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除了开国之君刘秀外,还有哪位皇帝名气最大?
东汉除了开国之君刘秀外,还有哪位皇帝名气最大?
-----
网友解答:
-----
东汉光武帝刘秀以平民身份起家,再造汉室延续了刘汉王朝的江山,他在位时期文治武功大致与明太祖朱元璋类似,既是创业之君,又为守文之主。东汉刚刚建立,刘秀就以他杰出的文治才能,迅速将东汉王朝推向了繁荣顶峰,光芒盖住了东汉所有的皇帝,所以东汉后世的帝王存在感相对很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东汉其余的十二位皇帝中,除了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废帝,要么英年早逝,女主垂帘,要么年幼外戚宦官专权,要么就是屁股没坐稳就归西了,没有存在感外,其实还有明帝、章帝、桓帝、灵帝、献帝五位帝王,还是相当有名的。这五位帝王当中,各有各的特色,明帝与章帝可以算得上是明君,延续了光武帝的盛世,史称“明章之治”,是以正面形象而出名,处在东汉的全盛时期。桓帝和灵帝可是有名的昏君,桓帝在位时,唯一一件得意的事情就是干掉了飞扬跋扈的外戚梁冀,夺回了皇权,可惜他并没有改变东汉的腐败现状,并且买官卖官,荒淫无道,致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灵帝即位后,继续像桓帝一样昏庸无道,终于爆发了黄巾军大起义,虽然东汉王朝镇压了黄巾军起义,但也造成了东汉王朝军阀割据的局面,东汉已经名存实亡,这两位帝王成为了诸葛亮《出师表》中“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典型,以反面形象而出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一位,就是悲催的亡国之君汉献帝,虽为亡国之君,可他的名气是仅次于光武帝刘秀的。首先,东汉建于光武帝刘秀,亡于汉献帝刘协,一个是头,一个是尾。其次,汉献帝在位时间长,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比较多。汉献帝幼年经历了黄巾军起义,废帝刘辨与他的皇位之争、董卓擅权废立新君、诸侯讨伐董卓、献帝落难出逃、被曹操挟持、孙刘曹争霸、被曹丕逼迫禅位、终老山阳公之位。再一个就是,三国时期群星璀璨,名人辈出,三国争霸初期,最绕不过的的人物就是这位毫无实权的傀儡皇帝了,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个时期,相关的名人如曹操、荀彧、司马懿、刘备、诸葛亮、孙权、陆逊、周瑜、黄海、吕蒙、关羽、张飞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汉献帝的知名度,再加上罗贯中悲剧性的《三国演义》以及现代影视剧的宣传,更是让这位亡国之君在后世人眼中,声名远扬!所以说,除了刘秀,汉献帝就是东汉最出名的一位帝王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
网友解答:
-----
东汉王朝由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开始,到汉献帝于公元220年禅让于曹丕为止,共经历195年,其间共有14位皇帝。
这14位皇帝分别是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汉少帝刘懿、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质、汉灵帝刘宏、汉少帝刘辩、汉献帝刘协。
比较有名的皇帝就是:
1、开国之君汉光武帝刘秀;
2、开创了明章之治的两位中兴之君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
3、曾写进诸葛亮《出师表》中,导致东汉灭亡的两位祸国之君,汉桓帝刘质和汉灵帝刘宏;
4、还有一个最有名的就是亡国之君汉献帝刘协。
刘秀是开国之君,在东汉的存在感最高,刘秀被称为位面之子,天选之人,意思就是:非常幸运的人,上天选定的人。刘秀最杰出的成绩就是在昆阳之战,以一万余绿林军,大破王莽的43万新朝精锐军队,昆阳之战新朝失败,从而导致了王莽的倒台。
刘秀为人低调,善于用人,懂得隐忍,即使自已的亲哥哥刘縯被更始政权的皇帝刘玄所杀,刘秀也不动声色,主动向刘玄承认错误,表低姿态,暂时赢得了时间与生命,之后另谋出路,趁机离开更始政权,自力更生,由此创下了帝业。
