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康熙真的把皇位传给四阿哥了吗?还是另有其人?
历史上康熙真的把皇位传给四阿哥了吗?还是另有其人?
-----
网友解答:
-----
爱新觉罗·胤禛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于1722年-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他是康熙帝第四子。执政期间,以武力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鼓动和推行了有关国计民生的各种改革,不失时机地设立了军机处、设立会考府。在政治上很有一番作为。他对大清帝国是有功的。
康熙是政治家,执政经验丰富,斟酌、酝酿了好长时间,才让四阿哥继位。让雍正继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并非临终前的心血来潮。
历史上康熙真的把皇位传给四阿哥了吗?还是另有其人?
历史上,之所以会有雍正篡改遗诏上位的说法,是因为,“九子夺嫡”后留有后遗症。谣言出来后,以讹传讹,弄得历史上雍正的真人面目全非了。
康熙曾经两次把皇位传给了胤礽,又两次废黜了他的太子之位。
康熙四十七年即1708年五月,康熙在外巡幸期间,胤礽做出 的事让康熙心灰意冷了。不仅诸王、贝勒、大臣,以至兵丁“鲜不遭其荼毒”,被他任意打骂。还有扣押蒙古的贡品、骄纵自己奶妈的丈夫作恶、放任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敲诈勒索属下等劣迹。这是大阿哥向康熙的汇报的,部分是不实之辞。但康熙帝当真了,他以“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废黜了他。
却想不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太子位一空,众皇子们为了争夺储位,纷纷拉帮结派、暗中算计、互相倾轧。甚至捏造事实,互相中伤。后来,漫延到朝中大臣及后宫也参与其中。这让康熙始料不及,既震惊又气恼。迫不得已之下,又重新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由于胤禛在此期间,没有太出风头,没有表现出强烈的争位之意———他只是在暗中进行沽名钓誉,并没有明显化与公开化,又在康熙征询复辟胤礽太子位的时候,四阿哥表示全力支持!故处于波澜不惊状态,不过这个时候,十三阿哥胤祥郑重其事地向康熙推荐胤禛。这样一来,康熙认为胤禛有一定的人气,也有一定的胸怀。
皇太子虽复立,但原有的君储矛盾一直以延续,可以说严惩太子党一事并没有风平浪静。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四月,身 为议处户部尚书的沈天生等人为了个人利益,秘密串通户部员外郎伊尔赛等人,包庇湖滩河朔事例中额外多索银两一案。这个时候,胤礽又暗中活动起来,趁机策划逼父皇尽早退位。事泄后,康熙决定再废他皇太子的位子。
这个时候,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禩,曾经的太子胤礽已经出局,康熙选择太子的范围局限在十四阿哥胤禵和四阿哥胤禛二人身上了。
当时,胤禵身为抚远大将军,率兵出征边关,讨伐噶尔丹。这是康熙有意为之,不仅要彰显他的武功,也绝对有让其成为皇储的意思。而胤禵统军是把好手,但政治头脑不是好发达。在出征期间,他一直和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禩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不懂得:他身边到处被康熙安插了耳目。康熙不久就知道了与胤禔、胤禩的勾勾搭搭,心已凉了半截。
而老谋深算的胤禛此时却风生水起!不仅显现了极强的政务能力,并且由于做事沉稳,有为大清的利益、敢于得罪人、不顾个人安危的气势。康熙便觉得胤禛是可以清理自己留下的乱摊子的人。所以,康熙与四阿哥的关系得到了加强,康熙有意让胤禛随时在呆在自己身边,陪自己处理政务,其实是为锻炼他,而胤禛的儿子弘历(后来的乾隆帝)也被康熙亲自抚养,这个好皇孙为雍正上位加了不少分!
