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狠毒是如何养成的?
朱元璋的狠毒是如何养成的?
网友解答:
童年的凄惨经历造成他情感底色的凉薄;底层生活经验造成对人性的黑暗不抱幻想;军旅生涯的残酷造成他对生命的漠视;出于小农对“家产”维护的意识。
朱元璋未成年之前在极度贫困中度过,目睹一家八口饿死了四口。造成他情感底色的凉薄。需要用一生治愈童年。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童年的经历,对成年以后的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朱元璋的童年在极度高压的环境下度过,让他的心理有某种程度的扭曲。贫瘠的土地上只能长出恶之花。
朱元璋在登基后,设立的《御制皇陵碑》上,记载了这段悲惨经历: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父母差点死无葬身之地。
这种凄惨经历,造成他的情感底色的凉薄和冷血。
底层生活经验造成他对人性黑暗不抱幻想。
朱元璋在投军之前,做了几年游脚僧。同样在《御制皇陵碑》里,他这样描述:
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倘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度过了三年餐风露宿,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期间看尽了人世间的鬼蜮技俩,坑蒙拐骗,世态凉薄。
我们以《武林旧事》所载宋代市井情形来参照一下:商业繁华之区,人口密集,游手好闲的人,实在太多了。有所谓“美人局” (以妓女为姬妾,诱引少年人),柜坊路局 (以赌博游戏结党等手法骗钱) ,水功德局 (以求官、觅举、恩泽、迁转、讼事、交易等为名,假借声势,脱漏财物) ,不一而足。又有卖买物货,以伪为真,至以纸为衣,铜铅为金银,土木为香药,变换如神,谓之“白日贼”……以至顽徒如“拦路虎”“九条龙”之徒,尤为市井之害。故尹京政先弹压,必得精悍钩距、长于才术者乃可。
朱元璋当皇帝后,曾颇为得意地对他的子孙们说他“阅人既多,历事亦熟”“人之情伪,亦颇知之”“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这知人的本领,相当程度上就是在三年江湖生活中历练出来的。
江湖生活深刻地改变了他的性格。走出孤庄村时,他本质上毕竟还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少年。流浪生活大大损坏了他的道德素质。
对天天都在饥饿线上挣扎的他来说,活着就是目的,吃饱就是价值。只要能弄到吃的,什么事他都做过。他抢过比他更饥饿的人的粮食,替人背过尸体,甚至掘过坟盗过墓。
因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实用主义不可避免地成了流浪儿的生命哲学,也成了贯穿朱元璋一生的人生哲学。
因而,他当了皇帝以后,遇到事情往往对人性的判断偏黑暗,并且对人性不抱任何幻想。因而下手特别狠,有一种对不特定人性黑暗报复的快意恩仇。
军旅生涯的残酷造成他对生命的漠视
朱元璋的军旅生涯,经常面对刀光剑影,尸山血海,很容易造成对生命的漠视,视生命如草芥。
造成他对生命和肉体的痛苦缺乏共情意识。这从他恢复“人殉”可见一斑。
此外,战场经常面对的极端情况,使他养成杀伐决断,做事不留余地,不留后患,手特别“黑”的习惯。
出于小农对“家产”维护的意识
顾炎武在《原君》里,讲解朱元璋这种君主的心态。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大意是,古人设君主是为了天下服务。而现在天下都是为了君主服务,天下成了君主的私产。
是以其未得之(天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未得天下之前,对所有的残酷心安理得,作为创业的“成本”。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创业”成功后,对天下敲骨剥髓心安理得,这是我创业艰难的回报和“利息”。
朱元璋之类的皇帝就是化天下为家,把天下视为家产。
既然普通的富裕家庭,都有很多人觊觎算计。
作为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家产的皇帝,肯定有更多的人算计。
出于这种心理,朱元璋独坐深宫,却有极大的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从他留给子孙的祖训中可以看出。在祖训中,他甚至教育他的皇子皇孙,在皇宫门口要暗藏几匹可以随时逃命的马。
既然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他可以随时“治疗”自己的不安全感。而治疗威胁皇权的不安全感,最彻底的方法就是肉体消灭,一劳永逸。
此外,长期的不安全感,造成朱元璋心理病态扭曲,歇斯底里,有某种程度的迫害妄想,易激惹,反应过激,这就体现为手段残酷。
手酸残酷,除了是一种心理不安全感的外在体现,同时,也是一种浇灭潜在的“不臣”对手的治理手段。让那些潜在的,有“不安分”念头的人,想想凌迟,想想剥皮实草,想想灭九族……就会产生一种即使当下平安吃糠咽菜,也是一种福分的相对幸福和知足。造反的念头就会云散冰消。
所以,朱元璋的残酷,既是缺乏安全感的病症,也是家天下的治理手段。是个人经历和皇权逻辑的统一。
@禾麦文化
-----
网友解答:
朱元璋的狠毒与他的出身、所处的历史环境、战争残酷、皇子之争、内宫混乱,特别是能同甘共苦,不能同时坐天下的封建思想束缚,及历代帝王的影响所造成的。首先,他出身低贱,生活极其困苦,形成了顽劣而的性格,很敏感又充满仇恨。第二、时势造英雄,他们几个拜把子兄弟,都是草莽出身,经过长期的战争,养成了残忍狠毒的性格。第三,受历代封建皇权思想影响,始终认为国就是家,一切都是朱家的,唯我独尊,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所以,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天下。第四、还是受封建思想和农民意识束缚,唯恐他人夺天下,用暴力维护皇权,因此,乱杀无辜,兔死狗烹。第五、也是清理障碍为其孙子接皇权而大开杀戒。第六、后宫中以马皇后为首的一班人,阴险毒辣,尽献谗言,是有功之臣尽受残害。
-----
网友解答:
俗话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朱元璋的狠毒霸道与他的成长经历有着必然的关系,因为他实在太命苦了。
朱元璋出生于公元1328年,正值元末民不聊生的时代,他家世代贫农,一直给地主打工,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父亲朱五四,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高祖朱百六,说到这里,大家有可能有个疑问,怎么他家人的名字这么奇怪,难道他家世代搞数学研究的吗?
