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传言说清末时期清军曾装备过一种十三响快枪,这是什么型号的步枪呢?
有传言说清末时期清军曾装备过一种十三响快枪,这是什么型号的步枪呢?
-----
网友解答:
-----
十三响快枪的出处是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奏章:
“
前督臣左宗棠、抚臣刘锦棠出关,携运后膛来福马枪,哈乞开斯、马蹄泥、标针快、利名登、七响、八响、十三响枪共二万余杆。
”
哈乞开斯、马蹄泥、利名登其实都是当时欧洲新式后膛线膛枪的名字。
比如哈乞开斯其实就是
美国的温彻斯特-哈乞开斯Winchester Hotchkiss
马蹄泥(马梯尼)则是英国的起落式枪机步枪Martini-Henry
利名登其实就是著名的林明敦或雷明顿,清代则是Remington Model 1871雷明顿枪机下转式步枪。
至于十三响快枪,应该是指能装填十三发子弹的后装枪。
晚清历史上装备过两种能装填13发子弹的后装线膛枪。
第一种就是大名鼎鼎的亨利-温彻斯特杠杆式连发枪,大家在美国西部片里经常能看到这种枪。
这种枪在中国被称为十三音云者士得,广东、江南制造局、金陵枪炮局都生产过该枪,以金陵厂产者质量最佳。该枪使用范围也极广,使用时间长达70年,中法之战中冯子材在镇南关曾经集中一批该枪,予以法军痛击。此后,甲午、庚子均大量使用,甚至到滇西反攻时还有民团使用此枪。
另一种则是瑞士的Vetterli维特利步枪,由SIG的设计师弗雷德里希.维特利Friedrich Vetterli在1866年设计,后来的1867式采用12发管式弹仓,加上弹仓中的1发就是13发。
这种枪在中国被称为威利兹步枪。
根据年代判断,左宗棠收复新疆所使用的应该是后者,威利兹步枪。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清军的武器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落后!
清军武器真正落后的时代,主要是第一次鸦片战争。
就算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主要落后在轻武器上,火炮同英军的火炮并没有代差,是同一类火炮,只是质量上有差距。
但轻武器上,清军还在大量使用弓箭和火绳枪,英军已经普遍使用燧发枪,还使用了部分击发枪。
即便如此,英军的火枪还是比较落后的。虽然英军燧发枪相对弓箭有着射程的优势,但弓箭却有射速优势,而且可以全天候作战,燧发枪到了大风大雨的时候就完了。
清军之所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惨败,主要是常年轻视海军,导致水师极其垃圾,根本不足以和英国军舰对抗。
英军依靠海上优势,肆无忌惮的攻击满清沿海地区。而这么长的海岸线,没有国家可以通过陆地防御彻底挡住,所以顾此失彼,接连惨败。
而清军陆军也很垃圾,根本就没有人愿意拼命,经常数千上万人一触即溃。
但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清军武器装备就有很大改善。
其实在剿灭太平军的时候,无论太平军还是清军(尤其是李鸿章的淮军),都大量装备了洋人的先进武器。淮军麾下还有一支常胜军,最初叫做洋枪队,是按照西洋陆军模式建立的雇佣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蓬勃开展,满清购买和自造了大量先进武器。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清军陆军虽然装备五花八门,但枪械和火炮都不落后日军,甚至部分武器更为先进。
这个所谓的十三响快枪,通常指的是温彻斯特十三连发后膛卡宾枪。
这种枪是西部电影中的常见昂贵武器。
该枪的特点是装弹较多,而且可以连续单发射击。而那个时代,步枪不但是单发步枪,还需要一发子弹一发子弹的装填,射速很慢。
而温彻斯特十三连发后膛卡宾枪(温彻斯特1866型),采用独特的弹仓装弹,结构比较复杂,却可以连续手拉单发射击13枪。
优秀的枪手,可以在1分钟内连续射掉13发子弹,三四秒就可以瞄准发射一枪,射速非常惊人。
当年清军装备不少这种步枪,常见的是九响的斯宾塞步枪,十三响的就是温彻斯特。后者在清军中,被称为“十三太保”。
这些快抢实际上起到的是后来的轻机枪的作用,进行一线快速火力掩护。
该枪的价格复杂,价格也非常贵,即便欧洲大国也没有大量购买。
法国于普法战争期间订购了6,000支1866型步枪,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也在1871年订购了45,000支步枪和5000支卡宾枪。
土耳其的这批枪被用于1877年俄土战争,期间大展神威,重创使用单发步枪的俄军。
根据统计,俄军每消灭一个使用这种步枪的土军,要付出4倍以上的伤亡。
甲午战争中,日军认为清军的轻武器火力很强,尤其是在远距离都是乱枪射击,子弹密集度强于日军。
清廷内部也对清军寄予厚望,认为:“大清快枪快炮之多,甲乎天下!”
