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数学家可以“恐怖”到什么程度?
顶级数学家可以“恐怖”到什么程度?
-----
网友解答:
-----
答案:厉害到你们以为我在胡说的程度。
2000年的时候,美国曾公布过千禧年的数学七大难题,这七道题中的任意一题,谁能解决直接领走100万美金。
美国通过这种向大众悬赏的方式,吸引了一大批跃跃欲试的数学爱好者,解决一道题就能拿走100万美金,并且可以在数学界一夜成名,各种荣誉和额外收益足以保障下半辈子的基本生活。
但就是有这么一位数学神人,解决了其中的一道题却放弃拿走100万美金。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回答的大致意思是:我对钱不感兴趣,只不过是解决了一道数学题而已,不喜欢被你们放到聚光灯下。
这位数学天才就是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
看这放荡不羁的发型就让人觉得,他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精神病院的病人。
佩雷尔曼解决的这道难题是
庞加莱猜想
,庞加莱猜想是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提出的,这个猜想简单到只有一句话:任何一个单连通的封闭三维流形,一定同胚于一个三维的球面。这种数学难题,能看得懂问题的人,在普通人中就已经属于高智商了。
我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话,举个例子讲解一下:假设地球表面完全光滑,现在将一根足够长的绳子的一端,固定在地球上任何一个点A,另一端拿在手里,然后绕着地球走一圈,这一圈可以很大,当然也可以很小,然后回到点A。这时,同时拉动绳子的两端,可以将绳子收回,这就证明地球是球形,如果收不回来,就证明地球是其它形状的。
如果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甜甜圈,绳子会出现收不回来的情况,会被绑住。
庞加莱凭借自己的经验认为,这种情况适用于任何一个三维流形,但自己无法证明。
这个猜想是庞加莱在1904年提出的,数学界到了2006年才最终确认被佩雷尔曼解决。
佩雷尔曼并非是为了钱才去解决数学难题的,数学对他来说就像是网瘾少年打游戏一样痴迷,他从1995年开始研究庞加莱猜想,花费7年时间,在2002年解决了这个问题。当时佩雷尔曼只是把自己的证明过程上传到了一个网站当成论文草稿,并且给十几位数学家发邮件,想让他们看看是否正确。
没想到这一行为却引起了数学界的轰动,还被邀请去麻省理工学院给数学家讲解,整整90分钟的证明解析过程,让在场所有人从心底里佩服佩雷尔曼。
有些数学家试图证明佩雷尔曼是错的,但过了3年多都没人找到任何问题,最终在2006年被确认,困扰了数学家一个世纪的问题被解决了!
解决了庞加莱猜想,佩雷尔曼完全可以穿上西装打上领带,作为数学家去各大名校捞金,各种邀请和职位也是铺天盖地,还有人给他开出了1年只工作1个月的岗位,薪水自己开,只要人出现就可以了,但最后还是被佩雷尔曼拒绝了,就像他拒绝千禧年数学的100万美金那样。
佩雷尔曼拒绝的奖项远不止如此,他还拒绝了2006年的数学菲尔兹奖,这个奖项和诺贝尔奖是同一个界别的;拒绝了2004年推荐的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拒绝了1996年欧洲数学会给他颁发的“杰出数学家奖”;1996年拒绝了美国高等学府,斯坦福和普林斯顿等研究院的聘请;2005年,他还辞掉了所有的职务。
佩雷尔曼研究数学问题埋头苦干就是几个月的时间,在研究庞加莱猜想整整7年时间,就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仅依靠此前在美国工作积攒的积蓄度日,生活非常简朴,有时还会被人误认为流浪汉。
《纽约时报》曾发表过一篇报道,标题就是“佩雷尔曼,你在哪里?
有人开玩笑地说:佩雷尔曼说不定正在深山里捡柴火。
如今,50多岁的佩雷尔曼疑似出现在瑞典,他没有结婚也不追求金钱。不为钱,不为名,也不为利,只为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个境界已经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了。
我所了解的所有数学家中,没人比佩雷尔曼更传奇了。
-----
网友解答:
-----
说一个亲身经历吧。
顶级数学家没接触过,就说说身边的一位大神。
上高中的时候,一个舍友,我们叫他“神仙”。
他有多厉害呢?
同样都是搞奥数的,我们比划半天的题目,神仙往往谈笑间就解出来了。
当时有个同学,上美国的网站搞奥数题,都是找神仙解题,解出来后提交过去赚赏金,然后上供给神仙。
高考之后,神仙直接进入南大数学系重点班,进去之后在里面也是一骑绝尘,吊打全场(这段是听说的,没有亲眼见证,不过估计至少也是领头级别的)。
两年之后,前往英国剑桥大学进修。
围棋界有句话,叫做“二十岁不成国手,终生无望”。
这句话放在数学界基本也是适用的。
比如陶哲轩大佬,13岁获得IMO(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最低年龄记录至今无人可破。
就是神仙这么强的一个人,高中时期数学竞赛也只冲到了省一的级别,里国奖还差不少,更不用说进入最强训练营,厮杀出来代表国家去参加IMO了。
这些学神有多强悍呢?最近40年,中国一个国家独霸了18次冠军,还有一次和俄罗斯并列。
那可是世界冠军啊……
而IMO获奖的大佬们,最终成为顶级数学家的又有多少呢?
屈指可数。
所以,我只能模糊的说,顶级数学家真的恐怖如斯。
-----
网友解答:
-----
顶级数学家可以“恐怖”到什么程度?
若说顶级数学家“恐怖”,不如用“怪癖”来形容。
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数字化,这就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本领”,因为它们可以把纯数学的符号与实体的世界联系起来。而最先开启这种联系的是一个伟大的名字~艾伦·麦席森·图灵。他被认为是电脑和人工智能之父,是一位数学奇才,也可以说是一位顶级数学大师。
用“恐怖”来形容顶级数学家,似乎有些不准确。前面一些朋友介绍了一些数学家的奇闻轶事,也没有看出有多么的“恐怖”。但如果说这些数学家们都有一些“怪癖”,这些“怪癖”与常人和世俗格格不入,倒是恰如其分。如果这些数学家们和我们常人世俗一样,又怎么可能在数学领域分配更多的脑力,他们的思维方式又怎么能比我们更奇特和另辟蹊径呢?
但一定要说“恐怖”的话,也无不可,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翁~艾伦·麦席森·图灵,他的大脑就令人“恐怖”,能够解决世界上99.999999999%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二战中,他帮助英国情报部门破译了“恩格尼码”问题,其影响的结果是让战争提前两年结束,挽救了成百上千万人的生命!这个大脑“恐怖”吗?
二战中,纳粹德国发明了令人恐怖的“恩格尼码密码机”。
这个密码机有多厉害呢?它输入一个字母进去,出来的可以是任意一个字母,这样,即便盟军截获了这个密码,也不知所云,看到的是一堆乱码。而德军自己人,只要有相应的破译机,就能够很轻易的破译出来。
这种密码机颠覆了以往任何密码设置的方式,其密匙随机变化能力可达1.59x10^20种,也就是1.59万亿亿种可能。恩格尼码密码排除了人力破解的可能,因为任何一个人穷尽一生也数不出亿亿位数,更别说破解了。有人计算过,如果10个人穷尽一生每时每刻不眠不休都在验证这个密码的各种可能性,完全验证完至少需要2000万年。
因此英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军舰、飞机、士兵们不断大量损失,一筹莫展。英国情报部门把希望寄托在特立独行的数学家图灵身上,1939年9月,他们找到了图灵,招募他到英国外交部通讯处服务,主要任务就是破译恩格尼码密码。
图灵一接触这个密码,就知道破译这种密码依靠人力是无法完成的,他想起了自己1936年设计的“图灵机”,这是一种可以辅助数学研究的通用机器,在这台机器里,首次把纯数学的符号以逻辑的方式与外界联系起来,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雏形。
图灵让战争提前两年结束。
1940年,图灵带领自己的团队,研制出了密码破译机“波比”(上图),又称“炸弹”,彻底破解了恩格尼码这个被德军认为固若金汤的密码机器,从而“治好了”盟军的“青光眼”和“白内障”,盟军从睁眼瞎到对德军动向了如指掌甚至毫发毕现,从而规避了德军的各种打击,反过来给予了德军不断沉重打击,战争的规则改变了,德军节节败退。
“波比”被列为最高机密,战后被全部销毁。盟军还采取了真真假假的迷惑战术,没有让德军知道他们的密码已被破译,因此时不时还要付出一些较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胜利,还有不少士兵为了掩护“波比”而牺牲,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死。但战争提前两年结束,挽救了多少士兵和平民的生命?
