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启为什么叛秦?
芈启为什么叛秦?
-----
网友解答:
-----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翦灭了嫪毐及其党羽的叛乱,顺势完成了加冠亲政并任命隗状和芈启为左右丞相,算是架空了吕不韦确立了自己的王权。
可见,芈启是始皇帝一开始就很倚重的重臣,他在左丞相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3年之久,直到公元前225年起兵反秦,他才与秦始皇的关系彻底破裂。位极人臣又是嬴政的表叔,他为什么要造反呢?
由于史料被焚毁,我们只能综合《史记》和考古文献推测。
睡虎地出土的竹简记载,芈启是在韩王安死后被罢免的,而韩王安在灭国后被允许居住在新郑,之后新郑爆发反秦作乱,他被迁移到楚国的郢陈(今天的淮阳)。韩王安死后被罢免的芈启也被委派到郢陈,目的是安抚当地的楚人,毕竟这里曾是楚国的首都,难免会像新郑的韩国遗老那样反秦作乱。
让秦始皇没想到的是,芈启就是郢陈叛乱的带头者,还有可能导致李信、蒙武讨伐楚国的行动失败。起兵叛乱的芈启显然没有军事才华,很快就在郢陈地区混不下去了,最后在淮南兵败被杀。
芈启叛乱反秦,和他被贬有直接关系,而且叛秦之前他的弟弟昌文君芈巅也死了,这标志着楚系势力的覆灭,被排挤出秦国庙堂核心圈的芈启肯定非常懊恼,毕竟他担任秦国左丞的13年里,秦军灭了韩、赵、燕、魏四国,他不能接受嬴政将自己赶出权力核心。
芈启的烦恼是他反秦的起因,而韩国故地的反秦叛乱、韩王安的死,以及自己的楚国王族血统和弟弟的死就是催化剂,让芈启下定了反秦的决心。
此外,坐镇郢陈的芈启是有实力反秦作乱的。
他担任了秦国13年的左丞相,有政治资历和人望聚集实力,云梦睡虎地的秦代竹简记载说他“
有死士属
”,也就是说有一群支持者跟随,这足够说明芈启的势力很大。
而且,楚人也知道他是楚考烈王熊完的儿子(算是嫡长子),对秦军入侵本就愤愤不满的楚人就像干柴烈火,只要他芈启振臂一呼,楚人就会群起响应,这一点芈启心里肯定也清楚。
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让芈启走向了反秦的不归路,趁着李信、蒙武离开郢陈南下攻击郢寿(楚国当时的首都)之机起兵反秦叛乱,这导致李信大军惨败。
那么,芈启到底为什么突然被贬呢?
芈启的大名直到80年代才基本确认,之前我们只知道秦国有个相邦(也就是丞相)昌平君,而且这个地位颇高的人还被判了秦国。
80年代出土了秦代兵器“戈”,上边刻写了当时秦国两位丞相的名字“启和状”,这个不难理解,《大秦赋》里也说了,吕不韦作相邦时积攒的兵器上,都刻有他的名字,一旦兵器出了问题他是要负责的。
那么吕不韦之后的丞相也是如此,秦戈上刻的名字肯定有昌平君的。再加上我们都知道廷尉出身的隗状和昌平君一起做了丞相,那么这个“启”字应该就是昌平君了,再加上他是楚系,昌平君的名字被确定为“芈启”。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秦灭六国的重臣、扳倒嫪毐的主要策划者、始皇帝嬴政最亲近的人连名字都没有流传下来呢?除了项羽那把火之外,还有嬴政的那把火(焚书坑儒),大量古籍资料被焚毁,历史记载出现了巨大断层。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对楚国发动灭国大战前夕,芈启和嬴政的关系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可能和嬴政越来越刚愎自用有关系,当王翦提出用70万大军灭楚国时,嬴政被连灭四国的胜利冲昏头脑,当场罢免了王翦的将军位,转而任用李信和蒙武对楚国用兵。
在这个过程中,芈启也应该受到了牵连,被贬到郢陈,从而离开了秦国权力中枢,进一步导致他走向背叛秦国的道路。
-----
网友解答:
-----
昌平君芈启这个人,在历史上不出名。为什么?
因为这哥们被挖出来的时候,已经到了近现代了。也就是说整个封建历史上,大家压根就不知道芈启这个人的名字。
准确来说,芈启不应该叫芈启,而应该叫熊启。
为啥?因为这哥们是楚国王族,他老爹是楚考烈王,而楚国王族是芈姓熊氏。
芈姓是一个大家族的总姓,衍生出了荆楚十八氏。
我们所熟知的楚国公族屈、景、昭、斗、蒍、苏、庄等氏全部都是芈姓的衍生品,熊氏自然也是。
不过两周时代,男人称氏不称姓。为啥?因为姓的概念太笼统,只能证明你是哪个诸侯国的,而氏则能具体到你是哪个诸侯国的哪个家族,一般家族封地决定了氏的称呼。
所以说,我们应该叫芈启为熊启,毕竟这位老兄也是楚考烈王的儿子,是楚王负刍的亲兄弟。熊启可是担任了十多年秦国相邦的,和吕不韦是一个级别的人物,他为何选择叛秦呢?