胤禛在政坛上是纵横捭阖的老手,他老子心中想什么,他完全清楚,故意不动声色,一心励精图治,治国安邦之能暴露无遗!康熙经自己的耳濡目染,终于下定了决心,所以,在临终前向雍正托付了后事。
-----
网友解答:
-----
无史载,无可考,至于这样那样的说法仅仅是说法。康熙真正想把皇位传给谁,只有康熙自知。
-----
网友解答:
-----
是真的。
从康熙五十一年再废皇太子允礽,到六十一年去世这十年间,康熙帝一直被立储问题搞得焦头烂额。
对于如何立储,立哪个皇子为储这些重大问题,他无时不在考虑,但又常常推翻自己的想法。直到临死前一年,才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在驳斥赵申乔请立皇太子的奏折中,总结了历史上预立皇太子及自己早年立二皇子允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今后不再实行预立皇储的原则
:“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并未预立皇太子,太宗皇帝亦未预立皇太子。汉唐以来,若太子年长,其左右群小结党营私,鲜有能无事者,...凡人幼时犹可教育,及其长成,一诱于党类,便各有所为,不复能拘制矣。立皇太子事,未可轻定。”(《清实录》)
这时虽然提出了不预立皇太子的原则,但还无法给出具体的办法。
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康熙帝突然召集文武群臣,宣布了一条长达两千多字的上谕,中心是总结自己一生的功过和传位立储的打算。
当时皇太后病危,康熙帝可能是触景生情,考虑到自己年逾六十,一旦猝然去世,还没有把对后事的安排交代清楚,因此提前公布遗嘱。
在谈到立储的时候,康熙帝这样说
:“汉高祖传遗命于吕后,唐太宗定储位于长孙无忌。朕每览此,深为耻之。或有小人,希图仓卒之际,废立可以自专,推戴一人以期后福,朕一息尚存,岂肯容此辈乎?......死生常理,朕所不讳,惟是天下大权,当统于一。立储大事,朕岂忘耶?”(《清实录》)
在这段“遗嘱”中,康熙帝说古论今,充分表明了他对立储不当出现的种种不测事件的担心,同时也表明了他不容许皇子与大臣结党谋位的决心。
诸子为储位的争斗,是康熙帝晚年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没有之一。
他与诸皇子交锋十多年,皇子们对他的指令软硬明暗相抗,他对诸子则
“严不可,宽亦不可,诚为难事”。
一个叱咤风云,统治天下60年的君主,竟屡屡败在儿子们的手下,这不能不使他担心日后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突变。
他曾一再对未来时局,做出诸子将
“逼朕逊位”,“将朕躬置于乾清宫,尔等束甲相争”
的严重估计,几次表述
“倘得终于无事朕愿足矣”
的心情。
为了实现
“终于无事”
,他就必须保证权力不受任何皇子或大臣的侵扰,安全移交到继承人手中。
不预立皇储,应该说是在这种局势下最为安全的权力过渡办法。
在这以后,虽然又出现过朱天保奏请立储及王掞奏请立储事件,康熙帝也命礼部参照《明会典》议定皇太子仪法,但对不预立皇储这个原则,他却再也没有表现出过动摇。
不预立皇储基本原则确立后,康熙在最后十年用了绝大的精力来选择继承人。
康熙帝再次废除皇太子允礽后,曾经对文武大臣们说过
:“朕万年之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做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至累尔诸臣也。”
这个人自然就应是康熙帝选择的继承人。
