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没有煤气和天然气,城市人口是怎么做饭的?
以前没有煤气和天然气,城市人口是怎么做饭的?
-----
网友解答:
-----
我经历的是:解放前后一段时间是烧从农村买来的柴块,也就是树木破成的小块条,后来就烧煤球,用煤加上泥土做成的,和鸡蛋一样大小。到六七十年代就开始烧蜂窝煤了。八九十年代开始广泛地用煤气到现在的天然气以及用电器作饭。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燃料也在不断更新,更方便更卫生更环保了。
不知今后的发展,以什么当燃料作饭,也许是太阳能、核材料;也许以上都不用,用什么?
未可知也。
-----
网友解答:
-----
从前的时代,是值得回忆的。以前的城里人,过得也是神奇的生活。
好多人那时早上上班带个铝饭盒,盒里面是中午饭。然后饭盒放在食堂,中午统一上蒸笼热好,就能开吃了。
只要单位有锅炉房,下班的时候一定要提一暖瓶热水回去,这样,就省得烧水了,又省一笔。
在家做饭的燃料和炉子,那更是五花八门。
第一,电炉子。
凡是烧电炉子的,基本上用的都不是自己家的电!那时候单位厂子管一切,我们这儿的一个厂,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齐备,还有厂医院,厂小卖部,厂雪糕厂,厂服务公司。。。
而且,厂子还分宿舍,就在厂子边上!
所以,从厂里拉根电线烧小电炉,就成了许多人的干法。当然,过段时间厂长会下令清理一次,不过过了这阵子,线又扯起来了。。。
第二,煤炉子。
这种炉子主要采取砖头和黄泥做成,也有铁做的,里面有几根炉条,是烧散煤,烟煤的。烧的时候需要引火柴,最下面放一团纸,纸团上面放少量细细的引火柴,小心点着纸张,引火柴盖上,然后上面用小铲铲点散煤,然后用通火柱捅出一个火眼,用风箱或者鼓风机吹风,就能把煤引着火。
城里不像农村有那么多大柴火,硬柴火,但是也有妙招。只要在夏天到街上把吃过的冰棍棒捡回来,当引火柴,非常好用。捡个两大筐,就能用许久。
第三,煤油炉子。
这种炉子是铁皮做的,烧的是煤油。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老师楼道里一个人门外一个煤油炉子。用这东西做饭,好处是不需要烟筒,轻便,缺点是成本高。
第四,蜂窝煤炉子。
烧散煤浪费多。所以有能人就发明了蜂窝煤。把散煤加上黄土再加水,用一种先进的手动机械一压一按,就做成蜂窝煤了!小时候我也做在家过这东西,很有成就感!
第五,液化气灶和液化气罐
这个有的地方也叫煤气罐煤气灶。反正两个要配套。一罐气省着用,能用一个月吧。没有了,去液化气站换罐子就行了。
第六,酒精炉子。
酒精炉子最小,这个适合于需要偶尔使用的场合。比如液化气罐正好没气了。使用酒精炉子要小心,千万不能拿着酒精瓶子往燃烧的炉子上加酒精。最好的办法是找个注射器,抽一管酒精,一挤就挤到酒精炉的火盘里了。这样很安全。
第七,柴火灶。
城里缺柴火,但是有的人家在郊区,或者在乡下能拉来柴火,那就烧柴火灶。但是非常少。
基本上就这么多吧。我知道还有的地方用太阳灶,牛粪马粪火,还有的地方直接用石油,不过这些不具备普遍性,提一下也就行了。
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
网友解答:
-----
五六十年代烧过柴。
农村的朋友用马车,马驮到城市里面的市场上卖,还连带卖引火的松毛,松明。
没用几年又改烧煤,烧焦碳。
进入六十年代后期就烧煤球,蜂窝煤了。都是由厂家生产供应的。
那时城市的白天都是灰蒙蒙的,虽然汽车不多,但污染也相当的严重。
厨房里是没现在这么干淨了,不及时清理就会有层灰的。
那时一般省会城市住房高于五楼的不太多,都这么用吧。高楼层多数是办公机关,也用不着烧柴,煤什么的。
实在要用也是煤油炉,电炉,酒精炉什么的。当然特大城市煤气用的早一些。
那时一般住户也会烧火取暖,所以常发生火灾,煤气中毒什么的。
所以那时警车不多,但救火车,救护车的笛声是常听到的。
一般救火车的声音是:完了,完了的叫!
