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气温,都已超过40度。那你知道,古时候的夏天有多热吗?
全国多地气温,都已超过40度。那你知道,古时候的夏天有多热吗?
-----
网友解答:
-----
古时候是啥时候,500年前,1000年前,还是五千年前?总之从蓝田猿人那时起,夏天最高温度不会有今天这么高。
一是森林多。工业革命以前,人们手工耕作,树木森林没有大量砍伐,保有量大,森林调节气候,极端高气温比现在要低。
二是水多。因为森林植被多,涵养水源充足,到处是河流小溪。水对于气温的稳定有大帮助。极低温极高温都会受到有效地限制。
三是人少。世界上人口数量是越来越多,人们的衣食住行总是消耗森林、水分、消耗能量,增加热量。比如空调、汽车、高楼大厦,产生热量或者吸收反射阳光,造成周围环境升温。
四工业。工业生产比如锅炉、热处理、发电、炼钢、输电等等,都会产生很大的热量,给夏天的高温“火上浇油”。
五厄尔尼诺现象。人们的生产生活使地球形成了温室效应,夏季温度越来越高,极高温天气越来越多,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这也就是每到高温天气,西安城里的人争先恐后地往秦岭里面钻,寻找原始森林、河沟瀑布的原因,也侧面证明了古时夏天没现在热。不光西安,全国人民都这样,全世界的人都这样,夏季逃离城市到农村田野、进山住老林避暑。
所以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个论断极其英明。这不但关系到人们今天的幸福,还影响着子孙后代的福祉。如果我们不保护环境,不进行生态建设,今天40多度,几百几千年后呢,我们的后世子孙们,会不会要承受4、50℃的高温?
别小看我们日常习惯,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一粒粮,一度电,全世界7、80亿人节约多少?积沙成塔,聚溪成河,大家齐努力,为了我们的明天!
-----
网友解答:
-----
自然力量真神奇,
远古就有冰河期。
凡是有阴必有阳,
冷热自然会交替。
古时人少地面广,
草木茂盛水源济。
气候凉爽最宜人,
逐水而居避暑气。
如今天翻地也覆,
人类不断在索取。
自然资源被开垦,
几乎没有处女地。
林木植被遭侵蚀,
河流湖泊污染尽。
草原风化沙严重,
水源枯竭再难寻。
生态平衡被打乱,
自然灾害乘虚行。
古人草扇可度夏,
如今空调响不停。
窝舍之内有凉气,
外机排出是热风。
优化个体小环境,
大气好似雪加冰。
全球工业多排放,
汽车轮船赛星星。
工业革命正加速,
农业耕种拓领域。
深海也有淘金者,
高山不乏狩猎人。
所到之处皆生活,
打乱平衡似掠夺。
垃圾污染日日增,
大地如何来负重。
开发也要讲科学,
不可过度来利用。
你敬自然一尺长,
天地回馈你一丈。
敬畏自然是敬己,
蓝天白云养育你。
-----
网友解答:
-----
你永远没法知道古时候有多热,因为那时没有详细的气象观测记录,而光从定性的描述,我们没法判断它到底是比现在热还是比现在凉快。
例如唐朝的王维说: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涸竭。
你说这有多少度,比三十年前的城市凉快吗?
宋朝的戴复古说: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鎔,人何怨炎热。
你说这有多少度,比三十年前的乡村凉快吗?
