的精神。
北伐失败的原因,客观上是因为魏国地广人多,国力雄厚,蜀国保障困难等;主观原因是战略意图太过明显,战法比较单一,准备不足,用人不当等。
北伐某种程度上讲是诸葛亮的无奈之举,按照当初隆中对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北伐要采取两路进攻方法,一路从荆州北上,一路就是从天水、陈仓和岐山方向向东用兵,由于关云长大意失荆州,最后才变两路夹击为一路进攻,这在战术上来讲肯定没有两路夹击效果明显。
北伐是否成功,我认为并不重要,我们总不能因为北伐失败就对诸葛亮求全责备,横加指责,这样让人有种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和落井下石的感觉。
-----
网友解答:
-----
当然是正确的。这个道理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先帝深虑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故托臣以讨贼也。这就是风骨啊!
第一,单纯防守是守不住的,无异于坐以待毙。
三国之中,蜀国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国力最弱。实力弱小,就必须通过积极主动的行动,努力缩小与对手的差距。
如果不积极北伐,消灭敌人、开疆拓土,与魏国、东吴的差距必然会越拉越大,蜀国还靠什么守住疆土?
诸葛亮给刘禅举例子讲道理: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
,此臣之未解二也。
后世也有一个例子,就是五代时期的南唐。面对中原的宋国,南唐一味退让讨好,今年不征、明年不讨,国势日渐衰微,最后被宋国轻易消灭。
对于蜀国来讲,
北伐不一定成功,但不北伐最终一定灭亡
。为什么不去拼命战斗,用铁与血,杀出一条生路来呢?
诸葛亮讲,强弱是可以变化的,关键要敢于战斗!他举了曹操的例子。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曹操绝顶聪明,用兵如神,但是仍然常常失败,最初实力很弱小,最终以弱胜强,击败袁绍,统一北方。靠的是什么?不是乞求,是战斗!
第二,养兵练兵与打仗花费相同,不如作战。
诸葛亮讲: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意思是,现在国家贫弱。但是还要时时刻刻提防魏国,同样需要很多军队。那么养兵练兵驻守边疆的费用,与出兵北伐的花费消耗是一样的,同样都很大。
如果现在不赶紧想办法消灭魏国,想要靠蜀国一州之地,与魏国持久对抗,那是绝不可能的!
第三,不北伐,蜀国军队的战斗力会迅速下降。最终不堪一击。
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人才。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讲: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军队中很多能征惯战的老将一个个都去世了,这些人才都是全国各地的精英,不是益州一地所能够拥有的。
这些出类拔萃的人才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
死一个就少一个,再也没有了,蜀国内部是无法填补这个空缺的。而没有这些精英人才,军队的战斗力就会迅速下降,最后不堪一击。所以,应该趁着这些人还在世,抓紧时间发动北伐。
第四,蜀国北伐,已经取得了重大战果。
诸葛亮五次北伐。除了第一次北伐的街亭之战,其余战斗无一败绩!
之中占据了绝对的战略主动权!
夺取人口4000余户,攻占了武都、阴平二郡,斩杀了魏国大将王双、张郃。击败了司马懿的五万大军,把司马懿打的只能当缩头乌龟。
诸葛亮的北伐,把战火烧到魏国境内,
直接消减了魏国的国力,
极大的破坏了魏国关中、凉州地区的经济生产,破坏了魏国进攻蜀国的前进基地。是以攻为守的典型范例。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占领渭河之滨,屯田积粮,准备长期作战。魏国上下惶惶不可终日,却又束手无策。
加入诸葛亮能多活二十年,五年之内必定平定关中、西凉,雄踞天下上游,然后从陕北过黄河占领山西,大军再向东,攻占河北,形成对魏国的战略包围。攻破洛阳,灭亡魏国。修整半年,全军渡江南下,一举攻灭东吴,则汉室复兴。
诸葛武侯功成名就,终于可以归隐山林,与清风明月常相伴了。
可惜,天不与时,五十四岁的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
网友解答:
-----
近年来,其实很多的人一直在质疑诸葛亮北伐之举是否正确。
他们对于诸葛亮北伐争论的核心就在于
“五次北伐无功而返”
,只要咬住了这一点,诸葛亮曾经辛辛苦苦的北伐就被这些人全盘否定。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似乎越来越多人的人因此被这种关心思维所荼毒。
我相信这种惯性思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顽固。
否定诸葛亮北伐行为的这些人,大多都有一种
“读书有什么用的?”
这种畸形感觉。当越来越多的没有读书或者早早辍学的人,看着曾经自己的同学一路过关斩将,上了所谓的大学,找了一个所谓的工作,一问他的工资,大家都会异口同声的鄙夷一句:
“你说说你,读那么多书为了什么?工资还不是一样低的可怜!”
