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推翻满清后为什么不恢复汉服而是流行“中山装”?
民国推翻满清后为什么不恢复汉服而是流行“中山装”?
-----
网友解答:
-----
谢邀,这是个好问题。民国推翻满清,按理说是恢复汉服最好的机会,可为什么民国政府没有像朱元璋推翻元朝以后那样,大力恢复汉服呢?
清朝的服装在清末已经丑得被人们嫌弃
满清当年入关,标志性汉人接受满人统治的事件就是剃发易服,服装对于中国人来说,可不是简单的穿衣问题,而是关系国家民族的大事。
《周易·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穿什么衣服,跟社会兴衰治理是有关,而且衣服的“设计师”必须是黄帝、尧、舜这样的杰出帝王才有资格。
民国推翻清朝后,清朝的衣服在官方层面当然被取消了,但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服装作为民国的正式礼服或者制服,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这跟朱元璋时代还不一样。朱元璋的时代,汉人虽然亡国多年,但唐朝在人们心中的威望还在,恢复汉唐对大家都有吸引力,朱元璋就是用书里记载的唐代的服装作为明代的汉服标准。
袁世凯称帝时一度恢复的汉服,已经成了落后的象征
可民国时代,中国在遭到西方帝国主义的打击之后,自信心已经没有了,民国是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建立起来的,在他们看来,如果在衣服上去恢复汉唐的旧制,就不是往前看,而是开历史的倒车了。只有像袁世凯那样的反动派才想着要恢复汉服。
穿西装的孙中山
当时的革命家们,都是穿西装的,可是西装毕竟是外国的东西,始终让革命家们有心有不甘。开历史倒车不行,崇洋媚外也不行,怎么办,那就只有另搞一套,不中不洋,不古不今的衣服,就是中山装。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可以说是拥有中西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
这样中山装成了“国货”,在经济竞争领域有了跟西方打经济战的价值。和当时流行的西装争夺市场。
1933年1月,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陈肇英向中央提交《重厘服制严用国货案》,指出“吾国近来男女服装”多用洋布制作,导致“利权外溢,风俗内偷,为立国之大病”,因此,建议“重厘服制,以定人心,顾及本源,以崇国货……文职公务员党员须一律着用国货中山装”。
这个建议很快得到国民政府的批准,中山装成为民国时期的公务员制服,并且还要强调要用国产的布料制作,特别是江西省政府还颁布了《江西省公务员制服办法》,除了要求中山装成为全体公务员的统一着装外,还特别规定“制服质料,以本省土布或国货布匹为限”。
重庆谈判时大家虽然立场不同,但衣服却一样
-----
网友解答:
-----
第一,没有经济基础。
明朝建立的时候,朱元璋曾经下大力气,吸纳各朝汉服之精华,成功恢复汉服。但当时的明朝,国力蒸蒸日上,远非后来的民国可比。民国时代,普通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连正常遮羞的衣服都穿不上。汉服在当时哪有推广的经济基础?
袁世凯称帝时,他倒是有想过重新恢复传统汉服为正式礼服,并颁布了一个《暂行祭祀冠服制》。可结果怎样呢?大家对此并不感冒,只觉得袁世凯是个小丑。
大家都是有什么就穿什么,社会上流行什么就穿什么。当时的人,没精力,也没意愿研究汉服。
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本着“不让西方人看不起我们”,也曾发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新生活运动”。希望能让国民面貌焕然一新。
结果,老百姓穷啊!穷的连勤洗衣服、勤洗手脚、勤刷牙,保持个人干净整洁,这种现在看来稀松平常的事,都做不到。当时蒋介石还纳闷,怎么连这都推广不下去?便派官员下去检查。等官员下去后才发现,很多老百姓家里甚至连赤喝水都困难,确实没条件天天洗澡洗脸刷牙。
所以轰轰烈烈的“新生活运动”,后来在很多地区也就不了了之了。
汉服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又能开始流行,是因为经济条件好了。大家有闲钱挥霍了。一个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哪有闲工夫研究传统汉服?
