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去世前,为什么让周公旦辅佐成王,却不安排姜太公?
周武王去世前,为什么让周公旦辅佐成王,却不安排姜太公?
-----
网友解答:
-----
谢谢小秘书邀请。天下人皆知商纣王昏庸残暴,最后被西岐打败,建立起800年的周朝,要论谁的功劳最大,那非宰相姜子牙莫属了。
但周武王病重时,继位的周成王年仅13岁,把辅佐周成王之事交给了他弟弟的周公旦,按理说姜子牙是辅佐大臣的不二人选,是不是嫌姜子牙年纪大了?
历史记载姜子牙活到了139岁,他伴周武王平定天下时不过70岁;周武王病重时,姜子牙的身体还十分硬朗,可以说并不是他的年纪大了。
周武王夺得天下后大封功臣,但周室子弟分封的土地都是最肥沃的那部分,而其他诸侯所得的土地相对差了许多。姜子牙的封地却在贫瘠的齐国,且有少数民族作乱,可以说明周武王不信任姜子牙,这是根本原因。
姜子牙去了自己的封地后,用6个月就把齐国给治理得非常好,便跑回首都镐京向周武王汇报,就住了下来,直到周武王去世后才回到齐国,说明姜子牙自避嫌疑,知道周武王对他不放心。
周武王不选择姜子牙辅佐周成王的原因不是因为姜子牙年纪大了,而是周武王不信任这位外臣,选择了自家人里面最强势的周公旦。
但姜子牙的命运并没有出现韩信临刑前发出的“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状况。
武王在临终前托付周公旦辅助周成王,而周公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妒忌他,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篡夺王位,年幼的成王对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
纣的儿子武庚巴不得周室内乱,于是就和管叔、蔡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
周公心里非常难过,他和姜太公谈了一次话,告诉他绝没有野心,要他们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消除了误会后,周公调动大军,亲自出征。
这时,东方有几个部落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动。周公下令给姜太公,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姜太公征讨。姜太公控制了东方。三年后,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叛乱,把武庚杀了。管叔觉得自己没有脸见他的哥哥和侄儿就上吊了。
从此,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东部是洛邑。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7年,把周朝的统治巩固下来。还制定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20岁时,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
周公辅政受到了人们拥戴,是后人称赞的托孤大臣的楷模,也是曹操的诗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由来。
据史载,周公旦并没有独揽朝政大权,而是与姜太公、召公奭、太史佚(毕公高)分享大权,共同执掌周朝天子的执政大权,历史上被称“周初四圣”。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
网友解答:
-----
周武王还是对姜子牙怀有戒心。
周公旦,姓姬名旦,皇族,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弟弟,
因封地而被称为
周公。
为人忠厚、尊老爱幼、办事稳妥、稳重大气,不但受到文王的器重,还受到臣民的尊敬。
周文王去世后,
周武王
继位,
姬旦
虔心的帮助哥哥操持政务,任劳任怨,丝毫也不懈怠,因为,贤良的他明白,他不是在帮别人,而是在打理家族的基业。
武王病重,自知时日已不多,看着年幼的太子
姬诵
,武王明白年幼的
姬诵
根本就不可能应付得了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
鉴于这种迫切的形势,必须要有一位既有魄力才干,又有德能威望而且还对王位不会产生威胁的备受信任的人来担当大任辅佐姬诵,
武王纵观满朝文武,唯有自己的弟弟
姬旦
不管是在才能上还是在德能上都是最为合适的人选,毕竟他们血脉相连。
不久,武王病死,年幼的太子
姬诵
继位,即
周成王
,姬旦摄政辅佐成王,
他平定内部叛乱,征服了东方诸国,还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在侄子成王成年足以担当亲政大任时,姬旦毫不犹豫的还政于成王,事实证明了他对家族的忠诚,
他不愧为德能与才能的双冠王。
-----
网友解答:
-----
“周武王去世前,为什么让周公旦辅佐成王,却不安排姜太公?”
