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尺度是什么?
太极拳的尺度是什么?
-----
网友解答:
-----
太极拳的尺度分小架和大架。小架练心,大架练外形舒展(外形美观)。不练小架心不明,不练大架艺不成。所以,练太极拳应该先练好小架太极拳,明白人体中心的位置和作用后,再练大架太极拳,这样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
网友解答:
-----
太极拳的尺度是太极拳贯穿始终的标准和精神,如称之准心、渠之堤岸,不可轻而逾越也。今天玉君以陈式太极拳为例 和您一起探讨。
第一、身体姿势的尺度。
1.头颈。头保持中正,头顶百会向上虚虚顶起,做到虚顶劲,自头顶往下放松、平静、似笑非笑、自然舒适;颈部竖起,对上将头部虚虚撑起,对下引领脊柱,喉咙放松,颈后部虚虚贴着衣领。
2.上肢。上肢保持圆顺、关节松柔、勿伸直僵硬,即使发力时也保持一定曲度,利于整劲的形成,则静守如门、进攻如轮也。沉肩空腋、坠肘舒腕、展指气贯,肩、肘、腕、指间关节松柔畅随、劲力通达圆活,以身引手、以手带身,转换自如。
3.胸背。舒胸畅背,胸部自然放松,随呼吸保持舒适的状态,微微触离衣服前襟,象圆馒头的底面;后背圆展,掤撑,象发起的馒头上部;脊柱上下舒展,中正松活。
4.腰腹。上下松活、弹韧柔软;主宰周身、八面旋转;承上启下、折叠滚翻;收放鼓荡、自如连绵。
5.下肢。沉稳如塔基,压之立弹起,圆撑八方力,行步恰猫行。由胯、由大腿、由膝、由小腿、由脚腕、由脚趾,由而反之,气脉通达、劲力顺畅、螺旋递进、节节贯放。
第二、呼吸的尺度。
1.呼吸深长而不憋,缓慢而不滞。
2.呼而舒展、吸而缩收。
3.呼而劲出,吸而劲入。
第三、发力的尺度。
1.发力刚柔并济,一刚一柔、交替连绵。
2.发力刚而不折,柔而不软。
3.发力刚如弹爆、柔似溪泉。
4.力发八面、劲整力透,梢炸座稳、惊定自如。
5.发力勿破坏身形,勿前倾后斜、东倒西歪。
6.发力勿僵直全身,力起肉催、力落松随。
第四、快慢的尺度。
1.快如风,泥沙俱起、完整一气。
2.慢似泉,娟秀俊雅、汩汩缠绵。
3.快与慢、相和相间,相应相连。
4.快而不乱,慢而不呆。
5.快而不跌、慢而不驻。
第五、闪展腾挪的尺度。
1.闪而不绊、闪而不跌。
2.展而不直、展而不拧。
3.腾而不空、腾而不狰。
4.挪而不顿、挪而不趔。
第七、窜蹦跳跃的尺度。
1.窜如脱兔,前进三尺、后退半丈。
2.蹦如弹球,干净利落。
3.跳而不颠、落而不夯。
4.跃马扬鞭、酣畅淋漓。
第八、松活弹抖的尺度。
1.松而不泄、松而不散。
活如车轮、活而不飘、活而不乱。
弹如触弦、箭出无碍。
抖而不挛、抖而不颤。
-----
网友解答:
-----
太极拳的尺度,我想是练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太极挙合自已练,这方面进行解释。
练到什么程度,练太极拳不像气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说练到走火入魔的人,每天早上集体进行练习一下,边练边休息,聊聊天,谈谈自己了解的新闻和身边的事情,时间就两个小时,很少一个人自已单独练习的,多以群体进行,每天坚持下去,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间断的练下去,对身体必有好处。
适合自己的太极挙比较多,如陈氏,杨氏,孙氏等等,如初学者你先要进一个群,看这里练挙的人的年龄,如果和自己差不多大或比自己年岁大一点,可进群练,因为他们能练你一定能练,50岁以上我建议练杨氏太极挙为主的挙种,因为这种拳不像陈氏太极挙发劲那么刚猛,比较轻柔舒缓,适合老龄人练习,每个群体里打太极不光练一种,五花八门,就像街舞一样你永远也学不完,光拳里面数也数不完,有剑,有刀,有扇,有柔丽球,气功,八段锦,等等,……入群后有人教,但要教学费,我们这很便宜,就30元一个挙种。一年会费60元。
-----
网友解答:
-----
无过无不及,连绵不断,一动无不动。
-----
网友解答:
-----
答:太极拳要把好六个尺度:一是速度要慢;二是角度要准;三是幅度要圆;四是力度要匀;五是柔度要刚;六是高度要适;
-----
网友解答:
-----
什么是“阴阳相济”?
