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当太子时想巴结卫绾,卫绾一点面子都不给他,汉景帝当了皇帝为何还重用他?
汉景帝当太子时想巴结卫绾,卫绾一点面子都不给他,汉景帝当了皇帝为何还重用他?
-----
网友解答:
-----
卫绾这样做,既救了自己,也救了汉景帝。这一点,是汉景帝登基之后,通过和卫绾的一次坦诚的对话才明白的。所以他当然要重用卫绾。
卫绾出身平庸,但他能做好自己的事,并做到出色,这是一个普通人成功的“捷径”。
《史记》中太史公对卫绾的一技之长,用了个“戏”字。
绾以戏车为郎
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卫绾因为玩车玩得好,玩得溜,所以得以担任汉文帝的近身侍卫官员,郎官。
这个“戏”字,用在这里,真不是啥好词。“戏”的本义就是宫廷中的一种残酷的游戏。就是用奴隶和死囚同野兽搏斗,以供贵人们取乐的活动。
以太史公遣词用句的精准凝练,很能代表当时的人对卫绾出身的蔑视。
要知道卫绾对太史公的老师董仲舒可以说有知遇之恩,太史公仍旧对卫绾的出身是这种看法,可见当时的人对卫绾“戏车”出身有根深蒂固的歧视。
作为一个只有“戏车”之长的普通人,卫绾当上侍卫官的表现就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没有私心杂念。
这看似普通的作为,却获得了文帝的好感。卫绾慢慢累积功劳,最终荣任汉文帝的侍卫长,中郎将。
这等于汉文帝把自己的人身安全,完全交给了卫绾,可见他对卫绾的信任。而卫绾能做到这一步,也是非常的不容易。
卫绾意识到自己出身平庸,但他没有选择自暴自弃,充分发挥自己专长,获得了郎官这个升迁的敲门砖之后,也没有因为自己是“戏车”出身,而选择放纵自己,一直谨守本分,兢兢业业,最终做到了文帝侍卫长的位置。做好自己的事,是一个普通人提升自己真正的捷径。
卫绾不投机,严守本分,既救了自己,也救了汉景帝。
文帝活得不长,四十七岁就驾崩了。他在弥留之际,交代自己的儿子,卫绾是个忠厚老实的长者,要善待他。
汉景帝当时肯定是答应了。
但在景帝登基之后,面对窦太后把持朝政,景帝急于建设自己的班底的情况下,景帝却足足有一年没有搭理卫绾这个父亲亲自向自己推荐的老实人。
卫绾也不去追究这到底是是什么原因,依旧本本分分做自己的事,并且比文帝在位时,更加的勤勉谨慎。
终于忍耐不住的反而是汉景帝。他在一次去上林苑游猎的路上,解开了谜团。
汉景帝把中郎将卫绾叫到了车上陪着他,这叫做参乘( shèng ),就是皇帝坐在车子左边,赶车的坐在中间,陪乘的人坐在右边。对臣子来说,是很高的荣誉了。
汉景帝笑眯眯地问卫绾:你知道我为什么让你同乘御辇吗?
卫绾的回答差点把景帝气疯了:我就是个代郡(卫绾的老家)的车把式,侥幸当上了您的侍卫长,我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
汉景帝听他连个“谢主隆恩”都不说,终于决定还是打开天窗说亮话了:我当太子的时候,请你吃饭,你为什么没来吗?!
原来,汉景帝当太子的时候,为了笼络人心,请群臣宴饮,大家伙都去了。就只有卫绾这个汉文帝的侍卫长,说自己有病,没去!
这让汉景帝相当不痛快,因此记恨至今。
卫绾一听汉景帝说起这事来,赶紧请罪:臣罪该万死,但确实是病了!
好嘛,态度很端正,还是没认错啊。
汉景帝一天得听无数遍“臣死罪”,知道这句话是个大臣不用过脑子都能顺口就说出来。紧跟着这句后面说出来的话,才是臣子们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没办法,通过这个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没能“收服”这个“老实巴交”的侍卫长。汉景帝只好示之以恩,表示要赐给卫绾一把宝剑,所谓“红粉赠佳人,宝剑送英雄”嘛。
可惜,“老实巴交”的卫绾表示,你父亲已经送给我六把宝剑了,麻烦你换个思路吧。
汉景帝不信,宝剑不就是该送来送去的吗?言下之意,怎么没见你拿出来显摆过呢?
都还在你手里?汉景帝不死心。
卫绾回答很干脆:“俱在!”
“拿来我看!”