还不是大家穿什么,社会上流行什么,自己就穿什么呗。
第二,现实情况不允许。
明朝当年能恢复汉服,是因为大明是单一民族政权,且国力强盛,不用在意其它少数民族的意见。而民国则不同。
民国之前的清朝是多民族政权,民国版图大体继承自清朝,自然也是多民族政权。
尽管说,民国时代的民族划分没有现在分的这么细,但民国建立初期,大体上也把国人分成了汉满蒙回藏,五个大的民族概念。
当时对于北洋政府而言,最令人头疼的事情莫过于如何维护国家统一。也就是,如何不让东北地区、内外蒙古地区、新疆和西藏地区,从中国的版图中分离出去。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说起来很简单。可当时很难办,因为当年的所有分离主义,其背后都有列强撑腰。比如外蒙古的独立,其背后最大的推手就是沙俄。还有西藏独立,其背后最大的推手就是大英帝国。
这些列强都是当年实力孱弱的中国政府,惹不起的角色。
为了保住边疆,袁大总统也想过一些办法。
比如设立塞北四省(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和宁夏省),把内、外蒙古剥离开。这样一来,即便外蒙古保不住,独立了,起码还能保住内蒙地区。(后来国民政府设立西康省也是一样的道理)
但是,仅靠这些手段还是不够的。分离主义在当时甚嚣尘上。后来国民政府执政时,情况也没有好多少。
所以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在当时的政治主张,都不是“驱逐鞑虏”,宣扬恢复传统意义的中华(比如反清明朝)。而是强调“五族共和”,宣扬建立一个历史上从来未曾有的,多民族团结一致的,全新意义的共和国。
你甭管当时的人,真实内心是怎么想的,反正当时的人,嘴上是这么宣传的。
而既然要宣传“五族共和”,那很显然,民国政府就要讲团结、讲平等,不能突出单一民族特色。比如,不能在官方层面把传统汉服定为国服,继而大力推广。
如果当时真有人这么做,那这就是很愚蠢的一个决策。这完全是人为的在制造矛盾,给虎视眈眈的日本、沙俄,创造入侵中国,分裂中国的机会。
别的领域不说了,就单说服装领域。相比于传统汉服,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了欧美服饰的基础上,又综合了中式服装的特点和日式学生服装(诘襟服),设计出的一种立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新式服装。
其在服装这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汉人可以穿,满蒙回藏,乃至今天的55个少数民族都可以穿。
而且,中山装由中山先生发明,它本身还兼具有革命意义。
所以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后,中山装得到了大力推广。中山装的推广,可以说是既有实用意义(比传统汉服实用),又符合当时的现实需求。
其实旗袍的发明和推广,也是如此。
很多人觉得旗装是满族服饰,所以旗袍也是满族服饰。其实,真不是。旗装和民国时代的旗袍是不一样的。满人旗装之繁琐,你看清宫剧也能看出来,又是袍,又是褂的,给身上捂的严严实实,什么都看不见。
而旗袍完全不一样。民国的女性把旗装里的盘扣等特色和西式裙装的特点结合起来,露出胳膊,大胆的显示出身体曲线。是新时代女性的象征,体现了新时代男女平权的新思想。也具有革命性。并且旗袍,也是不仅汉人能穿,少数民族也一样能穿。
▼溥仪和婉蓉
所以总的来说。汉服在民国未能流行,一在于没有经济基础,二在于不合时宜。男性的中山装和女性的旗袍,由于没有显示出丰富的民族内涵,具有普遍性。因此,它们也就成了当时最流行的服饰,甚至成为当时上层人的礼服。
-----
网友解答:
-----
自从推翻封建政府后,服装是随着社会而变革,汉服是旧制下的产物,自从孙中山建立民国以来,汉服就改中山装。
推翻了清政府,汉服就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以中山装作为新时代的开始。中山装,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也延续了几十年,作为服装是跟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服装代表人的外表装饰,具有很强的精神实质,同时也代表中国文化的起源,很有民族气势,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装打扮,并不是统一的服装摸式。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我认为是,民国政府推翻满清统治后,没有回复汉服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肯定和信仰!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辛亥革命是新的革命