实际上,温度计这个东西在18世纪初才达到准确化和实用化的水平,18世纪中叶才传入中国,我国一直到1912年才有了第一个近代化的气象台,持续、精确地记录温度。所以,想知道在此之前的夏天到底有多热,是没有可能了,原因就是没法比较。
这里面有几个小例外,其中之一就是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号称史上最热的夏天,文献记载野外的土石都被晒焦了,铅锡融化,路上有很多人热死、渴死。一个法国传教士记录了当时京城的温度,发现7月13日-25日的温度都在40℃以上,而在7月25日的温度竟然高达44.4℃。
图片源于网络
感觉这个温度放到今年也是很哇塞了。
如果看到这儿,你还不死心,想知道有没有现代人用科学的办法估算古时候的温度呢?嘿嘿,答案是还真有!他就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竺可桢曲线,描述了中国最近5000年来的气温变化。
图片来自网络
从这条曲线可以看出,如果以1950年作为基准,夏朝和商朝是超级热的,从春秋到西汉也是很热的,隋唐五代也不凉快。
那么它们是不是比现在热呢?竺可桢曲线显示夏商的温度比1950年代高3度左右,春秋到西汉高2度左右,隋唐高1度左右;而现在夏天的平均气温跟1950年代相比正好也高了1-2度。
1961-2021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历年变化(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呀,很难说是现在更热还是隋唐或者西汉更热,反正应该都比夏商凉快。不过,由于热岛效应,现代的城市十有八九是要比古代城市热的。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咱们现在有空调、有空调、有空调!可怜的古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酷暑一来,他们除了躲到山上睡凉席、扇扇子,就只能感叹:
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
——唐·柳宗元
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唐·王毂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唐·杜甫
(唉,都是可怜的唐朝人……)
图片来自网络
-----
网友解答:
-----
首先很荣幸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火热的太阳光炙烤着大地,地面河流干涸,草木不生,后来有个叫后羿的年轻人做了一把巨大的弓箭,射下了九个太阳,人们得意安居乐业。
这虽然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但是从故事里可以看出古代的夏天,天气也是非常热的。
根据《清史稿》和诸多文献记载,乾隆八年夏季很可能是历史上最热的一年。据说当时很多地区的温度,都达到了零上44.4℃左右。
按照近代气象研究的规定,夏季的气温假如达到了35℃,就会被认定为是极端高热天气。如果气温上升至40℃,那么不仅会烤干大地,还有晒死人的风险。
很显然如果乾隆八年的气温,达到了44.4℃的高温,晒死人就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了。
由于古代人们并没有空调和电风扇,人们只能躲在房间里,大口大口地喝着井水,拼命地扇扇子,不过这些常规的降温方法,可能无法抵挡住44.4℃的高温天。
据当时官员的数据统计,单北京城附近就热死了大约11400人。
这还不算其他48个地区上报的数据,由于乾隆帝居住在深宫内,所以降暑设备和方式一定要比百姓强。
-----
网友解答:
-----
当下全国高温榜前10名的最高温度均已突破42.7℃。有预测,此次区域性高温过程持续时间将超过2013年的62天,成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高温过程,造成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跟大气环流的异常状况有关。
古时候的夏天有多热?让人首先想到的是自然条件恶劣、生存条件艰苦的远古时期。
后羿射日的传说,就表明中国远古时期的人类,就已经对旱灾的危害和抵御有了认识。
《淮南子》这样描写旱灾:“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作者对旱灾,对炎热的描绘,是想象十个太阳一起出现在天上时的景象:草木庄稼枯死,百姓无食可吃。
其实,
热不热,至少由三个原因决定:外在的气温,人体特质对热的反应,人的心理状态。
外在气温
埃塞俄比亚的达纳基勒沙漠是全球最热的地方,最高气温能达60度,年平均昼夜气温也在34度以上,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活着一个游牧民族,阿法尔部落,他们就最能耐热。
