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没有历史知识的人来说,有哪些史实不会被相信?
对于没有历史知识的人来说,有哪些史实不会被相信?
网友解答:
一, 1407年朱棣在旧港(今天印尼巴邻旁)设立“旧港宣慰司”,宣慰司是一种偏向于军事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朝历史上有过十一个“宣慰司”,其中有些在内地湖广四川,有些则在缅甸和西藏,虽然都是宣慰司,但其中有些明朝并未派遣官员和驻军,典型的就像西藏。
而旧港宣慰司,明朝是有修筑城池,很可能留了军队驻防,也有任命当地官员的。
二,都说郑和下西洋时没有侵略它国?要看你相信什么了。
我国史书说因为锡兰(斯里兰卡)国王贪图郑和船队的财宝,于是在发动被郑和察觉,郑和杀出一条血路来,还抓了国王送回南京受审。
但实际上现代的历史研究者发现了 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初十日明成祖致西藏哈立麻喇嘛的信,信里说:
因为锡兰国王的宗教政策让明朝不满,于是命令郑和前往劝其敬崇佛教,远离外道。然后对方国王大怒于是打算谋害郑和。郑和发现后派人从小道联系上了舰队上的军队,用三千军力从小道攻下了王城,抓着国王全家,突围上了船,顺便还把对方国宝佛牙抢来了。
另外还有件有意思的事:史书上明明说佛牙被我们抢回来了,但现在斯里兰卡旅游热点还是要旅游者去他们那里看佛牙。。。到底哪个是真的我也不知道。
三,其实郑和是佛教徒。
1947年发现的一本明代佛经后的题记里写:大明国奉佛信官内官太监郑和,法名速南吒释,即福吉祥”
永乐元年(1403)癸未秋人月二十又三日姚广孝题记的《佛说摩利支天经》,曰:“今菩萨戒弟子郑和,法名福善,施财命工部刊印流通,其所得胜辗,非言可尽矣。一日怀香过余请题,故告以此”。
2002年在对平湖报本塔进行维修,在拆卸塔刹时,发现里面竟然藏着一个木匣。木匣中装的是用金粉写就的40米长的《妙法莲华经》。而在经卷末尾竟赫然写着:“大明国奉佛信官郑和,法名福吉祥,发心铸造镀金舍利宝塔一座……”时间是“宣德七年九月初三日”。
从上面三条证据来看,郑和是佛教徒。
-----
网友解答:
一、宋明交接三代人
1279年,崖山海战。十万南宋军民跳海殉国。
脱险的人里,有跳海之后被当地人救起的;也有躲进当地人家中的。其中就有一个张世杰的亲兵,姓陈(后世称为陈公)。
陈公脱险后,定居在盱眙,以跳大神为生。陈公无子,只有两个女儿。二女儿嫁给了朱姓人家,生了个儿子叫朱重八。朱重八参加了红巾军,又改名朱元璋。
1368年,元顺帝逃出北京。出逃之时,恐怕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建立明朝的朱元璋,会是一个差点在南宋崖山海战中战死的小兵的外孙。
洪武二年,陈公被追封为扬王。
“陈公,逸其名,淳皇后父也。洪武二年追封为扬王……于宋末曾从南宋大将张世杰与元兵战,后世杰师大溃,士卒多溺死。王幸脱死达岸。\"《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
二、灭亡日本的金学曾
1598年,万历朝鲜之役的最后一年。万历皇帝收到了一封奏折,大意是:与其在朝鲜正面对战日本,不如从福建出海,直接攻击日本本土。这封奏折被称为“日本灭亡计划”。
写这封奏折的人,是福建巡抚金学曾。这个奏折也被称作“日本灭绝计划”。看似异想天开,却也真的有可行性。因为,日本刚刚结束战国状态,立即投入兵力进攻朝鲜。所以,日本当时的国内兵力空虚、人心不稳。而更重要的是,金学曾因为在福建做官,经常与倭寇打交道,对日本的情况很了解。甚至向日本派间谍,建立了自己的情报网。
当时日本的话事人丰臣秀吉去世的消息,就是金学曾最先得到的。金学曾判断,丰臣秀吉死后,日本必然大乱。
而金学曾手下的福建水师,并没有参与朝鲜之役,一直处于原地待命状态。福建水师大小舰只数百艘,是当时的东亚最强舰队。再加上,戚家军旧将沈有容的加入。
一旦,这支强军出兵内乱中的日本,胜利的概率极大。那样,历史也会被改变。
可惜,明朝在得到丰臣秀吉去世的情报后,只是调整部署,在露梁海设伏,全歼急于回师的日本舰队。然后便见好就收了,并没有执行这个“日本灭亡计划”。
