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和山西之间隔了一条黄河,如此长的距离是否有几个合适的渡口?
陕西和山西之间隔了一条黄河,如此长的距离是否有几个合适的渡口?
-----
网友解答:
-----
我在山西省正西面的柳林县,仅柳林县就有四个渡口去往陕西。
1,碛口。
碛口镇位于柳林县的北面,举例柳林县的西北角王家沟仅几公里。现在碛口是历史文化名镇,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
上次去的时候,骑着摩托车,沿着黄河,风景很美。碛口实际上是黄河的一个拐弯处,水流比较湍急,可是拐过弯后又乖乖的,所以在碛口附近,很多孩子在浅滩上玩水。
2,军渡。
柳林正西面是陕西的吴堡县,吴堡县在黄河边上,和柳林最西面的军渡村隔河相望,中间有两个桥,一个是国道,一个是高速公路。从军渡村到吴堡县城只需要几分钟走路就行。
3,三交。
目前柳林县最有名的旅游景点就是三交黄河了,坐个游艇黄河上冲浪,再到对面陕西的山上散散步,只要100多元就是全套服务。还不错,上次带孩子去,没有爬山,就在河边捡拾石头了,很开心。
4,孟门。
孟门据说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功臣。商鞅的师傅尸子说:
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孟门古代叫做“蔺”是蔺氏的发源地。
历史上的黄河晋陕大峡谷并没有成为天险,因为黄河的水量不大河面不宽,但是除了春秋战国秦晋之战,秦魏之战中不断争夺黄河渡口,以及抗日战争中日争夺黄河东岸,这里的古战场并不多。
既然黄河很好渡,为什么很多进攻陕西的战争都以争夺潼关和函谷关为核心?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其他的路更难走。
图中可以看到,从东往西打,必须通过崤山函谷关这个空道,北面的太行山拦路,太行八陉哪个都是险关,关键还容量小,大军队展不开。南面走了汉中平原,还有翻越险峻的秦岭,地形更复杂。
就是说,东西之战,只有潼关适合大兵团打开作战,优势军队容易展开。如果在太行八陉或者黄河渡口进行争夺,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事实上,历史上控制山西、陕北、陇西的,关中基本就是盘中餐了。举几个例子看:
1,唐朝初建,从太原起兵进关中,风陵渡临晋关一鼓而下,没有遭遇什么挫折。
2,唐末,在陇西和陕北的军阀或者异族,多次进入长安进行抢劫,潼关反而成了皇帝每次逃命的方向,唐朝皇帝9次大逃亡,大多数时候选择潼关方向。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根据网友的评论,并结合问答要求,经查阅有关资料,现把答题内容做一改动,如有不妥之处,敬请网友指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山西和陕西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和枢纽,两省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依山傍河,靠黄河做枢纽,依渡口为纽带,千古年来像走亲戚一样,秦晋之好,既通婚联姻,又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亲密无间,建立了很深的兄弟情谊。
别的不说,就秦晋的古渡口就不计其数,且功效卓著。俗话说:无鳞,龙不能生;无渡,河不能活。自古以来,黄河沿岸的古渡口,就是黄河不可切割的一部分。业已成为中国浩瀚文化之一即渡口文化,这种不仅成为中国历史的风向标,更成为秦晋两省人民交流往来的佐证。
一,陕西和山西黄河沿线交界情况。
1.陕西沿黄市、县北起府谷县,南至华山脚下,全长约828.5公里。自北下南,依次是:榆林市所辖的府谷县、神木市、佳县、吴堡县、绥德县、清涧县,延安市所辖的延川县、延长县、宜川县、以及渭南市所管辖的韩城市、合阳县、大荔县、潼关县。
2.山西沿黄市、县北起忻州市河曲县,南至运城市芮城县,长度与陕西段基本吻合。途经忻州市所辖的河曲县、保德县,吕梁市所属的兴县、临县、柳林、石楼县,临汾市所管的永和县、大宁县吉县、乡宁县,运城市所辖的河津市、万荣县、临猗县、永济市、芮城县。
二,陕西和山西沿黄河各县渡口情况。
(一)陕西各县渡口情况
从上往下,依次是:
(1)府谷县。
地理方位:与山西河曲、保德县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历史上渡口较多,但设备落 后客货运输不便。渡口清代有万家川、冯家会、大缠、墙头后、段家庄等18个渡口,其中最有名规模较大的仅有万家川古渡口一家。
(2)神木市。
地理方位:与山西兴县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曾有界牌、万镇、罗家滩、沙岇头10处渡口,其中以万镇渡口最有名。
(3)佳县。
地理方位:与山西临县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该县古渡口比较有名的有三个即木头峪渡口、螅镇渡口、桃花渡口。其中木头峪渡口素有\"好渡口“美誉。这是内蒙、陕西到山西碛口的中转站,是探索蒙、秦、晋三省商业文化的钥匙;螅镇渡口也是有名的商业码头,其中螅镇叶坪村是有名的“船夫村”,有一首著名的《黄河船夫曲》就出自该村;桃花渡口除了是水上码头外,还是红色渡口。毛主席和家人曾在此东渡。