这个问题,我迄今为止都无法反驳那些言之凿凿的谬论。可是我知道,读过书的人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和早早辍学的人相比,一定是不一样。也许更能包容人,更能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友善。
也许是你看到了世界的不公平的时候,你会莞尔一笑,默默离开。而不是狂喷一句:
“这个世界真操蛋!”
虽然这种方式所得到的结果几乎都一样,但是我们所处的世界难道不是因为少了一些污秽、腌臜之气才变得更加友善、更加和谐了吗?如果人人整天爆粗口,世界能和谐?还是能够更加的友善?
而今天看到的这个问题同样也一样,更多的人看到北伐无果,索性就全盘否定蜀汉丞相所做的一切努力。北伐虽然是失败了,可是诸葛亮为蜀汉政权所做的牺牲有没有人注意到?为了能够让先主刘备泉下有知,诸葛亮所作出的努力就这样被人抛弃和鄙夷?
为了梦想、为了操守所做的努力就被你们这样无情的否决?无情的践踏?
蜀汉政权在三国之中所处的地位本来就比较尴尬,国力最弱、人口最少。而且在三国之中虽然川蜀大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火的波及,可是对于处于中原大地上的曹魏、处于鱼米之乡的东吴,他们的实力只会越来越强。
即便中原大地、江东地区所受战火的波及最为惨烈,可是他们所在的农耕地区却有着大量的人口,有了人口恢复战后的秩序根本就不成问题。蜀汉和这两个势力相比,那简直就是吃老本,时间越长,则国力越弱、经济越疲软。
这种情况下,是困守一方好?还是主动进攻好?
举一个最为恰当的例子。你被一条狼追到了追到了一个山洞里面,刚刚跑到山洞里面的时候,里面有很多的食物,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洞里面的食物越来越少,可是外面的那头狼还在死死的盯着你,你是选择饿死还是主动出击和那头狼拼死一搏,求得一线生机?
可能那些全盘否定诸葛亮北伐的人,他们不明白有理想、有追求是什么感觉。可能在他们的眼中,我们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必须有实打实的结果,没有结果都是妄谈。
没有取得良好的结果,你就只能被人鄙夷。
他们不会明白诸葛亮所做的努力的意义有多大,所做的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人家诸葛亮是为了刘备曾经一统江山的那个梦?追梦的人即便是失败了,可是那又如何?
堂堂的蜀汉丞相用得着你们来嘲笑吗?
-----
网友解答:
-----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坚持北伐究竟正确与否?
对于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后累死在定军山,以结束自己的性命,结束北伐,这一惨相就告诉世人,不顾一切的北伐是错误的。
为什么是错误的呢?
山野老人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诸葛亮北伐是冒险行为。
蜀汉与曹魏相比,实力悬殊,从上图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蜀汉仅占有益州这块偏僻的地方。
曹魏统一了北方,占有豫州、扬州、徐州、兖州,青州、冀州、并州等九大州,而且当时的北方是经济发达、富庶的地方。
诸葛亮拿蜀汉进攻曹魏是自取灭亡。
这一点,诸葛亮自己说得很清楚。
诸葛亮说,不北伐,蜀汉会灭亡;北伐,蜀汉也会灭亡。既然如此,不如北伐。尽管北伐,蜀汉也是灭亡,但是万一北伐成功了呢?
二,诸葛亮北伐不得民心。
这一点,从《三国志》吕乂的传记中可以看出。
当然,《三国志》不是揭露诸葛亮北伐不得人心,而是表扬吕乂支持北伐,工作做得不错。
可是却从方面提供了北伐不得人心的证据。
《三国志》吕乂传这样赞扬吕乂:吕乂升任巴西郡太守期间,诸葛亮连年出兵,各郡守无法完成诸葛亮征兵的指标,只有巴西郡太守吕乂完成了五千名征兵指标。而且吕乂通过威逼利诱,让士兵全部到了前线。其它各郡不但没有完成征兵指标,即使抓到几个百姓交差,但是逃亡严重。
后来,吕乂调任蜀郡太守。
蜀郡人口多,士兵逃亡的也很多。
吕乂做工作,让逃亡的士兵主动登记户口。几年之内,逃亡当兵的有一万多人出来补登户口。
以上史实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诸葛亮北伐不得人心,百姓以逃亡来表示反抗。
三,诸葛亮北伐是逆历史潮流。
曹魏统一北方,继而统一天下,这是历史潮流。
对于这一点,蜀汉内部有识人士看得一清二楚。
《三国志》杜琼传说得很明白。
杜琼告诉谯周说,曹魏一定会代汉而得天下,刘备的江山一定会消亡。
不过,杜琼这一点说得很巧妙。
现举一例说明。
杜琼说:“先主的名是‘备,‘备’是什么意思?‘备’,就是完备,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后主的名叫‘禅’,‘禅’是什么意思?‘禅’就是禅让,把国家交给人家。交给谁呢?自然是交给曹魏。因为‘曹’是众多的意思,‘魏’是高大的意思。天下最终一统,这一统天下的就是曹魏。”
尽管我们不认可杜琼的这种说法,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杜琼只能利用这种玄学的说法来表达自己对天下走势的看法。
在曹魏那里,认为天下最终由曹魏统一的说法更盛行。
综上所述,诸葛亮不审时度势,不顾国力的悬殊,执意北伐最后自取灭亡,是必然的结果。
以上引用史实,均见《三国志》。
-----
网友解答:
-----
我想说 的確作为诸葛亮北伐 他是受刘备所托 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 恢复大汉 北伐是正确的 有利于转移国内阶级矛盾 只是后来太频繁 导致拖累了国民经济 统治崩溃了北伐是否成功 并不重要 不能因为北伐失败对诸葛亮横加指责 这有种成者为王 败者为寇的感受
-----
网友解答:
-----
当然正确啦!