其实,这跟元朝的制度有关,元朝规定,除非是上学或者当官的,否则不能有正常的名字,取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日期来命名。所以,由此同样可以看出,朱元璋家在元朝的地位有多低。
朱元璋的童年,主要是在跟牛打交道,从小他就给地主刘德家放牛,一直放到公元1344年,他17岁的时候。那一年,朱元璋迎来了他人生的至暗时刻。
公元1344年,是很特殊的一年,那一年不仅黄河泛滥,淮河沿岸也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瘟疫,加上元朝繁重的赋税以及暴政统治,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
朱元璋家同样不能幸免于难,五月初六他父亲饿死,五月初九他大哥饿死,五月十二他大哥长子饿死,五月二十二他母亲饿死……
作为一个只有十七岁的放牛娃,面对亲人一个个离世,他根本毫无办法,就连想找块地方埋葬自己的亲人都没有。
在草草安葬自己的亲人后,他为了生存,出家当和尚,但寺院也没粮食,他只能以和尚的身份出去化缘(其实就是要饭),从公元1344年到1347年,他一共要了四年饭。
不过要饭经历对他接下来的成长,有了很大的帮助,因为当时他走南闯北,增长了很多见识,并要来了一本《资治通鉴》,这样他凭借着自己的见闻和读书,获取了海量知识。
公元1347年到1352年,朱元璋又回到了寺院,当时能吃上饭了,所以他留在寺院里撞钟,当然这几年对于他来讲也是一个很好的沉淀过程。
接下来,时机终于成熟了,公元1352年,朱元璋参加了起义军,从此,开启了他的争夺天下之旅。从公元1352年到1368年,他用了17年的时间,终于夺得皇帝宝座,顺利登基,并在皇帝宝座上,一干就干了31年,到1398年才去世。
从上面朱元璋的经历可以看出,朱元璋小时候的生活实在太惨了,他家人的离去,既有天灾,更有人祸的影响,朝廷奸臣当道,鱼肉百姓,才是他家人饿死的根本原因。
所以,朱元璋非常痛恨贪官污吏,他上台后颁布的《明大诰》,刑罚非常残酷,比如贪官他就杀了十五万人左右,并且大多都是剥皮后,灌入稻草,再游街示众。
同时,在他成功登基之前,他遭受过太多人的算计与谩骂,试想一下,谁能给一个放牛娃、乞丐、和尚好脸色看呢?所以,这样的成长环境,使他自尊心特别强又生性多疑,且有极度的报复社会心理,培养出了他的狠毒之心。
等他成功登基后,就开始露出了自己的爪牙,朝所有他怀疑的对象,或者能威胁到自己权威与地位的人下手,他就是一个夺权野兽,疯狂的屠戮功臣。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前后,差别非常明显,在建立明朝前,他特别懂得收敛锋芒,认真贯彻“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但建立明朝后,他为了朱家江山,为了自己的权力私欲,开始对所有人都露出了自己的獠牙。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您认为朱元璋的狠毒是如何养成的?欢迎留言讨论,感谢点赞转发!