就像老美在日本放了两个原子弹,虽然直接和间接伤亡了几十万人,但提前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避免了盟军进入日本本土作战,同样减少了数百万军民的伤亡。如果真要进入本土,咱中国也属盟军,当然也要派出军队进入,也要死很多人的。
德军正是在这种迷惑下,一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发现自己的密码被破,因为他们太过自信自己的恩格尼码了,纳粹最终的覆灭很大程度是被图灵天才之手扼杀。
图灵成为英雄,但他的人生却以悲剧落幕。
由于图灵杰出的贡献,1945年,他被英国政府授予了最高的英雄奖项~大英帝国荣誉勋章(O.B.E.勋章)。这之后,图灵结束了自己在英国外交部的工作,回到了战前正在进行的理论计算机方面研究,试图研制出具体的计算机来。
从此,图灵开始了自动计算机的研究和设计,他写出了一份长达50页的ACE(通用计算机)设计说明书,后来的第一台ACE样机就是根据这个设计概念制造出来的。1949年,图灵成为了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实验室副主任,负责最早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曼特斯特一号”的软件理论开发,由此,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把计算机实际用于数学研究的科学家。
1950年,图灵编写并出版了《曼彻斯特电子计算机程序员手册》,后来又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1951年,图灵又发表论文《机器能思考吗》;1951年,他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时年39岁;1952年,他辞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员职务,专心在曼特斯特大学从事研究,还担任了制造自动数字计算机的弗兰蒂公司顾问。
但好景不长。正当图灵潜心研究,事业将取得重大突破之际,由于被人迫害,让他的天才创造戛然而止。
与世俗不相容的性格缺陷,葬送了图灵的人生和事业。
1954年6月7日,图灵被发现死于家中的床上,床头放着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经过对苹果的检测,这个苹果被泡过剧毒的氰化物,结论是自杀身亡。22年后的1976年,美国出现了一个苹果公司,它将第一台个人电脑推向市场,颠覆了人们对电脑的使用方式,从而掀起了一场电脑革命,尤其是它们的手机,引领了世纪变革。
巧合的是苹果公司的logo就是一个被咬过一口的苹果,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为了纪念电脑之父图灵而设计的,但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巧合。不管怎样,这个小插曲也彰显了图灵的影响依然在人间。
图灵的死与他的性取向有关,作为一个同性恋者,在那个时代还是不被法律所容许的。图灵被自己的同性伴侣所害,受到法律制裁。这位图灵的性伴侣叫阿诺德·莫瑞,他们1951年结识并结为伴侣,没想到这是引狼入室。
有一次,图灵发现有人到家里盗窃,他选择了报警,结果这个盗贼正是莫瑞的同伙。审讯中,图灵与莫瑞的同性恋关系暴露,而莫瑞为了减轻罪责,让律师辩护是图灵怂恿引诱才使他堕落。由此图灵因同性恋被捕,他本来完全可以不承认这个“罪行”,但他宁折不弯的个性不允许他说假话,他不但承认有这事,还认为这是他自己的私事,并写了5页陈述报告,把事情交代得清清楚楚。
图灵的罪名被坐实,被判定具有“明显的猥亵和性颠倒行为”罪。法庭给了他两种选择,一是坐牢2年,另一种选择是化学阉割。他选择了后者,就是持续1年强行注射雌激素。于是他在药物的副作用下屈辱的活了一段时间,期间他经历了乳房不断发育等苦不堪言的折磨。最终,他选择了悄悄离开这个不容他的世界。他的人生和事业在他41岁时戛然而止。
最顶级的数学大师都不是常人,因此常被世俗所不容。
图灵当然也不例外。1912年6月23日,图灵在英国伦敦出生。其实他也是一个“留守”儿童,其父亲在印度工作,母亲随行,因此他从小就很少见到父母,只与哥哥约翰相依为命。或许是这种环境,导致了他从小就与众不同。
图灵性格孤僻,沉默寡言,讨厌琐事,具有拒绝交流的倾向,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头发凌乱,邋里邋遢,衬衫从裤子里耷拉出来,领带胡乱的缠在领子外面,扣子也常常扣错孔眼,甚至常常穿反鞋子,他认左脚右脚完全没有区别。他对事物的表达都是直通通的,好恶完全展示在人们面前。这就是青少年时期图灵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他在学校对数学表现出明显的痴迷,而忽视了对基础课学习,因此他数学是学霸,而其他科目是学渣。他讨厌学校的制度,觉得这种制度约束并剥夺了他悠闲的生活,由此他差点被学校开除。学校给他的评价是:“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恶劣的举止、肮脏的书写和混乱的图形”,“他不该再这么留在这个年级,这太荒唐了”等等。
他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是常人,因此这个以常人为主流世俗的世界很难容忍这种“异人”,他的木讷、偏执、骄傲或许正是他悲剧形成的因素。
但他的天才是毋庸置疑的,很早就显现出来。
图灵在15岁时就能够读懂爱因斯坦相对论,据说当时全世界只有300个人能闹明白。他为了帮助母亲理解相对论,写了一份详细的相对论内容提要,显示出很强的数学水平和科学理解力。中学时期,图灵独特的数学天才能力就使他获得了国王爱德华六世数学金盾奖章。
后来他的数学才华被一路发现和肯定。1931年,图灵考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由于成绩优异而获得数学奖学金;1935年,他的第一篇数学论文“左右殆周期性的等价”发表在《伦敦数学会杂志》上,同一年,他还写出“论高斯误差函数”一文。这一年他才23岁,这些成就使他由一名大学生直接当选为国王学院的研究员,并于次年荣获英国著名的史密斯数学奖,成为国王学院最为显赫的毕业生之一。
世俗终于宽容了图灵,他以天才伟人形象定位于历史。
一代巨星过早陨落了,人们惋惜之余,并没有忘记这位纯粹的数学天才。2009年,英国计算机科学家康明发起了为图灵平反的在线请愿,很快,支持请愿的签名就超过3万人,英国政府时任首相戈登布朗由此发表了正式的道歉声明。
2012年,著名科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保罗·纳斯(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马丁·里斯(时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等致函时任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要求为图灵平反;2013年12月24日,英国司法大臣克里斯·格雷林向英国女王提出为图灵平反的要求,女王终于为图灵颁发了赦免令。
格雷林随后宣布:“图灵的晚年生活因为其同性取向而被迫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们认为当时的判决是不公的,这种歧视现象如今也已经遭到了废除。为此,女王决定为这位伟人送上赦免,以此向其致敬。”
后来,英国宣布赦免了历史上所有过去因“严重猥亵法”而被定罪的同性恋和双性恋,并向1967年前因同性恋倾向而被定罪的人道歉,这个扭转世俗的法律改变被人们称为“艾伦·图灵法案”。
为了纪念图灵对计算机科学的巨大贡献,美国计算机学会于1966年设立了图灵奖,一年一次表彰在计算机科学中贡献突出的科学家,这个奖项含金量极高,被誉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2019年7月15日,英格兰银行行长马克·卡尼展示了以图灵头像为画面的新版50英镑纸币,并宣称在2021年底进入流通,这是一种殊荣。
图灵在科学、特别在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方面的成就已被人们熟知,他被誉为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之父。
由此,我们应该得到一个认识:
最顶尖的杰出人物一定不是世俗的,而世俗也不一定就是好的或者进步的。如果我们这个世界多一分宽容,也许图灵就不会死,他可能为人类进步作出更多的改变。
世界上还有许多科学家在过去和今天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而这些科学家正是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人,他们都可能是关系到人类未来存亡的一个齿轮,但愿这样的齿轮不要损坏太多,最终导致人类文明的崩溃。
如果本文能够引起1个人的思考,就没白写;如果能引起很多人的思考,则令人欣慰。谢谢大家的阅读,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
网友解答:
-----
目前地球上已知数学知识,有一大半出自他手,天下数学,他独取百分之六十,其余百分之四十天下均分,为此他付出了一双眼睛作为代价,他就是数学之神——欧拉。
用一句话可以这样形容他,欧拉是近现代数学界所有人的老师,哪怕你不认识他,你接触到数学在方方面面都有他的影子。
这个名誉给莱昂哈德.欧拉一点都不为过,
就算后来的高斯在某些程度上也得尊称欧拉为一声“老师”。
我们不否认高斯所取得的成就让世人为之惊叹!但高斯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这与他早期接触到欧拉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任何一个数学家,在成为数学家之前不可能“凭空臆造”各种公式,数学是严谨的,是有规律可循的。
高斯在突破创造之前,他也一样学习了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
欧拉就是这样的“
前人
”,在高斯出生的那一年,欧拉已经达到了70岁高龄,他的数学研究事业也即将到了尾声,晚年眼瞎加病痛的折磨,在高斯六岁这一年离开了人世。
曾经有一个著名的数学家说过,只要你学了数学,那么欧拉就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因为他毕生所留下的数学知识,可以说已经覆盖了目前世界上“
已知数学
”的所有研究对象。
不管你是研究生还是博士生,不管还是学基本数学还是去街上买点菜,哪怕你只有小学生的数学储备,欧拉的数学知识都会如影随形的跟着你。
许多人小时候对数学有一种“莫名的抵触”,当时也不知道是谁写了那么多的公式,现在可以告诉你了,你从小学到大学,但凡你所接触到的数学公式,几乎有一大半都是欧拉写的。
如果欧拉能够看到今天的光景,肯定会说,小伙子们别怪我啊!这不当时思如泉涌,这公式写出来根本就停不下来啊!
