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庙”和“城隍庙”有什么不同,哪个权力更大?
“土地庙”和“城隍庙”有什么不同,哪个权力更大?
-----
网友解答:
-----
“土地”和“城隍”都是人们虛拟的神灵。因为根本不存在,只能通过民间传说和演义小说去了解。各种版本差异很大,因为誰也没见过,基本都是靠想象力,摸拟人间政权结构去虚拟组织。
“土地庙”“城隍庙”都是管理鬼魂的庙堂。城隍是土地的上级。权力和职责都比土地大的多,管理范围也比土地大的多。有城的地方才有城隍庙,就象现在只有城市才有市政府和市長一样。人间在那里建设了城池,同时也在城里建设了城隍庙。现在很多古城还都有城隍庙遗址。城市管理下的村社都建土地庙,城隍不仅管轄土地。还管辖辖区内的山神河神等杂神。
“土地庙”是保障村社村民安全,不受邪魔歪道,孤魂野鬼侵害。村民死亡首先要向土地庙报道,然后才走上漫漫黄泉路。
“城隍庙”还要考察当地民众善恶,把人生前善行恶行记录在案。人死后进行初审,上报闫王,进行奖励或惩罚。
“土地庙”“城隍庙”都是封建时代愚弄人民的无稽之谈。现在我们只把它们看作是当时的历史现象。
-----
网友解答:
-----
我国的许多庙宇神灵,都是依人的实际虚拟虚构而立的,反映了人的崇拜与敬仰及有所畏惧的心里。人离不土地,离不开天空,所以先有对天地的敬仰崇拜。土地社庙的产生出现是比城隍要早许多。无论天神还是土地庙,又还是城隍庙等等,都是基于人的现实想象,模拟人间的政权政体、结构、组织形式等而虚设岀来的。
仿照管理架构模式,土地社庙、城隍都是管理阴魂鬼域的部门,先是设有土地社庙,再依人类发展,建了城池,才再虚拟出城隍,土地社庙,是最基本,最低层的部门管理组织,如硬要类比,就相当于村级,是负责当地平安的。论权力,当然是城隍大,城隍也分多级的,有省州城隍,有市县镇城隍,城隍有大小之分,土地社庙权力小于城隍。有村寨就有土地社庙,有城镇,就有城隍。
土地社庙保村寨平安,不受邪魔歪道,孤魂野鬼的侵害。城隍还要考察民众善恶好坏,要向上级回报,要向阎王负责,有审判奖罚功能。这都是人自造的,虚拟出来的 ,有点迷信愚弄人的味道。土地社庙管乡村,城隍管市镇,山神管山,龙王管水,各有分工,也各司有责,更有大小之分,城隍是土地社庙的上级,城隍权力当然大于土地社庙。
-----
网友解答:
-----
(社稷坛)
旧时,“土地庙”和“城隍庙”供奉的,分别是“土地”和“城隍”。
这两个,原来都是天子诸侯祭祀的“大神”。后来,大约从汉代开始“平民化”了。
先说“土地”。
《礼记》,是儒生学习周礼的笔记,西汉初戴德撰。
其《特郊牲》云:“社祭土而主阴气也,君南乡于北墉下,答阴之义也。日用甲,用日之始也。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也。是故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薄社北牖,使阴明也。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家主中霤(liu)而国主社,示本也。”
这段话大意是说,社祭是祭祀“土地神”,土是阴气之主,行祭时国君面朝南立于社坛的北墙下,表示面对着“阴”。社祭总是用甲日,甲是纪日的初始日,这是表示对社祭的重视。天子为天下百姓所立的“大社”,一定要承受霜露风雨的浸润,以贯通天地之气。所以,亡国之社要盖上屋顶屏蔽起来,不让它接受天上的阳气。殷国被灭,其亳社,三面封闭,唯在北墙上开个小窗,使它绝阳,只通阴明。祭社,是尊崇“土地神”。大地承载万物,上天垂示星象,世间的财物都取之于地,伦理规范都效法于天,所以要尊敬上天而亲爱大地,教育人们很好地报答大地。家里的“土地神”是中霤,祭土地就是祭中霤;国家的土地神是“社”,祭土地就是祭“社”,这都表示土地是立家、立国的根本。
概括地说,古人祭祀土地神,体现的是“天阳地阴”的哲学观和“天神地祇”的宗.教观。
甲骨文里,“社”字就是“土”字,二位一体。到了周代,篆体“土”字,才被加上表示祭祀的“示”旁,变为“社”字。
“社神”,即“土地神”,具体是谁?