刘秀仅用了12年就统一天下,先后消灭了更始政权、赤眉军、陇右隗嚣、巴蜀公孙述等割据政权统一天下,建立了东汉王朝。
汉明帝刘庄是刘秀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阴丽华,汉明帝是一位守成之君,基本上延续了刘秀时期的政策,同时积极开疆拓土,派窦固讨伐北匈奴,派班超出使西域,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府,恢复汉朝在西域的存在。
汉章帝刘炟是刘明帝刘庄的第5个儿子,也是刘秀的孙子。19岁即位,31岁去世,当了12年的皇帝,在位期间,减免酷刑,推崇儒学,维护丝绸之路,与他的父亲汉明帝一起创立了东汉的中兴,合称为明章之治。
但是汉章帝刘炟31岁就去世了,导致后世的皇帝普遍寿命不长,也就是从汉章帝刘炟开始的。刘炟的儿子汉和帝刘肇去世得更早,27岁就去世了,导致少主国疑,外戚专权,也就是从刘肇之后开始的。
汉桓帝刘质和汉灵帝刘宏是东汉晚期的两位昏庸之主,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写道: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
桓、灵
也。
这里的桓、灵就是指的汉桓帝和汉灵帝。
汉桓帝是东汉第十位皇帝,15岁即位,在外戚大将军梁冀的控制下活得战战兢兢,28岁时联合宦官诛杀大将军梁冀所及家族,外戚被杀后,宦官在桓帝一朝的权力空前强大起来,也就导致后期的外戚与宦官大火拼,毁灭了东汉王朝。
汉桓帝还开启了党锢之祸,信任宦官大力打击士大夫阶层及外戚,开启卖官卖爵的先河,安于享乐,荒淫无道,让东汉政权处于毁灭边沿。
汉桓帝去世后,没有儿子,于是刘宏被外戚窦氏立为皇帝,汉灵帝基本上重复了汉桓帝的老路,干着一模一样的勾当,汉灵帝时期,外戚与宦官开始互相打击,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被宦官所杀,这里面估计也是刘宏的默许。
汉灵帝在位期间,由于民众生活困难,发生了黄巾起义,更是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在汉灵帝去世后,东汉朝廷就开始了大火拼,外戚与宦官双双覆没,让董卓控制朝廷,导致了最终的灭亡。
汉献帝刘协是汉灵帝的小儿子,是董卓强行扶持的皇帝,董卓还毒死了汉献帝的哥哥刘辩,汉献帝打一登上皇位,就成为了傀儡,而且他的一生都是傀儡,直到去世。
由于汉献帝所处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年及三国崛起的时代,因此汉献帝也出现在关于三国的小说及史书中,在历史上有一定知名度,汉献帝是董卓拥立的,之后就被董卓控制,董死后被王允控制。
李傕、郭汜打败王允与吕布后,汉献帝又被李傕与郭汜控制,直到他逃出长安,来到洛阳后,被曹操迎立到许都,之后直到灭亡都在曹操父子手中控制。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同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皇位于自已,于是汉献帝去除帝号,被曹丕封为山阳公,之后就一直待在封地,直到公元234年去世。
汉献帝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也算是一代贤君,只可惜生在乱世,手中又毫无权势,被各个军阀控制,最终东汉是灭亡在汉献帝手中,但灭亡的原因却不是汉献帝造成的,他成了替代者。
-----
网友解答:
-----
汉中元二年,公元57年,在位三十三年的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驾崩于都城洛阳南宫前殿,享年62岁。刘秀的一生是力挽狂澜的一生,也是丰功伟绩的一生,本是汉朝刘氏远支宗室的他将已经分崩离析的大汉王朝从废墟中挽救出来,不仅重建了汉室江山,还将汉朝皇统又延续了将近二百年。刘秀在位期间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他深知自西汉灭亡后,普通民众经过汉末以及新朝以来的长期动荡战乱已经十分疲敝,所以刘秀执政时期的中心政策就是与民休息,恢复生产力。刘秀的皇帝生涯自始至终也很好的贯彻了这个中心思想,光武帝刘秀也是汉朝最有作为的皇帝。
刘秀统治时期就是封建史学家嘴中津津乐道的”建武盛世“。
刘秀死后其子刘庄继位,是为汉明帝,明帝崩逝后汉章帝继位,明、章二帝继续延续了光武帝的政策,将汉朝国力推向全盛历史上将汉明帝和汉章帝统治的时期称为“明章之治”