可惜,清军远距离射击精度不够,造成的伤亡很少。一旦日军冲入200米甚至400米内,清军就抱头鼠窜,不敢拼命。
虽然每次战役,清军耗费大量弹药,自己伤亡却很少,击毙日军更是屈指可数。
在甲午战争朝鲜的一系列作战中,最激烈的就是平壤战役。平壤战役中,日军缴获了清军大量武器。当时清军只顾逃走,连步枪都丢弃了:“凡有大小炮四十尊,快炮并毛瑟枪万数十杆,将弁私财,军士粮饷,军资、器具、公文、密电,尽委之而去。”
可见,武器再好也要适当的人来用,人怂用什么也不行。
有意思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军曾经雇佣了一个中国苦力团,负责搬运后勤补给和在前线搬运伤兵。英国人发现,这些中国苦力比英国士兵还能吃苦耐劳,而且非常服从命令。本来英国人看惯了清军怕死的德性,认为中国苦力也是如此。没想到,中国苦力却敢于在最前线冒着枪林弹雨搬运受伤的英国兵。
英国军官感叹道:中国人本来应该是最优秀的士兵,在腐败的官员手中却成为一群乌合之众!
-----
网友解答:
-----
这也不是传言啊,温切斯特1873杠杆步枪的管式弹仓就有13发的容量,如果膛内再塞一发的话还能13+1
话说管式弹仓可以做的和枪管那么长,所以天生能装,再加上当年那票.44-40弹本身装药也不算大,壳厂33mm,全长也就40mm出头一点,而杠杆步枪枪管760mm,装个13发轻松
还有更能装的,比如当年的埃文斯步枪采用的是枪托内的螺旋弹仓,34发弹容
所以说,这类枪在19世纪末常见,清朝也有采购也很正常,但这也不算是什么天顶星科技,毕竟杠杆步枪在结构强度、上弹方式、重装方式方面有劣势,所以后来才被5发竖仓式的栓动步枪取代,并不是说弹容量高它就一定有多牛X
-----
网友解答:
-----
在晚清时节,清军曾经进口和仿制了种类繁多的西式步枪。下面我们就根据现有资料看一下,这十三响到底指的是什么步枪。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虽然清朝上下不少人还是不愿意正视已经全面落后这个事实,但是至少也意识到了西式枪炮的威力。此时恰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为了镇压太平军,清政府逐步开始从国外进口西式枪炮武装清军,已加强清军的战斗力。
然而由于清朝的正规军八旗和绿营已经糜烂不堪,清政府又财政紧张,因此不得不允许各地督抚和地方士绅自己筹饷编练练勇,和太平军作战。这些练勇中比较有名的有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等。
因为都是自己筹饷自己练军,因此这武器装备也都是各军自行购买。最早向西方大规模购买枪炮的是淮军,之后湘军、楚军和其他清军各部也都开始装备西式枪炮。由于此时各路督抚大帅们对于西方枪炮的了解还很有限,大多是根据自己熟悉的洋人推荐购买。所以当时清军各军甚至是一军之内,装备的枪炮也各不相同,直接造成几乎当时世界上有名的步枪都在中国出现过。
比如像左宗棠西征时,其所属部队装备有各类步枪不过两万多支,种类就有哈乞开斯、马蹄泥、标针快,利名登、七响、八响、十三响枪等多种。
这里面哈乞开斯是指美国的温彻斯特-哈齐开斯M1879步枪,马蹄泥是英国的亨利-马梯尼步枪,利名登是美国的林明敦步枪。七响、八响、十三响则是指步枪的弹仓里的子弹能打几下,所以十三响就是弹仓能装十三发子弹的步枪。
在晚清时节各国都积极研制各类弹仓步枪,按照弹仓位置不同,又分后托弹仓、前托弹仓和机巢弹仓三种。后托弹仓就是弹仓设于枪的后托,前托弹仓的弹仓在前托,机巢弹仓则位于机巢下方。
前后托弹仓是管状式,优点是能装的子弹较多,缺点是因为要一发发装填子弹,速度较慢(后来有了更换整个弹仓的设计),而且因为距离机巢太远,容易出故障,所以后来被机巢弹仓逐步取代。
