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法则与《道德经》是一回事吗?
丛林法则与《道德经》是一回事吗?
-----
网友解答:
-----
丛林法则与道德经二者既有同源的理念,也有本质的区别。
表面上看起来丛林法则和道法自然都是出自于自然法则,它们都是对大自然的观测,理解后提取出来对世界观的理性认知,所持的观点都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相处的一种方法论。
二的区别在于: 一是产生的民族差异。丛林法则是西方民族依据动物界弱肉强食的生存观而产生的,是本能欲望与适者生存的刚性融合。道德经是东方民族依据万物有灵与和谐相处的柔性选择。二是理念的背景差异。丛林法则是以“取”为独存背景的,道德经是以“予”为共生背景的。三是影响上的差异。西方的丛林法则导致了罗马帝国,土耳其帝国,包括后来的大英帝国和当下美国的逐渐衰落,即所谓的具有侵略性的生存法则。而道德经这种和谐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和,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直到最终同化,也包括儒道佛三教同尊,即所谓的包容兼并。
就当前而言,我国提出的世界大同,以及推行的一带一路等发展理念,都是道家思想的现实践行。我们坚决反对国与国之间的弱肉强食,贪婪攫取。世界需要一种共生共荣的人类共同发展的法则,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
网友解答:
-----
有关丛林法则和《道德经》的论述,说真的,都是专家的事情。所以,有些领域的话题,我们宁可当门外客,也不愿意去涉及它。像财经,太宏观了,我们所从事的核审职业,是宏观经济领域里的,分支的分支。就是这点分支,它的支模细节,我们也不能拿出来当研究成果来讲。我们做财务都在遵守一个“谨慎法则”,此所谓“职业道德”。
说到职业道德,就体会一下老子的《道德经》,81章,5162字。百度的原话: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说到法则,就说丛林法则,学者们说,实际上只是生存法则。植物界,动物界,企业间,国与国;实力,智慧,手段。就是抢资源。
由上引出话题,丛林法则与《道德经》是一回事吗?肯定不是。丛林法则是共生系统的一部分,而《道德经》是共生系统的命运共同体。
先说丛林法则的局限性。
1、我们当今社会上
各行业产品已出笼,销售就成了战场。药店,在拿生活用品做促销,一群老太太包占地排了一大串;楼市,楼花小跑,要电话,加微信,好好的人满脸苦容,成交再说,进门落笔就算人头名额;实体企业更可笑,所谓分享就是,奖金头名,一家子全来,呼风唤雨,磕头敬礼;私人小店就甭说了,小卡片满天飞,要不要怀里塞;抖音就好吗?滥竽充数,夸大其词的也不少。总之,造势而已。
2、国际上
丛林法则,在国际上可不是简单的造势而已,它本来就是西方国家的所谓交往法典,你要体弱,就要听我的,资源我优先,享受我优先,得了肥胖病,还说是你们传染的。说到底,听话才行。
现在再说我们的《道德经》广博性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世界是一个地球村,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共有天地,空气,水。我们就应该有德在先,得道前行,与大自然共生存。
丛林法则,我们也时常在用,并且,也有用的不当的地方。我们敢揭短,正是我们深知以德行道,有竞争也讲共生,就是时刻讲修身扶正,和谐共存。
丛林法则,西方国家的淫舞大棒。敌人也罢,大棒也罢,我们都在满怀信心,自信百倍的应对!
