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网友解答:
-----
个人觉得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根本就没有失败,因为诸葛亮达到了自已的目的,既然目的已达到,怎么能说失败呢?
在讨论诸葛亮是否失败之前,是不是需要明白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先比较一下魏、蜀、吴三国的实力,魏国占据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州,三分天下有其二,人口有四百多万人,带甲武士约40万左右,吴国占据荆州、扬州、交州三州之地,人口有230万人,士卒有20万左右。
而蜀汉仅仅只有益州一个州的地盘,人口不到一百万,军队约10万人左右,比较一下发现,蜀汉实力只有魏国的四分之一,东吴的二分之一,凭什么诸葛亮敢北伐?
这么弱的实力,按照 一般的人想法来看,能自保就不错了,诸葛亮还要北伐,这不明摆着送死的,但是你从诸葛亮历次北伐来看,反而是诸葛亮围着魏国打,魏国要么是不出战当缩头乌龟,要么是与蜀汉打消耗战。
经历过战争的人,就会明白,在战场上进攻的一方,是需要占据绝对的实力上风,才有能力作为进攻一方,否则只能防守,这种种反常不觉得奇怪吗?
唯一的解释就是:
弱小的蜀汉希望战争消耗魏国的实力,而强大的魏国却希望休养生息,以恢复元气,就形成了这种异常的现象,当然不排除诸葛亮强大的个人能力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
魏国的人口是蜀汉的四倍,地盘是蜀汉的九倍,魏国的基本盘非常大,如果蜀、魏不开战,用不了几年,魏国的实力将是蜀汉的5倍、6倍、8倍、10倍,甚至数十倍,比休养生息,魏国不知道有蜀汉有利的多,这也就是魏国不希望开战的原因,同时也是诸葛亮执意开战的原因。
那么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扰乱魏国的休养生息,打击魏国的边境,让魏国带来战争负担,希望引起魏国的内乱,万一抓住机会击败了魏国,说不准蜀汉还有更大机会呢!
诸葛一生唯谨慎,他不会制定不切合实际的战略,所以魏延激进冒进的子午谷奇谋是不可能会采纳的,而且诸葛亮在历次北伐中,蜀汉都没有较大的损失,不仅损失少,而且诸葛亮北伐还收获了不少。
第一次北伐,俘虏了陇西上千户百姓到汉中,第二次北伐,斩了魏将王双,第三次北伐,抢夺了武都、阴平二郡,第四次北伐,把司马懿狠狠的打了一次,砍了魏军首级三千多人,缴获战利品角弩、玄铠各三千多张,还把一代名将张郃给解决了。
诸葛亮达到目的了吗?达到了消耗魏国的目的,至少让三国统一的时间延续了30年,那怎么能说诸葛亮失败呢?
事实上,诸葛亮不仅没有失败,而且收益颇多,
一是稳定了蜀汉的向心力,对外战争从来就是分解内部矛盾的一剂良药,蜀汉内部在多年的战争中,获得了平静和安宁,不信,你回过头来看看魏国与吴国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内斗。
魏国有曹爽、司马懿争权,高平陵政变,淮南三叛,等一系列内部争权夺利的事变,东吴有权臣杀权臣,皇帝杀权臣,权臣杀皇帝等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宫廷政变,只有蜀汉是最稳定的政权,无叛乱,无内斗,至少表面上相安无事,这都是诸葛亮的目的啊!
二是诸葛亮借战争之际独揽大权,诸葛亮虽揽权,但并没有逾越,仍然守着臣子的本份,所以还有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相,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奇故事。
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没有失败,何来原因?
