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楚云飞在病床上说的解放军大规模战略与成吉思汗如出一辙,对此你怎么看?
《亮剑》中,楚云飞在病床上说的解放军大规模战略与成吉思汗如出一辙,对此你怎么看?
-----
网友解答:
-----
楚云飞没说错,也符合历史,两者之间确实在战略思想上如出一辙,区别在于战略的终极目的和实施细节。
一、蒙古的大迂回战略确实是成吉思汗设计的
很多人都以为楚云飞,不,应该是《亮剑》的作者或编剧写错了,蒙古用大迂回战略灭金和南宋明明是窝阔台、拖雷、蒙哥和忽必烈实施的,成吉思汗早在灭西夏之前就死了,有他什么事?
实际上,《亮剑》里楚云飞也解释了,蒙古灭金和南宋的大迂回战略早在1216年就由汉将郭宝玉向成吉思汗提出了,郭宝玉是郭子仪的后裔,据说还是郭靖的原型之一,他向成吉思汗建议走西南路线灭金和南宋的事情历史上有记载,不是《亮剑》胡诌的。
不过,大迂回战略也不是郭宝玉一个人设计,成吉思汗在半生征战过程中就经常采用大纵深大迂回包抄的打法,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蒙古骑兵机动灵活后勤压力小的优势,以后他的子孙也都是照搬他的战略战术思想。
二、蒙古灭南宋的大迂回
《亮剑》中楚云飞说了,蒙古采用的是逆时针大迂回,用一部分兵力在江淮一线吸引住南宋主力,蒙军主力从西南迂回占领四川和大理,然后采用右勾拳逆时针往回包抄,消灭了南宋大量有生力量同时打击了南宋的战争潜力。
三、解放军横扫大西南的大迂回
渡江战役以后,解放军的部署是第一野战军向西北进军,同时威胁汉中,将胡宗南的主力吸引在四川。
第三野战军占领上海后向福建前进,封锁东南沿海,防止大陆国军逃往台湾岛及沿海岛屿。
第二野战军先是在三野背后担任战略预备队,预防美军从东南沿海登陆,在确认美军无此计划后,二野直接向西开进,开展内线大迂回。
第四野战军直下两湖两广,将桂系和粤系主力消灭后,四野主力和二野陈赓兵团从两广向西打,开展外线大迂回,这样和二野就形成了两层大迂回的战略部署,唯一的遗憾是胡琏十二兵团居然在大军缝隙中溜掉了。
对比蒙古灭南宋的战略部署,解放军明显打的左勾拳,而且是天马流星拳,内线外线同时出击。
四、蒙古军队和解放军大迂回的区别
从难度上看,蒙古军队难度似乎更大一些,在蒙古攻南宋时,双方实力差距并不大,南宋的抵抗意志也比较强,蒙古军队甚至付出了大汗蒙哥的性命,整场战争活活打了几十年。而解放军渡江战役之后和国民党军在实力和战斗意志对比上已经是碾压性质,解放半壁江山用时仅仅只有蒙古的几十分之一,俗称“秋风扫落叶”。
从最终目的上,蒙古军队百分百达到了战略目的,攻灭了南宋,消灭了南宋所有的抵抗力量。
解放军留有遗憾,那就是在打出左勾拳时没有彻底封死东南沿海,导致大量国民党军撤退到沿海岛屿,直接影响到了未来几十年的东海局势。如果当时让三野和二野共同经略东南,让四野独自进行外线战略大迂回,舍弃华中部分地区最后解决的话,虽然过程会繁琐,时间会拉长,但对未来的影响最小。
当然,我们这是上帝视角,反过来说,解放军的左勾拳顺时针大迂回也是针对国民党军主力退守西南的战略决策决定的。如果国民党军将全部主力退守东南沿海,那解放军有可能也会像蒙古军那样来一次右勾拳逆时针大迂回了。
-----
网友解答:
-----
过于美化楚云飞的战略眼光了,并且解放战争收官阶段的战略布局与成吉思汗也不相同,诚不可同日而语。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是攻略四川的先后次序不同,在这一点上,虽然是在医院里跟部下的闲聊,楚军长云飞不能欺负我们答友读书少。
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自北向南的统一之战,大多是逐鹿中原后渡江南下,而惟独蒙古灭南宋是“右向左大迂回”,即先进攻四川甚至一直打到大理(今云南附近),然后回转,在地势居高临下,在长江顺流而下,横扫华中和东南半壁,取杭州灭南宋。
况且楚云飞的结论中还有个错处,真正完成蒙古铁骑这一战略构想的,已经是成吉思汗的儿子们,诸如蒙哥大汗和后来的忽必烈等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打败金国和西域诸国后,还未来得及经略中原,便已挂掉,原句中改成“蒙古军队”可能准确些。