(4)绥德县。
地理方位:与山西柳林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绥德自古有“旱码头”之美誉。
枣林坪界首码头比较有名。此渡口临黄河而居,绥德境内唯一水上运输码头。之外沟口渡口为红军第一次东征渡口。
(5)吴堡县。
地理方位:与山西临县柳林相望。
渡口情况:在吴堡历史上,共有川口、拐上、下山畔、李家沟、宋家川等六个渡口。这些渡口曾为我党我军运输物质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川口渡口最为有名,毛主席领导中央红军从此东渡,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标志着毛主席和党中央在陕北十三年光辉岁月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6)清涧县。
地理方位:与山西石楼、柳林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清涧县境内沿黄河有9个渡口。其中两个渡口最有名。高杰村的河口古渡是红军东征渡口,辛关渡口是毛主席《沁园春.雪》的诞生地。
(7)延川县。
地理方位:与山西永和县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境内分布在黄河沿岸近水关、高家畔、刘家畔、清水关等渡口八处。其中最有名有两处即近水关渡口,魏晋时开航,唐代为军渡,后历代为官渡,曾为陕甘宁边区做过贡献,一直沿用到建国初期;清水关渡口为上世纪90年代前较为兴盛。
(8)延长县。
地理方位:与山西大宁县永和县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延长古渡口有冯家坬、毕家山、马头关、淳水岸四个古渡口。其中马关头古渡口是黄河上最有名的古渡口之一。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要冲。
(9)宜川县。
地理方位:与山西吉县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地势沟壑纵深狭窄,与山西共享壶口大瀑布。此段不适应河渡,仅有一处渡口即圪针滩古渡口,古称釆桑津渡口,明清时繁华商业码头,所在地现已开辟黄河古渡口特色小镇。
(10)韩城市。
地理方位:与山西河津、乡宁、万荣相望。
渡口情况:历史上韩城有芝川、龙门、昝村渡、渔村渡、谢村渡等渡口,其中龙门古渡(又名大禹渡)历史上非常有名,是大禹治水的地方,且龙门又是黄河的咽喉,地理位置显赫。芝川古渡是红色渡口,是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的地方。
(11)合阳县。
地理方位:与山西临猗县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以夏阳渡闻名。此渡位于合阳城东200余里。历史上夏阳渡居其中为秦晋重要渡口之一。
(12)大荔县。
地理方位:与山西永济市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万里黄河第一渡一一蒲津渡(与山西共享)。蒲津渡陕西叫大庆渡。山西称蒲津渡。
(13)潼关县。
地理方位:与山西芮城县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为晋陕豫三省要冲,与山西共享蒲津渡,风陵渡。
(二),山西沿黄河各县渡口情况
山西各县渡口规模较大,也比较集中。
自北下南依次是:
(1)河曲县
地理方位:与陕西府谷、内蒙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河曲以西口古渡为主要渡口,又名水西门渡口。这是非常繁荣的水早码头,昼夜灯火通明,辉煌至极。
历史久远,可追溯至汉代。宋朝时期直接与契丹、辽、夏进行通商贸易活动,极为繁华。元明清以来,经济贸易更为频繁。
(2)保德县。
地理方位:与陕西府谷、内蒙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保德有钓鱼台渡口一座。这为红色渡口。曾在抗日战争中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浴血奋战的土地。
(3)兴县。
地理方位:与陕西神木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兴县以黑峪口渡为主要渡口
黄河流经兴县有八十二公里,沿途就有黑峪口、罗峪口、大峪口等九大渡口,这些渡口兴起于明,清达到盛期,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晋陕两省物资流通的重要通道。渡口上隔一天赶一集,是秦晋闻名两省的大集市
兴县的渡口不仅以物资流通而闻名远近,而且因为兴学办学而名垂后世。兴县九大渡口各有千秋,其中以黑峪口为最大。
(4)临县。
地理方位:与陕西佳县吴堡县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临县以碛口古渡为骄傲。
明清以来数百年,黄河河运货物必经之路,是连接西北和华北的最大的水陆转运码头,鼎盛时候,过往船只达百余艘,非常之繁盛。