。东汉时期的“明章之治”和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都是汉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治世,下面就对明、章两位皇帝进行简要的介绍:
被世人忽略的近乎完美的汉明帝:
汉明帝刘庄是光武帝刘秀与其皇后阴丽华的长子,在废后郭圣通之子刘疆被废后,刘庄被继立为东汉王朝的皇太子,刘庄在做了十四年皇太子后,光武帝驾崩,刘庄继位,是为汉明帝,
明帝即位后其内政外交延续了光武帝时期的政策,汉明帝热心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为防止大权旁落,明帝事必躬亲,他总揽权柄,权不借下。对于依仗权势,鉴于西汉晚期外戚乱国的教训,汉明帝在位期间对外戚做了严格的限制,那些倚仗权势作威作福的外戚、大臣都受到了惩处,终明帝一代,汉朝的外戚都老老实实,不甘作乱。汉明帝对下面的官员非常严厉保证了纲纪整肃、吏治谨严,行政效率提高、中央地方政绩明显。
如果说内政方面显示了汉明帝卓越的政绩的话,那么明帝外交方面的政绩则更显示出了其执政的斐然能力,
明帝即位后致力于解决北匈奴的威胁,他派大将军窦固带兵征伐,同时命令班超出使西域各国,设置西域都护,将西汉末年失去联系的西域各国重新纳入到汉朝的统治中,不仅孤立了匈奴,还拓展了汉朝的疆土,提升了汉廷的威望
。汉明帝的开明还体现在了他对待宗教的问题上,心胸开阔,兼容并蓄的汉明帝,坚持对外开放,他派出了秦景、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将佛教引入中国,他还在东汉的都城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经像等物品,这座寺庙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就是今天的洛阳白马寺。
东汉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在位十八年的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驾崩于洛阳东宫前殿,年仅四十八岁,东汉朝廷为其上谥号“孝明皇帝”。这个“明”字对刘庄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总结,
汉明帝刘庄确实是以为明察秋毫的英明君主,东汉王朝也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一片光明景象。光武帝末年,全国人口仅为2100多万,而至明帝末年,人口激增至3400多万。人口的迅速增长是东汉经济发展,国力提升的有力佐证。明帝驾崩后,其子刘炟继位,是为汉章帝。
贤君汉章帝竟为东汉的灭亡埋下伏笔:
汉章帝刘炟是汉明帝的庶子,其母为明帝贵人贾氏,永平十八年,48岁的汉明帝驾崩,十八岁的刘炟在明帝灵前继位,是为汉章帝,
章帝即位后,继承并发展了光武帝以及汉明帝时期的政策,汉朝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章帝不仅继承了其祖、父的德政,还对东汉开国以来的一些弊政做出了及时的调整,将一些已经不再适用的政策皆尽废黜,汉章帝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衣食朴素,继续实行光武帝和明帝两代近半个世纪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明帝还废除了一些严酷的刑罚,主张将犯罪者减刑并迁移到偏远的边境地区,当时的百姓对于朝廷的德政都感恩戴德,汉章帝也深得百姓拥护
。
但是与章帝卓越的政绩相比让人痛心的是,章帝的后期的一些举措,却直接导致了日后东汉长达一百年的动荡不安,这也是英明的汉章帝犯下的一个致命的错误。
鉴于西汉时期一些外戚接连弄权祸国乱政时期的教训,东汉自从开国以来,光武帝和汉明帝两代皇帝一直对于外企掌权做了严厉的限制,整个光武帝和明帝的五十一年时间里,东汉的外戚都没有掌握权力。
但是到了汉章帝继位之后,在防止外戚掌权从政方面则未能继承祖、父遗训,性格宽厚,温文尔雅的汉章帝刘炟在对待外戚比较宽疏,这使外戚势力重新抬头
。
汉章帝开启了东汉外戚专权的先河。
章帝去世后,十岁的汉和帝继位,汉和帝之后,东汉王朝接连出现了数位年幼的皇帝,这些皇帝由于无法理政,所以皇太后便以垂帘称制的形式统揽朝政,这些皇太后们架空皇帝的同时还将朝政大权委以母家的亲戚掌握,而随着皇帝逐渐长大,想要掌握权力的皇帝势必要从外戚手中夺回权力,因为身边没有可用之人,所以皇帝只能依靠身边的宦官夺回权力,而这些宦官从外戚手中夺回权力后,朝廷中又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而东汉王朝就是在这样的外戚与宦官的相互火拼、交替执政中走向灭亡的,