金学曾算是明朝的奇人,他的这一招,可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清初也有这么一位奇人,顾祖禹。
他在总结了蒙古人灭宋的路线之后,提出了类似“他们可以来,我们也可以去”的战略,却在他之后的二百多年发生了作用。
三、反清复明的顾祖禹
古代中原朝代更迭,大多是围绕着“逐鹿中原”展开的战争。而蒙古人独辟蹊径,走了一个大迂回:从西北向南出发,由甘肃、经四川、到云南,先灭大理,再灭南宋。
这在古代战争中,是绝无仅有的。
而清初学者顾祖禹在总结蒙古人的作战路线之后,提出,如果我们按照这条路线走相反方向,从云南北上经过甘肃,再到陕西,必然犹如天兵降临,“以为此师从天而降也”。也能取胜。
顾祖禹为什么要总结古代战争呢?因为他要反清复明。可当时的他志不得舒,只能遍阅古今地理历史相关书籍,考察各处地形,写出了一本奇书《读史方舆纪要》。目的也是为了以后有人能从这本书中得到指导。
而巧的是,在顾祖禹死后二百多年,一支部队从江西出发,经过贵州,再入云南北上,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在陕西建立根据地。使顾祖禹当初的设想,化成了实际。并且,也真的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四、美国人心中的长城
1799年,乾隆与华盛顿先后去世。
而在去世之前,两个人对同一件事,表现出了相反的做法。
乾隆收到山海关一线长城保修的奏折,便转给直隶总督,询问意见。
直隶总督,回复:长城那么长,修起来得花多少钱呀。缓一缓再说吧。不行,就用大栅栏凑合一下得了。
乾隆说,行,那就不修了。
乾隆修长城的积极性这么低,除了要花钱之外,也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的华夷之辨已经结束了。
一条长城隔出来的内外之别,在清军入关后,已经变得模糊。这在之后,称为国族认同。
可华盛顿在美国那边,却非常羡慕中国的万里长城。他修长城倒不是防着外族入侵,而是想拦着美国人不要越界出去抢印第安人的地盘。但利益面前,有的是冒险家。印第安人的地盘越来越小。
所以,华盛顿要建墙。但刚刚独立的北美十三洲,各自为政,谁能出这笔钱呢?所以,墙终究没建起来。
而两百多年后,另一个美国总统要在美墨边境建墙。很多人反对他。但他又抬出来中国的长城。
“有人说我们做不到,不可能盖一座长达一千英里的高墙。但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盖了将近一万三千英里的长城,谁也攻不破它。高大的城墙、无法跨越的战壕和沟渠、高低不平的自然地势,还有大约两万五千座瞭望塔,这些加总起来形成坚固的防护墙。相信我,这两千年来我们筑墙的科技进步了很多,我们跟中国人不一样的地方就只是没毅力而已……”
二百多年间,无论是华盛顿还是川建国,都想建墙。不论是防止出去抢夺印第安人,还是防止南美人偷渡入境。一出一进之间的撕扯也还将继续。也就是说,美国的国族认同至今没有形成。美国,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而中国,早在乾隆年间,国族认同就已经不算是一个问题了。
处于历史中的我们
一百二十年前,清朝的义和团闹起来了。随后,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西逃,抛下了满目疮痍的国家和百姓。
七十年前,中国军人跨过鸭绿江,与十六国军对战。御敌于国门之外。打出了立国之战。
今年,西方也闹起了义和团:美国的黑命贵、欧洲的穆斯林难民。
近来有个词——“未来已来”。说的是,时代发展太快了,以至于本应在很久以后才出现的事物,却在眼前发生了。
以此推之,当下的我们,也不是在见证历史,而是活着走进了历史。
-----
网友解答:
我来说一件事,和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相关的。
我敢肯定有非常多的人想象不出毛泽东在少年时期有多叛逆。
少年毛泽东
一:毛泽东的家庭背景
毛泽东的父亲叫做毛顺生,是一个标准的农民,家里一开始非常穷,毛顺生不得不去当兵。回到韶山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积攒起了家业。