碛口古渡地处著名的晋商“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为此碛口古渡名声之大,影响范围之广。
(5)柳林县。
地理方位:与陕西吴堡、绥德、清涧县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柳林县有三大渡口。
一是孟门古渡。孟门古代建县,是陕北与晋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跨河辖今陕西吴堡县长达近千年,是重要的黄河渡口;北朝时设有孟门津;隋唐时期孟门是河西绥州与河东石州的交通要冲;明清时期是晋商水旱码头。孟门渡历史悠久,经久不衰,至今仍是两岸附近百姓来往的主要路径。
二是军渡渡口。地处晋陕峡谷中段,历史悠久、宋太宗赵光义远征太原时,大军曾自此东渡黄河;明武宗巡幸延、绥后,从这里东渡返归。军渡历来是华北与西北交通咽喉,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有陕甘宁边区东大门“巨锁”之称。
三是坪上渡口 ,又名三交渡口。今吕梁市柳林县,此地处中阳、石楼及陕西清涧三县之间,故又名一三交。周恩来曾莅临此地,亲自指导建立了山西第一个红色政权;刘志丹将军在三交战役中血洒疆场,英魂长眠于此……当年红军东征强度于此,战斗激烈,拉开了北上抗日的序幕。这是一个血染的红色渡口。
(6)石楼县。
地理方位:与陕西清涧县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石楼古渡口与柳林县坪上渡口共享。
(7)永和县。
地理方位:与陕西延川县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以永和关渡口为著名。百年前,这里车水马龙,商贾云集,非常繁荣。永和关渡口不但是黄河古渡口,还是红军东征回师的地方。
(8)大宁县。
地理方位:与陕西延长县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大宁县有马头关渡口一座。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秦晋两地人民通过渡口往来过古节,好不热闹。
(9)吉县。
地理方位:与陕西宜川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因此段沟壑纵横,不适宜河渡,与陕西宜川共享壶口大瀑布。
(10)乡宁县。
地理方位:与陕西宜川、韩城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乡宁县以师家滩千年古渡为最有名。古往今来,此古渡商贾云集,秦晋人民往来不断,每年祭祀禹王庙,而远近闻名。
(11)河津市。
地理方位:与陕西韩城市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河津市渡口为禹门,又名龙门,故也称龙门古渡,相传为夏禹所凿。春秋时期,秦晋韩城大战,秦从禹门东渡击晋,虏晋惠公;唐高祖李渊曾从禹门渡黄河取关中;明末李自成亦曾由此东渡直捣幽燕,推翻了明代封建王朝……禹门古渡自为晋陕交通要隘,乃兵家必争之地。
(12)万荣县。
地理方位:与陕西韩城市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万荣渡口以庙前渡口为主。为红色渡口。79年前,八路军从陕西芝川渡河,到山西万荣庙前渡口登岸,开赴抗日前线。
(13)临猗县。
地理方位:与陕西合阳县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临猗县以吴王古渡最有名。由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所建;秦末楚汉相争,韩信大军从吴王渡一带渡河击魏;明清两代,是沟通陕北、西北与晋南之间的一个大码头;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投重兵争夺吴王古渡,企图以此为打通直入陕北的通道…是兵家必争之渡口,拥有两千多年历史,历经多少兴衰,如今依旧常在。
(14)永济市。
地理方位:与陕西大荔县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永济市以蒲津渡为主。此渡口可追溯到二千五百多年前,这里的黄河渡口筑几尊铁牛架起了一座浮桥。作为秦晋要冲,兵家重地,历代王朝均在此建造蒲津桥。一座浮桥,不知踏过了多少千军万马,又不知见证了多少烽火战乱,历经千年而不朽。
(15)芮城县。
地理方位:与陕西大荔、潼关县隔黄河相望。
渡口情况:芮城县有两座著名的渡口。
一是风陵渡,此渡口是黄河拐角的地方,是秦晋豫交汇之交通要塞。从古至今,风陵渡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作为黄河的要津,过往之人不知有多少,许多故事不停在传唱。
二是大禹渡。大禹渡是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古渡口和商贾云集之地,历史悠久,人文富集,流传有许许多多大禹治水的美丽传说与动人故事。从古至今,万里黄河两岸唯一以大禹冠名的千年古渡。这里既是一处融合黄河根祖文化、佛教观音文化的基地,又是大禹治水文化和现代水利文化为一体的宝地。
黄河古渡奇
秦晋民歌吟
风流成往事
永恒我中华
秦晋黄河古渡口是码头、是文化、是传说、今天仍是故事……
美丽的黄河古渡口
欢迎你!
