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热衷于大统一,历代帝王在统一后都做了些什么?
中国为什么热衷于大统一,历代帝王在统一后都做了些什么?
-----
网友解答:
-----
中国热衷于大一统是中华先民传统的思想文化决定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天下观”。
华夏古国是从洪荒大泽孕育出的内陆文明,东面、南面是大海,东北是严寒的林海雪原,北面是蒙古大草原,西部是新疆的戈壁流沙,西南则是隔天绝地的横断山脉。
环境的封闭性导致中华文明的局限性和依赖性。
黑格尔指出:“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
对中华先民来说,最主要的依赖有三个:“对自然的依赖”,对家族的依赖,对“中心”即对权力与圣人的依赖。
鸿蒙初辟时期确立的“天圆地方”的空间秩序是“天下观”的预设性框架;上古先人谋于鬼神的“测天术”是“天下观”得以形成的逻辑起点——由此建构起了一种影响深远的绝对中心观念;商周之际及其后的社会与思想变革确立了它的外在形态和文化内涵;战国时期“以类行杂”的帝王学为它赋予了系统化、条理化的有机秩序;秦汉大一统专制王朝的建立,使它最终成为一个意义完备且充实的概念,成为以天人合一为特征的民族性“世界观”——内含民族独特生存体验的生命境域;隋唐以后随着东亚世界体系的形成,它在实践上获得了现实的形态;晚清以后,随着“天朝”的倾覆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天下观”开始其崩蚀和消解的过程。
-----
网友解答:
-----
因为大统一是中国人是至秦始皇开始的中国智慧.是中国人才有的品质,你叫美西方统一,是有两次武力统一机会,一次是拿破仑,一次是希特勒,最后怎么样了,世界人民都看在眼里,就没有统一的文化和基因。
-----
网友解答:
-----
“大一统”一般是指“疆域”大统一;政治大统一;思想大统一;文化大统一;……。
中华民族自炎黄以来,都主张大一统,到了奴隶社会以来,也基本实现了大一统,如夏商大统一,西周大统一;到了封建社会,秦朝大统一;两汉大统一;隋唐大统一;元朝大统一;明、清大统一。
凡是大统一的帝王,首先是社会稳定,发展了经济;其次是巩固了国防;再次是人民安家乐业。
-----
网友解答:
-----
有能力的都想过把过瘾
有皇帝轮流座今日到我家
-----
网友解答:
-----
皇帝为什么喜欢大一统?这里不仅有实际的好处,还有皇朝正统性的考量
皇帝喜欢权力,而权力的塑造需要军队的建设。军权是维护君权的最大武器,但是打造一支强悍的军队所需要的钱财是数之不尽的,汉武帝远征匈奴,几乎耗尽了汉朝文景之治积累下的钱粮,左宗棠收复新疆,向洋人借了数万大洋。
所以打仗的成本很高,一定要收回些利息才合算
古代的利益,大多是在体现在土地上
土地可以生长出粮食,进而生长出器具,兵马和繁荣的社会。刘邦为什么能够获得天下,那是因为巴蜀之地给他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兵员粮草,如果把刘邦分封在当时贫寒之地的岭南,或者青海西藏,那么他的志向远再大,也是无法一统天下的。
这就是历代皇帝为何热衷于大一统的原因之一,他们需要获得更多的土地来建立更强的军队,继而更加稳固自己的统治
同时,大一统的帝国版图本身就是对皇权最强的巩固
自从始皇帝建立封建帝国以来,中国就结束了像欧洲那样四分五裂的局面,大一统帝国的版图也是以秦始皇鼎盛时期的版图为准
中华一统,一统中华,这是每一个士人的几千年来基本观念
如果一个国家,他的版图无法做到北至草原,西接青藏高原,东南皆到至大海,他就无法被称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大一统帝国,比如五代。
这种残缺的大一统状态,会使得百姓认为帝国实力不强,进而国家不安。更有甚者,处于统治中心之外的其他地区也会存在割据政权,这些割据政权也会有一统中华的野心,譬如五代之外的南吴,南唐。中原大地必定在战乱之中。
正是因为有这些不安全的因素在,帝国如果无法做到大一统,他的国祚也很难做到绵长,这也是有雄心的帝王追求大一统的最大原因
-----
网友解答:
-----
《尚书·禹贡》记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分天下为九州。” 我华夏,自古就是一体,统一的理念深入骨髓。就算到了南北朝那时的分裂时期,北朝和南朝也经常南征北伐,为的就是统一全国。
《三国演义》的开篇也说“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就是这个意思,一个王朝倒下了,接班的朝代还是个大一统的王朝。
-----