《说文.示部》:“社,地主也。从示,土声。《春秋传》曰: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
不过,“社”,分为天子“大社”、诸侯“国社”,这都是“公社”。还有“家社”,即“私社”。
《说文》云:“周礼二十五家为社。”
这里说的“家”,一是士大夫之“家”,所谓“诸侯称国,大夫称家”;二是“社区”,即“乡邻”。
天子“大社”,代表天下,发展到后来就是“社稷坛”。古时,战胜国对战败国,要毁其“社”,如前引《特郊牲》所云。
诸侯“国社”,表示自己是天子的代理人和一方土地的管理者,这就是“敷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家社”,祭祀的“中霤”,也是“土地神”,但是个小神,只负责“家”这一范围。
后来,这个“中霤”,就成为“宅神”了。
这个变化,从汉代开始。
王充《论衡.解除》云:“世间缮治宅舍,凿地掘土,功成事毕,解谢土神,名曰解土。”
至此,“土地神” 两极分化——一是帝王的“社稷神”,兼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之“土神”;二是民间的“土地神”,只“管”当地风调雨顺、庄稼收成、家宅葺建等事宜。
民间所奉之“土地神”亦不统一。
清代学者赵翼著有《陔余丛考》。其第三十五卷载——
“韩昌黎为土地神。今翰林院及吏部所祀土地神,相传为唐之韩昌黎,不知其所始。按《夷坚志》:湖州乌镇普静寺,本沈约父墓。约官于朝,尝每岁一归祭扫。其反也,梁武帝辄遣昭明太子远迎之。约不自安,遂迁葬其父于金陵,而舍墓为普静寺,故寺僧祀约为土地神。又《宋史.徐应镳传》:临安太学本岳飞故第,故飞为太学土地神。今翰林院吏部之祀昌黎盖亦仿此。”
韩昌黎,即韩愈。赵翼说,南朝时候,普净寺祀沈约为土地神;宋太学奉岳飞为土地神。当朝翰林院和吏部祀韩愈为土地神,可能是受上述影响所致。
此可为上说一证。
再说“城隍”。
说“城隍”也是“大神”,因为其也是周天子祭祀之神。
《礼记.特郊牲》云:“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者也,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zhui)、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插上一句,这是现在“腊八”的源头。
上面这段话,译成白话大意是,天子“大蜡祭”,祭八尊神。从伊耆氏开始有了蜡祭。所谓“蜡”,是索求的含义。周历每年十二月,要聚集万物,以索求八位神灵祭飨。蜡祭所祭祀神灵,主要祭“先啬”;再祭主管农事的“司啬”;然后祭“百种”,以报答神灵福佑稼穑收获之功。还要祭飨田官之神“农”、田舍之神“邮表畷”和禽兽之神,这就做到了仁至义尽。古代君子,只要使用了就必定要报答。迎来猫神,因为猫吃掉危害作物的田鼠;迎来虎神,因为虎吃掉危害农田的野猪,所以要把它们迎接来加以祭祀。再要祭堤防之神“坊”和沟渠围城之神“水庸”,也是因为它们有功于农事和民事。蜡祭的祝辞说:“土壤回到大地上,流水回到壑谷中,昆虫不再危害庄稼,草木回到薮泽生长。”
据称,“水庸”,即后来的“城隍”。
“庸”,即“鄘”或“墉”,本字是甲骨文中的“郭”。
“城郭”之“廓”,由“郭”字扩展而来。周原甲骨文已有“城”字,亦为“郭”字之孳乳。
“隍”,是无外围水渠的“城墙”。“水庸”,则是环有水沟的城垣。
可知,“城隍”,当为保佑城郭之神。
《北齐书.慕容俨传》载,俨被梁大都督侯王真水陆军围于郢城,消息中断,城池孤悬。于是,慕容俨率众到“城隍庙”祈求神灵保佑,果然立时狂风骤起,江涛拍岸,冲毁了王真设置的围障,保住了郢城。
北宋欧阳修有《祭城隍神文》。其云——
“雨之害物多矣,而城者神之所职,不敢及他,请言城役。用民之力六万九千工,食民之米一千三百石。众力方作,雨则止之;城功既成,雨又坏之。敢问雨者,于神谁尸?吏能知人,不能知雨。唯神有灵,可与雨语。吏竭其力,神祐以灵。各供厥职,无愧斯民。”
名为祭神,但文中多有苛责之意。
欧阳修说,废了这么多人力,吃了这么多民粮,可雨说下就下,先前下雨施不了工,后来终于完工又被雨水冲毁。“敢问雨者,于神谁尸”——下雨这事,归哪个神灵管呀?其实是责怪“城隍”尸位素餐——“吏竭其力,神佑以灵。各供厥职,无愧斯民”,官员需尽全力,神灵也该辅祐。各负其责,都要对得起百姓。
斯言善哉!