可以说,这祸乱的缘由,就是源于汉章帝在位期间对外戚的宽容。客观地说,东汉王朝杰出的皇帝汉章帝也要为东汉的灭亡负有一定的责任
。
黄仁宇先生曾经说过:“严格讲来,东汉或后汉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能有所作为。”东汉的这起首的三位皇帝便是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三位皇帝。章帝去世后继位的汉和帝虽然开创了“永元之隆”的治世,但是极盛之后的东汉王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而体弱多病的汉和帝之后,东汉王朝直到灭亡,在未出现过有为之主。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
网友解答:
-----
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从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在洛阳求学时,看见有执金吾的车马武士,下决心要立下功名,将来执金吾。在新野,听说阴家有一小姐阴丽华,貌美贤惠,立下誓言,“娶妻当娶阴丽华”。
刘秀最终创立东汉王朝,并娶了阴丽华,立其为皇后。刘秀这位放牛的皇帝,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广为人知。
东汉还有一位皇帝比较有名,那就是汉献帝刘协了。这位东汉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之所以被人熟知,相信是来至于《三国演义》。
汉献帝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当上皇帝,董卓立了刘协,将其掳走到了西安。后被曹操奉行到了许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协彻底成了傀儡。好在曹操没有杀他,还让他以皇帝出现,并将三个女儿嫁给了他。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曹丕没有耐心,直接命汉献帝禅位给他。曹丕建立魏国称帝,封汉献帝刘协为“山羊公”。刘协去了封地,得以善终。刘协一生充满曲折苦难,是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没有被曹丕杀了,或许是曹丕念其是妹妹的丈夫吧!
-----
网友解答:
-----
东汉从公元25年建立,到公元220年灭亡,这期间经历了196年的时间。除了开国皇帝刘秀,有33年的在位时长外,其实还有一位皇帝,在位超过了30年,那就是汉献帝。
谁也没想到,汉献帝这个亡国之君,居然在位有31年的时间。这也使得汉献帝,成为了东汉在位时长,仅次于开国之君刘秀的一位皇帝。
汉光武帝刘秀,作为开国之君,30岁就称帝了。在位时间长,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汉献帝这个汉朝的末代皇帝,为啥也能在位超过30年呢?这件事就要问问汉末军阀了。
一、公元189年到公元190年,汉献帝是董卓扶植起来的。
很多人说董卓有篡汉的野心,但是我翻遍了史书,除了看到一个不怎么懂得治国的权臣外,实在是看不到他篡汉的影子。
当初汉灵帝去世之前,其实很看好小儿子刘协,因为他足够聪明。可是大儿子刘辩是何皇后的儿子,所以最后只能让刘辩继承了皇位。
刘辩这家伙举止轻浮,完全没有一国之君的样子。相反,刘协自幼是董太后养大的,所以言行举止都很有礼貌,而且聪慧过人,是个机敏的孩子。
再加上刘协的母亲王美人,曾经被何皇后毒杀,使得汉灵帝对刘辩也没有好感。可惜最终还是刘辩上台。而刘辩背后是大将军何进,从此皇权旁落,一直都是何进说了算。
因此等到十常侍杀掉何进以后,董卓就这么被袁绍等人给请到了洛阳。董卓是凉州刺史,手握凉州兵马,可谓是兵强马壮。
他入京以后,不仅控制了局面,而且把刘辩给废了,改立陈留王刘协做了皇帝,也就是汉献帝。如果董卓需要一个傀儡,显然刘辩更加合适,因为他不中用。
而董卓改立刘协的理由很特别,居然是因为刘协足够聪明,而且比刘辩更加有能力。
这我们就不能理解了,大家都是儿皇帝,选一个聪明能干的做傀儡岂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嘛!