的确如此,欧拉的一生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论文、手札,以及草稿纸了。
不知数学你就不知欧拉的恐怖,如果你有学数学的天赋,当你接触到欧拉的数学理念以及学术研究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对数学的认识是多么的浅薄。
欧拉在数学界留下的成就比同一座大山,那你的认知连一粒沙子都算不上。
在他78年的生命里,欧拉完全就是一个“
写作狂人
”。
他不仅仅只是一个数学家那么简单,在学术记录上整个数学界几乎无人能及。
这样说吧!
欧拉留下的数学研究报告、论文、手札数量之多让人头皮发麻,出书的频率更是让人觉得欧拉是不是一个“写手”,或者说他就是一个机器人,他的行为让后人太过迷惑。
本来数学研究就是一个复杂困难的一个过程,你想要推算制定一个公式,这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对于许多人来说,能够创造出一个数学公式已经足够吹一辈子的了。
可欧拉不太一样,他似乎“不用花太多时间研究”,一些历史上遗留下来数学难题遇到他都会迎刃而解。
就比如“
巴塞尔级数学
”就让无数从事数学研究的人止步不前,这个问题在数学界足足有一百多年无人敢碰一碰,在欧拉之前也无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可到欧拉27岁的时候,他在接触到这个问题不到三天,就完全把解答方式给列了出来,其他数学家根据欧拉给出的解答方式一对比,发现还真的是如此,这个问题的解决让数学界往前走了一大步,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在接下来的二十几年里,欧拉仿佛就像小说里面“
开挂主角
”,他竟然能够一边研究数学,一边大量的产出各种公式。
这些公式随便拿出一个都足以让许多人穷其一辈子都难以研究透彻,但欧拉仿佛就像“
数学公式打印机
”一样。
他的脑子里仿佛有无穷无尽的公式,这些公式都通过他的手写了出来。
当我第一次了解欧拉的事迹时,我真的怀疑欧拉是不是“
来自未来世界
”的人,或者说他就是一个穿越者,要知道作为一个16世纪的人,他当时写出来的那些公式可真的“太超前”了。
嗯!就算是现在也很超前。
多少年没有出现过欧拉这种数学天才了?
天才虽然多,但欧拉却只有一个。
而且他这种“
高产量
”数学家真的太少了,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就算让你直接对着公式抄,估计你都抄不了这么多公式出来,这件事也不是没人做。
为了把欧拉留下的“
数学遗产
”整理归类成册,欧拉年轻时所服务的圣彼得堡科学院的人足足花了
47年
之久。
按理来说整理书籍归类成册就算麻烦点,但怎么说也比研究公式,在把这些公式写出来简单多了吧?
但欧拉留下来的“遗产”都让圣彼得堡科学院的人忙活了这么多年,可想欧拉留下来东西是多么的巨量。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圣彼得堡科学院整理的这些东西并非是欧拉留下来的全部,在欧拉晚年,出现了一个意外,这个意外我们下面再说。
经过圣彼得堡科学院的整理汇编成册,欧拉留下来的东西一共整理成了886本数学类著作。
886本书,这可不是一本两本,这么多书就算是文学类小说,一个月看一本,几十年你都不一定能够看完,况且文学类你多少能够看懂,这全部是数学公式的书籍,又有多少人能够看懂呢?
突然有些理解圣彼得堡科学院为什么花了47年才把这些书籍全部整理完了,因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说到这里你应该清楚我为什么认为欧拉是“
公式打印机
”了吧?
整个数学界就没有像他这样能写的,而且他可不是胡乱的写,每一个公式都是能够接受论证的,你说他有未来世界的“
大百科数学
”照着写我都信,这主角光环也太明显了。
欧拉之后涌现出许许多多非常优秀的数学家,列如高斯、黎曼、庞加莱等等
,但这些人相对于欧拉来说都算是“后辈”,欧拉留下的东西对他们的起到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这样说吧!
如果说前人阿基米德、牛顿等人在数学界打下来了一个基础,那欧拉就是起高楼框架的人,欧拉把数学这座高楼每一层、每一个房间都制定了一个大框架,在把每个房间给砌起来,真正意义上竖立了数学框架的结构化。
而后来的高斯则是在这座大楼里面安装了几座电梯,又打通了地下室的拓展空间,高斯后面的数学家们,最多就是在借用这些东西运输,装修房间而已。
这样一说你应该知道欧拉所取得的成就是多么的巨大了吧?
欧拉留下来随便一本数学著作,都足以让普通学院的学生琢磨一辈子,想要全部吃透基本上不可能,如果给他安一个称号,除了被广泛认知的“
欧神
”之外,我认为“
未来世界的打印机
”更加适合他。
抱歉!词汇匮乏,或许“天才”这个词对于欧拉来说都黯然失色了。
什么叫“天妒英才”,欧拉就是。
上学时曾经的数学老师说过一句话:“欧拉眼瞎大概是他泄露太多未来世界的奥秘吧!”
从欧拉生活的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几百年了,但他写的那些公式依旧还有没能够被完全解读出来的,这种先进程度或许是未来千年的世界呢?
他人身两次最大的灾难都仿佛在劝告欧拉:“
放手吧!别在写了
”。
欧拉的一生其实过的并不是很顺利,尤其是晚年。
早年因为好奇心太重让老师完全没面子,欧拉问的问题那些老师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些问题似乎根本就不像是一个七八岁孩子能够问出来的问题。
欧拉曾经问过老师,天上的星星有几颗?
老师回答:“无穷无尽,星星都是上帝创造的”。
欧拉:“上帝不会算数吗?创造了几颗星星都不知道”?
老师:“小毛孩子胆敢质疑上帝,你明天不用来了”。
在欧拉所处的那个时代,任何不能解释清楚的事情都会归结于上帝创造,而且你还不能有丝毫质疑。
欧拉说这话就“悲剧”了,直接被老师说到校长哪里去,结果就被开除回家了,回家之后还能怎么办?
放羊呗!
欧拉在他所在的小城已经被传得人尽皆知,没有一个学校会接受他这种质疑上帝的人。
好吧!学校不收,欧拉就自学。
在欧拉满九岁这年,他已经熟读《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并且已经能够活学活用,知道了其中所表达的意思。
这本书应该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写的,提到牛顿,这书的含金量不用我多说吧?
反正这本书我在图书馆看到过,但奈何文化浅薄,实在是看不懂。
《代数学》,欧拉十岁时已经表示毫无压力,
在欧拉十一岁这一年,他父亲发现了他出色的数学天赋。
其实欧拉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我认为除了与他自身的天赋有关系之外,他父亲的鼓励与支持也是非常难得的,毕竟你要想想16世纪的那个年代,欧拉身处的环境是多么的恶劣,普通人家很难接触到高层次的数学知识。
为了确定心中的想法,欧拉父亲就是出了一个小问题。
1、羊圈与材料的考验问题。
出题
:
说假如有100只羊,每只羊余留6平米的活动空间,需要围出一个长40米,宽15米的空间,周长为110米,可目前材料只够100米,在不削减600平米的实际面积情况下,任何保证材料足够?