但这个人究竟是谁,除康熙帝死后公布的遗诏中所说是皇四子胤禛外,再也没有看到其他文字记载。
这只能从康熙帝去世前十年间,他对诸子的态度进行分析和推测。
康熙帝一生曾有子35人,除早夭者外,称为皇子的有24人。
康熙帝曾两次册封诸子,第一次为康熙三十七年,封皇长子允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允祉为多罗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八子允禩均为多罗贝勒;
第二次为康熙四十八年,皇三子允祉晋封为诚亲王,皇四子胤禛与皇五子允祺均由贝勒破格晋封为雍亲王、恒亲王,皇七子允祐晋为淳郡王,皇八子允禩因与康熙帝关系破裂,只保持了原来贝勒的爵位。
这次新受封的有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皇十二子允祹、皇十四子允禵这四人中,除允被破格封为敦郡王外,其他人均被封为固山贝子。
康熙五十一年再次废除允礽后,皇长子允禔与二子允礽已为父亲康熙帝深恶痛绝,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皇八子允禩也与康熙帝绝了父子之情;皇九子允禟因追随八皇子允禩而为玄康熙帝所憎恶;皇十三子允祥也不知何故,也一直为康熙帝所厌,比他小两岁的允禵都被封为贝子,他却直没有得到爵位。
皇十五子以下诸子,年幼且无爵位,根本不会在玄烨考虑的范围之内。
这样,他就把自己选择继承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皇三子允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十子允、皇十二子允祹、皇十四子允禵7人身上。
皇五子允祺和皇七子允祐在康熙三十五年征噶尔丹时,曾分别受命领正黄旗大营和镶黄旗大营。
但是康熙五十一年以后,除去随驾热河、京畿之外,几乎没有被任命承担过什么重要的大事。
皇十子允与皇十二子允祹的情况稍好一些。一位曾在康熙五十七年受命办理正黄旗满蒙汉三旗事务。另一位曾在康熙五十六年孝惠太后丧葬期间,受命署理内务府总管,后来又办理正白旗三旗事务,康熙六十年时的时候,还与皇四子胤禛一道,被派往盛京典祭三陵。
但总的说来,康熙帝对他们的信任和重视,远远比不上对
允祉、胤禛和允禵。
可以这样说,康熙帝在晚年,是在这三个人里培养、鉴别和选择继承人的。
皇三子允祉很受康熙帝宠爱。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的时候,允祉当时去年仅13岁,曾受命随皇太子允礽一同前去行宫请安,康熙三十五年又受命领镶黄旗大营,随康熙帝再次出征噶尔丹。
允祉在天文数学等方面长于其他皇子,康熙帝还曾交给他一些别的皇子不能胜任的工作,比如康熙四十二年西巡秦晋时,特命允祉去勘察黄河三门峡砥柱,康熙五十二年,又命允祉率庶吉士何国宗等纂修天文律吕及算法诸书。书成后受到康熙帝的大力褒扬。
允祉受康熙帝宠爱,还表现在初废允礽皇太子时,康熙帝明知他与允礽素来亲密,但却不治罪,反为其开脱:“允祉与允礽虽昵,然未怂恿其为恶,故不罪也”(《清史稿》)使允祉避免了皇长子允禔的一样的下场。
三皇子
皇四子胤禛,是逐渐受到康熙帝重视的。
青少年的胤禛,并没有受到康熙帝特别的宠爱,康熙帝命他参与的活动,一般都是与允祉或其他皇子同行的。
比如康熙三十二年与允祉一同去阙里谒孔庙,康熙三十五年又与允祉、允祺、允祐等一同随征噶尔丹,康熙三十七年册封诸皇子时,胤禛同允祺、允祐、允禩一样,同封贝勒,而仅长他一岁的允祉,却被封为郡王。
胤禛得到康熙帝的赏识,始于康熙四十七年初废皇太子时的时候。
当时的康熙帝为了皇太子的问题,