所以我认为董卓不过就是想着做霍光那样的权臣,并没有改朝换代的想法,相反他还扶持老刘家的人。你比如说刘表被任命为荆州牧,就是董卓的意思。
汉献帝刘协9岁的时候,被董卓扶植为皇帝,就这样开始了自己长达31年傀儡皇帝的生涯。
二、公元190年到公元195年,李傕郭祀时期,汉献帝就比较惨了。
董卓虽然强权,但是汉献帝的日子勉强还能过得下去。至少董卓还是把皇帝当成天子来看待的。
可惜的是,袁绍等人看不惯董卓独掌朝政,这个时候联合建立了关东联军一起来对付董卓,最终把董卓逼得走投无路,只好一把火烧了洛阳,跑到了长安。
董卓所倚重的王司徒,联合吕布,把董卓给宰了。汉献帝一时间就落在了王司徒手里。可惜王允也不是个王佐之才,没多久就被董卓部下李傕郭祀给灭了。
此后李傕郭祀称霸朝政长达5年之久,这5年,汉献帝的日子,可谓是相当难熬的。因为李傕郭祀完全不把汉献帝当皇帝来看待了。
他们的过分行为,比董卓要严重得多。而且董卓的很多恶名,也是因为这两个人才留下的。
而且这个时候汉献帝已经是14岁的青少年了,心理最敏感的时期,却是在李傕郭祀这些暴徒手里生存下来的。
三、公元196年到公元220年,曹操架空汉献帝长达25年之久。
汉献帝最倚重的一位大臣,自然就是曹操。当时李傕郭祀内斗,趁着这个机会,在董承等人的帮助下,汉献帝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这期间日子更加不好过了,因为过去虽然受欺负,好歹吃得饱。可是流亡路上谁能保证你吃得饱呢?
这个时候曹操向汉献帝递出了橄榄枝,从此以后,汉献帝就跑到了曹操的许昌来,将这里设立为汉朝的第三个都城,也就是许都。
年号也在公元196年,改成了建安。建安这个年号,我想了解三国的朋友,一定都不会陌生。曹操去世之前,东汉王朝的25年时间里,一直都在使用这个年号。
我们熟悉的东汉末年著名文人中,建安七子就是非常有名气的。他们就是生活在建安年间的7个文采斐然的人。
所以说汉献帝虽然是个傀儡,可是他也是王朝的象征。其实按照道理,世袭的皇帝就不应该手握大权,因为皇位是世袭来的,谁知道你什么水平呢?
反倒是丞相,是靠自己的努力一点点争取来的。所以丞相才是应该手握大权的那个人,只可惜,在大家的认识中,封建时代似乎皇帝就代表正义,皇帝大权旁落,就一定是权臣在使坏。
四、汉献帝也曾经挣扎过两回。
汉献帝这个皇帝,曾经在曹操掌权时期,挣扎过两回。没办法他很聪明,也有能力,不想做个简单的傀儡。
第一回,衣带诏。
建安五年,汉献帝写下了衣带诏,希望董承联合刘备、吴子兰等人一起对付曹操。
结果这件事泄露,不光董承被诛杀。董贵人和她肚子里的孩子,也没能保得住。
第二回,伏皇后写信。
汉献帝被曹操的骚操作给吓坏了,伏皇后也吓得不轻。于是他就写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希望伏完能够收拾曹操,这件事应该是汉献帝授意的。
结果伏完一直不敢动手,一直到建安十九年,事情败露。
曹操一怒之下,诛杀了伏皇后和她所生的皇子。伏家一百多口也都被杀了。汉献帝两手一摊表示:这世上有这样的道理吗?
当然没有这样的道理,但是在东汉末年,手握军权,那就掌握了道理。因此汉献帝也只有认命。
总结:汉献帝要感谢一下曹丕。
曹丕是终结东汉王朝的那个人,也是他篡夺了汉献帝的皇位。因此很多人说汉献帝肯定恨透了曹丕。
实际上正好相反,汉献帝反倒是应该感谢一下曹丕。为啥?因为过去汉献帝一直被困在皇宫,做了长达31年的傀儡皇帝。
可是不做皇帝以后,汉献帝却有了一方封地,成为了地方上真正的主人。在汉献帝眼里,哪怕是一个村长都比他这个皇帝强,的确就是这样。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
-----
网友解答:
-----
大汉一朝,华夏威仪享誉海内外,并给华夏儿女冠上了汉姓。从汉高祖刘邦的推翻暴秦,到汉武帝刘彻的开疆拓土,再到汉光武帝刘秀的力挽狂澜,每一段历史都是辉煌与璀璨。
东汉王朝虽然没有西汉王朝强大,历任皇帝也没有西汉的有名,那么除了汉光武帝刘秀,东汉还有哪位皇帝名气比较大呢?
