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发生过哪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发生过哪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
网友解答:
-----
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1948年12月5日攻克密云,歼敌6000多,这应该是个不小的胜利,没想到先遣兵团非但没有得到表扬,反而受到毛主席的严厉批评。
因此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攻克密云的战斗,也成为费力不讨好的典型。
1948年11月下旬,辽沈战役激战正酣,华北解放区兵力空虚。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派遣鄂友三的整编骑兵师以及郑廷锋的第九十四军共10万余人,在保定集结,准备偷袭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
保定距离西柏坡近在咫尺,机械化部队朝发夕至。幸亏中共中央提前获知情报,毛主席及时发布了一条《蒋傅军妄图偷袭石家庄》的新闻。傅作义知道行动计划败露,无奈终止了偷袭计划。
毛主席用空城计退去敌人10万大军,却也着实把人惊出一身冷汗。为了让傅作义不敢再继续轻举妄动,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刚刚结束,东北野战军便以四纵、十一纵组成先遣兵团,提前入关牵制傅作义集团。
而当时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淮海战役已经打响,傅作义集团有弃守平津南逃的迹象。为了吸引傅作义集团留在原地,毛主席首先命令徐向前的华北第一兵团暂缓攻击太原,对太原围而不攻。
然后命令杨成武的华北第三兵团结束对归绥的包围,归绥是傅作义的后方基地,攻克了归绥,会让傅作义放弃西窜的念头而一心南撤。
第三条命令就是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穿插到北平和张家口之间。
11月29日,杨成武兵团突然包围战略重镇张家口,国民党首军第十一兵团司令官孙兰峰向傅作义求援。
傅作义为了确保西撤路线畅通无阻,急令嫡系第三十五军星夜驰援张家口。
第三十五军是傅作义集团的王牌部队,相当于蒋介石的5大主力,白崇禧的第七军。齐装满员,全美械装备,号称王牌中的王牌。
11月30日,第35军抵达张家口,解放军杨成武兵团不战而走,第三十五军不费一枪一弹就解了张家口之围。
这所有的一切,都在毛主席运筹帷幄之中。只要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穿插到位,就能让傅作义和他的嫡系35军从中间隔断。
控制住35军就等于抓住傅作义的命根子,35军身陷重围,傅作义就是想走也舍不得走。
但谁也没想到,在关键时刻,被寄予厚望的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贻误了战机。
先遣兵团的任务,是切断平张公路,但是部队路过密云时,得知城内只有一个保安团在据守。
密云县城依山傍水,是平(北平)承(承德)铁路线上的军事重镇,潮白河上的重要渡口,历来为华北至东北、冀东至平北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于是先遣兵团首长想顺手牵羊,把密云拿下来。
四纵司令员吴克华命令先头部队第十一纵队第31师攻击密云县城,结果该师鏖战一天,只扫清了外围据点。审问俘虏才知道,城内守军不只是一个保安团,还有蒋介石嫡系13军第155师的三个团也在城里。
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首长这才意识到,攻克密云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于是命令已经度过潮白河的四纵32师回过头来,与31师一起“啃骨头。”
总攻于5日佛晓发起,至黄昏全歼守敌,占领密云县城。
攻克密云,歼敌6000多人是一个不小的胜利。但是这一行动也直接导致两个后果,一是被敌人察觉到东北野战军已经秘密入关。第二就是耽误了切断平张线的时机。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在攻打密云时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已经不能按军委规定的时间,准时的赶到怀来、南口一线。
傅作义得知密云被攻克以后,大吃一惊,急令第三十五军军长郭景云率领部队马上回师北平。