网友解答:
-----
中国在秦以前还不能统称成为中国,应该叫华夏某某国,秦统一后,史上称作秦国,始皇帝统制定的书同文,车同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的国家政策,在随后的2000多年的封建帝王制度统治下,朝代更迭频繁统治,始终处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状态,就像戏曲里唱的那样,你方登罢我上场。国家大统一始终作为历代帝王追求的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大一统思想也逐渐扎根在历代能人自智士和老百姓的心中。秦统一华夏后,始皇帝制定了书同文,车同轨政策,汉武帝制定了独尊儒术,废除百家的政策。很多都是维护了其封建统治利益,也为以后中国大一统思想的奠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上浅酌分析,供大家指正评论。
-----
网友解答:
-----
中国传统社会有一种思想叫“春秋大一统”,这实际上也可以被称之为道家的“黄炎大一统”,或者“道法大一统”思想。
道家,通俗的理解就是“领导之家”、“人王之家”、“酋长之家”,各个部落的酋长这种“人王”组合到一起,相当于部落会议的“议员”,他们就后来成为了“道家”,以黄帝小(手)工业部族形成的现代“议长制政权”可以被称之为“道家道派(轩辕氏)政权”,由于长于宗教建设,也可以被称之为“春派政权”,以炎帝小农业部族形成的现代“总统制政权”则可以被称之为“道家法派(神农氏)政权”,由于长于宗教惩戒,也可以被称之为“秋派政权”,之所以有春秋的划分,是因为当时一年分为两个季度,现在的春天和夏天被称之为春季,现在的秋天和冬天被称之为秋季。
春秋大一统,其实就是工农业协调发展,所以黄帝小工业部族击败炎帝小农业部族建立部落联盟,人数优势虽然是炎帝小农业部族拥有,但黄帝的小工业部族却成为联盟事业的领导核心,故此虽然是“炎黄联盟”,但是却是黄帝部族当家。
然后炎黄联盟集合周围的百姓部族,形成为炎黄百姓联盟开始以“工农业协调发展”征战天下。
后来炎黄百姓联盟以“指南车技术”击败了蚩尤九黎“八十一兄弟”小农业部落,蚩尤部族小农业后裔后来发展为奴隶,炎黄百姓工农业联盟成为奴隶主。
到了炎黄百姓联盟的周王朝时期,天才政治家周公旦为了解决人力资源补充不足的问题,创立了儒教,核心就是以“德”为方法将以前的奴隶转变为“新人”或者说“平民”,“德”是上古的一种登山活动,登上一定高度,服从炎黄百姓联盟奴隶主统治的“黎民”奴隶,就可以把名字记载于荣誉板上,免除被琢瞎一支眼(以明确奴隶身份)的刑罚,得以“德高望重”,这样的结果就是“变民(琢瞎一支眼的奴隶)为儒(满足统治者需要的新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以宗教名义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废奴运动”,使得大量小农业的“农民”奴隶与原来的小农业“农人”奴隶主结合起来,建设成为古代的“大农业”部族。
然后炎帝大农业部族开始重新争夺炎黄百姓联盟的领导权,与黄帝小工业部族开战,开战之初,势均力敌,就被称之为“春秋”,也可以称之为“道法”,还可以称之为“工农”。
而战局初定,“大争之世”形成,大农业部族有摧枯拉朽击败小工业部族的趋势,就被称之为“战国”。
最后实现“春秋大一统”的王朝是秦王朝,他们实现了“农工发展”,也就是“男耕女织”(炎耕黄织)生产模式,这也就是民间传说老实巴交的牛郎可以迎娶天上织女的原因,“秦”是始皇帝嬴政的新造字,意思就是“春秋(工农业)各半,一统天下”的意思,“秦”就是“春的上半部与秋的左半部组合而成”。
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属于道家小工业道派,秦始皇为其拜的“帝师”是左丞相王齕,小儿子胡亥属于道家大农业法派,秦始皇为其拜的“帝师”是自己的堂兄弟中丞相嬴赵高,为了达到“工农业协调”的目的,就让右丞相(法派)蔡李斯将女儿嫁给了大儿子扶苏。
接下来由于秦始皇作为道家大农业法派贵族不愿意与道家小工业道派贵族共享政权,著名的论辩是李斯的大农业一统与淳于越小工业分封的路线之争,最后是道家法派得势,实施了著名的“焚书坑儒”,灭掉了道家道派的主力方士,烧掉了道家道派的《道经》,使“黄老帝王学术”成为了“老子帝王学术”,一手摧毁了道家道派建立的儒教,社会基础就成为了大农业一统天下。
后来儒家平民帝王刘邦上台之后,通过与他的妻子,另外一个汉王朝道家贵族帝王吕雉争权夺利,到后代汉武帝刘彻统治期间,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彻底翻盘,他们掌握话语权后,因为道家道派贵族妈妈丧失殆尽,就将儒家祖师爷孔子册封为儒教教主,又将道家法派开除出道家,单独命名为法家,残余的道家道派贵族只有回到思想的起源地四川巴地(大蛇之地)建立起了道教。
