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即真实吗?
客观即真实吗?
-----
网友解答:
-----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客观”和‘’真实‘’这两个概念的精确内涵。这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因为百度关于它们的解释不太靠谱,会让人越看越晕,所以必须要深入到哲学的深度对之加以厘定。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客观是和主观对举的范畴。没有主观,便谈不上客观,即便从唯物主义的立场,这一点依然成立。唯物主义,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产生了意识,意识反过来对物质及其运动进行观照,便有了主观。
主观不是意识本身,因为当意识对自身进行观照的时候,意识本身也是一种客观,可以对它及其运动规律进行探究。如果我们认定意识就是主观,则必须承认“主观也是客观”,这就出现了悖论。
所谓的“客”,一定是相对于“主”来说的,‘’非主”就是“客”。如果“主”不存在,就谈不上“非主”,故无“主”即无“客”。所有的人站到大街上,由于找不到一个“主人”,所以找不到一个“客人”,所有的人处于一种既非“主人”又非“客人”的混沌状态。去某个朋友家拜访,由于存在“主人”,所以你自然就成为了‘’客人‘’。
所以,当意识不曾诞生,或者即便意识诞生却没有能力对物质及其运动进行观照,则就不存在主观,因此也不存在客观,世界是混沌的一体。对一只原生动物来说,是没有什么客观的,它只是在物质运动规律的驱使下,以物质的规律运动的一些物质而已,它与整个世界是混沌的一体。
为了便于理解什么是主观和客观,可以举一个粗陋的例子来加以模拟。
假设世界上没有人,连生物都没有,处于完全的洪荒状态,但是世界上有一面镜子(诡异极了!)。
当没有一丝光线的时候,镜子是世界的一部分,整个世界是镜子及除镜子之外的所有事物的集合,世界是混沌的一体。当有了光线,镜子以光线为媒介,对世界进行了观照,产生了一个世界的镜像。此时,这种‘’观照‘’作为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由于对物质及其运动进行了镜像(或者说复制、模拟),从而在物质世界的躯体内部,成功制造出一个界面,这个界面将物质极其运动(或者简单称之为物质世界)与其镜像区分开来,同时也成功地使得自己相对独立于物质世界及其镜像。
这个界面就是主观。
主观不是镜子,也不是镜像,主观就是一个界面。这个界面因‘’观照‘’运动的开始而产生,随观照运动的结束而消灭。只要不是界面本身,对界面来说都是客观,镜子之外的物质世界是,镜子是,镜子产生的镜像也是。你可以把镜子约等于人类的大脑,把镜子形成镜像的运动约等于意识,把镜像约等于意识的结果(知识也是一种意识的结果)。这样也许可以粗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研究大脑、意识及知识本身。有的哲学流派把镜子看成主观,有的把镜子的观照运动看作主观,有的把镜像看作主观,有的认为有主观的存在才有客观的存在,有的认为恰恰相反,有的认为意识是完全被动的,有的认为意识也具有反作用于物质世界的所谓“主观能动性”。各种流派和主义在这些问题上耗费了无尽的天才和口水,争执了两千多年。这些问题展开来,可能要讲十年,就此打住。
其实,主观和客观是同时存在的,皆因物质世界某种特殊的运动而起。上文提到的界面形成,主观和客观同时产生;界面消失,主观和客观同时消失。
弄明白了‘’客观‘’,再来弄明白“真实”就容易多了。所谓“真实”,就是“主观”将物质世界和它的镜像这两部分‘’客观‘’进行比对,做出的关于相似度的判断。相似度越高,就越“真实”,否则就越‘’虚假‘’。
理解到这一步,这个提问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结论:“客观即真实吗?”这个提问本身是有问题的。“客观”和“真实”这两个概念组成如此一个全称判断是不恰当的。这就好比问“这个三角形是相似吗?”,正确的问法是“这个三角形和那个三角形相似吗?”
但是,这个提问的价值仍然值得高度肯定。因为它直接拷问了我们与世界的终极关系。我们虽然是世界的一部分,但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彻底理解这个世界,更不要妄想彻底驾驭它。因为,无论多么光滑的镜面,总有一些细小的坑洼造成光线折射变形;无论多么广角的视野,总有无法观照的角度;无论多么强大的反光能力,总有一些光线湮灭消失无法反射成像。镜像与物质世界的相似度永远达不到100%,这个世界,有足够的资格要求我们对它保持几分敬畏。
谢谢提问者,你的思考真的很棒!
-----
网友解答:
-----
客观不是真实!
