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汉景帝,为何非要逼死周亚夫?
一代明君汉景帝,为何非要逼死周亚夫?
-----
网友解答:
-----
周亚夫就是一个带兵打仗的,不懂政治。周亚夫的结局就是自找的。
关于周亚夫的历史,见于《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和《汉书·张陈王周传》。关于周亚夫的内容几乎没什么不同。
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承袭父亲爵位。
周亚夫有两个牛逼的事情,但非谁看,事情有好有坏
1、细柳营
汉文帝去视察周亚夫的军队,周亚夫的军士回答道:
军中闻将军之令,不闻天子之诏
。这种事情可以说军纪严明,也可以说拥兵自重,不把皇帝看在眼里,往大了说,就是有造反的嫌疑啊。周亚夫碰上了汉文帝,贤明的汉文帝没有往外出想
2、剿灭七王之乱。
剿灭齐王之乱这个不用多说,大大的军功。周亚夫也升了官。但是在吴军进攻梁王的时候,不管是梁王还是汉景帝求周亚夫发兵救助梁王。周亚夫都直接拒绝。连句委婉的语言都没有。要知道梁王可是窦太后认为要接班汉景帝的人物。自此,梁王和周亚夫有了嫌隙。梁王肯定不会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好话。
再有三件不好的事情
1、窦太后要皇帝给王皇后的父兄封侯。汉景帝与丞相周亚夫商量。周亚夫一句“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这是大义没错,别这么直白吗。要知道梁王在窦太后跟前已经把周亚夫数落的不像样了。这次汉景帝还是相信了周亚夫
2、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投降汉朝,汉景帝要给这五个人封侯。周亚夫直接顶回去了,认为投降的人不能封侯。这次周亚夫就没这么幸运了,汉景帝没听。被否决的周亚夫不开心,赌气称病不上朝。汉景帝也没含糊,趁机免了周亚夫的丞相官职
3、汉景帝赐宴。给了周亚夫一块大肉,没切开。也没筷子。周亚夫不高兴。嚷嚷着要给他拿筷子。汉景帝开玩笑说:这些不能满足你要求吗?周亚夫谢罪,趁着汉景帝起身的功夫,自己起身离开。汉景帝看着周亚夫的背影说:
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此时的汉景帝是动了杀机了。只需要一个理由了。
过了没多久,周亚夫的儿子惹麻烦了。买了五百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准备给周亚夫去世之后用。买就买吧,周亚夫的儿子不知为何不给人工钱。这些工人们就上报汉景帝,状告周亚夫用了天子的东西。汉景帝责问周亚夫,倔脾气的周亚夫拒不回答。
汉景帝将周亚夫交给了廷尉,廷尉直接问周亚夫是不是想造反。周亚夫回答道:我这些东西都是给死人用的,那里来的造反。还是狱卒点明了周亚夫,即使你活着不造反,你买这些东西难道想在地下造反吗?
无比气愤的周亚夫,在狱中绝食五天而死。
回答很辛苦,求关注点赞
-----
网友解答:
-----
汉景帝是个有作为的“二杆子”,尽管历史上没有“明君”的头衔,没多少歌功颂德的评价,死后无任何“捧死人骨头”的庙号,但不能说明他平庸无能。
个人认为:任何历史人物的赞扬与贬抑都要看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了社稷江山,为了既得利益,为了个人形象(都是人,你要设身处地,这无可厚非),他有些刻薄寡恩、不懂随机应变、缺少刘备的虚伪、不愿逢场作戏!
晁错脚踏实地,继承与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坚定主张“纳粟受爵”、鼓励农耕、发展经济。在抵御匈奴侵略的问题上,倡导“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积极防御匈奴肆意掠夺。
政治上,主力“削藩”,收回诸侯王的政治特权,巩固中央君主集权;为此损害了各诸侯王的利益,吴王刘濞等七国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武力判乱,犹豫不决的汉景帝为息事宁人,私下听从了袁盎的建议,设计在东市腰斩了蹶功甚伟的“改革先锋”晁错。
其实,七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刘濞并不理会汉景帝的“壮士断腕”,人家有更高的追求,还要九五至尊的宝座以雄霸天下!汉景帝被逼无奈,在仓促中启用了周亚夫(周勃的第二个儿子)平叛。
周亚夫凭耿耿忠心、崇高的威望、出色的指挥能力很快平息了“七国之乱”!
尽管是一芥武夫,但因平叛中创立的功勋,周升职为宰相,这一切是汉景帝亲自下令操作的结果;但景帝还是怀疑猜忌他,在一次宫廷宴会上,景帝故意不给周亚夫摆筷子,周亚夫是坦率的人,没多想就向管事的要筷子,景帝却说:“难道你还不感到满意吗?”,
周亚夫只好向景帝跪下谢罪;景帝刚说了个“起”,羞愧难当的他马上站起来,自己走了,景帝叹息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身经百战的周亚夫逐渐老去,儿子周阳私自购买了五百套盔甲,准备为父亲百年后陪葬时用;有人告发了他,汉景帝则下令:立即把周亚夫逮捕审问,而且暗中指使廷尉传话周亚夫:“纵使生前天上不反,死后也会在地下谋反“的话。
周亚夫如醍醐灌顶,明白“最是无情帝王家”,深知自己“在劫难逃”!便于狱中绝食五天而死。
周亚夫为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景帝之所以逼死他,是多疑、猜忌、试探的个性使然,作为政治人物,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味到!
-----
网友解答:
-----
一代名将周亚夫最后羞愤自杀,很多人都把责任怪在周亚夫自己身上,认为这是周亚夫性格太直,又功高震主。总之,周亚夫被逼自杀,基本上是“咎由自取”的味道。果真是这样吗?