-----
网友解答:
-----
谢头条!原因一,战法单一。从一个方向硬攻,犯了战法战术之大忌。进攻作战讲求的是有主攻和助攻,这样才能相互掩护和配合,达成战术上的突然性,让敌人不知所措,左右难顾,最终失掉防守。六出祁山,基本上一路纵队投入战斗,进攻目标和意图很明确,等于敌人已做好防守的一切准备,等着蜀军前来进攻,看似主动进攻,实为被敌人布置好口袋往里钻,幸亏诸葛亮在战术上胜司马懿一筹,否则会造成全军覆没严重后果。
原因二。准备不足。除第一次有充分准备外,其余几次几乎都是仓促出兵,特别是第三次,在第二次北伐结束还不到一年,第二年春便实施第三次北伐,原因是东吴在东边击败了曹魏,打了胜仗,诸葛亮于是决定趁机组织第三次北伐,由于准备仓促,此次北伐很快就结束。准备不足和免强而为,是诸葛亮第二到最后一次北方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
原因三,保障困难。由于成都、汉中到岐山、陈仓等地路途遥远,而且都是山路,要供应约十万人马的粮草保障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加上古代粮草运输没有现在发达,完全靠人马驮运,后勤保障极其困难,即是后方粮草多多,也很难就很快能运到前线,故古人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讲的就是打仗打的就是后勤保障,蜀军第二次北伐无功而返的主要原因是粮草供应不上所致。
原因四,人才缺乏。除了诸葛亮外,没有几个人能独当一面,能临机正确判断和处置军情,全凭诸葛亮一个人智谋,最终把孔明在五丈原累死,反观曹魏,司马懿、曹真、郭淮等人人都敢于诸葛亮叫阵。
原因五,敌强我弱。蜀国自夷陵之战后,元气遭到大伤,后来虽然在孔明治理下国力有很大增强,但要和强大魏国对阵,还确实有些力不从心。魏国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密度大,经济繁荣,人才济济,国力明显比蜀国强大,而蜀国,毕竟是偏僻之地,周边少数民族群居,人烟稀少,环境复杂,交通困难,经济不好,不能为北伐提供强有力的人力物力财力兵力和其他后勤保障,军事上人才青黄不接,不能对曹魏形成多路进攻,单从一个方向难一奏效。
-----
网友解答:
-----
在中国历史上“神机妙算,智慧过人”那都是诸葛亮的代名词,否则刘备也不会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但是话又说回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出兵北伐也是忠君爱国的表现,奈何都以失败告终,最后病死在五丈原。
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的原因要从多方面来分析。首先,从诸葛亮的用人不善一方面来说,诸葛亮在六出祁山时原本士气高涨,粮草供应充足,军队训练有素,战势可谓一片大好。但是正当万事俱备之时,半路杀出个不听话的马谡。然而,刘备在去世之前早就提醒过诸葛亮,马谡之人高傲自大,不可重用,但是诸葛亮还是错用了他。导致诸葛亮丧失最重要的战略地位街亭,将蜀国陷入危难之中。最后为了安抚朝野上下,整顿军纪,诸葛亮被迫挥泪斩马谡。后被司马懿占了上风,掌握了战事主动权,逼得诸葛亮用“空城计”逃过一劫。
其次,从敌方力量来说。当时对抗诸葛亮的是足智多谋的司马懿,司马懿对诸葛亮甚是了解。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这一点上司马懿略胜一筹。让粮草不济的诸葛亮大军因为一张免战牌而退兵。
第三点,这也是诸葛亮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因为长期北伐,兵力和粮草严重匮乏,且都败兵而归,这不仅让前线将士们没有物质支撑来源,也让整个蜀国上下失去战斗的积极性,没有了信心,便可不战自败。
最后,也是因为诸葛亮凡事都亲力亲为,而遭多次战败的他,自责没有完成刘备的嘱托,而身心疲惫,积怨成疾,最后身体抱恙,无力回天,失败成定局。
-----
网友解答:
-----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讨论过很多次了。也是很多人最困惑的问题。
阿呆不才,一介草民,斗胆分析一下。
第一、诸葛亮北伐的目的。
很多人要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分析吗?《出师表》里不是说的很清楚吗?“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诸葛亮说的。
事实上真是这样吗?前面还有一句:“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这句话是说,我诸葛亮辛辛苦苦不畏艰险,平定了南中,现在兵马都很足。这有个问题:诸葛亮是丞相,主管政务的,军务应该是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的事情。为什么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之后,就赶紧要北伐呢?这是因为,没有北伐这个事情,你诸葛亮就得把兵权还回去,交给李严,你老老实实呆在成都。
事实上,诸葛亮如果交出军权,呆在成都,是很危险的。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整个蜀汉集团内部的权力争夺是很厉害的。诸葛亮的荆州派势力已经大不如前,刘璋旧部的东江派,以及蜀地本土派,都在争夺控制权。枪杆子里出政权,谁握住兵权,谁就占据主动。那么,现在兵权在诸葛亮手里,他要想继续拿着不交,就只有一个理由:北伐。
第二,当时的局势适不适合北伐?
