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期的八旗军都到了哪里去了,为什么只有湘军淮军之类的军队?
清末期的八旗军都到了哪里去了,为什么只有湘军淮军之类的军队?
-----
网友解答:
-----
清末的八旗虽然大部已经糜烂不堪,不过从编制上来说一直存在,期间清政府也曾经努力恢复八旗的战斗力,可惜效果不大。
清廷入关以后,作为其基本武力的八旗军很快就腐化糜烂,战斗力急剧下降。在三藩之乱时,八旗军面对吴三桂的部队的表现就非常糟糕,全靠绿营清廷才取得了最终胜利。此后在历次战争中,除了关外八旗因为生活艰苦,还保持了几分战斗力外,大部分八旗子弟已经只会斗鸡走狗,毫无作用。
但是八旗毕竟是清廷的根本武力,加上其既得利益者众多,因此并没有被撤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南方太平军的崛起、地方督抚势力的加强和外部列强的压力,恭亲王奕䜣在开展洋务运动的同时,也在八旗军中引入了新式的西洋火器,并按西式操典进行训练,以增强八旗军的战斗力。
应该说奕䜣这一举措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像甲午战争期间,丰升阿统帅的正红旗、正蓝旗部队也参加了战斗,表现在清军中属于中等。而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编练的镇边军则招募猎户配以八旗军官,其战斗力比普通八旗军要强不少,和淮军相当,在甲午战争中发挥出色。
不过大部分八旗军除了换装西洋武器外,变化不大。更糟糕的是在之后的庚子事变中,北京的八旗遭到了八国联军的重创,而东北八旗也被俄军打了一个七七八八。八旗又被打回了原形。
此后清廷虽然借着袁世凯编练新军的机会,再次以旗人为核心组建了禁卫军和北洋第一镇。但是空有其形,战斗力平平,在辛亥革命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
网友解答:
-----
明末清初之际,虽然明军在辽东战场屡屡败北,被清军打得丢盔弃甲,损兵折将,但是我估计哪一个明朝人都不会相信,在1644年后会成为清朝的子民。主要原因就是,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面,上亿人口的汉人,一人一口吐沫都能把不足二十万的八旗清军淹死,万万没想到的是,二十万的清军真就成事了。
当然,以二十万八旗军管控幅员辽阔,且人口上亿的国家,还是有点困难的。
为此,清军入关后,统治者采取将半数以上八旗主力在驻扎在京畿周围以拱卫中央,剩下半数则分散在全国各大省会、水陆要冲、边疆海防等地,到乾隆后期,总共形成了14个八旗驻地,分别为盛京,吉林,黑龙江,江南,福州,杭州,荆州,成都,广州,绥远,西安,宁夏,伊犁,乌里雅苏台。
每个驻地设立将军一名,其地位高于提督、总督、巡抚等文武官员。这14个八旗驻地,相当于清朝设置在全国的军事网点,牢牢控制着全国。
当然,各个驻地算起来其实也没有多少人,清军入关时不过20万,一半在中央的话,每一个驻地的八旗人数就不过上万。
这是远远不足以支撑整个清朝的国防重任的,一旦发生对外战争,八旗的兵力更是捉襟见肘,尤其从顺治到康熙,清朝对外战事一直没有停过,从平定三藩之乱,到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平定准噶尔叛乱,清朝的军事压力一直很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依靠绿营来加强清朝的国防建设,所谓绿营其实就是以明朝降军为主,仿照明朝的军事体制进行组建的,补充八旗的军事体制。
但是随着清朝对外战事的扩大,伴随着八旗人数不足,战斗力下降的事实,清朝统治者对绿营的倚重越来越大,康熙时期成大肆征召绿营士兵,最终成为清朝常备军事武装,在清朝时期,平均有60万人左右,是八旗的三倍之多。
绿营的驻扎制度,其实与八旗差不多,也是采取撒向全国次级要地为主,各省绿营的最高长官为提督,全国设置大概不到20人左右。按照清朝统治者的构想,八旗和绿营是互相补充,相互制衡,最终形成一面更严密的军事网络。
当然,不管是八旗也好,还是绿营也罢,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世兵制的一种,士兵有兵籍,兵籍下的人则是父死子继。