救护车好象是:闪开,,,,,闪开的吼。听到挺吓人的!
街上的行人车辆听到唯恐避让不及。那象现在,你叫你的,我想让也让不开。
进入八十年代开始普及煤气,先进点的是天然气,液化气。可算是清洁能源了。天空也开始变蓝,变透明了。
但现在我几乎都用电磁炉,无明火,安全卫生。
再配上一台微波炉,完全能滿足应用。
看来液化气,电加热是今后的主流。还会出现什么新能源就不得而知了。看社会及科技的发展呗。
-----
网友解答:
-----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城市家庭烧水、做饭、取暖在使用煤气和天然气之前基本上都是使用烧煤球的炉子的
夏天使用铁皮制的“土炉子”,冬天除了做饭外还要取暖,就用铸铁材料制的“洋炉子”!
那个年代城市里住平房的居多,到了夏景天,因为天气炎热,炉子不能放在屋子里的!像天津北京的大小胡同、上海的个个弄堂里,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放着一个烧水做饭全能的“土炉子”。
有句话叫做:“心急吃不上那煤火饭,嘴急喝不了热豆粥!”用烧煤的炉子做饭很不方便的,你若着急上班、上学那十有八九就迟到了!
在你要做饭之前先要把炉子点好,这可不像如今用煤气灶一打就着直接就能用了。没有个把小时做准备是做不成饭的!
每天上午家家户户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天津叫生炉子)点炉子。生炉子可是个技术活:先把炉膛清理干净,炉底垫一层烧乏过的煤球,点着火劈柴一定要多放,一半劈柴一半煤球才能把炉子点着,开始冒烟后在炉顶上放一拔火罐!看效果——炉子里的烟冒得越浓越好
一般上午九、十点钟家家户户大小炉子差不多一起冒烟,简直是妥妥的一道(那时期不讲究什么环境污染的)“靓丽的风景线”!
几十分钟后,炉子里的烟全部散尽,再次把炉子里的煤球加满继续烧。待到炉子里的煤球被烧成了红彤彤的颜色时,好啦!此时可以施展发挥你的厨艺做中午饭了啦!
看到这里你大概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那个时代城里人早晨大多都是到早点铺里去吃早餐,而不是在自己家里做早饭了!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460条回答。
听说过煤炉吗?
中国是煤炭大国,并不缺煤。
建国之前,即便是城市内烧饭的燃料还是比较落后的。
当时很多家里都有土灶,主要是烧柴。当年的菜场内就有人专门卖柴。
柴和米面蔬菜一样,是每家每户需要的日常用品。
彭德怀回忆,他8岁时父母都死了,奶奶让他和弟弟一起去讨饭。彭德怀不愿意,赤脚上满是积雪的山上,砍了一捆柴去卖,换了一点钱。
当年卖柴的很多,价格也不贵。
乡下或者县城就没这么讲究,有什么用什么,烧草、烧秸秆的什么都有。
建国后,城里陆续开始使用煤炉。
但这种煤炉和今天我们看到的煤炉,有很大不同,它用的是一个个的煤球。
家庭主妇每天一大早起来,就必须首先用容易烧着的劈柴引火(一般先要用报纸之类做纸媒),然后点燃煤球,这叫做生炉子。
生炉子是个技术活,需要掌握时机,如果手脚比较笨的人可能搞很久也升不起来。
尤其是一些煤球质量不好,或者湿度较高,就要了主妇们的命了。
而且煤球的热量有限,往往燃烧不完全,需要定期掏炉灰,又脏又累,而且点燃以后有很浓重的味道和烟雾。
但客观来说,这种煤球的煤炉体积也小多了,比以前土灶是巨大的进步。
