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儿子个个龙虎,为何诸葛亮的儿孙却是草包?
司马懿的儿子个个龙虎,为何诸葛亮的儿孙却是草包?
网友解答:
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旗鼓相当的对手,两人在诸葛亮北伐之战中较量过两次,一次是诸葛亮打败了司马懿,这是第四次北伐,也称为卤城之战,另一次是诸葛亮被司马懿耗死,这是第五次北伐,也称为五丈原之战。
如果单纯比较司马懿与诸葛亮的能力,则是诸葛亮全面领先于司马懿,比军事,诸葛亮略胜一筹,卤城之战就是例子,并且司马懿一生唯一一次败仗就是输给了诸葛亮,对付其他人,司马懿可是从来没有输过,比政治,诸葛亮是远超司马懿,政治可是诸葛亮的特长,比谋略,两个人旗鼓相当,诸葛亮有隆中对,司马懿有阴谋诡计。
总体来说,诸葛亮的综合能力是超过司马懿的,司马懿自己也说了,在他视察蜀军大营后,司马懿评价诸葛亮是天下奇才,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人的才能在整个三国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两人后代之间差距就比较大了。
诸葛亮与司马懿
司马懿一生有九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三子司马伷、四子司马亮、五子司马干、六子司马京、七子司马俊、八子司马肜、九子司马伦。
其中,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是嫡子,其他都是庶子,而且司马师和司马昭也是司马懿儿子最杰出的,也最为人所熟悉,司马师和司马昭的能力都算得上是社稷之才,司马懿在世时只是夺取了曹魏的权力,但是,司马代魏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系列的政治流程和手腕,司马代魏用了16年时间,而这16年除了司马懿开了一个头之外,基本上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功劳。
司马师沉着冷静,首先跟随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就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冷静,哪怕第二天进行政变,头一天晚上照样安稳入睡,连司马懿都认为吃惊,面对皇帝曹芳的反抗,司马师果断废立,所有参与之人全部灭族,手段狠辣,雷厉风行,面对淮南二叛,当机立断,亲率军讨伐,虽死犹胜,司马师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
诸葛亮父子与其他孩子
司马昭虽然比司马师差了一点,但不失为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曹髦准备政变时被司马昭看出而挫败,淮南三叛打了一年,还是被司马昭所平定,虽然司马昭在位期间,弑杀魏君,但他还是稳定了魏国的局势,并以魏灭蜀之战转移国内的视线,并且一战消灭了蜀汉,由于控制住了钟会的叛乱,享受了魏灭蜀的战果,在他手中灭亡了一国,也算得上功绩,所以司马昭也是一个有很能力的人。
司马懿的其他儿子也不差,司马亮后来成为晋朝的执政大臣,幼子司马伦参与了八王之乱,还自立为帝,是司马懿所有儿子当中唯一一个称帝的儿子,能力差是做不到。
再看看诸葛亮的儿子,诸葛亮有个养子叫诸葛乔,是他哥诸葛瑾的次子,由于诸葛亮早年没有儿子过继来的,但去世得很早,25岁就因病去世了,一生就当了驸马都尉,没有任何事迹留下来,要么是他真的没啥能力,要么就是他真的没有事迹留下来,就是普通的一个人。
司马懿与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
诸葛亮还有一个亲生儿子叫诸葛瞻,是诸葛亮在47岁的时候生的儿子,老来得子,诸葛亮非常喜欢,还因此写信给兄长诸葛瑾夸奖这个儿子,诸葛瞻一生很平淡,依靠诸葛亮生前留下的巨大光环,成为刘禅的女婿,然后一步一步成为蜀汉的执政官,官至卫将军,录尚书事。
诸葛瞻一生唯一的事迹就是在绵竹迎战邓艾,结果以失败告终,不仅全军覆没,而且蜀汉一大批功臣后人战死,比如诸葛瞻本人和他的长子诸葛尚在此战中战死沙场,还有黄权的儿子黄崇战死,张飞的孙子张遵战死,很难凭借一次失败就说诸葛瞻的能力如何,但是史书中除了此事被记载,就没有其他事了,因此看起来诸葛瞻没啥能力。
诸葛亮与司马懿是旗鼓相当的对手,而他们的后人差距很大,感觉司马懿的后人都是能力,人才,而诸葛亮的后人能力都非常平庸,低调,这是为什么呢?不是说虎父无犬子吗?
司马懿评价诸葛亮
其实真要比起来,确实是诸葛亮的儿子不如司马懿,有以下原因:
第一个原因:诸葛亮的儿子缺少父亲管教,而司马懿对儿子管教较多。
诸葛亮是个事业心极其强烈的人,养子诸葛乔年轻去世就不说了,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的时候,诸葛亮还在汉中整顿兵马准备北伐,这也是北伐前期最重要的时刻,诸葛瞻出生的时候,诸葛亮都不在家,随后诸葛亮开始第一次北伐,直到北伐失败退回成都,诸葛亮才见到诸葛瞻,这个时候诸葛瞻已经快一岁了。
在诸葛瞻成长最重要的时刻,诸葛亮不是在北伐,就是在北伐的路上,那个时候不比现在,北伐全靠两只脚走路,北伐一次少则两三个月,多则一年半载,尤其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他都在前线地区屯田,准备长期驻扎在前线了,在诸葛瞻八岁之前,诸葛亮和他在一起的时间全部加起来,不会超过一年时间。
诸葛亮儿子诸葛瞻
诸葛亮作为一个丞相是合格的,是鞠躬尽瘁的,但是,作为一个父亲来说,并不合格,对诸葛瞻言传身教过少,虽然诸葛亮写了《诫子书》来教育诸葛瞻,但这哪比得上亲身教育呢,而诸葛亮在诸葛瞻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之后,教育诸葛瞻的就是其他人了,他的父亲再也不能教育他,这样的孩子长大,虽然不敢说成才,但至少能力有所欠缺。
司马懿就不一样了,司马师出生于208年,司马昭出生于211年,这个时候的司马懿还在曹操手下当官,后来还担任太子中庶子负责教育曹丕,一般都是在后方留守,所以有更多的机会教育自己的嫡子,所以司马师和司马昭深得司马懿的才能传承,从后来的处事也能看出,司马师、司马昭的行事风格与司马懿很相似。
一个是从小缺少父亲的教导,一个是从小父亲陪伴在身边教导,后来的结局当然是诸葛瞻的才能不如司马师和司马昭了。
诸葛亮
第二个原因:家世与职业原因。
诸葛亮的家族属于没落的士族,祖籍山东,却到荆州发展,背井离乡,四处奔波,诸葛亮自27岁投靠刘备以来,就一直跟随刘备创业,先在襄阳隆中隐居,后来在荆州南四郡管理内政,再后来到益州成都管理后方,属于一直漂泊的状态。
司马懿就不同了,出身世家大族,其家族在河内是百年以上的大家族,根基深厚,族人众多,一直在当时生活,各种资源丰富,尤其是教育资源,稳定而连续,所以其后代能受到很好的教育,而且一般来说,百年以上的大家族都有很深的文化沉淀,世家都是非常重视学习的,所以司马师和司马昭都能受到很好的教育。
相比之下诸葛亮四处漂泊,职业不稳定,也会影响他的后代,他的家族也没有传承下来的教育方法,而且是在异乡生活,诸葛瞻虽然一直在成都,但是其教育资源明显就比不上司马家的,所以长大后的能力也不如司马师和司马昭。
司马懿
第三个原因:性格原因。