由于自小在贫困中长大,在毛顺生的眼中,长子毛泽东应该要好好继承家业,做一辈子的小地主。所以在他的眼中读书是一件没有用的事情,可毛泽东偏爱读书。因为这个问题,毛泽东与他的父亲发生过两次很大的冲突。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和父亲毛顺生
二:第一次冲突
第一次是在毛泽东13岁那年。有一次他的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来,毛顺生当着众多人的面大骂毛泽东,毛泽东曾回忆道:父亲当众骂我懒惰无用,这激怒了我,我骂了他,就离开了家。母亲追上前来,竭力劝我回家。
毛顺生也赶来,一边骂一边命令他回去。毛泽东跑到一个池塘边,对他父亲说:如果你再走近一步,我就跳下去。
如此一来,毛顺生也被吓到了,双方达成了妥协。毛泽东回忆道:当时我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
这件事就此告一段落,毛主席后来笑着回忆说:我从这件事上认识到,如果我当众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父亲就会妥协。如果我一直很温顺听话,父亲反而打骂我更加厉害。
三:第二次冲突
第二次是在毛泽东15岁那年,毛顺生想让毛泽东去米铺当学徒,但毛泽东想的却是去东山学堂念书。
但毛泽东此时早已经过了读小学的年纪。毛顺生听得毛泽东的话后,咆哮道:真是白日做梦太荒唐,你这么个牛高马大的人能和小娃娃坐在一起读书吗?你是在发疯!
但毛泽东不这么认为。他只想读书,但是父亲不支持他,他就没学费。因此他想了一个办法筹钱——就是向每个亲戚借一点钱。这件事毛顺生一点都不知道。
1919年,毛泽东与母亲及弟弟在长沙的合影
等钱凑齐后,毛泽东就跟她父亲摊牌了。毛顺生嘲笑他说道:你是不是得了奖学金不用交学费了?还是你今天早上中了头彩。
毛泽东说道:学费的问题不用你考虑,你也不用破费。
这下毛顺生慌了,他不知道毛泽东用了什么手段凑的钱。但马上他想到了一个借口:事情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你走了我就得雇一个长工,你说不用我破费,那这长工的工钱谁来付?
毛泽东没想到这一点,一时无言以对。不久后,他专门拜访了另一个比较富裕的亲戚,借了12块钱给了他父亲,第二天早上,毛泽东就挑起行囊开始了他的外出求学之路。
四:总结
毛泽东的童年时期,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和父亲对抗的过程。毛泽东喜爱读书,但毛顺生认为读书无用,两人经常因此爆发出许多矛盾。而毛泽东的母亲是一个宽厚、温顺的好妈妈,她很多时候都站在毛泽东一边,和他一起反抗毛顺生在家里的统治。
毛泽东的母亲叫做文七妹,于1919年去世,父亲在1920年去世,毛泽东自从15外出求学后,就很少回家了。甚至母亲去世时,他都不在身边。
因此,毛泽东在后来回忆中对这些事很后悔,说道:我作为儿子不够格呀。生不能尽忠,死不能尽孝。我就是这样的人。
1956年,毛泽东在北京与亲人合影
因此,从毛主席身上也能看到,不管孩子现在有多叛逆,有多不听话,但亲情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没有什么可以代替。
我们作为孩子的,不应该总是与父母做对,他们有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世界观,思想观念和我们不同,但我们即使不认同也要对他们表示理解。
而作为父母,只要自己的孩子走的路是正确的,也应该多给点鼓励和支持。但总之,我相信父母总是爱孩子的,而孩子可能现在还不成熟,但总有一天,他也会回过头去怀念自己的父母。
-----
网友解答:
如果对历史不太了解的话,有三对同时代的人常常会被误解为同时代的人。
第一个。刘邦跟秦始皇是同时代的。
秦始皇是秦朝皇帝,他死了之后,陈胜吴广起义,刘邦在其中后来居上,建立了汉朝。一般印象里,刘邦跟秦始皇是开创两个时代的人,一个是第一个皇帝,一个是第一个平民皇帝。他们应该相差很大,但其实他们俩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成长在同一片天空下。
