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认为殖民地不但没用而且是个累赘,这是为什么?
俾斯麦认为殖民地不但没用而且是个累赘,这是为什么?
-----
网友解答:
-----
这是俾斯麦作为一个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俾斯麦深知,德国的地缘环境是腹背受敌,强敌林立,因此德国的核心外交利益,就在于防止周边国家形成反德之共识,避免德国遭受周边一众列强的围攻
,以至于尚未崛起就胎死腹中。
俾斯麦之所以反对开拓海外殖民地,是因为这将会触及海上霸主英国的核心利益:航道控制权,一旦英国因为核心利益被侵犯而参与到反德同盟中,德国将必败无疑。
一、德国的核心外交利益:避免周边列强形成反德之共识
当时欧洲的主要强国有五个,法国、德国、英国、俄国和奥匈帝国。
法国由于和德国有领土争端,因此一直是德国在欧洲的宿敌,因此对于法国,俾斯麦是从来不抱希望的,一直将其当做主要对手和吞并的对象。俾斯麦的外交策略在于,防止法国与更多的列强联盟,以组成对于德国的包围圈。
(德国的地缘环境一目了然,周边列强林立,很容易腹背受敌)
为了避免包围圈的形成,俾斯麦先是和俄国签订了再保险条约,向俄国出让利益,从而稳住德国的东面。
二、不开拓海外殖民地的原因,避免触及英国的核心利益
另一方面,他又极力反对扩充德国海军的实力以及开拓海外殖民地的政策,因为他深知,大英帝国的核心利益在于航道控制权和殖民地的工业原料,一旦德国发展海军,触及英国的殖民地,将直接违反英国的核心利益,逼迫英国加入反德同盟中。
事实证明,俾斯麦对于英国的退让是明智的,正是由于他的外交策略,普鲁士才能顺利在在1871年击败法国,并在凡尔赛宫建立德意志帝国,而英国、俄国都未对此进行干涉。
(大英帝国是完全的海洋国家,其十分依赖海外殖民地的原料和对外贸易的航道)
在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各国为之一惊,意图组建反德联盟,但是俾斯麦再次通过灵活的外交以及对英国、俄国的退让为德国赢得了和平的崛起环境。
此外,俾斯麦还与奥匈帝国签订了盟约,以进一步压制法国。
在俾斯麦的领导下,五大欧洲强国,德国方面占了两个,有两个保持中立,而法国则孤军奋战对抗德国。在1890年俾斯麦被迫辞职前,他为德国留下了一片大好河山。
三、威廉二世的愚蠢使得德国在一战中走向了败亡
只可惜,德国的君主威廉二世志大才疏,他好大喜功的性格使得他过分高估德国的实力,而完全无视俾斯麦的警告。
威廉二世赶走俾斯麦,完全掌权后,先是无故羞辱俄国,从而使得俄国倒向法国,签订了盟约。之后又
大力发展德国海军,威胁英国的海上殖民地,从而使得英德关系急剧恶化。由于德国的冒犯,1904年,英国加入了法俄的协约国联盟,俾斯麦最不愿意看到的三国抑制德国的反德联盟终于正式形成了。这几乎注定了德国在一战中的败亡。
(威廉二世的愚蠢彻底葬送了俾斯麦的成果,直接导致了德国在一战中的败亡)
果不其然,在一战中,德国因为英法俄的多重夹击而腹背受敌,最终走向了败亡,威廉二世被自己人推翻,并逃到了荷兰,失去了所有权力。
事实证明,不考虑自身实力、一味用强的愤青思维是后发国家的大忌。
如果说俾斯麦重视最终的胜利胜过一时的荣耀,那么威廉二世就是重视一时的虚荣远胜过最终的胜利,这是大政治家和三流政客最主要的区别。
-----
网友解答:
-----
因为事实如此,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因素:
第一,维系需要海军,海军需要成本,这个成本还是可预期的“白瞎”的。
在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全世界可分食的殖民地已经很少,而且分散,
为了夺取和维护这些地盘,德国必须建立一支“远洋海军”,这对于身处中欧,出海口被限制在北海、波罗的海两个喇叭口里的德意志帝国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反传统的负担”。
德意志帝国从来没有强悍的海军传统,在俾斯麦执政的时代,为了防止英国对于德国崛起的干预,一直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海军的发展,力求不触动“日不落帝国”的神经,而他纵横捭阖的外交策略,也最终让英国坐视了这个世界第二强国的诞生和崛起。
而要在海外夺取和维系殖民地体系,德国就需要建立能够与对手抗衡的海外舰队,而在这个方面,最大的潜在对手就是英国,而德国的工业实力虽然增长迅速,只要与英国对抗上,就是一个“造舰竞赛”的无底洞,而且这个无底洞十有八九还是以失败告终,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综合国力(造舰能力、进出口、财政、金融等等),远胜德国。
所以,哪怕花费巨大的成本,仍会在开战中被英国海军摧毁或者封锁的德国海军,本身就是一个“无用的累赘“。
所以,在俾斯麦失势之后,热衷于争霸扩张的威廉二世委任德国海军元帅、公海舰队缔造者提尔皮茨在1907年建立\"公海舰队\"的立足点,自始至终无法平衡这种全球争霸的任务,只能给德国海军定位为以“北海决战”为目的,即决战胜利后,欧洲之外失去的殖民地,自然而然会失而复得。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事实表明,“公海舰队”在造舰竞赛中落败,根本无力在“北海决战”中突破英国大舰队的封锁,只能沦落为存在舰队,那些殖民地,也只能一一陷落。
第二, 德国的殖民地经营并不赚钱,甚至还在赔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拥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是英国,法国居第二,德国排第三,意大利为第四,但是,与英法相比,德国所占的殖民地面积小,而且分散,因为德国毕竟属于后起列强,在它完成德意志诸国统一的战争同时,英国已经建立了世界性的殖民帝国,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的殖民地早已抢到手了。
一战前,德国的殖民地面积达259万平方公里,却只有2.1万德国公民移居,而其本土人口则高达6506万,也就意味着平均1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才有1个德国本土人,而殖民地的德国移民与本土人口的比例是13098。
而殖民地当地人口也非常稀少,以德国1890年占领全境的纳米比亚(今名)为例,总面积824269平方公里,人口到2003年统计,仅200万……
计算一下,也就是每平方公里有2.42个纳米比亚人居住。
德国本土人口移民的稀少,就意味着除去德国殖民当局的官员、军人,只有极少量的“经济人”居留在这些土地上,他们的经营方式,只能是巨大的庄园和残酷地压榨土著居民,而这种管理方式,又会驱使着社会组织松散的土著居民逃离德国的控制区域。
