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是怎么回事?
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是怎么回事?
-----
网友解答:
-----
“伊朗人质事件”又称“伊朗人质危机”,原因是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首都德黑兰的学生在新政府的煽动下,强占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为人质的一场危机,这次人质危机始于1979年11月4日,持续到1981年1月20日才结束,时间长达444天。
“伊斯兰革命”运动结束了巴列维家族长达对伊朗半个世纪的统治,以霍梅尼为代表的神圣人员执掌了伊朗政权。一直以来美国是巴列维国王的主要支持者,目的是换取伊朗的石油供应和中东的战略存在,而巴列维家族及亲信中饱私囊,官员贪污腐化,竟相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造成严重的贫富分化,这让国内的宗教保守人士和普通群众十分愤怒,从而爆发了革命将巴列维政权推翻,巴列维国王被迫流亡海外。
1979年2月,霍梅尼领导了这场伊斯兰革命,大批旧政权的官员遭囚禁或处决,王室财产被没收,富人纷纷出逃,象征美国文化的酒吧,电影院,赌场,红灯区一扫而空,伊斯兰教的清规戒律又重新渗透各个角落,妇女又重新裹上了长袍蒙上了黑纱,街上到处挂满了“打倒美国”的囗号,霍梅尼将美国政府称作“伊斯兰的敌人”。
1979年10月,美国准许巴列维途经墨西哥赴美治病,这更加激起了伊朗人对美国的强烈不满,11月4日,首都德黑兰的学生4000多人在霍梅尼的支持下,冲出美国大使馆,将52名美国使馆人员扣押为人质,要求美国交出巴列维作为互换条件。人质事件发生后,美国朝野一片哗然,随即出台了一系列制裁伊朗的措施,试图通过外交途径予以解决,而伊朗针锋相对,也出台了反制措施,双方陷入僵局。
当时美国总统是卡特,他为了解决危机,运用了制裁,外交谈判,通过第三国斡旋等措施,但都未能奏效,于是在1980年4月,批准了一项代号为“鹰爪行动”的跨军种联合秘密营救,美军的尼米兹号核动力航母驶进波斯湾,4月24日22时,这是个无月暗夜,8架直升机,分乘180名突击队员,从航母上腾空而起去执行这次营救任务,由于遇到沙尘暴,三架飞机先后离开编队,导致营救行动取消。第二次行动原定于11月,由于美国大选,也就没有实施。1980年7月27日,巴列维国王去世,9月,爆发了两伊战争,此时伊朗对于解决人质事件变得迫切起来。
1980年11月,美国总统大选中卡特败给里根,伊朗感到里根上台后很可能采取比卡特更强硬的对伊政策,于是渴望在卡特离开白宫前解决人质问题,双方商定由阿尔及尼亚出面调解,经过数轮谈判,双方终于在1981年1月19日达成协议,第二天,阿尔及尼亚飞机载着获救人质离开德黑兰,标志着伊朗人质事件终于和平解决。
虽然人质事件解决了,但两国的仇恨却由此结下了,从此以后双方互相敌视,这次特朗普撕毁伊核协议,兵进波斯湾,也可看作是敌视的延续,这种敌视意识,敌视行动还将长期存在,看样子最终不打上一仗是不会罢休的。
谢谢阅读
-----
网友解答:
-----
自从1789年乔治·华盛顿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以来,这个国家在二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中已经出现过45位总统。步入20世纪以后,只有6位总统在竞选连任时失败,从而只担任过一个任期,他们分别是威廉·塔夫脱、赫伯特·胡佛、杰拉尔德·福特、吉米·卡特、乔治·布什和唐纳德·特朗普。
以上的六位总统,除了最近的特朗普遭到一致质疑外,其余五位都在内政、外交和军事方面多有建树。就以卡特总统为例,他为了避免战争而克制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更直接促成了中美两国建交,实在算不上无所作为的总统。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联合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美国完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地位,其中包括“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到了1979年1月1日,随着联合公报的正式生效,中美之间从此开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两个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政治经济和历史过往等方面都截然不同的大国,中美能够打破坚冰建交实属不易。在这背后,除了凝结着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的心血,美国领导人尼克松和卡特也是功不可没的。