是实话,现在看着这种题目脑袋都是晕的,每次回家辅导孩子作业,我发现以前学的这些知识全部都交还给老师了。
谁知道欧拉一听父亲这样说,连考虑都不考虑的,直接张口就来。
这个问题完全太小儿科了,虽然那时欧拉才十一岁,但他可是已经看了《代数学》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个问题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有挑战性。
题目要求有两个:
1:活动面积600平米不变。
2:现有材料只有一百米。
根据题目得到的解题思路,
如果按照40×15=600(面积)。
那40+40+15+15=110(周长)。
这肯定不行。
欧拉直接就改变了思维方式,没有被题目所舞蹈,把羊圈都修改成了正方形,也就是25米。
那么答案就来了(25×2)+(25×2)=100米(周长)。
这样一来材料就完美解决了吗?
至于面积嘛!题目没有规定必须得600平米,是要求每只羊有6平米的活动面积(这包括超出部分)。
所以:25×25=625(面积)完美解决。
欧拉父亲见此非常的欣慰,虽然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但也不是一个十一岁孩子瞬间就能够想出来的,他决定支持欧拉的梦想。
自从这里开始,欧拉的人生走向开挂,让人不得不惊叹他的才华与天赋。
12岁,拜当时的丹尼尔.伯努利与尼古拉斯.伯努利为师,这两人可以说是欧拉的伯乐,两人无意中听说了欧拉的事迹,就直接找上门来了,欧拉后来的成就,这两人几乎都参与其中,对于这个得意门生,两人也是非常的庆幸。
13岁,欧拉直接越过中学阶段,迈入大学课程,这完全是尼古拉斯两兄弟一手举荐的,而教导欧拉的导师,就是尼古拉斯与丹尼尔两人的叔叔约翰.伯努利。
与此同时,欧拉即将要去的巴塞尔大学数学领域的大师正是丹尼尔.伯努利的长辈约翰伯努利。
这里要说一下,这个伯努利家族可谓一家都是数学天才,三代人里面竟然有八个人在数学领域都有不错的贡献,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数学之家”,在欧拉成神的道路上给予了很多的帮助,一个好的天赋也需要一个正确的引领。
欧拉就读的大学叫巴塞尔大学,也是全年级年纪最小的,最为恐怖的是欧拉只用了两年就完全了大学四年全部课程。
并且还有余力去学了五门其他专业。
这些专业分别是人口学、建筑学、力学、分析学、热力学(都是与数学挂钩的学科)。
特别是力学与建筑学,欧拉学得相当的好,五门专业全部满分,力学与建筑学表现出来的天赋让老师都无从下手该怎么教。
哎!这完全就是自带光环啊!这辈子就不用为生计发愁呢!天生的。
数学专业已经不能满足欧拉了,他需要去挑战其他专业,最可气的是这些专业也同样是两年就完完成,两年时间完成六门学科的大学知识,这让其他同学情何以堪?
不能比啊!
你以为欧拉就这样了?
不!
大学毕业后他接着读了硕士,一年毕业,他十六岁。
硕士毕业后紧接着读博士,三年完成所有博士学科,论文被全校通报,成为当年最优秀博士毕业生,这一年他十九岁。
与他一样的同龄人这个时候多半刚刚上大学吧!可欧拉已经博士毕业了。
在年龄上欧拉已经取得了让人惊叹的领先,然而这只是他人生的开端,在博士毕业后的几十年里,欧拉的成就更加让人惊叹!
空口无凭,我们来说一说欧拉取得了那些至今都无法磨灭的成就。
1、圆周率大家很熟悉吧?其中我们应用到
π
这个名字就是欧拉取的,圆周率虽然出现很早,但真正运用广泛还是欧拉推了一把。
2、《
微积分概论
》,这个可能很多人都没接触过,但一定听说过,许多大学生最无奈的数学。
3、《
无穷小分析
》,大神级著作。
4、创造
f(x)、∑、i、e、sin、cos
等数学符号,有没有让你脑袋浆糊了?你的数学时代有没有被支配的恐惧?
5、
欧拉恒等式
,这个简直就是天才公式,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看懂一点点皮毛。
最恐怖的是,欧拉可不偏科,别以为他只是在数学上厉害,在下面这些领域,他一样是首屈一指的强。
数论、无穷数、函数、代数、单复变函数、初等函数、微分方程、微积分、力学、热学、变分法、几何学、建筑学、哲学、分析学,上面欧拉都有非常突出的成就。
1727年,欧拉人生导师之一尼古拉斯去世。
同年,二十岁的他出任圣彼得堡科学院专业级教授。
1735年,欧拉计算出了太阳系彗星轨道,彻底把名气打出去,整个数学界、物理学家对欧拉都是如雷贯耳。
或许这就是成名的代价,欧拉在这一年右眼彻底失明,眼睛失明并没有让欧拉停下研究数学的步伐,这让欧拉的另外一只眼睛不堪重负,长时间的过度使用眼睛,剩下的左眼在他57岁时也瞎了。
你也许会认为这次欧拉会安安心心渡过晚年了吧?
欧拉偏不!眼睛瞎了无非就是看不见,但知识可是在脑袋里呢?只要脑袋还能想,手还能写,那就没有什么能够打败他。
的确是没有什么能够打败他了,但有时候偏偏就会有这种意外,欧拉在圣彼得堡科学院的工作室突然起了大火,虽然后来及时扑灭,但欧拉写下的大量手札,论文被付之一炬,抢救出来的东西极少。
当时这工作室起火就很让人意外,有许多东西都烧毁掉了,就算后来欧拉疯狂弥补,但以他的余生还是没办法把所有烧毁的论文给重新写出来,他没那么多时间了。
工作室起火耽搁了欧拉许多年,直倒他去世那年,欧拉都还做复原工作,把已经烧毁而又在他记忆里的全部写出来,可欧拉终究还是没能够完成这最后的心愿。
1783年9月,欧拉在工作中离世,在离世的前一刻,欧拉都还在还原被烧毁论文的工作。
此时的他已经垂垂老矣,而且双目失明,就这样欧拉都还在坚持复原工作。
除此之外,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欧拉在复原工作之外还抽空计算了天王星的轨道数据以及热气球上升的公式,如今这两项公式数据都是被鉴定准确无误的。
欧拉计算出天王星在太阳系的轨道时,距离人类发现天王星也没过去多久,这个时候还没有任何一个科学家准确计算出天王星的轨道。
说在最后:
欧拉的一生是伟大的,同时也是让人匪夷所思的,他创造出来的公式太多,有人计算过如果把欧拉写出的公式印刷出来,纸张都得要几百斤。
这些公式还是火灾之后结果,要是当初没发生火灾,不知道会给我们留下多少公式呢?
可能圣彼得堡科学院整理这些论文又得加几十年吧!