-----
网友解答:
如果让一个要饭的得了天下,那么他最害怕的是失去。
至少二十五岁以前,朱元璋也不叫朱元璋,而是叫朱重八,他也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坐拥天下。
参军的简历也只能是这样:
姓名:朱重八
年龄:25岁
出生日期:1328年10月21日
籍贯:濠州钟离
民族:汉族
学历:小学未毕业
家庭情况:父母早亡,尚有一兄
宗教情况:曾为皇觉寺僧人
工作经历:从南到北托钵化缘三年,了解风土人情,有丰富的社会阅历
动荡的年代让年少的朱元璋渴望和平,而对造成动乱根源,朱元璋深恶痛绝。
同样,饱受饥饿折磨的朱元璋对粮食有种深深的依赖感,崇尚节俭成为洪武元年至洪武三十一年的主旋律。
这些都是他的红线,谁逾越了这条红线,就超出了他的心理容忍线,结果可想而知。
1353年至1368年,朱元璋忙于拉拢势力,到处奔波,消灭敌对势力,征战十五年,基本一统,但北边的残元势力还未被剿灭。
此时的朱元璋,心里想的是如何得到天下,所以军队纪律提到了第一位,就算是其手下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最终也没有避免杀头。
1368年,40岁的乞丐成了皇帝,自尊心和如何巩固江山成了首位。
贫困出身,乞丐经历,在朱元璋的身上印上了深深的烙印,自卑心由此而生。朱元璋曾想在官牒上写自己祖上朱熹,奈何无法圆通,最后不了了之。
元朝死在了权贵集团和贪污腐败,这点朱元璋是知道的。而自己的儿子朱标又太仁慈,肯定压不住,所以谁要是结党营私,谁要是动了大明的根基,那对不起,不管你战功如何,那都是连根拔起。
于是,开始杀人了,文官集团的厄运从此开始。
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图谋不轨的罪名,将宰相胡惟庸诛杀,并屠灭三族、株杀其“党羽”共15000多人。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已经77岁的前任功臣宰相李善长一门七十多人,以协助胡惟庸造反等名义全部诛杀。
1392年,白发人送黑发人,朱标死了,病死的,才38岁,而朱元璋已经64了。
朱元璋心理崩溃了,最钟爱的孙子朱允炆才15岁,而武官集团还基本完好无缺,功高盖主,于是又起了杀心。
1393年,朱元璋以“谋逆”的罪名,将大将军蓝玉以及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人全部处死,前后“族诛者万五千人”,几乎将整个大明帝国的开国武将集团杀了个精光。
朱元璋以为这样就安稳了,以为他孙子没危险了,虚不知,祸起萧墙的日子不远了。
-----
网友解答:
朱元璋的狠毒与他的成长有很大的关系,都说原生家庭会影响一个孩子成长的步伐,这句话用在朱元璋身上完全是适合的。
童年时的贫困,让他极其痛恨贪官污吏,认为他生活的苦难,都是因为这些人的贪婪,所以在坐上帝位后,他对贪墨之风是极其痛恨的。
朱元璋恨贪官恨到什么程度呢?他把那些贪污腐化份子的皮剥掉,然后塞进稻草,放在各个衙门口,就是为警示继任者。
都说满清的酷刑令人发指,那是没有看到明朝的酷刑,那些可怕的刑罚有很多都是朱元璋亲自“发明创造”的,可见朱元璋的狠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可是朱元璋为何会这样狠呢?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很难分开的。
童年时的贫困让他痛恨统治者的残酷
朱元璋出身草根,童年时光也是在贫困中渡过的,本来就算是贫困,也可以熬下去日子,但是元末时,由于黄河泛滥,淮河沿岸也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瘟疫,加之元朝繁重的赋税以及暴政统治,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朱元璋的生活也可想而知了,没有糟糕,只有更糟糕,家人先后去世,连下葬的一口棺材都没有,还得去向地主家借。
童年的这些悲惨经历让朱元璋的心理产生了恨,此时的恨,是对腐朽社会的痛恨。
因为恨,也让朱元璋的理想之火被悄悄埋藏于心中,他也默默地寻找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处境。
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人生的前半场就在底层穿梭,他吃尽了生活的苦,也遭遇了想不到的欺辱。
朱元璋像一根被压得死死的弹簧,只等合适的时机,他便绝地反击,给自己一条出路。
因为这些生活中累积下的点滴,朱元璋在做了皇帝之后,非常痛恨贪官污吏,他上台后颁布的《明大诰》,刑罚非常残酷,几乎杀掉了大半官员。
当然朱元璋也不仅仅只是痛恨官员,他在底层流浪的日子,也必然遭受过屈辱,这些事情他都一一记录在心,当权力在手时,他的报复就会更加惨烈。
他怀疑一切,只要他认为要威胁他的地位了,他一定要铲除干净,哪怕这个人的确没有那种想法。
朱元璋的狠毒,多半来源于他成长的经历,只有那些不愉快的往事聚沙成塔时,才会让朱元璋产生反弹式报复。
军旅生涯的磨砺
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这样评价过战争:战争只要打响,便注定是要敲响了丧钟。