咱们先来说说周亚夫怎么会绝食自杀。
(汉景帝剧照)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对他非常器重,提拔他到中央担任丞相。不过,周亚夫很快就和汉景帝闹矛盾了。所闹的矛盾主要是这几件事:
一是汉景帝准备废了刘荣的太子之位,改立儿子刘彻,周亚夫表示反对,这让汉景帝不高兴。最后还是废了刘荣,改立刘彻。
二是窦太后想给汉景帝的皇后王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侯,周亚夫不同意,这让窦太后不高兴。
三是因为有五个匈奴将军归顺汉朝,汉景帝一高兴,就打算封这五人为侯,周亚夫不同意,汉景帝再一次不高兴,不听周亚夫的,依然封了五人为侯。
周亚夫见汉景帝都不听他的,就推有病,要辞职。汉景帝也想试探一下周亚夫性格是不是还那么直,就设宴招待周亚夫,在他面前放了一大块肉,却不给筷子。周亚夫问厨师要筷子,汉景帝说:“这么一大块肉还不够你吃吗?你还要!”周亚夫明白是汉景帝安排的,立刻请罪。但汉景帝还没有说“免罪”啥的,周亚夫就起来回家了。汉景帝很不高兴地说:“这样的人,怎么能辅佐太子呢?”
(窦太后剧照)
后来,就有人告周亚夫要造反,汉景帝把他抓起来。证据是在他家搜到了五百甲盾(其实是他儿子买来放在那里的冥器,等周亚夫死后在葬礼上用的)。周亚夫虽然解释,但廷尉却说:“就算你在阳世不造反,也会去阴间造反。”周亚夫羞愤不已,最后绝食而死。
看完整个过程,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看看周亚夫究竟有什么错?
第一,周亚夫反对汉景帝换太子。太子是国家的根本,一般都是不能轻易换的。再说,太子刘荣根本没犯错误,不过是因为他母亲栗姬不讨汉景帝喜欢而已。栗姬不讨汉景帝喜欢的原因,是汉景帝经常选妃充实后宫。这本来就是汉景帝做得不对,周亚夫的反对有什么错呢?
第二,窦太后想立王信为侯,周亚夫不同意的理由是,刘邦说过,非刘姓不封王,无功劳不封侯。王信手无寸功,又不姓刘,凭什么封侯?再说了,就算刘邦没说过,朝廷把这样一个人封侯,那不是败坏吏治风气吗?事实上,这一点汉景帝也明白。当窦太后给他说的时候,他推说要和朝廷商量。周亚夫不同意,汉景帝就给窦太后说,不是我不同意,是周亚夫不同意。汉景帝就这样把责任全推在周亚夫身上,把周亚夫给出卖了。周亚夫有什么错?
第三,汉景帝把五个投降过来的匈奴将军封侯。汉景帝的意思是,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匈奴将军投降过来。周亚夫却认为,一个人投降变节就可以封侯,那不是鼓励投降吗?显然,汉景帝和周亚夫在这里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面对匈奴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策略?是招抚还是打击?二是在军队里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价值尺度?是以利益为主还是以道德为主?我们不能简单就说明谁对谁错,但有一点。就算汉景帝这样做无可厚非,其实也是无效的,因为这样是解决不了匈奴问题的。
(周亚夫和太子刘彻剧照)
既然周亚夫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凭什么就该受折磨,被下狱?周亚夫没有活到被审判的那一天。如果他活下去,他的下场绝对不会比他的爹周勃更好。廷尉在折磨周亚夫的时候就说了一句话:“你不在阳世造反,你就必然去阴间造反。”这显然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廷尉之所以敢对一个丞相这么,说显然是受了汉景帝的暗示。也就是说,汉景帝一定要周亚夫死。
汉景帝为什么要周亚夫死呢?他早就说过答案:“这样的人,怎么能辅佐太子呢?”也就是说,因为周亚夫曾反对立刘彻为太子,他为了给刘彻扫除障碍,不管周亚夫有没有罪,他都要把周亚夫处死。
如此而已。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
网友解答:
-----
汉朝名将、太尉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立下赫赫功勋,被汉景帝提拔为丞相,但周亚夫有个致命的问题,他生性耿直倔强,不懂变通,屡屡在废立太子与外戚封侯事件中与汉景帝刘启作对,于是汉景帝一怒之下罢免了周亚夫的丞相之位,让他回封地反省。
周亚夫政治生命终结,这也就罢了,没想到汉景帝还想要周亚夫的肉体生命!
四年后,周亚夫正在封地平静生活,突然一纸皇帝诏书到了,说是要赐宴给周亚夫,让他速速入宫,不得有误。
周亚夫很是开心,看来皇帝还是念着他这个老臣哪,赐宴之后说不定就要重用自己了。所以赶紧去赶紧去,吃饭不积极,脑袋有问题。
周亚夫并不知道,等待他并不是一顿普通的晚餐,而是一个巨大的侮辱,和一次可怕的杀身大祸。
终于,君臣二人又在未央宫重会了,多年未见,刘启发现周亚夫更老了,说话也比从前温和很多,不像从前那么冲了。然而,刘启还是想按原计划耍一下他,看他是不是真的在这四年里被磨平了棱角。这也是他弃用周亚夫整整四年的其中一大原因。
图:周亚夫
说实话,刘启还是很感激很敬重周亚夫的,毕竟人家是个大功臣。可他就是受不了周亚夫那满身的倒刺,看到就讨厌。
于是刘启想了鬼主意,让人故意在周亚夫的席上放一大块肉,整盘菜就这么一整块没有切碎的肉,而且没有刀,也没有筷子。就这样。
这可叫人怎么吃?
嘿嘿,考验周亚夫的时候到了!
四年的闲居时光究竟有没有把他变得谦恭谨慎,或者还是死性不改的硬骨头,就看他怎么吃这块肉了。
结果周亚夫刚跟人聊完天,低头正准备要吃肉,忽然愣住,然后就开始嚷了——噎?我筷子呐?不是谁给我拿走了吧?谁手那么贱呐?一双筷子还不够用?——见没人理他,又转头去骂旁边主管宴席的宫吏——小子你还愣着干嘛,还不赶快去给老夫拿双筷子来!
失望,刘启太失望了。看来周亚夫还是从前的周亚夫,他难道就搞不明白——就算他有再大的嘴巴,朕不给他筷子,他也永远只能跟狗一样抓肉吃,否则就得挨饿吗?
图:芒砀山文物旅游区西汉帝王殿汉景帝
周亚夫这个暴脾气啊,他也不想想:皇家请客,那可是国宴,如此重大的场合,待客礼数竟然不周,这可能吗?这明显是故意的,故意给他难堪的。
这时,看到“服务员”迟迟不肯给他筷子,甚至连理都不理他,周亚夫也忽然醒悟了——原来这是一个圈套,皇帝在羞辱我!他这么做,就是想要我服软,乖乖做他的狗。
周亚夫当然不可能服软,士可杀不可辱,皇帝也不行!