-----
网友解答:
-----
大学高数讲师姓张,从来不拿教案,每次上课揣着手机就来了。因为他长的年轻又留了个斜刘海,第一天上课,我们还都以为这是来蹭课的学生
他坐在最后面一排玩手机,结果铃声一响,他“啪”的一下站起来,着实吓了我们一跳
直到后来我们发现,他讲起题来的时候才是最“恐怖”的,4、5位的数加减乘除他能全给你口算,比下面学生用计算器算得快
微积分那里比较难的部分,他看一眼题之后,就开始一个人在那哗哗写,这时全班没人能跟得上他的思路。只看他在那写一大黑板,不了解的还以为这是在照着答案抄
而往往等他开始讲解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这究竟是一道多么刁钻复杂的题目,然后不由得对其心生崇拜
搞笑的是,我们老师写字很难看,难看到几乎只有他自己能看懂,和医院医生写的差不多,特别潦草,但他自己还拒不承认
据他自己吹嘘,上学那会儿课本发下来,他从不用老师教,都是自学就会了。所以他特别喜欢和数学老师“抬杠”,专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让老师下不来台
有一回模拟考,老师故意单独给他出了一套题,结果被他拿了145,丢的5分是空了一个选择,他说因为题目有问题直接没选……
还有之前看过一则澳大利亚新闻:
讲的是一群顶尖的赌徒,秘密组成了一个赌博小组,名为“庞特俱乐部”
他们利用各自的数学知识和高智商运算,在全球各地进行赌博,几乎是“十赌九赢”,短短3年时间,整个团队营收超10亿人民币
这一群赌徒之所以能赚这么多,除了长年累月的职业赌博经验外,数学知识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所以说,顶级数学家真正的恐怖之处,在于他们能发挥数学本身的包罗万象
真实的数学,就像是世间所有法则的代名词,它仅在思维层面上,就能观察到整个宇宙
1859年,黎曼用8页手稿写出的推导,“逼疯”了整个数学界几百年,大家公认谁能解开黎曼猜想,谁就能解开近代一大半的科学研究谜题。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研究基础,也是牢牢凭借着数学真理的支撑。
可以说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数学家的不懈努力,我们甚至不会有今天的生活
我是
@心见解
,原创作者,欢迎关注我
-----
网友解答:
-----
在北大校园里流传着一个传说叫“韦神传说”,他是北大数学学神,两次国际奥赛满分得主,获得金牌第一名的称号,是碾压这个时代所有人存在的数学应试金字塔塔尖人物。
(一)韦东奕的神话
1、49届奥林匹克赛
第49届国际奥林匹克比赛考场上,来自世界各国的500多名数学顶尖高手齐聚在广阔的考场里,大家严阵以待,等待主考官发试卷,这场考试整整进行了两天,那时韦东奕还不到16岁。
在那次比赛中,一共有6道大题,韦东奕全做对了,得了满分,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用纯代数的方法解出那道压轴的平面几何题。
那道题写了整整四页A4纸,国家队的副队长需要花三个小时才能解出来,韦东奕在高度紧张的氛围中仅仅花一个多小时就解出来了。他是那次比赛中拿到满分的三人中的一位。
成绩出来那一刻,所有的教授以及参赛成员都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他赢得了众人的喝彩声。
他在数学领域的超人表现,使他可以直接进入北大数学科学院进行深造,当时不少人对于他的选择充满了疑惑,认为以他如此秉异的天赋,应该进入清华大学深造,更能发挥他的才能。
然而他不顾众人的嘲讽执意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留在北大,在接下来的第50届国际奥林匹克比赛的赛前选拔中他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2、50届奥林匹克赛
在第50世界国际奥林匹克比赛中,他仅用1小时的时间就解出了比赛中的压轴题。这道题让另一位数学考神陶哲轩解答,他足足花了七个小时。韦东奕以1比7的时间比,完美获胜。
最终,他又以大满贯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竞赛的冠军。
3、
丘成桐大学生数学赛
2013年,韦东奕21岁了,他再次征战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他用一己之力斩获了当年竞赛的个人全能奖,获得了丘成桐金奖,同时还拿走了这次竞赛中的华罗庚金奖、陈省身金奖、林家翘金奖、许宝騄金奖以及周伟良银奖。
他仅靠一个人碾压了来自清华和中科大的所有参赛者,这一年,美国名校的考官们看到了他出众的表现,对他伸出了橄榄枝,给他开出了最低的门槛条件:
只要他同意到美国高校读书,就可以不参加任何英语考试直接入学。
(二)韦神的成功之路
如此优秀的数学神,他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经历呢?
爱迪生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有些人以为99%的努力大于1%的灵感,但是在真正的大神身上体现出来的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而韦东奕那1%的灵感,从小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
韦东奕,1992年出生于山东一个高知识分子的家庭。父母是山东建筑大学的教授,父亲是大学数学教授,父母把他们优秀的基因都遗传给了韦东奕。
家中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数学书籍,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母很早就让他接触数学这一领域的内容。
优秀的基因,加上父母精心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家庭环境,韦东奕仿佛拥有了天生的神力,他对数学的学习如痴如醉。
在数学领域里有两种思维,一种是数学应试,另一种是数学研究,对一个孩子来说,讲数学研究实在太高深,但是应对数学应试是绰绰有余。
小学的时候,韦东奕就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闲暇时喜欢随手拿书来看,在课余,他喜欢埋身于家里的数学书籍中,家中的书籍有的浅显易懂,有着晦涩难懂。
小学一年级时
,他在家中偶然翻到了一本书《华罗庚学校数学》,那本书就如一束光,一下照亮了他的生活。他把书看了一遍又一遍,对书中那些难度较大的数学题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他享受的是每次把题目解出来的那种喜悦感,那种如过山车般的快感,让他念念不忘,他如痴如醉地汲取其中的知识。在那一刻,他的心里埋下了数学的种子。
到了初中时期
,他依然忘不了当年读过的那本书,14岁上初二的他展现出不同常人的数学天赋。那时候山东师大附中的张永华教授在人群中意外发现了这匹千里马。
教授破格让伟东奕提前加入附中奥数班进行训练。这意味着韦东奕可以不用经过中考就能够进入山东师大附中学习。
为什么要让韦东奕进入奥数班呢?
因为imo是国际数学竞赛,是一个考察全球数学人才的竞赛平台,全球所有国家的学生都可以参加这个竞赛的基层选拔。可以说奥林匹克比赛是一场覆盖全球最多人口的应试考试,每年参加imo竞赛的人数比中国的高考学生还要多。
要参加世界级的竞赛,必须先在国内过五关斩六将,2007年十月份在全国举行的数学联赛中,官方挑选出40名学生。
2008年1月
,在哈尔滨的奥数冬令营中再一次进行选拔赛,40人中选出30人进入集训队。
2008年3月15日到3月2日
,在历经了八次大大小小的考试之后,30人的集训队伍中有24人被淘汰,剩下的6人,伟东奕就是其中的一员。
这6个人可以说是同时期全国数学方面最顶尖的人才,他们都成功进入了国家队,这6个人将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数学竞赛。
伟东奕为了这次比赛,他付出了超越常人的努力,他独特的天赋和强大的思维模式在一场测试中展现淋漓。
这场测试,一共有经历八场大考,每次大考四个小时,要解开3道题,每一道题对于平庸的我们来说,就如天书一般。要看懂都不容易,更别说解出来,而且还要在四小时内全部完成。
曾经的国家数学奥赛金牌得主张一甲,在四小时内也只是解出了一道或者两道。而伟东奕竟然在考试开始一个小时后就解完了所有的题目。24道题,他完成了23道半,连教练都自叹不如。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的解题方法是自创的,更加简洁,被称为韦方法。
教练们发现他每次做完题,仿佛进入了一个平行时空,他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握着钢笔,双臂悬在空中,带动着两支笔缓慢曲线交错地穿行,身体上下起伏,前仰后合,教练们通过观察进入这种的状态的时间,来判断这次出题的难易程度。
因为有如此优秀的表现,让他得以顺利参加第四十九届,第五十届奥林匹克比赛,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三)韦神的第二超人之处
在两届奥林匹克比赛中获得冠军,
伟东奕很快名扬北大校园,他用一己之力碾压了清华和中科大的学生。被北大的学子称为数学院里的扫地僧之首。
获得如此高成就的韦东奕的第二令人佩服之处,在于他始终谦虚低调。
韦东奕身上光环叠加,可是在北大校园里,他始终保持着谦虚和低调,没有一点骄傲与自满。那时候的他才十多岁,没有经历过高考,没有体验过高考的压力。
他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知道自己在语文、英语等科目要弱一些,在北大求学期间,他每天沉浸在图书馆学习到深夜,尽力缩小其他学科与同学之间的距离。
在老师的眼里,他是未来的数学大师级别的人才,老师对他的要求很高,除了拥有超人的学习能力和数学天赋外,还需要培养健全的性格和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于是,老师把他提拔为班干部,让他在班级这个平台上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努力培养韦东奕数学以外的其他爱好。
在北大的校园里,韦东奕永远以学子的身份孜孜求学。
2014年他结束了北大本科学习并顺利直博。2018年博士毕业,2019年成为北大的助理教授和学校数学科学学院研究员。
如此充满光环的人物,最近走红网络是因为记者在大学校园里的一次偶然的采访。在采访中,他因为手提一瓶矿泉水,两个馒头的形象成了网友们热议。
在采访中,他说自己是北大的老师,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会选择数学系这个专业呢?
