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学低年级不提倡过早用方程来解数学题?
为什么小学低年级不提倡过早用方程来解数学题?
-----
网友解答:
-----
方程式小学数学必备的内容之一,小学高段的很多比较复杂的应用题如果能运用方程来解答会比较方便。在之前带了一个小升初的男孩,数学成绩非常优秀,方程运用的非常好,比较擅长用方程来解应用题,不仅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对二元一次方程组也是非常的熟练,甚至还能准确运用分式方程来解答一些比较复杂的应用题,确实非常厉害。
不得承认,方程式解决很多比较复杂的应用题的必备利器,都知道行程问题是小学比较难的应用类型题目,要解决好行程问题,必须要对线段度、方程和比例等三方面的知识点非常的熟悉,还有一些工程问题、浓度问题等都需要运用到方程的思路,在初中的数学中,方程的地位至关重要,不等式和函数的学习也是以方程为基础,方程代数思想和方法是初中最重要的方法和思路。
既然方程如此重要,是不是学生就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去运用方程来解应用题呢?关于方程,我经常给家长和学生这样说,在平时的练习中算术的方法是首选,方程是第二选择,能不用方程就不用方程,在考试的时候如果算术方法不能解答,可以考虑用方程的思路来解答。
为什么呢?方程式好去思考,但很多的学生在解方程时会遇到问题,往往是能把方程式列对,但不一定能算对。小学虽然接触到了方程,但都是最基础的方程,稍微复杂一些方程的解法并没有涉及,狠多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了小学生用方程解题的准确率并不高。
在小学的学习中,方程本来就不是一个重点内容,像在我们这边学校在四年级才开始学习方程,都是一些比较基础的方程。用方程来解的都是一些比较特殊类型的题目,等量关系式是比较好找的,甚至在很多的时候只是需要将文字式转化为代数式既可。
既然方程解应用题是比较方便的,为什么不提倡学生尽早学习运用方程来解应用题呢?就有人戏称方程方法为懒人方法,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训练、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科目,在数学的学习中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一个学生比较对方程运用比较熟练会发现,用方程的方法来思考和分析某些应用题确实是很方便的,比较好去思考,因为就是一种正向思维,顺着题目的条件去思考就可以了,先写出简单的文字关系式,再合理设出未知数,然后用含有未知数的关系式表示出各个关系量,然后代入等量关系式中,得到方程再来解方程既可,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然而从长远来看,方程的思路和方法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方程解应用题时一般都是顺着去思考和分析,这对学生的逆向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没有多大的帮助的。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答中,与方程方法相对应的是算术方法,一道题目如果能运用方程的方法来解答,一般也能用算术的方法来解答。与方程方法相比较,算术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同样的一道应用题,如果运用方程的方法去思考、分析和解答,一般是正着去思考的,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找到思路和方法的。然而算术的方法就不一样了,很多的时候顺着去思考和分式是比较困难的,就需要运用到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在数学的学习中,逆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最能体现出一个学生数学思维和素养的能力。
方程来解题很多的题目都是比较固定和程序化的,同一个类型的题目等量关系式都是相对固定的 ,公式化,很容易固化学生的思维,甚至当一个学生对一个等量关系式并不理解,但记住了,然后照着例题去套数字或者替换既可,这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帮助并不大。然而代数的方法就相对比较灵活了,更能体现出思维水平和能力。同样的一道题目,如果运用方程来列式和解答,对照方程式是比较好理解的,但如果是运用算式的方法去解答,即便是对照着算式也不一定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唯有答题者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和奥秘,旁人在听了解释后会恍然大悟,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鸡兔同笼问题是小学数学比较典型的一类应用题目,针对不同年级段和理解接受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像画脚法、列表法、假设法、抬腿法、方程法、方程组法等,有着多种不同的方法。个人认为,对小学生来说,最好还是要掌握好假设法。也许有人会说,假设法是最复杂的方法,不好理解,没有抬腿法有趣,没有方程法好理解,确实是这样的。但是,我们做题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将某一道题目解答出来这么简单,我们需要在做题的过程中让我们的思维得到提升,学会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鸡兔同笼问题是小学里为数不多的对学生思维和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的应用类型的题目,假设法虽然让小学生来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在之后数学的学习中运用的比较多,就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去练习和提升。个人的一点见解,欢迎大家讨论。
-----
网友解答:
-----
我的理解是:
两者学习的内容不同:
1、小学掌握的是算术,主要为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及法则;
2、初中涉及到的是代数即“数”的范围扩大了,代数的研究对象则不仅由具体的数扩展到了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代数)式,
既如此,自然科学的东西必须循序渐进,任何一个概念法则就象一条链条中的一个“环”哪个环节都要过关,否则整个链条会报废,
-----
网友解答:
-----
必须强调这一点,绝对禁止跟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去提前讲授方程的思路!