诸葛亮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人,很小的事情也要自己做才放心,这样的性格无疑会影响下一代,诸葛亮在政治、军事、发明、文学方面都是专家,但不是人人都像诸葛亮一样,在任何方面都是天才,如果不能精于一个方面学习,是很难精通的,诸葛瞻也许会受到诸葛亮的影响,但他没有像诸葛亮那样有一个苦难的童年,所以不一定能有诸葛亮的学识。
相比之下,司马懿的性格就显得低调务实,城府极深,善于抓住机会一击必中,这样的性格遗传给了司马师和司马昭,这样的性格从事政治是比较有优势的,起码比事必躬亲要好一点,所以也显得有能力,也就比诸葛瞻强了。
-----
网友解答:
历史上的司马懿,是一个善于伪装,又心狠手辣的人。而且他还极端厌恶他的正妻,为此和儿子们闹得很不愉快。可以说,司马懿的家风,是相当不正的。诸葛亮不是这样的人,他的家风非常正。他严格按照儒家的那一套来教育孩子,让他们从小做一个忠臣孝子。他的《诫子书》,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文明史上,最优秀的家风家教成果之一。
(司马懿剧照)
我们知道,如果有一个好的家风,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是很优秀的。如果家风不好,教育出来的孩子,品质肯定会很恶劣。
然而,我们看看司马懿的孩子和诸葛亮的孩子,情况似乎完全不同。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成了坐镇一方的诸侯。最后在他们的努力下,曹魏的江山,顺利平稳地落入司马家族的手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率领精悍的御林军,却打不过邓艾的两万疲弱之师,自己也战死在绵竹。死前,诸葛瞻自己还哀叹,说自己“外不能制姜维,内不能除黄皓”。总之,他的一番话,以及他战死在绵竹这件事,说明他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是失败的。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怎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情况呢?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由此认为,古代儒家所讲的那一套“温良恭俭让”是虚假的,古人实际上尊奉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权谋机巧和丛林法则。统治者所倡导的道德信条,不过是骗人的罢了。
我认为,这种说法,显然是很偏颇的。关于司马懿儿子和诸葛亮儿子的情况,还得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司马师剧照)
最为关键的是,不能狭隘地理解成功的意义。
诚然,司马师和司马昭成为了一方诸侯,掌控了魏国的政坛,最后在司马炎的时候,把魏国的政权,变成了司马家族的政权。这看起来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司马家族并没有往后延续多久,就从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分裂,“八王之乱”由此爆发。而内部的这一次巨大的动弹,也造成外族入侵。刚统一不久的司马政权,最终也只能南下偏安江左。北方爆发了“五胡乱华”的恶性事件。这个恶性事件,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司马家族不但自己不昌盛,还遭到了后世的唾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马家族并不算成功。
而司马家族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悲剧,与他们有一个恶劣的家风是密不可分的。司马懿为了夺取政权,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把曹爽一家老小给杀光了,还夷其三族。曹爽的同党,也遭到了清算。后来,司马懿又把整个曹魏的皇室软禁在邺城。接着,又杀掉并打击了反对的王陵等人。
司马师和司马昭上台后,也跟着司马懿学,多次发动政变,杀了一拨又一拨的人。甚至随意废黜皇帝曹芳,杀掉皇帝曹髦。他们所做的这些事,给后世做了一个极坏的榜样。以至于后来在“八王之乱”中,内部为了权力,也互相厮杀,血流成河。也就是说,司马家族后人干的这些恶事,都是跟着老祖宗学的。
(诸葛亮剧照)
司马懿恶劣的家风,不但害了国家和老百姓,也害了自己的后代子孙。司马家族并不算成功,只能算失败。
反观诸葛亮。不错,蜀国灭亡了,诸葛亮的儿子孙子都战死了,诸葛亮算得上绝后了。但那并不算是诸葛亮家教的失败,那是时势的原因造成的。蜀国在那时候,实力不济,时运不济,就该灭亡。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就算水平再高,也救不了蜀汉。
反而是,诸葛亮父子的故事,在后世流传了下来。后世为他们修庙,把他们的塑像供奉起来,给他们建立丰碑。同时,体现诸葛亮家风的《诫子书》,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瑰宝,代代往下流传,为后世反复学习景仰。
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父子不是失败了,反而是成功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
网友解答:
一个有人教有人管,另一个从小缺爱且父亲死得早,当然成就会有所不同。
司马懿和诸葛亮,属于旗鼓相当的两个对手,二人各为其主,曾展开过绝伦的斗智斗勇,单论计谋的话,这二人应该不相上下。
不过,同样是精英人才,二人的后人却在成就上相差甚远,司马懿的后人建立了晋朝,而诸葛亮的后人,则是泯然如众人,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从表面上看,司马懿的儿子们,在成就方面要大于诸葛亮的儿子,毕竟不管怎么说,晋朝是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二人的“努力”下才得以建立的。
那么,为什么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和诸葛亮的后人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简单来说,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双方对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不同,让各自的儿子成就有了差别。
在家庭教育这方面,司马懿确实做得很好。
司马懿有三个嫡子,均是司马懿的嫡妻张春华所生,其中长子为司马师、次子为司马昭,三子为司马干,而最得司马懿衣钵的,正是司马师和司马昭二兄弟。
众所周知,司马师曾帮助父亲司马懿成功地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让司马家的势力更上了一层楼,除此之外,他还在司马懿去世后,利用父亲留下来的基础,让司马家的权势,在整个曹魏朝堂之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擅行废立,把魏帝曹芳废黜,改立高贵乡公曹髦,这就是司马师执掌司马家族时期干的事情。
而到了司马昭接过哥哥手中的权力时,司马家族更是在曹魏朝堂上达到了顶峰,把持朝政,说一不二,甚至,还公然弑杀了魏帝曹髦。