这个事,逻辑应该是这样——
第一,至今,典籍中并未见到武王安排周公辅佐成王的记载。题目的说法,大概只属于小说家言。
第二,武王克殷二年后病重,遗命周公继承王位。周公未应,而是告天请代武王死,此即《尚书》中著名的《金滕》篇。据说,周公祷告上天后,武王病情随即好转。
第三,武王死后,是周公立武王年幼之子“诵”为周成王,因面临“天下闻武王崩而叛”的严峻形势,周公自己代成王主持国政。
第四,由此也引起了“三监之乱”,周公于是以成王口吻发布了《大诰》,用三年时间平定了叛乱。然后,又按照武王遗志强行大举迁徙不顺从的藩民,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的族群“大移民”。
第五,同时,周公认真教导成王,于代政七年后,还政于成王。
这期间,周公写下了《微子之命》《康诰》《酒诰》《梓材》,还写了《归禾》《嘉禾》。
上述过程,收录于《史记》的《周本纪》和《鲁周公世家》中。《康诰》《酒诰》《梓材》,载于流传本《尚书》中。
王国维有一篇著名的《殷周制度论》,既比较研究了殷商和西周制度的沿袭和变革,又讲述了周公在西周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殷商,已实行“父死子承”的王位继承制度,但由于“经验不足”和未制度化,因此实际形成了“一继一及”局面——亦既有“父死子继”,又有“兄终弟及”。
史学界大多赞成,正因为这种王位继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商王室内部的长期激烈争斗,以导致“九王之乱”和“商都五迁”。
至周克殷,王族内部的血缘继承制已经深刻确立了,但最初,确实尚未明确将“父死子继”制度化。这才有了武王病危,遗命周公继位的初衷。
周公是文王第四子,合与召公、姜太公,是辅佐武王的最重要功臣。不过,这三人中,又以周公功劳最大。
王国维说:“当武王之崩,天下未定,国赖长君,周公既相武王克殷胜纣,勋劳最高,以德以长,以历代之制,则继武王而自立,固其所矣。而周公乃立成王而己摄之,后又反正焉。摄政者,所以济变也。立成王者,所以居正也。自是以后,子继之法遂为百王不易之制矣。”
首先,周公辅佐成王与武王是否“安排”无关,他自己决定的。
其次,周公不继王位而立成王,也是他自己决定的。
再次,周公先摄政,在“反正”还权于成王,还是他自己决定的。
自此,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便定下了王位传承“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之“铁律”。当然,不遵守者,如李世民等,另说。
武王为何“不安排姜太公”辅佐称王呢?
第一,成王不是他立的,没来得及,他的本意是想传位于周公。
第二,最重要的是,姜太公尽管劳苦功高,但与周王室,只有通婚关系而无血缘关系——不是一家人呀。而周公和成王则完全不同了,一个是四弟,一个是亲儿子,大权又怎能旁落?
-----
网友解答:
-----
其实呢,整个周王朝一直犯了一个错误,太相信自家人,不相信外家人,最后导致自家人把自家的王朝跟姜山给挖空了,外家人最后直接捡现成的。
当然,周王朝这么做并不是没有道理,他们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说这个周公,还有姜太公,究竟谁作为顾命大臣。最终,周武王姬发选择让自己的弟弟担任顾命大臣。
其实作为一个现代人来讲,这件事情已经再明显不过了,自家人远比外家人来的更加可信,我现在有这么大一个家业,我肯定是不希望我创造这么大一份家业,以后这东西流到外家人的手里,我以我们看,姜太公的封地在哪?山东齐国,那个地方可以说是天下的最东方丽周王朝的位置可以说连一个十万八千里,回一趟都要几个月,周武王姬发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就是害怕你能力太强,最后影响我的决策,这是影响我的子孙在周王朝内部的地位,我把你放的远远儿的,这样的话你就减少对我的影响。
当然,对于周公来讲,他自身也有能力,周公的整个能力并不是体现在军事上面,而是体现在政治上面,这个人能力强悍,天下所有大事几乎都是他来处理,连洗澡吃饭的时候都不能消停,而且这个人可以说忍辱负重,做事情不会过于暴躁。