不仅六把剑都在,而且很明显连拔都没拔出来过。这下汉景帝服气了。
好嘛,这也就是卫绾始终低调做人,但凡卫绾高调一点,“故剑情深”这个词就不属于汉宣帝刘询了。
汉景帝这下算真正服气了。卫绾这是在无声地表示,汉文帝非常器重他,他很感恩,所以会把这一腔感激之情,完完整整回报到汉景帝身上,汉景帝不必怀疑他的忠心,更不必再有所“表示”来收服他。
汉景帝想明白了,估计出了一身冷汗,对啊,当时要是身为汉文帝侍卫长的卫绾也倒向自己,那估计卫绾的小命和自己的皇位,都悬了。
汉景帝想想卫绾的表现,还真是这么回事。卫绾的下属郎官有错了,卫绾就把错揽到自己身上,有功了,他也不抢,就是老老实实地担负起保卫汉景帝的责任。
对于一个侍卫长,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
从后面卫绾的发展轨迹看,汉景帝最终是认可了卫绾的人品,也了解了他的“工作风格”。
不能让老实人吃亏,汉景帝把卫绾派到他的儿子,河间王刘德的身边做太傅,让卫绾一脚迈入清贵官员的行列。
河间献王刘德,是当时的太子刘荣的同母弟,终其一生也没有动过争王位的心思。反而以搜集古籍为乐。对儒家典籍的传世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其中就有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毛诗》和《春秋左传》。
这看起来,真的很像卫绾的做派,那就是,做自己一个藩王该做的事。
说起藩王,可算是汉景帝即位之初最大的心腹之患。
吴王刘濞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做反。大家都知道,所谓“清君侧”,从来都是为了“清君”。
这从汉景帝杀了晁错也没平息“七国之乱”就可以看得出来。
最终,汉景帝还是任命周亚夫为将,讨伐七国之乱。同时下令卫绾为将,率领河间的兵力,参与讨伐。
终于在三个月之后,平定了七国之乱,让汉景帝顺利达成了削藩的目的。
而卫绾也因功升至中尉。也就是长安的治安最高长官,后来又因为军功升至建陵侯。
又三年,太子刘荣被废。汉景帝觉得卫绾是位忠厚长者,不忍心让他干“脏活”。就赐他告老还乡,转而让那个坐看野猪攻击妃子,而只懂保护汉景帝安危的“酷吏”郅(zhì)都来抓捕太子刘荣的母族栗姬的家人。
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当汉景帝立刘彻,也就是未来的汉武帝为太子的时候,汉景帝又把卫绾请回了长安,让他当刘彻的太子太傅。这一年是公元前150年。之后,又升卫绾为御史大夫。
历史的车轮又转了一圈,继汉文帝托孤,汉景帝又对卫绾赋以了托孤重任。
当然,汉景帝当时才39岁,可能没想那么多,但是把教导太子的重任给了卫绾,足见汉景帝对卫绾的信重。
汉景帝在对周亚夫失望之后,先是在中元三年(前147年),任命项羽的堂弟刘舍为丞相。接着在前143年任命卫绾为丞相,卫绾达到了宦涯的顶峰。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崩,汉武帝继位,时年十六岁,还是个孩子。相信汉景帝驾崩的时候,会很佩服自己有远见的。
卫绾在汉景帝当太子的时候,没有像其他的大臣一样,赶紧去讨好太子,给自己铺路。而是选择了不投机,做好自己的本分。因此也获得了两代君王的信任。作为一个普通人,做自己该做的事说起来容易,但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却需要时时警醒,不追波逐流,保持初心,方得始终。
卫绾严守本分,不意味着他毫无建树,他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急先锋。
太史公评价卫绾
醇谨无他,绾无他肠
很容易让咱们误会他毫无建树,只知萧规曹随,是个“老好人”式的纯臣。
但是咱们通过前文已经知道,虽然卫绾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没有特殊才能的普通人,他做的事似乎也只能称做是尽职尽责。
但是,正是这些“普通”人,才是维系整个汉王朝正常运转的中坚力量,也是什么时候都缺少不了的力量。
更何况,卫绾可以说得上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先锋人物。
西汉版的“黄老之术”到汉武帝这里,已经不适应形式的发展,汉武帝也迫切想要加强君权。
但是,窦太皇太后却是黄老之术的坚定支持者。
这对祖孙就有了执政思想上的矛盾。
汉武帝为了选拔儒家的人才,一登基就下了一道“举士诏”,命天下推举贤良入士。
而作为曾经的太傅,现在的丞相,卫绾很配合地上了一道奏章:
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政,皆罢。
啥意思呢,就是那些学习申不害,商鞅,韩非等法家思想,和苏秦张仪等纵横家之术的人,一概不要。很明显,汉初法家和纵横家根本就不是主流,占主流的是黄老之术!
可是,明说不要黄老之术,那就直接触怒了窦太后了。所以,卫绾就很聪明地把矛头指向了法家和纵横家。
汉武帝很愉快地批示:
可!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大兴儒术的功劳全都归功于卫绾和汉武帝这对师徒。少傅王臧,以及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再加上太傅丞相卫绾都是儒家。
再加上,虽然汉初为了休养生息施行的是黄老之术。但这也只是西汉版的黄老之术,治理江山靠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肯定是不合适的。实际上西汉施行的是外黄老而内刑名的统治措施。
更由于汉高祖刘邦在晚年时,也注意到了儒家思想对统治的作用,汉初,也任用过如
丞相张苍,太中大夫贾谊
等儒学之士。
不过,卫绾这份尊儒的奏章,可谓是打开了招揽天下儒士的大门。
儒士们纷纷应举。
其中,就有太史公的老师,明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卫绾对儒家学说称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学说居功甚伟。
卫绾这个普通人,了不起。
通过卫绾的经历,确实能够看到,一个普通人,是如何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成为改变历史的一份子。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但是,正是普通人才是历史长河里的主流。
客观地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出发!这也是卫绾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而不衰的原因所在。
-----
网友解答:
-----
刘启当时是太子,也就是将来的皇帝。太子请汉文帝身边的近侍吃饭。其中中郎将卫绾居然装病不去。这件事,实在让人不理解。毕竟所有人都会想方设法巴结太子。而巴结好了太子,也意味着确保将来的荣华富贵。而得罪太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可想而知。既然如此,为什么卫绾还要拒绝刘启呢?