赵翼《陔余丛考》三十五卷中,亦探究了“城隍神”之沿革,不再赘引。
但“城隍”,是祐城之神当无疑。
“土地”“城隍”,“各供厥职”。这是一段文化史,不妨了解,“哪个权力大”倒是没必要细究了。
-----
网友解答:
-----
土地庙供奉的是土地公,城隍庙供奉的是城隍,这都是中国的民间信仰,对土地公的信仰出现的更早,周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对城隍的信仰要晚一些,在南北朝时期才出现。
土地庙
早期的土地公也被称为社神,他们是负责管理一小块土地的神祗,在中国这样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土地对于百姓而言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因此关于土地公的民间信仰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
在百姓们看来,地载万物,取材于地,古人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土地的恩赐,所以每年春耕开始前,百姓们都会展开一系列祭祀活动,来祈求地润万物,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而他们祭祀的就是掌管这一亩三分地的土地公。
准确的说土地公就是这块土地的化身,百姓们信仰的不是一位慈眉善目叫“土地公”的神祇,而是将自己所耕种的这块土地当做神来信仰,在经过一年又一年的辛勤劳作后,百姓们渐渐变得富裕,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人丁也变得兴旺起来,因此土地公也被视为财神和福神。
土地公
古代各行各业的发展几乎都离不开的土地,不管是酒茶,还是岩矿,都是从土地中生长,在进行加工,或是开采于土地中的,所以不管是商贾,还是农户都会供奉土地公,至于古代的君王就更不必说了,每年必定祭祀“社神”,“稷神”这都是和土地公直接相关的神祇。
城隍的出现比较晚,在社会发展有限的古代,城池的兴建并不普遍,规模也十分有限,所以早期并没有关于城隍的信仰,城隍信仰的产生一定是伴随城市发展出现的,城隍是指守护城池的神祇,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普及于唐朝中后期。
城隍庙
早期的城隍主要是守护城池安全,免遭天灾人祸殃及的神祇,后来发展到明清时期,城隍成了管理城市阳世以外政务的神祇,在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多次提到生活在城中的人,病逝后会先到城隍庙去接受城隍的审判,这主要是来源于古人的想象,他们认为在另外一个世界,社会运作体系和阳世是相同的。
城隍并非是某一位具体的神祇,选择范围非常自由,在很多地方,人们常会把当地一些已故的名人,通常是忠烈之士,清廉的官员,选为这个地方的城隍,所以城隍主要是民间百姓自己派遣的神祇,朝廷派遣官员到地方任职,他们也会先去祭拜城隍,以这些神祇为榜样,来表达希望在任职期间无愧于地方百姓的意思。
某地的城隍
城隍和土地公都是中国最为基础的民间信仰,百姓对这两种神祇的寄托是不同的,并没有特别的优先顺序,或是权力大小之分。
-----
网友解答:
-----
城隍庙住的是城隍爷,保一城生灵安康,象当人间,一城之长市长。土地庙住的是土地爷,土地爷每村都有,每城都有,保每村每城的村民杂事。象当于人间,村,乡干部!每个城,有城隍庙,孔庙,土地庙才能算一座完整城池!一般孔庙居城上首,也就是最东边,城隍庙次之,土地庙在次之!基本都在城中间。也有例外,陕西秦岭山中,佛坪古城,城隍庙在城外,传言此城建城不长,屡屡被土匪所攻,而废!就因城隍爷在城外,不保护城内!所以被土匪而站!