毛主席得知傅作义第三十五军于6日下午乘车撤离张家口。而华北野战军第三、第二兵团没能组织有效的阻击;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尚在预设阵地百里以外,不由得勃然大怒。以少有的严厉口气,批评了这三个贻误战机的兵团首长。
幸好华北野战军第四纵队第12旅和少数地方部队,在35军返回北平的路上构筑层层阻击阵地。
狂妄自大的35军军长郭景云,根本没有把这些阻击部队放在眼中,一心想打个漂亮的歼灭战给傅作义瞧瞧,在不到60公里的道路上,足足浪费了两天时间。
等郭景云意识到大事不妙时,已经为时已晚,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在东野4纵炮兵团的支援下,于12月22日发起总攻,傅作义第三十五军全军覆没,郭景云兵败自杀。
-----
网友解答:
-----
1946年,苏联遭遇了极少见的旱灾,结果主要产粮区的粮食都严重减产。
这其中就包括乌克兰。
但是当时苏联百废待兴,而且还有新加入阵营的东欧诸国,所以不但没有减少对乌克兰粮食的征集,反而增加了对乌克兰粮食的征集。
当时担任乌克兰一把手的赫鲁晓夫记录了一位集体农庄主席向自己求援的信件:“
赫鲁晓夫同志,我们已经完成了上交国家粮食的定额任务。我们什么都交出去了,自己已经一无所有。我们深信政府和党决不会忘记我们,将会给我们援助的。
”
但是,此时赫鲁晓夫也无能为力,因为采购的粮食全部上缴国库,而动用粮食的大权又集中于莫斯科。
结果就是1946年乌克兰地区因为粮食过度征收,而且又没有相应的赈济措施,在当地发生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也使得乌克兰人对苏联以及俄罗斯印象变得很差,可以说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矛盾,最初就是过度征粮所导致的。
而从乌克兰征收走的一部分粮食,被斯大林拿去支援新加入己方阵营的波兰了。
因为1946年,波兰部分地区也遭受了旱灾,也出现了粮食减产现象,只不过没有乌克兰那么严重,也不用像乌克兰一样要上缴那么多粮食。
然而,得到斯大林粮食援助的波兰并不感激苏联,并不是出于什么政治原因,纯粹是波兰人吃不惯乌克兰黑麦。
根据《赫鲁晓夫回忆录》披露,当时波兰人还嫌弃苏联给的黑麦太难吃了:
尽管波兰并没有遭受苏联个别地区、特别是乌克兰所遭受的那种灾害。我记得,当时万达·华西列夫斯卡娅去了一趟华沙--她母亲住在那里,回来后愤愤不平地讲述了波兰人如何怪怨苏联不仅向他们供应小麦,也供应黑麦。波兰人吃不惯黑麦面包。
万达·华西列夫斯卡娅可是亲眼看到过当时我们在乌克兰过什么日子。斯大林给波兰提供援助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炫耀:瞧,苏联拥有无穷无尽的能力。
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费力不讨好”的行为,过度征收粮食,导致乌克兰人不满意;而把乌克兰的粮食拿去支援波兰,波兰人也不满意,因为嫌弃太难吃,事实上如果波兰不加入苏联阵营,立刻就能享受马歇尔计划的好处,能吃到白面包。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出现的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可以说数不胜数,它不仅发生在大人物身上,平民百姓中也会经常遇到。
忠臣在昏庸主子手下工作,都会做事不讨好。
比如,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当时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在政治丶经济丶军事等领域全面进行改革,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因此很受秦孝公的赏识,赐予他商於十五邑,封号为“商君”。
但是,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公子虔诬告陷害商鞅谋反,商鞅死后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杀。商鞅忠心耿耿为秦国做事,结果是这样的可悲下场,这不是费力不讨会吗?
再是宋朝抗金英雄岳飞,可谓对皇帝忠诚不二,一生为国家出生入死。但皇帝赵构无能对奸臣秦桧的诬告是非不分,结果岳飞被屈杀,这也是费力不讨好。
发生在官场上做事不讨好的例子太多了,这里不再赘述。
发生在百姓身上费力不讨好的事更比比皆是,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
比如,朋友有了困难,你借钱给他,事后不认账了。再如,你见到陌生人打架,出于好心去劝架,却被一方认为是对方一伙的,劝架不成反挨了打。还有,幼儿在你面前摔倒了,好心把他抱起,却被家长认为孩子是你碰倒的。
诸如此类,原因五花八门,人一生谁沒遇到过出力不讨好的事呢!