这二人,不管是从能力还是在胆识,以及谋略方面,都深得父亲司马懿的真传,并且,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为什么他们的能力会如此“突出”?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得到了司马懿的言传身教。
在我们现代教育中,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一个孩子日后的成就高低,某种程度上,家庭教育的好坏就能决定一大部分。
而司马懿,对这一点深以为然。
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出生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这个时候的司马懿,刚受曹操的强召,开始担任“文学掾”一职。
众所周知,在最初的时候,对于曹操的征召,司马懿是很不情愿的,最后还是曹操下了死命令,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来到曹操的身边。
但来归来,心里抵触是避免不了的,因此,司马懿就开始了一段“摸鱼”的日子。
什么叫做摸鱼呢?简单来说,就是消极怠工、混日子,而在这一年,司马懿的妻子张春华,为司马懿生下了长子司马师。
本身上班就是摸鱼,加上有了儿子,初为人父的司马懿,就自然而然的,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教育儿子身上。
司马懿的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奇怪,本身在曹操那里就属于混日子,古代又没有什么严格的考勤制度,因此时间有的是,所以多管教管教儿子,也就十分正常。
况且,司马师还是嫡长子,嫡长子在古代,地位十分特殊,是将来要继承家业的,因此,司马懿必须精心对司马师进行教育。
而在司马懿的言传身教下,司马师也确实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不仅学业相当不错,并且为人沉稳,方方面面也都十分不错。
就连当时的名士何晏,在接触过年轻的司马师之后,也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司马师字子元)是也。”---《魏氏春秋》
能得到名士的如此赞许,足以说明司马师确实不错,抛开他本身就聪敏之外,更多的就是来自于父亲司马懿的良好管教。
同样的,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其大致情况也是如此,司马昭出生于公元211年,比哥哥司马师小三岁,而这个时候的司马懿,虽说摸鱼的日子已经基本结束,但对于儿子的教育,却一直没有放松。
并且,司马昭比司马师的优势在于,他对于政务方面更加娴熟,早年间他曾经在担任洛阳典农中郎将时,通过父亲的指导,纠正了不少之前留下的弊端,赢得的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
由此就可以看出,不管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昭,他们的综合能力都是相当不错的,而他们能如此,最大的原因,就是司马懿的言传身教和良好管束,因此,他们在后来才会取得一定的”成就“。
而反观诸葛亮的后人,情况就和这个大不一样了。
诸葛亮一共俩儿子,一个叫诸葛乔,一个叫诸葛瞻,不过,诸葛乔原本是诸葛亮之兄诸葛瑾的儿子,是过继给了诸葛亮。
并且,诸葛乔死得很早,在建兴元年(公元223年)时就去世,年仅二十五岁。
所以,诸葛乔抛开不说,我们单说诸葛瞻,诸葛瞻出生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是四十六岁了。
那么,这个时期的诸葛亮在干什么呢?简而言之,当时的诸葛亮很忙,特别忙。
当时,刘备已经去世四年,诸葛亮也在刘备的托孤中,成为了蜀汉最忙的一个人,朝中大小事务,不管是人员调动还是官员任免,几乎诸葛亮都会过问。
并且,在诸葛瞻出生的一年前,诸葛亮已经开始了北伐的艰巨任务,并且还是亲自带兵北伐。
因此,从里到外和从外到里,当时的诸葛丞相忙得不可开交,其工作强度之大,已经远超我们现代的007和996。
工作上忙,自然就缺乏陪伴诸葛瞻的时间,至于教育,那就更谈不上了。
当然,并不是说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没有进行教育,而是当时诸葛亮的位置,决定了他把大多数的时间都给了工作,所以,也就做不到像司马懿那样的言传身教和管束教育了。
而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诸葛瞻,自然也不会像司马师和司马昭那样具备很强的能力。
并且,父亲的言传身教也对儿子将来的成长很重要,诸葛亮和司马懿虽说都擅长谋略,但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用谋略为公,一个则是为私。
因此,他们的这种风格,同样也在影响着下一代,而诸葛亮的克己奉公,也自然传给了儿子诸葛瞻。
所以,诸葛瞻小时候虽说十分聪明,还得到过诸葛亮的赞赏,但从秉性上来讲,他就和司马师、司马昭二人本质上就不同。
除此之外,在诸葛瞻七八岁的时候,诸葛亮就因为鞠躬尽瘁去世了,而还是黄口小儿的诸葛瞻,自此没了父亲,同时也就没有了人教育。
后来,还是后主刘禅收养了诸葛瞻,将他抚养长大,还把女儿嫁给了诸葛瞻。
刘禅是什么样的水平,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而经他之手抚养出来的孩子,水平就是说破天,也高不到哪儿去。
因此,诸葛瞻的一生十分平淡,长大后娶了蜀汉的公主,之后在老丈人刘禅的关照下一路升迁,虽说身居高位,却并没有什么出色表现,甚至还颇有些”言过其实“。
最后,诸葛瞻战死在绵竹,临死前,曾拒绝撤军保命,坚持要守卫绵竹,虽说死得惨烈,倒也没有辱没了武侯之后的威名,这也是他一生最高光的时刻。
通过上述对比,就能够明显看出,造成司马懿的儿子和诸葛亮的儿子成就区别很大的原因,根本还是在于家庭教育,一个是有时间也有精力言传身教,另一个则是把身心都献给了国家,忽略了对儿子的教育,并且又在儿子幼年时去世,因此才形成了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
说完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家庭教育,我们再来谈谈”龙虎“和”草包“。
若是单论个人事业成就的话,司马懿的儿子确实比诸葛亮的儿子要强得多,但问题是,难道这就要成功?这就是所谓的”龙虎“吗?
我认为,这并不是,成功的定义,不是像司马家那样的。
司马家族通过几代人,处心积虑地篡夺了原本属于曹魏的政权,建立了自家的王朝,其行为本身就属于”乱臣贼子“。
当然,胜者王败者寇道理也并没有错,但司马家的所作所为,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吃相太难看。
从司马懿开始,就开始打曹魏的主意,要知道,司马懿能在曹魏朝堂上身居高位,是曹老板给他的机会,也是曹丕给他的信任。
但他却不顾君臣之谊,妄图改朝换代。
有道是前有车后有辙,在他这种”言传身教“下,司马师自然也走上了权臣之路,并且还将司马懿的精神发扬光大,干起了废立皇帝的事情。
到了司马昭那就更过分了,他开启了史上首次臣子公然弑君的先例,当街杀了魏帝曹髦。
单是这父子三人的所作所为,就已经够为人所不齿,如果这叫做所谓的龙虎,把这定义为成功的话,那让那些呕心沥血,一心为国的人情何以堪?
