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为什么自称老衲?衲是什么意思?
老和尚为什么自称老衲?衲是什么意思?
-----
网友解答:
-----
说起老衲,很多人耳熟,指的就是老和尚嘛。如果再细问:为什么叫老和尚为老衲?老衲又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就回答不上来了。
那年,我和爸妈去湛山寺游览
。我只顾贪耍,不小心撞在和尚怀里。和尚不但不发火,还忙问:“伤着了没有?”我摇摇头,表示没伤着。和尚接着双手合十念道:“老衲失礼了。善哉!善哉!”和尚走后,我问爸妈:“老衲是啥意思?”爸妈相互看了一眼,回答说:“就是老和尚呗!”看来我爸妈也不知道。从此,我经常琢磨着这事。
后来,我看古代小说,经常看到“鄙人”、“卑人”等等类似的词。在现实生活中,也遇见过文人与第一次见面的人称自己为“卑人”什么的。无形中,我联想起“老衲”这个词来了,顿时,似乎恍然大悟:
原来老衲是个谦词啊!是带有礼节性的、表示自谦的词
。当时,心里很激动。
当我冷静下来之后又琢磨,和尚们为什么不称之为“卑人”或者“鄙人”呢?而要称“老衲”呢?这的确是个问题。
出于好奇,我查了查有关资料,才知道,
原来“老衲”是僧人的专用词
。“衲”是名词,专指僧徒衣服。这种衣服是由许多碎布补缀而成的。可见“衲”具有名词和动词共同使用的用法,当名词用,专指和尚,当动词用,是“衲衣”,是用许多碎布补缀而成的衣服。
可是,
在道教中就有“衲”之说
,例如“身披百衲伏魔衣”,这里的“衲”指的就是“老衲”。而和尚是佛教,自称“贫僧”。那么,为什么和尚不叫“贫僧”而叫“老衲”了呢?
佛教,是在东汉汉明帝刘庄时(公元67年)传入中国的
。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是由汉明帝派去迎接的人陪同下,来到了我国洛阳传教的。这两位僧人,带着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了一部分的佛经。汉明帝见状,就地建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
我国时兴道教
。佛道两家在一起谈经论道,相互融洽,相互影响。佛家自称“贫僧”,道家自称“老衲”,随着时间推移,佛家随乡入俗,处于礼节,也自称为“老衲”了,久而久之,佛道两家,在礼节上有不分家的感觉,和尚在使用“老衲”这个词时,往往与“贫僧”相联系。“贫僧”是歉意,时间久了,“老衲”也有了自谦的寓意了,最终,“老衲”成了和尚的专用词了。
现在可以确定了。“老衲”所指的就是和尚,
虽然其称谓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衍化,但已证明:“老衲”是指和尚所穿的,用许多碎布补缀而成的衣服。在与人交流时,和尚使用“老衲”这个词,是一种涵养、素质较高的修行,其中还带有礼节性的自谦之意。
综上所述:
老和尚自称“老衲”,不仅仅是老和尚,年轻和尚也使用“老衲”这个词了,因为,使用“老衲”这个词,既能看到自己所穿的衣服,又能说明自己的身份,还能表达自己带有礼节性的自歉。“衲”是什么意思?