秦始皇出生于公元前259年,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两者不过相差三岁。只是秦始皇因为投胎好,所以事业起步早。而刘邦则是苦哈哈一枚,他直到四十七岁才跑出来搞革命。
秦始皇在咸阳一扫六合时,刘邦只不过是一个乡间的小混混,后来当了一个小亭长,曾经带着一批农民工给秦始皇修宫殿,路上碰到秦始皇出巡,一时被这个大他三岁的男人给折服了,说出了“大丈夫当如是也!”可见,两人还是有交集的。
另外,刘邦还差点投到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的门下。这两人就差得更远了,一个代表着战国,一个代表着汉朝,中间隔着秦朝,但他们也几乎是有交集的。
第二对是牛顿和顺治皇帝。
牛顿出生于1643年,在1666年,他二十二岁时,为了躲避伦敦大瘟疫,跑到乡下去住,这一年,他发明了微积分、对光进行了分解以及被苹果砸中了头。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唯二的奇迹,打下了力气、光学、数学的基础。成为近代科学的基石。
而顺治出生于1638年,他只比牛顿大五岁。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中国还处在追鹿中原的老套权力游戏。而西方的科学已经开了天窗。
另外,还有一对人,如果对历史不太了解的话,也想不到他们是同时代的人。这就是乾隆跟华盛顿。
乾隆死于1799年,华盛顿也是同年去世的,只是乾隆比华盛顿早出生二十年。这两个人,一个是中原帝国发展到极致之后的最后一位盛世皇帝。中国还处在皇权的统治下。中国最热闹的事情,还是被窝里的宫斗那些事。
而华盛顿已经带领美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了。
按照那句老话来说,清朝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难过下去,乾隆时期,中国还不失为一个大帝国。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步。甚至在清朝人自己看来,他们还是世界一哥。但从乾隆去世之后,清朝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不如,最终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中华民族只好再次努力,力图民族复兴。
而华盛顿去世后,美国人的日子却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国土面积增大了,经济实力变强了,军事力量一天天雄厚,最主要是利益分配的机制理顺了,大家在机制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最终在二战时,美国跟英国实现了世界一哥的宝座交接。
-----
网友解答:
(1)清朝也与也与外国签订过不平等条约,并且还有租界。
日本明治维新后,派兵侵占琉球。李鸿章套用近代不平等条约模式,与朝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在朝鲜仁川、元山、釜山划定中国租界,打算用近代国际关系条约模式来保住朝鲜,可惜最后甲午海战败给日本,丢掉朝鲜。
红色区域就是仁川的清租界范围。紧邻日本租界。
值得一提的是,仁川清租界就是现在的仁川唐人街。
(2)清朝差一点就吞并了朝鲜,成为中国一个省。
清朝与朝鲜签订通商章程后,张謇向朝廷上书建议仿照新疆和台湾,将朝鲜直辖建省,结果惹得李鸿章怒斥多事。
后来在大院君与闵妃争权事件中,袁世凯虎口夺牙擒下大院君,并把朝鲜王的爹关在河北保定三年,大院君向朝廷上书,建议中国仿照元朝故事,将朝鲜直辖建省,可惜没有被采纳,中国丢掉了保住朝鲜的最后机会。
朝鲜当年的地位不高,虽然朝鲜国王名义上与北洋大臣平级,受北洋大臣李鸿章节制。而事实上,区区三品武官的袁世凯都睡了朝鲜王的老婆,在朝鲜作威作福,成为朝鲜的太上皇。
当时连新疆这种民族、宗教信仰差异这么大的地方,中央政府都可以说设省就设省,撤掉区区朝鲜,并非不可能。这次决策失误,包括后来甲午战争中对日本的失误,很大一部分责任要怪在清朝最高统治者的头上。