但是,这种煤炉安全性较差。如果主妇平时不注意,导致煤球半燃,很容易造成全家一氧化碳中毒,送掉性命。
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的机械学家老焱若教授,发明了压制蜂窝煤的机器。
蜂窝煤就先进多了,味道小、热量高、不容易产生一氧化碳导致中毒。
中国陆续开始使用这种蜂窝煤。
但是,在毛时代计划经济时期,蜂窝煤也是严格配给的,有蜂窝煤票,主要供应大城市,很多小城市和县城没有这种供应或者供应很少。
其实,即便是煤球也是配给的,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搞到的。
很多县城压根没有煤球配给,只供应散煤。一些住户就将散煤自行搞成一块块煤饼使用。
一个老先生回忆:在1966年到1976年间,天津主副食供应都定量,蜂窝煤也要配给。
过年时候,天津市民每人供应半斤鱼,半斤花生、二两瓜子。每户供应一瓶白酒、五分钱一包的小干虾皮、八分钱五斤土豆、每人1斤肉1,还有5两菜油或花生油。
还有2到3包香烟,至于蜂窝煤每家定量供应,多拿一块都不行。
当时楼房很少,但也有一些基层楼房。其实,住楼房未必有什么好,因为要搬东西。比如蜂窝煤,搬上楼就很费劲。这倒不是说它重,而是易碎。万一要是搬运期间摔碎了,就惨了。
-----
网友解答:
-----
过去楼房比较少,住平房的多,烧大鍋作饭,上山打柴,有銭人家烧煤,刚解放時家家住小破平房,到秋天都上山打柴,那時学校一到秋天学生就上山打柴,留冬天生炉子敎室可冷了,那象现在孩子念书有暖气,现在家家有电气液化气放便多了,人也呆懒了。
-----
网友解答:
-----
念友75年复员进工厂,机修车间车,钳,铆,锻,焊等工种齐全,76年自制汽炉子(两毫米厚冷轧板,罐顶底圆弧型),加汽油口盖上装自行车气门芯,罐内装80%汽油量用气管子加压,开始炉具喷火声音很大,喷出来的火苗大于天然气,两年后研制出带消音器喷火头,火苗与天然气相似,使用了几年之后有了煤气罐配有炉具,煤气罐使用十几年后楼改为煤气管道,有了更先进自动打火炉具。
-----
网友解答:
-----
先是煤球后来是煤基,后来有了煤气,很便宜!再后来天然气也有了,一直到现在。现在用电也很多,几乎占了一半。
-----
网友解答:
-----
大家好,我是五班长。
煤气和天然气是不同的,煤气是以煤炭为原料生产的燃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炭,一氧化炭是一种有毒的气体,一旦泄漏对人是一种致命的伤害。而天然气是从地层下直接开采出来的气体,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烷烃,形成的气体具有无色、无味、无毒的特性,是一种家庭安全理想的燃气。
在没有煤气和天然气的时代,农村人做饭烧柴,山上、原野、田间、地头随便弄些树枝、柴草、桔柑来都可以烧,可城市里没这些东西,所以城市人做饭主要是烧煤。煤由政府机构采购限量供应给每一个家庭,每一家庭凭煤票到煤店里购买,煤店里供应有成品煤和散装煤,成品煤有做成圆柱形的还有圆球形的,这种煤稍微贵一点,有的家庭为了便宜,专门买散装煤,也有的城市是成品和散装按比例供应的。
买煤、搬运、储存、做煤是个苦差事,虽然当时小,但还是有很深的记忆,买煤首先要借板车或三轮车去拉,骑三轮车就是在14岁买煤时学会的,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公有制,煤店员工都是体制内工作人员,需要自己将买好的煤装入车内,这一项就够你累的七窍生烟了,然后你还需将煤运回家。当时我家离煤店有十来里地,还有一大一小而个上下坡,一个人是断断不行的,每次买煤都是我和爸爸两个人,遇到上坡时还要请求路上推一把助力,所以当时我和同学放学路上看到拉东西吃力的人都会上去帮助推的。