所以,这广袤的殖民地根本没有发挥出经济价值,只吸引了德国对外直接投资的3.8%,占德国对外贸易额的0.5%,德国近19%的国家财政收入来自出口贸易,但其中只有20%来自同欧洲以外地区的贸易,国家财政收入仅有2%来自海外投资。
德国从殖民地得不到多少原材料,却得提供不相称的财政补贴,1914年的补贴金额即达1亿英镑上下。
更严重的是,残酷的压榨和绝少的德国驻军,激发了土著居民的反抗,以1904年—1907年的纳米比亚起义为例,
德国在3年间损失了2000多人和6亿马克的军费,才镇压下去。
所以,俾斯麦的判断非常准确,德国的殖民地战略,本质上就是没用的累赘,而归其根本,就在于德国的产业结构和殖民地根本就不可能形成需求循环,所谓的“资源来源地”的价值,根本不足以偿付巨额的开发成本,而英国则完全不同,它的殖民地都接入了英国的全球贸易体系,本身就具备一定的生产力和消费能力,所以,当英国控制之后,能够给日不落帝国不断输血。
说到底,“唯生产论”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经济学理解,建立在这个认识基础上的扩张,只能是愚蠢的赔钱货。
-----
网友解答:
-----
提问里这“俾斯麦鄙视殖民地”的说法,来自俾斯麦本人的原话:
“殖民地会带来种种好处的议论不过是美好幻想的产物”。
在那个西方列强疯抢殖民地的年月里,刚刚带领德意志帝国胖揍法国,精彩完成国家统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正是热血满满大干一场的时候。怎么偏偏就对这诱人的殖民地,态度如此冷漠呢?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新生的德意志帝国,那无比艰难的国际形势。
德意志的统一过程,靠的是“铁”和“血”,但虽说仗打得给力,可跟欧洲列强的梁子,那也是深深结下。特别是被德国拿来当垫脚石的法国,虽说被揍的鼻青脸肿,连皇帝都给抓了俘虏。但人家毕竟是欧洲老牌强国,一边咬牙给德国赔款,一边更磨着牙要复仇。另外还有东边扩张成性的俄国,西边坐拥广阔殖民地的大英帝国,全都在虎视眈眈。以俾斯麦的叹息说:“我们(德国)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
如此恶狼环视的局面,倘若新生的德国,还要再接再厉去抢殖民地?那必然会陷入到“被群殴”的境地里,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在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的政策,非但不是抢殖民地,相反却是反复重申,德国对于殖民地没有野心。效果也立竿见影,不但牢牢拉住了“自家兄弟”奥地利,暂时减轻了殖民地强国英国的戒心,更和俄国关系迅速升温,终于促成了德俄奥的“三皇协议”。
给统一后的德意志,赢得了和平发展环境。
第二个原因是,在俾斯麦看来,殖民地问题,就是钳制老对手法国的“妙棋”。
刚刚统一的德意志,自家确实没多少殖民地。可作为欧洲老牌强国的法国,手里却是一堆殖民地。所以俾斯麦认定,与其叫法国人猴急着找德国复仇,不如叫法国人红着眼去抢殖民地。于是整个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都不停在非洲煽风点火,挑拨法国为了非洲殖民地上,跟英国打的头破血流——他们掐的欢,当然就没精力管德国了。
特别是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俾斯麦更把他的“殖民地妙棋”用到极致:
中法战争爆发前,俾斯麦就反复表态,力挺法国侵略越南,而在中法打的不可开交时,俾斯麦一边接受中国请求,对中法双方进行“调停”,却同时又把脸一抹,扣着先前中国购买的弹药兵舰不给,更禁止清军里的德籍军事顾问们参加这场战争。一路推波助澜,帮着法国拿下“不胜而胜”的结局。
当然,这忙可不白帮,法国为了这一仗,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而后更要为经营越南投入大量成本。
间接获利的,当然还是此时看热闹的德国。
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德国自家的经济形态决定了,就算抢到殖民地,也捞不到多少好处。
与英法俄等国不同,当时德国的强大,首先来自其强大的工业基础。所以对于德国来说,强大的生产与贸易出口,才是经济的重中之重。其实早在德意志四分五裂时期,俾斯麦就高呼过“走出国门”的思想。
但他看重的,是德国产品的海外市场与贸易对象,而非要付出大量成本维护的地盘。
所以,在德意志统一后的最初几年里,德国一直奉行这样的政策,别管谁家抢殖民地,我偏不眼红。打着“不要殖民地”的旗号,努力改善和列强的关系,谋取经济的利益。不管谁抢到了殖民地,发贸易财的总是德国。
但是,这好日子持续了没几年,就赶上了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眼看着英法英俄等国,在殖民地问题上剑拔弩张。拥有“和平环境”的德国呢?经济发展却遇到了瓶颈。到1882年时,德国也爆发了经济危机,出口额疯狂锐减。于是,
一直喊着“殖民地无用”的俾斯麦,也调整了他的外交政策,开始狠抢一把。
所以,从19世纪80年代起,渴望扩大出口的俾斯麦,就不停扩展舰队,打着“执行贸易条约”的旗号,德国舰队游弋在太平洋和西非海域,到了1884年时,眼看英国和俄国关系空前紧张,俾斯麦也终于忍不住捞了一票:先是出兵占领了非洲西南地区,又主动站队法国,帮着正为埃及问题火大的法国,一道狠怼英国。终于逼得“光荣孤立”的英国捏着鼻子认账,接受了德国的一堆“自由航行”与“自由贸易”条约。
这以后的几年里,俾斯麦也狂飙突进,德国势力深入到非洲多哥和喀麦隆地区,几乎是以最小的代价,迅速攫取了五倍于德国领土的殖民地。可正当德国国内集体兴奋时,刚尝到甜头的俾斯麦却突然打住,又重新宣扬起了“殖民地无用论”,耐心经营起既得地盘。
说到底,还是因为俾斯麦的眼光,太过冷静务实,他清楚的明白,此时德国的命运“不在欧洲之外”,巩固欧洲大陆的地位,赢得和平环境才是第一要务。
至于殖民地?不在多少,就看能否符合德国利益。可惜的是,随着他的下野,继任的德国政治家们,当时就缺这一份冷静,反而开始头脑发热的四处折腾,终于在西方世界拉了集体仇恨,然后陷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被围殴”境地,落得悲催战败的结局。
对殖民地的贪心,头脑发热的昏聩扩张政策,终于葬送了,一个本该蒸蒸日上的德国。
参考资料:《史学月刊》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
网友解答:
-----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两大背景。我们先说第一个大背景,那就是