-----
网友解答:
-----
沿黄河都有,如我们那里的茅津渡,风陵渡,蒲津渡,龙门渡,吴王渡等,便利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
网友解答:
-----
其实在晋陕两岸黄河渡口数不胜数。两岸有较大村落的河段就有渡口。秦晋交流的频繁密切才有秦晋之好的现实。如我所在佳县县城(靠河)为例,就有大会坪,小会坪,桃花渡及南河底,峪口有航向山西方面的渡船。现在,在晋陕黄河大峡谷,跨河公路铁路大桥也基乎县县有(包括浮桥)。极大方便了晋陕两岸及周边地区的交流,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
网友解答: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们用他们的才情书写了大量有关黄河的诗歌,为我们记录了黄河的兴衰。黄河犹如一条巨龙,从青藏高原奔腾而来。有河必有渡,黄河沿岸的渡口,犹如巨龙身上的鳞甲,无鳞,龙不能生;无渡,河不能活。
黄河在流出黄土高原西部之后,沿着鄂尔多斯高原西缘和北缘的断陷盆地,由南向北,再折向东,拐了一个直角大弯。因受到吕梁山的阻挡,在内蒙古托克托南边的河口镇处,突然折向南流,大体在清水河县的喇嘛湾以南,进入黄土高原的东部。黄河急流南下,将陕、晋黄土高原分开,一路呼啸,势不可挡。经过千万年坚韧执著的冲刷,在莽莽黄土原上拉开了一道的巨大深邃的峡谷。
由于古时这条峡谷以西为秦国,以东为晋国,因此,大峡谷被称为秦晋大峡谷。这条峡谷,从起点到陕西省韩城市与山西河津之间的禹门口共有720公里长。短短的秦晋大峡谷却是黄河5464公里中水势最为凶猛的一段,是黄河之魂魄所在。
黄河流经秦晋大峡谷,分割东西,阻断交通。隔河两岸自古就有不少渡口,人们互相往来,商品交流,贸易物资,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渡口文化。
秦晋段的黄河古渡整体而言分布十分不均衡,或稀疏或密集,或繁华或萧条。这主要取决于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等因素。总体来说,历史上晋西北和陕北地区产生的政治中心或经济中心相对很少,再加上这里自然地理条件较为恶劣,这一段的交通很不方便,两岸人口也不是特别密集,也就很少有大规模的贸易交流。故而在这一段的黄河上很难形成较多的重要津渡,只能零零星星地分布着一些渡口,仅为两岸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
而陕西的关中地区和山西的晋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历史上许多政权都在这里建都,自然也就形成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它们的地位势必要求有发达的交通道路伸向周边地区甚至更远的地方,这就促进了这一区域黄河津渡的开辟和发展,故而此段的黄河上渡口分布较为密集,规模也较大。
秦晋段黄河沿岸的古渡口,或历经千年,或饱经风霜,战争、动乱、商贸、运输。这些关键词与黄河古渡口密切相关。从古至今,这些渡口一直是秦晋的交通要冲和军事重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西口古渡,位于山西河曲县城水西门和内长城之外,黄河东岸之上。彼岸右是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渡,左岸是陕西府谷县的大汕渡。河曲人到内蒙古河套地区谋生,也叫走西口、走口外,就是从这里出发。西口古渡本名水西门渡口,历史上可追溯至汉代。
北宋时期,这里属于北地边陲,形成了与契丹、辽、西夏进行通商贸易活动的重要之地,极为繁华。元明清以来,经济贸易更为频繁。西口古渡昔日繁茂之时,水旱码头、商贾辐辏、渡河船只云集,川流不息,车水马龙,万家无论昼夜皆灯火通明,辉煌之极。今天的西口古渡,作为走西口的历史遗存,样貌已焕然一新。
