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完路遥的《人生》后,你有什么感想?
在读完路遥的《人生》后,你有什么感想?
-----
网友解答:
-----
很久之前读过这本书,“人生”在这里主要讲的就是高加林,高中毕业以后回农村教书,没过多久职位被人顶替,然后被迫扛起了锄头,心灰意冷时善良的巧珍走进他的生活,给了他久违的温暖,后来通过走后门进了城里,遇见了以前的同学黄亚萍,被她的知性才华吸引,在黄的攻势下与巧珍分手,不料黄的前男友的母亲将高加林走后门一事举报,高加林被工作单位开除,城市户口也丢了,又回到了生产大队,这时巧珍已经嫁做人妇……
讲了高加林的人生,也隐射了我们的人生,一辈子那么长,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高加林有能力,但是他太心急了,所以最后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或许从他身上我们应该有所启发。
-----
网友解答:
-----
故事来源于生活,痴情终被无情伤!
-----
网友解答:
-----
看了《人生》才知高加林,我时常在想,如果路遥在世,他定会写《人生》续集。高加林是虚构的人物,但又很现实。接原著推猜,高加林才艺在身,定能走进农村。
生活中能找到高加林的影子,我叔父恰似高加林。当兵退伍后,在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两年后,被大队支书的儿媳妇顶掉,当时很灰心,能写会画,能拉会唱,很有文采。当时正赶上分产到户,百般无奈,买了生产队的磨面机,在家做磨面营生(每户小麦磨成面粉,对外加工),经营两年后,国家政策使用聘任制,通过人际关系与自身条件,聘任乡文化站长一职。我婶一字不识,长的像路遥笔下的刘巧珍。
从外表看,叔叔不像个农民,带一副眼镜,穿着干净,长相英俊,会写文章,会画山水画,参加工作后,时常嫌弃我婶太土气,没共同语言,巧合的是,曾在一起教过学的女老师,从学校调到文化站当会计,俩人沉浸在婚外恋中,闹过离婚,但最终俩人仍生活在一起。和高加林同龄,直到我叔退休,仍然是农村户口中一一吃商品粮的公家人。
从中感想,一个人要面对现实,当真正失去刘巧珍时,高加林才知后悔,只要有满腹文墨,高加林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合适位置。所以,我一直在推断,高加林多才多艺,定会离开农村。他同样也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
网友解答:
-----
每个人读《人生》感受可能不尽相同,比如现在的年轻人,现在是开放时代,网络时代。现在的青年读《人生》无法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世界以及爱情观,人生观。因为现在青年没有经历五,六十年代的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人物感受,那个时代物质贫泛,精神空虚,文化,思想意识单纯。而《人生》在人物塑造,情感构思,生活环境,思想意识已突破了时代的范 畴。作者在叙述,描写,构思,反省等方面仿佛是在 诉话自己的人生。人生不幸,历尽磨难,爱情 忐忑。人生是什么?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我们都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于是《人生》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共鸣。许多人在泪流满面中读完。作者在作品中,作品中有自己的影子。自己路在哪里?《人生》中的命运也是那个年代多数人的命运,是时代的命运。今天,穿越到从前读《人生》,再也读不到从前的味道,《人生》是路遥,而我们的人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都变了味。文学的功效被社会价值观取代。人生只看价格,不谈价值。人生的路上看不到道德的底线。终究越走越远,越走越窄…。
-----
网友解答:
-----
《人生》是路遥发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部中篇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的人生故事。