德国的统一战争
我们来看一下这幅地图,这是德国统一前的形势。上面的彩色的地图与下面的奥地利加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德意志。黄色的就是普鲁士,北面的汉诺威等邦国受丹麦影响,南面的巴伐利亚符腾堡中黄色地区受法国影响。
如何统一德国呢?有两种方案,第一是 与德意志最为强大的邦国奥地利联合,组建一个大德意志联盟,第二种是撇开奥地利,整合北边的一些小邦国和南面的巴伐利亚几个邦国组建一个小德意志联盟。
1861年,丹麦国王想要吞并丹普接壤的普丹边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在地图的汉诺威上面丹麦半岛上的两个小邦国)俾斯麦立即行动起来,他忽悠奥地利跟他一起打丹麦,并承诺事成之后,普鲁士要荷尔斯泰因,把石勒苏益格给奥地利,结果两国连兵把丹麦打败了,普鲁士抢到了石勒苏益格,奥地利抢到了荷尔斯泰因。
把丹麦清理出北德之后,俾斯麦开始打奥地利的主义,因为奥地利是德意志的老大,如果统一德国,奥地利绝对不会袖手旁观,脾斯麦准备把奥地利从德意志联邦中赶出去。但是他要确保在他打奥地利的时候周围的列强不插手。他先去会晤俄国,说准备帮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稳住俄国,然后跑去会晤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说非常赞成把卢森堡和莱茵让给法国,前提是在普奥战争中法国保持中立,然后又跑去找意大利,说要帮意大利要回被奥地利占据的威尼斯。而英国这个时候的态度是不反对德意志的统一,因为他不希望法国过于强大。
奥地利回头一想不对,觉得被俾斯麦涮了,他打下的土地使被普鲁士包围着的,他要求普鲁士用最富庶的西西里换石勒苏益格,德国借口奥地利撕毁合约,对奥地利宣战,结果把奥地利打的打败。击败奥地利主力之后,俾斯麦没有乘胜追击而是给了奥地利很优厚的条件与奥地利讲和。因为他的终极对手是法国。
这个时候德国的南部诸邦都在法国控制之下。脾斯麦很快的完成了对法国的战争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生纠纷,有一次拿破仑三世给威廉一世写信商讨西班牙王位继承的问题,威廉一世很得体的给拿破仑回了信,并把信给了俾斯麦,让俾斯麦转交,俾斯麦把皇帝的信给扣作废,写了一封措辞极其傲慢与挑衅的回信,拿破仑三世一看信,立即对德宣战,结果年轻的拿破仑掉进了老谋深算的俾斯麦的圈套,普鲁士先是打退了法国的入侵,继而在色当打败法军俘虏拿破仑。
德国统一。
我们看一下德国统一后的形势,首先德国得罪了丹麦,其次德国得罪了奥地利,再次与法国成为死仇。而且这个时候的英国的态度对德国从纵容已经开始变得防备了,你说那还不错,不是有一个俄罗斯吗?德国虽然与这些国家关系都不好,人家毕竟是同宗同主,跟俄罗斯是两个种族,统一后的德国偏袒他的同宗,奥地利,奥地利与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矛盾日益尖锐,德国与俄罗斯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德国从成立以后,就四面受敌。俾斯麦整天的应付这些事情就焦头烂额,他根本没有精力去管别的事情。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殖民地的形成
殖民地的始作俑者是西班牙与葡萄牙,当欧洲国家还没有开始动手时,西班牙与葡萄牙就把世界给分了,由教皇裁定,子午线以西归西班牙,以东归葡萄牙。
你要想要殖民地,必须从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手中去抢,西班牙葡萄牙,借助早期抢的金银,打造了强大的无敌舰队,没有人敢去挑战他们的权威。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局面有所改观,首先挑战他们的是荷兰,继而是崛起的英国,凭借几次大海战几次英西战争,几次英荷战争,英国基本上占据了,世界上最好的殖民地。但是他也受到了法国的挑战。后来英法为了争夺殖民地的霸权,又进行了长达百年的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法国全面落败,英国获得了对殖民地的全面控制。
我想说的是什么?
一寸山河一寸血
那么我们讨论殖民地到底赚不赚钱?
肯定赚钱
这是德国的殖民地,基本上都是英法不要的地方
就这点殖民地就使德国的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有所缓和,德国经济比没有殖民地之前提升了0.5个百分点。德国的资产阶级纷纷跑来去感谢俾斯麦。
可是俾斯麦为什么突然中止了德国海外争夺殖民地的活动,并且声称殖民地不挣钱呢?
这是整个世界的殖民地分布图
这是英国殖民地分布图。
我没有找到英国欧洲的殖民地分布图,我用文字表达一下
看一下英国的殖民地什么感觉?
他们都是相连的,欧洲从英国向下,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向东地中海有一个岛叫马耳他岛,再向东是北非,埃及,穿过苏伊士运河到达巴基斯坦印度,再向东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马来群岛,这中间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据点,新加坡与香港。
我们再来看法国的殖民地(深蓝色的)
为什么法国的殖民地别的地方没有,整个成一团呢?
在殖民地拓展的时候,这些在殖民地运营的公司很多都是私人公司,他们把工业品送到殖民地,从殖民地运回原料,虽然这里面的利润很高,但是成本也非常大,风险也非常高。
在你的商船行进过程中,如果有就近殖民地的列强,以海盗的名义直接去掠夺你的商船,你就血本无归了,如果要保证殖民地贸易正常进行,就必须有强大的海军护航,有强大的海军,就必须有一系列的军事海港与军事基地做支撑。否则的话,别的国家不出面,就光殖民地贸易公司的海盗就能让你血本无归。
在最开始的时候,欧洲列强在西班牙葡萄牙的带领下,纷纷的抢占世界上的殖民地。后来慢慢的这些国家都纷纷的退出了。为什么呀?没有海军护航,没有那么多的军港与基地为海军提供支撑。所有的这一切,最大的海盗就是英国。也就是主要是英国抢的他们活不下去。
那么为什么法国可以在非洲立足,我们从殖民地上可以看出,英国的殖民地是海港贸易型的,而法国的殖民地是内陆型的,法国的陆军是非常强大的。英国的海盗是不敢到法国殖民地上去的。所以法国的殖民地可以存在。
经过一些列的博弈与战争,世界上的殖民地基本都纳入了英法的殖民体系,谁也不敢跟英法抢,英法为了缓解矛盾,也让别人去喝口水。大家就这么的和谐的相处了。
德国为什么不去冲英法手中去抢?