这种兵制最大的好处就是省钱,最大的坏处就是,兵籍的第一代还有战斗力,等到第二代第三代的时候,就开始腐朽了。
清朝的绿营不像明朝时期有大量的土地来让士兵种地,从而省下军费,清朝采取的薪酬体系相比于明朝大方一点,直接发工资。可以说,绿营组建之初,大量勇武之人参加绿营,主要还是待遇不错。
最为重要的是,在清朝时期并没有警察制度,绿营兵有时候也临时客串一下维持地方治安的活,比如收粮,押官银等等,有了鸡毛掸子自然敢当令箭,为了过得好一点,绿营兵也是仗势欺人,剥削老百姓,干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
在清朝前期不断对外战争期间,其实已经展露出八旗和绿营作战实力越来越弱的问题,尤其是乾隆年间的对外战争,大多都是仗着国势以大欺小,往往还是牺牲高于敌方,虽然取得胜利,却不是很光彩。
不过至少八旗和绿营还坚挺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真实实力也是不容小窥的。
对于八旗和绿营的士兵,湘军的将领曾国藩曾经在《议汰兵疏》中直接表示:“黔、蜀冗兵以勾结盗贼为业,其他吸食鸦片,聚开赌场,各省皆然。”这个话要是别人来说,也许客观一点,曾国藩作为湘军将领,八旗与绿营的竞争部门,不见得就一定为真。
为了争取军费,获得朝廷的支持,曾国藩自然要将八旗和绿营说得一文不值,然后让朝廷把资源倾轧在湘军身上。
在清末的各处战场上,八旗和绿营实际上一直都没有闲着,以鸦片战争为开端,清廷调动二十万军队与英军作战,奈何英军以海军为主,仗着几艘大舰沿海侵袭,不上岸与清朝硬刚,清军就是有再多的人,也架不住人家在海面上对你狂轰乱炸。
正因为没有实际交手,清廷官员普遍认为,只要英军敢于登陆,调遣合适将领完全可以与英军一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打的时候,曾国藩事实上就是这种看法。
当时指挥清军与英法联军作战的是清朝统治者十分倚重的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与曾国藩是政敌,曾国藩有此看法,很大程度上也有私人成见。
总之,至少曾国藩还认为八旗和绿营还能够与英法联军一战。
那么,为什么湘军、淮军能够最终取代八旗和绿营,最终成为清廷倚重的半中央军呢?
我认为说起来比较可笑,这还是要从镇压太平天国时期讲起,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咸丰帝远在千里之外瞎指挥,打仗最怕的不是敌人强,而是外行指挥内行。
清廷如果能够以正常的剿匪策略,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也许镇压太平天国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咸丰帝迫切想要快速击垮太平天国,把清军主力直接安排到南京外围,想要通过攻克南京城来实现一举剿灭太平天国的重任。
想要攻破巅峰时期的南京城,即使把清军所有的绿营和八旗都调过来,不围个一年半载的,也够呛能够突破,何况人家来一个北征和西征,直接把清军都给调动起来了。
太平军擅长打运动战,在没有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只能步步为营的策略,偏偏咸丰帝着急,从1853年在南京外围设立江南、江北大营,几乎是调集整个清朝在南方的精锐了。
结果在1856年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全部被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取得全盛时期,如果不是当时发生“天京内讧”,大清王朝还真说不准一下子就挂了。
吃了这一次亏后,咸丰帝还不长教训,在1858年再次设置江南、江北大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1860年李秀成故技重施,又破了江南、江北大营,标志清廷在南方直辖军事力量的全部覆灭。
江南、江北大营覆灭之际,湘军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呢?