他言简意赅地回答,说自己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他告诉记者,自己是通过数学竞赛保送到北大的。
记者顺便问到他是参加什么样的数学比赛?他并没有拿出自己最优异的成绩,而是讲自己是通过山东高中数学联赛,获得第一名,之后获得了数学奥林匹克金牌,最后保送北大。
虽然他的长相有些出乎大家的意料,他衣着简朴,言语没有那么伶牙俐齿,然而他质朴的形象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校对于他的评价是为人纯真,生活简朴,有同学说他玩狼人杀,因为善良正直,不会说谎,时常输掉了。他的走红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课上依然带着一瓶开水。
他每天可以花12个小时研究数学,还乐此不彼,他的作业一丝不苟,会写清楚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定理。
对别人的夸奖,他时常用“没有啦”“不是这样”的言语来回答,顺便还不忘了表扬他人,“你也很厉害”,“真有水平”。
在生活中,他还乐于助人,从不显清高,也不自以为是,当同学有题目请教时,他总会耐心的讲解。
结语:
学术之塔有多高尖?我们难以仰望,和生活中的韦东奕,却给我们留下一股清风。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是功成名就之时,他依然能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这些年,韦东奕已经成功发表了25篇论文,他在三维navier—stokes方程正则性问题和二维不可压缩欧拉方程的线性阻尼问题上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
研究成果在多个国际著名数学期刊上发表,近些年,他还与人合作随机矩阵理论的研究。
他是数学界的一个神话,是超级的令人恐怖的数学大神。但愿大家在了解他的光环之后,能够让他回到自己的小天地,毕竟数学研究需要专注和冷静,需要不被干扰,远离公众,但愿有一天他能更加光芒万丈!
-----
网友解答:
-----
顶级数学家恐怖到我们无法想象的程度,甚至觉得我在胡说!
可以这么说,世界上最赚钱的项目都跟数学有关系,只不过很多顶级数学家都非常的孤僻,性格不是常人一般的思维,有一个数学家破解了一道世界难题后,很多大学邀请他做教授开出百万年薪,他拒绝了。
他是世界七大难题中唯一证明人,证明了“庞加莱猜想”,并且拒绝了100万美金奖金,拒绝了“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奖,拒绝了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他就是俄罗斯著名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
佩雷尔曼1966年6月13日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电子工程师,母亲是小学数学教师。4岁的佩雷尔曼便与身边小伙伴显示出了不一样的天分。当同龄的伙伴还在玩乐时,对数字敏感的他就在埋头苦头小学数学课本了。
6岁时,佩雷尔曼进入了妈妈所在的小学学习,当其他同学刚刚学会了两位数的笔算,他已经可以在脑子里自如地进行三位数的加减乘除的心算。老师把成绩最差的同学分给他,不到半年时时,他硬是把差成变成了优秀生。
据佩雷尔曼的邻居回忆,孩童时他就不喜欢打闹,对玩乐没有一点兴趣,其他孩子不是在踢足球,就是在玩耍,可是佩雷尔曼不是在看书,就是在与父亲下棋或是玩填字游戏。
16岁时,佩雷尔曼进入圣彼得堡第239中学学习。这所学校对数学和物理教学颇有特色。入学才三个月佩雷尔曼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就获得了金奖,还是有史以来的最高分——满分42分。
在此期间美国的一所大学邀请他入学,并且为他提供了全额奖学金,但是佩雷尔曼拒绝了赴美深造的邀请。
中学毕业后,佩雷尔曼免试进入圣彼得堡大学数学系学习,他的同学这样描述他:他像外星人一样头脑聪明,对所学的数学专业异常精通,在学习上很乐意帮助大学,但是他只喜欢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并且对其他事务并不关心。
佩雷尔曼于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并且利用空余时间辅导自己的妹妹学习数学,并且把妹妹也培养成了一名数学家。
佩雷尔曼于1993年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解决了数学上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灵魂猜想”。佩雷尔曼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不已的完整证明——而且,他只用了四页纸!这一年,他才27岁。
这个猜想在20多年的时间里,已经有不少数写了长篇大论来分析这个问题都没有解决。其成就立马引起美国数学界的关注,包知 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一批著名学府高薪聘请他任教,他全都谢绝了。
直到2002年11月12日,十多位数学家收到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请允许我提醒您关注我在arXiv上发表的论文。祝万事如意!
佩雷尔曼
这封信中,佩雷尔曼没有说自己证明了“庞加莱猜想”,甚至没有说自己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美国数学家迈克尔·安德森收到信件已是午夜,他当晚通宵达旦看完了信件。
在之后的两年时间,佩雷尔曼在网站上传了第二和三篇论文,这些论文引起了数学界的巨大轰动。
数学界的大佬们用了两年的时间终于看懂了佩雷尔曼的论文,他们对外宣告佩雷尔曼的“庞加莱猜想”验证成功。
庞加莱猜想是法国数学家庞加莱1904年提出的一个猜想:“任何一个单连通的,闭的三维流形一定同胚于一个三维的球面。
“庞加莱猜想”作为千禧年大奖难题之一,它的破解会为航天、通讯等领域带来突破性进展。
这道数学题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伸缩围绕一个橙子表面的橡皮筋,那么我们可以既不扯断它,也不让它离开表面,使它慢慢移动收缩为一个点。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想象同样的橡皮筋以适当的方向被伸缩在一个甜甜圈表面上,那么不扯断橡皮筋或者甜甜圈,是没有办法把它不离开表面而又收缩到一点的。环面上两个上色的圆均无法连续地收紧成一点。因此环面并不与球面同胚。
“庞加莱猜想”是迄今为止数学界无数人渴望登顶的高峰,但自提出以来无数有名数学家终其一生也未能对它予以证明。
随后佩雷尔曼应邀去美国麻省理工做讲座,他向满教室的数学家们讲述了证明过程,但90分钟下来,似乎只有他一人真正懂得证明过程。
麻省理工学院向他伸出了终身教授的橄榄枝,佩雷尔曼拒绝了。
《纽约时报》发文称证明“庞加莱猜想”的佩雷尔曼即将获得克雷数学研究所提供的100万美金。佩雷尔曼依然选择拒绝,并没有去领金100万美元。
2004年推荐他当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选择了拒绝。
国际数学联合会(IMU)决定将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奖授予佩雷尔曼。但是面对这巨大的荣誉他仍然选择了拒绝。
佩雷尔曼曾说过:“对于金钱和名誉,我毫无兴趣。也不愿意像动物一样被大家围观。我不是数学领域届的英雄,我不想让大家围着我看。”
在发表了他的研究“庞加莱猜想”成果后不久,这位颇有名气的数学家就像隐风者一样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已经54岁的佩雷尔曼仍是单身汉,和母亲一起生活,据说他现在在一家瑞士科技公司工作。他特别喜欢去附近的森林采蘑菇,每次去超市购物,只买黑面包、通心粉和酸奶。
不得不说佩雷尔曼是真正追求学术并且 是最纯粹的人,不为金钱和名声所动,一心钻研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值得每个人敬佩。世上有如此纯粹的数学家,能有几人?
-----
网友解答:
-----
第一娱记出品必属精品!
我看到过一个电视节目,有一个叫刘汉清的哈工大学生,因为对数学太过于痴迷,最后竟然放弃了学业,现在竟然靠吃“低保”为生。不可谓不“恐怖”!
在40年前,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刘汉清只有16岁,当时农村人要考上大学非常艰难,但是刘汉清却是一个特例,他成绩非常好,
在县里教书的老师有时候都要向他请教,当地村民都叫他神童!
刘汉青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对数学的痴迷。他可以一天做数学题不觉得疲倦。他对数字非常敏感,别人学习数学觉得很难,但是难题对于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有时候老师不会的数学题,他都能自己解答出来。
当年,他放弃了北京大学,以县里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进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最热门的材料学。成为了他们整个村子唯一考上大学的人。要知道,在1980年代,考上一个大学,那就是万里挑一,绝对的天之骄子。进入了大学,就等于拥有了美好的前程,离飞黄腾达不远了!