高加林高中毕业回乡后当上了村小学民办教师,后被村长儿子顶替后当了农民。劳动期间,农村姑娘刘巧珍爱上他。这时高加林在部队的二叔转业到县里当上了劳动局长,高加林通过二叔在县里当上通讯干事。在县里高加林遇到了高中女同学黄亚萍,黄热烈追求高加林。可黄的母亲不同意女儿跟高加林,向组织举报了高走后门当上干部的事,高被辞退又回到农村当农民。这时刘巧珍已嫁给他人。高加林落个鸡飞蛋打,光人一个。
读完这篇小说,从高加林失败的人生经验中,我有两点感想。
笫一,自已不强大,指望外界的力量是靠不住的。高加林当上县通讯干事不是靠个人能力和正轨的渠道,而是通过走后门等不正当手段上来的,这本来就很危险,一有风吹草动,立码垮台。
第二,在爱情上,高加林好高务远,不切实际。本耒他和农村姑娘刘巧珍可以过上“我耕田耒你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的田园夫妻生活,可他偏喜欢城市姑娘黄亚萍。是黄比刘有文化漂亮,但她们所需要的爱情基础是截然不同的。高加林不在县里工作,黄会爱他吗?所以当高回农村以后,他们的爱情就像海市蜃楼一样地消失了。
我写这些感想是给青年们提个醒,当你们在追求幸福生活的时候,别忘了自己是谁。
-----
网友解答:
-----
路遥的《人生》观后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主人公高加林的一段人生经历了起起伏伏,从民办教师到朴素的农民,遇到“机遇”成为县报社记者,因为政策再一次回到农村。两段所向往的美好爱情,最终也划上了不太完美的结局。
高玉德的憨厚朴实,高明楼的“精明强干”,刘立本的“机智过人”,德顺爷的历事情怀。这几位乡村的老者共同演绎了在那个时期,中国农村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而农村的年轻人,不甘平庸的知识分子高加林,向往美好未来爱情的刘巧珍,城里公干子弟张克南,对未来幸福生活向往的黄亚萍,共同演绎了年轻人在未来的道路上,对于工作与爱情之间所做出的艰难抉择。
也许,人生原本就是这样,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有时,又掌握在上帝的手中,到头来,无非是一场虚幻的梦境。正如高加林所看到的那座桥,最终只不过是一座彩虹桥,过程美好而短暂。但人总要回到现实中,现实又往往是残酷的,但无论结局如何,人还是要善良并且坚强的走下去。
在爱情方面,年轻人选择似乎太过于莽撞,往往感情用事,如果高加林与刘巧珍,张克南与黄亚萍一直走下去,也许,就不会发生后面艰难的抉择,一切都会回到正规。但世事无常,人总是向往高处,年轻人总是乐观的期待美好的生活。
最终,高加林经历了大城市的风风雨雨,又回到了他曾经不相容的农村,这时的他,才觉得这里的生活是多么美好。也许,只有失去的东西,才懂得应该如何去珍惜,但为时已晚,好在年轻人依旧充满生机,还可以爬起来继续走向未来。德顺爷对加林说的那段话,诠释了什么才叫做真正的幸福,在平凡的世界里不平庸的活着,依然保持自己的初衷,这就是不平凡。虽然话语朴实无华,但句句都激励年轻人勇敢的走下去。
严峻的现实生活最能教育人,年轻人不能抱怨当下的生活,一切都是当初自己的选择决定的,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生活的原则。如果加林选择了巧珍,也许未来的生活会更好,但理想的爱情没有那么圆满,道路总是充满了曲折,抛弃了巧珍,选择了亚萍,但社会生活所迫,让加林清楚意识到自己真正爱着的是巧珍,但当他反应过来时,巧珍已嫁为人妻。这是一段凄凉的爱情故事,但也许,这就是真正的人生,总是充满不确定,命运有时不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塑造。
读《人生》读的不只是表面的文字,更多的是改变生活的那种情怀。人生路虽然漫长,但如果走好要紧的那几步,那你对未来的生活就会充满信心。重要的则是与志同道合的人,携手一同走向未来。仔细回想一下,文中的某些人物何尝不是现在的我们呢?为了梦想,为了爱情,工作在努力的拼搏着,但奋斗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有坎坷,有迷茫。我们何尝不想在特定环境中安逸的活着,做一个平凡的人,但毕竟心里总有一种不服输的感觉,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不平凡的活着,更精彩的走过,体验过,为了目标而奋斗,才使我们更有安全感吧!