煤远回家后就更累了,因为我家住的是三楼,如果是成品煤,那就要搬运到三楼,现在空手走个三层都走不动,可当时来回要搬二三十趟。如果是散装煤,那就要在楼下找个空地挖坑掩埋起来,等到楼上的成品煤快用完时再挖出来做成煤饼搬上去,做煤饼时需要找一个有太阳的好天气,整个过程费时费力。现在想起来真是难以想象,不就是吃个饭吗?可当时为了吃一口饭就是那么困难。
用煤做饭可没有天然气那么方便,先要用柴火引燃,等到煤火旺到真正能做饭炒菜时,起码也要半个钟头以后,你要心急还没等到火旺就做饭,做出来的肯定就是夹生饭,炒的菜也没香气。一般城市双职工家庭没有那么多时间点炉子,所以烧饭的炉火就不熄灭,晚上和中午用拌好的湿煤封起来,湿煤中间一定要捅一个孔,不然没有氧气煤火就灭了。遇到冬天煤还是取暖设备,在房间内装一个煤炉,在煤炉上装一个长长的烟囱,一直通到窗外,靠炉火的温度来取暖,如果操做不慎,窗和门关的过紧,这很容易引起煤气中毒,有些家庭就是这样一夜全完的。
过去为吃一口热饭就这么困难,冬天更难。
谢谢阅读
-----
网友解答:
-----
煤气罐的使用,对我来说应该是90年以后的事情了。在此之前使用什么做饭呢?煤,蜂窝煤。
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大杂院里,不仅家家一年四季都要烧炉子,且基本上都没有厨房一说。冬天,室内生个炉子,既取暖,又做饭。炒菜炝锅儿的时候,油烟弥漫,咋办?没办法,只能是开门开窗户。到了春夏秋三季,家家屋外面的门旁边或窗户根儿下,都会有一个一米多高、单坯儿砖砌成的墙垛子,里面放着个铁皮炉子,供日常烧水、做饭使用。赶上下雨天,上面就盖上块铁板,饭焖熟了,炒菜时咋办呢?只好把炉子拎进屋,打开门,放在门口处炒。直到76年地震以后,受搭建地震棚的影响,许多家庭方才在自己家的屋檐下或空闲处搭上了带顶的小棚房,从而使得当时的家居生活,终于向前迈出了一步。即:做饭有了专用的厨房!
生炉子有多不方便呢?除了有地方放炉子,还得有地方放煤。煤场子买了煤虽说都有专人送,且还会帮你搬到院内房前,但刚做出来的煤湿咋办?就只能是烧着以前的、晾着现买的了。如此,没地方放行吗?贴着墙根儿码放好了,下雨天咋办呢?所以,也要用砖头垒上个圈(第四声)儿,上面盖上些木板子,再压上块儿油毡。这里,咱说的仅是蜂窝煤,要是烧煤球儿,不仅添煤脏、掏灰脏,存放起来也不如蜂窝煤省地儿、整齐,所以咱就不说它了。
好啦,炉子有地儿放了,煤也有地方存了,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吗?事实上,还真没那么容易!
晚上不用火了,则要把火封上。能保证不灭吗?谁也保正不了。灭了又咋办呢?只好重新生火了。所以,家家还要买些劈(第三声)柴备着。赶上火灭了的时候,把炉膛子里的煤掏净,放入纸和柴,最后还要放上一块儿引火炭,点着了、火旺点儿了后再放上块儿煤。然后,在炉口上放一个拔火筒子。这其中,还要手里拿上把破蒲扇,不停的对着炉子下方的火门儿可劲儿的煽……
如若邻里之间的关系不错,当然也得是人家不用着火的时候,先过去跟人家说一声,待人家把火烧旺了喊你时,赶紧的夹着块儿新煤,到人家那里换回一块儿烧的红红的煤来放在炉子里,再夹上两块儿新煤,用拔火筒子拔上,这火着上来后才有底劲儿呢!