除了司马父子三人之外,经由他们奠基所创立的晋朝,更是烂到不能再烂。
皇帝一个比一个无能,导致爆发”八王之乱“,最终造成了异族涂炭中原百余年的”五胡乱华“,给中原大地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数不清的杀戮。
而这些,罪魁祸首就是司马懿以及他的儿子、孙子等后人。
曾经在东晋时,晋明帝司马绍某次与大臣王导和温峤聊起晋朝的发迹之路,司马绍就请富有学识的温峤说一说晋朝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温峤踌躇半天不说,身旁的王导接过话头,详详细细的给晋明帝介绍了晋朝的曾经。
从司马懿如何专权,到司马师、司马昭如何架空曹魏,并如何公然弑君,到最终晋朝建立,王导认认真真的给司马绍上了一堂历史课。
听完之后,司马绍捂着脸趴在床上,说了这么一句话:
“若如公言,晋祚安得长!”---司马绍
就连司马昭都觉得自己的先人所作所为不忍直视,认为这样得国不正的国家不会长久,何况是后人呢?
什么叫做成功?什么又叫做失败?仅从后人对于司马氏和诸葛亮的不同评价,就已经知道了答案。
况且,诸葛瞻再怎么说,也是为国战死沙场,从道义上讲,绝对要比那谋朝篡位的人强得多。
回到问题,司马懿的儿子之所以能有一定的个人成就,是得益于司马懿早期的教育与管束,而诸葛瞻因为从小缺乏类似的教育,并且父亲诸葛亮又去世的早,所以才造成了他并无太大作为,但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定义成”草包“。
-----
网友解答:
在三国中,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都绝对算得上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天才级别选手,可两人在政治上的愿景却是完全不一样的,诸葛亮主张的是忠于君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司马懿主张的是步步为营,取而代之。
在两人不同的愿景之下,造就了后代不同的结局,诸葛亮一生都在为蜀汉兴盛努力奋斗,就算自己死后,也希望子孙后代继续坚持下去,而司马懿为子孙后代奠定了一定霸业基础,死后子孙后代可以步步为营。
在诸葛亮和司马懿死后,可以说剩下的事情就得靠年轻人去自己拼搏了,从当时的历史结果来看,我们会发现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为司马家后来的江山奠定了扎实基础,可以说两人都是人中龙虎,反观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孙子诸葛尚,都在绵竹之战战死,一生似乎没有什么建树,也不得志,为何司马懿的儿子个个龙虎,诸葛亮的儿子却如此平庸呢?
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对比
可以说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的存在,恰好就是三国当时英雄惜英雄的典范,只有有了诸葛亮,才能衬托出司马懿的才能与存在必要,也只有有了司马懿,才能突显出诸葛亮的厉害之处。
两人相爱相杀了大半生,总共有过两次直面交战,一次是第四次北伐的卤城之战,另外一次就是五丈原之战,两次直面战争,第一次以司马懿失败告终,成为司马懿一生中唯一一次败仗,第二次司马懿总结经验教训,坚持不出战,以此活活将诸葛亮熬死了,自己也算是扳回一局。
从两人大半生的争斗来看,诸葛亮在整体实力上是要比司马懿略胜一筹的,要不然也不可能打败司马懿,至于政治谋略等方面,其实两人还是旗鼓相当的,最大的区别就是两人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以及终极愿景有所不同。
诸葛亮是典型的儒生思想,尊崇仁、义、忠、孝,他认为获取天下应该取之有道,对待有恩于自己的刘备家族更应该是忠诚以待,对待天下苍生应该像刘备那样以仁义为主,不可滥杀无辜。
有了这种思想之后,诸葛亮就算后来在刘备去世后,自己手握蜀汉实权,也从来没有过篡权的想法,而是始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的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生命,有人觉得刘禅太傻,要是诸葛亮取而代之,有可能情况会更好,可是那样诸葛亮就已经不再是诸葛亮,并且也不值得后人称赞了。
司马懿与诸葛亮就是截然相反的,他不看重过程,更加看重的是结果,所以对于是否忠诚,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只是通过自己努力,步步为营,实现自己最终谋权篡位的目的。
曹操显然是看出了司马懿的野心,所以教导后代曹丕等人不能过于重用司马懿,曹丕终其一生都在考验司马懿,司马懿在曹丕时期自然没有办法做出什么大事情,一直到后来的曹叡,实在是无人可用,才不断重用司马懿,给了司马懿后来篡权的机会。
司马懿的理念就是,只要能够实现篡权的目的,一切手段都是可用的,比如在高平陵之变中,不管是阴养三千死士,还是后来一举将曹爽灭三族的行为,从严格意义上而言都是不仁不义的残暴行为,曹爽就算有错,也不至于灭三族,司马师仅仅是一个臣子,却敢公然阴养三千死士,关键司马懿知道后还觉得司马师很棒。
也就是在诸葛亮与司马懿不同的愿景影响下,后代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差距,下边我们接着来看一看司马懿儿子与诸葛亮儿子的区别。
司马懿儿子与诸葛亮儿子对比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司马懿的儿子代表司马师以及司马昭,这两人是司马懿的嫡子,除了两人之外,司马懿还有7个儿子,其中老九司马伦还参与了后来西晋司马家族内部的八王之乱,自立为皇帝,是司马懿儿子当中唯一一个称帝的。
当然其余儿子我们暂且不说,今天就单纯说一说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人是司马懿儿子当中最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是最出名的。司马师的能力我们不需要多说,整个高平陵政变,可以说是司马师才是真正的老大,不管政变前阴养三千死士,还是政变中镇定自若的指挥,都充分证明了司马师能力不凡,就连司马懿也赞扬司马师。
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也能顺利搞定第二次别人对司马家族的反对(淮南二叛),并且直接把皇帝曹芳换成曹髦,雷厉风行的手腕,让人不得不对司马师能力表示肯定。
司马昭虽然没有司马师那种魄力,但好歹也是能够搞定淮南三叛,并且任命钟会、邓艾等人灭了蜀汉,将自己地盘增加,为后来司马炎称帝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三国的统一做出贡献,由此可见,司马昭也绝非等闲之辈。
反观诸葛亮的儿子,养子诸葛乔年纪轻轻就去世,没有过什么建树,儿子诸葛瞻,受到诸葛亮的蒙阴,在诸葛亮死后得到刘禅重用,可是在史料记载中,除了绵竹之战外,似乎没有其余关于诸葛瞻的记载。
关键是在绵竹之战中,诸葛瞻率领的数万大军,居然被邓艾偷渡阴平的二千士兵击败,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瞻军事能力应该一般,再从诸葛瞻临死之前所说的一句话,自己一生有两大遗憾,对内不能牵制黄皓,对外不能控制姜维,由此可见,诸葛瞻的政治能力也是一般的,至少比起诸葛亮来,还是相差甚远。
经过这些对比之后,我们一定会发现,就单纯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结果来看,确实司马懿的儿子要比诸葛亮儿子优秀很多,可是事实真的如此么?