朱元璋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他见识过刀光剑影,以及血流成河,他九死一生的在战场上拼杀,这种见惯了生死的人,要么特别冷酷,要么就特别悲悯。
元末,民不聊生,饿殍满地,在生存受到挑战时,农民们也纷纷揭竿而起,当时造反好像一个特别风尚的事情,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性,如果不造个反,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当然在这些造反大军中,也少不了朱元璋的身影,因为造反还有活路,不造反可能一生都无法出头。
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接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让他去参加郭子兴的义军。
这一建议正中下怀,于是朱元璋放下木鱼就去投了军。
参军后的朱元璋可以说如鱼得水,因为他粗通文墨,颇被郭子兴所欣赏,之后更是因为机灵能干,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秀英,就是后来的“马皇后”。
在起义军中,也分了很多利益帮派,朱元璋认为与其这样斗下去,还不如发展自己的团队,这样就不至于受制于人。
就在朱元璋一心发展队伍时,扯后腿的人出现了,郭子兴渐渐对他产生了猜忌,同时内部斗争也严峻起来,而朱元璋硬是凭借忍耐次次化险为夷。
可以想象,朱元璋从乞丐、和尚再到一方霸主,他是经历了多少磨砺,又是经历过怎样的淬炼,才会有那些成就与辉煌的。
要成为一个万众归服的领袖,没有狠厉的手段,决断的性格,实在是难以成就辉煌事业的。
夺天下不易,朱元璋的猜忌心也让他变得狠辣起来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最忌惮什么?那就是皇帝宝座的稳固性,为了保证帝位安稳,他们会屠戮功臣,甚至会排挤与他们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这就是大家所说的“飞鸟尽,良弓藏”了,功高盖主不会得到好处,有时候等待的只能是杀戮,所谓“伴君如伴虎”就是如此了。
朱元璋也一样,经历过15年风风雨雨,踏着敌人的尸体走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他该是多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福气啊。
所以登基后的朱元璋依然励精图治,一边休养生息,一边继续命令部下常遇春等深入漠北打击北元残余势力。
可是随着天下稳固,猜忌之心也日渐浓重起来,他不但杀贪官污吏,还把刀举到了功勋爵臣们的头上。
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丞相胡惟庸,并且屠灭了他的三族,连坐的党羽也被株连了一万五千多人,后来又通过“胡惟庸案”,连退休老干部都没有放过,李善长也被牵连其中。
朱元璋还以“蓝玉谋反案”,连根拔掉了很多功臣的根基,直到最后,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勋爵已经被他屠戮得所剩无几。
朱元璋为何会那样狠厉,除了他的出身之外,还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一个人在后来做的很多事情,都逃不过环境的影响,朱元璋虽然贵为皇帝,可他也是血肉之躯,逃不过人性这一关。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必删除。
-----
网友解答:
明太祖朱元璋谈不上狠毒吧?自古以来,对功臣下黑手的皇帝多了去了,不止他朱元璋一个!反问提问者一句,清太祖努尔哈赤连自己的亲儿子褚英都照杀不误,又算什么呢?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至少朱元璋没杀自己的亲儿子吧?真要这样说,努尔哈赤岂不是要比朱元璋毒上百倍、千倍?
对家人好到无以复加
说明太祖朱元璋狠毒的人,想必都只看到了他晚年屠戮功臣,却没用看到他对家人的温情。因为元末的灾荒和乱世,到明王朝建立时,朱元璋家除了他这一麦人丁兴旺之外,已经没有多少人了。一个姐夫、一个外甥、一个亲侄女、一个堂侄女、一个侄孙,总共就这么多了。那么,朱元璋又是如何对待自己这些亲人的呢?
二姐夫李贞,因为在朱元璋落魄时经常接济朱元璋,让朱元璋这个小舅子感恩了一辈子!明王朝刚刚建立,李贞就被朱元璋封为了恩亲侯。要知道,彼时朱元璋只不过给了汤和一个侯爵,而给刘伯温的只是伯爵而已!后来,因为儿子李文忠受封曹国公,李贞又被朱元璋晋封为了曹国公,死后甚至还被追赠陇西王并赠其祖上三世皆王爵!这是只有徐达、汤和等少数几人才享受到的待遇,由此也可见朱元璋对自己这位姐夫有多好了!
至于外甥李文忠就不需要多说什么了,他是明王朝的“开国六公”之一,死后被追赠岐阳王。因为李文忠的英年早逝,朱元璋甚至大开杀戒,杀掉了所有为李文忠诊治的御医并将御医团队的总负责人、世袭淮安侯华中全家流放!做娘舅能做到这份上,恐怕也就朱元璋了。
对两个侄女,朱元璋更是关照,不管亲侄女还是堂侄女,都当亲闺女对待,把她们全部封为了公主!而且,给两个侄女都找了不错的婆家,也算是对得起亲哥朱重五和堂哥朱重四科。做叔叔能做到这个份上,谁能挑出毛病来?