刘庄是刘秀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光烈皇后阴丽华,先是被封为了东海公,后来成为东海王,之后又立为皇太子,在中元二年正式继位。继位之后还是沿用刘秀制定的制度,对内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求严格并注重监察,将权利集中在手中,并且严格规定后妃的家人们不得封侯干政,防止外戚干政。
对外则继续消灭北匈奴,命令窦固征伐,又命班超出使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户,佛教也在这个时候传入中国。在对国内的经济生产也很重视,兴修水利,救济贫农,使人们安居乐业。创造了“明章之治”。
汉明帝还是个善于纳谏、提倡节俭,在光武帝的时候就倡导纳谏和去奢,这在明帝时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正在修建北宫,但是尚书钟离意上书劝谏说天下大旱,应该先进行赈济灾民,汉明帝立即下令停止修建北宫。汉明帝在死前遗诏说:“无起寝庙,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别室。”“石椁一丈二尺,藏二丈五尺,无得起坟。万年之后,扫地而祭……”汉明帝是以身作则,对当时的吏治有较大的影响,在后来出现了大量的清廉官吏,如周紡、第五伦等。
虽然有些史书把汉明帝视为“苛切”之君,但是这是对臣子的要求,在涉及民生方面明帝毫不含糊,还实行“假民公田”以解决破产农民的土地问题,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在对西域的统治上,汉明帝也把汉武帝时期确定的羁縻管理推进一步,改为积极经营,实现了对西域的实际统治。
-----
网友解答:
-----
东汉除了刘秀,名气最大的肯定是汉献帝刘协无疑了。当然刘协虽然名气不比刘秀小,但刘秀是作为开国皇帝或者说中兴之主来被后人称颂的,但汉献帝的名却是因为自己当做傀儡,最后成为亡国之君,引出了三国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时代而被人记住的。
亡国之君一般来说名气都不会小,但是汉献帝名气完全不弱于光武帝刘秀的名气,还是要得益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由于三国演义在全国乃至于世界的风靡,三国时期的很多人物,其名气远远超出了其应有的水平,比如赵云、廖化、郭嘉、夏侯惇、黄盖等人。赵云只是一个保镖杂号将军,其能力地位远远差于东汉的云台28将。但是在我国,赵云常胜将军的名号如雷贯耳,而云台28将,又有多少人能够说得出。汉献帝的名气也是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而水涨船高,虽然这名气不一定是好名声。
汉献帝作为东汉最后一个皇帝,继位时只有8岁,也就是现在小学二三年级的小学生水平,大权旁落是必然,只是政权被外戚、皇族或者权臣中的哪一方控制的问题。悲催的是汉献帝先后被比较凶残的权臣董卓和曹操控制,作为棋子,一辈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甚至连自己的皇后皇子都无法保护。
但是出现这种情况不能归咎于汉献帝,罪魁祸首实际上汉桓帝和汉灵帝。就连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都说:“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面对刘姓皇帝刘禅批评刘姓帝王,这说明汉桓帝和汉灵帝在当时已经盖棺论定是昏君。汉桓帝通过党锢打击士大夫,强化皇权的同时也使得宦官集团势力坐大,最终弊大于利,为东汉王朝最后的覆灭埋下了祸根。汉灵帝比起汉桓帝更加不堪,不止继续酿成了党锢之祸,还卖官鬻爵,任由朝政被宦官把持,并且在他在位期间爆发了黄巾起义,最终将东汉王朝推进了无底深渊。
如果汉献帝刘协生在和平时期,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小时候就表现出来较为出色的素质。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描写。
车驾行不到数里,忽见旌旗蔽日,尘土遮天,一枝人马到来。百官失色,帝亦大惊。袁绍骤马出问:“何人?”绣旗影里,一将飞出,厉声问:“天子何在?”帝战栗不能言。陈留王勒马向前,叱曰:“来者何人?”卓曰:“西凉刺史董卓也。”陈留王曰:“汝来保驾耶,汝来劫驾耶?”卓应曰:“特来保驾。”陈留王曰:“既来保驾,天子在此,何不下马?”卓大惊,慌忙下马,拜于道左。陈留王以言抚慰董卓,自初至终,并无失语。
而且就算在作为傀儡的时候,偶尔也能表现出他的聪明才智,在《后汉书》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饥人作糜粥,经日而死者无降。帝疑赋恤有虚,乃亲于御坐前量试作糜,乃知非实,使侍中刘艾出让有司。于是尚书令以上皆诣省阁谢,奏收侯汶考实。诏曰:\"未忍致汶于理,可杖五十。\"自是之后,多得全济。
可惜汉献帝生在乱世,且继位之时只是儿童,没有能够让他施展的舞台。
-----
网友解答:
-----
【我是浮生若浅,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
新朝末年,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刘秀趁势而起,公元25年光复汉室,即位为帝,就是我们俗称的东汉。东汉王朝除了开国皇帝刘秀外,还有哪些帝王颇为有名呢?