比如说曾经周王朝发生过一件事情,就是周公这个人处理事情处理得太好了,别人都觉得在他手底下工作,很难看到翻盘的希望,就是看不到这个人什么时候倒下,自己家族翻不了身,所以就散布谣言,(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说周公想要废掉激发的儿子,自己当天子。
谣言流传到什么地步,就连姜太公听到这个谣言以后,也是气的吹眼登胡子,认为这个谣言应该是真的,周公自己想要干掉自己哥哥的儿子。
周公做了什么事情,他站出来说跟大家说明,我绝对不想要这个天子的位置,我只不过是替我哥哥说这份江山,然后亲手将自己的侄子带到了天子的位置上,恭敬的行礼,让向全天下的人证明自己,尊重这个天子,接着每次处理事情的时候都会把这个天紫带在身边,交她手把手处理这些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教导以后,谣言不攻自破,传播谣言的人被处理掉了,周公则是把天子的权利全部交还给周天子。
其实玩这个政治的,最重要的还是一个耐性,有的人天生就没有耐心,比如说姜太公这一回,虽然说三人成虎,但是你这做玩政治的,处理天下大事的,哪一天不会面临三个人在那传谣言呢?你如果连谣言都分不出来,被一件小事情给激怒了,弄得吹眼瞪胡子了,那也别玩政治了,政治并不适合你,做任何事情要有耐性,静下心来观察整个事情的格局,以及分析事情的利害毕业,从利益出发,才能够看到整个事情的真相,也就是我一直所说的一叶障目,一叶之秋,我选择用这些谎话来糊弄你,但是你可以通过这些谎话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这就是本事!
-----
网友解答:
-----
首先,武王临终时给成王安排的辅政重臣有周公、姜太公、召公、叔公、南宫氏等原来周国重臣,并非只有周公一人。
其次,周朝开国后原来周国重臣大多留在都城镐京继续辅政,即使受到封赏成为诸侯的,也是让自己的嫡子前往封国。比如姜太公就一直在都城担任太师辅佐成王,其长子也一直在都城统领虎贲军,太公的封国齐国一直由太公三子丘穆公管理。周公的封国鲁国的第一任国君也是周公长子伯禽。
再者,武王安排的几位托孤大臣之所以以周公为尊,是因为周公是武王的亲弟弟,从文王时期起就参与国政,更是武王伐商的重要谋划者,是文武双全与姜太公齐名的周朝重臣,对武王忠心耿耿。
而姜太公虽然在周朝德高望重,然而身为武王的岳父——外戚还是要避嫌的,。再加上当时太公年事已高精力毕竟有限,所以年富力强的周公明显更适合统领朝政,所以太公只能屈尊于托孤大臣第二方阵,居于周公之后。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商朝遗民联合三监叛乱及东夷叛乱都要由周公统兵平叛了。
最后,武王临终安排给成王的托孤大臣不仅仅只有周公一人,姜太公也是其中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只是为了大局着想才由周公统揽全局与其他托孤大臣一起,辅佐成王。
-----
网友解答:
-----
周武王在灭商之后仅三年就病逝了,临终前他托付弟弟周公辅佐周成王,要知道当时名气最大的人还是姜子牙啊!他帮助周武王伐商,并且在百姓心中的声望也是超过周公的,不仅如此,姜子牙还功劳大,能力强,周武王为何不让他辅佐成王呢?
姜子牙的功劳可以说在当时是最大的,若是没有姜子牙的谋划,周武王恐难取胜。古语称“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虽然这句话是后人所写,但足以看出姜子牙在当时的地位,并赞扬了姜子牙的功劳,意思是没有姜子牙,就没有周朝的八百年天下,显然他的功劳巨大。
除了功劳大,姜子牙的能力也强。姜子牙70多岁的时候,还在列国周游,给诸侯讲述纣王的无道,一个古稀老者尚能如此,这恰恰说明姜子牙的能力出众。牧野之战,连日下大雨,迫使周武王想撤军,然而姜子牙却力排众议,说服了武王继续作战,并战胜了纣王,这恰恰又说明姜子牙的能力非同一般。还有周武王将贫瘠的齐地封给姜子牙,他花了5个月就治理的井然有序,可见其出色的能力啊!