主要还是曾国藩的湘军并不完全听从咸丰的指挥,在关键问题上,曾国藩还是比较清晰的,那就是不能冒险孤军深入,要一步一个脚印,等到太平军与八旗、绿营耗光之后再全员出动。
清廷除了江南、江北大营外,在北方还有僧格林沁率领的骑兵,这支军队虽然在与英法联军的八里桥战役中遭受重创,但是实力还是有的。无奈是在镇压捻军起义过程中,僧格林沁剿匪策略失误,最终导致兵败而亡。
此后,能够直接听命于清政府的野战军几乎损失殆尽,只能倚重新兴的湘军和淮军了。
当然,湘军和淮军本身也并非军事组织的进步,相反,还是一种更落后的军事组织的回光返照,上阵父子兵,只听将令不听朝廷命令的军队,其实打仗水平也一般。
湘军开到南京就已经出现暮气了,淮军也只是在洋枪洋炮的支撑下,有点后劲罢了。
-----
网友解答:
-----
早已经名存实亡了,在康熙平定三藩的时候,八旗已经是完了,基本上已经绿营兵打仗了,满军八旗已经彻底荒废了。用《雍正王朝》里雍正的一句话说就是:入关不过八十年,许多满人连马都不会骑了,这又如何领兵做战
,这时候,国家真正对外作战的一直是绿营兵。但这里要要指出的八旗始终是。直到满清覆灭满清八旗都是国家正规军。天平天国起事以后,绿营也糜烂,迫不得已之下,同意各个地方设立团练,
曾国藩的淮军,李鸿章的淮军就此崛起,太平天国是剿灭了,但满清的丧钟也已经敲响。
决定一个国家政权的是财政,人事和军权,而军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而满清最初形成的八旗是军民合一形式,世袭军职。这样制度可以保证对国家的 忠诚度,但无法保证战斗力
,世袭军人不太可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世袭军人成了既得利益者。他们是军队现代化最大阻力,虽然晚清的时候,慈禧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清末的土壤无法培养优秀的八旗新军了,
但是那又加上外敌入侵,民族主义兴起。而八旗是国家政治上的一群贵族和特权阶层,本身就是被打击的对象,制度赶不上时代,自然被淘汰。
在甲午海战之后 ,满清已经开始编练新军武卫军,新式陆军约6万余人,不仅仅有袁世凯,还有荣禄,聂士成,董福祥,宋庆。
这里除了荣禄之外,全是汉人,因为满人真的没有人了,满清八旗此时已经是不废而废了。慈禧死后 ,摄政王载沣罢免袁世凯,接管袁世凯北洋六镇,
以为就此可以控制军队。但摄政王载沣忘了,养军队不是养孩子,军队以万为单位,孩子最多养一窝。虽然兵符令剑在手。却调不动一兵族,因为满清中枢少最重要的一个东西,银子,大清的国库虽然空了,但袁世凯的家里有的是银子。
吃粮当兵,谁给钱听谁的,武昌起义一爆发,满清只有启用袁世凯。“活曹操”一出山就是满清覆灭的之际。
晚清八旗军队已经不是军队了,八旗子弟成为彻底的造粪机器,领兵带队的将军更是没有现代化军事思想,军队糜烂实际上就是国家衰败的证明,军队完了,国家也就没落了。处于一个最激烈的时政治,文化,思想 僵化才是王朝覆灭 根本,就此而言一切都是必然的。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
网友解答:
-----
八旗军曾在清军打败明朝军队、剿灭农民军、灭亡南明军队、平定三藩之乱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后来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对于平定边疆地区,包括新疆、西藏及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中,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八旗军几乎不能打仗了。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能够蓬勃兴起,与清朝八旗军不能打仗有着莫大的关系。以至于最终不得不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组织起湘军、淮军、楚军这样的地方武装来对抗太平军。
消灭太平天国以后,在曾国藩的带领下,湘军、淮军、楚军相继解散,清王朝又回到由八旗军保护的局面。但是八旗军依然不能打仗,接连失败。在相继败给日本人和八国联军后,清政府决定重新训练新军,这也就是袁世凯的小站练兵。
不过悲催的是,袁世凯训练出来的新军,不但没能保护清王朝,还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成为后来北洋军阀搞内战的主要力量。而八旗军也在清王朝灭亡后,或者就地解散,或者加入到北洋军阀及各种各样的地方武装之中。八旗军也消失在了历史的烟海之中。
(清朝八旗军)
那么,本来在后金崛起的时候,强势无比的八旗军,为什么最终却走上了那样悲剧的结局呢?