不过在早期因为前后托弹仓装弹较多,还是颇为流行。当时比较有名的两款十三响步枪中,斯宾塞是后托弹仓,温彻斯特是前托弹仓,这两种枪清军都有装备。不过清军装备的斯宾塞步枪以九响为多,十三响还是温彻斯特为主。像参加平壤之战的淮军所属盛军,其骑兵就装备了温彻斯特十三连发后膛卡宾枪。
因此一般提到十三响,又不说明是哪种型号的话,大多可以认为是温彻斯特十三连发后膛卡宾枪。
-----
网友解答:
-----
答
一提起这个,我就想起中国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这些装备都是他亲手置办,他是中国近代历史最有眼光的人,可惜遇到了李鸿章手下的盛宣怀,使诈导致他一败涂地。
十三响快枪的出处是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奏章:
“前督臣左宗棠、抚臣刘锦棠出关,携运后膛来福马枪,哈乞开斯、马蹄泥、标针快、利名登、七响、八响、十三响枪共二万余杆。”
哈乞开斯、马蹄泥、利名登其实都是当时欧洲新式后膛线膛枪的名字。清允许左中棠可以借洋人贷款,而左中棠的钱袋子就是胡雪岩。胡雪岩根据实际情况,给左中棠统管钱,粮。
左宗棠所要求的二千万两白银最后得到的也只是清廷所给予的二百万两而已,为了筹备军费,左宗棠自借了五百万两,并且在后继的时间里连继向洋商借了一千三百七十万两的白银,就连华商也没有放过被借走了八百四十六万两的白银。
武器方面,建立了兰州制造局,这是一个相当专业的武器制造厂,在后世也是相当的出名,聘请能工巧匠,并且还从国外请来了相当多的专家,为得就是打造出超一流的武器,因为这次的战斗一定要打胜,毕竟关系到当时的外国人是不是轻视自己,尤其是英国与沙俄。
当时最常用的武器就是德国的螺丝炮与美国的后膛七响枪,尤其是后膛七响枪这可是美国在南北战争中最常用的武器,这种枪属于后膛加弹,而且可以一次连发七枪,威力相当不凡,再后来左宗棠还让制造局研究出了自己的独特枪炮,比如劈刀炮与广东无壳抬枪,这几乎就是我们自己的发明,但是这还不算完,毕竟战事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所以到后期还是出现了武器不够用的情况,于是左宗棠又开始购买外国的武器装备,也就是欧洲哪边经常用的毛瑟步枪,这种步枪就是在二战时期都属于先进的武器行列。可以说左中棠收复新疆,是在武器上面绝对优良的基础上,有实力才能有魅力。
我喜欢的中国近代商人,就是胡雪岩他曾经想过把中国的蚕丝都收集起来,与西洋做买卖时,赚取更多的利益,他也是在搞洋务运动的过程中,与李鸿章的幕僚盛宣怀利益冲突,被李鸿章给逼迫破产的人。我觉得要不是盛宣怀,中国的洋务运动也不会把所有的东西放到一个篮子里面。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了,大清就亡了,我想这与慈禧太后岁数大了,不能平衡发展的利益关系了。
-----
网友解答:
-----
应该是枪托供弹、杠杆上膛的斯宾塞步骑枪吧?这种枪据说是世界上第一种后膛枪,采用枪托供弹方式,枪托里可以塞进十几颗子弹,射击时只要拉动作为枪机护手的杠杆就能快速上弹,比同时期的前膛枪装填方便,机构简单,可以实现快速射击,在美国南北战争和印第安战争中曾大显身手。后来因为大量结构更简单合理的后膛枪的涌现,加之战争结束,急剧缩减的美国军队不需要这么多武器导致订单锐减,这种枪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但在遥远的东方,它仍是一款让人惊艳的武器。
-----
网友解答:
-----