2018.08.05
宋晨声
写于上海
心所向往的方向,就是我要到达的地方!
-----
网友解答:
-----
这部小说几年前看过,每个人都想过上一种好生活,有一份获得生存的工作,一份美好的爱情。农村人希望进城,当城市人。城市人想进入大城市,特大城市。超越自身生命拥有的东西,追求拥有之外的。高加林便是获得了意外的生命之喜,进了城有了一分工作。
但高加林最后的城市工作丢失爱情失败。根源在于想拥有不属于自己的爱情。在于忘记了良心与根本。假如他不贪恋更多,不羡慕城市人,不嫌弃巧珍,与巧珍继续恋爱。他的工作不能丢,还会有幸福的家庭生活。
一个人在追求的路上有进取心是好事,然而婚姻也需要门当户对。他在嫌弃巧珍土的同时,与城市姑娘恋爱,这种存在偏见的世俗人群中,他作为进城的农民子女也被城市人嫌弃。一个人认清别人容易,认清自己很难。高加林认清巧珍,认不清自己。工作为谋生的职业,爱情为平等。这种平等的爱情中前提有家庭相互认可的平等。
什么又是爱情?身份不对等没有爱情,高加林身份变了对巧珍没有了爱情。当高加林被黄亚萍母亲举报,失去工作。黄亚萍对他的爱情也消失了。爱情是超越金钱与身份地位的才谓爱情,心灵相契才是爱情。在城市爱的高加林依然爱乡下的巧珍,帮助她,不嫌弃她为爱,为她也在城市找一份工,哪怕打工,成全两个生命走近为爱。高加林也不懂爱,也没有爱巧珍之深。爱一个人为其着想,让她活得越来越有信心。而不是一个人伤心自卑而留乡下,觉得自己配不上人。
同样黄亚萍也没有对他有真情,只不过虚荣心驱使,爱上的是他的名头。当一切失去,爱情不在。这种对人没有同情怜悯之心,别人落魄时弃如敝帚。别人荣光时上前。是爱的身份与地位而不是个人。这种爱情中掺杂不纯粹的事物。当为某种利而爱,不能达到便心失衡。根本没有灵魂上的心心相印,也没有对人本身的珍视。在爱情上没有动过情,没有真过心。
人的一生尤其年轻时,紧要关头有几步。人生的抉择关系后来的后果。什么样的选择承担什么样的后果。正视人生,正视爱情,正视生命,正视良心,正视世态人情 。人不可贪心,不可奔利,不可忘记对自己好的人。一个人对别人的行为有可能遭遇别人同样对他的行为。因果是个人的人生选择走的决定的,走向决定了一个人什么样。让别人认清便以什么样的态度同等对待。个人的行为之因造成与人相交让人认清目的而出现的后果。
以人为本,珍视心灵,珍视生命本身。所有幸福的人生是一步步寻找灵魂的彼岸而来。历经挫折,知人生冷暖,得失无常,看清自己。在踏实的路上才有幸福。
-----
网友解答:
-----
路遥的《人生》如果用一个故事来比喻,那就是有点像《包青天》里陈世美与秦香莲的故事。
只不过在《人生》里,主人公高加林要比陈世美还是更有良知许多。
高加林通过走后门的关系,当上了城里的干部,过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
这并没有什么大错,他也只是想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美好向上的未来,所以在重要抉择上,他选择了和白富美的干部子女黄亚萍在一起,而抛弃了同样美丽善良但是没有共同语言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的故事。
但是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高加林因为被查出了调动的真实过程,被撤去了干部身份,重新做回了农民。此后黄亚萍也抛弃了他,刘巧珍也早找别人结了婚。
而高加林自己变得一无所有。
说到感想,我只想说高加林那是太贪了,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根基是什么,没有修炼好内功,没有搞清楚社会是复杂的,没有将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好,就想鲤鱼跳龙门,那真的是想得太美了。
一个人,人生的曲线,不可能永远是向上的,日子也不可能总是一天比一天好,这其中会有起起伏伏;会有波峰,波谷;会有悬崖式的下降,也会有触底反弹的一天。