当然,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除外,他私下里与朱元璋的对手张士诚勾勾搭搭,被朱元璋幽禁怪不得任何人。可即便如此,朱元璋也没有杀了他。至少没有直接证据指向朱文正的死与朱元璋有关。虽然幽禁了朱文正,可朱元璋后来依然还是把他的儿子朱守谦封为了靖江王,这是明王朝二百余年里唯一一支非朱元璋后裔的藩王!而且,为了弥补对朱文正的亏欠,朱元璋还特别下令,靖江藩以南昌王(朱重五)为始祖、文正为二世祖,等于是变相给了朱文正一个靖江王爵位!对于朱文正这个不上路子的侄子,朱元璋这个叔叔已经相当仗义了,不是吗?在幽禁朱文正时,朱元璋甚至还想着不能吓到年幼的侄孙朱守谦,亲自对朱守谦说:“你爹不上路子,我把他关起来了,你别害怕,跟你没关系,等你长大了,四爷爷给你封王!”而且,朱元璋说到做到、后来果真给朱守谦封了王。
杀功臣是政治需要
提起明太祖朱元璋,很多人都会说起屠戮功臣这件事。其实,朱元璋最初根本没有打算对这帮“老兄弟”下手。奈何,自己亲自培养的接班人——懿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后来册立的皇太孙朱允炆还是个半大孩子,这下朱元璋睡不着觉了……
自己就是造反起家的,身边这帮“老兄弟”个个生有反骨!自己活着,没有人敢造次,自己死了呢?一个半大孩子,能镇得住谁?洪武年间可没有什么“君权神授”,有不少人都是跟朱元璋光屁股玩到大的,谁不知道谁?“凭什么你老朱能当皇帝,咱就不能?”为了让明王朝能够长治久安,朱元璋不得不把他认为将来可能会威胁到孙子的人一一剪除!其实,朱元璋还是有针对性的,并没有真正没有目的地屠戮功臣,他诛杀的绝大多数还是一些居高自傲的,像汤和之类本分、识趣的,最终还是都得以保全了。诸君可以翻翻《明史》,被朱元璋诛杀的功臣,其实也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多,有不少侯爵、伯爵都还是得以“软着陆”的。只不过,被杀的那些、如李善长、蓝玉等等,名气都太大。再加之清王朝后来推波助澜的恶意宣传,所以朱元璋诛杀功臣的“罪名”便被无限放大了……
那么,在懿文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屠戮功臣呢?这个就和他的性格以及成长的经历有些关系了。朱元璋出身赤贫,全家几乎都死绝了,可以想象、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什么?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说朱元璋是“佛系”性格,您信吗?从放牛娃一步步走向九五之尊,朱元璋早已不相信什么“人间自有真情在”了,除了家人他信不过任何人,只相信自己的判断!
朱元璋自己就是郭子兴一手提拔起来的,可后来呢?他一手把郭子兴的儿子送上了死路!他自己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还能相信其他人会出于忠心、在自己死后为自己的孙子保驾护航吗?只要你让朱元璋觉得有一丝不放心,他就必须弄死你!这就是朱元璋晚年屠戮功臣的心态,因为他自己当年就是这么把“郭家军”变成“朱家军”的,又怎会容忍其他人再有样学样?只有让朱元璋觉得,你彻底不具备威胁性了,你才能保住性命。为何汤和得以善终?不是因为他跟朱元璋是发小,而是因为他第一个主动交出了兵权,而且坦然接受朱元璋的长期监视,整日里醉生梦死、不与朝中任何政治派系接触。说白了,就是自废武功,把自己变成“废人”!
可即便如此,也还是无法让朱元璋放心,万一你是装的呢?汤和不愧是朱元璋的发小,他太了解朱元璋了,你做事他疑心、不做事他更疑心。所以,朱元璋每每有事找汤和,汤和从不推脱,而且把事情办得妥妥的,包括带兵。但事后汤和从不恋栈,继续回家醉生梦死。这样的尺度、这样的分寸,恐怕除了汤和这样的人,恐怕也没有几个能够拿捏准的。所以,同样为发小,周德兴被朱元璋给杀了,而汤和却得以善终。
-----
网友解答:
”以前尽是孙子了,现在当爷了,得把心理平衡找回来”。
年少时的遭遇,造就朱元璋极度缺乏安全感
朱重八自小就家破人亡,身无长物,烂命一条。受尽压迫和欺辱,在这种情况中想要活下去,只能狠毒起来,因为不狠毒的话,恐怕骨头都早已找不到了!