德国的地缘政治决定了,德国的对外战争必须是速战速决,如果德国陷入像英法那样的百年战争,甚至是超过5年的战争,德国周边的国家就会群起而攻之,肢解德国,各自的分一块领土。俾斯麦对这个问题认识的非常深刻,所以他老老实实的龟缩在欧洲,养精蓄锐,不去招惹英法,反而不断的去支持法国跟英国去抢殖民地,他心中理想的英法战争不是打100年,而是打1万年。
德国为什么军事强悍,西边是欧洲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法国,东边是新兴的军事超级大国俄国,历史上德国被肢解过无数次,他根本就没有选择,只有建立起强大的陆军,然后四面的讨好。
可惜威廉二世不懂俾斯麦,如果俾斯麦再活50年,欧洲的地缘政治,就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德国也不会处于现在的这种尴尬境地。
-----
网友解答:
-----
俾斯麦,德国开国三功臣之一,有名的“铁血宰相”。另外两位是罗恩、毛奇,一个是战争部长,一个参谋总长。
1862年9月,他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和外交家,开始了他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长袖善舞的时代,这一年,他47岁。
他在首次议会演讲中,宣布了他的政治理念:德国需要的不是自由主义,而是权力。德国必须要统一,然而统一不可能通过讨论和选票来达到,不可避免的要通过铁与血的斗争。
铁血宰相因此而得名。
此后的十二年时间,俾斯麦左右逢源,纵横捭阖,多次忍痛出让了德国的核心利益,比如为了打击丹麦时奥地利不至于偷袭自己,他把荷尔斯泰因送给奥地利;为了打击奥地利时法国中立,他把卢森堡和洛林送给法国,甚至还承诺把威尼斯送给意大利;为了打击法国,他以跳楼威胁国王和将军们在和谈时给了奥地利相当优越的谈和条件,同时,他积极地经营与英国的友好关系。
因此,俾斯麦每次发动的王朝战争,在国际环境中,都让德国处于十分有利的局面,不管是丹麦、奥地利还是法国,在战争爆发时,都处于孤立的国际环境。
1871年,德国统一,德意志帝国成立,从此法国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欧洲大陆迎来了新的变量,新生的普鲁士,用170年的奋斗,将德意志从一个地理名词打造成了统一的强大的民族国家,欧洲各国都在适应着这种变化。
德国地处中欧,四面都有强国,有些像战国时期的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因此,帝国成立后,俾斯麦的外交政策依然是极力维持与各个强国的关系。
当时的世界列强,无一不扬帆出海,寻找殖民地,开拓原材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为了不刺激到各个殖民国家,俾斯麦反复强调“只取未经他国开拓及无主之地”。为了与英国维持友谊,在海权论甚嚣尘上之时,俾斯麦强调说没有海军的德国才安全,因此德国一直维持着海岸警备队性质的海军;为了孤立法国,德国对国力远不如自己的俄国屡屡退让,通过三帝同盟和再保险条约让俄国保持了与德国的友谊。
这么做极富成效。
奥地利因为德国在关键时刻没有落井下石而心怀感激,一直到一战,都是德国最坚定的盟友;英德关系在俾斯麦在任期间十分密切,英国下院领导人史密斯甚至将德国称为“我们的盟邦和朋友”,因为英国传统上有着“光荣孤立”的国策,才没有和德国正式结盟;与俄国的结盟更是让法国丧失了再欧洲唯一有可能的陆地盟友。
至此,俾斯麦完成的外交布局,法国空有强烈的忿恨之意,却不能不忍受德国逐渐坐大的事实。
德国在适当的时刻也开拓了殖民地,在非洲、大洋洲、还有中国的山东,德国开拓了一些殖民利益,但这些殖民地的开拓基本是在俾斯麦去职之后完成的。
威廉二世登基后,对于德国蒸蒸日上的国力与处处委屈求全的国策之间的矛盾感到难以理解,在与他的顾命大臣俾斯麦发生多次冲突后,罢免了俾斯麦。
为了强调自己的权威,威廉二世几乎是有意与俾斯麦对着干,凡是俾斯麦的主张,他都背道而驰。他强调明确的敌人和朋友,不是我们的朋友,便是我们的敌人,把国家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简单化的结果就是德国四面树敌,法国绝处逢生,顺利建立了三国协约同盟关系。
威廉二世时的德国,在海洋上与英国竞争,比拼海军实力;在陆地上与法国军备竞赛,以一己之力,横挑原世界第一、第二殖民大国,丝毫不落下风,其国力强劲于此可见一斑。
1914年,自认为羽翼丰满的德意志帝国,寄望于通过一次战争达到欧洲霸主的目标,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德意志战车分崩离析。
历来参与欧洲争霸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面临霸业中衰的困局,这是欧洲现实地缘政治所决定的,不管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俄国,抑或是英国,只要动了在欧洲大陆寻求霸权的主意,必然会被群起而攻之。如此有些像中国的战国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够形成类似于中国战国后期秦国的绝对实力。而且,欧洲境内多个河流流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个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不具备形成一个统一国家和民族的条件。(要怪就怪,当初的查理曼大帝为什么没有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了,要知道,公元前后的罗马帝国,就已经开始了车同轨的建设,到了蛮族时代,全都退化了。)
俾斯麦在欧洲这样的现实政治面前(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对俾斯麦的影响肯定很深),选择了现实主义,对德国这个后发的国家来说,是明智的,小狗策略(京东初起时的物流策略,让淘宝帝国认为其必然被重资产拖垮而掉以轻心,如此得到差异化竞争发展的时间)的完美实施,让德国赢得了梦幻般的开局。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德国,必然还要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才能明白俾斯麦当时的预见。
我是而知而行,喜欢可以加关注,持续为大家解读历史风流人物。
-----
网友解答:
-----
其实呢,不仅是俾斯麦,在进入十九世纪以来,欧洲许多政治家都开始意识到殖民地已经逐渐变成为一个累赘。
换句话说,占领殖民地已经从一个赚钱的买卖逐渐变成为亏本的买卖。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还要从工业革命开始说起,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时,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兴起,随后迅速席卷整个欧洲。
大家知道,一个国家想要实现工业化,除了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外,最重要的就是需要
巨大的财富
,因为要实现工业化,要修公路、铁路、航运等大型基础建设,还要修建大型工厂、研发和购买各种机械设备,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那么,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呢?
