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区(上海、苏南、浙江等等)有哪些东西是本地人司空见惯、外地人觉得匪夷所思的?
吴语区(上海、苏南、浙江等等)有哪些东西是本地人司空见惯、外地人觉得匪夷所思的?
-----
网友解答:
-----
一、吴语区的范围
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和上海。
准确的表述:吴语,应称为吴越语。
二、吴语区的语言
1、江浙普通话
吴语区的人说普通话都是一个腔调,分辨不出宁波人还是常州人。特点是没有卷舌音,舌尖抵住牙齿发出的声音较多,如zi、ci、si、ji、qi、xi等。
2、吴语区“阿”字的广泛应用
如称呼:阿哥、阿姐、阿嫂、阿弟、阿爸、阿妈、阿爷、阿娘、阿舅,以及阿根、阿芳、阿勇、阿平、阿花等等。
3、当代吴语以上海话为标准语
因为近百年来,上海话汇集和综合了周边江浙两省,特别是吴语区的各地方言,赋予了上海这个大都市新吴语的龙头地位。
或者这样定义:凡是听得懂上海话的,都是吴语区的人。一般吴语区的人,都听得懂上海话。
三、吴语区的文化特点
1、惧内怕老婆
这恰恰是吴语区开放、开明的特点。男女平等,其深度和广度明显领先于其他地方。
2、教育水平高
无论是古代的科举考试状元、进士、探花,还是现代的两院院士,乃至两弹一星功勋,半数人才出自吴语区。
3、盛产文化名人
尤其是明清以后,江南的文化名人数不胜数,才子佳人的故事举不胜举。
4、商业奇才辈出
明代的沈万三、清代的胡雪岩、近代的上海滩、当代的马云等等,都是引领商业潮流的标杆和旗帜性人物。
5、善于接受新事物
无论是国外的文化、科技,还是国内的其他文化,吴语区的人们都能兼收并蓄,消化吸收。
6、遵纪守法,崇尚规则
吴语区的人们不排外,社会分工细化,责任职责明确。据统计,在吴语区工作的外省劳动力有上千万人,也是他们喜欢的首选之地。
7、饮食以清谈甜食为主
讲究食品的精细和美观。近千年来,这一饮食文化顽强的抵御了周围的山东、苏北、安徽的葱、蒜、辣、面、油等重口味的饮食文化的冲击。吴语区的饮食文化,至今仍是区内的一大特色。
8、广义而言,重文轻武,是吴语区的一大不足
这个区域,很少出现知名武将和战斗英雄。元或清南下,变节的文人也很多。汪伪政权时期,吴语区的文人充当汉奸的比比皆是,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吴语区的百姓也普遍安于现状,缺乏反抗异族统治的决心和行动。
但是,军队中参谋、技术和后勤部门,吴语区的人才还是发挥着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两弹一星的功勋中,有将近一半的科学家来自吴语区。功勋们用知识和智慧,造出了保护国土的大杀器,极大地改善了人们对吴语区重文轻武的看法。
9、外省人较难进入吴语区人们的圈子
虽然吴语区的人们普遍较为和善,而且不排外,但是要真正进入他们的圈子,还是有障碍的。例如通婚、交友、入股、创业等等。
吴语区内也是存在微小的岐见。上海人把眼光更多的是投向国外,特别是日本和欧美发达地区。
而吴语区内,由于受地域管辖,还存在苏州和杭州究竟谁厉害,浙江的杭嘉湖宁绍舟是正统江南,还是江苏的苏锡常属正统江南等等无谓的争论。各个城市之间,同样如此。但这并不妨碍吴语区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富有特色的区域呈现在外地人面前,被区外人们津津乐道。
令人担忧的是,吴语的语境在慢慢消亡,孩子们不再说吴语。年轻一代也普遍用江浙普通话沟通。
问题是:语言的改变,会影响吴语区优秀的文化传承吗?会影响人杰地灵的区域特色吗?