其实,诸葛亮在当时的《隆中对》中就提出:“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蜀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屏障。北边有莽莽八百里大秦岭,东边有长江三峡的险峻,西边是茫茫雪山草地不毛之地。是一片世外桃源。
再者,自从刘备去世后,到诸葛亮北伐前,这段时间,蜀汉政权刚刚稳固。“益州疲弊”,的确,原本的天府之国,经历了频繁的政权更迭,加上几次大的战役,人口锐减,耕地抛荒,经济状况十分脆弱。借助着天然屏障的护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应该是第一位的。北边的曹魏也是人事更替,无力进攻蜀汉。东边孙权只求自保。蜀汉有相当好的修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劳师远征,以自己弱小的力量,去翻越秦岭打击以逸待劳的强大势力,明显是不明智的。
第三,诸葛亮北伐带来了什么?
诸葛亮的北伐,次次失败。但是,却让诸葛亮以北伐的名义,调动了全国上下,并且因为北伐,轻而易举地灭掉了以李严为代表的东江势力,李严被贬为庶民。本土同样在才能上比肩庞统、法正的彭羕也被下了大牢。蜀国上下,没有人敢对诸葛亮的北伐再说三道四。
诸葛亮北伐,过早的北伐让蜀汉耗尽了财力,,使其相对弱小的军事经济实力更加弱小。连年战争,浩大的军事开支,加上币材紧缺,使蜀汉不得不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必然会引起物价飞涨。同时蜀汉国民对长期的战争也极为厌恶,千方百计逃避兵役。有资料表明,由于诸葛亮连年出兵北伐,兵员不足,遂调各郡兵补充北伐部队,然而各郡大约是以各种借口为由而拒不发兵,形成了“多不相救”的局面。诸葛亮死后,军队中大量的士兵和职业兵户更是纷纷逃亡,做为地方长官的吕乂,数年中仅在一个蜀郡就查出了万余名逃避兵役者。至蜀汉后期姜维北伐期间,蜀汉已经出现了“经其野民皆菜色”的景象,可见连年北伐对蜀汉经济造成的伤害之大。
第四,诸葛亮死后,刘禅果断叫停北伐,使得蜀国苟延残喘二十九年。
总之来说,北伐就是一个错误举动。纯粹是诸葛亮的为达到个人目的,不顾蜀国整体安危的一个错误战争。蜀汉尽管被拖垮了,丞相诸葛亮却落了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名声。
六出祁山,诸葛亮是神仙也无力回天!
-----
网友解答:
-----
谢邀!