“衲”与“老衲”同义,都是指僧衣或僧人,没有其他的特殊意义
。
-----
网友解答:
-----
老衲一词,这里的老字,用在人身上,是年龄大的意思,用在衣服上,是破旧的意思。
老衲一词,这里的衲字,是指碎布缝制成的旧僧衣,旧袈裟,或者是破棉袍。一般情况下,所谓的衲,主要是说僧人们,的穿戴行头,其中也包括僧帽、僧鞋等。
佛教从西方传入中土,有几千年历史,信仰佛教的人士,历来不在少数。
早先入寺庙当和尚的,多数是穷苦人,为生活所迫,皈依逃个活命。也有大奸大滑之人,剃发避难。真心向佛修行的人,也有,估计占少数。
除了香火鼎盛的大寺,一般的寺庙,僧人比较清苦,生活困难,需要出去化缘。化缘吃百家饭,好象有一点乞讨的意味,为百姓家做些法事,僧人们有报酬,相对来说,当和尚比当乞丐受尊重。
佛教分禅宗,修行路数不同。师父收徒弟,当儿子看待,也有民间百姓,防老的一层意思。
我上初中的时候,曾约同学伴侣,骑自行车,去白马寺玩。山门对面,有茶水摊,骑车累,我们喝水暂歇。
忽然,我看见两个年轻僧人,并肩从寺门出来,嘴上叼着烟卷,摇头晃脑,的逛大街。
我问卖茶水的大爷,说:他们当和尚的,怎么还吸烟呢?大爷一脸不悦,不屑地答道:哼,不光是吸烟,还喝酒哩。
过去的人,进寺庙当和尚,比较容易,现在人想当很困难,没文凭没某种关系,人家是不收的。
僧人们穿的衲衣袈裟,过去的,是真正的衲衣袈裟,因为物质缺乏,多数都是碎布头,衲掇而成。
现在的袈裟,不要老粗布,布料好,还是整块布做的。不过,整块布做的袈裟,一般都印有方格子,印格子的目的,是继承前代袈裟的观瞻,以示不忘,过去的旧衲衣呢。
老和尚与人说话,一般自称老衲,或者是贫僧。有何说法?意思无他,谦逊之词也。
佛寺兴衰千百年,
僧众吃斋把经念。
出家谦恭是本分,
能识真我达灵山。
-----
网友解答:
-----
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影视剧里面看到,有很多老和尚在自称的时候,有很多不同的称呼,其中有一个就叫“老衲”,而这个称呼一听,基本上就知道对方的身份大概是什么了。那老和尚为什么要这样称呼自己,老衲是什么意思,衲字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在佛家当中,和尚的自称还有哪些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老衲究竟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老衲”不是人,而是衣服。
和尚穿的衣服,叫作“衲衣”。“衲”本是“缝补”或“补缀”的意思,后来引申为“缀合而成”之义。出家人的衣服,不求华丽,常用人们遗弃的碎衣片补缀而成,因此就称作“衲衣”。《佛祖统纪》中摩诃迦叶尊者说:“我今亦当随佛出家,即著坏色衲衣,自剃须发。”可见“衲衣”之称由来已久。通常写作“衲衣”,有人说,衲受五种旧弊而作成衣,如写“衲”字则违反了原义。
能够做衲衣的,还不是平常的布料。《释氏要览》介绍了五种衲衣:“粪扫衣有五种:一、道路弃衣,二、粪扫处衣,三、河边弃衣,四、蚁穿破衣,五、破碎衣。又有五种:一、火烧衣,二、水渍衣,三、鼠咬衣,四、牛嚼衣,五、奶母弃衣。以上衣,天竺人讳忌,故弃之。以不任用,义同粪扫,故共衲成衣,名‘粪扫衣’。”俗人抛弃的最肮脏、最破烂的衣服,补缀缝衲为衣,叫作“粪扫衣”,也不算过分。实际上,佛教盛行后,僧尼衣服已非如此。
穿衲衣,是“十二头陀行”之一,每个和尚都得遵守。《佛祖统纪》谈到慧思尊者说:“平时御寒,唯一艾衲。”可见佛门生活的清苦。当然,穿衲衣也是有意义的。《释氏要览》宣扬“衲衣十利”:“十诵云,若衲衣不贴田相,不须披入聚落,此衣有十利:以、在粗衣数,二、少所求索,三、随意可坐,四、随意可卧,五、浣濯易,六、少虫坏,七、染易,八、难坏,九、更不余衣,十、不失求道。”这“十利”,将衲衣的优点讲得十分透彻了。
衲衣为人所共知,成了僧衣的代名词。和尚戴的帽子,也是衲缀细碎布片而成,因此也就称作“衲帽”。《续高僧传·景鸾传》就有“衣以袈裟,覆以衲帽”的记载。
到后来,“衲”也成了僧侣的自称或代称,诸如“老衲”、“贫衲”、“衲子”等。
2、和尚为什么自称贫僧