不过话说回来,家里的火炉子也未必都是晚上才封。比如家里头父母都是双职工,你早晨上学前就要先把火打开烧旺些,然后再封上。中午回家赶紧打火,把剩饭热热吃了,还要封火。下午放学回来再打开,火上来后赶紧添煤,然后才能做饭。有时下午放学后贪玩儿,忘了打火、添煤,傍晚大人下班回来了,饭没蒸熟,咋办?有时候怕挨骂,只好耍小聪明,火还没上来,就把米淘好,把锅坐上,一面用扇子煽一面慢慢的等着开锅。由于米泡的时间过长,蒸出来的饭水吧咂咂的难吃死了,除了挨骂还能等来什么呢?
我这说的这些,可还是当初的北京,这要是在南方呢?
87年,我去上海,上午时间,弄堂里随处都能看到手里拿着蒲扇生炉子的人。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像北京人一样晚上封火呢?第二年,我去杭州住在朋友家,终于弄清楚这其中的奥秘了。
杭州的朋友家,是在一条弄堂里,用北京话说,那还是条死胡同。房子的对面是一堵长长白墙,墙下,不远处就有一个水管子,水管子旁边都有一个水泥砌成的平台,用来放盆子什么的用。水管子下面是盖着长箅子的下水道。房子一家挨着一家,基本上都没院子,个别有的也是很小很小,所以,一大早的,死胡同里就烟雾弥漫了。为啥呢?大家都把炉子放在胡同里,生炉子!当然,如果是两口子都上班,就把昨晚上的剩米饭用暖壶里的水一泡,就着咸菜稀里呼噜的吃完,骑车走人。他们的炉子啥时候生呢?就等下班回来以后了。所以,傍晚前胡同里又要烟雾弥漫一阵子了。等火上来,做完了饭,紧接着就是烧水沏暖壶了。北京人家里头,一般两个暖壶就够了。可他们,至少四个。为啥这么多呢?因为晚上火就又要灭掉了,所以要在火灭掉前,把明天一天喝的用的水都要烧好。
看到他们天天都要生火、灭火的,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封火?天天生火多麻烦呀!”
他一句话就把我说明白了:“哪里有那么多煤呢?”
啊!我想起来啦,上学时地理课上老师说过“北煤南运”四个字。南方产煤的地方少,多是从北方运过去的,所以老百姓的煤供应量也比北京要少的多!
天天做晚饭前现生火,待火上来了再煮饭炒菜,容易吗?更何况南方雨多,特别是到了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天天都得冒着小雨生火,您说艰苦不艰苦吧?
好啦,关于那个年代城市里烧煤做饭的问题,就先聊到此吧。至于说楼房,我看见的是楼道里不少炉子,做饭时都在楼道里做。高层楼里怎么做饭?我没见过。哪位清楚,不妨也说给我听听……
-----
网友解答:
-----
我的记忆中,最早是煤球炉,也可以烧煤块,但煤球便宜,剩余的煤粉和上黄泥,还可做成煤球或摊成片再切成方块,凉干后再烧。
后来,用蜂窝煤,蜂窝煤分两种,一种炭煤用于引火,另一种是烧的蜂窝煤,蜂窝煤用起来比煤球清洁一些,也便于码放,还便于数量控制。
再后来,政府开始在城区推广使用煤气罐,煤气灶台一个23元,罐周转使用,用完再用空罐花钱购买重罐,当时好象一罐气2.6—2.8元,时间久了记不清了。煤气罐比煤球和蜂窝煤更清洁,也更省占地儿,夏天也更清爽,安全好用少煤烟。
再到后来,先是管道煤气,后又变为管道天然气,比以往的炉灶越来越清洁,越来越便利!
以前,还有人临时用电炉子做饭,还有煤油炉做饭,因并非常态应用,所以,在此一笔带过,现在各种电饭锅电炊具也在大量使用,也可以单算一种形式吧!
这就是大多数城市做饭灶具演变的全过程。
------------------
推荐阅读:
上一篇:HIV现在能治愈到什么程度?
下一篇: “说曹操,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