-----
网友解答:
-----
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体系里,城隍和土地都是最基层的神职官员。土地爷就像现在的村官,城隍则相当于过去的县太爷,比较之下,当然是城隍的权利要大的多。
我国的道教体系很有意思,包括城隍土地爷在内的大部分神仙,都是人民群众自发选举产生的;而以民主自由自称的欧美人的神仙,反而都和祖上的血统有关,人神之间的鸿沟在西方是绝对不可能逾越的。
土地爷的上位简单明了,村里人合计之后,在路口、树下搭个小庙,把选举出来的土地爷名号放进去,一个崭新的土地爷就上位了,用不着向上面汇报。只有城隍这种有正式官职,掌管正式区域的正规神仙,则需要高级神仙的批准,在有的传说中还要参加正规考试选拔,当然候选人一般也是由百姓选举出来,城隍一般是对本地做出特殊贡献,或显灵过的神灵或者名人才能担任。
对于我们平民百姓来说,土地爷就像居委会大妈,事事都管,但权利有限,大多数情况下起到的是一个记录通报的作用。比如本地区又出现了几个妖怪,王二家的媳妇每天晚上要去和李四卿卿我我,张三出去三年了,今年他媳妇却怀孕了这些事情。但土地爷只有记录的权利,却没有处置权。即使是李四要毒死王二,土地爷只能够将记录上报,而不是现身处置李四。所以在民间传说里,我们很少听过土地现身弄死恶人的故事。
另外土地爷还兼职执行处理上头命令的差事,比如辖区内有人阳寿将尽,地府鬼差就会拿着令牌找到当地土地确认人员,再陪同土地一起去城隍庙去办理销户手续,然后才能去勾魂。当然,土地还有向上级提供辖区情报的功能,《西游记》里就记载了唐僧被抓走后,孙悟空就必然会唤出土地,打听作乱妖王的来头,基本上无往不利。
城隍这个词在《辞海》里最初的解释是“护城河”,也叫隍池。古人筑城,必定是依水而建,每城必有沟渠,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城隍的祭祀都是面对护城河或者城墙。当然,那时战乱不止,城墙护城河也的确起到了保护百姓安全的作用,是不折不扣的保护神。所以在民间传说中,常有落水鬼行善做城隍的故事,来源也是于此。
城隍身为带编制上档案领天庭俸禄的正规神职地方官,首先管辖范围就宽的多,他是作为城市的保护神而存在的,一方面城隍老爷要管理着城市死去之人的阴间生活,另一方面还要对阳间人们的所作所为进行监察和赏善罚恶,为小民们是操碎了心磨破了嘴,忙得是脚不着地。
善良的百姓们不忍心让城隍们天天忍受996的生活,于是给城隍们安排了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甘柳将军、范谢将军、牛马将军、日夜游神、枷锁将军等各路直系下属来辅佐帮衬。所以城隍爷是拥有执法权的,做了恶事,自然有日夜有神记录在案,再由枷锁将军前往捉拿,交由文武判官处理。
我国的神话体系和外国神灵最大的区别是,神仙内部和人类社会一样,是存在阶级流动的,如果土地工作负责认真,则很有可能被提拔为城隍,而城隍如果昏聩无能,则很可能会被追责开除,这和血缘论地位的外国神话区别很大。
土地城隍系统从下到上为:
土地——都土地——城隍——都城隍——?