一提起秦晋黄河古道上的渡口,人们可以顺口数出一大堆。而有一个重要的渡口往往容易被忽略,这就是保德古渡,古称沙谷津,北宋成平四年(公元1001年)设置,明时改称下园渡,明末清初,改称东沟渡,清末民初至新中国建立称保德渡,习惯称东关渡。
保德渡的始设,缘于战争。保德渡口与陕西府谷县刘家川古渡隔河相望。宋代,在保德对面的麟、府二州派驻重兵防御西夏,驻军的粮食全靠河东的保德供给,航运十分繁忙。到了明代,这里又成了运兵通道,延绥镇的兵将执行入京保卫任务,都要从这里渡过。清代,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大军由保德渡口登舟渡河。由保德过河,经神木可达榆林,西去宁夏。清代末年,渡口附近有商号200余家。1972年,保府黄河大桥建成通车,保德渡口结束了历史使命。
“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说的就是当年的碛口。碛口渡位于山西临县城西南48公里的湫水河入黄河河口处,西与陕西吴堡县丁家湾隔河相望。该渡口自古就有木船摆渡,清乾隆年间,始有居民在此定居。那时候,“走西口”的晋商在内蒙古包头一带买卖的商品,运回晋中,走的就是黄河边的碛口渡,使得这里成为当时西北与华北货物流通最大的水陆转运码头。
在晋商繁盛时期,每日有几百只船、筏往来停泊在碛口码头,数以千计的骆驼、骡马驻足碛口镇,大批西北出产的粮油、皮毛、盐碱、药材等货物沿黄河而下,源源不断运至碛口,然后,再用骡马、骆驼运到太原、晋中、北京、天津、汉口等地。至今,碛口还有黄河上留存最完好的商留码头。
河东碛口商贸的发展,也带动了河西螅蜊峪古渡的崛起。螅蜊峪,今称螅镇,位于黄河秦晋峪谷中部、铁佳州南端四十公里处。说到螅蜊峪,知道的人不多。但提到民谣《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首闻名华夏的船夫曲就产生在古渡螅蜊峪。
螅蜊峪当年因其晋商“走西口第一渡”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水旱码头的优势曾辉煌一时,渡口历代都有兵家防守设施。康熙初年,随着河东碛口的商贸云集,螅蜊峪便成了“舟楫胥至,粮果云集”的漕运渡口。螅蜊峪渡口的兴盛得益于黄河的水运和马帮脚户的旱运。从乾隆年到抗日战争爆发的这二百年间,螅蜊峪商铺之兴隆、渡口之繁忙、驮运之穿梭,每天有近百艘长船云集穿梭在螅蜊峪渡口,数百峰骆驼蜿蜒连绵在高原古道上。船筏穿梭,驼铃声声,使这块渡口的不毛之地,一度成为“古渡小都会,河岳大文章”的水旱码头。
彼时的螅蜊峪渡口,成了西通秦陇、东连燕赵、北达蒙古、南接中原的黄河咽喉要冲。河套平原的粮食、胡麻油,吉兰泰的盐碱,甘肃、宁夏的药材、皮毛,通过这里的水旱码头,输送到西北各地乃至更远的地方。
上世纪初,随着陇海、京包铁路的相继修建,开通了东西经济大运脉,螅蜊峪的货船停滞了、脚夫歇脚了、码头萧条了,当年繁忙的水旱码头彻底衰败下来。
在黄河的众多渡口中,有一处渡口不仅以物资流通而闻名远近,而且因为兴学办学而名垂后世,这就是山西兴县渡口。与其他渡口不同的是,船工们喊着号子将船靠近岸来,灌进耳朵里的,除了商家吆五喝六的喧闹,还有学子们的琅琅书声。
黄河流经山西兴县有八十二公里,沿途就有九大渡口,这些渡口大都兴起于明代,在清代中叶达到盛期,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晋陕两省物资流通的重要通道。兴县的这几个渡口各有千秋,其中以黑峪口为最。黑峪口渡位于山西兴县城西25公里处的黑峪口村,早在明末清初即为水旱码头,是黄河两岸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当年这里五方杂处,方言不同。码头上昼夜船只往来于晋陕之间,有长船从上游之间运来货物,南来北往的商客络绎不绝。渡口上隔一天赶一个集,是晋陕两岸远近闻名的大集市。