气氛变得尴尬了。刘启冷眼看着周亚夫,看他如何吃肉。而周亚夫却始终没有动弹,他也只是静静的看着刘启,满脸倔强之色。
刘启心中怒火已经冲天,但仍强忍下来,挤出一丝冷笑:“此非不足君所乎?”
意思是:你有啥不满意的!你难道不知道你所拥有的一切包括这块肉都是朕给你的吗?想要筷子吃肉,可以,求我!
图:汉景帝阳陵“海内皆臣”16字方砖
其实说来说去,刘启还是在学他爷爷刘邦和老爸刘恒的那点儿帝王权术,只可惜学的实在蹩脚,只让人看出一小肚子鸡肠,半点儿城府和心胸都没有。
不过这也没啥好大惊小怪,专制制度嘛,就是专门制你的。此中妙处被制者永远无法体会,他们只能乖乖被制。眼一闭,牙一咬,忍一忍,挨挨也就挨过去了,多挨几次也就习惯了。
有些恬不知耻的奴才,说不定还能从中找到快感来。
然而,面对刘启这赤裸裸的耍弄,周亚夫仍没有丝毫退让,他可是个铁血直男,宁折不弯,因而只把帽子往地上一扔,躬身行礼称谢。这等举动,就像我们小时候被老师罚站的差生,虽然低头认错,但眼神执拗,愤恨不平。
刘启心中也清楚周亚夫其实一点儿都不服气,于是长叹一声,挥挥手让周亚夫起来。
接着,刘启也从座位上站起来,正准备再好好教育周亚夫一下为臣之道。周亚夫却忽然做了个让全体人目瞪口呆的事情。只听他冷哼一声“臣告退”,说完就转身快步走出大殿,走的那么决绝,旁若无人,连头都不回一下。
——得,爷不陪你吃这丢人饭了,爷回家自己吃方便面去!
真是太拽了,一个无权无职的退休老干部,竟敢对皇帝拂袖而去,真千古未有之硬骨头也!
一旁年方十四岁的太子刘彻忍不住讥道:“此人面目可畏,必能作贼。”(此句出自野史《汉武故事》,正史并未记载)
景帝听说,不觉冷笑,于是静静的目送着周亚夫的背影直到离去,然后环顾四周噤若寒蝉的几位朝廷重臣,沉声道:“此怏怏非少主臣也!”
意思是:这家伙态度如此嚣张,将来朕千秋之后,谁还能制得了他!朕决不能把他留给年轻的太子!
景帝这一句话,等于已给周亚夫判了死刑。
写到这里,小生我忍不住要穿越一次,去诘问一下刘启先生了。
您要觉得周亚夫用不了就别用,自己不用,也别留给儿子用,直接把周亚夫打发回封地永不叙用不就得了,干嘛要杀呢?
刘启大笑,反问:“你说呢?”
我不明白。据小生所知,你虽未为仁君,却也不是个暴君,更不是杀人狂,史书记载,你还在此前一年下诏大大减轻了百姓的刑罚。所以我更不明白,周亚夫为何一定要死。
刘启长叹:唉,其实朕又何尝想落下个妄杀功臣的恶名,但他自己要找死,我有什么办法!
找死?
是啊,谁叫他处处不给朕留面子。
不给面子就得死吗?周亚夫这只是想在人主面前坚持政见并保持自己人格的尊严,这又有什么不对吗?
当然不对。
为什么?
因为朕是皇帝,不给皇帝面子的人就得死!而且,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功高盖主,在军中威望巨大,便无权柄,也能生乱!
周亚夫是朝野公认的忠臣,一生军令如山安天下,他又怎会生乱?
他是忠臣,但他忠的是国家社稷,不是皇帝本人。
这是什么狗屁逻辑!
这不是逻辑,是皇权。皇权为天,生死万物,凛然不可稍侵!所以,为了确保皇权继承的顺利稳定,为了维护大汉王朝的万世皇统,为了消灭潜在的威胁,也为了震慑那些朕百年之后要留给太子的朝臣,朕可以牺牲任何人,包括朕的亲儿子刘荣在内,何况他周亚夫?
你只讲皇权,那人权呢?
人权?此乃何物,朕从未听说过……
我真想给他一巴掌,但还是算了。毕竟,我不能用我们现代的观点去强加给古人,所以,我只能慨叹,我只能悲怆。
-----
网友解答:
-----
汉景帝在位只有16年,在这十六年当中,国家动荡不堪。如果他真的是明君,那么名臣晁错就不会被腰斩。所以说,
汉景帝是个软弱的帝王,而正是因为汉景帝软弱,所以他害怕性格强势的周亚夫。
那么周亚夫是怎么被汉景帝逼死的呢?我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
周亚夫之死是有事前预兆的
。当周亚夫还是河东郡守的时候,他碰到一个女相士
许负
,许负对他说:
我看你的面相,简直贵不可言。三年之后可以封侯,再八年之后拜相。可惜的是,再九年之后会饿死。
许负相之,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於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
周亚夫心里想:
简直是胡扯
。为什么呢?当时其父周勃为丞相,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周胜之,小儿子周亚夫。
周勃死后周胜之继承了爵位,成为候爵,自己就是个郡守,怎么可能封爵呢?谁知道,
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
怎么回事呢?
三年后,周胜之因为杀人而被剥夺爵位,其爵位由周亚夫继任。
第一步,封侯实现了。
那么拜相是怎么回事呢?最后为什么会被逼饿死呢?
文帝后期,匈奴时常兵犯边陲,为了拱卫京师,汉文帝派宗正刘礼驻军在灞上,祝兹侯徐厉驻军在棘门,河内太守周亚夫则驻军在细柳。后汉文帝亲自巡视各军,结果让人诧异。
汉文帝来到刘礼、徐厉军营时,可以驱车直入,两人也慌得赶紧出营跪拜。但是当汉文帝来到周亚夫军营时,却受到了营卫的拦截,营卫高声说道: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没有办法,汉文帝只有派使者进去通报,这时周亚夫才命令开门。
皇帝的车驾不仅没有军令进不了门,
进去后还不得在军营中疾驰
。没有办法,驾车之人只有牵着马徐徐前进。等来到军帐前,周亚夫以军礼相见,不跪拜,汉文帝感叹周亚夫治军之言,大大的夸奖了他。
汉文帝喜欢这样的人,汉景帝就不一定了
,为什么呢?