在这个系统里,土地相当于街道办办事员,干的都是跑腿填表的差事,虽然没有处置权,但管辖地面上的气候灾情,丰收厚薄却要背锅负责,也算是苦逼差事。在西游记中我们看到,孙悟空凡是遇见妖王,不管后面是什么后台,都要唤出土地训话,还常威胁要痛打500棍来泄气。所以这种做事实的没权小官最是难当,好事不沾边,出事背黑锅,只有苦劳没有功劳,基本上没有特别的际遇的话,一辈子也难有升迁机会,所以影视形象中的土地公,都是白胡子老头居多,但凡有点本事的年轻人,都不会在这种岗位上混吃度日。
都说当差是鸡肋,那是因为爬的位置不够,如果做到城隍老爷,那就算熬出头了。城隍爷管的是人们赏罚寿禄出行平安,还有地方的水旱疾疫,和官府的政绩以及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谓是权重而位高。当然,城隍爷自身是只抓全盘,传达上天指示精神,具体实事大多是交由底下单位去做。
城隍庙底下下属单位为:阴阳司、速报司、纠察司、奖善司、罚恶司、财神司、注寿司、功过司,从名字我们也能看出城隍的权限之宽。正因为城隍土地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从唐朝末年开始,对于城隍的编制问题官方开始重视。到北宋时期,没有获得官府承认的城隍则不能进入正规的祭祀体系中去,节假日所获香火也远低于合法认证的正规诸神。随着官府的加入,城隍的队伍也愈加庞大,一批有全国性影响的文人学者和名将名相,如柳宗元、秦观、苏轼、狄青等,随着民众为他们立祠建庙、也逐渐加入了城隍之列,人们希望他们的英灵能和生前一样护佑百姓。
到明朝时期,城隍信仰更是到达了顶峰。朱元璋推崇城隍,认为可以利用它来监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因为城隍的存在,能够建立起一种特有的伦理道德标准,和善恶尺度。所以老朱还不辞劳苦,下旨将天下城隍爷册封大小爵位以及品级,大城市的城隍爷的神职为王,职位为正一品。各府、州、县城隍爷的神职分别为公、侯、伯,从而与当地的官署衙门同等级别,这让老百姓理解起来更为简单,信仰也更易为群众所接受。
清朝时城隍神已经处于祭祀中非常显要的位置,与火神、炮神等并列,在神职体系里是直接受天帝所管辖强力神仙,甚至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朝廷还希冀借城隍“神力”来达到“固金瓯,护玉京”的目的,可见城隍神地位之高。
-----
网友解答:
-----
一,天上神界,地下阴间按照人间的基层管理办法,设立了土地庙和城隍庙
神界和鬼界,都是人界的翻版。神界和鬼界在人间派驻的地方办事处就是土地庙和城隍庙。
要说明这种神鬼世界在人间派驻的办事处的作用,就要从古代社会的治安机构说起。
简单地说,城隍庙,土地庙,亭长,就是天,地,人三个世界的搞地方治安的“派出所”。城隍庙称老爷,土地庙称公公,亭长都相当于“派出所”所长。
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
它们都是一夫一妻制。城隍庙老爷有一个老婆,土地庙公公有一个老婆就是土地婆婆,至于亭长,就说不准了。
二,三界在尘世的具体反应,人、神、鬼都想有个立锥之地
自从有了封建社会,各种等级就产生了。远的不说,看看周朝,公侯伯子男一溜排下来,是哪个等级吃哪碗饭,配几个老婆,得多少土地。越到后来,这种观念就越深刻地反应在各种思想之中。
这里不说鬼神是如何产生的,反正人们在产生劳动中,痛苦不堪,就产生了幻想,企图改变自己的悲惨的处境,就寄希望于来世,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善报和恶报这两种见境界,在生做恶,必下地狱——鬼界;做了好事,必上天堂——神界;这两个方面的是由人界的人制造出来的。而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就对此加以改造,成了另一种桎梏人们的工具。他们乐得现成利益,所以就不管了。
于是,天界与人界,或者——还有妖界,就派了使者在人间常驻——在广大乡村的,就是土地庙;在城镇街道的就是城隍庙。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三,那么,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
搞治安的,相当于今天的派出所。
在秦朝,有一种官吏,叫亭长,就是在地方搞治安工作的。刘邦先生就是最著名的一个亭长,他后来当了皇帝。做亭长这段工作对他的成长关系非常的大,刘邦的人际关系就是在这个时候结交下来的。沛县集团的主要人物,都是刘邦做亭长时候的左右膀臂。有些人就是看不起基础小吏,其实最好的基层小吏,就是一方土皇帝。俗话说得好,现官不如现管,谁到了亭长的地盘上,首先要和亭长打招呼,要不,你就办不成事情。谁有进进村,先要找村长通消息,否则,就别想进村了。
这种权利构成的功能,亭长,土地庙,城隍庙是一致的。职责范围,主责权利都差不多。只是服务对象,服务主体不一样。
秦朝亭长无疑是对秦始皇政权服务;土地庙和城隍庙是对神鬼界服务——需要说明的是,道教里面产生神鬼,而佛教里面没有这一说法。所以才有道士出山而捉鬼,道士画符而除妖这些传说。
既然城隍庙和土地庙与人间的亭长都差不多,那么,它们的构成又应该有多少数量呢?