在幼年痛失双亲之后,又眼睁睁看着家里其他亲人接二连三死去,天灾人祸,导致家中无法再谋生,又求天告地无门,就连继续和亲戚一起生活的机会都没有。走投无路的他只能去到寺庙做一个终日受人役使的负责洒扫打杂的小行童。而在寺庙中的生活,也并不比外面强多少,扫地做饭,洗衣伺候,这些重活都是朱重八的,但凡一点没做好,就招来责罚。如此不幸的幼年遭遇,让他即使在后来坐拥天下以后依旧缺乏安全感。
之后寺院因兵祸关门,朱元璋只得再次独自流浪。说是行走四方,实际上是一路乞讨。在当时天下大乱的情况下,一个乞讨的流民能受到怎样的待遇?白眼和欺辱,都是常规待遇,某些时刻,甚至有性命之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灰暗和泥沼之中摸爬滚打,谋求一处容身之地。而这样的生活,朱元璋一过就是三年。残酷的社会教会朱重八什么叫做残忍,什么叫做为了生存不择手段。而这些少年时悲惨遭遇,一直跟随朱元璋,被朱元璋保留到了他登基为帝。
残忍多疑嗜杀,是农民出身帝王的通病
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看过人世间各种不好的事情,怀着极度的不安全感,再回忆着过去自己亲身感受过的各种人性的阴暗面,朱元璋面对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是做不到百分百信任和推心置腹的。
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则是,他麾下的功臣们,有很多也是和他一样从农民一步步爬上去的,参与和见证了朱元璋发迹的全部过程,这些人知道没有所谓的真龙天子。因此,对于这些人,谁又能保证这些人能够安安分分的,不对无上的权利有不该有的渴求呢?
朱元璋从内心不能保证这些,所以他必须做点什么,以绝后患。出身农民的朱元璋,在他眼中和思想意识里,最彻底的解决方式,便是把人都杀\"干净\"了,只有杀干净,这种危险才能得以解除。 在之后发生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以及其他案件上,更是让朱元璋有了大规模清洗的借口和理由。于是,在明初四大案中,数十位开国元勋,获封官爵的功臣,相继被斩。还有少数几人,因为一些其他的过错也被朱元璋一杀了之。 同时,采取瓜蔓抄的形式,将案件无限扩大,整个洪武年间,受四大案牵涉而死的人达到近十万人,明初刚建立起来的功勋世家,被强行一扫而空。得到大好江山以后便斩杀旧臣,这看起来过河拆桥的举措,正是朱元璋狠毒的具体体现。
古往今来,农民出身的\"草根帝王\",至少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和明太祖朱元璋这三位。前两位,刘邦为人处事极其圆滑,能屈能伸,很擅长用小心思去缓和,处理人际关系里的矛盾。而刘秀,三观正,也经历过普通人家的生活,重感情,且很能体谅人。但唯独到了明太祖朱元璋这里,却变成了如此残忍与狠毒。这种结果的形成,与他早期的经历和遭遇有着非常深关系。
-----
网友解答:
朱元璋
,原名朱重八。因为在家排行老八所以取此名字。后来又去当了和尚,一开始在寺院打杂混口饭吃,后来因为饥荒,寺庙里没有食物,朱元璋被迫在外乞讨。经过三年的颠沛流离,朱元璋饱尝人间疾苦,公元1352年,朱元璋在儿时伙伴汤和的劝说下,参加了红巾军。朱元璋因为战功卓著,很快升为郭子兴的权力中心。取名朱元璋也是在加入红巾军之后取的。
建国前
朱元璋在建国前,参加红巾起义的时候,不伤害老百姓,不取老百姓一针一线。甚至会睡在城墙之上。公元1356年,朱元璋率军攻破应天府。但他并没有马上称帝,而是广积粮食,为百姓谋福。对待将领也是非常的友善,兄弟生病了非常的担心。粮食不足,就把自己的粮食给兄弟。
建国之初
朱元璋对待将领也算是不错,洪武初年的时候,每当有功臣去世,朱元璋就特别的伤心。当鄂国公常遇春去世的时候,朱元璋痛哭。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元璋越来越冷酷无情。可能是由于长期的战争,使得他精神过于紧张。也许是儿时的痛苦经历使得朱元璋性情大变。
建国后期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朱元璋抄其家灭其族。洪武十五年,空印案朱元璋把所有涉案的一千三百人全部杀掉。洪武十八年。户部侍郎郭桓贪污粮食两千四百万石,朱元璋震怒,六部以下的官员和地方官员被杀
三万余人。
诛杀开国功臣李善长,汪广洋均被杀。洪武二十六年,大将军蓝田被杀,诛连
一万五千余人。
不过朱元璋虽然诛杀了很多人,但他主要是为了让吏治更加的清明,他看到了元朝的政治腐败。他怕了。朱元璋更了解农民,知道如何去治理国家。
但是到了后期朱元璋的方向还是错了,治理贪官污吏必须要从制度层面来解决,而不是靠杀多少人。
-----
网友解答:
\"狡兔死,走狗烹\"是明洪武年间的真实写照,忠臣良将不能善终往往令人心生哀叹!