一、中央集权对八旗军的有意削弱。
宋朝开国以后,赵匡胤为什么要“杯酒释兵权”,就是他害怕掌兵的将领,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包括刘邦、朱元璋等开国皇帝建国以后,都会有意打击功臣,削夺大将的兵权。李世民被称为是不杀功臣的开国皇帝,实际上他也是多次有意地敲打、限制尉迟敬德、秦叔宝等大将。所以,这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一个规律。
八旗军是在后金崛起的时候形成的。当时努尔哈赤为了南征北战,有意让家族成员,尤其是其儿子们掌兵,让他们带着军队四处征伐。这样一来,整个家族子弟及其追随者们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因此其战斗能力非常厉害。这种情况,和金国初年的情况很相似。所以金国在南下的时候锐不可当,很快就灭掉北宋的半壁江山。
但是当皇太极称帝,以及后来多尔衮入关后,他们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就有意地削减皇室子弟带兵的权力。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康熙年间。康熙皇帝的时候,还在让儿子们带兵。比如他就曾让皇十四子胤禵带兵。但是鉴于“九子夺嫡”的悲剧,因此最终在雍正和乾隆的时候,带兵打仗的就基本上没有皇室子弟,而只是其它一些满人大将,甚至是汉人了。这些大将在带兵打仗后,立刻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没有皇室子弟和军队的联系紧密,其战斗力自然下滑很多。
(康熙画像)
二、入关后的八旗军子弟缺乏成长环境。
清朝八旗军在入关之前,在打仗中就能够训练自己。就算不打仗,由于他们生活在条件恶劣的环境中,因此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他们的骑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但是等到清军入关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这样的骑射环境了。没有这样的环境,作为一个在马上打天下的民族,士兵们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其战斗能力自然大受影响。
有人可能会说,当年中原国家的军队,也没有关外的环境,他们为什么不学学中原国家军队的做法呢?
实际上,除了与中原国家的军队体制不一样,还有个重要原因,中原国家都有边关,士兵们可以在边关防守。在边关防守,当然就得到了锻炼。但是清朝由于基本上消弭了南北矛盾,因此,不太可能在边关驻扎太多军队,因此军队没有实战的机会,训练机会就更少了。
(八旗子弟)
三、清朝八旗军子弟有很好的个人待遇。
在汉人统治的中原国家,无论是府兵制,还是募兵制,实际上士兵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府兵制的士兵,需要自己耕种屯田。上马为兵,下马为民,自己生产养活自己。募兵制的士兵,也得出征,才能免除家里的赋税。总之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八旗子弟却由于高人一等,因此一直都有优厚的待遇。他们并不需要当兵,就有吃有穿。既然如此,谁还愿意不要命的去打仗呢!
可以说,清朝八旗军的战斗能力急剧变低,正是清政府自己不合理的政策造成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
网友解答:
-----
事实上,清末时期八旗军并没有消失,而是始终活跃在清末历次对内对外的战争中。并且,作为清朝统治者最为信赖和倚重的军事力量,清廷曾多次想要重振八旗军的战力,只不过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在明末清初时期,当时的八旗军可是一支令对手闻风丧胆的军队。他们给明军留下了“满人不过万 过万无人敌”之可怕印象,这足见其战斗力之强悍。然而,随着满清入关并稳坐天下后,八旗军的战斗力就开始急速退化。尤其是经历康乾盛世后,长达百余年的太平生活,极大的消磨了八旗子弟的意志。所以,及至清末,八旗军除少数部队外,其余的大部分早已丧失战斗力。
但即便如此,八旗军也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始终活跃在历次战争中,并且当中也有过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迹。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镇江保卫战,守城的1500名蒙八旗将士在守将海龄(满洲镶白旗)的率领下,与英军展开殊死巷战。最终以全军覆没的代价,击毙英军185人,守将海龄自杀殉国。此战,八旗军将士所展现出来的英雄气概,连英军指挥官都为之敬佩。
在后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的战争中,八旗军也始终活跃在一线。诸如赛尚阿、胜保、德兴阿、琦善、吉尔杭阿、和春、僧格林沁等一线将领都是八旗出身。他们率领各自麾下的八旗军和绿营军,不断与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其中,当属僧格林沁所部的蒙古马军战斗力最为强悍。可惜,这支八旗军最后的精锐,最终于1865年5月在山东菏泽高楼寨遭捻军伏击。僧格林沁所部八旗精锐7000余人悉数被歼,而他本人也在逃往麦田躲避过程中,被捻军小兵张皮绠所杀。
只不过,由于大部分八旗军战斗力低下,在战场上的表现普遍欠佳,无法左右战争的走向。因此,他们锋芒完全被战斗力更强悍、战功更显赫的湘军、淮军等地方汉族武装所掩盖。
尽管八旗军的战斗力每况日下,但清朝始终没有放弃对他们的治疗。即便到清朝灭亡前夕,清廷在编练新军时,也不忙重振八旗军。在清末的新编陆军中,著名的近卫新军第一镇就是由京城中的八旗军子弟组成。
清廷把最多的经费、最好的装备都花在了这支新打造的“御林军”身上,并且特意安排铁良等八旗出身的将领担任指挥官,希望其能担起重任。可惜事与愿违,在辛亥革命浪潮中,这支新编的八旗军并没能发挥作用,眼巴巴的看着清朝覆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过客
-----
网友解答:
-----
满清政府一直致力于恢复整个八旗军的战斗力,但是受下社会总的来讲就是各种天灾人祸,再加上八旗军自己没有任何进步的欲望,最终导致整个八旗军就一直没落下去!
