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开战之时,国力差距有多大?蒋介石为何对日本政府一再忍让?
中日开战之时,国力差距有多大?蒋介石为何对日本政府一再忍让?
-----
网友解答:
-----
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时间选择其实是很鸡贼的,在一年前的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通电入关,实施所谓的武装调停“中原大战”,而整个中原的新军阀大混战直到11月4日才彻底消停,以阎锡山、冯玉祥宣布取消“太原海陆空军总司令部”和分别下野为标志。在这次战争中,双方伤亡约30万人,耗费军费达5亿元之巨,战火波及20多个省以致民不聊生,蒋冯阎李四大军事集团几乎都是精疲力尽,间隔仅仅十个月以后,至少在老蒋看来,确实无力再与日本一战。
同时在军阀混战期间,闽赣苏区的红军也趁机得到了较大发展,到1931年9月已经成立了红一方面军,加上不久后起义改编的红5军团,兵力达到70000余人,根据地拥有15座县城和250万余人口,对南昌和整个华东地区国民政府的统治构成了相当威胁,这也是老蒋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中原大战结束后,他把整个华北的军政大权交给张学良,一方面是需要兑现承诺,其实另一方面也是有些力不从心了。
蒋系军队在1930年到1931年的最大动员能力不过60万人,其中黄埔系军队不过40万人,余皆为附庸的杂牌军,比如韩复榘、石友三、杨虎城等等,战争中伤亡却高达10万人,损失也算惨重。彼时中德军事合作也没有开始,蒋军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德式师,武器装备水平远远不如六年后的全面抗战爆发前后,更重要的是,一帮子地方军阀仍然与南京政府离心离德,在联合抗日的问题上并没有达成一致。
日本陆军经过1925年的大正裁军后,总兵力总兵力尚有17个常设师团25万余人,到1931年扩充到30余万人,并且拥有大批训练充分的预备役兵员,海空力量更是碾压南京政府军。所以面对日军的挑衅,里外发烧的老蒋喊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中心思想还是要先剿灭红军和压服各地方实力派,同时要求张学良尽量和日本人周旋而不是“刺激对方”,也因此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态度比较暧昧。
实际上,老蒋也不是傻子,深知中日早晚一战,他需要备战的时间。具体到行动上,1932年初把陆军大学从北平迁到南京,1933年开始整理军队和扩充军备,按照德国军事总顾问塞克特的提议,准备组建60个国防师(调整师),开始大批进口德国的武器装备和编练新军,另外还修筑了一批国防工事,华东华北均有之。
仅截止到1935年11月,就进口了轻武器1924年式毛瑟步枪10000支(含一亿发子弹)、ZB26轻机枪5000挺、M1932型驳壳枪5000把(含500万发子弹),20门37mm战防炮、迫击炮240门及其他若干单兵装备。大家应该注意到,第一批组建和训练的“德式师”本来包括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87师和第88师约60000人,而这三支部队始终留驻在京沪地区没有投入江西作战,对日防御的意图非常明显。
只有宋希濂第36师开到了江西(前两个师的补充团合编而成)。即便如此,到1936年也仅完成了20个调整师的编组,武器装备的进口也没有按计划进行,又爆发了陈济棠、白崇禧联手反蒋的“两广事变”,折腾到12月中旬,再爆发西安事变,蒋系势力疲于奔命。
如此到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前,虽然网络上流传国民政府的纸面兵力为49个军、182个师约180万陆军,但那只是理论上的数字,有些军队南京政府是根本指挥不动的。根据军政部的统计,真正能够投入作战的是步兵80个师、骑兵9个师、炮兵2个旅,另有9个独立旅和16个独立团,总兵力不足100万人。海军舰艇120余艘,总排水量约11万吨,空军在纸面上拥有飞机600余架,但能够投入作战的仅仅是305架。
比较要命的是,南京政府还没有真正实行现代意义上的征兵制度,各地区各部队仍然是自行其事的募兵制,也就是当兵吃粮本着自愿的原则,因此中国当时严重缺乏后备兵员。除了180万现役部队、100万可战之兵外,仅有的后备兵源是1936年才征召的50万名壮丁,这么点补充力量,全面战争开打用不了三个月就得消耗殆尽,然后就只能强征毫无军事训练的壮丁了。
反观日本方面,为了巩固在东北的统治和扩大对华侵略战争,日本军部1936年就制定了《军备充实计划大纲》,准备从1937年到1942年的五年间,将陆军兵力扩大到40个师团,所以卢沟桥事变爆发时,日本军队正在努力扩充之中。彼时现役陆军为38万人,事变爆发后立即停止当年义务兵复员,而新的义务兵又已入伍,所以兵力迅速增至51万人。