(刘启剧照)
更让人不解的是,我们知道,刘启这个人其实是个心胸并不宽广的人。当时吴王刘濞的儿子和他下棋,一言不合,拿起棋盘就砸在刘濞儿子头上,结果把人家儿子砸死了,这也引发了后来的“七国之乱”。
刘启心胸不宽广的例子,还在处理周亚夫问题上。周亚夫帮助刘启平定了“七国之乱”,刘启让周亚夫当宰相。但是,因为周亚夫很耿直,一些事情不太买刘启的账,刘启因此很不喜欢他,结果把周亚夫逼得自杀。
由此可见,如果那么人要是不买刘启的账,得罪了他,下场是很惨的。
可让人奇怪的是,卫绾不买刘启的账,刘启当了皇帝以后,反而不断给卫绾加官,最后把刘启封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丞相这样的高官。那么刘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史记》记载:“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这里的“戏车”,意思是在车上表演杂技,或者表演与车有关的杂技。不知道这个“戏车”是怎么表演的,历史上似乎缺乏这方面的记载。(有人觉得这个太过玄幻,认为卫绾当的是“太仆”之类的与皇帝车马及路政有关的官员。但是这个“太仆”是九卿之一,官职比中郎将高。显然这个说法不对。)
(卫绾剧照)
总之,卫绾因为杂技玩的好,很得汉文帝喜爱。汉文帝在临死前,特别交代刘启说“绾长者,善遇之”。
汉文帝为什么会特别对汉景帝交代这一点?我认为肯定与刘启请汉文帝身边的近侍吃饭而卫绾不去这件事有关。汉文帝害怕刘启会为难卫绾,所以特别这样交代。
那么,刘启为什么要请汉文帝身边的近侍吃饭呢?这主要是因为刘启当时有些担心,汉文帝会不满意,把他的太子之位给废掉。因为汉文帝腿上曾长有一个疮,邓通经常给汉文帝吮吸。有一次,汉文帝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邓通说,太子最爱你。后来,太子刘启去见汉文帝,汉文帝让他吮吸,刘启做出为难的样子。汉文帝因此很不高兴。
这件事,让刘启害怕了,所以才请汉文帝身边的人吃饭,希望他们能在汉文帝身边帮他美言两句。
卫绾不去,其中所表现的意思,就是他对汉文帝非常忠诚。
古代的皇帝,最忌讳大臣的,就是大臣“交通太子”。也就是提早巴结太子。提早巴结太子,就有巴不得皇帝早死的嫌疑。卫绾不去,显然就是他非常忠诚于汉文帝的表现。
(周亚夫剧照)
如果卫绾是因为忠诚于汉文帝,而不接受刘启的请吃,刘启是不会痛恨他的。
刘启在当了皇帝以后,对卫绾进行了一次考验。他请卫绾和他在同一个车上到外面去走了一圈,回来的时候,就问他,当年请他吃饭,他为啥不去?卫绾说,当时确实是生病了。汉景帝就赏赐他宝剑。卫绾说,他手中还有当年汉文帝给他的六把宝剑呢。汉景帝说,你难道都没有拿来送给别人过吗?卫绾说没有,把那六把宝剑给汉景帝看,果然封套都没开过。
这件事,其实就是刘启考验卫绾是不是对汉文帝忠诚的表现。考验的结果,卫绾果然非常忠诚。也因为这一点,刘启也非常信任卫绾,后来才提拔他为河间王太傅,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丞相等。
周亚夫这样的人有能力有大功,但是在刘启看来,他们对皇帝不忠诚,所以惨遭不幸。而卫绾等人虽然没什么本事,不过是个耍杂技的。不过因为对皇帝忠诚,所以,刘启要让他当高官。
(参考资料:《史记》)
-----
网友解答:
-----
卫绾是个什么人?开始他只是一个小车夫,就是领导汉文帝的一个小车司机,既没有区满腹诗文,也没什么过人的才能,也就是一不能文二不能武的那种人。那么,区区一个马车夫,为什么连
汉景帝这样的皇帝人物都要巴结他、并重用他呢?
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卫绾就是车夫这一行业的状元,他赶马车的技术是当世一流的,据说可以玩“漂移”,就好比现在的“飚车”超级能手,也因此受人推荐,做了汉文帝的马车夫。不管什么职位,只要能经常待在皇帝这样重量级的人物身边,那么此人的身份必定也受到的抬高,而成为他人注目的人物。但是,卫绾却是个处很低调的人,他总是不卑不亢,从不因自己的身份低贱而看不起自己,也从不因自己的身份特殊趾高气昂,而一心一意地干好自己的事务。
据说,汉景帝当太子的时候,想巴结卫绾,而卫绾却一点面子都不给他。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太子刘启想宴请老爸汉文帝身边的一些官员,到自己的太子府中来饮宴,就是下令让下人请一些朝中的王公大臣等重要人物,前来相聚。这事一传开,可想而知,太子的饭局,谁不想参加,于是凡被邀请到的人,无一不兴高彩烈的前往。但是,也在邀请之列的卫绾,却说自己有病,而推托没来。于是很多人都说他不会做事,这不明摆着不给太子面子,而得罪了太子吗?所以在大家认为他就只不过是一个傻傻地车夫罢了,上不了什么大台面!
殊不知,这正是卫绾的过人之处——我是汉文帝的车夫,皇帝还健在,没有必要去攀太子高枝!如果真去了太子府,皇帝肯定会说我对他不忠,而太子又肯定会说逢迎巴结。再说,太子一下子邀请那么多人,谁的表现再好,谁表现再好也不会有太深的印象。而自己不去,反而会让太子记住,自己是一个稳重之人。并且,此后卫绾做事更加的谦虚谨慎,什么都任劳任怨。所以,不要小瞧任何人,小小车夫也是胸有乾坤。
不过,这汉景帝也不是平常之人,卫绾没来府中赴宴,自然使他印象深刻,于是他就留心看看卫绾到底什么意思。
汉景帝即位之后,
一次,他带领一干人要外出打猎,并且在众人面前一定要让卫绾坐在自己旁边。卫绾顿时受宠若惊,汉景帝问他为何我请你赴宴,这时
卫绾心知肚明,但却不好声辩,便坚持说那天自己生病了。
汉景帝听了没有说什么。但到了
下车的时候,突然拔出身佩宝剑,“朕这把剑赠送给你如何?”