一、熊启自幼就在秦国长大。
历史其实特别相似,以至于我们会觉得太史公司马迁老爷子在写小说,不信你看。当年楚考烈王熊完还是王子的时候,被送到了秦国做人质。
这个时候他老爹楚顷襄王快挂了,黄歇作为服侍熊完的人,利用这个机会,偷偷把熊完给送回了楚国继位。
楚考烈王熊完继位以后,随即把黄歇册封为令尹,号春申君。眨眼之间黄歇就成了权倾楚国的重磅人物,也成为了日后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春申君黄歇本来如鱼得水,可是这个时候李园给他出了个馊主意,让春申君娶了李园的妹妹,等到李园的妹妹怀有身孕以后,再把她送给楚考烈王熊完。
等到熊完去世以后,李园妹妹的儿子果然继承了王位,也就是楚幽王。
而他的生父,却是春申君。这件事是不是跟吕不韦接嬴异人回来继位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甚至到今天,秦始皇的父亲是谁,我们从史料里都找不到独一无二的答案。
根据少量历史记载,这个楚考烈王不是没有儿子,他在秦国就生下了熊启,也就是后来的昌平君。当年秦昭襄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熊完,因而有了熊启。
秦始皇二十一年,王贲攻蓟。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王翦谢病老归。新郑反。昌平君徙於郢。大雨雪,深二尺五寸。---《史记》
等到熊完回国的时候,熊启是被留在秦国的。
这跟嬴异人回国的时候,秦始皇被留在赵国,是不是又一模一样?所以说你不得不怀疑这《史记》是不是在开玩笑?
不过熊启可没有秦始皇那么好命,他从出生到做官,甚至到成为秦国相邦,一直都在秦国。因此说不上来熊启对楚国有多少感情,只能说熊启是兼有楚国和秦国血脉的人。
二、熊启在秦灭楚的战争中,可能给了秦国一个重磅打击。
熊启担任了秦国相邦,长达13年之久。公元前238年,熊启协助秦始皇平定嫪毐叛乱,此后接替吕不韦成为秦国相邦。公元前225年,熊启在郢陈反秦,履历堪比吕不韦。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遣大将李信,带领20万大军南下攻打楚国,希望一举平定楚国。这个时候李信接二连三地获胜,先打下了平舆、寝丘等地,随后攻占了鄢郢。
可就在这个时候,郢陈的熊启突然之间就反叛了。我们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李信战败和熊启的反叛有关系,但是这两件事发生在同一年,不免让人产生怀疑。
因此有学者合理推测,当李信大军在前方进攻楚国的时候,
郢陈的昌平君突然反叛,从背后突袭李信大军。李信腹背受敌之下,只能以失败收场,20万大军损失惨重。
而且事后秦始皇并没有对李信采取杀头或者灭族的处罚,由此可见,这一战战败的主要原因,不在李信身上。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史记》
联想到同一年发生昌平君造反的事情,所以完全存在昌平君帮助项燕合伙击败李信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如此震怒却不灭了李信的重要原因。
三、昌平君熊启,好好的相邦不做,为啥要反秦?
从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考古中,出土的两封秦军士兵的家书,我们可以得知昌平君在公元前225年作乱是证据确凿的。
那么熊启已经位极人臣,又有一半秦国血统,他为啥非要反秦呢?
我个人认为,这个时候的熊启,是受到了楚国贵族们的引诱。
反秦之后熊启在项燕的帮助下,成为了新任的楚王,这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证据。在秦国进攻楚国的时候,项燕团队派遣了使者前往昌平君熊启处,陈说楚国亡国的利弊。
并且一再表示,只要保住楚国,那么就让昌平君熊启担任楚王。熊启是楚考烈王的儿子,比楚幽王还要有资格继承王位,自然是会心动的。
再说了母亲的国家,要灭了父亲的国家,昌平君熊启心里,难免也会有些动容。再加上秦国芈姓势力对楚国的不舍,最终导致昌平君熊启,反叛秦国。
四、秦始皇恨透了熊启的反叛。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其中秦始皇不允许六国留有史书传于世间,这件事比较特别,他只允许《秦记》流传后世。灭了人家的国不算,还要毁了人家的历史,实在是厉害。
其中关于昌平君熊启的历史记录,基本也被秦始皇给抹杀了。
和《寻秦记》里的项少龙一样,熊启也成为了秦始皇一直不愿提起的那个人。
此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熊启就是公子扶苏的外公
,因为熊启的叛乱,所以导致了秦始皇开始反感公子扶苏。
扶苏长大以后,秦始皇迟迟不立太子,使得扶苏的地位非常尴尬,最终间接地导致了秦朝只有两代就灭亡了。因此熊启对秦朝的影响,那是相当大的。
总结:熊启为了父亲的国家反叛秦始皇,这也说得过去。
从血统上来说,熊启本来就是楚国王子,也是有楚王继承权的。所以熊启完全具备反叛秦始皇的理由。
不过因为熊启在秦国数十年时间,担任相邦13年时间,一时间让秦始皇有些接受不了。可以说熊启是伤害秦始皇最深的人,也使得后来的秦始皇不相信任何人,只信任身边的赵高。
参考资料:《史记》
-----
网友解答:
-----
芈启是谁,这个名字实在是太陌生了,但实际上芈启在各个方面都不逊于和他同一时代的赢政(秦始皇),这位留着两国帝王血脉的人最终却是自杀身亡,不能说他无能。只能说他失败了,芈启。昌平君,父亲是楚考烈王之子 ,母亲是秦昭襄王之女。战国两个最强大的国家都是他的母国,他不仅仅是秦国的丞相,还是末代楚王,从血脉上说他的秦始皇的表叔。