归根到底,还是蒙军大军在陆上无敌,却不习水战之故,苦战襄阳也时日颇久,生怕蹈了曹操的覆辙,《射雕英雄传》里不就有郭靖黄蓉守襄阳的故事。
而毛主席的战略布局可是大手笔,人民解放军采取的“左向右大迂回”,首先通过三大战役平定东北、华北和中原,渡江之后第三野战军经略华东,第四野战军追歼华中的桂系部队,之后是两次漂亮的左勾拳,并且是远近两层的大迂回,绝非蒙古人的战略水平可以比拟的。
第一层,是占领南京的第二野战军主力两个兵团,以及配属指挥的第四野战军两个军,紧随追杀白崇禧四野的身后,秘密由湘西杀入川东,一举打垮宋希濂兵团,杨勇五兵团同时占领贵州,切断了四川境内所有国民党部队南逃的道路,之后配合陈锡联三兵团北渡长江攻取重庆和成都,在贺龙率领一野18兵团自秦岭南进的配合下,将准备“川西决战”的胡宗南集团消灭一大半,争取起义一小半,胜利解放全川。
由此,胡宗南残部能够逃走的只有一个方向:西康,在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川康交界,最后肯定是死路一条。
第二层:是临时划归林彪指挥的二野陈赓四兵团,其实这事挺尴尬,陈赓是黄埔一期生,早年还是林彪的上级。但陈赓坚决贯彻了毛主席大迂回战略,自江西出动,一路杀进广东、广西和云南,在地图上画出来一条漂亮的弧线,使试图出海逃往海南岛的白崇禧桂军、余汉谋粤军全部被兜截,在身后四野大军的掩杀下基本灰飞烟灭,少部逃往越南和缅甸。
如果不是陈赓兵团的长距离大迂回成功,让桂系残部逃上海南岛,后面的事情还真麻烦了。
在云南边境,陈赓的部队再次进行了小规模迂回包围,将自台湾飞来指挥的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汤尧生俘,陈赓用兵,令人叹为观止。期间两次抗命,让林彪很是不爽,但在毛主席的坚决支持下,陈赓兵团十万大军圆满完成了战略大迂回的任务,是平定西南、歼灭国民党军残部的功勋部队。
其实由于学期较短,黄埔毕业生除少数在陆军大学进修过的高级军官外,战略眼光并不准确。在抗日战争初期,担心日军复制当年蒙古军队路线的,也是军事委员会的保定系军官团,黄埔五期的楚云飞在《亮剑》里逃离大陆前,捧把泥土桥段不错,而关于战略层面的感慨,在笔者看来,完全是画蛇添足。
-----
网友解答:
-----
《亮剑》电视剧中,楚云飞离开大陆前曾说,解放军渡江战役后的战略,和成吉思汗如出一辙。其实这是不对的。
解放军的渡江战役后大西南战略,和成吉思汗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首先必须认识到,成吉思汗从来没有建立过一个统一的中国。成吉思汗死前,蒙古军队在中国境内的控制范围,仅限于内蒙和东北以及甘肃新疆,整个华北和南方,就是原本北宋的大部分土地,还在金朝和宋朝手里。
所以,所谓的成吉思汗统一中国战略,完全不存在。
接过成吉思汗旗帜并且统一中国的,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蒙哥在位时,忽必烈负责攻取江北的两淮,蒙哥负责攻取四川和湖广,结果是,忽必烈受挫,蒙哥战死。忽必烈和蒙哥的另一个弟弟阿里不哥造反,忽必烈解决掉阿里不哥,并且被蒙古各大汗国尊称为宗主时,才开始南下讨伐南宋。所以,统一中国的战略,只能是忽必烈的战略。
忽必烈的战略是,攻取四川,进而占据云南,然后居高临下顺流而下占领整个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整个战略的基本前提是,青藏高原在忽必烈手里!早在1246年就归顺蒙古的青藏高原,自然成了蒙古军队发动攻击的战略基点。
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先解决了江浙,后解决了湖广,然后南下攻取两广,一场云南起义封死了国军在四川的出路,自此大迂回战略得以实施。到解放军顺利占领整个大陆时,国军总兵力已经减少到了20多万,其中海南岛和台湾岛各十万。国军损失如此惨重,其实就是得益于我军成功大迂回,封死了国军逃往海南、越南和缅甸等地的路径。