司马懿儿子真比诸葛亮儿子优秀么?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需要先抛出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取向问题,要是仅仅以结果论成败,那似乎司马懿的儿子成功一些,可是一旦我们以过程或者是做事的手段来讨论成败的话,毫无疑问诸葛亮的儿子才是成功的,为何这么说呢?
最开始我就说过,司马懿做事情是不择手段的,这个特点刚好遗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师以及司马昭,所以后来司马师在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都是不择手段的,最明显的就是阴养三千死士,明明自己吃着曹魏的军饷,却在私底下养着三千死士试图谋反,这种行为从儒家思想来看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可是司马懿的教育就是这样的,只要能够得到结果,不需要去管过程和使用的手段如何,这就是司马家族当时的家教,有了这种家教之后,司马师可以轻易直接把皇帝废除换成另外一个,有了这种家教之后,司马昭可以杀皇帝,有了这种家教之后,司马炎才敢篡权改朝换代。
要知道曹操比司马家族更有实力称帝,可是为何曹操没有称帝呢?最主要原因就是曹操深刻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等到有足够好的机会到来,让自己可以名正言顺称帝的时候,自己再称帝,反观司马家族,他们是不管有没有机会,自己先称帝再说,谁不服就把谁杀了,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从司马家族上位的过程来看,无异于就是一场考试作弊,明明他们都是普通学生,可是却直接去把老师的参考答案抢来抄写了,谁要是敢说他们,他们就把谁灭了,试问这样的一种做事手段,是我们所提倡的么?这样得到的结果,就算再好,又怎么能算成功呢?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自己完全可以靠着父亲的关系去走捷径,可是他没有靠着父亲光环去做任何事情,而是坚持父亲所教育自己的那些东西,做人要知道仁、义、忠、孝,所谓仁,就是不能因为自己私利而草菅人命,所谓义,就是可以为了大义舍生,所谓忠,就是忠于国家,所谓孝,就是孝顺父母。
诸葛瞻在自己的私利以及国家利益面前,他只能选择不断忍让,所以才会导致自己对内无法制衡黄皓,对外无法控制姜维,试问要是诸葛瞻也像司马师以及司马昭那样不择手段,或者说诸葛亮就已经像司马懿那样篡权,那么诸葛瞻的结果显然要比司马师和司马昭更好。有的时候,想要走捷径很简单,并且在短时间内取得成绩也很简单,但是从长远来看,那就是自欺欺人,不信我们继续来看看司马家族创建的西晋王朝。
走捷径可以获得短暂收益,可是从长远来看,必然是得不偿失的,司马家族建立起来的西晋,仅仅经历过司马炎一个皇帝之后,就开始动乱不已,关键这些动乱还不是来自外力,而是产生于内部,我们熟知的八王之乱就是司马家族内部争夺权力的典型。
为何这些王爷要内斗呢?这就是司马懿家教的问题所在,总强调不择手段,只看结果,子孙后代都很好遗传了父辈的做事风格,开始不择手段也不管国家利益,去争夺属于自己的利益。
他们内斗的结果就是直接导致了五胡乱华以及西晋的灭亡,前前后后,司马家族总共经历了四个皇帝,分别是司马炎、司马衷、司马炽以及司马邺,但是后边三个皇帝都是傀儡皇帝,活得生不如死。
更加糟糕的是,因为司马家族产生的内乱以及导致的外族入侵,促使我华夏民族遭遇了历史上最大的屈辱,从整个历史的角度来看,司马懿的后代不仅没有什么建树,还成为了历史罪人,要是没有他们那么乱搞一通,怎么可能出现外族入侵那种事情呢,毕竟五千年的华夏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少之又少。
反过来看一看诸葛亮的后人,虽然诸葛瞻在绵竹之战去世了,但是诸葛亮还有一个有史料记载的儿子诸葛京,这个儿子一直隐忍,后来司马炎还重用了诸葛京,让诸葛家族得以延续,诸葛京得以善终,诸葛亮的后人自然是不少的。
他们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作为,但是在历史面前,却让人们永远记住了诸葛家族在那个时代的坚持,这难道不是一种成功么?很多事情,也许我们不能单纯从表面来看,需要深层次进行分析方可,在这个社会上,有德无才之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有才无德之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危害,远远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结语
不管什么时代,有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比如人们的主流价值观,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更加提倡人们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发展,而不是不择手段走捷径,虽然说慢慢发展不一定会有好结果,但是至少不会危害社会,而那些不择手段的人,就算他一开始取得很不错的成绩,从长远来看,依旧是弊大于利的!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
网友解答:
不单是诸葛亮的儿子不如司马懿的儿子。
应该可以这么说:蜀汉官二代的表现,整体不如曹魏官二代出色。
这是很明显的现象。
蜀汉除了广汉太守罗蒙的儿子
罗宪
稍微有点名气,属于表现优异的官二代外。
其余文臣武将之子:
诸葛亮之子
诸葛瞻
;关羽次子
关兴
;张飞次子
张绍
;庞统之子
庞宏
;蒋琬之子
蒋斌
;费祎之子
费承
等。
表现的都不好。没多少人知道他们的事迹。
这不是有人故意藏着掖着,不让大众了解。
而是他们碌碌无为,真没啥事迹可宣传的。
即便有,也是负面的。
比如诸葛瞻,顶着诸葛武侯之子光环。结果却是个庸才。
蜀汉灭亡前夕,身为卫将军、平尚书事(宰相级职务)的诸葛瞻,碌碌无为。是既没有领兵作战经验,又缺乏最基本的军事常识。
并且,正是他的低级失误——当邓艾军团成功偷渡阴平时,由于他不顾劝谏,把主力屯驻在无险可守的涪县,未能在险峻之地拦截住邓艾。
导致邓艾杀进成都平原,灭亡了蜀汉。
要是诸葛瞻稍微懂点军事,略有一些军事经验和作战常识,蜀汉政权未必会灭亡。历史可能也会因此而改变。
再比如张飞次子张绍。
他比起诸葛瞻,表现更为拉跨。
诸葛瞻虽然能力不行,但三观很正。好歹还和儿子一起力战殉国了。
张绍倒好,他直接投降,做了带路党。
诸葛瞻兵败后,代表刘表向邓艾递降书,以及把魏军领进成都的人,就是张绍。
张飞要是泉下有知,估计能气活过来。自己英雄盖世,怎么就生了这么个废材?