由此,大一统政权的基本框架族群基本形成,黄帝部族思想发展为道家,炎帝部族思想发展为法家,百姓部族思想发展为名家、兵家及纵横家,蚩尤部族思想发展为儒家(文士儒家),九黎部族思想发展为墨家(武士儒家)。
墨家思想为什么看来消失了?
是因为“老瓶装新酒”,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它又回流到了儒家,成为了“武儒术”,后来的“武科举”实际上就是“墨科举”。
现代社会的“大一统”思想,则是“大工业”与“大农业”融合发展的产物,也注入了社会新的发展动力,形成更大规模的“大工业与大农业协调发展的社会运转模式”。
-----
网友解答:
-----
大一统是人类“控制\"控的具体表现,中国历史也不例外,我不控制你就可能被你控制。
-----
网友解答:
-----
大一统的思想最初出现在春秋战国。
大家应该都知道成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吧。
从夏到周。当时的中国就如同现在的欧洲。天子是最大的诸侯。臣子则是一个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像周武王推翻商朝后,建立的诸侯国竟然多达八百之多。史称八百诸侯。这些诸侯就如同省长县长甚至是乡长一般的存在。功劳大小,地盘和人口也各有差异。
他们这些省长县长乡长甚至是村长,在周朝前十九个国王统治的时候,还算是众星捧月。周天子说话还有分量。
自从出了烽火戏诸侯的那个活宝后,周天子的威望就越来越小了。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的作用几乎就丧失殆尽了。这个时候的众诸侯虽然不把周天子的话再当回事了。但大家都不敢触动周天子这根弦。
最开始造反的不是秦国。而是郑庄公。他把周天子打败了。这下好了,周天子从此以后才算是真正的威风扫地了。
要说战争,它是伴随人类一直走到现在的。比如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以惩罚性质为主。我们称之为君子战争。
而自从三家分晋后。春秋五霸也变成了战国七雄。这时候开始,战争不再是以教训惩罚为主。而是以邻里兼并,抢夺土地人口和资源为主了。
由于当时的周天子的地盘一直都是原来的样子。也就是说,周天子的地盘在最初是最大的。随着邻里兼并的进行。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七个比周天子地盘还大的多的国家。
这就是,齐楚燕韩赵魏秦。直到秦国白起把周朝的九鼎拉回来之前,战国七雄也还是每年都给周天子这个名义上的老大送吃送喝送美女。
白起灭了东周后。天下才是真正从共主时代走向了群雄争霸时代。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
由于是群雄争霸,而且时间长达百多年乃至数百年。当时的人们看不到天下太平的希望。于是,大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治世想法。像什么韩非李斯荀子僚子甚至是以天下预言为主的邹衍等名人,都是出自这一时期。比如,当时齐国的稷下学宫。
这些人的学说思想虽然多有出处,但他们的主体思想都是以大一统为前提。秦始皇也就是在这种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所以,到最后,秦始皇收拾了周朝的旧山河,结束了群雄争霸,统一了东南六国。
而秦始皇也是把整个中国进行了真正统一的人。因为他把诸侯分封改成了郡县制。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国版图的雏形。
此后,秦始皇修长城,修道路。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等等等的,都是在巩固秦朝的统一。
自从秦始皇起,此后的两千多年。中国的文化基调一直是大统一的声音。偶尔有裂土称王的,也会被天下共讨,被大家千夫所指。
所以,此后的每一位皇帝继任者,无不都是以天下统一为己任的,即使皇帝不想,大臣们也会帮助皇帝实行统一天下的宏愿的。因为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大统一思想已经是深深的融入于中国人的血液血脉里了。
作为一个皇帝,你不把统一天下,巩固天下作为己任,作为自己的目标。那你就不是个好皇帝,就不配做一个合格的皇帝。
所以,历朝皇帝的大一统思想,虽然说有着自己的野心。但何尝不是被中国几千年的大统一思想所影响主导的呢?