作为一个普通人,只要自己做事问心无愧就够了,要求别人都能理解是不现实的。
-----
网友解答:
-----
古今中外,历史上“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比比皆是。要在这小小篇幅里一一例举,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作为后人,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分析“费力不讨好”的背后原因上,才对自己的成长或成功有利。
所谓“费力不讨好”,大多是因为,其主要人物,只从“需要”出发,而本不顾及对谁人不利。比如:商鞅变法,是为了奠定秦皇统一中国的需要;屈原力建“齐楚联盟”是为了抵抗秦军进犯楚国的需要;岳飞抗金,是为了保住大宋江山的需要。如此,等等,必然触及某些人的利益;有的,还有功高盖主之嫌。
依据“枪打出头鸟”的规律,出头做事的人必然遭到反对者的嫉妒、反对或打击。依据“做的多,错的多”的规律,只要做事,必然触及某些人的利益,必然给既得利益者提供反对的口实。既得利益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就会想方设法地破坏改革,残害忠良。除了上面所举的例子,还有众多周知的“火烧庆功楼”等,都是费力不讨好的典型事例。
细研中外历史,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按鲁迅的说法,满纸写着的只有两个字“吃人”。我们一般人的认识则是:忠臣良将基本没有好下场。
-----
网友解答:
-----
“借荆州”本是鲁肃极高明的一项战略,但却被孙权认为借地给刘备是鲁肃的重大失误。
三国大势,魏强而吴、蜀弱,吴、蜀两国唇齿相依,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与曹魏抗衡,在这一点上鲁肃比孙权、周瑜看得都要透彻,所以鲁肃是一个坚定的孙刘联盟派。
在鲁肃的极力斡旋下,孙刘两家结成联盟,打赢了生死存亡的赤壁之战。战后,刘表的荆州一分为三,曹操占据了北部的南阳郡和南郡的襄阳等部分地区;孙权占据了中部南郡的大部和江夏的部分地区;刘备占据了江南四郡。
江南四郡居住的大部分是武陵蛮,经济十分落后,刘备要想实现诸葛亮规划的“三分大计”,就必须向西取得益州做根据地。而南郡正是通往益州的门户。所以,刘备一定要取得南郡。
为了取得南郡,刘备已经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他不惜以身犯险,亲自到京口面见孙权,希望凭借盟友兼妹夫的身份劝说孙权将南郡借给自己。当时周瑜正是南郡太守,周瑜不仅反对借南郡,还劝说孙权趁机扣留刘备;鲁肃认为北方曹操威胁还没有消除,应该利用刘备对抗曹操。孙权虽然没有借南郡给刘备,却也没有扣押刘备。
不久,周瑜去世,鲁肃接任了周瑜东吴大都督之职。鲁肃认为曹操势力强大,不可能单独与之对抗,东吴也没有完全掌握荆州的人心,不如先把荆州让给刘备,利用刘备安抚荆州人心,也让曹操多个敌人。而且荆州东部江夏郡和长沙郡的汉昌在东吴手里,相当于攥住了荆州的脖子,并不能威胁到东吴的利益,因为是借地给刘备,在索回的时候,包括刘备已经占据的四个郡都能要回来。
后来,东吴为什么能够理直气壮的向刘备声索整个荆州,完全是鲁肃的功劳。而且曹操在听到孙权借荆州给刘备的时候,惊的把笔都掉在了地上,这从侧面也证明了鲁肃这一决策的高明和正确。
但是,这一决策却不被孙权理解,以致在鲁肃去世回后,孙权还耿耿于怀,认为鲁肃主张在赤壁抗击曹操是其功绩,而劝借地给刘备是其短处。
-----
网友解答:
-----
古今中外,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屡见不鲜,有的甚至都成了大家耳熟闻听的成语笑柄。
如春秋是战国时期孟子的献公孙丑偃苗助长,就是一个蠢货典型费力不讨好的行为。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政改制。他实施的新政用现在有些人的话来说,就典型穿越的现代主义改革家思维理念。
他是废除奴隶制,实行土地国有盐铁以及酒类国家专营,等等一系列新政。最令大家熟悉的就是他干了一件用现在人的话叫金融体制改革的王莽铸新币。王莽铸新币一会儿是半两一会是五珠一会儿是金错刀,最后甚至开始铸造复古的产币以及刀币,他是折腾来折腾去折腾去折腾来………!他是能干的荒唐事都干了,最后几乎得罪了所有的社会阶层,是典型的费力不讨好。最后终于把自己的脑袋给折腾成为了东汉皇室国库里的宝贵收藏品。
北宋王安石的改革也是典型的费力不讨好,他的改革不仅触及到了贵族是身阶层的利益而且同时也加重了底层群众的赋税压力最终,在以欧阳修为主的势力的排挤以及打压下不了了之。
西方国家近代史上典型的费力不讨好就是法国帮助美国打赢了与美国的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以后新成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却是并不买法国人的账。而法国在出人出钱帮助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也花费了数千万金法郎的战争投入,这给法国路易波旁王朝造成了极大的财政压力,这也为日后的法兰西大革命路易16上断头台埋下了伏笔。
-----
网友解答:
-----
战国范增是一个,不是霸王一意孤行,也不会断送了性命。