“这……这如何使得啊!话说宝剑赠名士,美女配英雄。陛下这么贵重的宝剑,微臣接受不起啊!再说,先皇曾赏赐过臣六把宝剑,但臣却没能练成‘六脉神剑’,实在惭愧和很啊!”卫绾惊慌失措地说。
“哦,那‘六脉神剑’如今在哪里呢?”汉景帝问。
“先皇所赐的剑自然都在臣的家里啊!所谓剑之道,剑在人在,剑亡人亡这点臣是一定要遵守的啊!”卫绾说。
回去后,汉景帝就立即派人去卫绾的家里,一查看,果然如此。于是他从此更加看重卫绾的诚实之处了。
这时,汉景帝对卫绾为人处事的态度越来越满意,便开始重用他了。当发生“七国之乱”时,汉景帝派了很多人去平定,其中也派了
卫绾去,而卫绾也立下了战功;但是汉景帝对别的有功之人,都进行了封赏,唯独没有赏卫绾什么。但卫绾却无丝毫没有不满的情绪。
景帝对卫绾的表现,看在眼里,赞在心上。于是便决定真正的重用他了。接下来,汉景帝就封卫绾为“建陵侯”,随后就任命他为当朝大丞相;接着,并让七岁的太子刘彻,拜太子太傅。
从此,卫绾便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官仕生涯,而他也确实是一个尽心恪守的好官,对刘彻的成长培养尽心负责,从而使刘彻成为一代名君——汉武帝。
-----
网友解答:
-----
已故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两个女儿李讷、李敏的名字出自太史公《史记》中的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本来是司马迁用来高度评价卫绾的,称赞他只干实事,不说空话,是个行重于言的实干家,是可靠的君子。
卫绾出身低微,是个老实人,不会工于心计,却懂人情世故,文帝时期,太子刘启经常在家中举办宴会,以笼络人心,壮大势力,卫绾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每每在邀请之列,心细如发的卫绾却担心文帝会怀疑他私下讨好、巴结太子,所以每次都小心翼翼地称病拒绝了,对此刘启很不感冒。
文帝临终时,叮嘱刘启要重用卫绾,但已经是景帝的刘启对卫绾有成见,冷落了他一年多时间,直到有一次,景帝召卫绾一同去上林苑观光,路上景帝问卫绾为何当初屡屡拒绝自己的宴会邀请,卫绾不敢言明心事,依然坚持说自己真的病了,真的不能参加。
因为景帝把卫绾凉了一年多,但他没有丝毫怨言,依然忠心耿耿地认真做事,他真正因病不能参加宴会,事后也没有给自己解释以套近乎,以取得谅解求重用,说明是过忠厚的人,景帝觉得这人可靠,联想到老爸的嘱托,准备重用他;于是景帝解下佩剑送给卫绾,这是皇帝对臣子恩宠的表示,多少人梦寐以求拥有这样的时刻啊,景帝也以为他会感恩戴德呢,不成想,卫绾又一次拒绝了。
景帝懵圈了,卫绾说:“先帝已经赐我6把剑了,皇家给我的恩宠已足够了,所以,我不敢再接受了。”,
景帝认为佩剑是要经常更换的,“难道你还没更换掉吗?”,卫绾说:“6把剑都在”,景帝于是较真起来,调转马车到卫俯一游,果然,6把剑还在,而且光亮如新,纤尘不染。“,于是,“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
景帝开始充分信任他,任命他为河间王的老师,后来“吴楚”赵哄造反,景帝令他带领河间王的兵马抵抗叛军,因平叛功绩显著,而官至中尉,下面赢得了步步高升,直到三年后被封为建陵侯。
公元前150年,景帝立胶东王刘彻(即后来的汉武帝)为太子,景帝特地安排卫绾担任刘彻的老师,刘彻能成为文武双全的一代帝王与卫绾的教导戚戚相关,
后来,景帝让他取代桃舍担任了丞相。
-----
网友解答:
-----
卫绾出身低微,早年是汉文帝的马夫,但他为人忠厚,办事干练,因此很快就做了中郎将,隶属于郎中令管辖,成为了皇帝身边的中级侍从。
当时,太子刘启经常在家中举办宴会,邀请王公大臣参加,卫绾也邀请之中,但因为担心汉文帝怀疑他结交太子,每次都称病拒绝,对此景帝很不爽。
汉文帝死的时候,嘱咐汉景帝重用卫绾,但汉景帝对卫绾有意见,一年多都没有重用他。有一次,汉景帝去上林苑,召卫绾同行,路上景帝仍对之前的事耿耿于怀,问卫绾为何拒绝他的邀请,不参加他的宴会。卫绾不敢说心里话,只说自己真的病了。
此前景帝把卫绾晾在一边,冷落了他一年多,但卫绾不仅没有怨言,还和原来一样尽心尽责办事,因此汉景帝觉得这人确实是个人才,又想起文帝的嘱咐,很想重用他。
在去上林苑的路上,汉景帝解下自己的佩剑送给卫绾,以示恩宠。他以为卫绾会欣然接受,没想到卫绾这次又拒绝了。对此,汉景帝责问他为什么这么不给面子?
卫绾回复汉景帝说:“先帝曾经赐给了我六把剑,皇家给我的恩宠已经够多了,因此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赠送。”
汉景帝说,佩剑都是经常更换的,难道先帝送你的佩剑都还在吗?卫绾说都还在,不信去我家里看。汉景帝估计是真是不信,一掉头还真跑去人家家里看,一看果然还在,而且保存的很好,所有的剑都像新的一样。
经过这件事情,“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越来越看重卫绾,将他任命为河间王的老师。后来吴楚造反,又诏令他带领河间王的兵马抵抗吴楚叛军,因有功而官至中尉——长安的治安长官,三年后被封为建陵侯。
公元前150年,汉景帝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即后来的汉武帝,这次汉景帝又让卫绾担任汉武帝的老师,教汉武帝做人、读书、处事。
后来,汉景帝又任命卫绾为御史大夫。过了不久,卫绾又取代桃舍出任丞相一职。在丞相的岗位上他也干的不错,汉景帝因此觉得卫绾敦厚干练,将来可辅佐少主,十分尊宠他,经常赏赐财物给他。卫绾当了三年丞相,汉景帝就死了,汉武帝继位后,因为他母亲王太后的干涉,就找了一个理由,免了他的丞相之职,任用国舅田蚡为丞相。但在内心深处,汉武帝仍十分尊敬这个老师,私下里仍经常听取他的意见。
《史记》中,司马迁用“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高度评价卫绾,称赞他不说空话,只做实事,是一个可靠的实干家,我想这就是他受重用的原因吧。
-----
网友解答:
-----
看到本题的第一反应就是某个答友提到的那个男子娶了当初自己调戏骚扰时怒骂的女子而没有娶当初有所回应眉来眼去的那位,
君王要求排他性的忠诚,和男子要求排他性的贞烈,在古代确实是共通的,为这位答友点赞。
齐桓公宽恕管仲站在敌对立场射其钩(差点要了他的命)以管仲为相,成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是一个例子;晋文公宽恕两次提前赶到追杀自己的寺人披(又名勃鞮、履鞮,寺人就是宦官),得知其举报吕省、郤芮谋反之事,避免重大的政治危机,也是一个例子;至于后世唐太宗李世民重用曾经为隐太子李建成出谋划策的魏徵,成吉思汗重用曾经射伤自己的哲别(者别,Jebe),也都是同一类型的事情。
话说寺人披见晋文公的时候理直气壮:
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即位,其无蒲、狄乎!