其实八旗兵和绿营兵的没落,当时满清政府是已经看到了,本身八旗子弟的人数比较少,所以纯粹派系的八旗子弟还有蒙古军队人数都是偏少的,驻扎的地点也都是固定的!在电视剧里面,我们看到清政府的军队浩浩荡荡,实际上这大部分都是绿营兵,这一支军队是占据主体的,而且是随时征调,随时解散的!其主要的成分,那就是汉人!
满清政府呢,一般来讲都是八旗兵为主,绿营兵为辅!一直都用到了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天国期间!当时的八旗子弟或者说清政府手中原本的传统军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呢,在江南和江北大营,也就是在南方牵制住太平天国的主力。另外一部分呢,则是在北方对付正在北伐的当时太平军的一部分军队!
但是很显然,最后两支军队都失败,北伐的那支军队确实是消灭了当时北伐的太平军,但是后来很快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把整个八旗兵打的溃不成军,包括最引以为傲的几万蒙古兵也被打残了!僧格林沁遭受失败,在这之后,僧格林沁甚至直接葬送在战场上面!
可以说南方,江南和江北大营都被攻破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清政府实在是没得办法了。两支军队都遭遇了不同的打击,八旗兵也需要时间去恢复元气,因此无奈的把所有的筹码全部投给了当时的淮军和湘军!
军队方面的打击,这还是其次的,毕竟也有一个人口基数在哪里!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才的问题。军队打仗靠的是将军,靠的是底层的士官,可是在这一方面,八旗兵却面临了一个人才枯竭的问题。(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他的人才几乎处于一种断档的状态,也就是老一辈的人虽然知道打仗虽然也十分喜爱军队生活,但是老了不经用了,亲一辈的基本上就只知道吃喝玩乐!
更重要的就是高级的将领,尤其是在大局观上面,能够做到统筹兼顾的将领已经没有了,僧格林沁,几乎是最后一个满清嫡系派的将军!
这就使得整个八旗兵的重建,一直都是困难重重,自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结束之后,虽然当时的满清政府想要重建八旗兵,但是,由于人才大规模的都被湘军和怀军吸收了,没有人帮助。满清政府的中央政府去训练自己手中的八旗兵,所以这个事情你就一直被搁置下来。直到后来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所代表的怀军彻底失败,慈禧才终于放心的从李鸿章手里面抠下来一个袁世凯替他训练新兵,当然,当时的袁世凯并不是唯一的选项,袁世凯只不过是负责训练新兵中的其中一个,但是后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其余的军队派系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唯有当时在山东的袁世凯脑子清醒没过去跟着慈禧一起殉葬!所以,袁世凯留下的军队反倒成为了大清国接下来的倚仗!
袁世凯以此为基础扩张了北洋六镇!八旗兵,也就是最著名的北洋六镇中的第一镇。
也就是北洋六个师里面的第一个师就是拱卫京城的禁卫军。这一个师里面所拥有的军队,包括八旗子弟,包括皇帝的禁卫军!这个时候,满清政府才开始慢慢的恢复八旗子弟的元气!