汉明帝
首先值得一提的刘秀与阴丽华皇后之子
汉明帝刘庄
,以及刘庄之子
汉章帝刘炟
。这父子俩都是勤政有为的君主,他们继承并发扬了光武帝刘秀的遗志,推行宽松治国的德政,整顿吏治,使得当时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繁荣,史称“明章之治”,是东汉繁荣的黄金时期。
汉章帝
其次是汉和帝刘肇。
很多人提起汉和帝,更多知晓的是他的第二任皇后——和熹皇后邓綏邓皇后,但其实汉和帝本人也是颇有作为。年幼的他即位是养母窦皇后(汉章帝皇后)的操作下实现的,即位之初大权皆在窦皇后手中。之后刘肇一举扫平外戚窦氏势力,亲政后招贤纳士,轻傜薄赋,国力达到东汉朝鼎盛,人称“永元之隆”。
汉桓帝
最后提及的这两位,是诸葛亮《出师表》中所提及的“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即
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
。这两位皇帝卖官鬻爵,纵容宦官当政,贪图享乐,将东汉彻底拖入颓败的深渊。比起前几位勤政有作为的贤明之君,桓、灵二帝有名源于其臭名。
-----
网友解答:
-----
当然是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名气最大,一个开国之君,一个亡国之君,两人都足以载入史册,名垂青史。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推翻了王莽建立的新朝政权,再一次恢复了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为区别于汉高祖刘邦建立的西汉,史称东汉或炎汉、后汉。东汉王朝定都于洛阳,自光武帝刘秀起到汉献帝被废,共历14帝,凡196年而亡。东汉未满16岁即即位的皇帝多达9人,占到了东汉皇帝总数的四分之三,而且自汉和帝开始,皇帝均为幼年即位,最小的汉殇帝刘隆,即位时刚满月,在未八个月便夭折了,是中国历史上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
皇帝年幼,这为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提供了机会,终东汉一朝,外戚宦官都是导致朝政混乱的两大毒瘤。由于幼年天子太多,使得东汉皇帝掌权执政的很少,从光武帝刘秀,之后的明帝刘庄、章帝刘炟都很有作为,而从和帝刘肇开始,连续九位皇帝都是未满16岁即位,外戚与宦官此消彼长把持朝政,皇权旁落之下,皇帝自难有所作为,东汉的统治也就越来越黑暗。
东汉14帝,除了开国之君光武帝刘秀,名气最大的莫过于汉献帝刘协。
刘协原封陈留王,董卓专权,废少帝刘辩,将从小由董太后抚养的刘协拥立为皇帝,是为汉献帝,刘协即位时才9岁。董卓乱国被诛后,汉献帝又被曹操挟持,被奉迎在许昌(改许都),曹操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在历史上的名气很大,几乎可以说跟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名气不相上下,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汉献帝所生活的年代正值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特殊历史时期,大家都知道三国历史是一段仁杰辈出、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历史,很多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都为我们所耳熟能详,诸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刘备入川、关羽走麦城等等。而汉献帝作为当时的天下共主、大汉的天子,三国历史的核心重点其实都是围绕着汉献帝一人。毕竟三国历史也是一段从分裂过渡到大统一的历史,而汉献帝的结局,则关系到整个汉末三国最终的历史走向。
三国历史精彩纷呈,很多三国历史人物都深受人们的喜爱,汉献帝刘协作为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在位30年间亲身经历了汉末群雄并立到三足鼎立的这一段重要的历史。曹操去世之后,世子曹丕即位为魏王,很快便逼汉献帝禅位于曹丕,东汉王朝不复存在,历史便真正进入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汉献帝刘协虽一生都是傀儡皇帝,但不得不说他是整个汉末三国最大的“老板”,虽然无权,但天下都尊奉他为正朔、共主。正是因为曹丕篡汉,献帝被贬为山阳公,刘备之后才在成都自立称帝。