意思是说:
执行国君的命令只有一心一意,这是古已有之的制度。除去国君所厌恶的人,只看自己是不是能够竭尽自己的力量(不看是不是应该)。(当时您在蒲地就是蒲人,在狄地就是狄人),蒲人和狄人对我来说又算是什么呢?现在您即位了,难道就没有当时的蒲人和狄人一样的敌人吗?
晋文公作为成熟的政治家,一听就服气了。
而我们来看卫绾回答汉景帝的“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这个问题时,一口咬定是“死罪,实病!”,打死不改当初称病的借口,虽然不诚实,但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给足了景帝面子(包括当初称病其实也不算“一点面子都不给”)。
卫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很容易被后人视为领导司机这样的幸进之人,但是
御本身就是六艺之一,卫绾在汉代实际上是正途出身,所谓文帝时醇谨无他,景帝时一年多不理睬他依然日以谨力,当得起现代人们常说的一件件小事做好,就是大事。
另外,汉文帝将要驾崩的时候,还特别叮嘱过景帝说“绾长者,善遇之”,加上景帝亲自考验发现卫绾妥妥帖帖地保存着文帝赐予的6把剑、有过错就自己承担不与其他人争执,有功劳却经常推让给他人,所以确定了他“忠实无他肠”。
综上,汉景帝无论是从父亲的遗命还是自己的考察,都发现卫绾很忠诚也能干,当初的不和皇帝以外的人即使是太子拉关系的所谓“不给面子”反而成为了加分项,所以很重用他,更觉得适合辅佐少主(汉武帝)。
-----
网友解答:
-----
西汉大臣卫绾,像是《西游记》中的沙僧,没有花花肠子,废话不多,是个兢兢业业、闷头干活的实在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评价:醇谨无他,绾无他肠。
卫绾原来是个马车夫,因为车技出色,成为汉文帝的专职司机。
汉文帝很喜欢他,临逝前嘱咐汉景帝说:“卫绾是个忠厚长者,好生对待他。”
汉文帝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担心景帝会给卫绾穿小鞋。
起因是汉景帝做太子时,曾宴请皇上左右近臣去喝酒,卫绾装病不去。
要说汉景帝一点也不生气、不记恨是不可能的,他即位后,就把卫绾晾在一边,整整一年,对卫绾不闻不问。
卫绾则办事更加谨慎认真,并没有表现出不满的情绪,汉景帝终于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吴楚七国之乱时,朝廷诏令卫绾为将,领河间兵力讨伐叛军,立下功劳,升任中尉。
后来,卫绾做了丞相,期间,虽无大的建树,但也无有过失。景帝认为他敦厚老成,对他很信任,多次赏赐。
-----
网友解答:
-----
讲个故事你就懂了,
一个地主有一妻一妾,小妾漂亮,妻普通,一公子去调戏其妻,妻怒目而视,将他轰出去,转而调戏其妾,妾半推半就与之苟合,
后地主去世,有人问公子,你是愿意娶其妻还是娶其妾?
公子说,当然是妻啊,
你说为什么?
-----
网友解答:
-----
在古代,皇帝和太子之间,往往有一种微妙的关系。所有人都知道,只要皇帝死了,皇位顺理成章是太子的。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关系,有些疑心病重的皇帝就会认为,太子是盼望自己早点死的。
所以在古代皇家,太子这个位置,往往都是如履薄冰的。历史上甚至还有一个著名的‘太子诅咒’,基本上所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的嫡长子或者所立的太子,最后都无法顺利即位。
因为太子的特殊性,皇帝允许太子参政议政,但是一般不允许太子和朝臣们交往过密,培养自己的党羽,因为太子的在朝臣们中的拥护者多,很容易就会左右朝政,从而威胁到皇帝的权利。
而卫绾当时就是因为明白这些道理,所以才不接受太子的邀约。卫绾认为只要自己忠于职守,尽了自己的本分就好,谁当了皇帝,我一样好好工作就是了,没必要提前效忠,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不得不说卫绾是一个直臣,也是一个心思细腻小心谨慎的人。
但是当时作为太子的刘启,却不是这么认为的,刘启那时候为了尽快的熟悉朝政,正在极力的想和朝臣打好关系,希望以此得到大臣和汉文帝的认可。
那次宴会就像是一条路,路上来往的都是同路人,而卫绾的拒绝就像一个大写的不认可,刺激了初出茅庐的刘启,所以刘启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
后来,直到刘启继位之后,都没把这件事忘了。
那么,刘启作为一个堂堂的太子,为什么要这么在意卫绾呢?