李鸿章左支右绌,想出学习近代国际关系法,利用不平等条约的办法套住朝鲜,可惜最终还是失败。
(3)西班牙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伤亡数还要高。
我们的历史课本,把世界二三十年代的历史分为三部分:一战、战后经济大萧条、二战。
很多人以为一战结束后,世界就和平了。其实并非如此。
根据权威统计,一战期间大约有六千多万人参战,一千多万人丧生,两千多万人受伤。平民丧生六百多万人。这个伤亡数字,还比不过西班牙大流感。
西班牙流感,造成了十亿人感染,近四千万人死亡。根据当时的资料记载,一战期间大流感就已经肆虐欧洲。战争结束后,流感又肆虐了近两年时间。
其症状除了高烧、头痛之外,还有脸色发青和咳血等;流感往往引发并发症而导致死亡,以肺炎最多。此事导致欧美所有大城市颁布法令,限制市民前往公共场所。电影院、舞厅、运动场所等都被关闭长达超过一年,经济一片萧条。
不能理解的同学,可以参考2003年的“非典事件”。
-----
网友解答:
在古代,要是哪位女子怀上了皇上的孩子,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地方政府要到该女子家中敞锣打鼓、燃放鞭炮,洽谈将来的合作事宜,家中父母要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给祖宗上炷香,而那些风水先生们也跑到这家的祖坟上去搞理论研究,总而言之两个字~风光。
-----
网友解答:
世界历史,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从1840年至今的现代革命历史,对于没有懂得历史发展知识的来说,有那些历史事实不会给于相信。
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六层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報告,此報告文中最后一《学习》著作中教导大家:
\"…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動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历史。\"
从上世纪伟大领袖毛主席38年在抗日圣地延安这篇報告,至今2018年历史以走过了80周年,我从小时学习阅读毛主席的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已头脑,在学习工作中指导我不断前进,克服解决许许多多困难和技术上难题。
伟大的马克恩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十三亿祖国儿女,必须努力学习,做一个历史辯证唯物主义者。
″谁忘记了过去,就意为着背判。\"
-----
网友解答:
历史上有许多人物常常被我们误解,那么我就来说几个常会引起我们误解的人和事吧。
1、皇帝学驴叫
曹操的儿子曹丕是魏国开国皇帝,他给大家的印象是多猜忌、心眼小、还爱残杀兄弟。可是,曹丕也有可爱的一面。
他很喜欢“建安七子”之一的王桀。当王桀去世的消息传来时,身为皇帝的曹丕大为悲伤,于是亲自前往参加吊唁。
来到灵堂的曹丕跟身边的大臣说:“王桀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每人可各学一声驴叫为他送行。”
就这样,一千八百年前,在王桀的灵堂上,驴叫声起此彼伏,你能想象一个皇帝学驴叫的场景吗?这就是魏晋特有的洒脱心性。
2、傻子皇帝其实不傻
西晋著名的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就是那个在饥荒之年,听说许多百姓被饿死了,张口就问:“都饿死了?不会吧!老百姓为什么不喝肉粥呢?”的白痴皇帝。
许多学者一直说他是白痴,是智障,其实事实上并不是,在“八王之乱”中,晋惠帝身边人都跑了,只剩下嵇绍还在拼死保护他,晋惠帝在身中三箭的情况下,还在冲攻击他们的士兵大声喊:“嵇绍是我的大臣,他是竹林七贤嵇康先生之子,请你们不要伤害他!”