仔细一看,发现解放军的大西南战略,不仅与元朝统一中国不同,反而是正好相反。唯一相同的地方是,解放军占领云南,实现了对四川的包抄。可是,解放军接管云南的时间是1949年12月9日云南起义,当时金门战役早已经结束了两个月。楚云飞随着胡琏离开大陆时,绝对没有机会算到云南会和平起义。
如果非要说解放军的大西南战略和那个朝代最相似,那也只能是清朝统一中国的战略。
解放战争,国共双方最先开始争夺的地方是东北,这一点,明清也是相似的。攻克北京及其周边后,清朝在内地的对手,最大的就是盘踞在长江流域的南明政权了。这一点,和三大战役后的国民党势力范围极其相似。渡江战役中,战略重心是在南京和上海,三野三下五除二就给他全解决了。中路的四野,一口气从湖北打到了湖南和广东,一下子全打穿了。原本应该和二野一起攻略川渝的一野,兵锋一转主力开到了甘肃青海和新疆。二野拿下重庆,并没有迅速攻入四川盆地,而是在贵州和云南进行布局,最终把国军西南地区的主力围困在成都古城,才取得了这次的胜利。
与之相似的是,清朝渡江后,迅速灭掉了南明弘光政权,南明隆武政权,这两个政权分别是福王系和鲁王系,支持鲁王系的郑成功,失去大陆根据地之前,取得了台湾作为新的根据地。南明政权中最长寿的桂王系,在云贵川一带坚持斗争了40多年,还曾经取得了战胜清军的辉煌战绩。
最终,南明政权的覆亡,恰恰是逃往国外,被缅甸蛮王出卖俘虏,一场咒水之难,宣告了明朝政权的最终倒台。
如果明朝永历皇帝在云南失败后不是南逃到缅甸,而是到背面的夔东十三家,那和解放军大西南战略几乎一样了。夔东十三家是李自成旧部,一直到1664年才被清朝剿灭,比州咒水之难还要晚了两年。
抛开历史,剧情安排上,楚云飞说这句话,也是完全无厘头。
《亮剑》的主创人员,为了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给李云龙的对手楚云飞加了很多戏。其中撤离大陆时那种故土难离的心情,用一抔黄土的情节所代替,并且还加上了狗尾续貂的一句成吉思汗战略。其实这是一个极其失败的创作发挥。
按照小说《亮剑》的说法,楚云飞在淮海战役上见到了李云龙,两人毫不犹豫朝对方开火。李云龙被迫击炮打伤,楚云飞也被重机枪打伤。两人再也无缘参加1949年的几乎所有战役。李云龙重伤归队,刚刚到司令部,就得到了金门战役惨败的消息。而楚云飞,则是重伤后一直住院,一直被下属带着逃到了台湾。
楚云飞再次出现,就是1958年金门炮战了。李云龙的特战队梁山分队潜入金门岛,指引着解放军炮兵轰击国军的重要战略点,就连反斜面的指挥部都被炸掉了。楚云飞当时担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副司令,顶头上司是胡琏,另外三位同事是副司令赵家骤将军、章杰将军和吉星文。这场炮战,赵家骧、章杰和吉星文当场被炸死,而楚云飞凭着主角光环躲过一劫。
楚云飞大难不死,立刻悟出了蹊跷,原来对面的李云龙,用了特种兵!在楚云飞的辅佐下,胡琏带领8万精兵,对抗100多人的梁山分队,让梁山分队身陷重围。尤其是楚云飞劝降梁山分队,直接造成了12名特战队员被大炮轰死。梁山分队又一个反击报复,国军一个团部被全灭,梁山特战分队战死3人。这次行动,梁山分队总共战死了15人。
最后楚云飞还利用李云龙之死,进行了一次“政治攻势”,他在广播中这样说:
“……驻岛全体国军将士对李云龙将军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民国三十一年冬,李将军率部与倭敌激战于野狼峪,白刃战中手刃倭寇数百余,日军闻风丧胆。民国三十三年,李将军于晋西北全歼装备精良之日军山本一木特种部队,凭血肉之躯及劣势装备与敌浴血奋战,实乃中国军人之楷模。……现在广播在抗战中曾与李云龙将军协同作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原‘国军’第二战区上校团长、现役‘国军’陆军中将楚云飞的悼念文章,楚将军引用南宋词人刘克庄《满江红》词作为开始: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极……”
只可惜,这些都不能在电视剧里面演出来了。