在现在一提起清朝,我们就想起那个积贫积弱,腐朽不堪,让义和团的农民起义军拿着大刀向武装到牙齿的列强冲锋的衰败国家。似乎这个国家无比弱小,对抗列强还需要用骑兵和弓箭。但是实际上,清朝当时虽然已经摇摇欲坠,但是其内部还是有十分清醒的官员,他们耗费大量金钱购买外国的军械,希望以此能给这个没落帝国延续生命。在当时,这样的军售非常有效,它快速地让清军武器不再落后,甚至火力远超其他国家:在中法战争中,法国侵略部队与清军鏖战三天后败退,之后法军声称火力不如清军,在对战时受到了压制。在甲午战争中,日方报告清军拥有“七发和十三发的枪械”,在清军内部的报告中,更是多次提到这种“十三响连珠快枪”那么,这种步枪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清军采购过的外国武器多如牛毛,但是如果加上十三发备弹这个条件的话,那么目标就非常明显了,就是美国的温彻斯特m1873杠杆步枪。在那个弹匣还尚未普及的时代,其独特的管状弹仓可以让子弹储存在枪管下方的弹仓中,不同于其他步枪需要发射后手动填装新的子弹然后拉动枪机的繁琐动作,所以这种枪被当时的清朝称为连珠快枪。而温彻斯特独特的杠杆枪机并不需要像其他步枪一样“拉大栓”,而是直接将扳机后面的手柄向下拉动即可进行上弹动作,非常方便。
当时的清朝就是用这种先进的武器一时抵抗住了列强的侵袭,但是这把深受牛仔喜爱的快枪再先进也改变不了清朝士兵素质太低的根本问题,随着战事的失利,很多士兵都直接将手中先进的步枪扔掉抱头逃跑,如此先进的步枪白白便宜了日本,令人惋惜。
-----
网友解答:
-----
1885年3月。法国外籍军团从越南入侵中国广西,清廷老将冯子材率部出征拒敌。是役,冯子材所部清军,装备了大量购自西方的后膛装填步枪,其中包括了一款能一次性装填进13发子弹的美国制温彻斯特杠杆式连发步枪,就是俗语所称“十三响快枪”。
于是,清军在镇南关附近的大青山、凤尾山隘口等地,与法军鏖战三天,毙伤法军463人,使其伤亡率占了其入侵兵力的20%,于是法军败退,清军一路追击到了谅山,这是清末扺御外敌战役中少有的胜仗之一,史称镇南关大捷。
而十三响快枪,在这次战役中发挥出了有效的火力优势。
事后,法国溃兵们向其上级报告时指出,自事后,自己的步枪装填速度比不上清军的步枪,在火力上吃了大亏等等。
可见这号称十三响快枪的温彻斯特步枪,在这次战役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使清军建立了步兵对射时的火力优势。
而早在1875年(光绪元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筹划收复新彊之战时,聚兵于甘肃备战的清军,也装备了大量十三响快枪。
左宗棠奏折:前督臣左宗棠、抚臣刘锦棠出关,携运后膛来福马枪,哈乞开斯、马蹄泥、标针快、利名登、七响、八响、十三响枪共二万余杆。
温彻斯特杠杆式连发步枪,以其能一次装填13发子弹的大容弹量、及火力持续能力,进入中国后,大受清军士兵喜爱,然后便以中国顺口溜的习惯,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作十三响快枪。
同时,十三响步枪也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好莱坞西部片同的牛仔、土匪、警官等人的标配。
美国历史上的西部大开拓时期,牛仔们腰间左轮枪,马鞍边上挂着的那杆长枪,就是温彻斯特杠杆连发步枪。
而该枪还有一款同型号的霰弹枪。
温彻斯特步枪采用杠杆式枪机操作,内置式管状弹仓供弹。
该枪诞生问世时,当时大部分的步枪都是以单发装填为主,每次只能装填一发子弹。
而温彻斯特连发步枪的内置式管状弹仓内,却可一次装填入十多发子弹,再配合杠杆式枪机的快速上膛退膛,就让这种步枪在快速射击与火力持续性上远远超越所有的单发步枪。
由此,这款枪在美国南北战争和印地安战争期间大放异彩,成了美国枪手们的标志性武器。
温彻斯特步枪大量销售国外,除清军采购之外一,也获得多国军队的采用。
1877年的俄土战争。