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灭六国,楚最无罪,以及后来陈胜吴广起义也是也楚国名义起义,这些都实际上都透露出一个问题,
战国时期,秦楚关系莫逆而且数代联姻,从芈月开始,楚国的公主基本上就“霸占”秦国的后宫。楚国的华阳夫人不生养,这才有秦异人和秦始皇这一脉的机会,如果华阳夫人自己能生儿子,秦国的后宫还是楚国的天下,楚国外戚为何要控制秦始皇的原因,为了楚国的安全,他们也必须扶持一一个有楚国血统的当秦王
。这也是后来为何秦始皇的皇后不为人知的原因,因为秦始皇的皇后也是楚国人。
现在应该说,
昌平君芈启谋反是临时起意而非蓄谋已久,芈启为何造反,很简单,就是为了楚国,芈启反秦只因为他是楚国人,虽然他生在秦国,长在秦国,也在秦国高官厚禄,外孙是秦国太子,但骨子里认为自己是楚国人。
不想看到自己的母国被秦所灭,所以造秦国的反,与打败仗犯死罪无关。要知道芈启自己身为秦国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极人臣。他的女儿芈华深受秦王嬴政宠爱,他的外孙扶苏,是嬴政的嫡长子,未来的秦王。芈启的造反就在于一点他要挽救他的母国,他的楚国。也正是由于他的背叛,勾结楚国大将项燕,制定了楚军偷袭包围秦军的计划,导致李信和蒙恬大败而归,二十万秦军锐士全军覆没。
打败仗不可怕,但“私同外国”就不应该了,也就此之后,秦始皇再也不信任楚人,这也是后来扶苏被搁置的一个原因。秦始皇传位给胡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再也不允许芈氏一族再次成为外戚。
看上去是因为项燕和景涵制造了军粮事件,芈启如果不反,他可以选择自杀,或者战后返秦,返秦后不一定会死,毕竟是嬴政老丈人。但他这一脉肯定是完了,
还有一点就是华阳太后已经死了,他的靠山没有了。既然如此,还不造反,这样的人是不会作普通人的
。叛秦之后,在公元前223年,楚王负刍被俘。芈启被楚将项燕拥为楚王。可以说,如果不是他的背景,他是没有资格当楚王的。
也是由于芈启叛乱,导致秦始皇对外戚和后宫干政十分警惕,他不希望在他死后,再出现一个华阳和赵姬。
因此在秦始皇主政的时候,外戚里的韩国外戚:夏太后去世,成蛟降赵,后死。赵国外戚,嫪毐之乱,赵姬吕不韦被追究责任赶出咸阳,后被逼死。楚国外戚:华阳太后去世,昌平君芈启倒戈楚国,留在秦国的楚系都被诛灭。等到陈胜吴广起义,秦国宗室无任何抵抗。这不得不说是秦始皇埋下的种子。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
网友解答:
-----
韩非子为间谍在咸阳为韩国传递军事情报,这种事情做多了突破秦王嬴政底线,嬴政认为韩非子虽然是治国理政的大才,但是不为秦所用就是敌人,于是在秦国上卿姚贾的奏议下处死了韩非。
没有韩非子主导的合纵,韩国失去魏国和赵国的支持,不久姚贾策划韩国南阳郡太守宁腾反韩,失去了南阳郡的新政无险可守,韩王安不得不举国降秦。升任内史的宁腾在新郑和南阳同时推行秦法,宁腾将秦法中废分封和奖励耕战的政策通俗易懂的昭示民众,这里面最大的受益者是韩国无地的贱民阶层,受到影响最大的是韩国分封土地的世族大家,韩国刚刚平定,秦军驻扎接防,新的秩序按部就班推进的时候却也是暗潮汹涌,韩国士大夫们对于秦法废分封怨恨巨大,他们在寻找一个时机发动政变。
秦灭了韩国,东出大道畅通无阻,下个一个灭国目标定为赵国,赵国是三晋之首,李牧率领赵国二十万边军是胡服骑射的精锐之师,为了灭赵,秦国用赵丞相郭开为间谍搅动政局撤换李牧用公子赵葱带之,赵国没有李牧的统帅失去了灵魂,秦军王翦统帅大军迅速消灭赵国精锐边军围困邯郸,赵国丞相郭开劝服赵王迁投降,赵国灭亡。随后,秦军马不停蹄灭了弱魏,王翦对于六国最坚固的城池大梁采取水攻的方式,那是武安君白起曾经恫吓魏国的军事策略。
三晋灭亡,秦法循序渐进的推行,只是韩赵魏的士大夫们不满自己封地被收回且无特权,他们积极联络力量准备反扑。秦灭三晋后,秦王政主持朝会商议南下灭千里之国楚国,灭楚大战出现两种声音,上将军王翦谋划是以65万大军围困楚国两年时间削弱其国力,然后大军摧枯拉朽的压上去灭楚。年轻的大将李信和蒙恬则坚信秦军锐士无敌天下,乘着灭韩赵魏的势头,以二十万秦军锐士打闪电战灭楚国。雄心勃勃的秦王嬴政赞同年轻将军李信与蒙恬方案,嬴政用李信取代了王翦挥兵二十万杀向楚国,出兵需要一个正义的借口,此时楚国发生了内乱,楚公子负刍勾结上将项燕发动政变杀了令尹李园废楚王熊启而自立,负刍自立为新楚王没有得到楚国屈景昭三个大家族认可,于是楚国出现内乱。
李信与蒙恬二十万军队迅速攻破楚国国都陈郢,秦王嬴政派遣昌平君芈启前往陈郢安抚楚国军民为李信灭楚建立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此时的陈郢聚集了大量的楚国士大夫们代言人,楚国士大夫们利益诉求与三晋士大夫们一致,小圈子迅速包围了昌平君芈启,芈启为了完成嬴政给他任务对于这些楚国士大夫们进行忽悠说秦王不会亏待大家的,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协助秦军灭楚国。秦王嬴政对芈启明确说出自己废分封的军心,楚国灭亡后将建立会稽郡,芈启内心深处还是楚国的公子,对于母国灭亡心存芥蒂,加上楚国士大夫们的拥护怂恿,芈启渐渐有了不臣之心。
楚将项燕率领四十万楚军应对李信二十万秦军保持战场主动权,陈郢陷入被反攻倒算的局面,芈启主政的陈郢城里韩王安也是蠢蠢欲动,不久韩国都城新郑士大夫们发动政变夺取城池,秦王嬴政对芈启进行斥责,多重的压力下芈启联络了楚国柱国将军项燕反动陈郢兵变,秦军的后路被切断,李信和蒙恬拼死突围,二十万秦军只逃出五千伤残。