太极拳讲阴阳,讲的是阴阳相济,阴阳相济才能灵活。该用阳用阳,该用阴用阴,不是绝对地像阴阳鱼那样摆在那里。阴阳鱼也是动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方为动静”。阴阳是互相渗透的。
太极拳的运动是完全符合哲理的,符合道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拳练到最后是以虚空为本。
拳论上讲的阴阳相济,我用阴,不露就是阴,露就是阳。所以柔多刚少,有意柔无意刚,练的都是松柔。刚是松柔到一定程度,自己发出来就是刚,不是人为地半柔半刚。(此句值得深思!)
李文杰先生讲过:“寓于阴阳,分为动静;贯串两极,融汇一炉”。这几句话非常好。这阴阳是一个比喻,是为了说清问题。一动一静相互为根,听劲不也是这个道理吗?一动一静,听对方的动,你得用静去听;贯串两极,就是虚之极和实之极,实之极就是柔之始,柔之极就是实之始。融汇一炉,才能随机应变,随机而动。如果你太极拳柔得空洞无物,那这个柔也就没有价值了;非常刚,没有柔了,也没有价值,必须恰到好处……
内外要相合,以内为主。就象你没有骨骼的支撑,你拿人,发力用什么拿,用什么发呢?所以,筋骨是“阳动”,皮肉是“阴动”。不给对方手的时候,完全松开,让他摸不着劲,这就是阴,以阴接手,等里头的劲发出来,让对方同样感觉不出来,这就是阳动。这就是虚实的变化。(注:“接手对方摸不着,发放,对方感觉不出来,”这才叫太极推手。结合马老爷子的推手视频,是不是这个味道,是不是这个境界?欣赏老爷子的推手就是太极的艺术享受。)
太极拳最难练的是什么?
太极拳是过去修道的一个手段。咱们讲北京城不是宣武就是崇文,过去的人不是习武就是学文,这就是两种手段,通过习武的手段一样可以了解中国文化。文武是一笔,是一个山的南北坡。
修道要以《老子》为本。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其实练太极拳就是“扔”,也就是损之又损的“损”,扔掉的是本能,是后天的本能,回归的是先天的本能。先天的本能是不需要逻辑思维的,不需要后天的力。通过站桩,扔掉后天的本能,扔干净了,无中生有,再生出来的“妙有”,就是先天。(精妙!)
太极拳的核心就是一个“松”,但一般对此都怀疑,或者半信半疑,或者嘴上说松,心里耍小聪明。
太极拳难练,就是因为要走这一步,克服本能是最难的。你不把本能克服净了,后头(妙有)那个生不出来。这和道家的功法是一样的,“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神不外驰,真能做到,就是回到先天的本能了。定不下来,就是后天的本能。所以“心猿意马最难收”。我们练太极拳松难,静更难,因为它要“动中求静”,还要“静中求动”,比单纯求静又难了一层。拳论上讲“视动犹静”,视静犹动”。你看他在动,在盘拳,但他里头要求静,你看他很静,但你又不能碰,一碰他就有反应,静中又有动。这是个辨证关系,很不容易练。(读不懂马老爷子这篇文字,很难对太极推手做出准确的评判)
“中正安舒”是轻灵不是外形?
拳论上讲“中正安舒”,这个“中”,不是说外形上我们站多直,就叫中、正,那样人不就僵化了吗?
太极拳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在变化当中,怎么体会“中正安舒”呢?
太极拳是个圆周运动,是立体的,像圆球,圆环无端,内里是阴阳二气。就是不管我身法怎么动,从外形上歪斜仰俯也好,怎么着也不丢“中”。
就象一个圆球在地上滚动,它是一个立体的圆,不管它滚到哪儿,它都是一个圆,顶、底、中,三点一线,(在意不在形),这才是太极拳中正的本意,不是所谓的“三尖相照”。並不是一个动作我腰摆得倍直,那不符合太极拳轻、灵、圆、活的原则。
要看老拳论,还要看很多经典的古籍
太极拳非常奧妙,既要轻灵,又不能丢掉中正安舒。两方面互相牵制,你才能理解,古人编排这个拳的时候,总结了多方面的东西。
太极拳是悟道的阶梯,这么说也不过分。你要真正理解太极拳,不仅要看老拳论,还要看很多经典的古籍。
比如老子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太极拳就练的这个。健康得像小婴儿那个柔,那个刚,那个气遍全身,包括他那时候的思想,那是太极拳的东西。不过一百天的小婴儿,你摸他的脚,他不“跑”,他顶着你的手走,那个顶就是不丢不顶的那个顶。你往里去他往外有劲。你拿他的小手,他往里揪你,你推他他往外推你。他可没练太极拳,我们练太极拳的倒练不出这个劲来,为什么?你后天的本能没撤净,先天的东西出不来。这些东西练出来了,太极的听劲、懂劲、发人、化劲……就完全相合了。
太极拳为什么让你放松呢?完全是为了恢复自然的东西。你可以体会一下,不过一百天的健康的小孩抓你手指是个什么,那就是个整劲。
太极高功夫的衡量尺度是什么?