那么,这样一个声望高,功劳大,能力强过周公的姜子牙,周武王为何不让他辅佐成王呢?哪怕是和周公一起辅佐成王也行啊!这样还方便制约彼此,但辅佐周成王的人只有周公,却跟姜子牙没有一点关系。我认为之所以姜子牙没分,有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的。
一、周武王的私心
自古功劳过大的人,是不可能不被君王忌惮的,虽然周武王是一代贤明之君,他也免不了这个封建王朝遗留千年的俗套。虽说武王大封天下,将最辽阔的齐地封给了拥有首功的姜子牙,但要知道的是齐地是存在巨大隐患的,一是贫瘠薄弱,二是临边有强大的夷族。很显然,周武王是有私心的,他担心姜子牙的力量会比他强大。
二、周公的能力
虽说姜子牙名望最高,但周公的能力也是很出色的。早在周文王时期,周公就是姬昌的得力干将,并且随后也成为了周武王的得力助手。姜子牙是个打仗能手,但周公也是个治世之才。周武王每次遇到治国的难题都要请教周公,并且周公作为周氏族人,周武王可以说很多不便讲的话题,而对姜子牙而言,周武王是办不到的。显然,周武王更亲近自己的弟弟周公,他了解他的弟弟胜过姜子牙。
三、姜子牙的打算
虽说齐地辽阔,但显然姜子牙也揣摩到了周武王对他的猜忌。于是,姜子牙非常配合周武王,他啥也不争了。另一方面,姜子牙也已经是高龄了,对他来讲,后续的日子可能都是在掐指而过了,他觉得这些浮华名利对自己已经没有意义,但对他的后代意义重大,所以他要了齐地,不仅如此,周武王在这种情况下,定会善待他的家族。所以,相比辅佐成王,这个更适合姜子牙。
-----
网友解答:
-----
商朝灭亡后第二年周武王即病逝,史籍上所载的文王寿一百,武王寿九十纯属远古传说,从周成王的年龄就能看出武王姬发病逝时不会超过35岁或者不到30岁,成王一共有三个年龄记述,《史记》记载为13岁,还有记载为7岁,《史记·鲁周公世家》则记载为在襁褓之中,古人都早婚,所以周武王属于英年早逝。
随着武王的病逝,成王年幼,周朝进行了新的权力分配,辅佐周武王灭商的宗室有三弟管叔鲜,四弟姬旦,还有文王弟召公,来自东夷的姜子牙,武王遗诏令周公姬旦和召公辅政,而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则早已经被武王打发走,作为东夷族,他并不在周王室的核心集团,商朝灭亡,姜子牙的就已经失去了他的作用,所以他被远远地封到齐国,这里东夷各国都有很强的实力,让姜尚东归,也是最早的以夷制夷,
虽然姜子牙非常不满意,但也无奈,只能就封齐国,在这里有实力强大的莱国,姜子牙和儿子费了不少力气灭掉莱国,才安居东方,而西周王室为权利则又展开了决战。
管叔认为自己是周王室宗长,应该辅佐成王,却被放逐负责监视帝辛子武庚,而镐京又传出消息,四弟姬旦已经自立为王,更让他怒火中烧,他联络蔡叔霍叔和武庚,开始声讨周公旦,武庚宣称复国,商军残部纷纷归来,东方的徐、奄、熊、盈、薄姑等国也归附武庚,周公旦率领周军主力开始了历时三年的东征,牧野之战是武王偷袭侥幸得胜,而这次东征则是真正的拉锯战。
周军集中兵力突袭朝歌,一举攻破朝歌,武庚东逃,接着周公旦率军击破管国,杀管叔鲜,叛军的两大领袖一死一逃,让叛乱气势瞬间陷入低谷,周公旦又命令儿子伯禽从鲁国率军攻击东方的徐、奄、熊、盈、薄姑,他们两路并进,逐步蚕食东夷诸部,让东方各国纷纷投降,从此彻底奠定了周朝宗主国的地位,
-----
网友解答:
-----
谢邀,周武王去世前,为什么让周公旦辅佐成王,却不安排姜太公?