一方面自然是压榨国内的底层百姓
,主要是通过压榨农民来支持工业化的发展,但因为欧洲各国人口和土地非常有限,其农业化发展成都一直都不高,所以能够压榨的空间非常有限。
在这种背景下,欧洲国家就只能把目光抛向海外,于是轰轰烈烈的抢占海外殖民地运动开始兴起。
当时,欧洲列强们凭借着先进的武器开始侵占世界各地,把众多国家变成为他们的殖民地,然后他们在殖民地建立政府,并在殖民地堂而皇之的
收取高额赋税
(由于殖民地大都是农业国,所以其赋税主要是农业税)。
这样一来,那些殖民地百姓幸幸苦苦所创造的财富,绝大部分都被欧洲列强以高额税收的形式给征收走,于是世界各地的财富都源源不断地流向了这些欧洲列强。在这种背景下,这些欧洲列强们,就有了发展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
接下来,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在进入十九世纪之后,欧洲列强的工业化已经完全进入到机械化、电气化时代,工业化的进步代表着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经济发展的代差进一步拉大。
换句话说,当时的欧洲列强们,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而工业化所能创造的财富,要远远超出农业化国家几十上百倍。在这种背景下,直接占领控制殖民地意义已经不大,因为从这些农业社会的殖民地所收取的税收,相比于他们工业化创造的财富,已经是少的可怜。
举个最简单例子,我们把某个欧洲列强比作是一家公司的话,其国家内部的工业化和外部的殖民地就相当于是两个不同的业务。
最初,工业化处于建设阶段,自然是需要投钱而不能赚钱,所以只能靠殖民地这块业务不断为其输血;但等到工业化建设完成之后,它就开始赚钱了,而且是赚大钱,因为工业化这块业务每年赚的钱,是殖民地业务的几十上百倍。
与此同时,殖民地经过这长达半个世纪的掠夺,其财富早已经快被收刮干净,同时殖民地人民由于贫困,以及独立思想的觉醒,他们的反抗也开始越演愈烈,这也就导致欧洲列强在殖民地扣除治理成本与基础设施建设之后,所能榨取的财富已经非常有限。
在这种背景下,通过直接占领殖民地来掠夺财富,实在是一件不太划算的生意。尤其是,随着欧洲列强工业化的完成,相比于直接占领殖民地收取可怜的税收,他们更需要两个东西:
廉价的原材料提供地与工业产品的倾销地。
对于欧洲列强们来说,他们只需要控制好这两个东西,就足以让他们拥有源源不断巨大的财富。因为他们只要有廉价的原材料,就可以通过自己强大的工业化,将其生产为价格高昂的工业产品,然后再将其卖出去,自然就可以从中赚钱巨大的财富。
那么,从哪里可以得到廉价的原材料提供地与工业产品的倾销地呢?
自然就是那些曾经的殖民地。
换句话说,对于这些欧洲列强来说,与其直接占领这些殖民地,还不如让它们独立,让它们自己去承担治理责任,欧洲列强们只要保持贸易自由即可。
因为,这些殖民地国家大都是农业国家,而欧洲列强们都是工业化国家,它们之间实现贸易自由,那就是单方面的财富掠夺,也就是所谓贸易剪刀差。
对于欧洲列强来说,通过这个所谓的自由贸易,他们可以合法的将其原材料以最低廉的价格购买出去,然后将其生产为工业产品后,再以高价卖到这些独立的殖民国家,这简直不要太赚钱。
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欧洲列强既
不用承担任何基础设施建设
,
也不用担心当地人们反抗
,
甚至还会享有各种优惠政策
,这完全就是一本万利的生意,比起直接占领殖民地收取可怜的税收、承担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维护当地稳定和秩序,实在要划算太多太多。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俾斯麦才会认为占领殖民地不但没用而且是个累赘。
当然,因为俾斯麦所处的时代,欧洲列强们工业化才初步建成,所以工业化这块业务和占领殖民地这块业务还不是天差地别的差距,所以除了少部分工业强国和部分有远见的政治家能有这种觉悟外,其他人还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乎所有的欧美列强都已经实现全面工业化,他们自然明白
直接占领殖民地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所以它们开始有意无意的推动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二战之后,世界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但最后的结果呢,这些独立的国家,最终都被这些欧美列强以自由贸易的方式给掠夺得惨不忍睹。
-----
网友解答:
-----
俾斯麦虽然认为殖民地没用,而且还是个累赘,但这其实并不是他的真心话,因为他知道在整个世界格局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公然的去挑衅列强,虎口夺食般的去争夺殖民地,倒不如安心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等到自身足够强大之后,再去争夺殖民地才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在当时来说,占据殖民地带来的也不仅仅是利益,也会伴随很多问题,甚至弊大于利,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资源,人力问题,并不是所有殖民地都是具有丰富资源的存在,当然这里说的资源是指可以即时开采出来的资源,就像发现石油之前的中东,以及西伯利亚等等类似之地,这些地方其实对于宗主国来说就是一种累赘的存在,不仅没什么油水还得花费钱财去维护保障这些地方。
二,殖民地的反抗,这应该是殖民过程中遇到的最为直接的问题所在了,面对殖民地的反抗,宗主国就不得不加派众多人手,军费去稳定殖民地,而这必然会牵制住自身的一部分实力,尤其是对于那些消耗大于产出的殖民地,自然算的上是一种累赘,而且还是不可轻易舍弃的。
三,维护殖民地的代价,占据一个殖民地不是就意味着源源不断的产出了,而是需要去开发,而且还要能够在列强环绕之中去保护她,不仅要先期投入大量钱财资源去发展,开发殖民地,还得花费巨额军费建立起强大的殖民地军队去保护自己的殖民地,这些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所有说殖民地虽好,但是也是建立在自身强大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是俾斯麦说的累赘论的原因所在,毕竟殖民地对于当时的德国确实如此,但是对强大后的德国那就不是了,只不过最后俾斯麦的策略也没得到实施,德国还是忍不住对列强的殖民地下手了,发动了一战,导致自身实力大损。
-----
网友解答:
-----
俾斯麦这个人老谋深算,他说殖民地不没用并不是真的不想要,而是当时的国际环境不允许德国对海外殖民地有所觊觎。
俾斯麦的“大陆政策”闻名遐迩,简单理解就是德国必须把精力放在欧洲大陆,海外的世界暂时无暇顾及。这是因为1871年完成统一大业后,新生的德意志帝国时刻面临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等欧洲强国的围剿!还在普法战争没结束的时候,沙俄就扬言要出兵教训破坏规则的德国(要不是有俄国这块心病,德国不会那么轻易撤出法国)。
