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贵族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为何俄国也是如此?
中国古代贵族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为何俄国也是如此?
-----
网友解答:
-----
翻译造成的错觉。实际上中国与俄国包括西方更多地区,古代爵位的分级、具体情况都有很大区别。
只不过当年在翻译西方爵位时,为了顺应国人的习惯,让人便于理解,套用了中国爵位的名。这里就笼统讲一讲两者的区别。
王。
中国古代的王,分为亲王和异姓王,为的就是区分与皇族血脉的联系。
西方的王爵,实际上个个都是the uncrowned,无冕,未加冕,就算那个王爵真的与皇帝是血亲,名义上叫“亲王”,但从性质上来讲还是属于异姓王。
换句话说,西王的王爵没有真正的亲王。
公。
西方有“大公”,大公爵,这是中国没有的。大公也属于monarch一脉,monarch这个词体现的是其词根arch,ruler,统治者,它既是统治者,更是patriarch,简单说就是“族长”。
西方的大公可能比王爵还牛,因为这个爵位是倾向于家族血脉地位的。俄国那边也曾叫王子,为什么不是王子但有这个含义呢?就是说,大公才更像中国的亲王。
西方的公爵,则属于chief,强调的是势力中的重要性,德高望重,而不是说他有多大的实力。
中国古代爵位没有大公,只有公爵,俗称叫国公。古代讲,“天子三公称公”,要求实绩,不是光品德高尚就行。
侯。
西方在侯爵这一等级上,还有一个平等的爵位叫“边境伯”,过去也翻译成“藩侯”。西方爵位里的侯、边境伯,看的是领地势力,是实力强弱的符号。
中国的侯爵纯是一个荫号,大多数侯爷的侯爵地位说明不了什么,还要另看其他功绩。
所以在西方,侯爵是不可小觑的人物,只要是侯爵或边境伯,那就说明人家真有实力。朝廷发生什么大事了,侯爵是实实惠惠的战力,也是推行政策的支柱。
而在中国古代,绝大部分情况下侯爷就是个虚名,不代表实力,单凭这个爵位,看不出水深水浅。
伯。
伯爵一爵,中外倒似乎差不多,都是名誉重于实际。
只是,西方的伯爵注重的是财产,首代伯爵一定富有,没钱当不了伯爵。所以你看《基督山伯爵》,可以拿钱买。
中国的伯爷,注重的是与高层的人脉联系以及民间的德高望重。中国的伯,性质上与西方的公爵最相似。
子。
西方的子爵,可以简单理解为实力次于侯爵一等的领主,看重的还是实力,当然如果名望、社会地位到了一定程度,也可能被封为子爵。
中国历史上罕有子爵。因为中国的子爵也属于福荫所致,待遇比侯爵差一点就封子爵。但是,由于子爵这个地位不上不下,封得很少。
男。
西方还是看实力,中国还是虚衔。区别是,西方的男爵是永代贵族,中国的男爵未必能世袭。
此外,西方在男爵之下还有一世就结束的勋爵,或者叫名誉士爵,在中国是不存在的。
所以说,中外的爵位以及性质,区别还是非常大的。
囫囵来说,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看中国的爵位,大部分情况下看不出水深水浅;看西方的爵位,大部分情况下,其爵位就把其背景交代个差不多了。
完全是翻译造成的问题。幸好当年翻译的人还肯套用中国的爵位名称,还算比较容易理解。如果当时的翻译按照表面字义翻译成酋长、首领,又或者自己造几个新名词,今天你就哭去吧。
可以理解。当年老前辈们的翻译就相当于从0开始自定法则,又不像今天我们对西方了解得这么多,翻译成这样已经算不错的了。
-----
网友解答:
-----
都是跟咱学的,怎么会不一样。
-----
网友解答:
-----
不一样的,之所以看上去一样,是因为在翻译中进行了中国式的表达。
其实不仅是俄国,整个西方贵族等级制度都是这样被中国翻译表达的,这就是一种巧合。
中国封五等爵,最早来自礼记。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礼记·王制》
这是先秦时候的制度了,秦朝以后,虽然绝味的名字依然存在,但是各代有了不少的变化。
正好西方的爵位也是一共分为五档,所以就被翻译为女中国对应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而在拉丁语系中,这些爵位的内涵都和中国的公侯伯子男有很大差异。
从西方爵位的英语表达来看。
Duke,被翻译为公爵,拉丁语本意是领袖。
Marquess,被翻译为侯爵,拉丁语本意是边区诸侯。
Earl,被翻译为伯爵,拉丁语本意是部落首领。
Viscount,被翻译为子爵,拉丁语本意是副侍从。
Baron,被翻译为男爵,拉丁语本意是战士。
可以看出这欧洲这五等爵位,在数量上和中国传统的五等爵位虽然一一对应,但除了高低阶层关系,并没有意思上的相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欧洲的贵族等级是很复杂的,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权利和义务。中国的五等爵根本没法表达出其内涵。用中国式翻译表达西方贵族制度只是一种化用,并没有任何实际关系。
------------------
推荐阅读:
母亲去世后,父亲没有经过儿女的同意下把房产证改成自己的名字,这样做合法吗?
上一篇:三国时荆州是现在的哪里?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