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原因并不复杂。
一是诸葛想开历史倒车,时代本就是一朝代推翻另一个腐杇朝代的规律,诸葛亮不识时务,固步自封,把在耕种南阳时打听来的消息做了三分天下的隆中对,也就是他出山后的人生规划,在没有通过实践的空洞理论上纸上谈兵,而隆中对也是自相矛盾的,大漏洞不少。
例如占荆州,跨益州发展,荆州是刘备,诸葛亮的吗?东吴是傻子,弱智,自己又怎么样去联吴抗曹,一边想联吴,一边自己把荆州纳入自己的版图,这分明是单相思,做美梦吧,东吴能真心联合吗?这种单相的美梦葬送了关羽,张飞及几万将士,罪过。
其二路途遥远,国力薄弱,马匹粮草奇缺,兵力严重不足,劳民伤财。內部不团结,益州士族代表李严格格不入,将帅不和,魏延是典型反对不服诸葛用兵,益州士兵不愿出川作战,从荆州,夷陵之战两大战役实践证明,兵败时是一哄而散,主帅后面几乎没几人跟随。
其三行军路线是无秘密而言,打仗赢的是出其不意,兵者诡道也,硬碰硬的打阵地战三个诸葛亮都是徒劳的,魏军只要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蜀军粮食用完不战而退,无功而反,顺便说一下,木门之战射伤张郃,若不是司马懿要害张郃,诸葛不可能得手,张郃早识破诸葛亮的伏兵,军令如山,可惜一代战将了。
行军路线被对方搞清了,辽沈战役有这么一句话《商量什么,围而歼之》,司马懿可好,堵住口子让蜀诸葛亮不战自返,这就是诸葛亮出不了祁山的原因。
即使诸葛亮出了祁山又能怎么样,夷陵之战陆逊把刘备放进去打,诱敌深入,伏击,三下五除二没了,把陕西都让给诸葛亮,你再出兵去东北,再给他二十年时间结果还不与姜维一样,这仅是一小部份原因,说白了诸葛亮北伐就是自找作死,更何况战争瞬间万变,也是他的隆中对害死了他自己,世界变幻无穷,他知道吕蒙偷袭荆州吗,他知道刘备会全军覆没吧,所以说诸葛亮出祁山的北伐是做美梦也就顺理成章了,话不恭理是这样的,欢迎留评,各抒己见,讨论也是学习的过程,了解历史也是学问乐趣,对历史的看法观点肯定各有不同,再见!
-----
网友解答:
-----
诸葛亮六出祁山,不存在失败不失败的事,这是当时蜀汉的需要,也是诸葛亮的需要,为什么这么说呢?
蜀汉立国的旗号就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北伐曹魏,恢复汉室,是蜀汉的终身使命,就是哪一个当权者上台,都要奉行这一使命,否则,就是悖逆。蜀汉伐曹魏,是立国的需要,也是稳固统治的需要。本身刘备是外来户,占据了益州,如果安心川蜀,追随刘备的人不答应,益州本土的人也嫌气,长此以往必将陷入人心离散,勾心互斗之中,不但统治软弱,经济凋敝,人才短缺,军队也将日削月弱,更难敌曹魏和东吴的征讨,灭国也就会更快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人无理想,人就没了奔头,国无目标,国家也就没了希望。蜀汉如果不履行兴复汉室的职责,地辟国远,内斗外侵,亡国无日矣。诸葛亮接手的蜀汉,内忧外患,刘备虽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为主要托孤大臣,但他却将军权交给了副托孤大臣李严,让李严为中护军,尚书令,掌内外军事,并让李严驻守永安。知人知面不知心啊,刘备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害怕诸葛亮在成都权力过大,做出什么不可预知之事,一旦有什么,掌握着军队的李严就能勤王。反过来,如果李严有什么不轨,在成都的诸葛亮和刘禅就能名正言顺地免掉李严的一切职务并号召各地讨伐李严。只要李严手下大部分是刘备的亲信,相信李严想反叛也是成不了气候的。但是面对刘备留下的烂摊子,内忧外患,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蜀汉是很难转危为安的。蜀汉的政治军事变革需要权力,经济文化发展也需要权力,社会稳定更需要权力,诸葛亮如果没有足够的权力,是很难将蜀汉转危为安的,是很难推行自己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变革主张的。