大声疾呼一下:吴语区的才子们,救救吴语。
-----
网友解答:
-----
笔者血脉在上海,苏南,因不可抗历史原因在大西北生活了多半辈子,那是命,是那个时代众多上海儿女挥之不去的人生之玈。大西北和上海人性相近,习相远。
身处外地的上海人一些生活习性虽经时间、地域、风俗等无情的侵蚀,但这些近于基因的东西仍顽强地指导着我们的余生,令异乡人晞嘘不已。
如:入乡不一定随俗。笔者在职时单位的领导是全国网红式的知青 ,她早在上海青年支边时代就入疆,吃得各种苦,就是受不了羊肉的膻味。由此笔者想到了被各地同胞垢言的上海人“自以为是”的不佳形象。其实依笔者见,这是一种洁身自好,如同沪人爱吃甜食,讲整洁一样 ,是一种生活习性。
其次,上海人不管到哪儿,少有圈子意识,在中华这锅汤里,沪人也是够入眼的。他们拎得清“市面”,讲究凭本事吃饭,鲜见沪人在职场热衷拍马屁而不学无术者。沪上老百姓认同可以没有名校文凭,但要有自身的优势 ,艺不压人,一招鲜 吃遍天。所以,上海有那么多中华老字号,无論是吃、住、电影、文学、体育、匠人、各种人才辈出,天时地利人和,上海市井文化全方位与西方文明接触之先机 ,这种天赐良缘形成了既有中国传统血亲文化,又有西方商业文明,注重独立人格的“海派文化”之果。
海派文化即便与近在眼皮底下的苏州也是有区别的,因为她是上海。
-----
网友解答:
-----
吃饭用的餐具精致讲究,不会用不锈钢的盘子,不会用塑料盘子,不喜欢用一次性杯子筷子和饭盒。看到外地人餐桌上不锈钢盘子 ,总让我联想到用狗食钵吃饭
-----
网友解答:
-----
吳语区,浙江北部,江苏南部,上海市,这片居民生活习惯基夲相同,语言交流无障碍,敎育子女有套方法,文化基础比较广泛,光吴语区居民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占有3分一的比列,饮食习惯以清谈为主,鱼,虾,鸡,鸭,牛,养,猪,等肉类,每天至少1斤以上蔬菜,水果长年不断,比较爱干净,勤洗澡,勤换衣,平均寿命高于基它地区,古代就在传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网友解答:
-----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吴语区的范围比提问当中所指出的要更大一些。除了苏南,上海和浙江大部以外,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也属于吴语区。
其次,就算按照提问中的范围,实际上内部生活差异也是比较大的,不能泛泛而谈。上海和苏南以及浙江的嘉兴,湖州,生活习惯,语言风俗比较相似。杭州,绍兴和宁波属于一个中间过渡段,和上述地区的生活习惯就有一定的差异。杭州市区由于历史上有大量的中原移民,从语言文化到生活习俗上都有浓厚的北方色彩。这三个城市以南的地区,是吴语区的南部区域。生活习惯方面和北部有很大差异。浙江温州的少部分地区,比如苍南属于闽方言区,从生活习惯和语言文化上面都更接近于福建。浙江衢州由于靠近江西,饮食文化上受江西影响比较大,是浙江省内唯一一个特别爱吃辣的城市。
再次,在大部分情况下代表吴文化的实际上是太湖流域,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苏南和上海以及浙江的嘉兴和湖州。太湖流域实际上也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江南这个概念的狭义范围所指。两者实际上是一体两面。所以如果仔细追究下去会发现提问者的本意,实际上应该问的是太湖流域这一区域的生活习惯有何特征。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和快速现代化的这样一个历史进程,太湖流域地区的地方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了。实际上和其他地区的差别在变小,总体都向着近代化的方向走。同时自身的传统文化特色能够保留下来的也不多。我个人认为没有真正意义上让外地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情形。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一些特点,比如烧菜的时候喜欢放糖,这个实际上不仅仅是该地区的特点,其他很多地方都有,只是北方人会相对来说比较惊讶。至于肉粽子,肉汤圆,也是北方少见,南方其他地区并不少见。总体来说谈不上让全国人民都匪夷所思。