最起码,赵匡胤的那句话都知道吧?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唠叨了大半天。不好意思了。说得简单点,一句话。中国的大统一是文化。而欧洲的碎片化,同样也是文化。
说到这里,我觉得,我们真的应该感谢秦始皇。谢谢。
-----
网友解答:
-----
对比欧洲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历史有一个特点:古代各王朝都执着地追求大一统。秦始皇自不必说,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华文明圈内无论是中原王朝,还是草原王朝,其最高梦想都是实现中国大一统。
秦之后是两汉,东汉之后魏蜀吴相争,三国都想统一天下,但最后归于西晋。东晋衣冠南渡之后并不是安于现状,而是多次北伐,力图恢复中原。就连北方的草原英雄也以统一中国为己任。前秦的苻坚大帝,在统一北方之后就筹划要消灭东晋,一统华夏,但苻坚失败了。后来的草原政权辽、金都在努力。直到元和清,草原力量统一华夏的梦想才实现了两次。
为什么各个王朝都追求实现大一统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一、先秦时期的客观现实,以及秦始皇的努力,奠定了大一统的传统
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国国君以及周王的代表在葵丘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会盟。这次会盟,齐桓公除了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的口号之外,还强调了另外两件事。齐桓公要求各国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不得只管自己而妨害他国;还要求在发生天灾时各国不得阻碍粮食的跨国流通。
齐桓公会盟诸侯
而在战争史上,用水去淹没敌国城市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最著名的是智伯胁迫韩魏水淹赵家的事情。后来秦国灭魏国的战争中,秦将王贲也引水淹没大梁城。
除此之外,在边境与蛮夷的战争也在各国之间展开。燕国对抗东胡,赵国和秦国在北方对抗匈奴,秦国还独自在西方对抗义渠。北方各国陆续在本国边境修筑了长城,以阻挡游牧力量对中原的骚扰。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之间协调水利设施建设工程、促进粮食流通、对抗外患等重大事项,要求中原必须有一个超越各诸侯国的力量来进行统筹。这是最早促成大一统的力量。
其次,各诸侯国之间对土地和人口的争夺,也呼唤形成一个大一统的政权,以消除这些纷争。最终,秦国奋发图强,以消弭战争为目的,终于在秦始皇任上统一了天下。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做的重要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大一统在世人心目中的分量和意义。
秦始皇采用了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这样,全国逐渐有了文化认同,经济领域也畅通了,全国各地的文化与经济交流日渐加强。中国,也从此成了一个真正的有机整体。
秦始皇树立了大一统的传统
小结一下,从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意义在于:消除战争、共同协调水利建设工程、共同对抗地区性粮食短缺、共同对抗外敌、秦始皇开创了大一统的政治文化传统。
秦始皇开了这个头,后世英雄也不甘落后。
二、秦之后还有其他多种因素,促进了大一统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1、治理黄河水患,也超越了单个地方政权的能力,需要一个大一统政权居中协调。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疏松的黄土大量被地表水带入河流,这导致黄河中下游泥沙含量非常大。《汉书·沟洫志》记载: 大司马史长安张戎言 : “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 深。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 相当于泥沙含量60%!非常惊人了。亚马逊河夏季中最高泥沙含量不过12%。过了急流段,河水中大量泥沙沉积,下游河道连年抬高,最终使河道高出地面成为悬河,威胁下游人民安全。
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
根据《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的记载统计,西汉时黄河在下游兖州段共决口8次。决口的原因,除了气候因素以外,主要是黄河中游植被的破坏。
王朝稳定下来之后,生产发展,人口滋生,人们陆续开垦草地林地以扩大耕地。这加大了泥沙进入黄河的量。另外,黄河枯水季河床露出,有人在河床筑房居住。导致忽然来大水时,河堤经受猛烈冲击,从而容易导致决口。
