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
如何评价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
-----
网友解答:
-----
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是要告诫后来者汲取历史教训,亲民爱民,廉洁执政,杜绝贪腐,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郭先生这篇文章,立意高远,视野宏大,追忆历史兴亡,警示现实世界,影响极其深远,思想极具价值。
毛泽东同志非常赞同郭沫若的观点,该文被列为中国共产党延安整风必读文章,就是要告诫中国共产党人,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戒骄戒躁,以敬畏之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联想到毛泽东和黄炎培先生的窑洞谈话,提出了如何避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提问者精彩,回答者更精彩,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避免兴亡周期率的方法,那就是“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同志的回答精彩,用一句话诠释,就是他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曾经肃然而谈,“谁搞腐败,我就割谁的脑袋,我毛泽东搞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袋”,他也是这样做的,严格管束各级干部,带头杜绝特殊,身为最高领袖,自己的亲朋好友没有沾到毛泽东的光,他资助的亲友,都是拿自己的工资和稿费,没有给子女留下一文一钱。没有高洁的品德,没有自律的行动,没有胸怀天下黎民百姓的家国情怀,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是无法做到这些的,毛泽东赢得了亿万人民的爱戴和崇拜,不是凭空而来,是有渊源和根据的。
开国之初,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黄钟大吕般的警告:“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总是能够看的更远,更为透彻,这一句话预测了七十年,今天的中国,今天的民族复兴伟业是极其伟大的,是值得骄傲的,但是,要铭记毛泽东主席的告诫,脚踏实地,清廉如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会赢得人民的拥护,就会无往而不胜!
-----
网友解答:
-----
《甲申三百年祭》是毛主席都向全国人民推荐的一部书,用此书告诫全国人,胜利时不要骄傲,生活更不要腐败。
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与3月19日推翻了大明王朝,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然而李自成并没有过上好日子,4月份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领兵20万迎敌,结果战败退出北京城,10月,顺治入关,从此开始了大清王朝。
李自成从起事开始,一直风雨无阻,几十年的时间最终推翻明朝,然而进入京城也才40天,最后却败走西安,可以说一输回到解放前。
因为1644年是甲申年,所以郭沫若于1944年写出了《甲申三百年祭》。这本书从历史的角度上阐述了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最终的失败,主要就是分析了崇祯皇帝和李自成两个悲剧人物,崇祯虽是悲剧人物,煤山自缢也博得了后人的同情,崇祯皇帝想要有一番作为,然而却经常在嘴上说说,明朝接连几年干旱、蝗虫灾害不断,人民已经到了吃树皮,人吃人的地步,百姓都愿意起兵造反。崇祯屡屡下《罪己诏》,还亲自求雨,显得十分虔诚,可是当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打开了皇帝库房,竟然发现“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
如此多的金银珠宝,如果能够发放出来,救民于水火,或者自己少吃两顿、少玩两次,也不至于闹成如今这样的悲剧,百姓安居乐业谁还会跟着起义?这便是崇祯的悲哀,崇祯经常说自己爱民如子,事实上却从不做出实际行动。
再来说说李自成,作为农民起义领袖,郭沫若指出,李自成在进京之后,全部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大家都以为天下太平,李自成也一直忙着筹备登基大典,为官者也都想着自己要做什么官,手下的几十万大军更是没日没夜的抢掠民财,尽情玩乐,完全忘了当初的军纪,只派了几千士兵在山海关镇守,完全没有一丝居安思危的观念。
李自成倒是将自己约束的还可以,然而就是太放纵手下,还有一点就是有些骄傲,听不进良言,最后竟然杀了将军李岩,李岩一直都是进谏忠言的良将。