奥斯曼帝国军队装备了一定数量的温彻斯特1866型步枪,在作战时以压倒性的射速形成了火力优势,曾在战斗中重创求当时装备旧式单发步枪的沙俄军队。
十三响步枪的没落。
中国购入该枪之后,当年广东、江南制造局、金陵枪炮局都曾进行过仿缺生产,据称以金陵枪炮厂生产出来十三响,性能与原厂相差无几,质量最佳。
当使用尖头弹的旋转后拉枪的机栓动式步枪问世后,十三响的缺点开始一一显现暴露了。
比如圆头子弹威力不足,射程近。
杠杆式枪机上弹\\退弹的设计,使得温彻斯特步枪而不利于卧射。
而取代了“十三响”步枪的旋转后拉枪机式步枪虽然大多只有五发弹仓供弹,但训练有素的步兵在实际使用中,射速并不比十三响步枪低了多少。
然而旋转后拉枪机式步枪的射程与威力远超使用圆头弹的十三响。
故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十三响这种杠杆枪机连发步枪就被各国军队给淘汰了。
【图片来自网络】
-----
网友解答:
-----
清军装备的13响快枪,说的要么是温彻斯特M1866式步枪,要么就是瑞士产的维特利步枪(威利兹步枪),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温彻斯特M1866式步枪。
温彻斯特M1866式步枪是一款武器史上比较著名的枪械,由美国枪械设计师纳尔逊发明,是一款在亨利M1860式步枪的基础上,改进出来的一款杠杆式枪机步枪。
该枪利用一种机械杠杆作用的装置,来完成子弹的装填、击发、抛壳、再装填、击发等全套动作,因此使用者只需要在射击时一次次拉下温彻斯特M1866式步枪的扳机护圈就可以实现连续射击,在熟练枪手的手中,该枪的射速非常惊人,能够达到近乎半自动步枪的射速。
温彻斯特M1866式步枪大约在清同治年间大批量进入中国,中国人亲切的将其命名为十三太保,又称十三响、十三音云者士得。
而除了中国大量进口以外,土耳其人也曾购买过许多温彻斯特M1866式步枪,数量超过5万支,以及数千万发子弹,这让土耳其人成功在一次俄土战争中,给与俄军重大杀伤。另外,法国人也曾购买过数千支,用于对付普鲁士人。
-----
网友解答:
-----
中国有四大发明,其中便包括火药的发明。中国是火药的发明者,本应该是枪械武器发展最快的国家,结果在近代却成了末尾,实在令人痛惜。在明朝开始,便开始大量使用火器,正是因为火器的使用,让明军的战斗力大大提升。驻扎在京师的三大营中,便有一营为火铳营。明朝晚期所使用的红夷大炮,更是威力不凡,一炮就能炸死一大片。
明朝覆灭之后,迎来了大清王朝。大清似乎看不起火器,只有很少数的部队才装备有火器,大部分的军队还是用弓箭与刀剑。明朝火器明明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结果清朝闭关锁国二百年,白白耽搁了发展的大好时机。
乾隆年间,英国女王曾派出使臣愿意与大清建交,还带了许多先进的枪械来到中国,结果乾隆自称天朝上国,根本看不起英国,还将英国使臣羞辱了一番。清朝统治者一直活在天朝上国的梦里,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才能这些统治者慢慢清醒过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更是给了他们重重的一击。
为了改变被列强欺辱的局面爆发了洋务运动,购买外国先进武器装备军队,从而快速提高战斗力。这里面有这样一种武器,可以连射十三发,火力十分凶猛,这种步枪就是温彻斯特m1873杠杆步枪。这种步枪装备之初,起到了十分惊人的效果。然而武器能否发挥最大作用关键还是在于人,清军缺乏训练,许多将领贪生怕死,再好的武器在他们手里也没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