他也没有辜负家长的期望,大一大二他都正常的上课,专业成绩也不错。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他大三的哪年。
有一天他去学校图书馆查资料,突然翻到了数学课徐迟于1979年发表的《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文章,彻底的改变了刘汉清的生活,在心底里一直对数学的痴迷激发出来了。虽然在当时由于哥德巴赫的猜想而引发的陈景润的高潮已经过去,但是陈景润由于他坚持不懈的研究最终证明了\"1+2\"的殆素数而一举成名。陈景润似乎给刘汉清做出了一个榜样,加上他对于数学理论的天赋,一下子就陷入了对于数学理论研究的谜团中,甚至废寝忘食。
此时的刘汉清就好像一个疯子一样,完全沉迷在了这个“数学猜想”当中,他可以一整天呆在图书馆不出门,草稿纸都堆了一堆,有时候图书馆要关门了,管理员赶他走,他才离开。因
为太过于“疯狂”,以至于其他专业课成绩已经挂了红牌,当时有老师也发现了他的不对,对他进行劝诫,他完全不听!
就这样,他的本专业逐渐被荒废,孤注一掷的投入到数论研究当中。四年过去了,他因为专业不过关竟然没有顺利拿到毕业证,因为拿不到毕业证,也就找不到工作!刘汉清又如四年前一样,回到了老家山村!
这次村民可不再称呼他神童,更多的是嘲笑和讥讽。即使如此,他依然不愿意回归现实,仍然痴迷于数论之间的奥妙。这样一晃就过去了几十年,今年已经57岁的他
因为没有条件,终身未婚,也没有子女。因为是独身,现在的他竟然是
每个月领取政府发的400元低保过日子!
痴迷数学,400元低保,这两者竟然能结合在一起,确实有些喜剧性!时至今日,已经快60的刘汉青依然还在痴迷他所谓的数论研究,现实中的生活他完全无法融入,每天一个人,在他的小房间做一个孤独的数论思考者。这种不屈不饶算不算得上是“恐怖”!
人一辈子,就因为一个“猜想”纠缠一生,刘汉清就像是一个漂浮在海洋的一叶孤舟,或是一个走在沙漠里的苦行憎。
可能很多人无法理解,可能刘汉清一直到死,也不会有一个结果,这种“痴情”和“恐怖”是值得推崇还是应该唾弃呢?
-----
网友解答:
-----
答:数学是一个非常考验智力的科目,也是所有科学的基础,顶级的数学家都是智商超群。
在人类历史上,有个别超一流数学家,仅凭个人之力,就把数学的发展进程推进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给人类留下丰富的遗产,比如下面几位。
欧拉
数学英雄欧拉,在数学领域有着非常多的贡献,他对数学的灵感和操控技巧,让世人敬佩不已,让欧拉一举成名的是一个级数————巴塞尔级数。
在欧拉之前,巴塞尔级数问题困扰了数学界一个多世纪,莱布尼茨是微积分的发明者之一,数学技巧上可谓登峰造极,加上有了微积分这一工具,他对数学级数的操控可谓随心应手,莱布尼茨甚至还对他的朋友惠更斯说:对于任何收敛的无穷级数,只要其中各项遵循一定规律,我就一定能求出和来。
然后在1673年,英国数学家佩尔拿出巴塞尔级数,一下把莱布尼茨镇住了,无论莱布尼茨如何绞尽脑汁,也没有求出巴塞尔级数之和。
然后在1734年,27岁的欧拉,突然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为什么说突然呢?我们来看欧拉解决巴塞尔级数的方法:
整个过程只用到了两个简单的数学知识,只是欧拉使用的技巧太巧妙了,相信能看懂该证明过程的人,无不对欧拉超凡智慧敬佩不已。
黎曼
德国数学家黎曼,是大数学家高斯的学生,都说名师出高徒,高斯的这个学生是真不简单,他开创了黎曼几何、解析数论等等新领域。
1859年,黎曼被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为了表达感激,黎曼向柏林科学院提交了一篇名为“论小于给定数值的素数个数”的论文,正是该论文,让接下来的数学家忙碌了一百多年,其中有些黎曼看起来理所当然的结论,到现在还未解决。
这篇论文短短几页,一共出现6个猜想,然而好像黎曼并未把它们看作猜想,而是以“显而易见”等等词汇提出来,或者直接拿来用不做任何解释;后来的几十年里,有五个猜想被其他数学家单独证明出来,其中有些数学家还因此获得菲尔兹奖,然而最后一个猜想到现在还未证明,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黎曼猜想。
这足以看出,黎曼是远远超过那个时代的数学家,还有他创立的黎曼几何,成为后来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
庞加莱
庞加莱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是公认的全才人物,也是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数学领袖人物,庞加莱从小就是天才,学习知识的能力让世人震惊。
庞加莱在6岁就熟练掌握了七门语言,超凡的记忆力能让他清楚背出书本中某个知识点在几行几页,1870年爆发了普法战争,庞加莱为了解时局,只花了一周就学会了德文,有人评价庞加莱说:他的存在,就是证明天才是存在的,别人努力一辈子,他只需要努力一下子。
陶哲轩
陶哲轩是当今还在世的一位数学家,拥有极高的智商,4岁时他在幼儿园就把全部小学课程学完,7岁自学微积分,12岁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15岁取得硕士学位,21岁取得博士学位,31岁获得菲尔兹奖。
目前数学领域已经高度细化,对数学家来说掌握所有数学领域的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陶哲轩却是个例外,他在数学的很多领域有突破,被喻为“数学界的莫扎特”。
我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
网友解答:
-----
1640年,39岁的费马看《算术》的时候,写下一个标注,让整个数学界为了证明它是对的忙活了350年。
费马仅仅在书上写道:
“我有了一个美妙的证明,但是这里地方太小写不下”。
但可惜的是费马没有写下全部的答案,这个猜想就是高等数学都要学到的:
马猜想当n>2时,关于x,y,z的方程x^n+y^n=z^n没有正整数解。
案例如下:
费马猜想恐怖就恐怖在,随手留下的一个标注,却难倒了如数学天才高斯、欧拉、希尔伯特等最杰出的数学头脑。
直到过了350年,牛津大学教授花了整整十年时间终于给做出来了,他叫安德鲁·怀尔斯。
证明过程非常艰辛,他把结果发表在数学界顶级刊物《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第141卷上,证明过程包括两篇文章,
共130页,占满了全卷。
而且证明过程运用了大量20世纪才有的数学公式和研究成果,而费马出生在1601年呀,可想而知这个公式有多恐怖了。
费马做了一辈子公务员
1601年,费马出生了。费马小时候不像高斯,高斯上小学就展现了惊人的数学天赋,而费马兴趣广泛,并没有展现超凡的数学天赋,但是他很喜欢数学。
费马是一个富二代,父母有着丰富的家产,就算啃老过一辈子都比普通人要强的那种。
费马上学的时候,父亲直接给他请了两个家庭教师,教他读书。
大学毕业后,费马做着17世纪法国男人最体面的工作,当了一名律师,并且担任了参议员。
公务员的生活呆板而无趣,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继续研究自己喜欢的数学,这一研究就沉浸其中,不可收拾,一研究就是几十年。
1637年,在费马36岁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非常非常非常牛的定理,叫作:费马大定理。
36岁那年,费马在钻研丢番图的《算术》一书的第11卷第8题时,突然停了下来。
丢番图探讨了,n=1,n=2,n=-1,k=-2等几种情况。但是费马灵光一闪,如果这里的k大于等于3时,该方程还有没有整数解呢?
于是费马自信满满地写下在这本拉丁文译本的《算术》书第11卷第8题空白处写下:
“将一个立方数分成两个立方数之和,或一个四次幂分成两个四次幂之和,或者一般地将一个高于二次的幂分成两个同次幂之和,这是不可能的。关于此,我确信已发现了一种美妙的证法 ,可惜这里空白的地方太小,写不下。”
或许,对于费马来说,这只是随手一写的标注,但是却让整个数学界忙活了350多年!