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温度,热带地区终年酷热,那里的人能忍受的气温要大大高于温带地区人几乎不能忍受的温度。
科学家们对人体在干燥空气环境中能忍受的最高温度作过试验:人体在71℃环境中,能坚持整整1个小时;在82℃时,能坚持49分钟;在93℃时,能坚持33分钟,在104℃时,则仅能坚持26分钟。
人体对于高温的耐热性,主要是汗腺原,汗腺每平方厘米平均为410条,当汗液挥发时会带走紧贴皮肤的空气中的大量热量和人体内的热量,使周围气温大幅度下降。但空气要尽可能地干燥。其次,低热量的素食有助于提高人的耐热性。
人体反应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有平和质特征的人,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夏耐热,冬耐冷,且平时生病也比较少,体形匀称、健壮,性格也随和开朗。
夏怕热属于阴虚或湿热体质,所谓阴虚生内热,所以到夏季,不能耐受而出现烦躁不安。湿热体质者也不能够耐受炎热,尤其是梅雨时节的闷热。
心理状态
鬼谷子主张,君王要有“安徐正静”的修养境界。《符言》中说:“安、徐、正、静,其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意,以待倾。”是说,君王能做到安详、从容、正派、沉静,既会顺又能节制,愿意给予并与世无争,这样就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天下纷争。
安徐正静,其实就是现在说的情商与逆商的修养和提高。情绪不好时,遇到难题与危机时会焦虑、紧张、手足无措,不能控制自我,这些都会让你“冒汗”。鬼谷子要我们做到善守其位,心态放好,心理稳定。
白居易有心静自然凉的诗作:“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自凉”。
白居易还专门作《消暑》一诗:“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夏天虽热,但还要“不烦不扰”,才能“静以修身”,所谓“心静自然凉”。
更多内容关注
@风过无痕摄有痕
-----
网友解答:
-----
班在温度越来越高,肯定是人类自己造就,苦果还自己来承担。
原因太多,大多数都明白。这里就说一点—空调。我们伊犁那边私人房子装空调的很少,这几年气温升高城市里还有装的,农村住家户基本上没有。
今年我来江苏无锡宜兴市这里发现几乎家家都有,但当我们经过空调机边时,能感到一股强大的热气喷人,你想想有多少家有空调,一天要放出多少热气,这所有的热气聚集起来全部升到空中,是什么感觉,能否让天空增加一点热量,大家说说?这样几年了?以后空调用量只会增不会减,然后再过一年二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你说气温能不能降下来?像这样你说气温能低嘛?
-----
网友解答:
-----
邻居三爷爷今年74岁了,两个儿子,四个孙子,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四个孙子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虽然说要身高有身高要长相有长相,但是巧妇乃为无米之炊,家庭条件不行,想娶媳妇也是难上加难,两个儿子顾自个的小家庭都难,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能力兼顾父母。
昨天晚上我和几个伙计们出去喝酒,回来的时候都已经晚上十一点多了,路过小树林的时候,忍不住去方便一下,猛然间看到有个人躺在树林里,我过去看了一下,原来是三爷爷,我问三爷爷这么晚上,怎么在树林里面坐着,三爷爷支吾吾的告诉我说:家里面实在是太热了,根本睡不下。
我脱口而出问道,你开空调啊,这天不开空调咋睡觉?三爷爷一脸难堪地回答说:家里面的风扇坏掉了,也不知道去什么地方修,给大儿子说了好几天了,也没给拿去修,大儿子忙,三爷爷也不好意思催问,晚上热的睡不下,只能是来树林里面乘凉,树林里面蚊子多,根本就睡不着,只能是坐着消磨时间。
我想起了家里面还有一个多年没有用过的风扇,就拿来给三爷爷送去,让他先用着,毕竟三七八度的高温天气,除了开空调根本就没有别的办法,看着三爷爷一脸不好意思,感恩戴德的样子,我真的是非常寒心。
坐标鲁西南菏泽,超过37度的高温高湿天气已经持续了一周,并且这种炎热酷暑的天气,接下来还有十多天,客观事实来说,农村超过70岁的老人,家里面有空调非常少,只是有很少的一部分老人家庭装了空调,其余的绝大多数老人,还是依靠电风扇和扇子克服炎热。
即便是那些子女们孝顺给老人按照空调的,可是这些老人根本就不舍得用,毕竟空调孩子们给买了,可是电费总不能再让孩子们交吧,所以这些老人的空调也大都是个摆设,说实在的吧,农村老人辛苦了了一辈子,手底下买个空调的钱还是有的,可是老人们会过日子,不舍得啊,手底下那点钱都留着养老那,不舍得花都留着给后代子孙那。
全国多地气温,都已超过40度。那你知道,古时候的夏天有多热吗?