-----
网友解答:
-----
整个东汉王朝一共有十四位皇帝,最出名的自然是汉光武帝刘秀,除了刘秀之外,个人认为最出名的一为汉献帝刘协,二为汉灵帝刘宏。
汉献帝出名是因为《三国》,汉灵帝出名则是因为昏庸。
汉灵帝刘宏
刘宏在位的时候,东汉虽然将倾,但是权力依旧还攥在皇帝手里,远远比后面汉少帝汉献帝的时候好得多,只是汉灵帝实在是太过昏庸,将原本就摇摇欲坠的东汉又向万丈深渊里面推了一把,其实我们基本可以把汉灵帝比作秦朝时候的胡亥,两者的昏庸是完全不相上下的。
我们可以大略的说一说汉灵帝在位的时候都干了什么事。宠信宦官在汉灵帝这一代是最严重的,东汉历史上极为出名的“十常侍”便是在汉灵帝时期出现的。除此之外,卖官敛财,有人走后门买了个司徒花了五百万钱汉灵帝还惋惜的和身边的小太监说卖亏了。而且刘宏荒淫无比,裸游馆,做“宫中市场”,让宫女嫔妃在里面扮演角色叫卖,这些都是汉灵帝做出来的事情。
正是因为汉灵帝罕见的荒淫无道以至于让人有不可思议的感觉,所以后世的文学作品上经常会提到汉灵帝,汉灵帝也由此而出名了。
汉献帝刘协
汉灵帝去世之后,继位的是他的儿子刘辩,只是后来董卓专权,废掉了刘辩,改立了汉灵帝的次子刘协为帝,便是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
汉献帝其实要比汉灵帝强多了,只不过生不逢时,到了他这一代皇帝已经成了一个傀儡,自身基本上已经没有了任何权利。先是被董卓操控,董卓死后又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不甘心被操控,暗中给董承下令让他想办法杀掉曹操,但是后来事情败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诛杀。
后来,曹丕逼汉献帝禅位给自己,在汉献帝禅位之后,曹丕给他保留了天子礼仪,最后在公元234年去世,活了五十四岁,也算是寿终正寝。
其实这两个皇帝虽然出名,但是一个是坏名声,另一个是惨名声,远远不如汉光武帝刘秀的好名声,整个东汉王朝的存在感在整个历史上是有点低的,反而是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被很多人津津乐道,汉献帝也是沾了三国的光,不过若是汉献帝能够生在东汉前期,也能够算是一位贤明君主的。
-----
网友解答:
-----
东汉名气最大的皇帝只能是汉献帝。
汉献帝是三国的标杆性人物,当他登基的那一刻起,汉朝虽在名义上没有灭亡,但是实际的汉朝已然不存在了。
所以汉献帝不仅仅是东汉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三国时期第一位皇帝。
在古代名气最大的皇帝,要不是英明神武,要不是亡国悲情的皇帝。
英明神武的皇帝比如秦始皇、汉太祖高皇帝、汉文帝、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祖、唐太宗、唐明皇、宋太祖、宋太宗、明太祖、明成祖等等,要不就是创建王朝,要不就是开疆拓土的存在。
但是有另外一种皇帝,名声也很大,那就是亡国之君,比如秦二世、汉献帝、隋炀帝、唐哀帝、宋怀宗赵昺、明思宗朱由检、宣统帝等等。这些亡国君主的名气有些甚至超过一些英明神武的皇帝。
而在亡国皇帝里面,汉献帝的名声算是中上游(亡国君主里面名声最大的应该是隋炀帝杨广和明思宗朱由检)。
汉朝是中国大一统朝代里面从开创到灭亡时间最悠久的朝代,也是中国第一次出现汉族这个名词的时代,所以汉献帝代表着汉朝最后的正统,自然容易吸引目光。
加上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天下大分裂,更加导致人民百姓思念当年的大一统的汉朝。
然后就是全民读物《三国演义》的光环叠加。
在中国,你可以不看任何史书,也可以不知道中国有多少个朝代,但是绝对不存在没接触过《三国演义》的人,就是闭塞、落后、文盲的乡村老人也有很多对《三国演义》内容非常熟悉的。
而作为《三国演义》里面最后的正统皇帝汉献帝,《三国演义》的很大一部分名声能叠加进汉献帝里面。
可以这样说,在明清时代书籍,没有大规模普及的时代,汉献帝的名气甚至比汉太祖高皇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光武帝的名气还要大,因为《史记》《汉书》的流传范围远不如《三国演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