相比于蜀汉的管二代,曹魏官二代中,当然也有庸才。
比如,程昱的儿子程武、程延;贾诩的儿子贾穆、贾访、贾玑;郭嘉的儿子郭奕;张辽儿子张虎;于禁的儿子于圭;徐晃的儿子徐霸;张郃的儿子张雄;典韦的儿子典满;许褚的儿子许仪,李典之子李祯等。
他们要么只做过太守级别的小官,要么根本就没做过官。
基本都是庸才,生平远没有父辈那么闪耀。
但是曹魏的官二代中,也不乏名人:
如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司马昭;陈陈群的儿子陈泰;钟繇之子钟会;贾逵之子贾充;乐进之子乐綝;文稷之子文钦等。
从这些曹魏二代的生平经历来看,他们有多少真才实学,先不论。但至少,他们各个都是历史知名人物,不仅搅动了当时的政治格局,还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势。
如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灭了曹魏。奠定了西晋再次一统天下的基业。
如钟会、文钦,见不得司马家独吞蛋糕,也想做分蛋糕的人,起兵争天下。搅得老百姓民不聊生。
又如贾充,撬动了西晋的统治根基。他女儿贾南风更是祸国殃民,间接的导致中原陷入了五胡乱华时代。
其他人就不说了。反正都不是啥省油的灯。
说到这里,相信有心的朋友应该看出来了。
曹魏知名二代,除了陈群之子陈泰是老实孩子外。其他人貌似都是曹魏的掘墓者。
司马炎、司马昭兄弟不多说,掘墓带头者。
乐綝、贾充,以及史上不怎么知名的王朗之子王肃;华歆之子华表;庞德之子庞会;荀彧之子荀顗。是司马兄弟的帮凶。
曹操当年一点一点打下的江山,没有亡于刘氏的蜀汉,没有亡于孙氏的东吴。最终,是被内部的一群官二代小子给灭了。
那么,这种情况是因为什么导致的呢?
我觉得,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和导致诸葛亮之子不如司马懿之子。蜀汉二代不如曹魏二代的原因,是一样的。
这跟什么父母家教,遗传因素,个人禀赋等因素,其实都没什么关系。
纯粹只跟蜀汉和曹魏的团队文化有关系
。
众所周知,蜀汉团队向来不看出身。人才来自五湖四海。
大部分人都是为了理想而战斗,一心为光复汉室而努力。
这从姜维作为魏国降将,却做到了蜀汉大将军就能看出。
以及从当权者,诸葛亮,如蒋碗、费祎大权独揽时的清廉表现就能看出。
诸葛亮要是搁在曹魏,受曹魏那边的团队文化影响。他权倾朝野,那必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怕是连他家里的远方亲戚,他都能帮忙在朝堂之上给谋个高位。以此,加强诸葛家族对朝政的控制力。
如若不然,他一旦失势,诸葛家族必然会被皇帝和政敌杀全家泄愤。
但在蜀汉,诸葛亮楞没给家里人谋任何一官半职。他的亲弟弟诸葛均,仅在蜀汉担任长水校尉。就这么个不掌兵中层武官,那还是刘备活着时封的。
诸葛亮执政时,没有给弟弟再另谋高就。
虽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后来官至宰相,但那是刘禅赏脸。看在诸葛亮面子上封的,以此加强团队凝聚力。
诸葛亮活着时,并没有给儿子铺任何路。
蒋碗、费祎,乃至姜维等人,也都一样。
他们执政近三十年,“萧规曹随”,继续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忠义之士加以任用。
对于自己家族势力的培植,是想都没想过。
他们都没有为了家族利益,刻意的重用自己子侄亲属。都不怕自己死后,家族会被皇帝或他人报复。
蒋琬的儿子蒋斌,直到蜀汉亡国时,也只是个中级将领。
费祎的儿子费承,一直都是黄门郎。只在宫里管些杂事。
费祎去世时,“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无异凡人”。家财还没一般地主多。
姜维儿子情况不详,就不说了。但姜维死前也是“宅舍弊薄,财资无余”。极为清廉。
另外像邓芝等人,也值得一提。
邓芝早在诸葛亮时代就受重用了。常年任高级武官。
搁曹魏,邓氏必然是家财万贯,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但在蜀汉,邓芝没心腹,从不置私产,也没有给儿子谋任何职务。他出征时,他老婆和儿子邓良,经常在家忍饥挨饿。
邓芝病死时,可以说是家无余财。
邓良后来能出仕,也是因为刘禅赏脸,给了个尚书左选郎的虚职。
蜀汉是这样的团队文化,都一心为公。以致
二代普遍都缺乏历练,普遍不优秀
,也就不奇怪了。
相比于蜀汉,曹魏是截然相反的团队文化。
曹魏政权,从曹氏往下,奉行的人才选拔思路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皇帝重用心腹亲属和心腹大臣。绝对不允许外人侵蚀皇权。
大臣重用自家子侄和门生故吏。绝对不允许自家利益受损。
可以说,曹魏从君主到大臣,奉行的思路都是靠依靠自家人包打天下。
所有人,都没有理想。即便有理想,也是光耀门楣。极力为家族谋利。
在这种情况下,曹魏二代中,涌现出一批如司马师、司马昭、钟会这样的杰出人才。同样也就不奇怪了。
他们普遍有历炼的机会,从概率学上讲,再怎么着,大海捞针,总归是能培养出一批水平还不错的人才。
而也正是大家都没有大理想,且相互之间都不信任,所有所谓的信任,都是建立在利益输送基础之上的。
你保举我儿子出仕,我保举你儿子出仕。
你保举我儿子领兵,我保举你儿子领兵。
你得罪了我,我找茬杀你全家。
我得罪了你,你也找茬对付我。
这种情况下,当哪个家族人才凋零,“跑得不够快”时,必然会被其他家族踢出局。
就连皇帝也不例外。皇权不振,皇帝也一样会被下边的权臣架空。
当老一辈人尽皆去世后,司马家族的俩小子露脸,打响掘墓第一炮。其他家族的儿子立即跟进,帮着添材加油。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群优秀的二代,一起联手搞垮了曹魏政权。
公元251年,当司马师接老爷子的班,架空了皇帝曹芳时,孙权还没死呢。
曹操要是泉下有知,估计又得哀叹:子桓如此不堪大用,生子当如孙仲谋啊。
-----
网友解答:
坏人得志,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从史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
在某些时期,那些无视规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坏人”,往往比那些遵守规则、循规蹈矩的老实人表现得更“出色”。
三国时期的诸葛家族VS司马氏就是这种情况:
身在强大的魏国、无视君臣之道、玩弄权术登峰造极的司马氏家族权势滔天,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个个显得像人中龙凤;
而身在弱小蜀汉,且循规蹈矩、恪守君臣之道的诸葛家族最终沦为了输家,为国战死的诸葛瞻父子甚至被人视为“草包”。
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
。举个也许不恰当的例子:在现代的马路上,有一类车主不遵守规则、习惯于加塞\u002F闯红灯,因此从来不迟到;而那些老老实实排队的车主,却经常被堵在路上。我们能因此说前者聪明机智、后者是傻子吗?