汉文帝临死时告诉太子刘启:
以后朝廷有急,可以依赖周亚夫
。刘启记住了这句话,但是他却不了解周亚夫。因此才导致了君臣之间隔阂的开始。
汉景帝刘启继位后,升周亚夫为车骑将军。后来,刘启采纳名臣晁错的建议,大面积削藩,最终导致了七国叛乱。
当时,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
其中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是叛乱的中坚力量。
为什么呢?
刘濞坐拥三郡五十三城,煮海为盐,仰山铸铜,因此相当富有。
刘戊在薄太后丧葬期间,不守规定,欢歌燕舞,因此被朝廷归罪。
吴、楚相邻,刘濞于是勾结刘戊,共同起兵。
其他人都是被朝廷分隔齐地之后的诸侯,
实力很弱。
吴、楚兵汇合后挥军西进,在梁国遭遇到汉景帝亲弟弟梁王
刘武
的阻击。吴、楚联军有三十多万,刘武遭遇到空前的压力,无奈写信向朝廷求援。于
是汉景帝在诛杀晁错无效后,无奈选择了发兵。
汉景帝任命升周亚夫为太尉,率领主力前去帮助梁王平叛。这时周亚夫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周亚夫认为:
敌军人数众多,自起兵以来攻无不克,气势正盛。因此,不能与之对敌,应该挫其锐气,断其粮道,然后再逐一消灭。
汉景帝答应了,但是随之又反悔了。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周亚夫率军出武关,来到洛阳,这时距梁国已经很近了。但是周亚夫没有前往助战,
而是东进来到昌邑,随之扎下营盘,观望战争态势。
此时,梁王刘武很气愤。
如果不是梁国坚守,恐怕叛军早就西进攻入武关了。朝廷派你周亚夫过来支援,你却站在一旁看笑话。
于是,刘武给汉景帝写信,请求派周亚夫救援。
刘武是汉景帝的亲弟弟,又是窦太后最小的儿子,因此,迫于窦太后的压力和刘武的请求,汉景帝给周亚夫下昭,让他去支援梁国。
但是周亚夫按照原先的布置,一动不动。最后,刘武无奈派韩安国与张羽为将军拼命抵抗,算是稳住了局势。
后周亚夫派兵袭击叛军粮道,叛军粮道被断,进攻周亚夫军营又失败,于是溃败而去。周亚夫随之率军追击,彻底击溃了叛军。最后论军功,
周亚夫和梁王刘武两人其实不相上下
,但是此一战后,两人开始有了矛盾。而周亚夫最后被逼而死也有刘武的因素,怎么回事呢?
七国之乱平叛后,
汉景帝升周亚夫为丞相,这样的话八年后拜相又实现了
。那九年后饿死又是怎么回事呢?
前面说了,因为七国之乱平叛的事情,周亚夫得罪了刘武,因此每逢刘武见到汉景帝,都要说几句周亚夫的坏话。这些话的核心意思就是
周亚夫太盛气凌人,不把皇帝的旨意放到眼里。
一开始,汉景帝没觉得什么,慢慢的却发现,好像是这么回事。那么为什么呢?
汉景帝因为讨厌栗姬,所以打算废了栗太子刘荣。
此时朝廷大臣几乎都知道汉景帝喜欢夫人王娡和其儿子胶东王(汉武帝)刘彻,因此大家都不做声。
当汉景帝去询问周亚夫意见时,周亚夫以
太子无错为由拒绝废立,还据理力争,
惹得汉景帝大怒。最后汉景帝没有听周亚夫的,依旧废了栗太子。
后来,匈奴将军唯许卢叛降西汉,汉景帝很高兴,准备封他们为候,
以引诱其他匈奴将领也归附。
但是周亚夫表示了反对,他说:
如果给那些叛变之将封侯,那么我们以后如何对待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
汉景帝依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封了唯许卢他们为候。周亚夫很生气,提出辞职,汉景帝准了。
过了一段时间,汉景帝宴请众臣,故意请周亚夫前来,看他是否还在生气。周亚夫来之后,
汉景帝悄悄让人不要给周亚夫的位子上放置筷子,只放置大块的肉。
后周亚夫索要筷子,汉景帝揶揄道:难道有肉还不知足吗?周亚夫看出皇帝的意思,于是跪谢之后怏怏而去。汉景帝喃喃自语道:
像他这样的人,难道还指望他辅佐幼主吗?
这其实就是两人之间最大的矛盾,
周亚夫性格强势,而汉景帝性格懦弱,因此两人不和。而汉景帝担心自己百年后,年幼的继承人被周亚夫这个强人所欺负,所以从此以后不再起用他。
但是随后的事情出乎所有人意料。怎么回事呢?
周亚夫的儿子出于好心,买了五百个
朝廷违禁品
甲盾,为的是以后周亚夫下葬时使用。谁知道因为克扣雇佣工的工资,被雇佣工揭发,说周亚夫涉嫌谋反。于是汉景帝派人前来调查,周亚夫拒绝承认。
此事交给廷尉后,廷尉亲自审问周亚夫,
此时就不是就事论事了,而是变成了故意为难。
廷尉说:你为什么要谋反。周亚夫说根本没有这回事,买甲盾是为了下葬用。廷尉冷笑一声,说道:
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恐怕也想在地下谋反吧。
周亚夫看出廷尉是故意的,于是拒绝再说话。后周亚夫被关进大牢,绝食五天饿死。
九年后饿死又成功应验,你说巧不巧?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
汉景帝不算是一个明君,他错杀晁错就是例证,而因为忌惮周亚夫强势的性格逼死周亚夫也是例证。周亚夫被逼死不在于周亚夫太强势,而在于汉景帝没有宽阔的胸怀。
你说呢?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
网友解答:
-----
汉景帝和周亚夫之间并不是私人矛盾。归根到底,这是皇权与西汉开国军功集团的矛盾。
先捋一下,景帝和周亚夫的辈分关系。
刘邦(皇一代)→周勃(官一代)
文帝(皇二代)→周亚夫(官二代)
景帝(皇三代)。论辈分,景帝要叫周亚夫一声“周叔叔”。
武帝(皇四代)。论辈分,武帝要叫周亚夫一声“周大爷”。
很多“史盲”说刘邦杀功臣,其实刘邦根本就没有杀过跟自己一起从丰沛出来的兄弟。
西汉早期的政治结构,是皇帝和丞相的二元政治。
皇帝和丞相谁的权力大,要看皇帝的威严够不够!