由于长时间实行征兵制度,其储备的预备役兵员有738000人,后备役879000人,第一补充兵1579000人,第二补充兵90500人,其兵役制度和人口基数决定着,一旦进入全面战争,日本的可动员人口可达1000万人,并且其中大部分经过军事训练(法律规定青年男子必须服两年兵役)。也就是说,虽然中国的人口总数是日本的四倍,然而能够动员的后备兵反而少于日本,这就是本质上的差距。
1937年日本海军的真正实力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英国,舰艇总数量为285艘,总排水量则达到了1153000吨,因为人家许多是大型舰船,总排水量是中国的105倍!陆军和海军航空兵拥有的作战飞机总数量为2800余架,是中国空军的9倍多。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兵员和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差别之外,中日两军最大的差距其实是整体素质。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军事指挥系统,其战时大本营对陆海军的指挥具有绝对权威,军官全部经过军校的教育,士兵接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还有所谓“武士道“精神的加持,所以日本军队是当时世界范围内军力强悍的武装集团之一,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评价说:“其能征惯战之精神为世界各国军队首屈一指“,所以鬼子一个联队,在战争初期可以吊打国军的一个师。
而南京政府真正掌握的“中央军“是多少呢?只有70个师,其中仅有40个师是以黄埔系军队发展起来的,能够做到服从命令听指挥,另外30个师都属于北伐期间、中原大战期间收编的旁系部队,装备和战力都很欠缺。而其他杂牌部队南京军事委员会的指挥是不那么灵光的,因此就军队整体而言:无论就编组、训练、装备和补给任何一方而言,都是杂乱无章的,综合战斗力远远落后于日军。
也无需刻意给老蒋洗白什么,事实就是如此,如果军事知识足够的话,综上很容易可以得出结论: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艰苦和卓绝的。
-----
网友解答:
-----
蒋介石对日本一忍再忍,差距的可不仅仅只是点国力。但凡他觉得有那么一点赢面,他也就早都不忍了。
这从当时的态度上就能窥见一二,蒋百里是国民党对日作战计划的主要设计者,他的态度是,“ 中国有地大、 人众的两个优势条件, 不打则已,打起来就得运用拖的哲学, 拖到东西战争合流( 准确预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转弱为强, 把敌人拖垮而已”……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当时的蒋氏政权,根本就没认为自己有任何赢的机会。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东西战争爆发,有人能够帮忙。实在没招,就一直拖下去,兴许能把日本这个岛国拖垮。之所以那么想,也是当时的条件所决定的。
咱不长他人志气,事实求事的来看以下一些,自然就明白蒋介石为啥就不敢揍日本人。
首先来说国力方面。
打仗,枪炮兵器无疑是很重要。但是,这些都是要造的,尤其是需要钢。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所能掌握的钢产量,年不到十万吨。而反观日本,年产量稳稳在二百万吨以上。美国就更不用说了,两千万吨是常态。单这项来说,中日就有二十倍的差距。这会造成什么结果?
日本兵打仗,弹药可以使劲的造。国民党打仗,打着打着弹药没了,尽管相对共产党他们富裕了一些,但也一样存在这样的现象。所以也就有了国民党不敢对日宣战的原因,按照当时的美国法律是中立国,如果一旦宣战,那么美国为了保持自己不偏袒的态度,可能就连购买美军武器的机会都没有了。因此,蒋介石宣布全民抗战,却不说对日宣战。直到美国宣战后,他才跟着就宣。
其次再看装备
国军当时的装备,实际在日本眼里也不够看。就连蒋介石花大价钱武装的德械师,也非常的缺乏重火力配备。相对比一下来说,按照当时欧洲和日本的火力配备标准,国军装备最好的部队,在他们眼里也就是轻装师。反观日本一个师团就有近百门重炮来说,就像八岁小孩和一个成年人的区别差不多。
更何况,当时国军装备都是要打仗了才着急买来了,本来就没经过啥训练,海陆空炮兵,根本就没什么协同作战的概念,基本就是各打各的。况且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这造成个什么局面,装备本来就差一点,还发挥不了优势,甚至会出现相互影响的局面。这样的仗,给你,你要打吗?