最后,必须要指出的是,吴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区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巴蜀文化等其他地域文化当然有一定差异,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同属中华文化,差异性远小于共同性。外国人所谓的进入新的文化环境所导致的文化休克现象,在中国是不存在的。
-----
网友解答:
-----
有馅没馅,都叫馒头,有白馒头,肉馒头,菜馒头,小笼馒头,生煎馒头。我在南京上大学,第一天去吃早饭,看上了就在打饭阿姨手边的肉包,说要个肉馒头,阿姨愣是热情地跑了大半圈给我拿了个白馒头[我想静静],同是江南,吴语区和非吴语区的差别[笑哭]
-----
网友解答:
-----
你把吴地和越地搞混了,以前这是世仇,内部矛盾很大。
比较大的,浙江这里,嫁女儿不收彩礼,陪嫁现金车子房子是常规操作。嫁女儿等于娶媳妇,这风俗估计全国几乎没有了吧。
-----
网友解答:
-----
十几年前,小店吃早点,一进门就见一中年妇女,咬一口生煎,喷出的汤汁溅到同伴身上,然后手忙脚乱地擦拭。我向店家点了二两生煎一份咸浆。
领好自己的食材后,默默开吃,就听见这俩东北妇女小声嘀咕,“从没听说过豆浆还有闲的”,另一个随声附和,然后起身走出店外。我忍不住笑出来。
我也好奇,出门旅行时也问过各地的店家,有没有咸浆,哈尔滨,西安,北京,桂林,成都。所有伙计都是一脸懵逼,说没有,只有甜豆浆,或咸豆花。
其实咸浆咸鲜香烫,配四大金刚或生煎锅贴是沪上最经典的早餐组合。食材大众,做法简单:榨菜末、虾皮、几个小段油条、小葱花、盐、味精、几滴醋,放入大碗,用烧沸的豆浆一冲,再放一小勺辣油。如果来沪旅游,一定要尝尝这独一份的美食!
-----
网友解答:
-----
吴语区不仅仅是生活习惯有相同之处,还有哪些本地人司空见惯的平凡小事,会让外人感叹而觉得匪夷所思?
1:吴语区在吃的方面犹为突出,使外人觉得匪夷所思
一到季节大都数吴语区人,会热衷于吃大闸蟹,问题是烧法太简单,清蒸也不剁开。
一次新来上海的川味厨师,正要放开绳子,把大闸蟹一剁二,正好被我发现,马上打住,他以为总会烧麻辣的,觉得匪夷所思。
汤圆在吴语区一些地方,往往被说成糖圆,节假日水饺基本是不吃的,一种叫饨馄的反而一直乐此不疲。
过年一种叫八宝饭的大多会买一点,而八宝粥买的人却较少。一种叫“荸荠”的也叫“地力”,煮出的汤比“荸荠”更受欢迎。
还有甘蔗的皮与“荸荠”一起熬汤,做成“地力茶”,吃一口后说味道很和顺。
那些大饼油条粢饭加豆浆,已经几十年了,早餐总是喜欢吃这些,不觉单调吗?卷饼与巴比馒头反而会是第二选择。
不要说桂林米粉,沙县小吃,隔壁有店总是先去吃“千里香”馄饨。不管馄饨的馅有多么丰富,但总是首选菜肉馄饨。
还有吴语区特别有名的野菜,叫荠菜特别受人欢迎,专门做馅或专与豆腐搭配。
在两广地区,亲眼所见广东某地,到处是野荠菜,挑一些烧豆腐,他们觉得匪夷所思,大城市来的人吃这个?
而我们觉得他们把野蜂的蛹,在火上烤来吃,也觉得匪夷所思。
2:吴语区古镇小桥流水总相似而总有各类文化名人
其实这也不奇怪,江南水土丰茂,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富庶之地,文人墨客,各领风骚,历史悠久,从古至今,灿若星辰。也不能用简单篇幅来描述,每个古镇都有不为人知的历史,也让外人匪夷所思。
吴语区善文经商,文化名人占半礕江山。也有重要领导人物,从张闻天到民间的黄道婆,每个古镇都名人轶事。让人真的有些匪夷所思?
而小桥流水人家,临水而居,依山筑亭,恰恰是吴语区的特征。
有池塘一定有荷花,有小河一定有垂柳,有垂柳一定有古亭。这成了吴语区景观的标配。
老街曾相似,古亭总相遇,话语总近似,人物总相近。吴语区的特征,也让外人觉得匪夷所思吗?