大家看吴承恩的《西游记》,唐僧最让大家熟悉的一句台词是:“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拜佛取经。”看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大家最熟悉的台词是全真道士丘处机的:“贫道平生所学,稍足自慰的只有三件……”。可见,“贫”不是和尚的专用词,道士也用。
其实,我们知道佛教源自古天竺,也就是印度,但是印度的和尚并没有“贫僧”的自称,这个词佛教传入中国后,一个本土化的名词,而这一个词则源于道教。因为道士自称贫道,而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多东西沿袭了道教,所以和尚一开始也自称“贫道”,但是发展到后来,为了区别和尚和道士,和尚才开始自称“贫僧“。那么,和尚和道士为何自称“贫僧”和“贫道”?是表示自己很穷吗?错了,这里的“贫”并不是指“贫穷”。
佛经的《百论疏》里有解释:“贫道者,乏圣道之义,是沙门自己的谦称。”“贫”是“乏”、“少”,“道”是“圣道”、“修行”,对人自称“贫道”就是谦称自己修行还没到家的意思。所以,不管是道士自称“贫道”,还是和尚自称“贫僧”代替,尼姑则自称“贫尼”,都是自谦“道业不足”的一个道理。
3、和尚真的很穷吗
对于现在的和尚自称”贫僧“”老衲“,很多人不以为然,他们现在哪里还穷啊,都穿得熠熠生辉的袈裟,哪里还有百衲衣,更没有和尚象以前那样托钵乞食了。那么,和尚到底穷不穷呢?真的象网络上所说,他们开豪车,用苹果吗?其实这都是一些少数现象,也是一种表象,真正的佛子是不会那么做的。
因为,真正的佛子都会恪守佛教戒律,佛教戒律规定:“一切亡比丘物,尽属四方僧。”意思也就是说,和尚是没有私人的财产的,寺庙是经济共有的,僧人的所有衣食供给、生老病死都是由寺院承担。所以,你看现在寺庙不管门票和香火收入多高,那都是属于寺庙的财产,而不是某个和尚的,所以有一句俗语叫“富和尚穷和尚”,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和道理。
-----
网友解答:
-----
一般在寺庙里的老和尚自称
“老衲”。
(衲字的释义有5:①,收进来;放进去:如:岀纳,闭门不纳。②,接受:衲降,采衲,招衲。③,亨受:纳凉。④,放进去:纳入正轨。⑤,交付:纳税、纳粮。⑥,姓氏。
)
而寺庙里的老和尚们一般都自称老衲,其实是一种自谦的意思。既使是扮演老和尚的演员自己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什意思,其实
“老衲”不是人,而是衣服。穿的衣服叫做衲衣,古时和尚的日常用物都是社会人捐赠的,和尚穿的衣料是称为衲衣,本身就是缝补的意思。
所以说出家人的衣服不求华丽,常常是用人们捐送的和遗弃的,有的甚至是碎掉破旧的衣服缝补而成。
由此可见佛教的人是特别穷苦的。
综上所述,和尚称之自已为贫道,除了贫道还有一个就是老纳了,老纳也就是贫穷的意思。和尚岀家大家都知道,和尚在旧时并不是职业,而迫于穷困和看破红尘迫于生计走上出家这条路。而佛教也一样,但佛教源印度,佛教进入中国之后是一个本士化的名词,而这个词源于道教,而佛进入中国之后,很多东西沿袭了道教,所以开始的时候和尚也为自己为贫道。后来称为老纳。
“老纳”也是和尚和道士的谦称。道教中有,“身披百纳伏魔衣,手持五明降鬼扇”之说,“老纳”调由此而来。而有时老尼姑也自称老纳。
而现在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的和尚 、道士的生活环境不同了。国家对民族文化特别关注和重视,开办了不少民族文化学院,臂如佛教学院,毕业后可以进入佛教领域、寺庙工作。其身分、地位、待遇都被人刮目相看。
所以,新时代的新老和尚、道师不再过着旧时代的生活。但
习惯的自谦之词:“老纳”仍在沿用。
-----
网友解答:
-----
百衲袋或衣,是化缘的“狗血”装备,——老纳自称者,多是经年的化斋~化缘人自律的口头禅。即一心皈依佛门的老僧(当然,与当下吃喝嫖赌的自诩的“老衲”,已然天壤之别……)向凡尘俗世人的介绍。
……这只有苦行僧堪配“老衲”的称呼。
佛的最高境界,以为不在是否吃荤,却在践行:善因善果循环不息。更不必有如恒河岸边倒挂树枝或巡山般暴走——居然以吃尸为生的苦行僧,旨在践行即可。凡事一过,就彻底妖魔化了!一如佛界当下太多僧或尼,高举佛号,广骗天下,——若口口声声“阿弥陀佛”,或谦卑地自称老衲,这与当下的道德大咖呐喊“礼仪”之余居然豢养小三无二!都是骗财骗色的“总裁”!统称“色总”,——无论僧或俗及其男女,皆然。然也!