最后再说人员素质
日本,我们过去叫倭国,近代我们也叫小日本鬼子。之所以这样说,因为日本人真的小。有数据表明,当时的日本士兵,平均身高也就一米六左右。但他们因为营养跟的上的缘故,身体较为壮实。且受过严格的士兵训练,刺杀、设计都非常不错,就连文化程度,小学毕业的可以说百分之百。
再来看国军,士兵大多是抓壮丁来的,吃不饱那是家常便饭,文化水平更不用说,据了解,九成左右为文盲。这造成的结果显而易见,身体素质差,战术水平不好,就连打架,也比日本人要稍逊一些。所以,大家在电视中也会有所发现,动不动就黄埔几期,这才是当时国民党真正的主力。
这样说吧,当时英国人对日军的战斗力评价: 装备B级, 战术水 A级, 单兵射击技术 A 级。至于国军,没人稀得凭,李宗仁说了这样一句话,日本陆军训练之精, 和战斗力之 强, 可说举世罕有其匹。
以上各种缺点,单说可能理解有点困难,咱就拿淞沪会战举个例子。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第二天,蒋介石即宣布中国全面抗战,注意,不是宣战哦。这可以说蒋介石一声最巅峰的时刻,黄埔系中央军,四个德械师、陈诚的土木系中央军——十八军,+ 刚从陕北撤下来的胡宗南黄埔系第一 军,以及税警总团等。 看看这一大串将星的名字( 排名不分先后):张治中、陈诚、宋希濂、 夏楚中、 罗卓 英、 黄维、 胡琏、 薛岳、 王耀武、 孙立人、 俞济时、 王敬久、 孙元良、 胡宗南、 杜聿明、 张灵甫……
就连老蒋刚组建的空军,肉疼的不行也派上去了。这样说吧,老蒋这么点家底,在当时已经算是能用的都用了。可最后还是败了,败在什么地方了呢?
一,军队机动能力跟不上。
要知道,这些军队集结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当时国军的运兵能力差,铁路、公路都不完善,甚至会出现一个军队,一部分坐车、一部分走路的情况。兵力没有办法一下子集中,那就成了送菜,在装备比不过的情况下,人员的优势也不明显。虽然最后的统计是参战人数70多万,可一点点去的,和一下就去了区别太大。如川军杨森的二十军,徒步、乘船、坐车、整整一个月时间才赶到上海。这样的状况下,人多也只是延长了点抵抗时间。
其次,国军的后勤跟不上。
中日战争爆发时候,我们还处在一个完全农业的社会,工业设施基本没有。可日本,已经完成了当时工业升级的转变。这样说不容易理解,你可以这样来看,日本侵华的飞机、坦克、枪炮,他们自己就都能够造。而我们造不了。这样的结果,人家打没了,接着造就是,咱们打没了,可能就真的没了。包括飞机大炮、枪支弹药。简单点来说,当时的日本工业设施有完整的体系,我们却还没有起步。
最后,失去制空权。
可以说这也是淞沪会战失败的又一个原因。我们的战士不是机器人,他们要吃喝,还要弹药的补给。但是,当时的我们失去了制空权。日本的飞机在上海的天上盘旋,就连难民也不放过,更何况是运输补给的部队。打到了后来,国军可不光弹药没了,就连士兵的口粮也再送不上去。到10月底,抵抗三个多月,国军基本没有了还手之力。
也就是这一战,蒋介石命令全线撤退,然后留下一只部队牵扯日军。留下的这部分人,就是坚守四平仓库的英雄们。
当时,中国的所有军队,在整个上海就剩这么一只孤军。这是部队的军官谢晋元接受采访时, 为了虚张声势便说了句“ 我们有八百人”, 从此“ 八百壮士” 威名远播。 谢晋元和他的部下们抱定殉国的决心, 即便只剩下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 这一周旋就是四天四夜, 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抗战到底的决心, 也赢得了世界对中国的尊重与同情!
-----
网友解答:
-----
国力差距悬殊。
国力差距悬殊又导致蒋介石迟迟下不了决心抗战,对日本政府一再忍让。这让蒋介石十分纠结,压力巨大,甚至在洗澡的时候在浴室大喊大叫。
双方国力对比
我们以发生“七七事变”的1937年为例,日本当年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为13.6亿美元;日本生产了钢铁580万吨,中国只生产了4万吨;日本当年还生产了985架飞机、744门大口径火炮、330辆坦克、9500辆汽车、52422吨战舰;这些玩意儿中国都不能制造,国民政府的重武器生产能力,甚至连晚清都不如。
1.双方陆军对比:
1937年7月,日本陆军兵力为45万人;到1937年底,日本陆军总共动员了23个师团,这23个师团都是甲级师团编制,总兵力达到了108.4万人。同期中国陆军220万人,在双方兵力对比上并不是我们想当然的那样悬殊——而我们的兵员素质和士气却又堪忧。
2.双方海军对比:
“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兵力约两万五千人,66艘舰艇,总吨位57608吨。而日本海军兵力二十四万人,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115万吨。日本一艘大型战列舰的排水量,就超过了整个中国海军。
3.双方航空兵对比:
1937年,日本陆军航空兵拥有作战飞机1156架,日本海军航空兵拥有作战飞机1045架,共计2201架。
1937年,中国空军拥有作战飞机382架。
————
为何一再忍耐?