而主人公高加林好像就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还年轻,处理问题起来还很稚嫩,所以现实的生活狠狠的惩罚了他,而没有因为他的稚嫩,给予他一丝安慰。
如果按照男人的观点来看,说到底高加林的选择是没有问题的。
黄亚萍和刘巧珍相比,肯定绝大多数的人会选择黄亚萍,因为这个选择才是最符合现实需要的选择。
只有那些遵守誓言,准则的人,冷静的人会选择刘巧珍。
其实仔细想想,就算高加林没有出事,选择了黄亚萍,跟着黄亚萍走了,结婚了,对于高加林来说,等待他的未必都是幸福,因为黄亚萍的性格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如果高加林选择了刘巧珍,其实也是一样,两个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相差太远的人,就算彼此相爱,最后在一起依然不会过得太好。
所以路遥的人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那就是:你长得不美,那就不要想得太美!
-----
网友解答:
-----
《人生》读后感,谈不上纪念的纪念
昨天和一位朋友聊天,才想起来11月17日是小说《人生》的作者,路遥先生离去的日子。 因为作者在国内几代人的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完全可以称之为一座文学的高山,一座丰碑。 不对等,自己写两句,根本谈不上纪念,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确实也是因此而起,多少也当作纪念吧。 说起来,也是巧合,外婆家也在陕北,妈妈说,翻过几个山包包就是路遥的老家。前两年,经常开车回去,在他的纪念馆经过好几次,总是心存敬畏,一直没有胆量停下来,走进去看看。 农家的孩子,对农村和土地总是有着一种说不清楚的感情,简单的爱和恨,不能准确表达。 安静的时候,总是喜欢写上几笔,和他人在一起,也总乐意讲讲那些发生的故事。 初读《人生》,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按理说,故事结构严谨,文字描述细致,应该很完美。可是,个人始终认为,好像没写完,具体缺少点什么,也说不出来。以为是一种偏见,还专门翻箱倒柜的又搜出来,重新读了一遍,感觉依旧。 总是感觉少的什么,可能是我开化的比较晚吧,对爱情一直都是一知半解,糊里糊涂的。不知道,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时候,是否也有一些女娃娃,对我有过一丝暗恋。 书上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高度的总结和精炼的表达。 小说里面写的故事,和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比起来,稀疏平常,甚至之前被评价为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和现在的各种虐恋、多角恋相对照,基本不在一个量级,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深远的影响呢? 说起来,《人生》的故事虽然简单,质朴的文字搭建起来,却有一种震撼的力量,在无声无息的传达、渗透。借用武侠小说的描述:“内力极其深厚,周遭三米之内,均感受的到一种无形的束缚,纠缠不清,扯不断、撇不开,虽说并不是动弹不得,只能随着内力的牵引而行走,全然不能自我掌控”。 如果联系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不由得为作者的才思和勇气,点上三十二个赞。 那时节,恰逢文革后,百业待兴,特别是在思想上,迫切需要一场“大解放”、“大风暴”,让思维重新活跃起来,为社会服务。 作者在塑造的人物上,非常成功,也很现实和真实。比如说德顺老汉,几乎每一个农村,都可以找到相似的影子,还有强势的村干部,精明的小商农(半商半农),当然更多的还是朴实的劳动人民。