但转念一想,朝堂之上无小事,任何风吹草动都能掀起腥风血雨!而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权力”二字。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末明初安徽境内瘟疫四起,尸骸遍野,朱元璋的亲人在这场瘟疫中相继去世,灾情使生活举步维艰,他只能走出家门乞讨度日,但政权动荡民不聊生,就连乞讨都不能安生。
1344年南方淮河流域瘟疫四起而北方黄河水患严重,一时间老百姓苦不堪言,
全国人心惶惶,此时朝廷为巩固政权安抚民心成了重中之重,于是派差役到处抓壮丁修河堤让自力更生靠天吃饭的百姓生活雪上加霜,怨声四起。正好这时这些劳役在河底挖出一只眼的石人,而这正好应了“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流言,于是反对元朝压迫的汉族人纷纷揭竿而起。而朱元璋正好被推到了时代的浪潮里随即加入红巾军开始了打怪升级的第一步。
后他加入郭子兴麾下,慢慢得到他的重用,由于他的严于律己,有胆有识在军队中获得威望,郭子兴也看到了他的才干将义女嫁于她,这成为了他后来成功的关键因素。
随着郭子兴队伍的不断壮大,朱元璋在队伍中也稳步晋升,但有才招妒,注定不能长久于是请兵出征,之后一次次的运气加成让他收获了许多忠诚良将,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慧眼识人。就这样一批草根,通过智慧谋略一步步走上了国家权力中心,是何等的励志,何等艰难。
从改革制度中见看他的深谋远虑
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大肆改革,鼓励生产,国家经济重新复苏。政权稳定后他开始致力控制皇权,对军政制度大肆改革,洪武十三年他废除丞相制使皇权得到了空前的统一,他将全国的军政大权牢牢的握在自己受中,皇帝的权威得到了极大提高。
从他中期的改革中也可看出他疑虑重重,不放心权力经受他人。历朝历代的第一任皇帝都希望自己打的子孙后代能守好江山,自己的江山能千秋万代。而对朱元璋来说这些忠诚良将都是为国家出生入死,声名显赫的人,而他们的子孙后代只要有留心权力的人,用他们手中的权力轻易就能威胁皇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时“狡兔死走狗烹”就是唯一的结局,因为权力斗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朱元璋一介莽夫成了一人之下万之上的皇帝,他的心狠手辣是现实趋之,庙堂之上不容他心慈手软,更何况十几年的打打杀杀,慈悲之心早就泯灭了,有的只是在权力的漩涡中运筹帷幄。
-----
网友解答:
试想下,一个人家境贫困,受尽剥削。17岁时父母、大哥相继去世,只剩下兄弟二人,朱元璋和二哥。后来,二哥入赘了一个地主家中,替人干苦力活。
举目无亲,朱元璋只好投奔了皇觉寺,当了小和尚。
在当和尚期间,也是受尽欺负,师兄师父都是把朱元璋不当人使唤的。
和尚没当多久,皇觉寺就没有粮食供给,朱元璋只好四处化缘,过着如同
乞丐般的生活。
朱元璋向南到了合肥一带,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向北进入了汝州、陈州等地,三年后又回到皇觉寺。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看尽了人间百态,对其思想有着深刻的印象,为了活着可以“不择手段”,这也塑造了朱元璋坚毅且残忍的性格。
在打天下之时,朱元璋治军严明,赏罚也分明,有时候脾气也很大,但也没有说随意诛杀有功之臣,最多是给人穿个小鞋,怀恨在心罢了。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因素,因重典治吏,所以对于官吏的治理一直都是使用严刑峻法,个人认为这个不能说是朱元璋性格所致。
但是,在对待功臣方面,在胡惟庸案前后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一开始,朱元璋曾批评过刘邦的君臣相处模式,肯定了李世民的君臣之道,内心是希望君臣和谐相处的,所以一直都是采取优待功臣的方式。
可是,后来功臣势焰熏天且独揽大权,危及了皇权,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大肆诛杀功臣武将,坐连的人众多,也因此落下了“暴君”的骂名。
从此可见,朱元璋是比普通的帝王更加的“残忍”,而且前后有很大的变化。在人治的时代,君王的性格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治国之道,影响君臣之间的相处方式,但根本原因是为了巩固皇权。
正如朱元璋这样,残忍的性格让其在处理功臣上有点操之过急,不顾情面地诛杀功臣,但是根本原因还是为了巩固皇权,只是方式比其他帝王更加残暴。
【小皮】
-----
网友解答:
有一种人,除了实力和魅力以外,善于玩心机,因此他们是内心狠毒的;有一种人,善于用自己的手段去达到目的人,他们也是内心狠毒的。
当然了,万事不可能都一概而论,请用自己真实的内心去感触。请问,你觉得你自己是一个内心很毒的人吗?
有人说:朱元璋是一个内心狠毒的人?为何有人这么说朱元璋呢?历史上的朱元璋真的是一个内心十分狠毒的人吗?
如果是的话,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变得如此狠毒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朱元璋,他究竟是怎么的一个人?