作为国民政府的实际领导者,蒋介石很清楚两国的实力差距,整个30年代,西方列强并没有给国民政府什么实际援助,只有所谓“道义支持”,他也不是事后诸葛亮,更比不上毛泽东的高瞻远瞩
(《论持久战》)
,蒋介石应该没有料到中日战争未来会发生巨大变化。
(不要以我们现在的“上帝视角”看问题)。
内功差劲、外援无望、面对强敌:这三样东西让蒋介石在表面镇静的背后,压力山大。
据蒋纬国后来回忆,父亲那段时间经常大叫,“特别是在他洗澡的时候”——可以想像蒋介石这样一个自称“我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的人,当时是多么的痛苦、纠结和绝望。
在那个绝望的日子里,老蒋两段公开讲话,就实际上道出了他为何一再忍耐日本的根本原因:
“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
“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这也导致了后来中日早就大打出手,国民政府甚至连首都南京都被对方屠了,而蒋介石却一直拖到1941年底珍珠港事变后,才敢对日宣战的奇葩之事。
-----
网友解答:
-----
他骨子里仇视共产党。攘外必先安内。共产党和我争天下,而日本人不会。这是他的口头禅。所以他就有了畏畏缩缩的奴婢感。要论天势地理人和那方面都比不了国民党。当时日本侵占东三省,张纨绔子弟丢弃的武器比日本都要好。那里不但有老张积攒了多年的苏联日本货。海陆空及各种轻重武器。而蒋某人还有美国等国的各种武器。人力远远超越日本鬼子。而且本土作战。而日本远途作战,资源贫乏,战线长。关键是蒋介石无能无谋而且反动。不顾民族大义和国家安危,只考虑自己的地位和得失,这样的人安能不败。
-----
网友解答:
-----
客观的说,这是蒋介石的阶级本性决定的,和国力差距关系不大。蒋介石从北伐开始就对日本人跪舔,当然这也是当时北方大小军阀的通病,日本鬼子济南大屠杀,杀了几千老百姓,甚至连办交涉的国民政府外交官蔡公时等几十个人也被日本鬼子挖眼,割舌,开膛破肚,全部杀害。老蒋下破了胆,慌忙撤出济南,“绕道北伐”,这个和后来的跪舔岗村宁次,认干爹是一脉相承的。抗战初期有一个奇怪现象,就是前线在打,后方却在“禁止抗日”,所谓国民政府禁止抗日宣传,美名其曰“避免刺激友邦”,这都是蒋介石的经典套路。日本鬼子步步紧逼,蒋介石何应钦步步退让,“秦土协定”“何梅协定”都是典型卖国条约,比袁世凯的二十一条有过之而无不及,冯玉祥组织抗日同盟军收复蒙古失地。蒋介石勾结日本鬼子前后夹击消灭了抗日同盟军,杀了吉鸿昌等无数抗日英雄。逮捕“爱国七君子”等等,以上事实说名,蒋介石的卖国投降政策和实力差距无关,和其阶级本性密切相连。这和清末李鸿章卖国吃回扣的立场是一脉相承,和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汉奸卖国立场如出一辙。蒋介石本质上是中国近代汉奸卖国贼的嫡系传人,集大成者。他继承了清末,民国初期所有卖国条约,和精神遗产。后来的“抗日”,也是换了一个主子,跪舔英美,和中华民族复兴无关,是被爱国军民逼上抗日战场的,也是其投机心理的事实体现,整个抗日期间,他和日本鬼子一直勾结,从来没有断了联系!所有汉奸卖国贼包括汪精卫和蒋介石没有本质区别,卖国资历最深的还是蒋介石何应钦!这也解释了,抗战胜利后,竭力维护岗村宁次等法西斯战犯的原因。因为他和岗村宁次等战犯从来没有断过联系。之间的肮脏交易永远是国家的耻辱!
-----
网友解答:
-----
国力差距大不大,不是开战的最主要因素。中国抗美援朝时 中国与美国差距大不大!中国参战了,胜利了。
日本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