飘在海上的英国其实也不安分,英国可是一直坚持欧洲均衡政策的,根本不希望欧洲大陆崛起一股以德国为首的强大势力(统一的德意志)。英国的介入是俾斯麦最不想看到的,要知道当时英国是真正的超级大国、世界工厂,要钱有钱、要技术有技术,如果它支持法国、俄国死磕新生的德国,分分钟葬送俾斯麦10年建立的大一统功业。
为了安抚英国,俾斯麦提出了文章开头的“大陆政策”,说白了就是告诉英国人自己带领的德国无意与英国竞争,只想守住天下一统的德意志版图(顶多再加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由此不难看出,不是俾斯麦不想争夺海外殖民地,而是条件不允许啊!说殖民地是累赘也实属无奈,只是为了讨好英国。
(统一后的德国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不妙)
俾斯麦究竟有多难呢?我在这里梳理一个时间线,首先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凡尔赛宫成立,紧接着就面临俄国和英国的联手围剿!俾斯麦赶忙拉拢俄国和奥地利,在1873年签了一个《三皇同盟条约》,支持沙俄在巴尔干半岛和高加索、中亚、远东的扩张,说白了就是忽悠沙皇俄国跟英国、大清国、奥斯曼、波斯这些国家火拼(别来欺负德国就行),结果沙俄真的上当了,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巴尔干和亚洲两个方向,在这期间爆发了几次俄土战争和侵略大清的战争,与英国的冲突也不断发生(有兴趣的搜索海权与陆权的较量)。
(俄国的顺利扩张帮助德国转移了一部分欧洲强国的注意力)
沙俄在亚洲、巴尔干的高歌猛进引起英国的不满,1878年1月,俄军在斯科别列夫统率下,兵临奥斯曼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城下,稍后达成《圣斯特凡诺正式签订条约》,土耳其给予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独立地位,保加利亚变成俄罗斯势力下的自治国,当时俄军几乎就要攻占伊斯坦布尔了!这时候英国挺身而出,逼着俄国退回巴尔喀仟山脉!紧接着1879年召开了柏林会议,会上俾斯麦支持英国对沙俄的强硬政策,决不允许沙俄海军掌握黑海的制海权,这就彻底惹怒了沙俄,也标志着德俄两国6年友谊的结束。
(俄罗斯通过第10次俄土战争建立被自己控制的保加利亚,一步把出海口推进到爱琴海,这引起了奥匈帝国和大英帝国的不满,也让俾斯麦找到了可以联手对付沙俄的伙伴)
为了防止俄国攻击德国,俾斯麦拉拢奥地利、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以帮助奥地利阻止沙俄在巴尔干半岛扩张为条件,拉拢这个“表弟”共同对抗俄国,随后德国与沙俄的战争冲突不断,本来以为有奥地利帮忙德国就能应付沙俄,怎奈法国在普法战争的巨大创伤中恢复过来(仅赔款就高达50亿法郎),且和沙俄越走越近,德国又面临两线作战的窘境。
无奈之下,俾斯麦只能与沙俄缓和关系,于1887年缔结再保险条约,从而避免被俄法夹击,但仅仅2年后俾斯麦的这种大陆政策就继续不下去了!除了德法、德俄、德英之间的矛盾积累太深不可能缓和之外,德国内部的帝国主义情绪也是一个因素,统一19年之后,德国人的自信已经不允许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再继续下去了。
(年轻的威廉二世根本听不进去俾斯麦那一套)
19世纪末的德国已经拥有5000多万人口,工业实力赶超英国,急需要更多市场和原料来维持工业繁荣,说白了就是德国需要殖民地,这种渴望不仅仅是威廉二世的扩张野心在作祟,更重要的是德国民众和资本家们也需要,俾斯麦只能交出权力,彻底结束他维护了19年的大陆政策。
由此可见,俾斯麦在执掌大一统的德国19年期间,一直忙于求生存,德国虽强,但也不足以同时与英国、法国、俄国为敌!德军根本没有实力去海外争夺殖民地!而且争夺殖民地会威胁到英国的全球霸权,刺激英国是得不偿失的,因此俾斯麦极力压制国内的海外扩张思潮,对于这种处境下的德国来说,殖民地确实就是累赘。
此外,俾斯麦也清楚地认识到,德国没有足够的出海口,即使拥有了强大的海军舰队也很难突破英国的封锁,这就意味着海外殖民地很容易与德国本土失去联系,所以对德国来说殖民地是累赘,这完全是从地理、军事角度给出的评价。
事实也就是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已经拥有了全球第二大海军公海舰队,实力仅次于英国皇家海军,而且德国还拥有大约265.3万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控制1200多万人口!但开战仅仅几个月就全部丢失了!德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不足以保护海外殖民地的安全,说是累赘并不为过。
(在非洲作战的德军)
但俾斯麦真的就不想要殖民地吗?答案肯定不是。早在1884年,德国就一口气吞并了纳米比亚、坦桑尼亚、喀麦隆三个非洲小国,正式走出了海外扩张的第一步!当时处于权利末期的俾斯麦也承认:获得殖民地就意味着为德国商业的扩张赢得了新市场,为德国人的活动、文化和资本赢得新场所。可见他本人还是很想要殖民地的。
-----
网友解答:
-----
谢邀,这是昭杨为您回答的第202道问题
我看了几个高赞的回答,大多强调了俾斯麦对德国国家利益的清晰定位,即孤立法国,避免惹怒海洋霸主英国。还特别比较了威廉二世开拓殖民地,发展海军政策对英德关系带来的不可扭转的损害。
但是这个解释过于强调和夸大了俾斯麦和威廉二世个人在德国外交政策形成中扮演的作用,没有看到他们所处的时代,以及当时德意志帝国的发展阶段和利益需要对政策制定者带来的影响。
比如,俾斯麦希望不要割让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以免和法国结仇,但是当时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和军方要求吞并此地的意愿非常强烈,俾斯麦只能接受现实,开始孤立法国。
俾斯麦生于1815年,这一年英普联军在滑铁卢彻底击败拿破仑。英国从此确立了海外殖民霸权,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获得最终的胜利。在1815年后的50年里,因为法国被削弱,美国和德国尚未崛起,英国是当仁不让的世界霸主,不仅是海军领先,工业,殖民地同样领先。大英帝国的强势肯定给青年俾斯麦留下了深刻的映象。
再看看当时的普鲁士,1815年击败拿破仑后,普鲁士获得了莱茵兰,但是这个战胜国地位有点名不副实。因为,普鲁士参加反法联盟,经济上依赖英国的补助,军事上严格意义上是被沙皇俄国反攻大军所解放的。当时,德意志两大强国普鲁士奥地利都仰赖于俄罗斯的鼻息,特别是1848年
(当时俾斯麦33岁)
,
沙俄出兵14万帮助奥皇镇压匈牙利革命,扮演了欧洲宪兵的角色。
老年俾斯麦
总之,俾斯麦成长的年代,英国和俄国都是非常强势的。普鲁士经济虽然在飞速发展,但主要任务还是整合国内市场。军队也一样,主要目的在统一德意志诸邦,没有能力和需要对外开拓。统一后,俾斯麦也主要处理天主教和社民党问题,对于对外开拓并不热衷,他认为鼓励法国对外扩张和英国争斗更有利于德国。
再看看威廉二世,他跟俾斯麦根本不是一代人,他生于1859年,比俾斯麦小44岁!