秦国轻敌发动了一场轻率灭楚大战,秦王嬴政不得不请回武安君王翦重新制定战略以65万大军采取消耗战方式弱楚灭国,王翦以六十万人伐楚国,取得郢陈以南至平舆,俘虏楚王负刍,秦始皇到郢陈坐镇监督。楚国的将军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于淮南继续反秦。秦始皇二十三年,王翦、蒙武击破楚军,杀其将项燕,楚王芈启身死。
综合史料来看,秦国华阳太后扶持的芈姓势力一直都是秦国影响巨大的家族,其势力与相邦吕不韦和秦国宗室相平衡,后赵太后淫乱扶持长信侯嫪毐谋反,芈启与吕不韦及秦宗室赢奚结盟支持秦王嬴政平嫪毐,芈启立下大功而被封左丞相主政。后来吕不韦与秦国宗室不和,嬴政不得不罢黜相邦吕不韦迁其到洛阳,主政丞相芈启袖手旁观没有协助吕不韦实施迎回赵太后策略,秦国二十七名官员上书秦王嬴政迎回母后赵太后而被处死,芈启作为丞相负有领导责任而被训斥。此后,芈启被罢黜丞相贬到陈郢做楚军民安抚工作。芈启一路下来可以波澜起伏,他吸取吕不韦和嫪毐教训开始思考芈姓未来,这种私心被利益集团利用起来而导致其反秦。秦国一统天下势不可挡,芈启作为秦国丞相洞若观火,只可惜被利欲熏心而沦为六国陪葬品。
-----
网友解答:
-----
《大秦赋》的热播带火了一个配角昌平君芈启,本来他一直是为秦国效力的,在绞杀嫪毐的过程中,功劳最大,可谁曾想,在李信率领20万大军攻打楚国之际,昌平君突然叛变,导致20万秦军损失惨重,叛变后,他在项燕的扶持下成为楚国最后一位国君。
芈启原来是楚国人,
他的父亲是楚考烈王,母亲是秦昭襄王的女儿,而他又是秦始皇的岳父
,从这一层层的关系来看,芈启也不应该背叛秦国,很多人不解他为何要做出这样的事,在秦国待着享受荣华富贵不好吗?其实他的叛变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其一:
楚国是自己的母国,他是正宗的王室,有继承楚国大王的权利
芈启是楚国人,还是妥妥的贵族出身,有人说,芈启背叛大秦是临时起意,我倒是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他背叛秦国是蓄谋已久,早晚的事。
虽然他在秦国长大,而且也享受了始皇帝给他的高官厚禄,但是,芈启不是一个庸才,在骨子里他始终不认为自己是秦国人,他的根在楚国,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落叶归根”的关键都是根深蒂固。
在秦国十余载,他的心一直系在楚国,而且他也知道秦始皇的志向就是大一统,早晚有一天,他的母国楚国会被秦所灭。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处心积虑反秦,只是没有机会,而且,当时的战国七雄中,楚国的实力还是比较强的,或许,在芈启的心里有一个宏愿:扳倒秦国后,他就是称霸天下的王了,因为自己是正宗的王室,有这个权利,所以,他的叛变从这个角度来说早在意料之中。
其二:
失去了华阳太后这座靠山,又失去了秦始皇信任
芈启的舅妈华阳太后是他在秦国最大的一座靠山,当年正是因为华阳太后的关系,在赢子楚坐上秦庄襄王的王位后,作为表弟的芈启自然是沾了光,贵为丞相,在秦国十几年一直游走在政治舞台上,但华阳太后死后,他的靠山就倒了。
他亲眼看到了其他国家的覆灭,眼看着就要打到自己的母国头上,芈启肯定着急,在攻楚这件事上有着不同的意见,而秦王嬴政本身又是一个疑心非常大的人,芈启的言行他看在眼里,在攻楚之战中持有不同意见,被嬴政认为是不够忠心。
公元前225年,秦国攻打楚国的时候,秦王嬴政派了李信去,而老将王翦告老还乡,芈启则是被调遣了,调到哪里去了呢?
调遣到曾经安置韩废王的地方,韩废王是韩国最后一位王,贵为丞相被安排到一个这样的地方,换谁心里都不好受,芈启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秦始皇的信任,心理落差很大。
华阳太后这个靠山已倒下,他的弟弟芈颠也不在了,自己又失去了皇帝信任,意味着他的政治路走到了尽头,不如起兵反秦赌一把,正是因为抱着这样的心理,他才有了叛变之心。
其三:
根据当时的形势,加之项燕和楚国王室宗亲游说,最终叛变
当年,李信和蒙恬率领20万大军攻打楚国之际,在当时那种情形下,楚国大将项燕和楚国的王室宗亲都开始对芈启进行游说,劝他站在自己的母国这一边。
要知道,芈启绝对不是那种耳根子软的人,不然秦始皇也不会给他那么大的官职,本身他就有挽救楚国的心,再加之这么多人对其进行游说,看看自己的势力,再加之楚国的势力,他认为有能力可以和秦国进行抗衡。
就这样,叛秦归楚后芈启和项燕联手对秦军进行偷袭,导致李信大败而归,自此,芈启的举动改变了他的女儿和公子扶苏的命运,最起码可以说是导火索。
后来,为了稳定局面,在项燕等人的扶持下,芈启坐上了王位,成为楚国最后一位君王,那段时间算是他的人生巅峰,只可惜,王位没坐多久,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打过来了,项燕再厉害,但寡不敌众,最终自杀而亡,昌平君也被杀掉了。
结语:
芈启为何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偏偏要叛秦,走这么危险的一条路,其实仔细想想也挺同情昌平君的,他在做一道选择题,而且是送命题,怎样选其实结局都差不多。
总之,芈启叛变肯定是有多方面原因的,绝非一时心血来潮,当然到底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或许对于他来说,即便死也死而无憾,最起码也辉煌过。
不知道芈启在叛变后,是否想过自己的女儿,还有自己的外孙公子扶苏,是否有后悔过自己的叛变行为,这些我们不得而知,虽然历史上关于芈启的史料记载并不多,但是,他叛变这件事的确决定了很多事情的走向。
-----
网友解答:
-----
芈启,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中深深的痛!