他不傻,他只是比较愚钝,可是他却比许多皇帝都有情有义。
3、“拗相公”王安石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王安石变法”被许多人所熟知,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王安石变法”几乎让整个大宋朝为之颠覆。原因是王安石太过执拗且自大。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最后一次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实验,因为太过理想,并不符合大宋国情,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王安石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几乎朝廷五分之四的大臣都持反对或是保留态度。
这时候王安石刚愎自用的本性尽显,他利用自己强大的后盾——宋神宗,将所有提反对意见的大臣,贴上“奸佞”的标签并排挤出朝堂,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范仲淹。
他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坚定的认为新法一定成功,可是在几年后新法却让百姓流离失所,让本就空虚的国库更加空虚。
事实上,在王安石未没有进京为官之前,大臣吴珪就曾经警告过皇帝说:“若使王安石得权,必致天下大乱。”可惜皇帝没听,终引祸患。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
网友解答:
说一个关于刘邦的事实,没有一定历史知识的人,一定想当然地以为,刘邦是个大老粗,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但这非事实。
事实上,刘邦的文化程度很高。
司马迁曾在卢绾的传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条信息:
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这里有个很关键的信息,即「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学书」,有人翻译成「读书」,其实是不妥的。「学书」二字,也曾在项羽的传记中出现,是与「学剑」、「学万人敌」并列在一起的,可见,「学书」并不是普通的识字教育,而是一项专业技能,学成后,可以靠它吃饭的。
据司马迁的记载,项羽「学书」是半途而废的,但刘邦和卢绾,却没有半途而废的字样,由此可以断定,刘邦「学书」,一定是学成了的。
刘邦学成后干什么去了呢?从张耳的传记中可以看到,刘邦给张耳做了门客,并且给张耳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①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②「汉王与我有旧故,而项羽又强,立我,我欲之楚。」
以上两条信息,都是我从张耳的传记中抄录的。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张耳很有才能,曾做过魏公子毋忌的门客,后被外黄一个白富美看上,白富美跟丈夫离婚,嫁给了张耳,白富美的家人给了张耳很多钱,张耳也因此能够招揽门客,连千里之外的有才学之士都来投奔,而张耳也成了外黄最高的行政长官。
大约也就是这个时候,刘邦做了张耳的门客,几个月后,魏被秦灭掉,他们便风流云散了。
后来,几经沉浮,张耳成了常山王,刘邦成了汉王,张耳又被陈馀打败,无处可去,这时候,张耳想起了刘邦,说自己和刘邦是老交情了,可见,当时的刘邦,一定是众多宾客中能跟张耳谈笑风生之人。
张耳、陈馀都是当时难得的能人贤士,二人为陈胜出的主意,比范增为项梁出的主意还高明,可惜陈胜不听,二人便找机会离开了陈胜,跟随武臣北上,武臣等人率三千人攻下了赵地数十座城池。
能跟张耳陈馀谈笑风生的人,文化程度能低吗?会像电视剧《楚汉传奇》中塑造的那样,连「户枢不蠹」的「蠹」都不认识吗?
在张良的传记中,司马迁还记载了张良劝阻刘邦大封六国之后的事,张良在劝阻刘邦时,讲了一大堆的道理,引了一大堆的历史典故和事实,如果没身后的历史知识,根本就听不懂。
司马迁据实录了张良和刘邦的对话,全文摘抄如下:
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马华山之阳,未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
张良和刘邦的这段对话,大量地涉及了商汤、周武如何安置前朝王室的细节,如果脑海中没有相关概念,还需要事先普及。
但从对话开始的「汉王方食」和对话结束的「汉王辍食吐哺」,能够看出,张良和刘邦的对话是刘邦一边吃,张良一边说,张良说完,刘邦饭还没吃完,可见对话的速度进行的很快。
能一边吃一边听张良拿历史事实讲道理,如果刘邦没有深厚的历史功底,没有经过充足的思辨训练,这对话能这么迅速、这么顺利?
单从这一段记载就可以看出,刘邦的文化程度很高,难怪张良在初见刘邦时,就会给刘邦一个「沛公殆天授」的评价!