练太极拳讲究换力,这个力换得越干净,手就越高。真正的推手不用后天的有形有相的拙力,包括棚捋挤按,要把所有的笨劲、滞劲都得换掉。什么时候算换过劲来呢?完全是条件反射,不经后天意识的雕琢。不是对方手来了,我去想想怎么棚啊、捋呀,一接手自然就出这个东西。
拳论上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力从人借,舍己从人。什么叫“人不知我”?就是摸不出反作用力,没有痕迹。什么叫“我独知人”?我挨上你,我就知道你这个劲从哪儿出,是怎么回事。听劲是听这个东西,是听“劲路”。对方打过来我反回去,这只是初级的听劲,到了高层次的听劲,拳论上讲了,是用意,再后来连意也不用,“由着熟而渐悟懂劲,而懂劲而阶及神明。”到了“神明”阶段,就可以随心所欲。怎么用都合适,那个时候力才算换净了。不仅是劲,包括后天的观念、胜负,都得换没了。什么棚捋挤按都不用。所谓艺无止境,就是这样。
太极拳历代高手不少,但换力能不能换得“净”,绝对是一个衡量尺度,换得越净,手法越高,境界越高,动作越小,威力越大,发人出去越干脆。(用老爷子说的这个尺度衡量衡量当今的太极推手,你会得出怎样的评判和结论呢?)
现在是怎么流传的?不仅不换力,他还在这个力上加功,力上加上方法,不仅没有克服本力,还去加工这个笨力气。所以这样就出不来过去老前辈那些功夫。现在一推手就争胜负,就用力气,……这就不叫太极拳!(
-----
网友解答:
-----
太极拳俚语道:无过而不及。仔细想这就是太极拳的尺度。尺度在拳架中都是有规矩的。比如陈氏小架头层架第一式金刚捣碓,“左腿膝盖领劲提膝出步”,出多大步?有个规矩:小步一脚,大步一腿。这“一脚”和“一腿”就是尺度。接着“右脚蹬地插掌,顺势顶膝打拳”,插掌到何种程度?有一个规矩,就是膝盖不能超过脚尖。不能过,也不要不及。这时候顶膝打拳最好。这个动作讲,膝盖正对脚尖就是尺度。
在太极推手中掌握尺度也是很重要的。过了容易被“顺手牵羊”,不及就达不到实战效果。比如单手平圆练习,前推如果膝盖超过脚尖,身体重心前移,对方轻轻一採就会前跌倒地。如果不但不超界限,而且到位时脚向后撑,这样对方的捋採就不会那么顺了。
-----
网友解答:
-----
太极拳早已丧失了技击性,丢失了功法,毫无用处了,不值一谈,相近的八极拳,形意通臂仍有杀招。可以在动态中细细揣摩一招一式在实战中的用途。
-----
网友解答:
-----
传统文化拳的尺度可以从步法、身法、手法和劲法等方面的尺度来学习和评价。
-----
网友解答:
-----
尺度也是因人而异,如果你的柔韧性没有那么好,做不到,也是勉强而已,所谓的尺度,是适合自己,不刻意。太极的循环就是一种自然。
-----
网友解答:
-----
太极拳的尺度,就是規矩。比如膝盖尖不超过脚尖,宁可不到,不能对准脚尖。脚尖和膝尖方向一致,而从上下而言,膝盖垂直于地面。预备式,两脚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腋窝打开,不挟腋。好象挾一个刚出锅的馒头,挟紧了,烫;松了,掉。无过不及。舌顶上颚,连通任督二脉。虚领顶劲,头部百会上领,而不能顶;含胸拔背,对上身要求胸内含,不是凹胸,也不准挺胸。背部自然拔起。含胸自然拔背。沉肩垂肘,把肘垂下肩才能沉下。圆裆落胯,裆撑圆,胯下落,而不是下蹲。太极拳欲前先后,欲左先右。迈步如猫行,如临深渊。太极拳要内三合,外三合,内外相合。不用拙力,用意不用力。意守丹田、立身中正、守住中土等。手眼身法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都是有尺度的。师父赵幼斌在指导我们的时候,手里就拿着一个尺子。赵斌大师给初学者讲预备式,讲了七天,告诫徒弟,千万不要小瞧预备式,85式杨式太极拳所有动作的拳理都包含在里面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