在每一座具有生活气息的城市(甚至大一些的社区),也基本能够找到克南妈式的小市民原型,刁蛮任性的黄亚萍,以及独立性较差、极端依赖家庭的张克南。 当然,归根结底,这些人物性格的设置,都是为了全书的矛盾冲突而服务。深度思考,也确实属于城乡二元分化的产物,如果继续说下去的话,会有更加专业的知识来加入,属于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内容,那就离题有点远了。 此外,作者在主人公精神独白方面,制造的矛盾更大、更多,个别情况下,有撕裂的味道,让人不忍读下去,却又希望后续好转而不舍得放下。 高加林的性格,有年轻人的积极奋进,面对爱情的犹豫不定,遇到问题后的自我放弃,对城市、农村的不同态度和思考;刘巧珍的深情、勇敢,爱情受挫后的处理(十分现实,却让人感觉很可惜,当然,作者如此去写,必定有其考虑)。几句话,是难以进行概括的,更多的还是每个人眼里都有不同的高加林和刘巧珍。 读完小说《人生》,不自觉的想起来,当年的高考。在填报志愿环节,不知怎么想的,对清华大学提前录取批次的核工业与核技术专业,特别感兴趣,像着魔一样,现在还有点后悔,偶尔也会设想一下。 在大学的时候,确实花了很多时间,去自学量子理论、相对论等,应该是脑子愚钝,一直没有太大的进步。 进而在工作之后,因为经济的原因,果断的放弃,不知道这一步是否走对了。 只是有时候想起来,就此便于科研彻底绝缘了,殊为可惜。 不知道,那一天,有能力可以把华北平原的农村写一下,也好设计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
网友解答:
-----
读完路遥的《人生》,内心深有感触:人生就是一堆悲喜剧。
悲剧将要发生,事先不会提醒你做好准备;喜剧要来临,也往往让你措手不及。
在《人生》主人公高加林身上发生的起伏跌荡的事件,让你一次次为造化弄人的命运而叹息,又一次次为生命中出其不意突然降临的幸福露出会心的微笑。
一、 高加林
高加林是个悲剧人物设定。
1、 高加林高中毕业,在农村当上了民办教师,可没过多久又被人走后台关系挤了下来。高加林一来没干过农活,体力跟不上;二来有点文化,看不起干农活谋生的生活方式。在他沉浸在自己失去教师工作的痛苦中的时候,刘巧珍出现了,给他带来新鲜爱情,他立即沉浸在幸福感之中。
2、 高加林的反叛思想和刘巧珍追求爱情的胆量,使二人很快走得了一起。但在这时,高加林突然有机会到县委工作,二人分开了,刘巧珍愿意为他默默付出,而高加林此时喜欢上了浪漫的黄亚萍,并抛弃刘巧珍,伤害了刘巧珍“金子一般的心”。
3、 高加林与黄亚萍从上学时就认识,但出于双方的家庭地位悬殊,毕业后高加林回农村,黄亚萍与同在县城上班的张克南相好;直到高加林到县委工作,半是爱慕,半是虚荣,黄亚萍草率地甩开张克南,来到高加林身边。这时高加林面对原本身份差异如此巨大的姑娘,头脑发热了,就决定与刘巧珍分开,完全没有想到刘巧珍此后的路要怎么走。用德顺老汉的话,就是“高加林浮啊”,虽然他再抛弃刘巧珍以前也曾犹豫、徘徊,黄亚萍只不过是一个催化剂,让
高加林的“轻浮”显露出来了。
二、 刘巧珍
刘巧珍是个农村女子。她文化程度低,但是性格善良、勤劳朴实,隐忍内敛,一直深爱着高加林,
在高加林人生最低谷的时候鼓励他,并给人爱情的滋养;当高加林另攀高枝的时候,她压抑自己的心情,还为高加林辩白
;高加林从人生的高处跌落下来,重新回到落魄的位置,她已经失望地嫁给了农村庄稼汉马栓,但还试图为高加林另找一份“体面的工作”……
刘巧珍充分体现了一个农村女孩的善良纯朴。
三、 黄亚萍
黄亚萍是个追求浪漫主义而又任性的干部子女。她从小在城市长大,家族条件好,
养成她喜欢安逸,不爱辛劳的习惯,同时她的性格中有一种永不满足的追求
,以前选择张克南,是张克南家族背景好一些;等高加林到县委工作,她又重新看上了高加林渊博的学识文化、开朗的性格、健壮的体格;后来高加林被遣返回农村,她只能顺从命运的安排,离开高加林。
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力,但无原则、无止境的追求,是造成黄亚萍悲剧的原因。
四、 顺德老汉
顺德老汉是全书中最具有理性和辩证思维的人