当时刘启不过是一个刚刚成年的男孩,初涉朝政,根本就不认识卫绾。他当时之所以在意卫绾,主要是因为向刘启推荐卫绾的人,是汉文帝刘恒。
众所周知,刘恒几乎是汉朝历史上最完美的君主了,刘恒在刚登基时,就妥善解决了开国功臣党的问题,重视农业发展,关注民生,带头去民间劳作,规定皇家用度一切从简。
刘恒在位期间母慈子孝,夫妻和睦,没发生过外戚乱政事件,对内休兵安民,对外积极外交,去世的时候还吩咐,无需守三年国丧,只需要吊丧三日即可。刘恒的一生,无论是做儿子,做夫君,做父亲,还是做领导几乎都挑不出什么毛病,堪称完美。
这样的父亲推荐的人,刘启自然不敢不重视,可是头一回打交道,就吃了闭门羹,这也让刘启感到很懊恼。
至于汉文帝为什么要推荐卫绾,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这主要是因为经过多年的观察之后,汉文帝认为卫绾确实是个人才。
卫绾最开始被刘恒看上,就是因为车技好,车技在古代是君子必修六种功课中的“御”,简单来说,卫绾最开始是刘恒的司机。
别看不起司机啊,汉朝的时候,用人是不论身份地位的,只要有才能,一律都可以出来做官。例如,开国功臣夏侯婴最早就是刘邦的司机,后来跟刘邦打仗,一跃成为开国功臣,也算是司机中的传奇人物了,而夏侯婴最后做到了九卿之一的太仆,荣耀庇荫了好几代后人。
而卫绾作为汉文帝的车夫,后来更是从车夫一路做到了丞相的位置,将司机变成了一个潜力型职业。
不同的是,夏侯婴给刘邦赶了几十年的车,所以才逐渐上位。而卫绾则是投其所好,正中汉文帝刘恒的心意。
汉文帝刘恒非常爱飙车,换到现代简直就是炸街小王子,根据《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的记载,汉文帝在巡视霸陵的时候,想要从高处陡坡上面急驰下去,被骑马的袁盎拦住了,袁盎担心车毁人亡,劝住文帝,阻止了汉文帝的飙车行为,不然文帝一定是会飙下去的。
而汉武帝登基之后,卫绾就做了一个郎官。郎官这个职位,类似于清朝御前带刀侍卫,能够亲近皇帝,一般皇帝想要重用谁之前,都会先封为一个小官,就近观察其人的品行能力。
汉文帝是一个仁慈的君主,一生守成,他认为卫绾是一个小心谨慎,而且很少犯错的臣子。所以汉文帝认为以当前的局势,一定能够用得上卫绾。所以他还在临终前嘱咐刘启,一定要好好对待卫绾。
后来刘启继位,因为记着之前的事,并没有任用卫绾。换做旁人可能会讨好新君,免得被穿小鞋,但是卫绾依然在原来的职位上兢兢业业,并没有一丝讨好。
知道刘启登基一年之后,刘启渐渐地能够面对这件事了,这才将卫绾叫来给自己赶车,创造一个机会和卫绾共处。
在赶车的过程当中,刘启就问卫绾:你知道我为什么叫你赶车么?
卫绾当时回答说:不知道。
刘启又问:我之前叫你参加我的宴会为什么不来?
卫绾回答:我病了。
刘启接着又说:那我送你一把剑吧?卫绾则是坚决推辞说,家里还有先帝赠的六把剑,您这把剑我就不要了。
这段对话,简直老实的可爱,让刘启都叹了一口气,算了,拿什么理由跟人家计较呢,于是在这之后,刘启就开始任用卫绾。
刘启重用卫绾之后,发现卫绾这个人,做事非常谨慎,极少出错,而且宽宏大量,经常包容属下的过失,从来不争功,简直是一朵不染尘埃的小白花。于是汉景帝就更加信任卫绾了,后来将卫绾封为河间王太傅。
注意,这个职位是这么念的,河间王的太傅,就是朝廷的辅佐大臣,也是帝王之师。这个职位,只有深得帝王信任和有能力的人才能去做。
后来七国之乱爆发,刘启派大将军周亚夫平定七王之乱,卫绾辅助招募士兵,周亚夫当时就跟卫绾说,有个城池久攻不下怎么办?
卫绾给周亚夫出主意,不如先断了敌军的粮草,以此来威胁他们。此后,周亚夫听取了卫绾的意见,果然拿下城池。
七国之乱被平定之后,卫绾就凭借辅佐平叛的功劳,升任为河间中尉,一下子从文官变成了武官,因为卫绾在每个职位上都做得很出色,所以后来又被汉景帝封为建陵侯,任太子太傅,御史大夫,又做回了文官。
卫绾虽然没有上战场打过仗,但是也算是文官武官都做过了。
再之后,太子刘荣因为其母栗姬言行恶劣而被废,卫绾这个太子太傅也受牵连,随即被罢官回家了。其实太子刘荣被废,纯粹是因为他母亲的问题,太子本身并没有犯什么错,所以也就不算卫绾这个老实人的责任了。
但是朝廷中有一个立场问题,认为卫绾是废太子的人,如果继续任用,想必不会尽心尽力的辅佐新太子,所以就贬黜了卫绾。
简单的来说,哪怕你没有错,为了能够感激涕零的效忠新君,也要由旧主子不分青红皂白的将你发落,再由新主子将你找回来,如此臣子才会战战兢兢,不敢再有二心。
如果换成别人,这招对人心的拿捏确实有用,但是对于卫绾,一个从文帝时候就兢兢业业的打工者,连当年做太子的刘启,都可以不给面子,怎么会有二心呢。
所以,刘启的这番折腾,确实有点多此一举。
在刘彻被立为太子后,刘启又打着新太子的旗号,将卫绾召回,重新做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换人,太子老师不换人。
这次刘启还是将卫绾封为御史大夫,掌管刑狱,因为御史大夫做的好,监狱管的好,五年后,卫绾又被任命为丞相。
至此,卫绾的高光时刻终于到来了。
卫绾这个人,敦厚谨慎,所以一生顺风顺水,最终得以身居高位,虽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是他做事勤勉负责,能够做到不出错,也算是相当不容易了。
但是要说卫绾没有能力,那也是不可能的。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做到圆满周到。卫绾的能力,完完全全是在文帝和景帝的时候被历练出来的,这绝对是身经百战的能力。
一般拥有丰功伟绩的臣子,一定是在国家面临巨大改变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只有出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正所谓大破大立。