可远在宁夏的一座公园,也有吴语区特色,更让人匪夷所思,一看就知道,仿佛来到了吴语区的江南。
3:还有哪些本地人司空见惯,而外人觉得匪夷所思?
因吴语区与江南一词联系在一起,象征着丰饶与美好,在古代就有粮仓的地位。
“日出江南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而且不像西北地区都是关口要隘,兵家必争之地。
在吴语区的一些小镇场所,总有一些人一直聚在一起淡天说地,除了一起吃茶,关键是很少一起喝酒,时常聚在一起,乐此不疲。
本地人此种平常的“嘎讪吾”司空见惯,老年人还都谈股票,但在外地的人更觉得匪夷所思。
如今在外人眼里,吴语区现在是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在大城市,房价那么高,地铁人流那么挤,路上经常会堵车,司空见惯。
工资差距特别大,房租也那么贵,五六点钟出门工作,十点多钟回家,也特别累。这些本地人却司空见惯,而外人们又恰恰是往吴语区赶,让人匪夷所思。
小结:吴语区有上海的金融,浙江的互联网与民营经济,“苏大强”的制造业,这些也都是司空见惯,可在“长三角”的经济都突飞猛进,让外人匪夷所思。不要说本地人的司空见惯,改革开放三十年,外国人也觉得匪夷所思。
你觉的还有哪些本地人的平凡事司空见惯,在外人面前,却匪夷所思。
〖欢迎讨论,谢谢点赞加关注〗
-----
网友解答:
-----
金花菜好像就只有这个地方吃,别的地方的人觉得那是草,没上吃。
估计吃草多了,这里的人比较温和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
吴语区特色首先体现在语言上,入声保留至今。所以用吴语朗读唐诗宋词会觉得音乐感非常强。随之影响到民间艺术的发展,如昆曲、评弹、越剧,都是广义吴语为主做载体。没有吴语传承,这些珍贵的艺术传统就成了无本之木,很难保存发扬光大了。
吴语区历史上,以小桥流水人家,桃红柳绿春雨,而惊呆千年华夏文人墨客。江南烟雨让苏东坡白居易流连忘返,于是就有了如画的白堤苏堤。李白要选烟花三月下扬州。二泉映月,梅花三弄,如痴如梦,于是生长了江南民间音乐瑰宝,阿炳,李叔同,刘天华……。一曲《茉莉花》已经让欧洲人叹服,《梁祝》更是代表人类飞向太空。
这里的历史文化名人太多,四大才子桃花坞。扬州八怪那么牛,却要拜倒在一个徐渭门下自认走狗。四大名著三部在这里写成,水浒施耐庵,三国罗贯中,西游记吴承恩,只有红楼梦成书可能于北京西山,描绘的场景却还是江南,苏州,金陵,算半部没争议。
这里的读书传统就更牛了,明清状元过半出自江浙。江浙名校支援了全国,京城老一代知名教授便有多半带吴音。这里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真的数不过来。数数来自这片土地上的诺奖华人:李政道、屠呦呦、钱永健、高琨、赛珍珠……,还没算国立中央大学吴健雄。
武将乃至王侯也出了不少。火烧联营八百里的陆逊,生子当如孙仲谋,建城两千五百年的吴王夫差,卧薪尝胆的勾践,练兵有方的孙子,都不说了。举国抗战的蒋中正,溪口人。这里的抗日战争传统,大家都知道的,京沪抗战悲壮,八百壮士歌咏至今。
这里的人普遍长寿,清淡饮食,蔬菜水果,淡水鱼虾,绿茶,都是好习惯。
当然,这里的人世代勤劳智慧,双手浇灌幸福。现在吴语区仍然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路桥修得最通畅的地方。只可惜小桥流水少了很多,鱼米之乡城市化,变成了房子工厂。
------------------
推荐阅读:
喜鹊的天敌是什么?老鹰这种猛禽都不捕食喜鹊,为什么没泛滥成灾?
上一篇:本人是合肥户口有房,孩子随他妈是农村户口。能在合肥上学吗?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