问题来了,就是这样一位关心内政、重视外交和避免战争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为何会在竞选连任时失败呢?文史不假个人认为,“伊朗人质危机”是他不得不提的滑铁卢之战,是竞选连任失败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讲述历史,竭力还原“伊朗人质危机”的前因后果,以及因此对卡特总统连任造成的巨大影响。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完全就是为了抵制卑劣的抄袭,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同时声明,本文只出现于“百家号”和“头条号”这两个平台,任何第三方的平台都属于是剽窃。
伊朗作为一个中东地区的大国和强国,不仅占据着独特的地理位置,而且还拥有着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早在19世纪时,英国和俄国就曾为了争夺这里而“龇牙咧嘴”,甚至不惜大打出手。那时,美国还只是一个二流国家,只能跟在别人身后捡点残羹剩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刚刚经历了“十月革命”,俄国在伊朗的势力急剧衰退,英国趁机拉拢和扶持礼萨·汗崛起,希望建立一个政教分离的亲英国家。不过,由于遭到伊朗保守什叶派神职人员的激烈反对,他虽然推翻了卡扎尔王朝并且建立了巴列维王朝的统治,但并未彻底根除国内的宗教势力,为日后黯然下台埋下了隐患。
面对英国人的贪得无厌,礼萨·汗不甘心长期做一个傀儡,开始推行亲近德国的政策加以制衡。二战中,伊朗虽然公开表示中立,但却与德国的希特勒暗通款曲,结果遭到了苏联和英国的联合攻击。
1941年9月,苏联和英国为了确保对伊朗油田的控制和援苏物资通道的安全,联合出兵攻入德黑兰,从而迫使礼萨·汗下台流亡海外并在三年后死于南非。
在礼萨·汗下台后,年仅22岁的皇储礼萨·巴列维成为了新的伊朗国王。由于他没有经历过战乱,而且长期接受西式教育,是欧美国家眼中的“文明人”,所以逐渐赢得了西方国家的支持。
二战中的巨大损耗,使得英国“惨胜如败”,已经变得自顾不暇,自然无力继续控制伊朗。于是,礼萨·巴列维开始倒向了美国,还在它的扶持下获得了一段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面对巨大的需求和产量,伊朗的石油收入非常丰厚,用“富得流油”来形容实不为过。不过,单纯依靠石油出口维持经济高增长显然不能长久,也是不现实的。果然,在贪腐势力、宗教势力和国外势力的危害下,国内经济逐渐出现了滞胀的局面。
为了改变当时的状况,过于自信和乐观的礼萨·巴列维开始改革,拟定了“白色革命”的六条原则并提交国民大会予以通过。之后,又根据形势变化陆续增加到了十二条原则,主要包括土地分配给农民、企业私有化、重视教育、免费医疗和解放妇女等内容。
很显然,礼萨·巴列维的这些改革措施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极大地推动伊朗向新型国家和民主国家转型。如图(上),当时伊朗国内迅速就变得高楼林立,而且各种开明文化和思想都涌现出来,甚至流行“迷你裙成为正义,罩袍才是弊病”。如图(下),这是今天的伊朗,在宗教统治下的妇女境遇非常悲惨。
到1978年时,伊朗的GDP高达780亿美元,短短十年间人均GDP就增长了7倍多,达到了2000美元之多。而同一时期,我国的人均GDP只有可怜的150美元,相比伊朗的差距可谓是一目了然。
随着伊朗推行了一系列开明自由的经济政策和文化政策,终于触怒了国内的宗教保守派势力。作为反对派宗教领袖,霍梅尼开始呼吁伊朗人民抵制暴政,以便推翻巴列维王朝。在遭到政府打击后,他只能流亡国外,对国内局势进行远程遥控。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国际油价在一路高涨后终于开始暴跌,直接导致了严重依赖石油的伊朗出现巨额赤字。受此影响,曾经的经济繁荣景象消失,不断增长的失业率加剧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极端宗教势力高喊:
机会来了
!
霍梅尼接连在国外发表煽动性讲话,将改革失败的责任和国内的困境全部归咎于巴列维,同时倡导重回曾经“纯洁朴素”的生活。而作为最大的外援,卡特政府却没能给予坚决支持,反而准备抛弃巴列维并与宗教势力进行和解。
在美国的默许下,伊朗的各种反对势力陆续发动了游行示威,矛头直指巴列维家族。不过,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领导者,这些反对势力显得有些松散,甚至有些混乱。他们有的主张继续保留君主制,但要求效仿英国的君主立宪;有的主张彻底推翻君主制,要求效仿美国的民主共和;有的主张效仿苏联的布尔什维克,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有的甚至主张恢复之前的传统宗教模式,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眼看形势即将面临失控,礼萨·巴列维只好一次次向美国主子求救,但却遭到了卡特政府的拒绝。很显然,越战的泥潭犹如噩梦一般,美国人在局势尚未明朗之前不愿也不敢贸然牵涉其中,担心陷入新的战争泥潭而无法自拔。