革命终结了中国的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制度。政治民主、人权平、引进西方文明,这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所以,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不太适合使用中国旧有的服饰,而应该采用相对西化的新服饰。
也就是,中山装。
中山装有西方的元素,一说是英国军装式样,一说是东洋日本学生装的元素,总之和以往的服饰是不同的。
第二,民族问题
虽然初期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但孙中山革命的目的是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清政府,而不是杀光满族人。
听到有人谈及民族革命就是要尽灭满洲民族,即斥之为“大错”。
孙中山的民族政策绝非大汉民族主义,而是坚持五族共荣的中华民族战略。
所以,这种情况下,不适合将汉服列为国家的服饰,毕竟中国还有藏、回、蒙、满、维、壮、苗等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
强制用汉服,就是大汉民族主义了,这个没有必要。
所以,中山装由此诞生。
话虽如此,汉服仍然是我大汉的服饰,也是大汉民族之魂,汉人穿汉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是不适合作为国服而已。
第三,时代不同了
孙中山同盟会的核心人物,多是海外精英和国内的知识分子以及新军。
这些人通常看到传统中国文明的很多问题,认为必须引进西方文明中先进和合理的一方面,加以改造。
在他们看来,满清也罢,元蒙也罢,大明也好,都已经是过去式了。
中国想要迅速崛起,就要和很多传统文化中的落后一面划清界限。
在这种情况下,汉服、唐装往往被当做落后文化的象征,就像今天正常人都不会留满清的辫子一样。
那么,中山装也就是必然。
-----
网友解答:
-----
服饰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它更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民族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变迁,服饰也会发生变革,并给社会带来诸多影响。比如满清封建统治被推翻以后,人们不再身着长袍大褂、满族旗装,反而穿起了中山装、旗袍等服饰。可是民国时期服饰的改变,在诸多人眼里认为并不顺乎国情,真正顺乎国情的服饰变革,应该是在民国推翻满清团之后恢复汉服,而非中山装与旗袍。究竟是何原因,使得民国时期的流行服饰变成了“中山装”,而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汉服呢?
请输入图片描述
中山装
第一点:民国新政权的诞生,必然需要一种新气象。中国古代社会凡是经历改朝换代,必然会重新规定服饰,民国自然也不例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同样也颁布了新的《服制条例》,为了让国民的精神状态和面貌呈现出一种新的社会风气,民国开始大力促进服饰变革,1912年10月3日《服制条例》正式通过后,规定民众必须摒弃清朝皇权制度下的官服,同时采用西式礼服作为民国官服;对于女子的衣着同样也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一时期旗袍、洋式大衣等服饰登上舞台,比起传统繁琐服装这种流行新颖的服饰更加受到女子青睐。
请输入图片描述
民国旗袍
第二点:近代以来大量的新潮布料与服装样式进入中国,各大报纸杂志上刊登的服装专栏,促进了民国时期的服饰革新。由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逐步加强,在许多报纸、杂志上专门开辟了“服装专栏”,为人们介绍西方各国最流行的服饰。民众通过报纸了解这些西洋服饰之后,开始追逐世界潮流,甚至主动迎合服饰的变革,原来的传统汉服自然会被抛之脑后。尤其是当人们的物质条件允许,审美标准也发生变化之后,自然会接受新颖的服装。
请输入图片描述
民民国旗袍
第三点:其实早在清朝末年,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国民间服饰就已经出现了洋化倾向。学生群体历来都主导着社会方向与潮流,清朝末年,一部分优秀年轻的学生,被清朝廷派遣出国留学,所以青年学生是第一批接受西洋服饰的人。他们在西欧、日本率先穿起了西洋服装,传统的清朝服饰逐渐被抛之脑后。
学生回国以后,在封建传统社会中依然渴望继续“洋化”,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有许多青年盲目崇拜西方,由西装改良而来的“中山装”,在其中基础上结合西方先进思想潮流出现的“旗袍”,自然成为了这一群体的最佳选择。最终,这种服饰潮流推向全国。
请输入图片描述
中山装