1936年,红军在此强渡进入山西。八路军120师曾进驻山西兴县,使这里成为晋绥边区的军事、政治心脏。抗战期间黑峪口自然成为沟通晋绥与陕甘宁边区往来和储运战略物资的重要渡口。
在黄河西岸的陕西延川县城东35公里处延水关村有一个古老的渡口,即延水关渡口。此渡口开航于魏晋,后为军渡、官渡,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的一个重要渡口。延水关,宋代称永宁关,清代设关称延水关。北宋科学家沈括任延安知州时,曾在渡口附近发现“竹笋化石”。明清两代,此处为延川八景之一,时称“延关飞渡”。
延水关渡口原为天然小港,旧称船坞角,古今商旅不绝。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延水关码头与黄河东岸山西永和关码头竣工,始有机船引渡,安全迅速,现在有载重40吨的钢质客货渡船,年客流量2万多人次。“延关飞渡”名副其实。
在黄河东岸的有一座号称中国红枣第一镇的山西柳林县三交镇,历史上因此地处中阳、石楼及山西清涧三县之间,故称三交。三交镇自古有「击鼓震两省,鸡鸣惊四县」的说法,从古镇的名字上就能读出四通八达之意。在明清之际,三交是方圆上百里商业交汇的重镇,每逢集会,就有陕、甘、宁、蒙等地的客商摆渡而来,进行骡马、粮食、红枣、皮毛等交易,古镇繁华,明清古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一时无二。然而光绪年间的一场大洪水,迫使集市重建逐步移向山腰,形成现有格局。
紧邻黄河的古镇,自然就会有渡口,三交镇的渡口名曰坪上渡,也称三交镇渡。这个渡口不简单,曾是红军东征的第一个渡口,最早登陆,也是红军东征总部渡河的地方。1936年,红军东征在此地强渡黄河,拉开了东征抗日的序幕,周恩来曾莅临此地,亲自指导建立了山西第一个红色政权。刘志丹将军在三交战役中血洒疆场,英魂长眠于此,这是一个血染的红色渡口。
清水关是一个古渡口,黄河波涛不兴平静自在地从北方蜿蜒而来,于清水关前随意勾出一个U字形大弯,然后又转身南下,仿佛故意将对面山头丢给清水关做渡口。位于陕西延川县东南部清水关古镇,隔河为山西永和县嘴上行村。是陕西延川境内仅次于延水关的一个渡口,设有木质渡船。在连绵700多公里长的秦晋大峡谷的黄河古道上,清水关作为一个小渡口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数百年来他没有被人遗忘。在清水关北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由西向东注入黄河,清水关便由此而得名。
清水关即是黄河中游商家货运、交易的重要古镇,也是秦晋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场所。在战乱的年代,清水关是管津要隘,历代时常有驻军把守。明代,南侧五里处建有会峰寨,北侧建有牛尾寨。明清前后辉煌的清水关曾经码头兴隆,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是方圆数百里的商品集散地。商人们把瓷器和茶叶等货物通过这里运往陕北高原和蒙古大草原,又把草原的皮货和陕北的大红枣从这里运往中原和南方。1936年5月初,毛主席率中国工农红军东征后,由此渡河回师陕北。自从上游不远处的延水关修通了公路,设立了公办渡轮,这个渡口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在秦晋大峡谷中段山西柳林县境内,有一个较为重要的渡口,即军铺渡。该渡口位于柳林县城西部21公里处,隔黄河与陕西省吴堡县城宋家川相望,素为秦晋通衢。该地古为永宁州交通驿传线路上的一个铺,故名军铺。后因开设渡口,遂称军铺渡,简称军渡。
军渡历来是华北与西北交通咽喉,宋太宗赵光义远征太原时,大军曾自此东渡黄河;明武宗巡幸延、绥后,从这里东渡返归;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兵分三路,从军渡、三交镇渡和碛口渡过黄河直捣京城,一举摧毁明王朝;抗日战争时期军渡有陕甘宁边区东大门“巨锁”之称。