范增,秦朝末期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秦末著名政治家。
范增在七十岁的年龄上热烈地投身于反秦斗争,决心为反秦事业贡献余生,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义军将领出谋划策,对陈胜失败之原因的分析虽然不是非常正确、全面,但提出扶立楚王后裔的建议,使反秦斗争获得了一面新的旗帜,对团结和协调各地的反秦力量,促使反秦斗争重新走向高涨都有积极的意义。另外,义军将领多是行伍出身,范增的加盟,不仅是人才的增加,而且改善了领导集团的能力结构,对楚国的反秦斗争大有裨益。由于他年龄为大,项羽后来对他以亚父称之。
范增为了项羽的霸主事业鞠躬尽瘁,并且看到了刘邦是项羽夺取天下的最大对手,多次向项羽阐明杀掉刘邦以绝后患确保江山的利害关系。但是,项羽为人注重义气,多疑且自大,一方面认为杀掉刘邦是不义之举,不利于自己重情重义的名声。另一方面自大地认为刘邦无论在才智还是军事策略上尚不足以对自己夺取天下的事业造成威胁。迟迟不肯杀掉刘邦。陈平的反间计轻易就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疏远和猜忌,范增作为一介忠臣,为项羽鞠躬尽瘁的忠心和苦心却换来项羽的疏远,范增只能感叹未能遇见明主。在范增死后,项羽在其他谋臣的劝谏下才意识到范增的一片苦心和自己对范增的误解。
范增死后二年,项羽的军队被刘邦、韩信、彭越的联军击败,退至垓下(今安徽省固镇县濠城镇)。不久,项羽逃到和县乌江,自刎而死。刘邦以“楚汉战争”的胜利者,登上了皇帝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强大的汉朝。刘邦总结项羽失败的教训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三国蒋干是第二个,为了曹操去偷书。
赤壁之战前夕,蒋干向曹操毛遂自荐去江东说服周瑜投降。
原来蒋干和周瑜是老同学,蒋干对曹操说“愿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周瑜来降,”曹操大喜,说:“还等什么,烦劳先生赶去吧!”于是蒋干登小舟去了江东。
老同学相见自然寒暄一番,到了晚上,周瑜设宴招待蒋干。此时周瑜心中早已明白蒋干来这里的目的,无非是为曹操当说客。
周瑜灵机一动,决定巧施反间计,利用蒋干除掉前些时投降曹操的东吴水军都督蔡瑁和张允,如果二人为曹操训练和传授水军知识就麻烦了。
二人各怀心腹事喝起酒来,喝到半夜,周瑜假装烂醉如泥,把事先伪造写好的蔡、张两人的密报故意放在桌上,制造一种蔡、张是周瑜派到曹操大营中卧底的假象。
蒋干果然中计,天亮偷了密信,驾起小舟偷偷回了曹操大营。
曹操见到密信后,信以为真,于是砍了蔡瑁和张允,曹操无疑自断手臂。这是蒋干干的第1件蠢事。
后来,周瑜要用火攻曹操,首要条件就是曹操必须把所有的大船用铁锁链连在起来。但是这个“连环计”由谁来向曹操提出来的?
周瑜想到了庞统庞士元。但是谁能把庞统推荐给曹操呢?
就在愁肠百结时,蒋干再次来到江东找周瑜。原来第一次失败后,蒋干不服气,再次向曹操请示说降周瑜。曹操很佩服蒋干的执着,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蒋干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周瑜决定再利用蒋干一次。于是马上把庞统关押在一个破败的院子里。
周瑜假装恼怒上次蒋干盗书一事,不由分说也把蒋干关到了那个破败的院子里,这就为蒋干见到庞统创造了条件。
果不其然,蒋干和庞统一见如故,上次是偷书信,这次蒋干把庞统偷了出来。
第二天天刚亮,蒋干驾着小舟载着庞统来到了曹操大营。
接下来庞统向曹操献上“连环计”,曹操依计而行,最后周瑜火烧战船大功告成。
-----
网友解答:
-----
明朝王阳明用奇谋,(制作了1万多个免死牌,扔到江中,乱敌军军心),花很少的银子,打败叛军朱宸濠,使黎民百姓免遭涂炭。皇帝不但不领情,还嫌没给他御驾亲征亲自抓住叛贼的机会,真是费力不讨好。
-----
网友解答:
-----
中国建日本街,日本学校这肯定会被以后的史学家不耻的。
-----
网友解答:
-----
隋炀帝修运河
-----
网友解答:
-----
比如,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当时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在政治丶经济丶军事等领域全面进行改革,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因此很受秦孝公的赏识,赐予他商於十五邑,封号为“商君”。
但是,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公子虔诬告陷害商鞅谋反,商鞅死后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杀。商鞅忠心耿耿为秦国做事,结果是这样的可悲下场,这不是费力不讨会吗?
再是宋朝抗金英雄岳飞,可谓对皇帝忠诚不二,一生为国家出生入死。但皇帝赵构无能对奸臣秦桧的诬告是非不分,结果岳飞被屈杀,这也是费力不讨好。
发生在官场上做事不讨好的例子太多了,这里不再赘述。
------------------
推荐阅读:
指鹿为马的赵高,明明已完全掌握朝廷,为何还能被子婴轻松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