第四点:进口的洋布质优价廉,更容易被中国民众所接受。由于西方各国工业的快速发展,让这些国家所生产的纺织品等衣服材料价格低廉,衣服的样貌美观奇特,基本以成品衣为主,中国百姓自然会争相购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垄断中国市场,更会推出许多价格低廉的倾销策略;反观当时国货,由于中国近代工业受到西方各国的致命打击,导致纺织品价格突涨,同时质量参次不齐。这样一来,选择西洋服饰自然就成了最佳选择。
-----
网友解答:
-----
元朝统治整个中国的时间不足百年,但是加上之前的金朝,北方沦落胡尘已经三百多年,而南方也被蒙古人统治了九十多年,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汉人的服饰受到了蒙古人和女真人的巨大影响。
为此朱元璋在北伐成功之后,下诏衣冠复古,禁止臣民穿胡服,梳胡人发式,明代诗人汪广洋还曾经作诗《诏下谕平幽蓟兼喜复唐时衣冠》以示纪念。
朱元璋原本是想恢复唐代汉服的形制,但是明代汉服也吸取了大量蒙古服饰的特征了,例如明代飞鱼服上的曳撒就是借鉴蒙古服饰而来。
(这种下衣摆带群褶的款式便是曳撒)
虽然借鉴了大量蒙古服饰元素,但明朝政府还是最大限度的恢复了汉人的衣冠发式,这彰显了明朝“恢复中华”的正义使命,巩固政权的合法性,同时也得益于明朝初期国力的强盛和汉人重获自由的热情。
并且明朝在某种意义下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汉族人是明朝国族,推行汉服不存在民族冲突,反而能够凝聚汉人,一举多得。
但是到了民国时期,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明朝是摧毁了一个腐朽的旧王朝,开创了一个强盛的新帝国,起码明初时是欣欣向荣的。
而民国虽然同样是推翻了一个旧王朝,但却几乎原封不动的继承了这个旧王朝,相比于明朝,民国一点新王朝的气象都没有。
(拿下南京后孙中山先生立即前往明孝陵谒陵,告诉明太祖神州光复了,但辛亥革命实际上并不彻底)
民国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革命不够透彻,革命者虽然也对满清有着民族仇恨,但实力有限且时代也不同了,革命者也是宣传自己只仇爱新觉罗一姓,不仇满洲一族。
为了推翻清朝,革命者则迅速与清廷达成妥协,清廷和平交权,清王朝版图被中华民国全盘继承。
等民国建立之后,民国政府的国策就从革命变成了维护国家统一,口号也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变成了“五族共和”,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孙中山先生都在尽最大限度保住蒙藏回疆地区,此时的国内情况就不太适合大规模推行汉服。
不过在民国初期袁世凯曾试图恢小范围复兴过汉服,他在称帝前颁布了《祭祀冠服制》和《祭祀冠服图》,以示自己为汉家正统皇帝。
但是由于汉服断档太久了,老百姓压根不认识汉服,但凡见过点世面的人都以为这是和服, 袁世凯恢复汉服的举动一点水花都没有溅起来。而随着袁世凯称帝失败,汉服很快又被人忘记了。
(称帝时的袁世凯,身穿汉服衮服)
其实民国没有恢复汉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国时期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大为不如前。
以前的中国即便不是世界第一,也是世界第一梯队成员,我们哪怕是武力不兴,可起码在科技文化上皆是妥妥的东亚一哥。
但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人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科技和文化大幅落后于西方了,往日的天朝上邦不复存在了。
在这种情况下民国的上层人士都热衷于西化,大家吃西餐穿西装,中山装的出现也是西化的一种表现,反映出当时上层人士“向西看”的思想和风潮,自然没有精力投身汉服复兴。
而今天汉服的复兴归根结底还是民族自信心的恢复,汉族人在羡慕日韩民族服饰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祖先有着如此华丽的服饰,能够极大的体现出本民族的特征,于是汉服便重新走进国人的视线,并逐渐被国内所接受。
-----
网友解答:
-----
时代变了。不能再\"修旧如旧\"了。
-----
网友解答:
-----
时代进步的要求。
欧洲工业革命之后,国家也进入了民主平等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兵器也由传统的刀枪棍棒等冷兵器时代进入了火枪火炮等热兵器时代,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要求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要又快又好,传统服装拖泥带水,不方便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不方便快速投入战斗,所以对部队,学生服装进行改革,孙中山吸纳了西方军人和日本学生的服装式样,设计了一套新式服装叫\"中山装\",很现代,又时尚。男人们很讨厌清朝的瓜皮帽,长袍短挂这种服装,所以,中山装就马上就流行起来了。