1922年,汾(阳)军(渡)公路建成,前往陕北的客商和货物,均在军渡弃车从舟,摆渡过河。1969年,黄河上的军渡大桥建成,公路延伸至绥德(今称307国道),汽车运输取代舟船摆渡,但作为秦晋交通要隘的军渡,仍不失为军事战略重地。
在山西柳林县西北的黄河东岸,还有一个古老的渡口,即孟门渡,位于今孟门镇,隔河与陕西横沟渡口相望。孟门渡是历史上孟门县治所在地。孟门对岸的陕西吴堡县,在宋金时期有100多年归孟门(时称定胡县)管辖,两岸联系密切。古孟门县曾是陕北与晋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朝时设有孟门津;隋唐时期孟门是河西绥州与河东石州的交通要冲,唐时长安大兴宫廷建设,本县一带的林木均经孟门等渡口大批西运。明清时期是晋商水旱码头,孟门镇为黄河沿岸的一个商贸大镇,贸易繁荣,行业齐全。东来的有布匹百货,西去的有皮货油盐,本地产的纺织品和定胡酒远销黄河河套地区。至今孟门渡仍是两岸附近百姓来往的主要路径。
黄河自孟门小垣则流入山西柳林县境,途经40余村,于三交镇下塔村出境。受地理、商贸等因素影响,沿途形成了不少渡口。后河底渡就是其中之一,原名黑蛇沟渡、青龙渡,位于石西镇后河底村,对岸为陕西绥德县的蛤蟆口渡。后河底渡为古代黄河的著名渡口,“通河大老艄”马万荣即为后河底人。此外,沿黄河还有乔则沟渡、郝家津渡等小渡口。
在秦晋大峡谷的黄河古道上, 有两个隔河相对的渡口最为著名,这便是位于陕西合阳县夏阳村的夏阳古渡和与之隔河相对的山西临猗县的吴王渡。自夏阳古渡顺黄河漂流十余公里而下,从吴王古渡登岸而上,便踏上了山西临猗的土地。
吴王古渡由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所建。秦末楚汉相争,魏王豹反汉,时任淮阴侯的韩信在夏阳渡用木罂渡军从吴王渡一带上岸袭魏,故夏阳渡又名木罂渡、淮阴渡。
明清两代,夏阳渡和吴王渡上商贾往来,是沟通陕北、西北与晋南之间的大码头,这里不仅是繁荣的水上商业码头,也是秦、晋的军事要冲。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投入重兵争夺吴王古渡,企图以此为突破口,打通直入陕西的通道。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夏阳古渡和吴王古渡,历经多少兴衰,如今依旧常在。
蒲津古渡, 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之西。隔河为陕西合阳县。这里北临龙门峡隘,南界潼关险道。蒲津渡是秦晋间黄河上最古老的渡口,春秋早期已有记载。秦晋友好时,蒲津渡是两岸船只往来的要津;两国反目时,这里成了军事要冲。战国时期,这里兵马不断。秦汉以后,这里屡屡成为大军出征或进攻的渡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辟的东北干道咸阳——临晋道的渡河点即为蒲津。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的第三次出巡,往还都经过这个渡口。
说起蒲津古渡,就不能不说到那几尊铁牛与一座浮桥。唐玄宗时期,在蒲津古渡建造了著名的黄河浮桥。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其国力、耗费年产45的铁,铸铁牛、冶铁人、锻铁索,对蒲津桥进行规模宏伟的改建。黄河之水不可测,以筑铁牛建浮桥。一座浮桥,不知踏过了多少千军万马,又不知见证了多少烽火战乱,历经千年而不朽。直至清代因黄河逐渐向西改道,蒲津渡彻底废弃。
黄河由北向南流出秦晋大峡谷,直泻而下,水浪起伏,如山如沸。这里被称为禹门,又名龙门,这里的渡口被称为禹门渡或龙门渡。禹门相传为夏禹所凿。鲤鱼跳龙门。禹凿龙门成就了“鲤鱼跳龙门”的壮举。