-----
网友解答:
-----
如果不纠缠于“客观”概念的变迁,直达其意,客观就是主观以外的“观”,指更接近真实的看待。主观以外当然还有其他人的他观,那也属于主观,而非客观。只有不同角度许多主观的集合才接近客观,因此客观就是“接近真实”的观。
确实存在一个人类感觉与认知以外的客观真实世界,是人类一直努力接近,却因感官与认知的局限始终无法彻底明白的世界。因此存在“感觉与认知的客观、真实的客观”两个客观世界。
人类对自己的感官局限已经展开了探索,通过超越感官的仪器,测试所有视听触味嗅的感觉范围、速度、精度、准度,发现了感觉限度、延迟、错觉、幻觉等各种误差。尽管感觉之外可依靠仪器弥补,但仪器之外仍存在广大未知世界,不用说什么平行宇宙、虫洞、灵魂……的猜想,即使量子力学所揭开的世界,对人类来说已经是迷之存在了。
如果说哲学中描述的客观,较接近人类感觉与认知的客观世界,科学的客观还包括未知的客观世界,但实际无论哪种“学”,都只能受限于人的感知能力(包括仪器)以内,而这个极尽人类感知能力的客观世界,与真实的客观世界仍然不是一个世界,真实的客观世界永远存在于人类不断进取的感知能力面前,永不可得(若得到人就变身上帝了)。
主观与客观的论述,一般属于哲学类论述,其中的客观主要指人类感知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如果人类感知世界的状态是平等无差的,就没有主观、客观分类的必要了。关键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千差万别,还经常完全相反,且相互排斥、互不相让。因此理清何种观点更接近人类能够感知的客观世界,就变得必要了。
真正阻挡人类客观看待的,是基于“为私而动”的习惯所形成的“固有认知”。人的一生充满选择,绝大多数人始终遵从于己有利的选择,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由此养成了单边性的思维与行为惯性,渗透到人的一切判断与决定中。人在以往经历与认知学习中,也是将经验与学习信息选择性地储存到记忆库中,凡于己有利的多会成为重点关注对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判断能力,必然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人即有“为私而动”的惯性,达到“客观”对大多数人就是件困难的事。是否以客观主义倾向进行研究的学者就客观呢?是否唯心主义就主观、唯物主义就是客观呢?都不一定。辨别一切“判断、决定、理论”是否客观的标准,依据的只能是人类能感知的客观事实。客观事实是多点、多面、多相,不以人的想法、意志而改变的。
渗透于所有思维与行为中的、“为私而动”的惯性,时刻微调着人的感觉与认知,包括屏蔽部分感受、修改部分感受、调整部分认知,以使总体思维方导向利己的角度。这种内在操作是无时无刻不知不觉间进行的,没有深度自省能力的人断无可能察觉到。而人世间的所有理论几乎无一例外,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人的惯性左右,无论左派右派,革命派保守派。
若要做到人感觉范围内的客观,即要超越所有理论之外,更要超越个人“为私而动”的思维惯性之外,否则“客观”就只能是一顶帽子,一句空话而已。
人类感觉范围内的客观世界有多宽广呢,宏观肯定超越家庭、集体、国家、地球、包含可探知的宇宙了,微观肯定超越细胞、分子、原子、包含量子了。
即使拉回到自己身边的现实环境,一个事件的发生如何能进行客观的判断,取决于我所获得的信息量,以及对所有信息的辨别能力。我能理解一个表情或动作内在的意识运作过程吗?如果不能,仅通过事件过程的看待,甚至道听途说,如何能做到客观呢?因此对事件最接近客观真相的看待,一定是对同一事件多人多视角的集合,即使那最终集合的也只是接近客观,而非客观的真实。
在很多人连自己一亩三分地都超越不了的情况下,我所能涉及到的客观世界,恐怕还远远到不了人的感知世界边界,更不用说真实的客观世界了。
-----
网友解答:
-----
“客观”是我们通过我们五官听闻看摸等感知作出的一个有相的判断,认为你所感受到的就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真正的“真相”却需要我们具备的智慧,看到这些“客观”事物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它们真正的起源是什么,在禅学中,我们自认为“客观”存在的东西,实际“真相”是所有因缘起合造成的让我们觉得真实的实相,实际是虚无的,人的一生实际都是水面作画,最后也是虚无的,是我们在自己的心里走完一生。
-----
网友解答:
-----
用佛家的道理讲的话,客观才是虚妄的。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十二生肖的人缘怎么样?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