。当高加林与刘巧珍开始接触时,他认为别人的议论可以不管,只要认定自己幸福就好了,在双方家长反对的情况下,顺德老汉鼓励两人不要怕,幸福要自己努力追求;但是高加林移情别恋,喜欢黄亚萍,抛弃了刘巧珍,顺德老汉叫上高加林的父亲,来教训这个“忘本的娃”,他说“浮得高,跌得重”,后面发生的事应验了顺德老汉的话;当高加林落魄地回到家中,更新丧失斗志,自暴自弃的时候,顺德老汉又说“一个男子汉,不怕跌倒,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个死狗了……”高加林痛心疾首,悔过自新,重回农村,直面艰苦的现实生活。
(欢迎点评,欢迎转载,如果喜欢,请你点赞!)
-----
网友解答:
-----
人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柳青。这段写在《人生》开篇前的话,深刻地概括了路遥《人生》的思想精华,我将它理解为高加林的悲剧形成的原因。
高加林在紧要处一步错,步步错。在他年轻的时候,政治上、事业上他通过错误的手段走上了二十几年来人生的巅峰,个人生活上,选择了抛弃刘巧珍,和黄亚萍远走高飞。他在政治、事业上的那一步错,影响的或许是他人生的一个时期,但他在个人爱情生活上的那一步错,却影响了他的一生。
路遥的小说《人生》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毕业回到农村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又充满希望的职业,但好景不长,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高中毕业,教师岗位供不应求,无权无势的他无奈被高明楼的儿子顶替,被迫回到土地;机遇降临,他当兵的叔叔调回县城当劳动局长,身边的人为了巴结他叔叔给高加林谋求了一份工作,高加林得以再次离开土地;而高加林通过关系得到工作的事情终究被揭发再次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高加林的悲剧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在我看来,最主要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高加林自身被权势推翻后脱离现实生活急于求进的虚荣心和一丝自私心甚至得到成绩后的盲目自大心理。
在个人情感生活方面,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高加林在感情与未来的权衡之下选择了黄亚萍,在这个过程中,黄亚萍是勇于追求真实感情却又自私任性的,她伤害了张克南以及双方的父母亲。高加林是犹豫不决、没有正视内心感情而又虚荣自私的,张克南与刘巧珍是这段感情的牺牲者,张克南性格不够坚强、魄力不够却又自始至终没有伤害过黄亚萍和高加林,甚至在高加林被母亲揭发时告诉黄亚萍和高加林,他是正直善良的。而刘巧珍,更是如金子一般,在与高加林分手时保留了最后的尊严和骄傲,心中却仍是挚爱,高加林再次回到农村后,伤心嫁人后的刘巧珍还依然为他争取教书的职位。高加林失去刘巧珍后悔莫及,这或许是他一生的遗憾,人生中紧要的这一步,他终究还是走错了。
高加林在这二十年来的人生中政治事业上的错误可以挽回,个人生活的这一步错或许影响了他的一生,但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满意,人生没有终点,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社会也将继续发展。对于社会,要有适合发展的制度,促进个人发展。对于个人,人生中紧要的几步要谨慎选择,立足于现实,莫被虚荣和歪门邪道蒙蔽了双眼,阻碍了前进的脚步。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梨状肌怎样放松?怎样拉伸?
下一篇: 你相信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