他出生的时候,俄国已经被英法在克里米亚战争击败,开始关注自身的农奴改革问题,对欧洲影响力大大减弱。在他幼年的时代,奥匈帝国和法国先后被普鲁士打败,成为德国统一的垫脚石。
英国,尽管仍然是世界第一强国,但势头明显不如德国,已经展现出颓势,工业产值增长速度缓慢。相反,德国统一后,经济欣欣向荣,生铁,钢材,煤炭等核心工业产品在短短二三十年间翻了三倍。电气,化工,汽车等第二次工业革命核心领域德国走在了英国前面。所以,英国的强大不会给威廉二世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威廉二世和俾斯麦的年龄之差类似祖孙
德国经济迅猛增长后碰到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市场。当时没有什么WTO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之类的跨国联盟。因为经济危机的因素,列强主要和自己的殖民地进行内部贸易,对其他工业国都采用贸易壁垒。
德国殖民地最少,但产值增加最快,工业界对于海外市场的渴求最强烈。在这种情况下,俾斯麦的不扩张海外殖民地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德国工业界的胃口。这是他下台重要的历史背景。
所以,威廉二世后期的德国首相都是对外扩张思潮的鼓吹者,比如
伯恩哈特·冯·比洛(1900-1909),他声称“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19世纪末担任德国海军元帅的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
,他要求建立大海军,而
新建“这支大海军的目的,是要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它挑战,否则就有使自己优势遭到破坏的危险。”从此德国开始和英国进行海上军备竞赛。
这两位都是威廉二世皇帝的左膀右臂,他们都认为德国的实力已经雄厚到足以争取更大的海外市场。他们获得高位与其说是皇帝的恩宠,不如说是当时德国产业扩张要求的必然要求。当时德国企业,媒体,大学有很多人都是持剑经商,殖民海外政策的鼓吹者。
所以啊,探讨政治家的政见不能脱离时代背景,个人机遇和时代需求。
俾斯麦和威廉二世的政见分歧其实是两个不同时代的普鲁士人德国人如何看待世界的差异。
您的点赞和转发决定我的文章能走多远——让历史照亮现实的昭杨
-----
网友解答:
-----
感谢头条家的史先生问答邀请!
在欧洲的近代史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铁血首相俾斯麦是一位几乎可以与拿破仑以及彼得大帝齐名的著名政治家。
他的威名即使放在遥远的东方,也同样是赫赫远扬!
在他之前,日耳曼民族的国家只是一个淡淡无名的普鲁士王国。
而在他之后,则是赫赫有名的德意志帝国。
是俾斯麦统领导着处于崛起上升势头的普鲁士王国,完成了德意志境内的统一,把原来境内的众多的联邦形式的小国,统一和组成了一个有着统一号令的大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诞生的时代,也正是欧洲列强瓜分和占领世界殖民地的狂潮时代。
在这种情况之下的德国,也提出了占领阳光下地盘的口号!
但是此议却遭到了以铁血著名的俾斯麦的强烈反对。
他公然声称:只要我是宰相,我们就不会实行任何殖民政策。
俾斯麦认为,德国是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根本的出路是在陆地,而要拓展海外殖民地的话,就一定要有强大的海军力量。
而德国的弱项恰恰就是缺乏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而陆军却正是他随手就可以拈来的天然强大。
在这种情况之下,俾斯麦的政策不能说不是一种睿智的选项!
更何况,德国位于欧洲中心的四战之地,西有世仇的法国、东有野蛮扩张的北极熊沙俄。
而面对传统的老牌海军帝国英国,此时的德意志帝国虽然说是崛起势头咄咄逼人,但整体综合实力还不足以与大英帝国进行正面的对抗。
更何况,若是拓展海外殖民地的话,是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战略力量才行。
但是真正的结果是直到二战结束,德国的海军就是被英国海军一直压着打。
所有的事实表明,俾斯麦的主张是对的,这个具有超远政治眼光的政治家,在他一生的政治活动生涯中,异乎常人的政治嗅觉几乎从来就没有犯过弱智的错误。
但令人沮丧的是,在俾斯麦下台之后,这个新生的帝国还是走上了海外扩张的殖民道路。
世界的殖民地被早已走在前面的英法俄等老牌帝国几乎已经瓜分已毕,哪里还有德意志帝国吃的骨头?