最后,再说一件能够证明刘邦文化修养的事,那就是刘邦留下的两首传世诗篇,《大风歌》和《鸿鹄歌》。
大家对《大风歌》比较熟悉,我就不再多谈了,我们简单地说说《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上边的八句诗,即是《鸿鹄歌》,这首《鸿鹄歌》没有记载在刘邦的传记中,而是出现在张良的传记中。
该诗创作背景是刘邦见到商山四皓后,知道太子已树大根深,万难动得后所做。
诗中既表达了对二儿子成才的欣慰,也表达了自己不能为三儿子铺路的遗憾,全诗结构工整,流畅自然,巧用比喻,艺术感染力极强。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你把曹操的诗拿过来,和刘邦的这首《鸿鹄歌》对比着看,很容易就能得出刘邦不比曹操差的结论。
试问,能在情绪流动间创作出《鸿鹄歌》的刘邦,文化程度能低吗?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我是金戈,如果你觉得我这篇回答有那么一丝道理,请给我点个赞!如果你希望继续看到我的回答,请在点击上方的关注按钮或在微信上搜索“jin_sg”关注我的公众号。
-----
网友解答:
我们知道溥仪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然而上世纪80年代,有一瞎子哥们竟然建国称帝,封官加爵、组建后宫,时间长达9年之久,“民众”达到数万之多。
瞎子丁兴来加入非法组织“道德金门”,成为骨干,被关了六年
丁兴来,生于1925年,湖北麻城县人,自幼游手好闲,加入了多个道门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他20岁时加入的道德金门。
道德金门的“创始人”雷金安善于蛊惑人心,他利用封建迷信迷惑大众,短短2年时间就发展了数万道众。道众来源广泛,有国民党残余,有流氓地痞,有顽固地主,有共产党员,有当地农民。
队伍壮大了,小心脏也膨胀了。在丁兴来等人的簇拥下,雷金安在50年代称帝,不过被迅速铲除,大部分骨干成员都被处死。作为骨干的丁兴来,或许是带着盲人与生俱来的弱者形象,或者是善于伪装,总之他只被关了六年。
重操旧业,不满足当“大仙”,建国称帝,封官赐爵
出狱后的丁兴来还不老实,悄悄联络过去的道众。他以“大仙”自居,展开宣传,估计是巧舌如簧、善于包装,他的队伍迅速壮大,可以跟雷金安时期媲美。他以“驱邪治病”为名,愚弄群众,骗奸妇女50多人。
他又跟着雷金安的步伐,不断往前走。1981年他正式“称帝”,首先封了自己的姘头占再娥为正宫娘娘,占再娥又给他找了4个女子给他当妃子。此外,他给自己的30多个骨干成员封官加爵,借以笼络人心。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公安机关一锅端,铲除封建“小朝廷”
1990年夏天,丁兴来的“光辉事迹”传到公安机关的耳朵里。结局不用说,自然是一锅端。在那次行动中,一共摧毁9个非法活动据点,收审9名骨干成员,查获道众多人,搜缴各种证据277件。道德金门被彻底铲除,存在了9年的封建“小朝廷”也宣告覆灭,丁兴来的皇帝梦也做到了头。
你还别说,这哥们比袁世凯强多了,袁世凯只当了83天皇帝,他当了9年。我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找到这哥们到底被处死了没有,有知道的朋友吗?不妨分享一下。
-----
网友解答:
在李显龙自掘坟墓的在南海问题站队后,很少有人会相信,中国的改革开放,借鉴了很多新加坡的经验。1978年11月,就在决定改革开放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前,邓小平同志访问了新加坡,并在访问结束后,额外会见了李光耀。直到92年南巡,邓小平同志还对新加坡模式赞不绝口。
直到现在,南洋理工大学还有城市管理培训班来培训我国市委领导班子。当我路过经济管理学院,特别是假期的时候,能看到很多中年左右的国人在附近接受培训。
选择新加坡是因为新加坡是唯一一个成功的华人国家么?非也。
答案是,新加坡是唯一一个虽然为民主国家,但一直只有一个党派当政的国家。这个党就是人民行动党。他们的宗旨就是以国家的大手来调节市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与我国改革开放后一致。新加坡石油,电信,交通全都把握在政府控制的淡马锡控股之下,和我国的国字头企业,异曲同工。不得不说改革开放初期也借鉴了不少日本模式。但选择新加坡为改革初期的模版之一,绝对是我们的国家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是新中国最聪明的一个选择。
现在苏州与重庆都引入了大量新加坡的资金,与此同时,我们国家也在向新加坡输出我们先进的科技与投资,中国已经成为新加坡与马拉西亚第一大投资国。在国际大舞台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互利共赢才是最好的结局。
-----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杀人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