两千多年来,人们只知道秦国秦王政时有一个右丞相,史书上管他叫昌平君,至于他叫什么名字,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要不是1982年天津市文管所从蓟县发现的一批破铜烂铁里,找到了一件残破秦式铜戈,他的名字可能永远是个迷。当时发现铜戈上刻有铸造时留下的铭文“十七年,丞相启、状造,合阳……”。蓟县属于燕国,只有战国中后期可能出现秦国兵器,而战国后期只有秦昭襄王和秦王嬴政在位超过十七年,再对比符合时间的秦国丞相,最终确认,铭文所留下的两个秦国丞相名,只能是右丞相昌平君,和左丞相隗状(隗林),由此确定了昌平君的名字叫芈启。
为什么在芈启死后,秦国的一切文献都抹去了他的名字?以至于二千多年人们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很显然芈启确实深深刺痛了秦始皇,这个集秦始皇的表亲、岳父于一身芈启,这个平定嫪毐叛乱有功的芈启,应该是秦始皇非常器重和信任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竟让背叛秦王坐起了楚王,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障碍,怎能不刺痛秦始皇?
史书上没有记载芈启背叛的缘由,《大秦赋》上说,前韩国首都新郑爆发反秦之乱,昌平君被贬前往前楚国首都郢陈,用楚国人的身份来安抚当地的楚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王翦以六十万人伐楚国,取得郢陈以南至平舆,俘虏楚王负刍,秦始皇到郢陈坐镇监督。楚国的将军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于淮南继续反秦。《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始皇二十三年,“王翦、蒙武击破楚军,杀其将项燕。”二十四年,“王翦、蒙武破楚,虏其王负刍。”没有项燕立昌平君为王的记载。这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不同,而和《史记·王翦列传》《楚世家》相同。《项羽本纪》也说:“(项)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可见史书记载是混乱的,项燕死后还怎能立昌平君为楚王?史学者认为立昌平君为楚王者可能另有其人。
现代史学家通过秦始皇不立皇后,扶苏不受待见,及文献抹去了昌平君的名字,推理昌平君反叛是事实,可能是昌平君犯了什么过错迫于被秦始皇杀头而不得不反。
-----
网友解答:
-----
如果您懂得屈原为什么殉国,就能理解秦国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邦芈启为什么叛秦了。
芈启就是大秦相邦——昌平君熊启。这个相邦就是后来的相国,刘邦成为皇帝后,“邦”字就是汉太祖刘邦的专属,谁用就是严重侵权,叫犯上大不敬,这就是避讳。考考您,大汉第一任相国是谁?什么?萧何?不是,正确答案是韩信。可不是韩王信哦。相国等于相邦,但丞相却不等于相邦。丞相是汉初相国、秦朝相邦的下属。芈启是秦国二把手,他这么位高权重,还不是秦国有人嘛!
说起来,熊启至少算半个秦国人,但跟熊月没什么关系。熊月是谁?熊启是芈启,秦始皇爷爷的奶奶芈月,自然就是熊月了。因为楚国宗室是芈姓熊氏,不过芈启和芈月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芈月是秦太后,但出身只是楚王的远族。芈启可不一样,人家是天潢贵胄、金枝玉叶,老爸是楚考烈王,老妈是秦昭襄王的掌上明珠,弟弟们全是王。答案呼之欲出了,但我还是想详细说道说道秦国的大相邦为什么叛秦?
第一、做秦国的二把手不如做楚国的一把手——弟弟们都是王,凭什么自己不能当?
人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不想当国王的相邦不是好相邦。应该说最初大秦相邦芈启还真没有想当国王的想法,可是,他的父亲楚考烈王的四个儿子,在昌平君之前,有三个先后都成为了楚国的国王,他们是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负当。可他这个楚怀王的老大不做老大,心理怎么平衡?历史记载,楚幽王是春申君黄歇和赵人李园的妹妹李嫣(一说李环)的儿子。这种记载是错误的,因为记载中明确指出楚考烈王没有儿子。
然而,事实上楚考烈王却有四个儿子。这是楚鱼王的继承者楚哀王为了打击弟弟楚幽王的身份而编造出的谎言,这就如同成蟜和秦始皇争位置,而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一样。
应该说昌平君还是比较郁闷的,他的三个弟弟不管是嫡子还是庶子都成为了楚国的国王,而他这个长子却不是国王,您能想到他有多郁闷吗?
第二、因为知己知彼,想着百战百胜,保留楚国国祚——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正是芈启成为秦国的二把手,才能对秦国知己知彼,才想着百战百胜。为什么芈启如此了解秦国呢?