……犹说“色即是空”,切,~空空如也、如也。
看呗,——庵或寺里,又开抖音了…………
-----
网友解答:
-----
这是两个问题,“老衲”是一种谦虚的称呼;而“衲”本来是一个动作,也就是缝缝补补的意思,后来制作的衣服叫做百纳衣,再后来演化成僧人的自称。
老和尚为什么自称“老衲”
老衲是年老和尚自我的一种谦虚称呼,而年轻的和尚一般都是自称小僧,人到中年的和尚一般都是自称贫僧,等到上了年纪之后,不管是寺院的住持,还是方丈,基本上都用“老衲”来自称。
其实在真实的生活中,“老衲”并不是和尚的专用名词,因为有时候尼姑也会用“老衲”来自称。
“衲”是什么意思
“衲”本来是一个动作,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在衣服缝补中的常用动作,特别是在农村,经常会听到“衲鞋底”这个说法。
而和尚使用的“衲”,是由他们的生活来确定的。因为和尚经常化缘,他们化缘的东西不仅包括食物,还包括生活中衣食住行的任何物品。
而他们的衣服也是化缘来的,不是直接化缘整件衣服,而是用别人不用的布块缝衲在一起,从而成为“衲衣”。并且在道教中有“身披百衲伏魔衣,手持五明降鬼扇”一说,其中的百衲伏魔衣,就是用化缘来的布块缝衲而成。
-----
网友解答:
-----
衲纳相同是收意:
因其化缘是行乞!
乞讨为了是收纳
老衲老纳贪心大!
-----
网友解答:
-----
老和尚不仅自称可以叫“老衲”,他称亦可。
唐戴叔伦《题横山寺》诗云:“老衲供茶碗,斜阳送客舟。”
这个“老衲”,就不是“自称”而是“他称”。
老和尚称为“老衲”,是因为僧人的别称为“衲”。年纪已老的,自然可以称“老衲”了。
“衲”指僧人,一般表述为“衲僧”或“衲子”。
唐贯休《寄新定桂雍》诗曰:“独自住乌龙,应怜是衲僧。”
宋黄庭坚《送密老住五峰》诗云:“水边林下逢衲子,南北东西古道场。”
(贯休画作)
僧人称为“衲”,是因僧衣亦称“衲衣”。
还是前面那个贯休,其《深山逢老僧二首》云:“衲衣线粗心似月,自把短锄锄榾柮。”“榾(gu)柮(duo)”,就是短的“柴火”。
“衲衣”也叫“百衲衣”。
宋陆游《怀昔》诗曰:“朝冠挂了方无事,欲爱山僧百衲衣。”“百纳”,无非描述“补丁”之多。
那么,僧衣何以叫“衲衣”呢?