禹门古渡位于山西河津县,是秦晋大峡谷黄河古道南端最著名的渡口,自古为晋陕交通要隘。春、夏、秋季以舟楫摆渡,隆冬则踏冰过河。史称禹门为商贾云集之城,货物集散之埠,其水路由禹门口上行可至陕北、甘肃、内蒙古,下行到潼关,并往东到河南灵宝,往西至陕西咸阳、草滩等,往来船只一千多条。
春秋时秦穆公运粮济晋;汉代河东太守番系修建引汾灌溉皮氏的 “番系渠”;唐代龙门县令长孙恕开凿三峪引泉灌田,使粮食大丰收,唐朝在此设立“龙门仓”。清末,龙门水运码头年粮食吞吐量在500吨以上;民国时期,禹门口运煤船只常年在500吨以上,煤炭吞吐量高达4万吨。
龙门是 “古中国”军事战略要地。龙门位于秦晋交界处,水急势险,是通往大西北的咽喉要道,故称龙门天堑,为历代兵家必争的军事战略要隘。春秋时期,秦晋韩城大战,秦从禹门东渡击晋,虏晋惠公;隋末李渊举义从龙门西渡夺取关中;唐初,李世民收复河东,在隆冬时节率大军踏兵过龙门,进驻绛州柏壁要塞;明末李自成率义军由此东渡。
陕西韩城芝川镇境内有一个芝川古渡,与之相对的是河对岸的山西万荣县后土祠附近的汾阴古渡,即庙前渡。1937年9月、10月,八路军4万余人,陆续从陕西韩城芝川古渡东渡黄河,由万荣县庙前渡进入山西,北上开赴抗日前线。
庙前渡位于汾河和黄河的交汇处,在西汉时已经是重要的渡口,汉武帝的大型船队由此进入河东,祭祀后土。东魏与西魏隔河对峙时,高欢计划率10万大军从这里西渡黄河。
对于爱好金庸武侠的人来说,风陵渡是一个不可不知的名字。金庸笔下的《神雕侠侣》中,郭襄在风陵渡初遇杨过,一见钟情,用一生守住了这份相思。正所谓:“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只恨我生君已老,断肠崖前忆故人。”
风陵渡位于黄河大曲处,也就是黄河折向东流的拐角的地方,自古以来,风陵渡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是晋、秦、豫三省交通要津。春秋时期著名的泛舟之役,秦国运粮船队经渭河即由此入黄河而北上晋都,历史上又称秦输晋粟。
传说远古时黄帝战虽尤于此,时天降大雾,黄帝迷失方向,被虽尤围困,黄帝之臣风后造指南车辨向突围取得胜利。风死后葬在此地,名风陵,渡口因此得名。作为黄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过风陵渡,走入秦晋之地。
长达万里的黄河沿岸究竟有多少渡口,恐怕没人能说得清楚。秦晋之间的黄河古道上,历史上的大小渡口无数。渡口是水上的交通枢纽,作为连接两岸、沟通不同人群的支点,它给人们带来的作用是无法形容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黄河沿岸不同的渡口流传着不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黄河古渡口,渡过了多少人的前世今生。
-----
网友解答:
-----
陕西和山西之间隔了一条黄河,许多古渡口都建了桥,通了车,汽车、火车、高铁……畅行无忧,过去“日冒贼过潼关”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我觉得题主的问题已不再是问题。
-----
网友解答:
-----
柳林至吳堡那里的渡口最平绶了,当年红军战士都是在这里过的黄河,所以后人都叫这里是“军渡”。[呲牙][呲牙][呲牙]
-----
网友解答:
-----
亻出,最初超级慢还算数八五先生强的老板四百
-----
网友解答:
-----
四个
-----
网友解答:
-----
强力推荐大荔到永济跨河大桥赶紧修建,
-----
网友解答:
-----
有渡口的,当年红军东征、毛主席和党中央东渡黄河都有渡口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有人说“越是穷的人,越是会为自己的穷找借口”你怎么看?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