在伊朗各个反对势力的相互博弈中,宗教势力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霍梅尼也成为了反巴列维王朝的“带头大哥”。无奈之下,礼萨·巴列维只好与死对头进行暗中接触,甚至同意放宽宗教管控和允许他回国,但依然没能挽回局面。
1979年1月16日,礼萨·巴列维为了保命,只好带着妻子法拉赫王后和四个孩子离开了伊朗,乘机飞到了埃及开始流亡生活。1979年2月1日,霍梅尼则以胜利者的姿态返回伊朗,立即成为了新的宗教领袖和国家领袖。
礼萨·巴列维的流亡之路非常艰辛,先后被埃及和英国等国抛弃,只好前往非洲的摩洛哥避难。不过,面对伊朗宗教政权的“追捕”,又辗转来到了南美洲的墨西哥,最后于1979年10月20日抵达了纽约,希望老东家美国可以接纳他。
伊斯兰革命爆发后,整个伊朗都变得同仇敌忾,一方面积极恢复伊斯兰教义,一方面积极追捕逃亡的巴列维家族。当得知礼萨·巴列维已经逃到美国时,深受极端宗教思想蛊惑的青年学生们于11月4日包围并占领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还将52名外交官和家属都全部扣押,要求美国引渡巴列维回国受审,就此引发了“伊朗人质危机”。
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一片哗然,纷纷指责伊朗宗教政权不作为,美国朝野更是一片骂声。很快,卡特政府做出了强硬回应,要求霍梅尼保证人质安全的同时尽快释放,同时还联合自己的盟友们一同实施制裁和恫吓。
不曾想,霍梅尼主导下的伊朗政府也非常强硬,不但没有丝毫屈服,反而提出了许多争锋相对的反制措施。就这样,美伊双方都陷入了僵局,谁都无法显示出妥协和软弱的迹象,否则无法向国内民众交代,一个是刚上台的领导人,一个是即将竞选连任的领导人。
1980年2月,伊朗政府再次要求美国政府遣返前国王礼萨·巴列维,以换回被长期扣押的美国人质。对此,卡特政府自然不能答应,自诩民主世界领袖的美国向宗教势力低头,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原谅的。
1980年是美国总统的选举投票年,共和党候选人里根的势头很猛,卡特面临着巨大的连任压力。为了化解僵局,他只好一边通过瑞士等中立国公开寻求谈判,一边又秘密批准了代号为“鹰爪”的军事营救计划。
由于谈判始终无法取得进展,卡特开始执行武力营救。1980年4月24日,一艘核动力航母悄然抵达伊朗附近海域,180名突击队成员分别乘坐8架直升机飞抵了德黑兰,结果却是一败涂地。
这次失败的营救行动,彻底破坏了两国本就不多的信任,愤怒的霍梅尼不仅将几十名美国人质分散关押到各地,而且还将美国的两面三刀行径向全世界曝光。这下,卡特总统的脸面被彻底丢光,使得民意支持率出现大幅下降,国内质疑声强烈。
1980年7月,就在卡特骑虎难下之际,“伊朗人质危机”出现了重大转机。不过,这既不是伊朗努力的结果,也不是美国努力的结果,而是作为“谈判筹码”的巴列维国王病死了。
由于霍梅尼对于卡特的极度不信任,甚至是极度敌视,他拒绝在美国大选前进行任何谈判和妥协,以防止卡特的支持率出现回升。直到美国大选结果出炉,直到里根击败了卡特,美、伊双方才开始进行秘密谈判并达成了协议。
显然,霍梅尼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卡特下台,就是为了实现“白宫易主”,就是为了出一口恶气!到了1981年1月20日,就在里根宣誓就任美国总统的当天,伊朗就同意释放了所有在押的美国人质。
此举,无异于啪啪打脸卡特!
“伊朗人质危机”虽然最终得到了解决,但两国却从此结怨,直到今天依然还是火药味十足。假如没有这次事件,卡特总统很可能实现连任,但是历史没有假如,此事最终成为他人生中的滑铁卢之战。
@文史不假
-----
网友解答:
-----
伊朗人质事件,美伊关系破裂的开始,到底咋回事?
【围堵美国使馆】
这个事件有历史年头了,在40年前的伊朗,那时候美国没有自己的页岩油,所以美国要用油还是中东地区进购,而伊朗就是原油生产大国,伊朗当时有保守派的巴列维,这一派是亲美国的(但是这一派只顾自己的钱袋子,激起了人们的反对),还有一派是改革派的摩萨台。后来改革派的摩萨台被当选。美国为了保住自己在伊朗的利益,美国中情局协助策划了帮助保守派巴列维推翻了改革派萨摩台,后面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烧旗】
后来伊朗的神职宗教派看不惯了,联合基层大众们对巴列维和西方美国的讨伐,宗教领袖主要霍梅尼来领导,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反西方,推行社会贫富均等,维护广大弱势的群体。进行民众宗教联合团结。当时西方在伊朗兴起的一些产物就是他们要扫除的对象。
伊朗扣押美国使馆人质的起火点
当时的巴列维国王据说有淋巴瘤的疾病,巴列维为了治疗去到美国,伊朗各方对此严重不满,认为美国和巴列维还在沟结,这下就彻底点燃了宗教与民众的怒火,以霍梅尼为主导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伊期兰革命”。
【民众很愤怒】
在霍梅尼的领导下几千人围堵了当时美国在伊朗的使馆;冲破美国使馆大门,拔下了美国使馆的美国国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