学识短浅,不成文体。
-----
网友解答:
-----
道德经是要人们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而且是劝人向善的圣贤书;丛林法则是教导人们为了生存竞争可以不择手段,二者的境界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
-----
网友解答:
-----
二者完全不是一回事。从词句上看,似乎二者都是讲人与自然关系的,但丛林法则是揭示客观存在的,其展现的是世间弱肉强食的法则,属于客观规律的范畴;而《道德经》是倡导遵循客观规律行事的,其主张的是无为而无不为,它和儒家、法家等百家思想一样,都属于方法的范畴。
人与狼
举一个不太准确,但简单、直白的例子:
一个人走进狼群中,按照丛林法则,人极可能被饥饿的狼群吃掉,这是客观规律;
按照道家《道德经》的主张,狼是会吃人的,所以我们要远离狼群;
按照儒家的主张,人和狼都要接受教育,培养行仁善、讲礼仪的思想,从而和睦共处、天下大同。
按照法家的主张,必须给人和狼规定活动范围和生活方式,以确保二者平安无事。
按照墨家的主张,人和狼都是平等的,二者要相互关爱,不要相互攻击。
这些思想主张不存在谁对谁错、谁好谁坏的问题,而是需要在适当的时侯、针对适当的对象采取适当的方法而已。
白丁
2022年7月
-----
网友解答:
-----
丛林法则与《道德经》讲的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丛林法则原指自然界生物学方面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法则。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就是指自然界的生物,由于资源有限,只有强者才能获得最优的资源。物竞天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生物互相竞争,能适应生活者被选择存留下来。所谓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其实就是动物之间,强者捕食弱者,弱者因为强者的威胁,拼命让自己快高强,老弱病残成为强者的盘中餐。这对于自然资源来说,是最节约高效的。这是西方几百年来倡导的生存哲学,丛林法则告诉你,这是规律你必须遵循。
老子的《道德经》说的是道法自然的生态系统的规律。老子认为,天地之万物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它认为,地球是个系统,平原、高山,是躯干;河流、湖泊、海洋是血液;大气层、森林是呼吸系统;一切的生物是免疫菌群;地球是一个有生命的系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道家学,老子的《道德经》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他告诉人们,要改变环境必须改变自己,它要求人们要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德就是朴素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方面,能由对立而转化,也就是所谓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丛林法则强调物竞天择,天泽即自然选择。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原指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后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丛林法则告诉人们,物竞天择的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丛林法则广而告之,这个世界运行的最高规律,不是法律法规,不是道德约束,而是丛林法则。丛林法则是什么,达尔文用八个字解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它的核心是竞争。它让人理解,成功与否和你善不善良没有关系,因为在竞争中获胜,靠的不是善良,而是强悍。在现实生活中,一是价值倾向,二是资源倾向。所以,在竞争中是否能够获胜,靠的不是人善不善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之所以被选择,是因为它拥有周遭所需要的价值。越往高位走,需要产生的价值也就越大,但是一个单体产生的价值是有限的,所以,为了竞争获胜,就可采用一些计谋和手段;而这些计谋和手段有时恰恰是有违善良道德价值取向的,但这不防碍它的有效性。这就是丛林法则的残酷。
《道德经》承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规律,道即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但《道德经》强调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同时它又强调,在尊重的前提下,也要顺势而行。精髓就是顺势,就是要遵守规则、遵守道德约束。“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天长久亘古不变,它们之所以能长久,原因是它们存在不是为了自已。用现在的话说,保护好环境,就是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已。就像圣人一样,遇到事,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既然上天把天地、空气和水,将自己生命无私的奉献于人类,人类就应该依道而行,遵守自然规则。它强调遵守自然法则的重要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同样是解释自然规律,《道德经》和丛林法则不一样,它告诉人们,草原上的食物链:狼、羊、草。狼吃羊,羊吃草;但如果没有狼也不行,羊过度繁殖,就把草吃光了,那么草原就会变成沙漠;没有羊也不行,没有羊,狼就要饿死了。所以他们组成了一个共生空间关系,是互相依赖才能生存。在整个大自然的共生关系中,哪怕是自己的天敌,也是自己的伙伴。因此,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是在一个共生系统,不仅仅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与其它生物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就是一个“活的”有机生态系统。也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使天地万物处于不受外力干涉的自然和谐状态,也就是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因此,西方的丛林法则,说的是单方面的竞争结果,就看各自的实力、智慧、手段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根本不承认命运共同体。丛林法则强调的是以我为主,赢者通吃。而中国的《道德经》讲的是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既强调竞争,又强调共生,以竞争促共生,让共生更和谐,从而达到万物和谐的生态命运共同体。
-----
网友解答:
-----