当然不能。
司马家族与诸葛家族的不同境遇就是这种情况,这属于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是一种悲哀
。
诸葛瞻被人视为志大才疏,也许是因为他输给了邓艾。
公元263年,曹魏发起了对蜀汉政权的全面进攻,钟会与姜维在正面相持之际,邓艾帅奇兵偷渡阴平,突袭江油,蜀国守将马邈投降。获此消息,时任蜀汉行都护卫将军兼平尚书事的诸葛瞻率诸军前来抵御。
诸葛瞻抵达涪县后按兵不前,尚书郎黄崇劝他离开城池、占据险要,把邓艾堵在平原之外,但诸葛瞻犹豫再三没有采纳。
这就给了邓艾长驱直入的机会。在获悉前锋被击败后,诸葛瞻退守绵竹;随后邓艾写信劝降,诸葛瞻大怒,杀掉使者、率军与对方决战。
起初魏军处于下风,邓艾之子邓忠甚至打起了退堂鼓;随后在邓艾的胁迫下,无路可退的魏军拿出了玩命的架势,这才获得了胜利。诸葛瞻当场战死,他的儿子诸葛尚叹息:“我们父子蒙受国家重恩,没有早点杀了黄皓,致使国败民亡,活着还有什么用!”随后也冲入敌阵、慷慨赴死。
如果以此就断言诸葛瞻是个“志大才疏的草包”,显然有失公允。
正史中对诸葛瞻的记载不多,不过在他八岁时,诸葛亮就曾在写给哥哥诸葛瑾的信里提过:““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天资聪慧,再加上有诸葛亮这样出色的父亲教导,成年后的诸葛瞻自然不会差,史书称他擅长书画、记忆力惊人。
才思敏捷的诸葛瞻深受蜀汉军民的喜爱,再加上人们怀念诸葛亮,更是把这份尊重转移到了他的身上;以至于每当朝廷颁布了好的措施后,即使跟诸葛瞻没啥关系,人们也纷纷把这功劳算成他的。久而久之,诸葛瞻名声远播,远远超过了他的真实才能。
但这只能说明说明蜀汉百姓对诸葛家族发自内心的爱戴,诸葛瞻本人压根没有一丝一毫“志大才疏”的苗头。
诸葛瞻的为人如何,其实不难推测,看他的父亲就知道了。
诸葛亮在世时,终其一生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严于律己、公平公正,他看人用人,向来注重品德超过才能。依靠这种为人处事风格,他给蜀汉留下了一份政治遗产:朝廷的军政人才中,忠厚稳重者居多,狡猾激进者罕见。
由此也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蜀汉朝廷极少出现那种觊觎权力、以下犯上的野心家,大多是忠君体国之辈;
但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好的后果:除了外来的姜维外,其他文武大都是循规蹈矩、缺乏进取精神的厚道人。因此,这也让国力原本就远远处于下风的蜀汉彻底失去了逆袭的可能。
而从诸葛瞻父子身上,我们就能发现上述影子:面对突然袭击的邓艾,诸葛瞻采取了保守的思路;而当形势危急、无力回天时,父子俩却也毫不畏惧地从容就义、战死沙场。
其实从诸葛尚临时前的叹息,我们就能看出他们与司马氏父子的区别。
诸葛尚自责自己家没能除掉黄皓,导致国家败亡。但在实际上,当时的蜀汉政权没人能做到这一点。
公元258年,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政事,其后一步步越发肆无忌惮,让一向四平八稳的蜀汉政治日益败坏。公元262年,考虑姜维连年北伐,劳师动众却收效甚微,黄皓试图夺取他的权力;姜维得知后,抢先上书刘禅、请求处死黄皓,但未被采纳;刘禅还表示黄皓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而已,不值得姜维如此生气,其后甚至还让黄皓向姜维谢罪。
此后,姜维担心在朝中被黄皓构陷,于是前去沓中屯田。第二年,在探知钟会将大举进攻时,姜维曾上书朝廷、请求早做准备,但刘禅轻信黄皓之言,没有当回事,导致满朝文武也都被蒙在鼓里,这才让曹魏军队顺利得手。
诸葛尚临死前的自责,指的就是这件事。从理论上来说,诸葛父子想要除掉黄皓,不外乎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像姜维那样,劝说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不过他们不是诸葛亮,刘禅不可能听从;
第二,设计、做局陷害黄皓,让他在刘禅面前失宠。但这种阴谋、权术之类的套路他们显然干不来;
第三、直接动手清君侧,杀掉黄皓及其党羽。严格来说,这属于政变,蜀汉政权没人干的出这种事。
但这种难题,若是放在司马氏父子那里压根不叫事
。杀掉皇帝的宠臣算什么?人家司马昭能直接派人当众砍死当朝皇帝曹髦!也就是凭借这种无视规则伦理、不屑君臣准备的作风,司马氏才能一步步大权在握,最终篡夺了曹魏江山。
那么,我们能据此认为司马昭是“人中龙虎”、诸葛瞻是“草包”吗?答案不消说。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氏的得志,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得位不正,注定了西晋会在历史上留下耻辱的一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心怀敬畏、恪守封建道德伦理的诸葛家族,虽然没能改变蜀汉政权的命运,仍配得上后世敬仰。
显然,诸葛家族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
网友解答:
都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诸葛亮的儿孙怎么都很平常,而司马懿的儿孙都各个龙虎?
首先要讲的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句话存在缺陷,可以说无论古代和现代遗传基因,家庭教育,由家长做镜,子女都受一定的影响,例如边远山区的孩子与大都市的同龄孩子还是有区别的,但是不绝对,只能说占有比例要大得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见识多肯定知识面要宽一些。
诸葛亮有多大本事且不去评论,因为从演义上了解的诸葛差不多除了借寿不成,几乎没有他办不了的事,神了。诸葛的儿孙平常也不奇怪,应该说很正常。如关羽,张飞的儿子正史就很平常。
司马懿何许人也,司马师,司马昭一直由司马懿调教出来,跟随冲锋陷阵打天下的主,能不优秀这反到奇怪了,实践出真知这是不可否认的道理。
现无说服力去评论历史,按现代来比方,不是讲谁能力大会经商,要看业绩,能进世界五百强的领头人这叫牛,空话说多了有什么用!