从《甲申三百年祭》的内容来看,无疑是劝人们将历史当着是一面镜子,甚至是一部教科书,要借鉴,大致是让人记住胜利之后要清醒;不要贪图享乐,生活腐败;要听的进良言,即使忠言逆耳,不要盲目自大;最后就是不要脱离实际,更不要脱离人民群众。
就像有些网友说的,郭沫若的为人抛开不说,但是作品是不错的,《甲申三百年祭》确实值得一看。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
网友解答:
-----
好。
-----
网友解答:
-----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撰写的一篇短文,主要内容是阐述了1644年(甲申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城,200多年的大明江山就此寿终正寝,后又匆匆撤出北京当了几天皇帝的经过。
本书最令人感慨的是郭沫若把这场农民革命运动的结局认为是一场悲剧,是李自成以及农民军自身的缺陷和问题造成这样一种后果;而且还认为农民军内部的争斗和倾轧,造成了几个领导人李岩李信等人的出走和消亡给农民军带来巨大的损失,是李自成农民军大悲剧中的小悲剧。
郭沫若似乎要告诉当年年轻的中共领导人一个道理,打天下不难,坐天下难。同甘共苦不难,分享胜利果实难。
此书出版在延安引起很大反响,成为延安整风运动的一篇教材。若干年之后仍成为一本教材广泛使用。
-----
网友解答:
-----
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以政论文形式出现。
首先从命名看:既然称之为:“甲申三百年祭”,那么作者的文体定义就是《祭文》。祭文相当多的时候都是作为政论文出现。中国五千年来,留下祭文成千上万,谁人把祭文当历史论文了?称其为“祭”,说明作者本身根本就没有想把它当做历史论文。
从文体看,作者根本没有采用历史论文的体裁,今人想从引经据典上超过前人,应当是比较容易了。(当然还不是易如反掌。)以今天的条件苛求前人,未免不够公允。
应当说:郭沫若写《甲申三百年祭》显然是比较严谨的。虽然考据的确略显不足。但是,该文写作时间仅仅一个多月,当时大半河山沦陷,在重庆藏书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郭沫若在该文中引用了:《明史》的<流贼传>、<马世奇传>、<李自成传>、<刘理顺传>等文;《明季北略》的<备陈大饥疏>、<钱士升论李琎搜括之议>、<李岩归自成>、<李岩作劝赈歌>、<李岩劝自成假行仁义>、<宋献策及众贼归自成>、<吴三桂请兵始末>等章节;以及《明亡述略》、《烈皇小识》、《剿闯小史》、《芝龛记》、《甲申传信录》等史籍的大量原文字。可以说他做到了在其历史条件下的最大努力。
-----
网友解答:
-----
说老实话,要是没有这篇《甲申三百年祭》,我对郭沫若是不屑一顾的。
我曾经不止一次说过,郭某人的文章诗词,唯有《甲申三百年祭》可读。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个人看法,也不能就此定论郭某人的全部。
这篇文章是大学的课文。还是当年延安整风时期,被毛泽东拿来教育全党的警示文本,对及时肃清党内流毒,整肃全党的作风起到了至为关键的引领性作用。
这是一篇政论文,也可以看成是一篇考古文,还可以当成一个有趣儿的故事。
文章对准的目标,是曾经横扫天下、埋葬了大明三百年基业的闯王李自成以及部下的所作所为,为了雁行有序飞黄腾达,不惜擅杀功臣大将,自毁万里长城,直接造成刚刚建立的政权一夜之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血的教训实在可以训示千秋万代,子子孙孙。
文章对李岩、李信两个能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对宋应星、刘宗敏等所谓干成良将,甚至是李自成本人的做法深恶痛绝,哀其无佞,道德沦丧,做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和揭露。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和考据,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判断,给出了亡国、亡命的理由,也抨击了时下的作风与其相类之处。
这篇文章我一口气看了三遍,还觉不过瘾,又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对我本人提升对大顺政权的更迭了解、彻悟大有裨益。
如果可能,奉劝读者诸君也能翻一翻看一看,或许会找到自我完善、自我拔升的蛛丝马迹。
图片来自网络
-----
网友解答:
-----
郭沬若《甲申三百年祭》道出了中国历史历代王朝的经验与教训及死结,要解除这样死结,正如毛主席所说只有让国家的权力回到人民手中即人大常委会,让人民监督政府,这个政府才能长盛不衰!
-----
网友解答:
-----
比今天所谓的历史学家,强太多了。
-----
网友解答:
-----
毛主席將《甲申三百年祭》列為中共中高級幹部必讀的延安整風運動攵件。我等草根學學就好,評論,就算了。
-----
网友解答:
-----
当今更有意义
-----
网友解答:
-----
核心: 政论统治者当前车之鉴,以李自成为尤。
------------------
推荐阅读:
听说当年德国东西合并后,北约用米格29与F16超近距离战斗,结果F16完败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