古时候也热,那是没有那么热,那个时候绿树成荫,河水充沛,一年四季泾渭分明,即便是热也热得清爽,热得干净利索,难熬的日子就那么几天,坚持一下就过去了,不像现在,整个夏天都是高温高湿,后羿射日的时候,天上有九个太阳,那个时候的人居然都能承受过去,现在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就能如此热,让人承受不了,要是后羿不把其中的八个太阳射下来,真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我经常听爷爷说,过去热的时候,他们就猫在河里面不出来,可是现在河里面早就干涸了,那还有避暑之地。
过去的热和现在不能同日而语,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也热,可是那个时候去院子里面,去小树林,马上就会感觉到凉爽,可是现在不管是去什么地方,都是躲不了的,就连现在外面吹的风都带着热浪而来。
过去外面比屋里凉快,而现在外面一样是热气逼人,反而不如房间内更加清爽,咱也不知道为啥会这样呢?室外温度明显的高于室内温度,外面反而更热,这种现象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我们不得而知。
爷爷说过去的热非常容易克服,只要不干活,往小树林里面一趟,马上就会感觉到凉意,比躺在空调下面都舒服,可是现如今房间外面,全部都是热气,真不知是那么多的热气,是谁制造出来的那?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观点,在若干年前,地球的温度是没有那么高的,夏天是不会把人热晕的,而不是像现在一样,炎炎酷暑我们依然在努力的为了生活而坚持打拼。
我是农村小小李,认同我的回答就给我一个关注吧,欢迎你的点赞评论和转发。
-----
网友解答:
-----
全国的气温经常超过40度。古时候的夏天,天气或许也会经常超过40度的。我们看看非洲人就知道了,她们那里超过40度的气候是很正常的。还有印度巴基斯坦这些地方情况也类似,所以他们晒的太阳很多,人也黑黑的。
我们中国的古人虽然说也遭遇了同样的天气很热,但是她们避暑的方法也有很多。例如很早以前的古人是穴居的。也就是说他们住在山洞里或者挖了地窖,住在地印子里面。
我们杭州有一个黄龙洞就是在宝石山上,其实说是黄龙洞里面还有好多个洞,这些洞有的时候里面还在漏水的,非常的阴凉。就像孙悟空住的水帘洞一样。
之所以洞里面夏天非常的阴凉,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几乎完全照不进太阳。有的地方只有一线天一丝丝的光线能够射进来。而且还必须是在正午的时候,某一个角度能够看到光线进来,一过了时间这些光线又看不见了。
还有一点,就是山里面的泉水经常冒出来经过这些山洞或者地洞。而泉水是很阴凉的,它们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所以又给我们带来了凉气,好像是空调一样。好了,让我们一起到孙悟空的花果山水帘洞走一走看一看吧。感受一下古人的纳凉。
作者为#策划##创业##旅游##怎么生活才能开心快乐##在头条看世界##写作##杭州头条##分享你的今日感悟##我在头条搞创作##每天都值得被记录##8月财经新势力##夏日大作战#
-----
网友解答:
-----
热的一晚上没浇水,花都蔫了。
尽管古代夏季气温资料极为缺乏、简单,直到明清之后才开始丰富、详细起来,但古代文人笔下有关“天太热”的记述,多少弥补了气象史料的不足。
古人形容夏天炎热最出名的一句话,是“七月流火”。此说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中的《七月》一诗,诗歌开头即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周代历法中的第一个月与夏历(阴历)不同,是夏历中的十一月份,比夏历正好提前两个月,也就是说“七月流火”,实际是形容夏历的“五月天”,相当于现在公元阳历的夏季六七月。从“七月流火”来看,西周时期的夏季气温确实不低,可能比现代要热。
对这一解释,不少饱学之士曾有异议。有人认为,《七月》所写所记的是当时的农时农事,对四季变化与飞鸟、动物的关系很敏感。如“七月鸣,八月载绩”,,即伯劳鸟,每年6月21日前后的夏至时节开始出现、鸣叫,冬至去,古人称此鸟为“司至之鸟”。所以,三国时魏国儒学大师王肃谈及《七月》一诗时称:“蝉及皆以五月始鸣,今云七月,共义不通也。古‘五’字如‘七’。”王肃的言下之意是“七月流火”实为“五月流火”。