洪武皇帝的个人经历
朱元璋,小名重八,后来觉得这个名听起来不太好听,因此改成了后人皆朱元璋。《翦胜野闻》记载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朱元璋的父亲叫朱世珍,小名朱五四;而朱元璋的母亲叫陈氏。
那时候,朱元璋家里实在太穷了,根本没钱去读书识字,朱元璋干脆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以此来维持生计。
公元前1344年,淮北遇到了特大旱灾。朱元璋的父亲、母亲以及兄长朱兴隆先后不幸离开人世。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孤苦无依的朱元璋只能被迫进入皇觉寺
。
朱元璋在皇觉寺待了好一段时间。后来,皇觉寺也因为荒年的影响,寺里得到的施舍开始变少,粮食开始不够和尚们吃了,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为了能活下去,朱元璋只得离乡成为了众多游方僧中的一员。
元末腐败的政治,沉重的赋役,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从濠州到合肥,再到河南、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朱元璋在流浪的过程中,可以说是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了解和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流浪后的朱元璋可以说是一个颇有社会生活经验的人了。
在艰苦的流浪生活中,朱元璋铸就了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应有的坚毅和果敢,但也使他容易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独特而宝贵的生活,也对朱元璋后来的皇帝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像朱元璋这样一个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的人来说,能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却能开启了一个了不得的大明王朝。
那么,朱元璋的狠毒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其实,朱元璋狠毒就狠毒在诛杀开国元勋。
明朝建立不久,朱元璋看到很多的开国元勋多倚自己对国家有功而轻易犯法。因此朱元璋就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
其实,这些公侯条令的公布也是意味着,朱元璋开始重点整治吏治了。
洪武三年
,杨宪后的外甥科考抄袭被朱元璋抓个现形,朱元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杨宪审理。最后杨宪被胡惟庸查出审理舞弊,后被朱元璋处决、抄家。
洪武八年
,德庆侯廖永忠因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
洪武九年
,空印案。《朱元璋与空印案》记载:“因此空印案牵连的人数应该超过千人。按照当时的官制,官吏总数约2万人,惩处千人,占官吏总数的5%,足以引起轰动效应。与郭桓案共计杀七、八万人说及杀数万之说,是当前最通行的说法,大多数与朱元璋有关的论著都采取此说。
洪武十二年
,朱元璋下令赐死右丞相汪广洋。
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下令诛杀左丞相胡惟庸。
胡惟庸死后,他造反的阴谋还没有全部暴露,到了洪武二十三年,
李善长与胡惟庸勾结的书信被告发后。朱元璋又接着下令续诛杀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人,其中又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
洪武二十六年
,蓝玉被锦衣卫指挥蒋献诬告谋反,牵连到十三侯、二伯,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
这一下可以说是几乎把当初一起打天下的将领几乎一扫而空。
洪武二十八年
,开国六公爵冯胜被杀。
至此,明朝的开国功臣几乎被杀尽,也可以说可以说无一善终。
这朱元璋诛杀功臣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这也造成靖难之役时,那些能勤王卫主的老臣进乎销声匿迹。
仅存者只剩下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等人。
清代学者赵翼说这样评价朱元璋:“借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
由此可见,朱元璋在历史上的名声也不完全是好的嘛!下面,这位皇帝也跟朱元璋一样也是残杀开国元勋,也比较狠毒!
刘邦,在建国称帝的时后已经年过半百了,步入晚年的刘邦开始变得担忧起来,开始不断的猜忌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队友们,特别是那些封了异姓王的队友们。
汉高祖十一年,冬天,刘邦带领的汉军在曲逆城下斩杀了陈豨的大将。
过后,汉军又在聊城把陈豨的大将张春打得大败,斩首一万多人。周勃趁机进军平定了太原和代郡。
淮阴侯韩信被人告发谋反,吕后与萧何合谋,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杀死,最终被灭了三族。
其实,刘邦杀了很多人开国元勋后,也使得朝廷上的人开始人人自危,开始预料着自己的下场,因此,好多人该明哲保身的就尽量不要出头。
再后来,梁王彭越也开始忍不住起兵谋反,也灭了三族。汉王刘邦诛杀了梁王彭越,并把他剁成了肉酱,又把肉酱装好分别赐给诸侯。
当肉酱送到淮南时,英布正在打猎,看到肉酱,英布心理可以说是特别害怕,于是就暗中使人部署,集结军队。后来,英布反也憋不住也造反了,结果也被杀了。
这里非常看不起,把自己功臣的肉酱送给其他诸侯这种缺德的做法,不把人逼反怪。
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杀白马为盟,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相比之下,在下认为刘邦确实没有朱元璋那般狠毒,因为刘邦清理功臣并没有像朱元璋那么彻底,刘邦那时还放过了萧何、张良、樊哙等。
总结:朱元璋和刘邦这两位实打实的草根皇帝,狠毒的做法都是在巩固自己的统治,是为了达到目的,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变得狠毒起来。
同志们,要是把人逼急了,狠毒起来的人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参考资料:《明史》、《史记·高祖本纪》《朱元璋与空印案》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