因為那是智者的壮志
为了统一而北伐,那不仅是刘备生前的雄心,也当是诸葛亮的理想。然而,心中的远方固然很好,终因心有余力不足还难以到达!这是诸葛亮的未酬壮志,可是他已经鞠躬盡瘁了,那遗憾是属於蜀国的,也是属于读者的,我們没有理由或权力以失败的罪名去定罪他的抱负或是理想或是他的人生……
岁月很长
人生很短
遇见是美好的
如愿是彼此的遗憾
(彼此指的是你和我,不是刘备与诸葛亮。)
早安[玫瑰]
-----
网友解答:
-----
东联孙吴、北拒曹魏。这才是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
曹魏、孙吴和蜀汉这三个政权中,曹魏因挟天子以控制军政,所以实力是最为雄厚的;孙吴因守着江南鱼米富庶之地,在实力上逊于曹魏但绝对强于蜀汉;和魏、吴相比,刘备揭竿而起的蜀汉是实力最弱小的,以至于它不得不钻进易守难攻的巴蜀之地苟且。
诸葛亮北伐之前的局势是曹魏集中力量攻打孙吴,孙吴独力难支,眼瞅着危险了。诸葛亮高瞻远瞩,放眼未来,为了促成三国鼎立的格局,毅然决定出兵北伐,当然,口号得喊的响亮——北复中原。
公元228年蜀汉北伐,曹魏不敢小觑,赶紧调攻打东吴的军队前往关中防守,江南一分兵,孙吴的压力骤减,于是,仅隔不到一年的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东吴政权正式确立。此时三国鼎立格局正式稳定,诸葛亮战略上让曹魏东西受制、两线作战的目的最终完成。
曹魏集中力量对付孙吴政权,孙吴肯定不是曹魏的对手,迟早都得被打垮,东吴要是垮了,曹魏就能腾出手来收拾弱不经风的蜀汉了,诸葛亮的北伐,实属无奈之举,唇亡齿寒的道理诸葛亮是明明白白的,但蜀汉完全不具备夺取中原的实力,所以他以震荡曹魏朝野的“光复中原”的北伐之名不深入关中腹地,就在关中和巴蜀边境上不断的侵扰,以蜀汉小的牺牲来换取稳定的成犄角之势的三国鼎立格局。
此后几十年的三国各霸一方的格局证实了诸葛亮北伐战略的卓略远见。
-----
网友解答:
-----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其实诸葛亮北伐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的人在讨论,其实早在三国时期东吴的张俨写的《默记》里面就已经开始讨论,主要观点也和现在的读者差不多:
对于诸葛亮北伐肯定的人认为诸葛亮可以吞并曹魏,毕竟每次诸葛亮北伐,曹魏都只有还手之力,所以持有这个观点的人认为诸葛亮只是去世的太早,否则一定会成功。
对于诸葛亮北伐否定的人认为诸葛亮地处益州这个边缘之地,兵甲不足5万,想要讨伐曹魏无异于天方夜谭,就应该闭关守境。
其实仔细的看是不是和大家的观点很像呢?对诸葛亮北伐持有否定的态度的人在西晋时期变得越来越多,因为西晋是由司马懿建立的,而司马懿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吃了很多亏,但是西晋必定是胜利者,所以对于诸葛亮北伐一直是认为诸葛亮不知天高地厚,榨干蜀地的人民和财富北伐,简直是力小谋大的典型。但是后来东晋的建立,理解诸葛亮的人开始变得越来越多了。
到了明末清初史学大家王夫之就提出来第三种观点,他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是以攻代守。这也变成了后来很多人欣赏的观点。
但是现在很多人不看《三国志》,以自己的臆想做解释,那就有些偏颇了。我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说诸葛亮的北伐看法。
为什么说诸葛亮北伐是逆天而行
我们首先考察的蜀汉政权的户口和军队数量问题
。一般都认为蜀汉的军队是十万,数据来源是王隐的《蜀记》记载:刘禅投降以后,曾经派尚书郎李虎送上《士民簿》:蜀汉有户口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员四万。不过这个数据不是很可信,因为什么呢?以蜀汉灭亡时的军队就可以推断,当时姜维守卫剑阁的人数差不多就有十万,而南方的霍弋,东方的罗宪各自拥有军队,而且当时东吴的张俨的《默记》明确指出蜀汉带甲之数不少于战国时候燕国,而战国时候的燕国带甲可是数十万。