但是由于这只军统的特殊性,袁世凯一直都没有放松过这一支军队的成分问题。其训练的高级将领都是袁世凯精挑细选派过去控制这个军队的,对于这些大头兵来讲,他们不在乎到底谁是主子。谁是下人,他们只在乎谁给他君想,谁给他粮食!到后来满清政府拿不出钱来了,那这个时候,这些大头兵枪口一转,直接投奔袁世凯!所以这辛辛苦苦训练出来的北洋六镇第一镇,反而白白的替别人做了嫁衣!
-----
网友解答:
-----
八旗是起源于满族人的独特军事制度,由努尔哈赤创建。起初为黄、白、红、蓝四旗,后逐渐壮大,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前四旗也都加一个“正”,于是合称“八旗”。 这八旗基本上全由满人组成。
后来,皇太极又在满人八旗的基础上,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人八旗。满清也正是靠着这些骁勇善战的八旗军,入主中原,取代明朝。
在清朝早期,八旗军还能保持强悍的战斗力,一直到康熙帝平定藩乱,收复新疆等,都立下赫赫战功。但是随后就慢慢走向衰落,其原因大概有一下几方面:
八旗军作为打下江山,稳固江山的重要支柱,拥有大量特权,慢慢形成养尊处优的习性。
康熙之后,一直到清末,近百年的时间里,整个国家几乎没有大的战事,八旗军逐渐军纪弛废,荒于训练,导致战斗力急剧下降。
八旗军采用终身世袭兵制,很多人一直到老,都在军中当兵,导致军队人员老化,不堪任用。
清末由于洋枪洋炮的新式武器的出现,八旗军传统的刀弓骑射也失去优势。近代战争逐渐从冷兵器过渡到热兵器,以及多兵种的联合作战,八旗军由于装备上和制度上的落伍,注定走向衰败。
鸦片战争后,八旗军不仅抵挡不了外敌入侵,甚至连国内农民起义也镇压不了了,最后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走向崩溃。
正是八旗军的不堪用,清政府不得不依靠各地士绅组织团练,来抵抗声势浩大的太平军。曾国藩在湖南组织的湘军才由此崛起。
后来,曾国藩的幕僚李鸿章在江苏组织淮军,并依靠英国人的协助,组建了一支洋枪队。
湘淮军联手,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将清朝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在这个过程中,湘淮军几乎取代了八旗军,成为了清朝赖以延续的军事力量。
自此以后,在清末历史舞台上,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战争中,我们就极少再看到八旗军的身影了。
-----
网友解答:
-----
1.首先在大清没有入关之前或者是刚刚入关之后,清军的主要战斗力还是满清八旗,因为当时还没有统一全国,自然也就没有开始享受,八旗军也是斗志满满。
2.统一全国后,八旗子弟开始逐渐堕落,每天不习武,反而是喝酒、遛鸟、赌钱,长时间下来斗志早就被磨灭了,到康熙年间三藩叛乱的时候,平叛的主力都是汉军八旗和绿营,完全没有满清八旗啥事。
3.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军部队的作用慢慢被加大,反观满清八旗军作用是一点点的减少,基本处于混吃等死的状态了。
4.清末,统治者鼓励李鸿章等人自己创办军队,于是淮军和湘军便产生了,至于八旗军早就不知道跑哪里去了。清末的主要战斗还都是湘军和淮军解决的,比如;太平天国运动。
以上就是小编自己的见解了,喜欢小编的可以点点关注,谢谢大家。
-----
网友解答:
-----
嘉庆至清末,八旗军逐渐演变成专靠国家供养的社会救济组织,失去了起码的战斗能力。1799年清军在镇压白莲教大起义时,曾一度把京营八旗中最精锐的健锐营和火器营派往前线,结果因军纪败坏,不听约束,未及投入战斗就被迫撤军回京。
清朝末年,有人建议从八旗军中挑选壮丁加以操练,使之恢复入关时骁勇善战的面貌。而深知其弊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此时早已不抱任何幻想。
太平天国起义是汉人武装崛起的契机,由于八旗与绿营,皆不堪大用,于是清廷被迫下放练兵权与财政权,允许地方乡绅练兵剿匪。