事实上,刘邦的孙子汉少帝就被他的那帮老哥们一起给搞下台的。
刘邦和吕后能镇住军功集团,是因为他们的资历和能力都足够高。汉文帝呢?汉景帝呢?
吕后死后,
军功集团内部对于立文帝就有分歧
,以曹参之后曹窋为代表,主张拥立少帝。而陈平、周勃等人则主张立文帝。最后周勃、陈平一派胜出,扶持汉文帝上位。很多人认为这就是“贤臣辅明君”,君臣和睦的例子。
对于这种人,我只能说:你们不适合搞政治。
不要用“圣母婊”的价值观评价古代帝王;也不能用“圣母婊”的眼光看待古代帝王做出的每一个决定。
周勃、陈平能搞掉汉少帝,难道就不能搞掉汉文帝?汉文帝以藩王的身份进京,没有任何政治基础,他凭什么和军功集团中,那些叔叔伯伯辈的人共治天下?
汉文帝要坐稳皇位,避免像汉少帝一样被搞下去。他只能选择打压他老爹刘邦留下来的军功集团,巩固自己的权力。汉文帝搞掉周勃,罢了他的丞相职务,其实就是皇权在向天下昭示:
老家伙们的时代结束了!
周勃被免除丞相职务后,灌婴接任丞相。当时匈奴大举入侵,文帝命灌婴带领骑兵八万五千人迎击匈奴。匈奴逃跑之后,济北王刘兴居造反,此事非常蹊跷。因为事后,灌婴的兵权也被解除了。军功集团有没有故技重施,迎立新主,这个不得而知。但是就结果来说,灌婴去世,周勃下狱。
汉文帝在对军功集团的斗争中彻底获胜。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要骂了。叨逼叨半天汉文帝,他跟周亚夫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了,汉文帝和周亚夫都是二代。
汉文帝比周亚夫大四岁,他俩平辈。
论资历,汉文帝碾压周亚夫。所以文帝才会格外的敬重周亚夫,文帝不怕周亚夫造自己的反。
汉景帝呢?论辈分,景帝是“皇三代”,比周亚夫矮一辈;
论年纪,景帝比周亚夫小十多岁。汉武帝差的就更大了。
周亚夫的资历、辈分都碾压景帝。而且周亚夫还整天一副“天老大、地老二、老子排老三”的模样。景帝不杀他,都对不起他皇帝的身份。
平定七国之乱后,景帝收地方的最高司法权归中央,罢地方王国的御史中丞。
扩大了皇权的统治基础,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做官,不再是地方的豪族和军功集团的后代才能当官
。为后来汉武帝的中央集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亚夫作为军功集团官二代的代表人物,他的作用就是制衡皇权,维持军功集团在朝廷中的统治地位。
所以,周亚夫和汉景帝的矛盾并不是他们两人的个人矛盾。说到底,这是刘邦时期遗留的军功集团和皇权的矛盾。
汉文帝罢周勃,汉景帝罢周亚夫,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就像康熙除鳌拜一样!你的资历影响到了我的统治,我就要搞掉你。没什么好说的,因为这是政治斗争。
-----
网友解答:
-----
一代明君汉景帝,为啥非要逼死周亚夫?
因为为了儿子,
为儿子将来执政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汉武帝刘彻的父亲汉景帝刘启,在要传位给汉武帝之前,为了给刘彻扫除执政的障碍,将曾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丞相(周亚夫)以谋反罪将其收押到监狱!
这是最主要原因。
周亚夫
(前199年~前143年),字亚夫,沛郡丰县(今江苏省丰县)人。西汉时期名将、丞相,太尉周勃的次子。
汉文帝时期,
周亚夫
袭封绛侯,出任河内太守。驻守细柳营,抵御匈奴进犯。善于治军领兵,得到汉文帝称赞。升任中尉,负责京师安全。汉景帝即位,出任车骑将军,平定七国之乱。凭借功勋,出任丞相,改封条侯。
在公元前152年(汉景帝五年),丞相陶青有病退职,景帝任命
周亚夫
为丞相。开始景帝对他非常器重,有一次,汉景帝要废掉刘荣,刘荣是栗姬所生,所以叫栗太子。但周亚夫却反对,结果导致景帝对他开始疏远。还有和他有仇的梁王,每次到京城来,都在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对他也很不利。
后来,有两件事导致了
周亚夫
的悲剧。一件是皇后的兄长封侯,一件是匈奴将军封侯的事。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但景帝不愿意,说窦太后的侄子,在父亲文帝在世的时候也没有封侯。窦太后说她的哥哥在世时没有封侯,虽然侄子封了侯,但总觉得对不起哥哥,所以劝景帝封王信为侯,景帝只好推脱说要和大臣商量。在景帝和周亚夫商量时,周亚夫说刘邦说过,不姓刘的不能封王,没有功劳的不能封侯,如果封王信为侯,就是违背了先祖的誓约。景帝听了,无话可说。
后来,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其它匈奴人也归顺汉朝,但
周亚夫
又反对说:“如果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封侯,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景帝听了很不高兴:“丞相的话迂腐不可用!”然后将那五人都封了侯。周亚夫失落地托病辞职。景帝批准了他的要求。
此后,景帝又把他召进宫中设宴招待,想试探
周亚夫
脾气是不是改了,所以他的面前不给放筷子。周亚夫不高兴地向管事的要筷子,景帝笑着对他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高兴吗?”周亚夫羞愤不已,不乐意地向景帝跪下谢罪。景帝刚说了个“起”,他就马上站了起来,不等景帝再说话,就自己走了。景帝叹息着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周亚夫
儿子周阳见他年老了,就偷偷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他去世时发丧时用,这甲盾是国家禁止个人买卖的。周亚夫的儿子给佣工期限少,还不想早点给钱,结果,心有怨气的佣工就告发他私自买国家禁止的用品,要谋反。景帝派人追查此事。
负责调查的人叫来
周亚夫
,询问原因。周亚夫不知道儿子做了什么,对问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负责的人以为他在赌气,便向景帝报告了。景帝很生气,将周亚夫交给最高司法官廷尉审理。
廷尉问
周亚夫
:“君侯为什么要谋反啊?