而卫绾做经历的时代,是汉朝倡导休养生息的两代帝王在位时期,所能做的只有稳重求进。
后来景帝去世,武帝继位,众所周知,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最能折腾的主,稳中求进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野心了。于是在汉武帝继位一年之后,汉武帝认为卫绾与自己政见不和,就找了个狱中含冤者未能平反冤情的罪名,将卫绾罢官。
从此,卫绾只享受侯爵的封赏,再也没什么实权了。
虽然卫绾自此之后被罢免,但这其实也是一件好事,要知道,汉武帝这一朝,多少重臣都不得善终,能够平安,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有人说,卫绾并不是一个优秀的臣子,这一点我们保留争议。什么是优秀的臣子呢?陈平曾经说过,丞相的职责包括,辅佐君主做出正确的处理政务,领导群臣各司其职,安抚四方诸侯和各族,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这几条,卫绾身为丞相全都做到了。要按照这个标准来说,他一定算是优秀的臣子。真正的天纵英才是很少的,大多数人正是卫绾这样的普通人,出身普通,资质也普通,通过兢兢业业的历练,才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走出一条明晃晃的逆袭之路。
这就是卫绾的一生。
-----
网友解答:
-----
汉景帝对卫绾这叫拉拢,不叫巴结。至于当了皇帝之后的汉景帝问什么还重用卫绾,那就是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了”。
卫绾出身不高,在汉朝想向上爬自然要谨小慎微。身为太子的汉景帝请文帝身边的近侍吃饭,卫绾不去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表态,自己心中只有汉文帝,从没想过另攀高枝,留好后路。
汉文帝时期的近臣大部分都是出身勋贵之家,卫绾一个“司机”出身,能得到如此高位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对于汉文帝,卫绾自然是感恩戴德,要处处表现自己的忠心。当时身为太子的汉景帝请文帝身边的近臣吃饭,用意很明显,就是结好文帝身边的人,以为内援,为今后接班做准备。
太子请吃饭,就算是出于礼貌也不应该拒绝。勋贵出身的子弟背景硬,底子厚,和皇家本身有可能亲戚套着亲戚,自然要高高兴兴的赴宴,和未来的皇帝套一套近乎。卫绾不行,出身不高,万一赴宴喝的高兴说错了话,引起汉文帝怀疑自己有二心,自己就只能重新回马厩养马当“司机”。万一汉文帝,想“杀鸡给猴看”震慑一下身边近臣,不要私交太子,希图富贵,卫绾就可能成了那只“鸡”,用来震慑出身高贵的“猴”。考虑到身家性命,这顿饭到底是吃不得。不仅吃不得,还要想尽办法让大家知道自己没去太子的吃请,不然低调处理,“史记”怎么会有记录,无他,还是想让汉文帝知道表忠心。
等到汉景帝当了皇帝,卫绾当时的不给面子就成了做事谨慎,实际上,卫绾除了一意讨好皇帝,做事谨慎,根本就没有任何成就。后来能当上丞相,完全是因为皇帝想要侵夺相权,愿意任用弱势宰相。说白了卫绾对皇帝最大的好处就是两个字“听话”。
当了皇帝的汉景帝先是把卫绾晾了一年多,这个是自然,当年敢于公开薄自己的面子,不教训一下怎么行。但是用还是要用的,毕竟老爹汉文帝在临死之前嘱咐过,那就先考察一下。汉景帝召卫绾同乘一辆车,这在当时是极高的政治待遇,在车上自然要说到旧事。
汉景帝就问卫绾:“晓得我为啥子叫你一起坐车么。”
卫绾此时早就没有了当时拒绝吃请时的义正言辞,把身段摆的非常低:“我本就是一个司机出身,侥幸到了今天的位置,想不明白为什么。”估计当时脸上还挂着受宠若惊的表情。
景帝看老小子身段摆的这么低,很高兴,接着问:“当年请你吃饭,你为什么不去。”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去解释什么,特别不要显得很聪明的解释“你看你爹还没死,你就请我们吃饭不合适,我怎么能去呢?”景帝真的在乎这个事,就不会召见卫绾了,此时不过没话找话,随口一问。
卫绾很老道,就简简单单的回答:“我病了。”和当年不去一个借口,反正死无对证,还能显得自己老实可信。
果真景帝再一次拉拢卫绾了,“我要赏赐你宝剑。”
这个时候,卫绾再一次拒绝了汉景帝,还抬出了汉文帝:“先皇已经给了我六把剑,臣不敢再要赏赐。”当时大臣都会拿着皇帝给的宝剑换东西,卫绾出身低,自然缺钱,却把这些剑都留了下来,为的就是表忠心。此时汉景帝要赐剑,卫绾就有了表忠心的机会。
景帝果真问:“六把剑你都留着。”
卫绾回答“是。”景帝叫人取来宝剑,果真都没用过。其实宝剑又不是什么大物件,卫绾好歹是国家高级干部,家里别说六把宝剑,六十把,六百把也放的下,此时,卫绾拒绝赐剑,就是抓住机会表忠心。
景帝很感动,心想“老小子可以,是个听话可靠的人。”
之后,汉景帝对卫绾的任用就围绕着四个字“老实可靠”。
先是让他给儿子河间王当太傅,河间王被卫绾调教的老老实实。后来汉武帝刘彻被立为太子,卫绾就成了太子太傅,御史中丞,位列“三公”。汉景帝身体一直不好,为了给年轻的刘彻铺路,连平定七国之乱的首功周亚夫都杀了,却越来越喜欢“老实可靠”的卫绾,干脆让卫绾当了丞相。
汉初出强相,先不说“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一代名相萧何。按照陈平对汉文帝的说法,我作为丞相,除了你皇帝我不管,其他的我都管。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汉文帝的宠臣得罪了丞相张仓,张仓要弄死他,这位宠臣求汉文帝都没有用,后来汉文帝做和事佬,请两人吃饭,这位宠臣把头磕破了,张仓才放过他。周亚夫做丞相的时候也经常怼的汉景帝没脾气,连皇后的哥哥想封侯周亚夫都敢不批准。