-----
网友解答:
-----
《亮剑》中,在淮海战役结束后,楚云飞在病床上听到了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消息,知道国军在大陆的失败已经无可避免,就是因为他看到,解放军这种大迂回的战略思路,不是要把国军赶出大陆,而是要尽可能的把国军消灭在大陆,避免让国军过多的逃往台湾,为接下来解放台湾做准备。
传统上,历代从北向南进攻,多数都会选择在荆襄一带突破南方的防线,同时在长江下游渡过长江,两路进兵,压迫南方政权。即便选择比较大的迂回,多数也是先攻取四川,占据上流的优势,在进攻荆襄地区的时候,同时从四川出发,顺流而下,可以水陆夹攻。但蒙古开了一个先例,有两次比较大的战略迂回。
第一次是在灭金过程中,当时金国已经迁都到了开封,窝阔台率军与金军隔黄河对峙,而拖雷率领的三万蒙古西路军,却从关中一带出发,向南进入汉中,又沿汉水穿越宋朝境内,再向东进入金国境内,从南向北进攻金军。拖雷军突然出现在金军后背后,金军就全线崩溃了,只能放弃开封,继续向东南方向逃跑。
之后,在与南宋的对峙中,蒙古曾经发动过多次对南宋的进攻,每次都把主要进攻方向放在钓鱼城和襄阳两个点上,但始终未能突破宋军的防线。到蒙哥时期,忽必烈奉命镇守关中地区,蒙古命令忽必烈进攻四川,忽必烈也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战略迂回,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进军路线,就是从关中西部地区绕过秦岭,沿着甘南、甘孜进入川西藏区,再一路向南,最后消灭了云南的大理政权,再由南向北进攻四川。
蒙古的这两次战略大迂回,都是在对手正面防御体系已经比较稳固,正面进攻难以突破的情况下,出奇兵,从对方防御体系的边缘地带进行战略迂回,绕到对手防御体系的后背去,再从敌人背后进攻,就可以突破对手的防御体系。而且,蒙古的这两次大迂回的行军路线,所经过的都是荒无人烟的地区,非常艰险,没有特别坚强的战斗意志,是做不到的。
而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之后,国军主力军队已经基本上都被消灭了,国军在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等人主导下,曾经试图退守西南,依托西南地区的崇山峻岭,固守待变。但解放军一方面由四野沿今天的京广铁路南下,进行正面进攻,攻占广州后,再由陈赓兵团向西进攻广西和云南,一面由二野秘密从武汉取道陕西,翻越秦岭,进入陕西,再逐步进攻云南地区,进行战略迂回,打乱了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退守西南的计划。
此外,在进攻广东时,林彪试图正面一线平推,这样做比较稳妥,而陈赓主张迂回兜击,绕道到敌人后背,这样做可以防止广东的国军退守海南岛。发生争执后,中央同意了陈赓的意见,进行了战略迂回,将广东地区的国军余汉谋集团基本上消灭在了广东境内,既没有逃往海南岛,也没有让桂系军队向西退回广西,为之后解放大西南准备了条件。
所以,从战略全局的角度看,解放军在三大战役结束前后,就基本上形成了通过战略大迂回,将国军分割歼灭的战略思路,让国军既没有机会整体退守大西南的机会,也没有机会将更多的军队撤退到台湾和海南,导致国军像抗战时期一样,固守大西南,坚守待变的战略计划完全落空。楚云飞感慨解放军的战略思路与蒙古如出一辙,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
-----
网友解答:
-----
在淮海战役中,李云龙率领小分队对楚云飞89师的指挥部进行了斩首行动。两个人虽然是好朋友,但战场上各为其主,都没有心慈手软,双双住进了医院。
楚云飞的部下来探望楚云飞,并且祝贺楚云飞晋升为军长。楚云飞在了解了战争的进展情况时说,对战局的发展感到悲观。当他在提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正在进行大迂回大纵深战略时,认为国民党大势已去,就像当年的成吉思汗作战一样,这是大手笔。