于是,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便趁机崛起。这些新编练成的汉人武装就构成了清朝的主要军事武装。以后的北洋军阀都是淮军中出来的。
湘军在曾国藩的治理下,训练有素,骁勇善战,迅速发展壮大,并一举埋葬了太平天国。湘军的许多将领后来成了清末的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后来,湘军在抗日战争时期落入蒋介石的手中,蒋介石把它改造为半嫡系军队,直到1949年,湘军在战争中被全部歼灭。
淮军严格来说,其创始人也是曾国藩,军队实际领导人是李鸿章。在与太平天国的对峙中,曾国藩派得意门生李鸿章在江淮一带办团练,并在当地创立的另一支汉人军队——淮军。其军队的组成多是安徽、江谁一带的子弟。
淮军在李鸿章的统领下,曾与英、美等军队配合,一起在上海等地阻击太平军北伐,为曾国藩的湘军一举攻破天京作出了贡献。之后淮军又参与镇压捻军的行动,也取得杰出战绩,成为了后来北洋军队的主力部队,保卫着天津、保定、上海等地、横跨几千公里海岸线军事安全。
但是,准军在1884年的中法战争中,在广西大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遭到全军覆没。
从此之后,淮军一蹶不振,声名狼籍。直到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办团练,重整淮军,把淮军改造成“新式现代陆军”,完全仿照德军建制,配备新式枪炮。淮军才迎来一次新生。这支新式陆军后来成为袁世凯登基称帝的依仗。
淮军在民初军阀之间混战中消耗了大部分力量,蒋介石在形式统一中原时,将淮军残部收入其麾下,在解放战争中,淮军成了蒋家王朝覆灭的牺牲品,结束了其几十年的历史征程。
-----
网友解答:
-----
首先,介绍下八旗制度,八旗最早衍生于女真的人牛录狩猎。所谓的牛录就是10人狩错小分队,每人出一箭,由大箭带领狩猎。努尔哈赤正是在牛录基础上不断发展成清朝八旗制。扩大牛录人数,一牛录为300人,又参照金女真猛安谋克制。在牛录基础上,又是甲喇、固山,以五进制方式建立八旗。因此,八旗又称八固山。由于八旗制度按照金女真人原则,是兵民合一体制,“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但八旗的编制严谨,战斗力非常强,既有小分队作战优势,又有大兵力围歼之术。任何兵士在八旗军中都有各自位置,必须发挥此位置作用。虽然明军也有很厉害的体制,但明军后期军力涣散,战斗力已经无法与八旗军相比了。
然后,说下那么作为清朝一支开国立国、骁勇善战的军队,为何后来衰弱了呢?
当清王朝定都北京后,面对着一个崭新而又极其复杂而险峻的局面。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他们所能依靠的,除了自己从关外带来的八旗劲旅之外,还能有谁?由明军的降兵降将编成的绿营,人数虽然数倍于八旗,清朝岂敢依恃?清朝皇帝殚精竭虑,考虑的就是如何才能使为数如此之少的精兵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如何依靠它来维持清朝辽阔而复杂的国土的统治。因此清朝不断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最初宗旨是加强八旗的军事职能。但依旧没能挡住八旗军的衰弱。
1.高薪养兵
清朝皇帝很重视八旗兵,认为他们为清朝开创作出了贡献,因此,清朝为八旗军给予福利政策很高。可以说八旗兵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支职业军人。
清朝入关后,给八旗兵又赏钱又分地,实际就是承袭在东北“份地”制,但入关后的八旗兵不可能像关外那样“兵农不分”,他们职业就是军人。而分得份地,除了家人使用,大部分被八旗兵变卖,而获得大量钱财。
后来清朝又设立的“旗饷”政策,给予八旗兵以月饷与岁米,并根据不同兵种,划分不同等级。每名八旗兵,一年岁米是24斛。清朝还给八旗兵盖房子,家中有红白喜事还有赏银,家中迁移时也有官府负责。在历代王朝军队中清朝是高福利,但高福利并不代表“高战斗力”,八旗兵渐渐腐化,而清朝又疏于管理,致使八旗兵战斗力大不如从前。
2.分治政策