“日增郁结,以致心神耗损,形容憔悴,势难必愈”
,而众人
“不过为寻常虚语,袭用空文,此外别无良法。惟贝勒允祉、胤禛,特至朕前奏称:皇父圣容如此清减,不令医人诊视,进用药饵,徒自勉强耽延,万国何所倚赖?”(《清实录》)
正是由于允祉、胤禛的极力劝慰,康熙帝才开始服药,使病情有所好转。
尽管他认为胤禛有些
“喜怒不定”
,但仍称赞他
“似此居心行事,是伟男子”(《清实录》)。
康熙五十一年再次废除允礽后,康熙帝对胤禛逐渐器重,曾数次委任他一些重要使命。比如康熙五十二年命他查处淑惠太妃祭器粗糙、陈旧问题;康熙五十七年安葬孝惠皇太后时,命他宣读祭文;康熙六十年命他率皇十二子允祹等人前去盛京典祭三陵。
但还有很多时候,仍是命他与皇三子允祉共同处理政务,以在允祉、胤禛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比如康熙五十四年,康熙帝曾单独召见允祉、胤禛两人,与他们讨论出兵征讨策妄阿拉布坦进犯西藏的问题;康熙六十年,又命他们与大学士王鸿绪等人一起复查殿试试卷。
最能说明康熙帝在允祉、胤禛二人中间保持平衡的,是康熙五十一年至六十一年间,年年轮流到他们二人园中进宴。
康熙帝中年以后,曾将自己在京西畅春园和热河避暑山庄附近的花园赐给自己中意的皇子。
明确见诸于文字的有,皇四子胤禛承父赏赐,得畅春园附近的圆明园和避暑山庄附近的狮子园。
皇三子允祉在京西北郊和热河也赐有园子,但都没有明文说是康熙帝所赐。
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康熙帝的赏赐或允诺,允祉是不可能贸然在御园附近建园的。
康熙帝晚年对皇十四子允禵的信任和重用,集中体现在他任命允禵为抚远大将军,并授以正黄旗纛、领兵三十征讨策妄阿拉布坦这决策上。
胤禛登基为帝后,说康熙帝这一决策意在将允禵与允禩一伙隔离,削弱皇八子党的势力,以备不测。
这种看法当然是胤禛为巩固自己地位而发。
其实以康熙帝当时的权威,如要防备允禩一伙,用任意借口即可将他们监禁,完全不必玩弄这种声东击西的权术。
应该说,康熙帝授以允禵兵权,正是他为选择继承人而采取的培养和观察允禵的具体措施。
康熙帝最后在允祉、胤禛和允禵三人中,选择了胤禛为继承人。
他这一态度逐渐明朗,是
康熙六十年冬天
以后。
他首先排除了选择允禵为继承人的可能。
康熙六十年十月,允禵应召回京述职。其党羽以为这是康熙帝宣布允禵为皇储的前兆,曾在京中大肆忙乱了一番,比如前面提到允糖张罗着为他修花园等等。
然而允禵到京后,康熙帝并没有任何暗示,以至允禵党羽大为沮丧。
允糖就向秦道然发过牢骚
“皇父明是不要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之后难于安顿他。”(《文献丛编》)
允禵在京中一无所获,于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又奉命返回军中。
康熙帝此时已经年老体衰。
他并不避讳死,多次向大臣谈到
“人生之是非,食少事多,岂能久存?(《清实录》)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欲立允禵,不可能毫无迹象,亦不可能再让他远离京城。
很明显,正是康熙帝不打算立允禵,才在半年之后,又命他离京前往西宁。
接着,康熙帝在允祉与胤禛两人中选择了后者为继承人。
康熙六十年春天,康熙帝对允祉和胤禛还都是同时委以使命,看不出对谁有所偏爱。
但是这年冬至祭天,却委任胤禛单独代祭。
冬至圜丘祀天,是清王朝重大的礼仪活动,康熙帝向来重视。
自即位至康熙五十六年,凡祭天都躬亲行礼。
康熙五十六年太常寺以玄烨年高为由,提出请大臣代祀。当时康熙帝身体和精力确实不佳,考虑再三,同意了这个请求。