楚云飞毕业于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中有很多苏联的教官。当苏联建国后,以伏龙芝、图哈切夫斯基等为代表的前苏联红军指挥员在实战中大胆创新,创新出了新的军事流派,这个流派强调军事工业、政治培训,军事上则结合古代骑兵作战方法,强调大纵深、大迂回、大穿插等等大战术,集中使用现代工业武器等等。
楚云飞在黄埔军校期间应该接受过相关的培训,当然应该是很初级的。楚云飞抗战结束后又去陆军大学进修过,学习的是西欧的军事理论,这里边也有相关的军事思想。
更加重要的是楚云飞出身于山西的大户人家,从小饱读诗书,从二十四史中肯定也能了解到成吉思汗的大纵深大迂回战略。
早在楚云飞到李云龙独立团观摩时,李云龙就夸奖楚云飞的图上作业漂亮。楚云飞不动声色地说,在黄埔军校这是基本功。显而易见,在军事学上,楚云飞理论功底非常扎实,早就把历史上的各种战术烂熟于心。
因此当楚云飞看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的进军路线时,很快就明白了对手的战略意图。那就是要把国民党的军队包围起来打,最终实现在大陆把大部分消灭掉。这就要求必须进行大纵深,赶到国民党部队撤退的前边,把他们围起来打。
在亮剑中给楚云飞的人设就是一名优秀的国民党军官,但并不是高级军官。尽管他有非常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超越一般军事将领的眼光和见识,但也没有办法阻挡国民党军队的兵败如山倒。
楚云飞也只能感慨有心无力,但后来楚云飞在金门负责防守事务。当第三野战军的三个团攻上金门岛时,老练的楚云飞也采用了同样的手段,进行纵深包围,先把登陆的船只炸毁,然后把这三个团包围起来打。
但这只是一个小规模的纵深包围战,跟在解放战争年代4个野战军团得大纵深大包围大迂回相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
网友解答:
-----
这是编剧与导演的一种艺术升华,不必深入研究。
-----
网友解答:
-----
根本完全不是一回事,蒙古攻南宋时,南宋早在与金的长期争斗争中,总结出守江必守淮,而我国历来的南北分界也是秦岭与淮河这条分界线,蒙古人打仗是一把好手,要说有什么大战略,那是扯蛋,他们就是武力强横时打到哪里算哪里,第一次攻大理国时,连民伕被俘斩首近四十万,现在大理是旅游热点,古城大理那条东西向,从苍山脚直达洱海边的三月街路,是无数人留影拍照的地方,知道为什么会有三月街吗?—— 当年斩杀蒙古俘虏,就是喊他们四个一排从山脚跪到海边,然后一一斩杀,后来元世祖平云南,同样这么报复大理国,所以这条街变的鬼气森森,大理人才在此举办三月街,希望借助大量活人的人气,来镇住这条街的鬼气!成吉思汗死后,东征西讨的蒙古人各自分为几个汗国,并非一体,虽然都是蒙古人,但大家各过各的,并无统属关系,既没人会向别的汗国借兵,也没人有兴趣出兵帮别的汗国一把,蒙古人在自己的黄金六十年中,够得到的地方全打了下来,谁也没兴趣研究什么战略,倒是南宋,扛住了蒙古人黄金六十年的四十五年,灭亡归灭亡,中国片的蒙古人也给耗的很伤,旋即朱洪武起兵,能把元帝一直追杀进漠北,也跟这时候蒙古人连金属武器箭镞都开始凑不出来有关。他们打到哪里就毁到哪里,希望到处都是他们牧马的草原,结果就是不到百年,北方的蒙古人又开始用上原始的石头、骨头箭镞。
解放战争的情况,打到百万雄狮过大江,情况是蒋家王朝精锐已经一扫而空,南方人人自危,早就没什么心气,包括蒋介石自己,装着下野,脱身出来拼命朝台湾运送人员物资,那里还有什么打仗、防御的想法?都是骗骗中下层的口号,这种争天下的大战,数百万精锐一丢,哪里还有机会和时间重新编练军队?当年一个小小越国,复国尚需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蒋介石别看空有长江以南,唯一还拿得出手的部队却是体系内老对手李、白二人的桂军,这时候他下野,政务交给李宗仁,军务交给白崇禧,不是没有原因的。江南人心浮动,经济崩溃,哪里还有十年生聚的机会?当年咱们肉头一点,听了苏联的话,跟他划江而治,他都得被桂系拱到台湾去!