如何能得到最大的权力?那就要抓住军队,有了军队,有了军权,各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那如何才能掌握军权呢?那就得自己亲自南征北伐。先帝临终有遗言,让你李严留镇永安,那你就带着在永安的兵留镇好了。我诸葛亮可以另外组建训练军队,可以亲自带兵南征北伐。诸葛亮是丞相,并开府治事,又是益州牧,益州的军政诸事,尽在诸葛亮的掌管中。而且呢,南中叛乱,要想北伐,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南征自然出师有名。平定南中后,蜀汉经济军事得以恢复,有了一定的国力,因为蜀汉的立国口号就是“恢复汉室,还于旧都”,和“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出兵北伐,恢复汉家统治,是蜀汉立国的需要,又是激励蜀汉奋斗不懈的需要,自然合情合理合法。但是,由于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夷陵大败,蜀汉统一天下,恢复汉室的目标已是十分渺茫。诸葛亮知道,天下大势已稳,敌强我弱,形势已是十分明显,要想统一天下,真有点蜻蜓撼玉柱之感了。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不懈地北伐呢?为了自己能掌握到蜀汉绝对权力的需要,为了蜀汉国祚延绵的需要。上边也已经说了,国家如果没有一个远大目标,很容易陷入享乐安逸之中,朝政也很容易陷入勾心斗角的内斗中。蜀汉不北伐,只满足于偏安一隅,其国势颓败得就会更快,灭亡得也会更迅速。
通过不断地北伐,诸葛亮一步步完全掌握了军政大权,李严等一部分有实力的老臣们受到了打击,为以后诸葛亮提拔重用新人,保持蜀汉权力稳定交接延续打下了基础,也让蜀汉以攻为守,时刻保持警惕,不松懈不松劲,很好地延绵了蜀汉国祚。
-----
网友解答:
-----
现代体育一些竞技项目中,很多是以体重为单位,都要细分多少多少公斤级,不是一个体重级的选手不能在一块儿对练。比如拳击、柔道、举重等项目。
硬要让轻量级、中量级的好手,去与重量级的好手同台,胜率几无。
诸葛亮六出祁山(正史:五出)失败的根本原因,宏观上就一点:
蜀汉国力与曹魏不在一个级别上。如果曹魏是重量级选手,蜀汉至多也就中量级。
只看《三国演义》,刘备与曹操扑腾来扑腾去,好象大差不差似的,尤其蜀方的卧龙风雏、五虎啥的,都占笔墨不少,个个人中英才。有时甚或还产生,刘备的实力比曹操还强大的感觉,令人读之,蜀汉没能一统天下太惋惜了。这,其实都是文学艺术加工的魅力,加上原著的笔力倾向于蜀汉为主角,所致成的一种外向。
同样,假设另有小说倾向曹魏角度,把曹魏的忠臣武将精细描写下,不会比蜀汉差,人数展现上反而会更多。正因为蜀汉人才不多,《演义》立意又是美蜀抑魏,才不得不针对蜀汉不多的文武,彩墨多涂,美肤多用,以保住作品扬蜀出发点的高度。
曹操手下文武英才实际比刘备多出N倍,只是《演义》扬刘角度,好多未有笔墨提及。
当时天下十三州,仅曹操就占了九个半州,刘备最盛时只有益州和荊州一部分。益州看似不小,却山高路远、人稀地荒之处为多。反是曹魏北方各州人口发达,地多平原,易于农耕。政治经济文化上,也是自周秦以来发展领先的中心地环。
刘备称帝后,先行征伐东吴,是为关羽报仇也好,是个人志向野心也好,都脱不了先挑软柿子捏的因素。
若先行伐魏,须从汉中一带出兵,而此一带,蜀魏双方都是险关峻岭重重,不易用兵,况国力还拼不过曹魏。
而只有伐吴,赌一把,双方国力差不多,胜率存有。倘使打出一片天来,使蜀汉势力上涨,地盘上涨,再行由荆州一带伐魏,不失是一条正确之策。
可惜东吴软柿子不软,不但没啃下人家,还让对方反咬了一口狠的。夷陵兵败,元气大伤,直接性的给蜀汉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的人才补充造成了巨大损失
本来曹魏内部要是有个什么内斗、权争的变化,象体育赛事中重量级选手感个冒了、伤着手了似的,蜀汉到那时出场一战,还有些机会。结果人家变衰没等到,刘备自家却被东吴重创了一下,这就已注定蜀汉退出了一统天下的舞台。