因此,康熙五十六年、五十七年都是由内大臣公马尔赛代祭。
康熙五十八年冬,他身体略有好转,冬至时又亲诣天坛,不过这次带了允祉,命他代为向天行礼。
康熙五十九年则又由马尔赛代祀。康熙六十年冬至,便把这个重任交给了胤禛。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又继续命胤禛单独承担一些使命,比如六月和十一月命他带领诸臣勘查通州和京城粮仓,冬至时继续委任胤禛代祀圜丘。
康熙帝交给胤禛的这些政务,决不会是随意指派的。
早在这年春天,诸大学士曾向玄烨提交一个包括已封皇子和王公大臣的名单,请康熙帝圈阅,以备将来请旨委派。
当时康熙帝在皇子中圈了皇三子、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八8人。
如果他没有一定的用意,是可以在这八人中任意指定一个代他祭天的,而不会在病重后,两次委派胤禛。
这不是偶然的,可被视为康熙帝欲立胤禛为继承人的重要迹象。
而胤禛以往的恪守孝道,小心谨慎,
“不结朋党”
,也都符合康熙帝选择继承人的条件。
如果这些还不足以说明胤禛就是玄烨选中的继承人,那么玄烨在康熙六十一年对胤禛的第四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所表现出的超乎寻常的宠爱,则是他选中胤禛为继承人的一个重要佐证。
康熙六十年春天,康熙帝应胤禛之请到圆明园进宴,在“镂月开云”见到胤禛12岁的儿子弘历。
弘历天资聪颖,品貌端正,立刻博得了皇爷爷康熙帝的好感,随即下令将弘历养育宫中,并亲自指导他读诗书。
康熙六十一年秋狝木兰,康熙帝特命弘历从行,并将避暑山庄自己住所的侧堂
“万壑松风”
赐给弘历居住,使弘历每天生活在自己膝下;平时进宴或批阅奏章,都要弘历侍奉在旁;围猎时,又有意识地让弘历
“初围得获熊之名”(《圆明园纪恩堂记》)。
在到热河胤禛的狮子园进宴的时候,弘历生母跪拜,康熙帝连称她为
“有福之人”
,更进一步暗示了胤禛就是他选中的继承人。
因此,弘历以后谈到自己即位时才说
:“古帝王所以凛承付托者,不过于其考,或偶于其祖,若予则皇祖皇考付托所洊。”(《圆明园纪恩堂记》)
弘历是名正言顺当上皇帝的,他没有必要在自己即位的问题上大做文章。
他根据自己的经历所做的这种分析,尽管有自我吹嘘的意思,但基本上还是可信的。
-----
网友解答:
-----
康熙:没毛病,是我给的老四。
历史上康熙真真切切的把皇位传给老四,没有其他人,现在诸多清廷大剧杜撰了各种剧本叙述这件事情,实属无稽之谈。
篡位还是继位,历史早已盖棺定论。
雍正继位的案子被后世翻来覆去讨论了,有人说雍正更改诏书,有人说克隆科多改诏书,这些说法都被推翻了,因为在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保存的康熙遗诏里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十”改“于”?那是瞎扯淡!!!
不少人在清宫大局中目睹了雍正篡改诏书的那一幕,可是导演啊、编剧啊,你们能不能认真一点,清朝的那个年代还没有简体字啊,“于”在清朝年间的写法只有一种,那就是“於”,
要想把“十”改成“於”,这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隆科多在光明正大牌匾后拿出诏书”?错!错!错!
把诏书藏在牌匾后面这件事在历史上还真有,好巧不巧,历史上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就是康熙传位的四阿哥做的,也许是年代和人物相近,大家混淆了?还是“秘密立储”的做法更能吸引大家的眼球?康熙:反正这事不是我干的。雍正:是我做的!