一个费马大定理,许多数学家都没解出来
第一个——开始挑战的数学家,是18世纪瑞士数学家欧拉,他发现费马证明了了n=4,1770年,欧拉给出了n=3时的证明。
这时已经过去133年了。
第二个——是19世纪初法国自学成才的女数学家热尔曼,她独立证明出了当n和2n+1都是素数时,费马大定理的反例x、y、z至少有一个是n整倍数。
第三和第四个——是1825年德国数学家迪利克雷和法国数学家勒让德分别独立证明“费马大定理”在n=5时成立。
这时已经过去188年了。
1847年,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拉梅和柯西都宣布自己已基本证明“费马大定理”。
这个时候著名数学家高斯的徒弟库默尔站了出来,虽然他证明不了,但他地证明了这两位数学家的证明都是错误的。
他还给出了一个打击世界数学家的结论:按照现在的数学方法,“费马大定理”是不可能证明的。
于是费马大定理被打入冷宫,没有多少人再关心它。
直到1908年,一个德国人重新点燃了数学家对费马大定律的热情。
1908年,一个要自杀的数学青年沃尔夫斯凯尔,在自杀的最后两个小时,随手打开了一本杂志,被费马大定理的质疑,证明错在哪儿而吸引。
他用一夜的时间,发现这个论文的作者库默尔详的漏洞,并解决了这个漏洞。
青年沃尔夫斯凯尔还是个高富帅,他拿出200万美元,宣布是要是能破解费马大定理,就归谁,为期100年,截止时间是2007年。
直到怀尔斯的出现,这道难题终于有了答案
1963年,已经过去326年了,一个叫安德鲁·怀尔斯的10岁英国孩子,第一次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费马大定理”的故事,就被深深吸引了。
1986年,已经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怀尔斯,决定放弃一切其他的研究,开始向“费马大定理”发起总冲击,他先花了18个月的时间学习了必要的数学工具。
怀尔斯判断,可能需要10年专心致志的努力。
那一年,怀尔斯33岁。开始研究“费马大定理”的事,他没有告诉任何人,除了他的妻子。
怀尔斯是一位经验丰富,且非常有天赋的数学家,可他在证明期间也遇到了大量的困难。
在最开始,他每天都在失败,尝试新的办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就这样苦苦熬过了5年。
后来,他回忆失败的感受,说道:
“就感觉像被扔进了一间漆黑一片的房间里,什么都看不见,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只能用手小心的触摸着周围的物体,艰难的前进。”
很快就到了第七年,时间过得飞快,怀尔斯也迎来了成果收获。
1993年6月23日,被称为“本世纪最重要的一次数学演讲”,在剑桥牛顿研究所拉开序幕。
全世界各地有200多名数学家,挤在一间教室里,数学家们看着台上那位年轻人正在激动地写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满了几块黑板,写完之后,他大声地说:
“我想,我就在这里结束。”
那一刻,怀尔斯笑得像个孩子十分开心,他童年的梦想,他终于圆梦了。
所有的数学家都鼓起了热烈的掌声,这道困扰数学界300多年的难题真的被解开了。
第二天,全世界报纸的头版,都争相报道,破天荒地出现了一个数学家的名字:
安德鲁·怀尔斯!
数学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当怀尔斯把研究成果长达200页的手稿都偷到《数学发明》杂志后。数学界调用了几百台计算机,开始庞大的工作审稿。
而且有一点非常重要:
只要有一个计算或逻辑出差错,怀尔斯的证明将一文不值!
但是,数学也是严谨的,怀尔斯长达200页的手稿投交到《数学发明》杂志后,数学家们在数以百计的电子计算机帮助下,开始了庞杂的审稿过程:只要有一个计算或逻辑出差错,怀尔斯的证明将一文不值!
果然悲剧发生了。
在证明的过程中,有一个小环节,并不能充分地被证明,怀尔斯必须拿出更有力的方法。
1993年12月,怀尔斯自个承认证明有问题,但是他会纠正过来。数学界开始质疑他,是不是真的解出来了,不会是作秀吧。
过去了9个月,怀尔斯不分日夜在纠正自己的证明问题。
但是,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人讽刺说:怀尔斯也是这300多年来,证明“费马大定理”的失败者之一。
怀尔斯不理会他们。
1994年10月25日,怀尔斯发现了一种证明方法,在论证过后,可以完美弥补那个小细节。
这一次,无论是精密的计算机,还是严谨的数学家,都再找不出怀尔斯证明的漏洞。
这道困扰了数学界357年的“费马大定理\",终于被怀尔斯证明了!
1997年,怀尔斯领取了为\"费马大定理\"设置的10万马克奖金,要是再过10年这笔奖金就领不到了。
不得不说,费马真的厉害,只是随手写下的一个标记,就困扰了数学界350多年。怀尔斯也是牛,花了十年时间,终于证明了费马大定理,这种毅力,普通人真做不到。
-----
网友解答:
-----
围棋界有句话,叫做“二十岁不成国手,终生无望”。
这句话放在数学界基本也是适用的
我们知道俄罗斯是一个数学强国,包括华为在内的很多世界一流企业都在俄罗斯抢人才,尤其是他的数学人才。比如前不久华为花了5000万美元收购了一家莫斯科安防公司,其实主要就是看重了该公司拥有为数众多的数学家。
如果要说俄罗斯活着的,最“任性”又最神奇的数学鬼才,非佩雷尔曼莫属。
2006年,当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在众多知名的数学家面前,准备颁奖菲尔兹奖时,但获奖者却并未出席,这个获奖者就是佩雷尔曼。而这,并不是这位数学鬼才第一次拒绝获奖——
1966年,佩雷尔曼出生在苏联的一个犹太人家里,爸爸是一个工程师,妈妈是数学老师,还有一个妹妹,后来在佩雷尔曼的指导下,也成为了一名数学家,在瑞典著名的卡罗琳医学院从事生物统计学研究工作。(总之一家都是学霸。。)
佩雷尔曼自小便展示出在数学上惊人的天赋。当其他同龄人还在玩耍时,他一个人在旁边默默的啃数学课本,或者就是和父亲下象棋或玩填字游戏,对身边的打闹视若无睹。
1982年,佩雷尔曼进入了当时具有物理和教学特色的圣彼得堡第239中学学习,而他仅仅是刚入学三个月,就代表苏联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以创记录的满分拿到金奖。美国耶鲁大学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个学生,一个月后,佩雷尔曼收到了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入学申请,还许诺了高额的奖金以及一套房。
但。。。佩雷尔曼毫不在意的拒绝了这个绝佳的深造机会。
高中毕业后,佩雷尔曼免试,就进入了列宁格勒国立大学数学和力学系。在大二的时候,选择了当时数学研究领域中,最复杂的研究方向:微分几何学。
多年以后,这个自小天赋异禀的数学天才让同学们回忆起来,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外星人一样聪明,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当精通”、“对自己的外表漫不经心,留着长长的胡子和头发,和我们从不讨论除了数学以外的东西。”
1987年,毕业后的佩雷尔曼,进入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部,担任研究员,在顺利考取博士学位后留在研究所工作。
1991年,佩雷尔曼应邀,参加了美国的几何节,并获得了美国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的机会。
在此期间,佩雷尔曼开始在国际数学大会上做分组报告,并解决了当时困扰数学家界长达二十几年猜想:“灵魂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只有华罗庚、吴文俊、冯康、陈景润、张恭庆和马志明这六位数学家数,在国际数学大会上做过报告。
年仅27岁的佩雷尔曼,只是用了区区四张纸,就完整的证明了这个猜想!
面对铺天盖地过来的机会、荣誉和奖金,佩雷尔曼坚定的,一一拒!绝!了!并且开始销声匿迹。。。
直到2002年,许多数学家收到了一封邮件,大意是请他们上网查看一份他发到网上的论文,帮忙确定一下当中的合理性。
这个邮件的发件人,正是佩雷尔曼。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攻克了困扰数学界足足一百多年的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
一石激起千层浪,佩雷尔曼几页纸的证明,在数学家掀起了惊涛骇浪,他们甚至认为这个证明,很有可能在数学或其他领域,形成新的研究方向,还有助于弄清楚宇宙的形状。
著名数学家陶哲轩曾如此评价:
在佩雷尔曼的论文中,第5页就已经给出了Ricci流的全新解释:它将Ricci流视为梯度流,看起来非常有潜力。在第7页,他就用该解释建立了一个关于Ricci流的精彩定理。虽然这个定理相距最终证明庞加莱猜想甚远,但它本身就是一个新奇而有趣的结果,使得这个领域的专家迅速认定这篇论文有很多“好东西”。
但这个数学鬼才做出的证明,对其他数学家而言,显然非常难以理解。他们花了足足三年时间,还只是一知半解。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