后来,诸葛亮虽五出祁山,强行伐魏,其实自己也知道很难啃的动。也是抱着希望曹魏有内部权乱发生的机会,才不断去侵扰待机。
可是曹魏北方,自曹操、曹丕、曹睿三代,都打理有方,不但没有衰落,熬的刘备、诸葛亮却先后离开了阳世。
总言,一件事情的成与败,包含主因次因很多,相辅相成。随着时间情势的变化,主因次因也会变化,它不是死的。
但诸葛亮五出祁山,终是没等到这个主次因转换的变化。即曹魏内部有乱致变,他好顺利北伐。
再就《演义》中以诸葛亮为书胆,始终以诸葛亮高大全去刻画,虽伐魏终未成功,但各章节无不全力在美饰孔明,纵不成功也说成是乃系天意也,并不是诸葛亮之不能。
现今,思维、知识更广的我们,通过自个儿头脑分析,勿须再多信演义的表面。只要明白一点,那怕是笼统的明白,诸葛亮伐魏,他终是
小国侵扰大国
,要想有作为真的很难很难。
仅从明面上看,魏国对抗蜀汉来扰,应对之将:曹真、司马懿、张郃、郭淮、孔礼、郝昭、邓艾等等,就没断过人才。反是蜀汉用武之能人,越来越不用掰手指,就可说出。
蜀之进取不力的主因,是因为财力、军力,实是与曹魏不在一个级别上。其它什么用人不当、粮草不济等等各理由掰扯,都已是从属于次因了。
国力不济,人才不济,蜀汉凭什么就能取得进展或胜利呢?!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
网友解答:
-----
谢邀,
诸葛亮六出祁山,寸功未立,寸草未得。其原因是,国力弱,内有奸细,后方争权夺利,诸葛亮用人不当,还有就是,诸葛亮是愚忠臣子,刘备白帝城托孤,使诸葛亮一心一意要挺进中原,成其大业。还有种解释就是诸葛亮違背天意,即然知道三分天下,为什么还要去出征,在老巢安度晚年多好呀!还是哪句话,咱不是历史学家,一介草民,乱侃几句,一笑而过[大笑]
-----
网友解答:
-----
天意。无论多么聪明绝顶智慧超群的人也改变不了上天的安排。诸葛亮如此,蒋介石也如此。
-----
网友解答:
-----
首先要更正问题里一个小错误,历史上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没有六出祁山。而且这几次北伐也不能算是失败,因为蜀汉和魏国之间的国力差距太大,诸葛亮也没指望一次北伐就能成功,因此几次北伐都是控制了作战目标。
在历史上诸葛亮一共五次北伐,这五次北伐除了第三次夺取了阴平、武都,其他四次北伐没有占领魏国的土地,因此很多人认为诸葛亮的北伐失败了,这个看法并不正确。
蜀汉和魏国之间的国力差距巨大,在蜀汉灭亡时,全国的军队总数不过10万多一点,这还包括了各郡的地方部队,实际能机动的兵力不过4、5万人。相比之下,魏军能轻松的调动16万大军伐蜀,双方的实力差距可见一斑。
在诸葛亮北伐时,此时蜀汉的国力要比蜀汉灭亡之时要强一些,能动用的兵力也会稍微多一下,但是多的有限。靠这么点兵力,是不可能一次北伐就击败魏国的。实际上诸葛亮之前的规划,也是要等魏国有变才能北伐,这是考虑到双方国力差距的现实方案。
但是此时魏国的政局逐步稳固,因此诸葛亮只能通过北伐,寻找机会逐步削弱魏国国力。而且夷陵之败以后,蜀军的精锐损失惨重,蜀军的战斗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诸葛亮也主要通过战争磨练蜀军,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因此诸葛亮前几次北伐都是控制了战争规模和范围,避免直接和魏军主力冲突。直到第四次北伐,蜀军野战击败了魏军,他才前出五丈原,进攻关中地区,寻求和魏军决战。可惜的是这次因为身体原因,最后功败垂成。
-----
网友解答:
-----
急功近利,耗尽人力物力,连老弱病残都上前线,造成了国库空虚。本想一出智胜结果打成了消耗战,再加上后主刘禅无能与疑心太重是主要失败原因。
------------------
推荐阅读:
2022年,农村60岁老人一次性补缴4.5万元,次月起可领1623元吗?
现在农村的贫困户,低保户很多,这一类人在村里是不是该干义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