所以,康熙没有做那么事情,雍正也没有,大家相安无事,该走的走,该做皇位的做皇位,清廷大剧?当做谈资看看吧。
-----
网友解答:
-----
康熙二废胤礽太子后,并没有新立太子,也没有立下遗诏,说明康熙并没有确定把皇位传给哪位皇子。
当时形成二大派别,以八阿哥湚禩为主的势力支持十四阿哥湚禵,其中有大阿哥湚禔,九阿哥湚禟,十阿哥湚䄉。另一派四阿哥胤禛,自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后开始私营结党,窃窥皇位,十三阿哥湚祥附从四阿哥胤禛,康熙禁军大臣隆科多是胤禛的舅舅,胤禛亲信年羹尧拥兵掌控京外局势。
康熙患病期间,清心静养,闭门谢客。不日,康熙驾崩。由隆科多对外宣吿,由胤禛继位,时胤禛隆科多在康熙身边侍卫,十四阿哥湚禵远在西北。
康熙遗诏并非康熙亲笔所写,也非康熙临终前所述。而是在雍正继位后拟就昭告天下,有汉,满文版,满文版对继承人部分的描述缺失,且同一位置。综上,康熙遗诏并不能确定是康熙的意志。康熙驾崩细节及局势被隆科多掌控。康熙是否真的把皇位传给四阿哥,目前来说还是疑惑多多,还需要历史学家进一步佐证。
-----
网友解答:
-----
康熙把皇位传给四阿哥,这是毋庸置疑的。
关于流传的康熙一开始打算传位给十四子,却被第四子篡改遗诏的故事,是不可信的。这种说法之所以这么盛行,是因为后世的小说以及电视剧都有这方面的故事改编:原本康熙在遗诏上写的是“
传位十四子”
,后被四阿哥联合大臣将
“十”
字,为
“于”
字,就变成了“
传位于四子”
了。
咋一听,故事有来龙去脉,这个操作还可行,毕竟只是改个字,可行性非常高,再加上电视剧也有这个情节,所以大家也容易误把电视剧里的故事当成史实。
但这只是咱们现代人的想法,因为在清朝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简体字的说法,当时的
“于”
字跟
“十”
字还是繁体,分别写作
“於”
跟
“拾
”,这两个字千差万别,笔画结构都不相同。
除此之外,皇帝发布的遗诏除了用汉字书写之外,还会用满文再写一遍,而满文中的
“于
”跟
“十”
两字的差别更大,所以
“改字篡诏”
的说法根本就不存在可行性,只不过是后世小说杜撰出来的罢了。
不仅如此,在遗诏中,皇帝也会给出他选继任者的理由,会在遗诏中将继任者给好好夸奖一番,而并不只是单单的传位于谁的几个字而已。关于遗诏内容,无论在网上还是在博物馆,大家都能看到,并且故宫博物院在近期还刚刚展览了一次呢。
所以,康熙皇帝在最后继承人上的选择就是四阿哥,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根本就不存在改遗诏的说法
。
-----
网友解答:
-----
当然是。
如果康熙不准备传位给雍正,雍正就不可能得到皇位。
就算所谓隆科多帮忙,但康熙必定有准备。
隆科多所属三万兵马,说是士兵,其实也就相当于外城警察,吓唬老百姓而已。
6位领侍卫内大臣所属侍卫处,郎卫、兵卫、侍卫亲军有2000多,丰台提督所属2.8万上三旗兵马,都不是篡位者可以搞定的,更不是九门提督或者雍正可以染指的。
也只有康熙明确授权,这些八旗贵族将军才会听命于雍正。否则,丰台提督拔营攻城,九门提督那些警察毫无还手之力。
-----
网友解答:
-----
这世界上的所谓“正史”都是史官们写的。也是后面朝代的史官们确定的,所谓的盖棺论定。
史官也是官啊,也得领俸禄养家糊口吧?这俸禄都是朝廷发放的,也就是皇帝给的。拿人钱财,得了封口费。你说,这史官能把真实的情况,反映在他写的“历史”上吗?
再说啦,史官们不为皇帝的言行举止,在历史上修饰一下的话。这皇帝能饶得了他们吗?
好啦,既然这样的话,你提的问题就没有答案啦。
我的大舅舅就是复旦大学,1947年的历史系毕业生,后来在文革结束后聘为教授。上面说的是他私底下对我说的。
-----
网友解答:
-----
我个人觉得雍正改皇上遗诏,只是个传说。康熙或许就是传位于四阿哥的。
大清遗诏应该是满汉两个版本,传说雍正指使舅舅隆科多修改了遗诏,把“传位十四阿哥”改成了“传位于四阿哥”,先不说当时是繁体字,没有现在的简体字好改,即使汉字好改,那满文哪一篇怎么改?所以,康熙就是把皇位传给了四阿哥胤禛。
-----
网友解答:
-----
康熙选择了四阿哥胤禛传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结果。
不管怎么说,胤禛绝对不是康熙最坚定的选择。理由很简单,康熙一生活了那么长时间,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折腾了那么久,如果他真是决定把皇位给胤禛的话,早就给了,为什么还要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呢?