“衲”,本义是“缝缀”。
《广雅·释诂》:“衲,……补也。”
清王念孙《疏正》:“衲者,《释言》云紩(zhi)纳也,纳与衲通。
魏晋之前,只有“纳”字而无“衲”字。这个字,应该与佛教东渐有关。
东汉明帝年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西域僧人摄摩腾、竺法兰等,用白马驮来佛经同时,也将佛教戒律及生活原则一并传入。
佛陀释迦牟尼八十而逝。之后的第一个雨季,其众多弟子于王舍城召开了第一次“集结大会”。优婆离长老在会上提出了律藏经籍,阿难陀提出经藏典籍,500阿罗汉诵读通过。
后来的作为佛教重要戒律的《波罗提木叉》,应该是据此形成的。
这些众多戒律中,规定了僧众的“生活原则”。这其中,“在家的”信众,即“俗家弟子”与受“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规定有所不同。
以“比丘”来说,其生活原则是“游行”的生活,不定居一处,因此“所持物”也很简单——三衣与食钵、坐具、漉水囊。此称“六物”,就是“比丘”的全部财产。
但是在雨季的四个月中,有三个月可以因避雨而居于一处。此时,除坐禅或进行佛法学习,还可新制“三衣”。
新制“三衣”,在西域就是大块的布缠身,“在家人”用白布,“比丘”则用“袈裟色”,即暗淡的黄色,这是“袈裟”一称的来源。
具体来说,大块的布,又分为“下衣”,用五条“袈裟”布缝缀而成;“上衣”、外面的“大衣”,用九至二十五条“袈裟”布缝缀而成。
虽然叫“新衣”,但戒律规定,不得用别人没有过的“新布”。这与戒律规定只能吃别人剩下的饭食一个道理。
西域“比丘”的“三衣”,材料以木棉为主,但也可以用麻、绢、羊毛织品等等。
在西域,除去上述的四个月外,其余八个月,必须到处“游行”,所以有“行僧”一说。
又因此种“游行”生活十分痛苦,又有“苦行僧”一称。
佛教传入中国后,“三衣”制度亦成为规制,同样理论上不得使用高等级或崭新材料。
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粪扫衣》说:“粪扫衣者,多闻知足上行比丘常服衣也。此比丘高行制贪,不受施利,舍弃清妙上好衣服,常拾取人间所弃粪扫中破帛,于河涧中浣淖令净补纳成衣,名粪扫衣,今亦通名纳衣。”
“纳衣”,亦即“衲衣”。
“粪扫”,是古代对清扫弃之垃圾的统称,不同于今天的理解。
-----
网友解答:
-----
对于这个问是:一般的说法,衲是僧徒的衣服,老衲或衲僧,一般指僧徒自称或代称。
-----
网友解答:
-----
在古代,一般和尚尊长,方丈,德行高僧,惯称自身“老衲”。
老衲这个称谓:其老字,意指自身年高。衲字,衣服(僧袍,袈裟),衣服“衲”的原由,从和尚生存本性说起:和尚属于吃千家饭,穿百家衣,受人们供养的根本生活性质。衣服是靠百家,这家给块布、那家给块布拼缝而成的百家衣(注意理解:百家衣义涵百家,事实并非百色百块拼衣,僧衣整件一色为通常),故称百衲衣。
老衲,这个老和尚自称,衲字习惯挂在嘴上,体现的是:修养老僧念念不忘自身,得以生活的根本——众人之恩。由此可知:“老衲,这个高僧习惯称谓”,体现的是老僧~品行兼优的道德修养。
-----
网友解答:
-----
一般的和尚称僧,当了头,主事了就是老衲
老衲”是老和尚的谦称,佛喻:无我。纳的原意是 缝补,补缀的意思。因早期的和尚所穿的衣服大多是由别人不用的布块缝纳而成——拾取人弃不顾与粪扫均之贱物,缝纳为法衣,故名粪扫衣,亦名纳衣。穿纳衣的和尚也因此被称为纳僧。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房地产行业过后,你认为什么行业能够作为我国未来的支柱产业?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