“七月流火”被现代人用来形容天气炎热,也曾引发颇多质疑。据考,把“火”理解为“大火星”,最早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所撰的《汉书·律历志》中的学术观点,此后便被持“大火星说”者据为经典。其实,班固的观点也仅是一家之言。因为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来看,《诗经》中的原意可能的确是指天热,表示“七月还很炎热,九月就已秋凉”。《诗经》成书于周代,其收录诗歌的创作时间可能更早至殷商,而自殷商到春秋时期,除了在西周早期有过短暂的寒冷期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比较温暖,夏季气温比现在约高2摄氏度。而且《诗经》中的诗歌采自民间,如果说创作者那时就知道“大火星”一说,并无证据。因此“七月流火”在《诗经》中的原意未必是说“天气转凉”,反而可能就是形容“天气炎热”。
退而言之,即便“七月流火”有天气转凉之意,也侧面说明西周时期的夏天非常炎热,不然诗人怎么会有天气转凉、气温下降的深切感受?
-----
网友解答:
-----
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那时的夏天比现在的夏天热上十倍,花草树木枯死,河流干枯,大海也面临干涸。所以,勇敢的后羿一口气射掉九个太阳,人们一下子感觉到天气变得清凉爽快,因为这事,大家称后羿为大英雄。
试想,如果那时后羿拿把刀把剩下的一个太阳砍去一半,现在的夏天是不是凉快一半?
古人形容夏天炎热最出名的一句话,是出自《诗经》中的一首诗《七月》,诗歌开头就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七月份天气好热,像火一样热。
七月流火,跟现在的七月份高温天气是不是很像?
气候学家竺可桢表示,从隋唐到北宋初年,夏季极端高温天气就比较多。例如在唐贞元十四年,这一年的夏天就非常热;在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六月辛亥日,这天的太阳被老百姓说成是毒太阳;在宋至道二年和宋景德元年的六月,天气大热,很多人渴死。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主任、气候变化研究首席专家张德二表示,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在1743年7月20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
1942年夏季,华北高温记录为42.6℃;1999年夏季,华北高温纪录为42.2℃,这是离我们最近的两次极端高温记录,都低于乾隆八年2℃。
那么古时候的夏天有多热,一是神话故事后羿没有射太阳之前天上有十个太阳的时候最热,其次就是乾隆八年的7月20至25日这几天的天气热,再就是宋至道二年和宋景德元年的六月天气热。
古时候没有电风扇,也没有空调,遇到高温天气,人们只能躲进深山老林或者有水源的地方避暑,他们了不起手里拿一把芭蕉扇来扇扇风,只能如此了。
相比之下,还是我们现代人舒服,古时候没雨要去求雨,现在没雨可以人工降雨。还有,我们在夏天开着空调,喝着冷饮,这小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大家要知足,知足方可常乐!
-----
网友解答:
-----
在隋唐时期到北宋这个时间段里,夏季极端高温天气也是比较多的,例如在唐贞元十四年的时候,讲到“春夏大旱,粟麦枯槁”。由此说明当时夏天是比较热的,还有就是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六月辛亥,书中记载到,这天是“亢阳”,简单来讲就是说这个太阳很厉害,就如“毒太阳”一样。而这种极端的天气在北宋初年时期描述的更多一点,例如在孔武仲《伏中作二首》中讲到“酷暑已旬日,熏炙势自如”,还有就是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六月,大热,民有渴死者”。
此外高温天气范围最广的一次,就是发生在南宋嘉定年间,当时的皇帝是赵扩,很多地方都遭受了热灾,这一年又出现了大旱,所以灾情十分严重,并且在《宋史·五行志二》中记载到《宋史·五行志二》。
------------------
推荐阅读:
为什么成都双流区身份证不加四川省,而成都郫都区的前面加四川省?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