所以可以推论蜀汉的军队应该有十数万。不过相比较于曹魏还是过于弱小。因为杜佑在《通典·食货·历代盛衰户口》记载蜀汉灭亡之后,当时曹魏一共的人口有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那么此前的曹魏应该有户口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人口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蜀汉除开豪强的部曲,政府控制的人口只约有92万,而曹魏除开豪强的部曲,政府政府控制的人口大约有443万。双方不在一个量级上。《孙子兵法》讲五校七事,其中有一事就不行,蜀汉首先在军队和人口数量就输了。庙算都不成功,焉能在战场上取胜,诸葛亮北伐一开始在孙子兵法上讲就已经输了。所以为什么《三国演义》里才有一句话评价诸葛亮,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真的是是在逆天而行。
中原的民心也不可以用了
。曹魏在诸葛亮北伐时,已经经历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了,汉室对于凉州一代的人来说都很遥远,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还有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响应诸葛亮的北伐,投诚蜀汉,还有姜维等人来降,但是到了后期诸葛亮北伐,已经没有任何人的响应,等待蜀汉都是曹魏的军队,这反应大汉帝国在中原已经没有号召力力了,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当年东汉建立者汉光武帝的部队到达关中,关中父老膳食壶浆,热烈欢迎,还感慨许久不见汉官威仪,而如今诸葛亮的部队来到关中,军纪良好,与民无欺,可是再也没有百姓来接待北伐的军队。
为什么诸葛亮要北伐
最为重要的是诸葛亮的本志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所以诸葛亮会北伐曹魏,意图重建大汉帝国。其次蜀汉的存在也依附于北伐口号之下。
刘备进入益州之后,他带来了两股政治势力,一个是很早追随刘备的北方集团,包括赵云,张飞,关羽,孙乾,糜竺等人。一个是荆州的豪族,比如诸葛亮,马良马谡兄弟,费祎,董允,蒋琬等人,这两股势力来到益州以后,荆州便丢失了,而益州本地人的利益又不好侵犯,再加上益州的土地和人口就只有这么多,从经济上最好的办法就是进兵当时曹魏关中一代,取得关中的土地。而且在北伐的旗帜下可以团结当时的荆州豪族和益州本地人,让他们共同为北伐出力。
攻打陇西的凉州和关中,可以起到防卫蜀汉的作用,凉州地处陇右,一单占领陇右就可以在侧翼威胁关中,而一旦没有陇右,蜀汉假如出兵,只能走汉中往外的几条栈道,曹魏只用派大军堵住栈道口即可。反之则是蜀汉是进攻方。此外陇右地区盛产骏马和骑兵,蜀汉丢失荆州后,夷陵之战,刘备的精锐尽失,如今指望益州人组成的军队背井离乡去关中打仗根本不可能,而且凉州屡屡遭受曹魏的威压,同时远离曹魏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凉州组建骑兵部队进攻关中,即可以弥补蜀汉自身缺少骑兵的短板,也可以与曹魏的军队争锋。
诸葛亮北伐的结论
北伐是信念之战,是蜀汉政权中还要建立大汉帝国的仁人志士的希望所在,他们一心想要改变世界,重建大汉帝国的荣耀。诸葛亮的北伐是当时蜀汉政权凡是有信念的人都迫切希望的的行动,那些例如赵云等人跟随刘备一辈子奋斗不就是光复汉室吗?
同时北伐是蜀汉必须要进行的军事行动,没有北伐,蜀汉政权自身就会崩溃。从诸葛亮以后,蜀汉实行收缩政策,实际上帝国的崩溃早就开始了。
------------------
推荐阅读:
工作上有机会成为领导,其他员工也推荐自己升为领导,但是自己却害怕当上领导,怎么办?
上一篇: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保镖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