实际情况也是,百万雄狮过大江,整条线一鼓而下,没有任何一个点哪怕稍有阻碍,过江后完全就是击溃追击战,除了一野进军西北,二野,三野,四野谁还有功夫跟你千里溃军玩花样?不都是一字排开向南平推比速度吗?只不过二野靠西,同时需要进军大西南,分兵过去而已,就当时国民党残兵败将,直线追都嫌慢,谁还耐烦去抱抄他们?桂军钢七军就像楚云飞说的,连四野冒进的一个师都啃不动了,这就已经是国民党军队在大陆打的最像样一战,还有什么可说的?西南二野分出去的兵,就把那边李弥部队给追的一直跑进金三角。
这时的国军部队,已经没资格要别人在他们身上花功夫设定什么战略战术了。
-----
网友解答:
-----
《亮剑》中楚云飞为什么说解放军军事战略与成吉思汗如出一辙?
《亮剑》这部剧可以说是近些年来的良心之作,比较客观地把当年的历史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我们的印象中,国军将领一般都是贪生怕死、骄傲自满、本事不大,脾气却很臭。但是剧中的“楚云飞”却是一位忧国忧民、有着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军事素养、打仗也很了得的国军将领,在国军中可谓是出类拔萃。因此也让李云龙这个亦敌亦友的人对楚云飞是刮目相看,惺惺相惜。
而大难不死的楚云飞在病床上对探望自己的部下们分析当前局势时,说道:如今解放军采取的是大迂回的战略,和当年蒙古人灭宋采取的策略是如出一辙。即便白崇禧长官的几十万大军现在还没有遭受损失,可是这样下去,白崇禧根本不是共军对手。
楚云飞虽然只是小说《亮剑》的虚构人物,但他在病床上说解放军的军事战略与成吉思汗如出一辙,却是有一定根据的。楚云飞这个说法应该是暗指俄罗斯名将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作战”理论。而为什么会在机械时代提到成吉思汗?这里牵涉到西方军事史上的一段掌故。
一:西洋军事学说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回顾一下西方战争艺术学说史。西方战争学说,被公认为起源于约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约米尼常年跟随拿破仑作战,受封元帅,从拿破仑战争中概括出一套理论,等于是发明了近代军事科学,例如,他发明的“内线作战”概念,确实具有几何定律一般的普适性,关于预备队的使用方法等等,可以让大多数基层军官很快掌握战争艺术。一战之后,西方军事学术酝酿更大的变局,有些人就开始整理东西方战争史,学术中心就在伦敦,以富勒维代表的理论家撰写了《西洋军事史》。这批人多数是欧洲各国的青年军官,对东方的蒙古骑兵的作战方法有很高评价。如李德哈特、古德里安等人就尝试把蒙古骑兵作战方法与机械化结合起来,实际上发明了闪击战。
与此同时,俄国也在酝酿军事观念变革。由于布尔什维克运动具有摧枯拉朽的历史力量,各种旧观念灰飞烟灭,新思想获得了空前肥沃的土壤。以伏龙芝、图哈切夫斯基等为代表的前苏联红军指挥员在实战中大胆创新,发明了新的军事流派,这个流派强调军事工业、政治培训,军事上则结合古代骑兵作战方法,强调大纵深、大迂回、大穿插等等大战术,集中使用现代工业武器等等。
二:区别
不过楚云飞口中“解放军的大迂回”和当年蒙古灭宋的大迂回战略虽说都是属于大迂回、大包抄的战略,但还是有所区别的。
如果把当年成吉思汗以及他的继承人忽必烈的进攻路线比喻成“右勾拳”的战略的话,那解放军采用的就是“左勾拳”的战略。那什么是左勾拳,什么又是右勾拳战略呢?