原来,他的父亲处考烈王在成为国王之前曾在秦国当人质,在当人的期间,娶了秦国公主,于公元前271年生下了昌平君,昌平君比秦始皇大了整整一轮。因为父亲是人质,只能长期在秦国定居。从秦惠文王的王后(芈八子)到秦孝文王的王后(华阳夫人),楚国宗室女子及其兄弟对秦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就连子楚为王,华阳夫人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昌平君成为大秦相邦的原因。应该说昌平君了解秦国比秦始皇了解赵国还要更深刻一些,因为昌平君在成为国王之前,从未回过楚国。
他在秦国出生,他在秦国长大,他秦国学习,他在秦国为官。他的母亲是秦国人,他的妻子是秦国人,他的儿子也是秦国人。可以说,他也是一个十足的秦国人,秦国已经不是他的第二故乡,而是他的第一个故乡。不过,秦国不是他的,而楚国是他的,他的祖国只有楚国。
尽管他对他的祖国是那么的陌生,但是他和他的祖国血脉相连。在秦国发起灭楚之战时,他的弟弟负当被俘虏,他作为楚国当时唯一的王子,有保卫家园,重建楚国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
第三、当时还是反叛的最佳时机
当秦始皇发起灭楚之战时,其实就已经成为了昌平君的敌人了。从李信伐楚失败到王翦伐楚成功,都深深地震撼了昌平君。他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尤其是王翦灭楚,俘虏了他的弟弟楚王负当,更是让他痛不欲生。他又想到了流传在楚国的一句话,那就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还和他的爷爷的父亲楚怀王有关,那是一件令人悲痛而愤怒的悲剧。
当时秦始皇爷爷的爷爷秦昭襄王,以开会的名义邀请楚怀王到秦国。谁曾想,一到秦国立即遭到了扣押,并以楚怀王为人质,逼迫楚国割地。楚怀王虽然昏聩,但也有骨气,誓死不答应秦国的无理要求,并令自己的儿子继承大统,以断了秦国的念想。秦国本想以绑架的方式讹诈楚国,达到敲诈勒索的目的。可楚怀王的一招制敌让秦昭襄王变成了白日梦,好梦成空的秦昭襄王大怒。最终,楚怀王客死异乡,当他的灵柩运回楚国时,就激怒了楚国人。
在楚国灭亡之际,楚国人旧恨又添新怨,昌平君以此为契机,把楚国百姓把楚国朝野的愤恨聚拢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来实现复国的梦想。
当时,昌平君在陈地,也就是今天的周口市淮阳县。他还得到了项羽的爷爷项燕将军的极力拥戴。这种情况下,在这种时机下,他成为了楚国复国的唯一的旗帜。尽管昌平君出身高贵,有着丰富的施政经验,也知己知彼,但楚国大势一去,面对王翦的轮番攻击,最终兵败身亡,楚国遭到了彻底的灭亡。
昌平君失败了,但虽败犹荣。正如打响灭秦第一枪的陈胜、吴广所述那样——等死,死国可乎?看了这篇小文,您就理解他为何叛秦,如何成为屈原的升级版了吧。
-----
网友解答:
-----
谈秦说汉(360)
都是“废分封、立郡县”惹的祸。
芈启是楚考烈王熊完之子,被秦昭襄王赐封为昌平君,继吕不韦之后任秦国的丞相。秦始皇吞灭韩国后,罢免了昌平君的丞相之职,削其封地徙于郢陈,让昌平君心怀不满。楚王负刍被俘虏后,昌平君得到楚将上柱国项燕的支持,自立为楚王。
芈启就是昌平君,更贴切地应称之为熊启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行冠礼之前,恢复左、右丞相之职。吕不韦被免除相国之位后,将相国之位取消,并将相国的工作拆分给左、右丞相。其中右丞相比左丞相权力要大,而昌平君被立为右丞相,是继相国吕不韦之后,秦国的百官之首。
史书记载,秦王行冠礼时,长信侯嫪毐作乱,利用王玺、太后玺调动县卒、官骑、戎人及自己的门客发动叛乱,打算进攻在雍城蕲年宫的嬴政,但立即被嬴政知道了,派丞相昌平君、昌文君率兵平叛,将还未走出咸阳城的嫪毐及其帮凶全部捕杀。
昌平君是谁?诡异的是翻遍史书也找不到他的尊姓大名。可能是在统一文字与焚书坑儒的过程中秦籍大多被毁,而且秦朝灭亡时咸阳宫又被项羽放了一把大火烧了,因此有很多资料没有被流传下来。
根据《史记索隐》记载:“昌平君,楚之公子,(秦始皇)立以为(秦)相,后徙于郢城,项燕立为荆王,史失其名。”也就是说,昌平君就是楚王的公子,在秦王政行冠礼时,正好是楚考烈王熊完在位。因此,昌平君可能就是熊完之子。
公元前272年,楚国与秦国结盟,楚顷襄王将熊完送到秦国当人质,黄歇作为熊完的师傅也在秦国陪同。秦、楚有联姻的传统,秦昭襄王之母宣太后就是楚国人。因此,熊完有可能此期间内在秦国娶妻生子,而且其子还被秦昭襄王赐封为昌平君。
但史书上又记载了熊完没有生育能力,其子熊悍还是春申君黄歇移花接木的种。因此,也有人分析说,昌平君实际上也是黄歇在秦国陪同熊完为质时,与熊完之妻私通所留下的血脉。虽然真相无从考证,但名义上昌平君是熊完之子应可以确定。
楚国的先祖季连被赐芈姓,季连的后代里有一支叫鬻熊,称为熊氏。鬻熊生了熊丽。熊丽生了熊狂,熊狂生了熊绎。周成王把熊绎封到了丹阳的楚蛮之地。按照古时以封国为氏的传统,楚国的后人都称为熊氏。因此,昌平君也应该是芈姓熊氏。
公元前1982年,天津市文物局发现了一件秦汉时期的出土文物“青铜戈”,刻有铭文:“秦始皇十七年,丞相启、状所造。”秦时丞相主管兵器制造,并规定兵器上刻有丞相之名。其中“状”就是指左丞相隗状,右丞相应该就是昌平君“启”了。
因此,
根据《史记》、《史记索隐》及天津市文物局的文物研究,可以证明昌平君就是芈启,严肃地说昌平君就应该叫熊启
。
昌平君被免相,徙于郢