周亚夫
答道:“儿子买的都是丧葬品,怎么说是谋反呢?”
廷尉讽刺道:“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谋反吧!”
周亚夫
受此屈辱,无法忍受,开始差官召他入朝时就要自杀,被夫人阻拦,这次又受羞辱,更是难以忍受,于是闭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
纵观周亚夫的一生,干了两件辉煌的大事:一是驻军细柳,严于治军,为保卫国都长安免遭匈奴铁骑的践踏而做出了贡献。二是指挥平定七国之乱,粉碎了诸侯王企图分裂和割据的阴谋,维护了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周亚夫为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惜
周亚夫
,却因为谋反罪含冤身亡!
-----
网友解答:
-----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五的周姓,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源起或堂号。
一是爱莲堂,二是细柳堂。前者源于以《爱莲说》而流芳千古的大文豪周敦颐,周恩来、鲁迅(周树人)便是其后人,后者源于以“细柳驻军”而名扬天下的西汉名将周亚夫。
周亚夫是将二代,为西汉开国功臣绛侯周勃之子。父子二人都曾担任太尉、丞相,出将入相,各自封侯,也是一段美谈。
刘邦曾说“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果然,后来在荡平诸吕的行动中,周勃、陈平等厚积薄发,不负众望。汉文帝也曾告诫儿子汉景帝,关键时刻可以依靠周亚夫。在后来的七国之乱中,周亚夫指挥军队,三月平叛,成就一代名将。
细柳驻军和平定七国之乱,是周亚夫人生的两大里程碑,周亚夫因此也深得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器重和信赖。特别是在平定七国之乱时,周亚夫与汉景帝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君臣无间。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月无长圆,花无常开,人无常红。当二人各自走上人生巅峰之后,相互之间的关系却逐渐出现裂痕,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七国之乱前,诸侯国势大,汉景帝的皇位并不稳固,君臣同心,势在必行。而当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景帝独然大全,西汉的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心态自然难免发生变化,以前重要的人、重要的事,现在看来也并不一定那么重要了。
周亚夫的人生同样发生转折,虽然这是一次向上的转折。七国之乱前,周亚夫是一员武。,行军作战,这是他的舒适区,而当平定七国之乱后,周亚夫升任丞相,由自己熟悉的军事领域转向自己并不太熟悉的政治领域,二人之间的关系也变成九五之尊和百官之首的关系。
于是,一系列复杂敏感,并且没有答标准答案的政治问题便横亘在了二人的面前。这些重大的政治问题,作为太尉的周亚夫可以适度的置身事外,但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周亚夫,却不能不管不问。
比如,在匈奴投降汉朝的问题上,汉景帝为拉拢人心,准备封匈奴降将为侯,周亚夫认为变节者不可封侯。在外戚封侯的问题上,二人同样针尖对麦芒,汉景帝出于家族联姻,而周亚夫则搬出了刘邦“非功不侯”的“白马盟誓”。
更要命的是,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二人同样格格不入。此时有希望继承皇位的有三人,一是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二是现太子刘荣,三是王夫人之子。
梁王在平定七国之乱中有很大功劳,并且深得窦太后的宠爱,准备来个兄终弟及。而王夫人由于受宠于汉景帝,王夫人的儿子也很受汉景帝的喜爱。
选择前者,周亚夫会得罪汉景帝和王夫人,选择后者,周亚夫会得罪梁王刘武和窦太后,而周亚夫依照传统和惯例,将票投给了法定继承人刘荣,于是得罪了当时有权有势的所有人。
王夫人在汉景帝、馆陶长公主的支持下,击败了太子及其生母,将儿子成功推上了皇位,这便是后来的汉武大帝。王夫人投桃报李,娶馆陶长公主之女为儿媳,立为皇后,此女便是“金屋藏娇”中的陈阿娇,当然这是另一个故事。
在打翻了一船人的情况下,在汉景帝身边各种枕边风穿堂风呼啸而至,汉景帝与周亚夫之间的关系自然渐行渐远,曾经的如鱼得水几乎变成如梗在喉。
周亚夫能征善战,军功赫赫,性情脾气自然也有武人的影子。不过在汉景帝看来,这就有点桀骜不驯、功高镇主的嫌疑了。于是在一次酒宴上,当一大块肉变成试金石后,汉景帝决定抛弃周亚夫。
杀人需要理由吗?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但面对战功卓著、出将入相的周亚夫,最好有,即便只是一个借口。
汉景帝要瞌睡,马上有人送枕头。此时周亚夫的儿子在为周亚夫的后事考虑,便私自购买了 500 副甲盾。甲盾在当时为违禁之物,于是被人告发谋反,周亚夫顺利下狱。
在狱中,一代名将周亚夫以死明志,绝食五日而死,时年 56 岁。三年后的公元前 140 年,汉景帝驾崩,汉武帝即位。
其实,在汉景帝看来,政见不合虽是公事,但更是人心。如果连自己这位老皇帝都驾驭不了,后来的新皇帝又当如何?这是真正的权力与政治,不分善恶,没有对错!