不是一回事,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奠基人,是开创者,更是到家学术的代表,而丛林法则只不过是讲述了生活中的百科,不能混为一谈。
-----
网友解答:
-----
展现00
岐嶷斋人
刚刚 · 长安大学社会学教授
谢邀请!不是一回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哲学思想不同。丛林法则秉持社会达尔文主义,而《道德经》秉持的是上善若水的道治原则,秉持的是道生万物的客观精神本体论哲学。二是取胜方法不同。丛林法则秉持霸道思维和强力致胜,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残酷竞争原则,而《道德经》则强调一种“弱胜”的原则,而且特别尊重人的尊严、多样性和并生不害。三是行为模式不同。丛林法造成过度竞争,容易导致极化行为产生,而《道德经》却对极端状态保持警惕,并有意识保持一种弱化满盈和极化的“大成若缺”的非极端状态。认为只有这种接纳虚空,有所欠缺的状态才能臻至事物生命的天长地久。四是在人性预设上,丛林法则默认人性本恶,而《道德经》强调的是一种知彼知己,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丑守美,知恶守善的健全理性的性本善伦理。五是在价值诉求上,丛林法则以绝对占有为幸福,突出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而《道德经》则以为而不有的玄德价值为圭臬。并认为先身身存,无私成私的人己两赢是可能的。六是在治理思路上,丛林法则强调的是基督教神学目的论的所谓的“听其自然”,而《道德经》虽然也讲道法自然,但这个自然更指向一种自然规律,而不是人有个人欲望绝对驱动的胡来。天地无情,圣人无情。就说的是尊重规律的意思。七是在社会预期上,丛林法则必然导致法西斯主义,因而必然从霸道走向帝国主义,最后就会带来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而《道德经》则强调绝圣弃智的小国寡民和居民自治。最后在谦虚谨慎中臻至天长地久。八是在人格境界上,丛林法则拘泥于经济理性人格不可自拔,最后走向单向度。而《道德经》则有大境界,大思考,大气魄。它认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因而讲天大、地大、人大、道也大。并且不忘初衷。能够把形上性的道和形下性的器结合起来。有人文情怀。九是安全观不同。丛林法则强调攻城掠地的霸道价值。从强权政治和炮舰政策中找出路,唯恐天下不乱。《道德经》则认为人首先得有尊严,并认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把武力抗争当成万不得已的出路。十是在人际交往上。丛林法则强调的是同而不和的小人作派和同一律,并且用利益思维取代规范性思维,所以只能固化和强化主宰和被主宰,制服和雌伏的主奴关系。而《道德经》则推崇一种和而不同和八仙过海显神通,善做善成的比例平等关系。
编辑
-----
网友解答:
-----
丛林法则与《道德经》,是否一回事?空谈无凭,人们实难信服。世上有些道理,不怕人们不知道、就怕人们不对比。
今天回答本提问,依从对比谈起,力图取信人们。丛林法则比较道德经,不难明了“道德经”论的是:自然道统,周延包涵万物之理。再看丛林法则,是一种认识事物意志理念。那么!由道德经是周延包涵万物之理、对比丛林法则的一种意志理念,可清楚明辨“丛林法则与道德经”,意义涉及范畴根本不在一个面上,显而易见丛林法则为点,道德经道统为面。由此拉开级别的不同,境界的不同,最终归纳为两种观点理念,认识自然点与面的不同。
-----
网友解答:
-----
丛林法则与道德经的依据都是自然法则,从这点上讲似乎二者有相同的东西,这也是最让人迷惑的地方,本问题也应依此而来。
但二者却有着天壤之别。丛林法则依据的是动物界的自然法则:弱肉强食,凭本能欲求而适者生存。道德经依据的是万物灵长的人界的自然法则: 依道而行而非依本能欲望而行。人有灵性,因而最为尊贵。在天地人三才中有灵性的人类可以法则天地自然运行之规律(道)。而道根本的特点就一个\"生\"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负阴抱阳冲气以和\",人类依道而行的根本就是这个\"生\"意: \"天地之大德曰生\"。大自然的运行,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万物生长,鸢飞鱼跃,生机盎然,生生不息。人类法则之便是自生他生万物生,共生共荣,而不是放纵本能欲望的贪婪攫取,弱肉强食。
-----
网友解答:
-----
谢邀!
丛林法则与《道德经》是两码事。
《道德经》倾向于人性与自然合作精神,讲究和谐。
它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丛林法则倾向于人性与自然的对冲精神,讲究斗争。
它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属性。一是它的自然属性;另一个是它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服从自然属性。不受人性、社会性的因素影响。自然界中的资源有限,只有强者才能获得最多。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人的内敛精神某些方面正是契合了《道德经》的精神。而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注定了它的侵略扩张不正是丛林法则嘛。
-----
网友解答:
-----
编辑老师您好!丛林法则与《道德经》完全是不一样的准则,是不可比的问题。丛林法则,是自然界生物学方面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有两个方面的属性,它既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受大自然的客观影响,不受人性、社会的因素影响。自然界资源有限,只有强者才能获得最好最多生存的资源。社会属性一般体现在动物界,人作为高等动物,他在生产力、科学技术发达的时候可影响或改变其它动物的生成条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祖先就是靠丛林法则起家和发家的,后来发展到独霸世界所谓西方文明,但仍坚持独霸世界的丛林法则,老子天下第一,想打谁就打谁,想颠覆谁就颠覆谁,想要你经济不好过就给你打贸易战,想要你的货币贬值就让你贬值,就是霸行天下。《道德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作者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原、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哲学和政治问题。《道德经》中还包括大量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老子认为一切事物均其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中还有大量的民本思想,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圣经\",对我国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
------------------
推荐阅读:
上一篇:为什么说从小事上能看到大道理?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