要知道,之所以会发生“九子夺嫡”这样的事情,就是因为太子不确定。一旦太子确定了,此后他的儿子们肯定都安定下来了。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康熙究竟想把皇位给谁呢?
在第一次废太子胤礽之后,康熙一直有两个选择:一是在其他皇子中找一个更合适的人,二是继续把皇位留给胤礽。但是,让康熙没有想到的是,废太子事件发生后,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发生了惨烈的倾轧,互相中伤,互相算计,而且连朝中大臣及后宫也参与其中。这让康熙非常震惊,又非常生气。所以最后他断然废除第一个选择,重新恢复胤礽太子之位。
可以说,在这一个时间段里,康熙是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胤禛的,对胤禛也只能说有一点好感。因为在这个时间段里,胤禛并没有太出风头,没有去争位,而是选择支持胤礽复立为太子。但是,他又不是完全置身事外。这时候,十三阿哥胤祥便极力向康熙推荐胤禛。胤祥支持胤禛,觉得是和胤禛商量过的。同时,胤祥推荐胤禛,而胤禛推荐胤礽,这一状况表明,胤禛既是很有人气的,同时也是很无私的。
等到康熙第二次废太子胤礽以后,康熙的选择才变成了一个,也就是在胤礽以外的皇子中选一个。不过,这时候,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禩,包括废太子胤礽这些皇子已经出局,实际上仅剩下十四阿哥胤禵和四阿哥胤禛是候选人。
这时候,康熙心中的继承人,究竟是胤禵,还是胤禛呢?
我觉得,康熙其实一开始还是偏向胤禵的。因为他安排了胤禵为抚远大将军,让他出征边关,讨伐噶尔丹。
有人可能会说,康熙之所以派遣胤禵,而不是胤禛,是因为胤禵武略更好。但是,当经过夺嫡事件后,康熙应该明白,他派出胤禵出征边关,在大臣皇族,在全国上下中的影响有多大。如果说,他早期派某个皇子去征边,是看重这个皇子的武略的话,这时候派出胤禵,就绝不仅仅是武略,而是隐含了皇储这样的意思在中间。
那么为什么,康熙最终还是没有选择胤禵,而是胤禛呢?我觉得应该是胤禵在出征期间,一直和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禩密切地联系着,这事很可能被康熙察觉了。这让康熙心里很不舒服。
而另一方面,胤禛这边不断在加分。一是胤禛在政务能力上所表现的果敢坚决,以及他身边很少有支持者,让康熙觉得胤禛是一个可以改革时下弊端,破局图强的最好人选。二是胤禛与康熙的联系变得极为紧密,不只是胤禛随时在他身边,陪他处理政务,同时胤禛的儿子弘历也被康熙亲自抚养,这显然增进了康熙对胤禛的了解。
不过,我们也只能说胤禛在不断加分,而胤禵在不断减分。康熙依然没有做出明确的选择。大约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才艰难地决定让胤禛继位。之所以说“艰难”,就在于他的选择是在他去世后传出来的。这就成了一个迷局,也许是他的选择,也许是胤禛的篡改。总之咱们现在找不到康熙传胤禛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了。
事实上是,康熙选择胤禛,是选对了。雍正(胤禛)虽然对皇子们很残酷,但正因为他的存在,清朝的“康乾盛世”才会出现。
-----
网友解答:
-----
这是历史谜案,也有说康熙是打算传位给十四阿哥的,但是到底雍正继位合不合法不知道,但是雍正干的很合格就是了。
雍正在位十三年,勤政爱民推行新政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皇帝,他的“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以及取消旗人的待遇”都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可以说康熙晚年吏治腐败已经成了最尖锐的问题,但是经过雍正一朝的整饬情况已经大为改善,并且康熙走了国库仅有几百万两银子,雍正十三年勤政给乾隆留下了几千万两的银子,可以说没有雍正也许清朝延续不了那么久,雍正功不可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