-----
网友解答:
三国谋士中诸葛亮与司马懿被称为顶尖谋士,诸葛亮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蜀汉建立了两代君臣的江山。
只有两代江山并不是诸葛亮的错,而是碍于很多原因,例如:蜀汉后期面临无将的境况,蜀汉后主刘禅对诸葛亮掌权的种种不满,才导致蜀汉只有仅仅两代便灭亡;而司马懿却不用考虑这些,曹魏由于地处中原的原因,兵马、战将从来不都缺,所以司马懿才会在掌权后,经营两代就将曹魏的江山变成自己司马家族的天下。
我们先来列举出司马懿的子孙后代
司马懿儿孙
司马师:
司马懿长子,司马懿死后领曹魏大将军,毫不夸张的说司马师为司马家族夺取天下,打下了优良的基础,而自己的弟弟司马昭虽然也有功劳,但与司马师的付出完全不成正比,司马师接手司马懿留下的摊子后,将曹魏的江山治理的仅仅有条,这些都是司马师的功绩,所以最终司马炎做皇帝后,将祖父、父亲以及司马师也就是炎父亲的哥哥,统统追封皇帝。
(司马师剧照)
司马昭:
司马懿次子,从小便与自己的父亲司马懿带兵抵抗当时大敌诸葛亮,如果没有司马家族,曹魏的江山早已就会被诸葛亮夺去,由于常年在军中带兵,司马昭学到了司马懿不少的计谋,以及心计比自己的哥哥高了不少。所以最终司马师死后,大将军的位子才落到了司马昭的手中,司马昭做的自己哥哥不知过分多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才会导致世人这样评价司马昭。
司马炎:
司马昭之子,从小深的司马懿的青睐,所以司马昭也一直将其作为好苗子来重点培养,司马炎熟读兵书,城府颇深,最终司马昭死后,仅两月就将曹魏的江山要了过来,最终成为晋朝的开国皇帝。
由此看以看出司马懿的儿孙个个都很争气,这与司马懿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司马懿在辅佐曹操的时候就已经有篡位之心了,才会如此悉心培养自己的儿子。
作为司马懿老对手的诸葛亮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儿孙的呢?
诸葛亮儿孙
诸葛瞻:
诸葛亮长子,诸葛亮对于自己长子,只是让其安安稳稳在朝中做一个小官,兵书与计谋诸葛亮从来没有传授过自己的儿子,以至于诸葛瞻根本没有带兵能力,所以才会导致诸葛瞻兵败死在绵竹。
诸葛怀:
与自己的哥哥一样,对于兵法诸葛亮完全没有教授过其,不过此人一生平平对于做官都不感兴趣,所以才能安详的度过一生。
诸葛尚:
诸葛瞻的儿子,自己的父亲就不会兵法,所以诸葛尚并不会带兵作战,和自己的父亲一起死在绵竹。
诸葛亮不教授自己儿子带兵的方法的原因是害怕自己百年之后,刘禅会对自己的后代不利,诸葛亮已经控制刘禅不短的时间,而自己的儿子如果和自己一样的话,相信刘家一定不会放过诸葛家族的。
所以,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教儿子做事的方法,完全不一样,才会导致司马懿的儿孙哥哥龙虎生威,诸葛亮的儿子却都成为了一个个的草包,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欢迎留言互动。
-----
网友解答:
“老子英雄儿好汉”,凡事没有绝对的!倘若这句话是千古不变的真理的话,为什么夏朝未延续至今???提出此一问题实在是幼稚可笑!别忘了!“创业难,守业更难!”才具有广泛的认知度!!!
-----
网友解答:
诸葛亮,想必早已经家喻户晓了,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令后世惊叹。都说“虎父无犬子”,但孔明的儿子却并无大用,一生仅得“忠孝”二字。司马懿和诸葛亮同为丞相,同他的儿子相比,孔明之子便显得有些草包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司马懿,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是辅佐了魏国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由此看来,他与诸葛亮可以说是旗鼓相当,二人也经常作为敌对势力在战场上相遇。司马懿育有九子,分别是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平原王司马干,汝南文成王司马亮,琅邪武王司马伷,清惠亭侯司马京,扶风武王司马骏,梁孝王司马肜以及赵王司马伦。
这可见,司马懿的儿子可以说是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尤其是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更是侧面写出了司马昭的不凡。相比之下,诸葛亮的儿子就显然不够看了。传闻诸葛亮育有三子一女,由于其中有一个是义子,还有两个正史中并无记载,在此便不进行讨论。
单说袭爵了武乡侯的诸葛瞻。延熙七年(244),诸葛瞻担任羽林中郎将,因为父亲诸葛亮的原因,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百姓们也都会互相转告说:“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因而诸葛瞻的美名受到过分渲染,有些名过其实。后绵竹御敌,诸葛瞻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坐失兵机,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绵竹失守。后主刘禅出降,蜀国灭亡。徒留一句“
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反?”
其实,造成这样的局面也不能怪诸葛亮。诸葛亮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其46岁时才得一子也就是诸葛瞻,但是诸葛亮却忙于社稷,根本没有时间抚养教育这个儿子。更让人遗憾的是,在诸葛瞻八岁时,其父便积劳成疾逝世了,只留下了一封《诫子书》作为最后的礼物。
那么《诫子书》讲了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但是,文中仅仅是教导了儿子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在蜀汉如此危难之际,单单成为一个君子显然无用,对于没有父亲教导的诸葛瞻,我们又如何去希望他成大器呢?因此相比总是将儿子带在身边教养的司马懿,诸葛亮的儿子差一大截也就可以理解了。
再怎么聪颖的孩子,无人悉心教导,又如何成事呢?假使,诸葛亮没有因为过度劳累等等原因而早早去世,那诸葛瞻的人生会不会改变,蜀国的命运会不会发生改变呢?欢迎读者朋友们留言交流。
-----
网友解答:
司马懿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把持朝政,司马师,司马昭掌握重权,成了史上辉煌的时代。但名正言顺称帝,还经过了两三代人,司马懿之孙,司马炎才取得帝位。西晋的第二任皇帝晋惠王司马衷,在位期间因饥荒饿死许多老百姓,公元307年去逝。其弟司马炽继位为晋怀帝。八王之乱平息不久,许多少数民族称帝,称汉赵势力攻进洛阳,司马炽被俘,沦为亡国之君,为活命给汉赵皇帝刘聪斟茶为奴,后被刘聪鸩杀。司马家族还不是有兴有衰。诸葛亮的儿孙,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并收养诸葛乔为子,视为亲生,25岁去逝,并生下一子名诸葛攀。诸葛亮病五丈原其亲生子才八岁,可看出诸葛亮教子时间有限。魏大将邓艾偷袭入川,诸葛瞻才36岁,与子诸葛尚守绵竹(今德阳),诸葛亮儿孙战死沙场而陣亡。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和诸葛攀之子诸葛显内移河东,诸葛京初任郿县令,后任江洲刺史,今浙江建德。也并不是傻瓜。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