这个问题,让周公辅佐成王,那是周公旦是武王最亲近之人,但凡用人都分个远近不是?周公辅佐成王,没有闲言,这是其一。
其二是最重要的考量,就是“周公旦”为周王室创建了《周官》礼制,知道周公旦是个注重礼法的人,不会越礼,所以周公辅佐成王是最合适的人选。
至于说“周武王”去世前没有安排“姜太公”辅佐成王,不用我说,大家都懂。
姜太公,周武王称尚父,辅佐武王推翻商朝,可谓是功劳之大,已封齐地。如果让姜太公也辅佐成王,姜太公的威望肯定是要比周公旦高,周武王担心死后,周室没有能制衡姜太公的人,所以只能让姜太公远离朝廷,给封个好地方慰其功。
还有就是齐鲁之地还未完全平定。
综以原因,辅佐成王,显然注《周官》礼制的周公旦最合适,姜太公最不合适。最终“周公辅成王”为后世留传。
-----
网友解答:
-----
因为这涉及到了亲疏有别的问题。不管周公怎么样,就算想篡位,他都姓姬,是王室的人。
而姜子牙不管怎样有才能,他都不姓姬,是外人。所以如果姜子牙有异心,就能像周推翻商一样推翻周。
-----
网友解答:
-----
周朝是德治天下。崇尚仁德礼乐诗书传代。周文王之后是周武王,周武王之后是周成王。从立周到建周,定都镐京,这才三代,周成王年幼,周王室当然就得在主少国疑时安排辅政大臣,一来培养新主的仁德,仁政,爱民,德治等思想观念,二来把朝政事务继续下去。这样一来,安排有德行有能力的大臣辅佐周成王就非常有必要了。
周朝取代商朝,是辛苦了几百年的,处心积虑才在商纣王时让周文王父子逮住了机会。在孟津一呼而来八百诸侯,聚会控诉一番商纣王暴政之后,攻入朝歌。商纣王自杀,商朝灭亡。
在远古传说中,选拨官员是举贤任能的禅让制,商朝取代夏朝,夏朝是破坏了这一制度的,开始不用了,要用家天下,商朝改造完善一番,也拿过来自己用,确立为\"法天\",也就是父亲死后,王位(家长)传兄弟,不传子孙。而周朝建立后,认为前朝之所以内乱,就是兄弟间争位变数多,才改成\"法地\",也就是父死嫡长子继位。从此就成了王朝继位的铁律(当然,后世王朝多靠争抢,这不少见)。这一制度,就覆盖了同姓同王族利益至上的全部,成了世袭制。考虑辅佐人就得先在同宗之中优先。
在这之前,有个钓鱼不用钩的老人,在渭水边钓鱼。他这心机和料事如神,让后人胆寒。一旦用在\"颠复\"前朝的事业上,短时间內必有奇效,而事实证明,姜子牙被称尚父,又得佳名太公。就是得力于此。但他是半路而出来谋事,靠功劳封于齐,就成了齐国的首任\"公\"(公侯伯子男)。功劳非常大的。有了封地,必须回封地,施政治民,为王室藩守一方,拱卫王宝。这些功臣就不能留在京师。比燕召公去燕国,姜太公回齐国,鲁周公(周公旦是王室宗亲),本该回鲁国,这回让他留京辅佐周成王,去不了啦。
-----
网友解答:
-----
姜子牙名尚,在牧野之战中身先士卒,他在辅佐武王伐纣灭商中,功劳最高。周武王分封诸侯中,将他分在当时贫瘠的东方,建立齐国。齐国国都为临淄。伯禽是周公旦的儿子,封在鲁国,国都曲阜。因姜尚曾在吕地居住,又称吕尚。当时在伐纣战争中,正值壮年,三十多岁。武王觉得封姜尚在荒凉的沿海之地,颇有不安,又封齐国为东方各国的诸侯之首:方伯。有征伐诸侯国之权利。武王去世前,把年少的成王姬诵托付给自己的弟弟旦,周公是成王的亲叔叔,而太公望虽为周朝的立国功臣,终为外姓。周公旦一心辅佐成王,引起另外三个周室成员的不满,管叔、蔡叔、霍叔担心周公权力的变大,发动了三监之乱,周公旦忧心如焚,金藤藏册,亲自平定了三监之乱,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