-----
网友解答:
-----
《论语 颜渊篇》中记载了,齐景公询问孔子政治的做法,孔子答: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前一个 “君”是指名,后一个 “君”是指实。意思是君臣父子都要尽量效法理想的君臣父子,政治才能上轨道。汉景帝与周亚夫,这对君臣在危难时期,做到了“君君、臣臣”,有过的蜜月期,然而却没有善始善终,最终两败俱伤。
初出茅庐
公元前158年,匈奴6万骑兵南下,西汉边境一度告急。汉文帝随即调兵遣将:
1、命车骑将军、苏意将军、张武将军分别镇守飞狐、句注山、北地郡,以此建立起抵御匈奴的北面防线;
2、命徐厉、刘礼、周亚夫分别屯兵棘门、霸上、细柳,加强西汉都城的防御力量。
为此,汉文帝亲自视察了,这三支驻守都城的军队。其余两支军队内纪律松弛,闲杂人等都可自由出入;唯有周亚夫的细柳营,纪律严明,连汉文帝想入营,都被士兵拒绝。士兵言明军营之中,只听从将军号令。
无奈之下,汉文帝只得派人持节通知周亚夫,方得入营。哪知又被士兵告知,军营中不得驱弛,汉文帝一行只得骑马慢行。这次,周亚夫给汉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临终前,交代刘启(汉景帝):
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意思是说,国家危急的时候,可以任用周亚夫担任将军。
七国之乱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分封的7位异姓王不久后,纷纷反叛。汉高祖历经四次御驾亲征,得以摆平,稳定了局势,留下了“
非刘而王天下共击之
”的遗嘱。
但刘邦没有预料到,自己的刘氏子孙,却也干起了,异姓王的相同勾当。先是济北王刘兴(汉文帝大哥刘肥第三子)曾在诛灭吕氏有功,但汉文帝封赏之时,过于小气,造成了刘兴的不满。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趁着匈奴入侵,刘兴起兵造反。接着是汉文帝的幼弟,淮南王刘长密谋联合匈奴、闽越,发动叛乱。
针对两起叛乱,汉文帝只是谨慎的采取了一些措施,并没有大刀阔斧地削藩。到了刘启继位,景帝采取了强硬的姿态,也大大刺激了诸王中,实力最强的吴王刘濞。此外,刘启与刘濞还有一段不共戴天的仇恨。刘启还是太子之时,与吴王太子喝酒赌博,两人起了争执,刘启竟然将吴王太子给杀了。
于是,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吴王刘濞联合了胶西、楚、齐、济南等七国,起兵讨伐西汉中央的战争,史称“七国之乱”。
力挽狂澜
慌了神的汉景帝,只得牺牲了主张削藩的晁错,但吴王刘濞并没有因此罢手。千钧一发之际,景帝想起了汉文帝临终遗嘱,将周亚夫提升为太尉,统领36将对抗吴楚联军。
周亚夫上任之初,并告知了景帝,自己“牺牲局部,以谋全局”的战略构想。意思是吴楚联军士气正盛,不宜与之正面对抗,需要牺牲梁国为代价,吸引吴楚联军的注意力,而周亚夫部将迂回断其粮道,使吴楚联军,陷入自乱阵脚。
虽然周亚夫的战略最终实现,“七国之乱”得以平叛,但也为其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因为担任正面战场的梁王刘武,便是汉文帝的一母胞弟。刘武在吴楚联军攻城之下,几次向周亚夫求援,都被拒绝。
从结果看,周亚夫是对的,其战略部署也得到了汉景帝的首肯,但梁王刘武才不管这些,因为他的生命得到了巨大的威胁,由此产生了对周亚夫的怨恨。
绝食而亡
随着平叛“七国之乱”,周亚夫的人生达到了巅峰,不仅当了太尉,还出任了丞相。似乎这时的周亚夫,有点后世东林党人那样,“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先是汉景帝打算废黜太子刘栗;其次,匈奴徐庐等五位头领来降,汉景帝打算将他们封侯,以此作为“劝降匈奴”的广告效应。两次都遭到两次周亚夫的极力反对。
此外,在“七国之乱”中,与周亚夫结下梁子的梁王,也是汉景帝母亲窦太后的“心头肉”,其每次入宫都会向母亲诉苦,诉说周亚夫的不是。加之,窦太后提出为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侯,又被周亚夫阻拦,甚至还搬出了汉高祖的遗嘱:“
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
如此一来,等于是周亚夫不给,太后、皇帝、皇后一家人一点面子,引起了汉景帝的严重不满。在一次宴会上,汉景帝故意给周亚夫出难题:上了一整块肉,不给筷子。此后,周亚夫并没有收敛,仍然在立太子一事上唱反调,气得汉景帝说了一句狠话:
此鞅鞅,非少主臣也。
意思是等汉景帝的太子继位之后,根本驾驭不了周亚夫。
面对断送仕途的周亚夫,汉景帝并没有就此放过,又借着周亚夫儿子购买兵器一事(当作周亚夫百年之后陪葬之用),让廷尉前去调查。最终周亚夫涉嫌谋反而被收监,在狱中绝食五天,呕血而亡。
结语
孔夫子分辨狂者与狷者说: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这一点上,似乎周亚夫是狂者,有点超出了作为臣子的边界,一味进取,过犹不及。孔夫子面对这样的局面态度是: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不行我就辞职嘛,何必跟皇帝杠上呢,始终胳膊拧不过大腿,吃亏还是自己。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
网友解答:
-----
答:这里是覃仕勇说史,为您讲述最真实的历史。
首先,汉景帝的“明君”之誉是相对来说的,事实上,此人做的糊涂事不少。
比如,他草率削藩,就非常不明智。
他先前听了晁错的分析,感到七国势力已呈尾大不掉之势,很着急,便急吼吼地要挥刀斩乱麻,哪知步子迈得过大,扯蛋了——吴王刘濞与胶西王刘印以“清君侧”为名,大举起兵,胶东王刘雄渠、苗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先后响应,一齐西进,是为“七国之乱”,。
长安的汉景帝吓得面无人色,毫无人君之范,一迭声找晁错来商议对策,他自己从屋子里走出来,抬腿迈门槛时,一时间竟不知先抬哪条腿好,可知仓皇失措到了极点。
晁错认为,七国叛兵不过都是乌合之众,他们一来信心不足,二来承受着忤逆的重大心理压力,只要天子御驾亲征,必然一哄而散。所以,一个劲地劝景帝御驾亲征。
御驾亲征?可不就是送死吗?