不过,满族的旗袍不错,经过人们改造之后,成为了民国女人们喜爱的服装。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很好!为什么废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换上了中山装呢。这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从工业革命开始西欧各国凭借着强大的工业实力很快的步入了发达国家行列,并且踏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然而此时的中国却闭关自守,面对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西方列强不可能不垂涎。很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是汹涌的西方文明。
这时的中国确实是落后传统文化不得不面临着像现代化的转型,李鸿章也不得不感慨,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而模仿最容易做到的恰好是外在可视化的东西,因此在穿着打扮方面崇洋的风潮悄然的兴起。
但是中国传统的服饰衣冠具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个人个性化的发展。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方便活动,凸显个性的西式服装在中国,从沿海到内地逐渐越来越受到欢迎。也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固有的服饰衣冠等级制度不仅跟不上时代潮流了,甚至还严重的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穿西装的爱新觉罗·溥仪)
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建立,这是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民主共和政体政权。为了表示对于封建政体深恶痛绝和正式决裂,体现民主自由,封建统治时期所执行的衣冠服饰等级制度,自然而然的也成了被否定的对象。这个时候换衣服就不简简单单是换衣服的事情了,而是被提升到了拥护民主共和制度,倡导民主自由的高度上来。
同时在民族主义兴起,甚至是泛滥的情况之下,“国服”的概念也随之产生,他代表了近代国家的国家认同,以及国内人民的民族认同。因此封建统治时期的旧的衣冠服饰等级制度,乃至是旧有的服装样式是和新兴的民国的民主自由思想相悖的。
(清末穿长袍马挂的人)
旧的不合适,那就需要新的。直接套用西装,穿戴洋服洋帽,肯定是无法突出民族特色,不符合国服代表的民族自由独立的内涵,这时候就需要一种适应时代潮流,又能凸显民族特色的新服装样式。
这时候孙中山就提出了他关于服装改革的一些想法。
总结来说就是就的服官制度,以及旧的衣冠形象必须废除,另一点就是新的国服样式可以借鉴西方服装样式,但是不能完全照搬,必须加以改良以符合国内审美和实用要求。因此中山装在这一时期诞生了。
中山装的设计者张方诚,根据孙中山的意见借鉴西装的基本样式又参考日本的学生装如何进去中国的传统文化服饰因素定制出了新的服装样式。基本形式就是立领,七颗门襟纽,上下左右四个口袋。
另外关于中山装所具有的政治含义,比如说四个口袋分别代表着礼义廉耻,前襟的纽扣代表着孙中山提倡的五权分立等等等等,现在考证这种说法很可能是建国40多年后,为了再次推广中山装,所打出的一次很成功的广告。
(某宝广告海报)
-----
网友解答:
-----
因为失落已久的华夏文明早已经不复存在,汉家衣冠在国人的视线当中根本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最后在清朝统治者与民国独裁者的双重压制下,被迫消失在中国历史文化中。而此时,满洲文明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 ,这个根深蒂固已经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即使满族建立的清王朝被推翻,但是满洲文明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任然占有优势的地位。再加上国内的精满分子假借崇洋媚外,继续走清朝统治者的路线丝毫不减。比如是溥仪继续建立的伪满洲国最为突出。无论是伪满,还是满服:旗袍、马褂辫子装唐装得到汉人的很好改良,以及外来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在国内外,三座大山的压制下,华夏文明根本回归不来的。
------------------
推荐阅读:
上一篇:淘宝交易软件哪个好?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