就是在抢掠殖民地的争夺战中,德国最终与英法俄三国结下了梁子,随后不久便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的结果是德国最终战败,并受到了最严厉的、近似于让德国民众永世都不能翻身的《凡尔赛》合约的严厉惩罚。
原创不易,欢迎大家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谢谢大家对我的关注、点赞和支持!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俾斯麦?瞅见这三字,老梁一头就撞进来了。说实话不管你题主提的是啥问题,就凭这三字,就值得进来让老梁嘚瑟两句,为啥?就这老头,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德国的领航员等等,这些光环一个比一个大。德国佬一战,二战撑那么大的场面,没这位在前边垫底,分分钟钟就被欧洲那帮子野蛮人给掐死在了襁褓之中,一脚就踢到了历史的垃圾堆里歇菜去了。
所以老梁瞅着题主的题目,嘴巴就裂到了后脑勺上了:“题主你挺能整的!”不过话说回来,这题目如果放在一般环境中,这话都错的离谱。既然这话是俾斯麦说的,那么他必然就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我们就把这个问题放到道理中去度量一下,看看是否正确。
殖民地说道根子上代表的其实就是战争。咱老祖宗说了,战争这玩意,要想玩的好,必须有三条:天时、地利、人和。
那么我们先来瞅瞅这天时。
天时,整个就不在德国这里。大家伙知道欧洲列强第一个扛着枪,拉着小炮全世界搞殖民的就是英国佬约翰牛这帮小子,接着是法国这长脖子的高卢雄鸡,跟着是西班牙这拿着块红抹布的斗牛士。
咱这么说吧,殖民就像是开商店,开的越早,这占的越是市场中最繁华吸金能力越强的地,越是靠后,占的地越是贫瘠的地。再靠后点,得,您连口汤也没有,想整口汤喝,要么拿着破刀片子从别人手里去抢,要么拿根棍子,当搅屎棍的使,把这市场搅浑了重新洗牌,乘着机会浑水摸鱼的捞一把。
转头过头来咱看看德国,俾斯麦通过普法战争,才将德意志这个国家统一成一个整体,这才挺直了老腰,手搭凉棚的放眼看世界。
这不看也罢,这一看,惊的下巴都掉了,全地球就没有一块干净的土地,被欧洲那几个大脑袋都占了过去。俾斯麦老头子蹲家门口,撮着牙花子,抠着鼻屎慢慢这么一琢磨。
选第一种方法,那就得摩好了刀子,随便捞一个玩死里捅,那么他的地盘就是你的了。这事小鬼子当年就整过,以此奠定了自己在列强中的地位。
可俾斯麦老头子扣着手指头算了算,家里这三瓜两枣的刚刚从农业社会,整出了个工业的雏形,这一家伙下去,这家里的瓶瓶罐罐可要摔碎不老少。所以答案是不行。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那就像小日本一样赌上国运,管他谁和谁,打了再说!”
你以为谁都像小鬼子那二百五啊,小鬼子那是机会好怼上了更二百五的满清,这才赌对了。您自己个瞅瞅,德国佬牧羊犬那地,那个像二百五,没有吧!
这就说道了第二条件,地利。
地利
把那欧洲地图铺开,咱瞅瞅,东面是毛熊,那屁股肥的蹲在地头上虎视眈眈的瞅着欧洲,只要欧洲有个啥事,这货第一个拽着他那伏特加的酒瓶子捞好处。如果不是,您可以把老麦的脑袋揪下来当球踢。
西面可就是法国了,这长脖子高卢雄鸡,两眼珠子瞪的比牛蛋都大俩圈,时时刻刻都在找机会想要找回之前丢的场子。
北面是靠海,但不远处那英国佬约翰牛,整个就是个搅屎棍,您这欧洲要是太平久了,他就不得劲,他恨不得天天给你欧洲老哥们上眼药,让老哥们天天打架,自己蹲一边看热闹,这就是一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主。
好吧德国这嘎达就是块绝地,您还不老实,这就是动一发而动全身的环境。再一次瞅瞅自家的口袋,欧洲这帮老哥们里属他最挫,整个就是一个矮矬穷,就是凭借着肌肉大一点,别人害怕,才镇得住场子。
所以眼下就剩下一条路可走,把这市场给搅浑喽,乘着机会捞一把,能捞多少是多少。
说道这里,估计有朋友安奈不住了:“老梁不是说天时,地利,人和吗?”
这人和呢?
人和
好吧,人和是吧!德国佬家里一帮人,人和到是不错,瞪着血红血红的眼珠子就等着一声令下,拿着摩好的刀冲出去宰猪羊,建功立业喽。可转过头来瞅一瞅,国际上的人和可不在这里,刚才不是说了吗?能称的上列强的人,他没一个是德国人的朋友,还人和?想多了吧。
所以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就占了半个,这赔本的买卖能做吗?不能啊!
所以咱就得,老老实实把家里的事弄好了,捎带着把哪市场给搅浑了,那是最好不过了。
接下来
当然这都是理论上的,毕竟实践出真知不是。所以俾斯麦也实践过殖民地这玩意到底行不行,所以小小的搞了那么一把。从咱满清的怀里拉一块青岛,当租界地,开头的时候发展的是不错。大家伙都知道,那个时候咱大清朝下的大华夏就是头圈养的那啥,任人宰割的时候,你德国人搞了一家伙,有那看不下眼的,比如说小鬼子,蹦起来没有多高,转过头来就搞德国这老师一家伙。
俾斯麦这老头,一瞅这事不对,不能这么搞下去了。于是就有了题主说道的问题。
可尝到了人血的老虎,他可就成了吃人的老虎,一帮子眼珠子红的充血的军官们不干了。尤其是那个威廉二世,这家伙一天能换四套军装来穿,叫嚣着就是要搞一家伙,弄几个殖民地玩玩。
而威廉二世这是个胆子比脑子大的主,一脚就把脾斯麦这老头给踢开了,带着一帮子红了眼手下玩,走上了和英国佬约翰牛,法国佬高卢雄鸡争夺殖民地的战斗。
可是当英国佬约翰牛在非洲陷入和布尔人的战争,威廉二世只要继续支持布尔人那么英国佬走向衰败那是必然的结果,但约翰牛给威廉二世这个目光短浅的家伙一张空头支票,就把他给打法了。
而战争结束后,女王殿下根本就不承认有这么回事。
被耍了的威廉二世,哭都来不及。
这个没脑子的货,被彻底激怒了,这就要整出个全世界最强大的海军要和约翰牛玩。哎!老梁都把脸悟了起来,这叫啥事呢,就你拿家底还整海军,而且还整世界第一的海军。
好吧,如你所愿,约翰牛和威廉二世约在了日德兰海域两人掐着脖子打了一架,威廉二世顶着俩乌青眼闭嘴了。
接着是一战,德国那点子家底算是彻底被这位给整沟里去了。跟着就是小个子希特勒想要捞一把,这就又搞了一个二战,得,到现在德国佬安静了好多年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
推荐阅读:
秦朝虽然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秦朝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你觉得有道理吗?
20岁左右的男生想买一台车,预算20万-25万左右,希望动力好点,请问有什么推荐吗?
在草船借箭的典故中,如果周瑜请诸葛亮造一万只弓而不是十万只箭,会是怎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