汉景帝的表现,和历史上最鼻涕的两宋皇帝差不多,连连打摆子——实际上,两宋鼻涕虫之一的宋真宗,在辽兵犯澶州时,还是在寇准的鼓励下勇敢地亲征了一把;而另一鼻涕虫宋高宗,在伪齐兵侵两淮时,也曾到越州遥遥呐喊了一番。
汉景帝连这两位鼻涕虫都比不了,胆小如芥子,回头听信了袁盎的馋言,杀了晁错。
汉景帝天真地以为,杀了晁错,吴王刘濞等人的“清君侧”口号落空,师出无名,自然散去。
这种智商,不像是政治人物应有的。
造反,从来都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
要清除造反,靠的还是军事。
名将周亚夫不是政治人物,是纯军事人物,军事手段玩得很溜,一举平定了“七国之乱”,牛气冲天。
不过,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时,得罪了一个人——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
当年,汉文帝分割了齐、代、淮南三国,为日后削藩做准备,走了一着妙棋,即合并广梁国之地,将刘武封为梁王,以控制中原,拱卫中央。
七国之兵东来,一门心思想着先破梁国再鼓而西进。周亚夫就抓住了这一点,卖梁国而绕后断敌粮道。
补充一下,周亚夫这么做,是得到了汉景帝点头同意的。
汉景帝怕死,当时总觉得能保住自己就阿弥陀佛了,哪管什么梁王、栋王?举双手赞成周亚夫的部署,将周亚夫从车骑将军破格拔为太尉,出任平叛总指挥,领三十六将,全盘调度汉军主力迎战吴楚联军。
但是,七国兵败覆灭,危险过去,汉景帝很快忘掉自己的窘迫相,又开始神气活现起来。
那梁王是太后最为宠爱的儿子,对周亚夫的见死不救耿耿于怀,每次入朝,都会在太后、汉景帝面前大说特说周亚夫的坏话。
俗话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
梁王刘武嚼舌根子的次数一多,周亚夫在太后、汉景帝心中的坏形象就慢慢地树立起来了。
前面说了,周亚夫是个军事人物,不是政治人物,对此一无所知,丝毫没有觉察即将到来的危险,而又因建了平乱大功,被升为丞相,掺和到许多政治事件中去:比如汉景帝喜欢小儿子刘彻(即后来的汉武大帝),要废太子刘荣,周亚夫劝谏景帝不要搞事;又比如梁王刘武推举王皇后的弟弟王信,要汉景帝封王信为侯;周亚夫搬出了刘邦与群臣所订的“白马之盟”,劝谏汉景帝;匈奴王徐卢等五人来归,汉景帝想封他们为侯,周亚夫同样跳出来反对……
汉景帝越来越厌烦周亚夫,虽然不说什么,但冷暴力对待。
周亚夫顶天立夫一大好男儿,受不了这种鸟气,托病辞职。
如果故事就此结局,这对君臣倒也善始始终。
但这汉景帝在四年之后,不知脑子里哪根弦被拨动了,突然想起了这位曾经力扭危局的老臣,要在宫苑之中召见他,赐他用餐。
用餐就用餐呗。
汉景帝又恶作剧地想试探周亚夫的刚烈性子是不是改了,故意命人在他的面前不设放筷子。
周亚夫一开始以为是管事的人狗眼看人低,不尊重已经退休臣子,呼喝着要筷子。
汉景帝却皮笑肉不笑地对他说:“有酒有肉,你还有什么不满意?”
周亚夫这才明白是汉景帝存心戏耍弄自己。
周亚夫如果是纪晓岚、和坤这类宠臣、弄臣,开得起玩笑,受得起皇帝的污辱,自然没事。
但周亚夫不是。
汉景帝如果是汉高祖刘邦那一类粗豪汉子,经常与韩信、郦食其、陈平等人粗话连篇,那么,偶尔的恶作剧也无关大雅,但汉景帝不是。
周亚夫认为士可杀不可辱,盛怒之下,“霍”地站起来,将头上的帽子摘下,往地上一扔,气呼呼地离席回家。
这下就把汉景帝闹了灰头土脸。
汉景帝盯着周亚夫的背影,恨恨地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后来就发生了有人告发周亚夫儿子私藏甲盾、周亚夫悲愤下狱的事。
不用说,“私藏甲盾”,根本就是别有用心的诬陷。
遭到诬陷的周亚夫冤枉无处诉,怒极。
另外,神算许负早年曾为周亚夫算过一卦,说他最终会饿死。
周亚夫于是就按照许负的预言,绝食,饿死自己,以示抗议。
过了五天,吐血而死。
周亚夫刚烈至此,宁死不失大英雄本色,千载之下,勃勃有生气焉!
-----
网友解答:
-----
应该说,汉景帝总体来说还算可以。算是一代明君。周亚夫被逼而死,不能都怨到汉景帝身上。天家无情。帝王无恩。我们在这方面苛责汉景帝有些‘’不公‘’。
实际上周亚夫被逼而死的最大原因就是在于政治利益分配上,与汉景帝产生了巨大分歧(李开元先生对此有着详细地论述)。周亚夫作为军功集团和开国功勋集团的受益者和代表。自然反对汉景帝对文官集团和新兴利益集团的扶持和重用。
而站在汉景帝这边来看,地方诸侯王国和功勋集团是旧有势力的代表。而他们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国家的发展。汉景帝时期宗室诸侯王国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而功勋集团的问题就此凸现出来。
但周亚夫试图阻止汉景帝扶持新文官体系上台,发挥主导作用。实际上就是制衡皇权控制一切,
阻止新兴的附属于皇权之下的新利益集团形成,尤其是阻止皇后之兄无功封侯。再就是匈奴单于归降封侯。引发汉景帝的强烈不满,最终被排挤出朝廷,受辱而终死。
堂堂一代名将,
当朝宰相被一个“欲反地下”的莫须有罪名下狱被逼而死,足见帝王的冷酷无情。 周亚夫的崛起和覆灭,是汉朝功勋集团的最后一搏。再无崛起。在他之后汉初功勋集团逐渐退出政治舞台
。周亚夫不知进退,跟皇帝讲道理。实在是太‘’跋扈‘’。汉文帝能把周亚夫留给儿子汉景帝用。但汉景帝却觉得周亚夫桀骜不驯 只能给儿子带领来了灾祸,甚至造反。反正是帝王嘴大。说什么都对。性格上的缺失也注定了周亚夫的死期。细柳营之事,往好里说是会带兵。实际上却是做事太‘’原则‘’不知进退‘’。
当然,
这里也有汉景帝用刻薄寡恩的一面来,吴王刘濞的儿子怎么死的,晁错被故意诛杀,栗太子刘荣怎么死的,从这些地方也可以看出温情面纱下面最残忍的一面。
这也是封建制度的必然,,他的江山需要周亚夫平定自家人的叛乱;平定过后,景帝气愤他对梁王见死不救。景帝又担心周亚夫危及自己的后代
。这其实就是不自信,是封建时代帝王的必然反应。。 因而,功臣的死是必然的。帝王都说爱惜人才,但关键时刻还是觉得奴才好用。
既要周亚夫战功赫赫,又要周亚夫廉洁自律,还要胸襟开阔,知进退。明事理。封建帝王的要求实在是让忠臣为难。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