忽必烈当年在荆襄一线久攻不下,于是就改变进攻方向,力图从陕西去四川,先拿下四川、云南,而后在沿长江自西向东,直至消灭南宋政权,这就是所谓的“右勾拳”。
而解放军采取的“左勾拳”就是自东向西进攻,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防止国军的主力部队撤到台湾去。所以在渡江战役后,解放军各部配合默契,先是拿下浙江和福建,封锁与台湾的联系。然后四野率主力解放两湖和两广,切断广东和海南岛的联系。然后二野自东向西攻城落地,其中更是派了一个兵团火速赶到云南,切断国军逃到国外的退路,让他们在国内无所遁形。
所以可以看出楚云飞说的对也不对,虽然都是大迂回,但是蒙古是自西向东,而解放军是自东向西。不过,当年清朝入关后,采取的进攻步骤和解放军的进攻路线倒是完全一致的,先是攻取富庶的江南地区,然后在分兵自西向东进发。
三:总结
其实国民党惨败一点不值得同情,在历史上几次改朝换代时都发生过雷同的进攻路线了,国民党还不吸取教训,还妄图凭借大西南固守待变。如果蒋介石丢掉幻想,把剩余的国军主力及时撤到台湾和海南岛,我想,国民党也不至于败得这么惨吧,至少还有抵抗的资本在。
-----
网友解答:
-----
楚云飞说解放军与蒙古军战略如出一辙,大概意思都是由北向南,都是集中兵力进行“兜击\",但有所不同。蒙古军打的是右勾拳,最先攻南宋是窝阔台大汗,采用全面进攻,西路取四川、中路攻襄樊、东路侵两淮,不算成功。后蒙哥大汗听取谋士建议,采取重点进攻策略,主力攻四川,想入川后,效法三国晋伐东吴,沿江而下,由西向东,最后平南宋,因蒙哥在钓鱼台城受伤而亡,攻宋受挫。忽必烈取汗位后,采取中路突破,把攻击重点放襄阳方向。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郭大侠就是战死在襄阳城。蒙古军总体战略是由西向东,意图先获取南宋陆上要地,进尔将南宋政权逐步压缩于东南沿海,最后驱逐于海上而歼灭。解放军是打的左勾拳,主要由东向西,目的是防蒋军效法郑成功,将主力撤往台湾,并依托台湾海峡和海空军优势,踞守台湾和东南沿海一些岛屿顽抗,尽可能将蒋军主力歼灭在大陆,为日后解放台湾扫清障碍。所以渡江之后先由三野取浙闽,封锁蒋军退台之路,建立海空军,训练部队登陆作战能力,伺机攻台湾。四野入湖南、取两广、夺占海南岛,二野入川云贵横扫大西南,一野取陜甘青宁西北诸省,最后入藏、疆、蒙而解放全中国。
-----
网友解答:
-----
楚兄说的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
有朋友说楚云飞说的话不对。不对在两点:第一,成吉思汗没有灭南宋,那时候他早死了。第二,蒙古军灭南宋是由西向东,而解放军是由东向西,方向不对。
提出这两点的,建议再看一下《亮剑》第22集。
楚云飞在和部下商讨局势的时候,明确说了,解放军在搞大迂回战略:避开白崇禧在西部精锐重兵,先向中部和东部进军,迂回保卫西南的国军。这个战略可切断沿海港口和西南国境线,将国军消灭在大陆。楚云飞知道解放军和蒙古军的大迂回战略方向不同。
同时,楚云飞还解释了成吉思汗当年灭金和灭宋战略的由来,并指出成吉思汗临终前指定的灭金战术,就是借道宋境,迂回进军。楚云飞也知道灭宋的不是成吉思汗。
所以,楚云飞说解放军和成吉思汗的作战方略是战略大迂回,是正确的。
再者,“联宋灭金”的大迂回战略也不是成吉思汗首创。在他之前,北宋和金朝也用这个战略灭了辽。再往前,曹魏(东晋)灭蜀汉和东吴,也是这个策略:先收复西南再图东南。