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
卫绾这个丞相当的,却是让汉景帝很舒服,连多余的话都不多说一句,更不要说敢专权,敢驳皇帝的面子,说白了还是那四个字“老实听话”。
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
-----
网友解答:
-----
说到卫绾,可能许多读者并不熟悉。卫绾不出名,却是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元老。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位君主都非常喜欢卫绾,三位皇帝都给予了王绾极高的评价。
卫绾最大的特点,便是非常忠厚正直。三位皇帝也都看中卫绾这点,所以都给予卫绾相应的尊重。汉文帝时期,卫绾因为“弄车之计”,获得了晋升的机会,因为兢兢业业得到了一步步升迁,直到升为中郎将。卫绾没有因为受到汉文帝的宠爱就忘乎所以,还是继续保持谦虚敦厚的作风。
汉文帝时候,太子刘启曾经邀请卫绾参加宴会,但是卫绾却称病不去。卫绾的做法固然可以讨好汉文帝,但是却有可能得罪汉景帝。从历史记录来看,汉景帝是一个非常“腹黑”的君主。汉文帝临终之前,嘱咐汉景帝好好对待卫绾,由此可见卫绾在汉景帝心中的地位。
汉景帝登基之后,一度冷落卫绾,但是卫绾还是依然保持以往兢兢业业的态度。一年之后,汉景帝开始重用卫绾,并且赐予卫绾宝剑。吴楚七国之乱后,卫绾因为战功提升为中尉。因为栗太子之事,汉景帝让卫绾告老还乡,改派苍鹰郅都处理栗太子之事。汉景帝晚年,卫绾接连担任御史大夫、丞相,成为汉景帝一朝重臣。汉武帝即位之后,卫绾继续担任丞相。此后因为一些“琐事”,而被免相,得以安享晚年。
汉景帝是一个非常“腹黑”的君主,忠君为国的晁错被腰斩,当年跟他有仇的邓通被活活饿死,立下战功的周亚夫被整死,窦婴因为一道假诏令而被诛杀,栗太子也被活活整死。卫绾当年以生病为理由,拒绝参加汉景帝的酒会,摆明了不给汉景帝面子。为什么汉景帝没有整治卫绾,反而重用他,并让他辅佐汉武帝呢?这似乎不符合汉景帝的性格,其实这又非常符合汉景帝的性格特征。
卫绾能够受到汉文帝、汉景帝的欣赏,自然因为他有一定才华。如果卫绾是一个不学无术之人,也不可能一步步成为丞相。卫绾因“弄车之技”受到欣赏,因为其他才能和功劳一步步得到了升迁。汉景帝时期,又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军功。卫绾能够率领军队,建立战功,自然有一定才能。
卫绾在中尉的位子上,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此后又因为才能,逐渐升为御史大夫和丞相。汉景帝、汉武帝年间,如果没有一定才能,万万不可能担任丞相之职。卫绾有一定才能,也是汉景帝重用他的最主要原因。
汉朝初年,有才华的人非常多。一方面功臣集团继续存在,另一方面新锐大臣又不断涌现出来。卫绾只不过是众多大臣中,并不起眼的一位。有才能的人不少,但是能够不张扬、忠厚、谨慎之人却不多。卫绾正是这样一位有才,又谦虚、谨慎、忠厚之人。汉文帝和汉景帝都非常欣赏卫绾这一点,汉文帝去世之前还不忘强调:“绾长者,善遇之。”
汉文帝去世之后,卫绾也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做事风格,并没有因为汉景帝的冷落而有所改变。栗太子事件爆发之后,汉景帝也知道卫绾过于忠厚,所以换上了更加凶狠的苍鹰郅都。汉景帝看中了卫绾的忠厚,并没有计较过去的“恩怨”。
卫绾既有一定才华,又非常忠厚老实,更关键的是这个人对于汉景帝没有任何威胁。周亚夫的军事才华更是无人可比,而且也非常终于汉室。但是,汉景帝还是想整死了周亚夫。栗太子是汉景帝的亲生儿子,最后还是被汉景帝整死。周亚夫和栗太子等人一定要死,归根结底是他们有可能威胁到皇权。周亚夫有可能威胁到汉景帝的地位,栗太子有可能威胁到汉武帝的地位。
卫绾却不一样,他不会威胁到了皇权,也不会威胁到汉景帝和汉武帝。在卫绾心中,皇帝大于一切。当年之所以不去参加汉景帝的宴会,也是因为他忠于汉文帝。我们可以认为卫绾只忠于皇帝,并不会因为钻营而所有企图。
汉景帝虽然是一个比较“腹黑”的君主,但是也是历史上的明君。汉景帝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用,也知道什么样的人一定要除掉。汉景帝基本的识人之能与君王的度量还是有的。汉景帝时期,提拔了不少人才,各个人才也基本上都能发挥才华。汉景帝一朝也算是人才济济。汉景帝能够看出卫绾的忠心,也看出卫绾能够尽心尽力辅佐君王。所以,汉景帝没有必须要整治这样的忠厚老实之人。
汉景帝在位期间也需要为汉武帝培养一套人才班底,以便于汉武帝顺利执政。卫绾只忠于皇帝,不受团体左右,正是辅佐太子的最佳人选。汉景帝自然知道当年父子将卫绾留给自己的深意,所以他效仿父亲将卫绾留给自己的儿子。
汉武帝登基之后,依然担任丞相,并且成为汉武帝的左膀右臂。汉武帝登基之初,权力依然掌握在窦太后手中。卫绾为汉武帝提出了一些有见树性的意见,卫绾的意见触犯了窦太后的利益。窦太后随便找了一个理由,罢免了卫绾的丞相之职。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是什么让你坚持学古代文学的?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