公元前226年,已经降秦的韩国新郑发生了叛乱,为避免其他地方也发生类似的事情。嬴政决定将昌平君迁徙到已经被秦国占领的楚国都城郢陈,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淮阳县。因为昌平君是楚考烈王之后,理论上比较方便安抚楚地的王族与士族。
做了13年秦国百官之首的昌平君,将右丞相之职交到李斯的手里之后,李斯立即大刀阔斧地推行“废分封、立郡县”。嬴政以稳定地方为由,将昌平君派往楚国的国都郢陈时,并没有将郢陈之地赐封给昌平君,但昌平君原有封地却已经充公了。
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是嬴政的既定方针,而昌平君也属于分封制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也就反对“废分封、立郡县”。因此,嬴政将昌平君免相的真正原因是腾笼换鸟,让反对“废分封、立郡县”的昌平君下课,让支持者李斯继任并大力执行。
昌平君从中央下放到地方,由右丞相之职贬为郢陈郡的郡守。不仅降了职,原来的封地也被弄没了,成了“废分封、立郡县”最大的受伤者,
这种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
昌平君叛秦自立为楚王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60万大军伐楚,将郢陈以南到平舆的地方全部平定了,并俘虏了楚王负刍。得到楚国王族及士族支持的昌平君,在楚将项燕的军队支持下,自立为楚王,在淮水的南面起兵反秦。李信率十万秦军平叛,被项燕率军打败。
但天下大势已经向秦国倾斜,昌平君熊启的楚国政权也没有维持多久。次年,王翦、蒙武率六十万大军伐楚,昌平君战死,项燕自杀,楚国正式灭亡。
昌平君熊启名义上是楚考烈王之后,因此得到了对秦国严重不满的楚国王族、士族、军队的支持,所以具备叛秦自立为楚王的条件
。只是他选择的时机不对,被兵锋正盛的秦军如秋风扫落叶般绞杀了。
写在最后
嬴政将昌平君熊启免相并贬到郢陈是因为“废分封、立郡县”而给支持者李斯腾开位置。但有
嬴政有些操之过急,熊启被撸了右丞职之职,还被削去了封地,换谁心里也难以平衡。
而且,熊启在楚地因身世之优势,又得到了王族、士族及军队的支持,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一句话,昌平君熊启就是被嬴政逼反的。
20201231
我是秦砖汉瓦里的拾荒人,感谢阅读,人走留香,点个赞呗,不胜感谢!
-----
网友解答:
-----
一部《大秦赋》,激起无数争论。一个配角,引起万千注意,那就是
昌平君芈启
。
这不是一个“富贵险中求”的人,因为,他的出生早就决定了他的荣华富贵,而他的才华决定了他能高居秦相之位。
但是,后来他叛秦了。为什么要叛秦?难道去楚国更香吗?
非也非也,这里面有着重要的原因。
1、从《大秦赋》看,芈启是被裹挟着走上了“叛秦”的大道。
可能,连导演和编剧们都没有想到,《大秦赋》的评分竟然会一路走低,而关于秦始皇的争论却一路走高。整体来说,剧拍得不错,只是,对于秦始皇确实有些美化,仿佛上了“美颜和滤镜”。
而对于昌平君这个人,剧中除了尊重历史,还加上了一些艺术加工。
在《大秦赋》中,昌平君是被人算计了,算计的人是楚国公子景涵为首的那些人,他们做了手脚,让芈启延误了两万石军粮,这种失误会导致严重后果。而且,这两万石粮,最后也被楚人烧毁。
那时那刻,昌平君骑虎难下,不叛秦,一定会被严重处理,军粮的事情根本说不清。而叛了秦,风险很大,但还是有一丝生机,甚至还有创造奇迹的可能,毕竟,楚国将军项燕能力确实不俗。
当昌平君叛秦归楚后,开始下狠心和秦国做对了。芈启和项燕的联合,直接导致了李信的大败。
对此事,秦始皇大怒,请了王翦出来继续攻楚。
姜还是老的辣,在王翦的影响下,楚国项燕先是被打败,楚王被俘虏,楚国算是基本玩完。而项燕为了大计,扶持芈启做了末代楚王。只是,屁股还没有坐热,就迎来了王翦的进攻,楚军大败,芈启被射死,项燕自杀而亡。
从电视来看,芈启的叛秦,实在是有着诸多不得已,是被人裹挟着反了秦国。
2、从历史来看,芈启可能是失去了秦始皇的信任。
《大秦赋》只是一个历史剧,自然有虚构的成分。
从《史记》等资料来看,昌平君芈启的资料并不多,也没有单独的传记,至于什么“延误军粮”之事,那是子虚乌有。这是一个神秘的人物。
已知的是,芈启的父亲是楚考烈王,母亲是秦昭襄王的女儿,也就是说,牛气哄哄的秦昭襄王是芈启的外公。而芈启出生时,宣太后芈月还在。另外,华阳夫人是芈启的亲舅母,而后来上位的嬴异人,妥妥地是芈启的表哥。
强大的人脉,让从小生活在咸阳的芈启如鱼得水。20岁时,就开始在表哥那里当官了。
如果没有意外,芈启一定能长寿且善终。但是,有一件事情发生了。
公元前226年,秦始皇问李信,你攻取楚国,需要多少人?李信回答:20万。秦始皇又问王翦,你需要多少人?王翦回答:60万。
秦始皇没有犹豫,选择了李信。而王翦告老病退。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一年,王翦谢病老归。新郑反。昌平君徙於郢。
这短暂的话语里,包含着三个内容,王翦告老还乡了。曾经的韩国首都新郑,有人造反了。昌平君被迁到了“陈郢”(今河南淮阳),这是楚国旧都,曾经安置投降的韩王在这里。
后来,昌平君就反秦了。
十三年,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秦始皇父亲名子楚,为了避讳,将“楚”改为“荆”),反秦于淮南。
问题是,昌平君为什么要反秦国?他又会得到什么?我们来推理一二。
昌平君作为相邦,本应坐镇咸阳,却被长期派往陈郢,说明可能被贬了,否则,相邦留在咸阳它不好吗?