西汉对黄河水患的治理,在临时安排治水官员(那时未设专职)后,会根据需要从国家财政中拨款执行。《汉书·沟洫志》记载: “今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 还有 : “今濒河堤吏卒郡数千人,伐买薪石之费岁数千万。”又《后汉书·王景传》载 : “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 里。……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
以上是以西汉时期黄河在兖州段决口数据做的统计。实际上,黄河越往后,其泛滥越频繁。
据统计,在唐朝289年里,发生水患的年份 (次数)为 51年,大约就是5年一遇。随后的五代和北宋期间,公元924年~1120的197年间,黄河水患非常严重和相对严重的有154年,占总年数的近8成,其中非常严重的有80年,几乎是两年一遇。1011年黄河在棣州 ( 今山东滨州惠民县)聂家口决口了,次年又决于棣州李民湾决口。
这么频繁和大规模的水患,导致黄河治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是单独某个州郡所能完成的,必须集全国之力,有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作保证,才能付诸实施,见到成效。
假如中国境内像欧洲那样多个小国并立,那么以黄河的脾气,位居黄河下游的国家,不用别国来打,自己就将被黄河折磨死了。
2、对抗局地大范围的旱灾,也必须依靠灾区之外的力量才能解决。
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降雨集中在夏季,而且地区分布也极不均匀。如果一个以上州郡范围的地区遭遇了旱灾,那么以其本地的积蓄力量是无法度过这种灾难的。有一个统计数据,史书有记载的水旱灾害,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11年,一共发生了1621次水灾和1392次旱灾。
公元前320年,魏国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旱灾,国君就让他的百姓渡过黄河迁地就食物。这时就能看出国家疆域广大的好处了。
旱灾
再以唐朝为例,据统计唐代共发生旱灾210次,平均约1.38年就发生1次,足见唐代旱灾发生之频繁。这时,朝廷的统一调度救灾就非常重要。唐廷会提供实物救助、种子和生产工具赈贷、蠲免赋税和徭役、调粟赈民等救济帮助措施,帮助灾民度过难关。
3、儒家士人的推波助澜
自从董仲舒把法家阴阳家的观念杂糅进儒家思想,使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士人一跃而成为国家的主要官僚集团成员。儒家阶层的利益从此与帝王直接连在一起。
而且,儒家有一个特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饭桶”,一旦遇到多个政权并立争雄的时候,政治上就没有儒家什么事了。因此,儒家积极鼓吹大一统的观念。只有大一统了,统治阶级才会重视儒家,才会兴起文化事业等,儒家才能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
董仲舒与汉武帝
4、地理环境特点,中国是群山和大海环抱的一个整体,必须大一统才能获得安定
其实,中国就是被高山和大海环抱的一片乐土。
中国的东面和南面是大海,这在古代是天然屏障。中国的西南是横断山脉、青藏高原,这也是天然屏障。中国的西面是帕米尔高原,北面是蒙古高原和外兴安岭,在古代这些都是天然屏障。一片天然屏障围绕的土地,就是中华大一统政治的舞台。
中国的地形,天然环抱为一整体
如图中①部分(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这片区域在政治疆域上的割裂一般是南北居多,随着时间推移统一是必然。实现①部分的统一,我们可以称之为“基础大一统”。在此基础上,王朝进一步会对草原、西域和高原充满想象。如果能进一步有为的话,就会实现①+②的“终极大一统”。最终只有元和清这样的草原政权才实行了这一目标。
结语:古代王朝执着于大一统,不仅是文化的影响,还受很多客观条件制约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割裂带来的问题,最终秦实现大一统后予以解决。秦朝采取的一系列文化、经济、政治和军事措施,进一步树立并巩固了大一统观念。汉朝儒家地位独尊,对大一统观念推波助澜,从此中国人对大一统形成了精神依赖。
大一统让中国在政治上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高度统一,也让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起到地缘互补的巨大优势效应。
陆游至死还惦记着国家的大一统,“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追求大一统,终于成了中国人的一种信仰。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