最后,解放军和古蒙古军队还有很多相同的战法。
例如:
围城打援
,在攻打金国的时候,成吉思汗多次使用这个战术。解放军在打石门的时候,也是围点打援。
重视炮兵
,成吉思汗也建立了“炮军”,用数百座石炮攻城。解放军的炮兵,也是立了大功的。
总之,军事指挥的“计谋”也不是什么秘密,关键是看谁用得好。
(文|勇战王聊历史)
-----
网友解答:
-----
《亮剑》这部剧可以说是近些年来的良心之作,比较客观的把当年的历史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我们的印象中,国军将领一般都是贪生怕死、骄傲自满、本事不大,脾气却很臭。但是剧中的“楚云飞”却是一位忧国忧民、有着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军事素养、打仗也很了得的国军将领,在国军中可谓是出类拔萃。因此也让李云龙这个亦敌亦友的人对楚云飞是刮目相看,惺惺相惜。
而大难不死的楚云飞在病床上对探望自己的部下们分析当前局势时,说道:如今解放军采取的是大迂回的战略,和当年蒙古人灭宋采取的策略是如出一辙。即便白崇禧长官的几十万大军现在还没有遭受损失,可是这样下去,白崇禧根本不是共军对手。
说完,楚云飞陷入了沉默。接下来发生的一切的确如楚云飞预料的那样,白崇禧被林彪部消灭,纵横国内20年的桂军至此烟消云散,其余国民党部队特难逃被消灭的下场。作为国民党军队中有如此高瞻远瞩想法的人还真是不多,无奈人微言轻,即便看出了解放军的攻势,也无能无力。
不过楚云飞口中“解放军的大迂回”和当年蒙古灭宋的大迂回战略虽说都是属于大迂回、大包抄的战略,但还是有所区别的。
如果把当年成吉思汗以及他的继承人忽必烈的进攻路线比喻成“右勾拳”的战略的话,那解放军采用的就是“左勾拳”的战略。那什么是左勾拳,什么又是右勾拳战略呢?
忽必烈当年在荆襄一线久攻不下,于是就改变进攻方向,力图从陕西去四川,先拿下四川、云南,而后在沿长江自西向东,直至消灭南宋政权,这就是所谓的“右勾拳”。
解放军采取的“左勾拳”就是自东向西进攻,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防止国军的主力部队撤到台湾去。所以在渡江战役后,解放军各部配合默契,先是拿下浙江和福建,封锁与台湾的联系。然后四野率主力解放两湖和两广,切断广东和海南岛的联系。然后二野自东向西攻城落地,其中更是派了一个兵团火速赶到云南,切断国军逃到国外的退路,让他们在国内无所遁形。
所以可以看出楚云飞说的对也不对,虽然都是大迂回,但是蒙古是自西向东,而解放军是自东向西。不过,当年清朝入关后,采取的进攻步骤和解放军的进攻路线倒是完全一致的,先是攻取富庶的江南地区,然后在分兵自西向东进发。
其实国民党惨败一点不值得同情,在历史上几次改朝换代时都发生过雷同的进攻路线了,国民党还不吸取教训,还妄图凭借大西南固守待变。如果蒋介石丢掉幻想,把剩余的国军主力及时撤到台湾和海南岛,我想,国民党也不至于败的这么惨吧,至少还有抵抗的资本在。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评论、点赞。
------------------
推荐阅读:
能放进口袋的APS-C相机都有哪些推荐(除了理光GR系列)?
上一篇:杀死牛筋草最好的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