为什么会被贬?很有可能失去了秦始皇的信任。
看记载内容,是和“王翦告老还乡”前后在一起的。因此,可以结合各种资料做个大胆推断:秦始皇攻打楚国,王翦说需要60万大军才能行动,而昌平君大概率表达了支持王翦,并对攻击楚国有着不同的建议。
楚国,是昌平君的母国,他的先祖们、爷爷、父亲、哥哥、弟弟先后守着楚国。昌平君提出不同建议,完全在清理之中。
而被惹怒了的秦始皇,直接将昌平君下派到了陈郢,相邦则另选了他人。
一个人失去了领导的信任,会怎么样?一是通过优质表现重获信任,二是对着干或者单干。无疑,在楚人和项燕等人的撺掇下,芈启叛了秦,做了末代楚王。
想想也是,面积最大的楚国,实力仅弱于秦国,如果齐国能被联合,靠着项燕等人的配合,说不上能创造奇迹。
但是,芈启的悲剧在于,楚国并不团结,齐国基本靠不住,而项燕也远远比不上王翦,如此,昌平君做了一把过山车,一时当了楚王,仿佛到了人生巅峰;下一刻,被王翦带人杀死,快速坠入了地狱。
面对秦始皇,反叛的芈启这里,没有奇迹可言,没有撤退可言,只有永远的沉沦在等待!
-----
网友解答:
-----
按照《大秦赋》的说法,因为芈启负责在郢陈与楚国贵族们联络,给秦军做内应,创造最有利于攻楚的条件。楚国贵族们的要求是分封,这样即使推翻了楚王,对这些贵族们来说,不但不会有损失,反而能获得更多的好处。但嬴政对于分封一事,向来反对,搞得芈启两头为难。
后来楚国贵族们知道嬴政根本没有分封的意思,就转向支持楚国,为了搞掉在郢陈的昌平君芈启,放火烧了秦军的军粮,秦法严苛,回咸阳很可能会被处死或者重罚,就这样一下子把芈启弄进了圈套里,芈启只好反叛,但却连累了还在咸阳的楚系众人。
其实这个说法仔细想想,还是挺站得住脚的,当时秦国已经灭掉了三晋,燕国丢了都城,被赶到辽东苟延残喘,赵国的公子嘉逃到代地,秦国一统天下的大势已经不可阻挡,昌平君作为秦国重臣,对这些事情自然知晓,作为楚国公子,他更明白楚国的乱象,就算有对楚国的感念,但已经无力回天了,即使消灭了第一次伐楚李信的20万大军,秦国依然有力量再次开启灭楚之战,所以,昌平君的反叛,被裹挟的可能性非常大,很多事情已经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了
-----
网友解答:
-----
昌平君羋启是在秦始皇10年的这一年因为平定嫪毐叛乱有功被任命为右丞相的,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熊元的儿子,实际上应该被叫做熊启。
昌平君是在秦始皇21年被贬往郢陈的,在这之前他已经担任了11年的丞相。这一年的大事就是秦王嬴政开始制定消灭楚国的方案,结果昌平君和大将王翦都被贬出咸阳。
其中的原因历史上没有记载,因此我们大胆推测,很有可能和制定消灭楚国的方案有关。王翦被贬很有可能就是他认为需要60万大军才能消灭楚国,没有得到秦王嬴政的支持。
昌平君被贬很有可能是他对消灭楚国有意见,毕竟楚国是他的母国,楚王负刍是它的庶兄弟,内心肯定有很多的苦恼和痛苦,必然也会产生一些情绪和感情。
当然这一年还有一个消息,那就是韩王安死在了郢陈。昌平君来到郢陈很有可能就是替秦始皇来执行任务,更大的麻烦,是因为很多反对秦国的六国贵族都逃到了这里,比如后来名气比较大的张耳。
在电视剧《大秦赋》中,昌平君在这里负责李信大军的粮草运送,有人为了逼迫他造反,将粮草烧毁。也就是昌平君因为粮草问题违犯了秦法,有可能遭到严惩,才被迫造反。
在历史资料上李信大军的彻底失败,很有可能和昌平君造反有关。本来李信大军势如破竹,突然向后撤退,最终几乎全军覆没。
这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在郢陈的昌平君突然向李信发起了攻击,和对面的项燕两面夹击,才导致李信大军的溃败。
昌平君在离开咸阳的时候,身边带有很多死士。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很微妙的信号,很有可能就是为他造反积蓄力量。
前边我们也提到了,在郢陈这个地方原本就有很多反对秦王嬴政的山东六国贵族,这些力量叠加在一起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造反。
到这里就非常明确了,昌平君造反就是为了楚国不被秦国灭亡,毕竟他的血液里流的是羋姓的血性。为了保存母国的荣耀,他宁愿牺牲自己在秦国的利益。
李信20万大军的失败,让秦王嬴政感到了非常的愤怒。大将王翦复出,60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到了楚国。到了最关键的时候,秦王嬴政也亲自来到了郢陈督战。
这才有了《史记》上的记载,昌平君在秦王嬴政二十三年,被项燕立为荆王,在淮南反秦。在随后的秦王嬴政24年,昌平君战死,项燕自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