清朝入关后着手开始统一全国,八旗兵在统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当全国稳定后,为了护卫北京,清朝皇帝按照“居重驭轻”用兵原则,把半数八旗精锐设在京城,相当于皇帝的禁军。而其他地方省会等重要城市,以及各个军事要点,都有清朝八旗兵驻守。这种精锐分散分治驻守全国,在历朝很少见到。
而驻守全国各个要地的八旗兵,主要是以绿营兵为主,绿营兵就是汉人及投降的明军组成,这支军队达到80万,其数量是满八旗的数倍。但清朝皇帝对汉人绿营并不完全放心,还有少量的满八旗。清朝用这些满八旗监视绿营兵。据资料记载,10万八旗兵控制数十万绿营兵,恰恰是清朝的高明一招,就如清朝皇帝所说“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
而在京师及各地驻防的八旗兵大都躲在幕后,清朝为他们专门设立“满营”、“满城”,不与民众混居,也不轻易调动,对于当地治安问题,则由绿营兵出兵处理,让这些绿营兵在汉人面前扮演“恶人”角色,只有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才会动用躲在幕后的八旗兵。雍正皇帝曾说:“隐然有虎豹在山之势”,雍正皇帝的意思就是,在一边监视,一旦有情况,就会动用这支劲旅,还对外缓和与汉人关系。但时间长了逐渐养成了八旗兵的特权制度,反正清朝有钱有饭养他们,全国也没有大的突发事件,全都由绿营兵处理了,时间久了,战斗力削弱。
3.区别对待
清朝统一全国之后,其边疆地区也曾出现过不稳定状态。特别是乾隆皇帝时,平定准噶尔等边乱后,清朝统治疆域增大。对于新的疆域和边防,清朝派驻大量边防军,边防军费开支大,清朝不得不在内地各省驻军载员,以保证边防驻军稳定,部分八旗兵也回家享清福了。边防军兵士又大都来自东北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兵,还保持清朝以前半粮半饷状态,清朝没必要拿更多的钱来养兵。但驻内地兵员减少后,也造成一定隐患,那就是内地叛乱,清朝出动有限兵力抵御和抗击就费劲。
驻防八旗兵与绿营兵实力衰弱,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显现出来,清朝兵力丧失过半,当年威风的八旗兵已经不见了。虽然还有北方部落兵和太平军对抗,但京城与各地驻防力量薄弱了。后来慈禧同意曾国藩等人训练地方军,这种局面才得以解决。但威风的八旗兵已经名存实亡了。这与清朝在和平时期没有加强八旗兵建设有关。
最后,八旗子弟最终结局怎么了?
清朝是靠八旗子弟夺得天下的,清朝统一天下后,对这些八旗子弟,朝廷给他们分配粮食和银两,他们坐享其成,那些清朝的王室宗亲那待遇更高了。这些人他们身无长处、都是倚仗祖上有功于国,享受着清朝的这些优待政策,都成了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
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宣布退位,清朝灭亡。那些曾经靠朝廷补贴的旗人、王室宗亲这一下子就失去了经济来源。曾经花钱大手大脚的他们,一下子生活就变得很拮据了。
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些人过惯了曾经的好日子,一下子让他们过苦日子他们很不习惯。为了生活啊,他们就想着法子变卖自己身边的东西,像古董啊、字画啊等来维持生活。有的旗人沾上了鸦片,最后不得不把他们的府邸都卖出去了。
这些曾经的朝廷寄生虫,在变卖了他们所能卖的一切东西后,又没有一技之长来赚钱,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啊。当然这些旗人中也有一部分明白人,他们意识到了现在已经不是曾经的大清朝了,不能再和以前一样了,要靠自己来养活自己了。
-----
网友解答:
-----
清末满八旗依然存在,而且队伍庞大,只是已经蜕化成一群纨绔子弟,架鸟走狗抽大烟腐败透顶,再无些许战斗力。到是蒙八旗尚能打一打,旦武器陈旧,战术陈旧,作战思想陈旧,在洋枪洋炮面前不经打,鬼子们用现代武器一召呼马上溃不成军。为保皇权,在没有办法的办法下,满清才不得已开放汉族练兵参战,从而暂时稳住了清朝政权,同时也就成就了湘淮乡勇及其以后的各地大小军阀。时事必然规律也。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