四,谁的权利更大
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这是亭长的有效管理地盘。由此而知,土地庙公公的管理地盘也差不多,城隍庙老爷的管理地盘不及前者,因为城隍庙所处的地方,各种城隍庙太多,大大小小都是官。蛋糕就越分越少了。地盘也就被“推恩分众神”了。
刘邦先生做的泗水亭长就是这个官职。如果是阎王爷派了机构来管理,就相当于土地庙了。
云梦的
秦简
上有“市南街亭”等语。《续汉书·百官志四》刘昭注引蔡质《汉仪》,谓洛阳二十四街,每街一亭,十二城门,每门一亭。
天上,鬼界派了官吏来管理,就是城隍庙所以管辖了。看看,连门都有神鬼来管理,就是门神了,这官就太小了嘛。
再引用一典:《汉书·百官公卿表》则谓十里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此外设于城内或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均置亭长,其职掌与乡间亭长同。
这就说明了城隍庙于城里,是僧多粥少,而土地庙怎么样的是十里地上的土霸王,看上去城隍庙冠冕堂皇,其实就是没落贵族,来不及土地庙烟火长久,源远流长了。
-----
网友解答:
-----
一般情况下,土地管平地及以下和农村,城隍管城市(城门以内的地上物和人),山神管山林内地上物,龙王管水域内。但目前由于经济发展,城村界限,林水界限已不分明,所以,期待他们改革。[红脸]
-----
网友解答:
-----
神祗由民间产生,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并深深地打上了封建时代的印记。“等级秩序”、“官本位”就是很明显的特征。把“神”比作“官”,按其管辖范围、阶位来讲,土地神相当于保长,城隍相当于乡长或县长。土地庙很小,有牌位无塑像,或者有一张画,一对老爷爷老奶奶,很慈祥的样子,还喂了几只鸡;城隍庙很大,城隍老爷有塑像,很威武的样子,面前有神案,两边有衙役。
自写的一首诗《江边新修土地庙》,摘录一段以下:……
有思维的精灵制造出无思维的神灵,无思维的神灵能保佑有思维的精灵?坐享香火的是“天国的保长”,供奉虔诚的是凡间的百姓。”……
-----
网友解答:
-----
城隍庙权利更大!
土地庙,只是迷信传说中,土地公住的地方,这土地公只是管理方圆百里的地方,有的人会祭拜土地庙,给土地公送上水果和糕点,供奉土地公,就是希望土地公在自己管辖地段,保一方平安。
祭拜土地公的,一般都是有开发土地需要的商人,祈求在开发的过程中,工程顺利,人员平安,所以这土地庙的权利很小,土地公也只是等级最低的小仙而已。
在西游记里,大伙都看过土地公的形象,就是个拄着拐棍的老头,甚至在玉帝的蟠桃园里,都有土地公的存在,土地公各有管辖的地段,相互不干涉,这土地公应该有很多个,是玉帝管辖的最小的仙人。
也有人误解土地公和城隍庙里的城隍是同一个人,其实不是,城隍爷是迷信传说里的判官。
在迷信传说中的城隍庙,就是阴间判官,审理阴间亡魂的地方,城隍就是阎罗殿里的判官之一,城隍的权利,比土地公大了很多,城隍的管辖地段,那比土地不知道大了多少倍。
但是城隍庙,挺少见的,一般没有人会去祭拜城隍,都会有点恐惧感,毕竟城隍是个阴间判官,这城隍管得是人死后的世界,十二殿阎罗,就是总共有十二个判官。
其实无论城隍,还是土地公,都只是封建迷信里的,在现实里也是不存在的,城隍和土地公,也只是在神话里出现的。
-----
网友解答:
-----
在道教文化信仰地区,土地和城隍都是不可缺少的守护神。有山林存在的地方就有山神,同样有村庄的地方也有土地的存在。
土地是最底层的神,除了保护一方平安之外,还要听令于高阶层的神衹们差遣。
而城隍则是在有城的地方才有庙的存在,城隍属于正神一类,同是城隍爷官阶却不一定相同,因为县有县城隍,州有州城隍,城隍爷的官职取决于所处的城是大城还是小城。
城隍爷有指挥辖区内大小土地佬的权利,自然职位比土地爷高了许多。有人居住的地方就能建立土地庙,城隍庙建立却有着严格的限制。
县以上的城市才能建城隍庙,城隍庙绝不会建在村镇里,而每个村镇却可以建有自己的土地庙。
以县城隍官职来看,相当于县长的地位,而土地更象是村屯长,他的权利远管不到城里,而城隍则可指挥大小土地爷,由此来推定城隍权利远大过土地爷。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