因为通过方程去求解,避免了去逆向思考的不易,以及逻辑思考的过程,直接正向列出含有欲求解的量的等式即可。
这样做无疑就是在直接扼杀孩子的逻辑思维,会让儿童失去真正思考隐藏逻辑关系的机会!
要找到适合孩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必须站到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的思路基本还是线性的,家长必须按照线性思路去思考。
补充说明一点,一元一次方程家长逆向思考,都可以做得到,而涉及到二元及以上的方程时,家长在逆向思考过程中就会阻力比较大,要找到适合孩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必须站到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的思路基本还是线性的,就是已知A,去求B的思考方式。
我们以鸡兔同笼这个典型的二元一次方程为例来分析,鸡兔同笼的难点是未知数有两个,孩子们并不擅长处理两个未知数的题目,因此,带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时,一定不要让孩子在解决方法上徘徊,这只会让她们越来越困惑。
那怎么办?
运用转化思维,去简化问题,找关系,找表征,找规律。
是不是很抽象?
我们来看上面的这个具体问题。
先引导孩子看题目,先找关系和规律,对于此题第一反应应该就是找到鸡和兔之间的关系。
从头来看,1只鸡=1只兔
从脚来看,2只鸡=1只兔,或者兔子的脚比鸡多2条。
孩子们在玩积木的时候,找不到长方体就会用两个正方体替代,同样,这里我们也可以使用替代思维。
如果想要把一只兔子用鸡替换的话,就是:
1只兔子 = 1只鸡+2条腿
上面这个关系进一步推演的话就是:
如果鸡和兔子头数相同,兔子的脚数是鸡的脚数的2倍;
或者如果鸡的腿数和兔子的腿数相同的话,鸡的头数就是兔子的头数的2倍。
当未知数是两个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孩子不需要同时思考两个未知数,因为对孩子来说,这看上去太复杂了,我们需要简化问题。怎么简化呢?
就是要找到其他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看看能不能转化,先把题目变简单,再走下一步。
这样的过程,就体现了数学思维,而数学思维的精妙之处在于“简化”,要训练儿童数学思维,前提条件是“抽象”,能够归纳总结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总结就是必要的。
-----
网友解答:
-----
方程思想解应用题,需要很多相应的知识准备
,放在四年级比较合适,适合大部分孩子数学学习认知序。
过早接触孩子不但不理解,即使听懂了一个题目也不会运用!
我是王老师,专注于小学数学,很高兴为您答疑解惑!推广趣味数学,分享解题策略,提供家庭辅导建议,欢迎您的关注。王老师小学数学领域的
第1112
个悟空问答!
小学阶段课内学习简易方程,只是基础的认知,并没有考察复杂题型的应用,课外培优或到了七年级依然要学一元一次方程。
为什么不提倡过早用方程辅导孩子解题
?以下详解,供您参考!
低年级不简易教孩子用方程来解题
小学阶段,
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是思维认知上的重大飞跃!
它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而是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一直到初中阶段是逐步发展的。所以过早接触是忽视认知过程的
拔高式超前学习!
① 学方程的知识准备
低年级运算的对象是数,数概念系统还没完善呢,算术思维和代数思维具有
非连续性特点
。
→ 字母代替数
从三年级开始,才会逐步接触到这部分内容,比如面积公式是用字母来表示,四年级用
字母表达简算定律
等等。学生对于字母赋予不同的意义理解,首先是对字母赋值,接下来才是把
字母当成特定的未知量
,并参与运算,这些都是认知的基础。
→ 未知数的概念
孩子对字母意义的选择依赖于认知水平
,只有开始把字母当作特定的
未知
量,才表明对方程代数思想有了粗浅和真实的理解。
什么是未知数?
又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很多家长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
习惯性忽视孩子对于数学概念的认知困难
,这很不可取!
你知道自己有多少根头发吗?
你知道下次数学考多少分吗?生活中有大量未知的数量,这就是未知数。《九章算术》称之为
“元”
,一元方程就是
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
。
→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未知数与等式缺一不可!
这时又出现一个重要概念~
等式
,什么是等式?如何引入情景让孩子去理解,
等式有什么性质?
等等,都需要去理解内化的。解方程实际上是算未知数的过程,不是求出算式的结果,而是
结构性的形式变换
。不理解等式的性质就没办法解方程,这就是数学系统学习的典型特点。
→ 应用方程的思想
列方程来解应用题需要好几个步骤,
注重解题过程表达
,最核心的是
通过审题找等量关系
。从方程等式的理解到等量关系实际上是知识运用的过程,这不但考察对于以上知识点的理解,更要求对于题目有解构能力。
方法科学与否,取决于孩子能否能正确灵活去运用
,这很关键。应用题数量关系很繁杂多变的,真正把方程思想转化为自己的解题策略,需要针对不同题型,运用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去提升的。
② 方程限制思维
方程是极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很多高年级学生开窍后,瞬间豁然开朗!其实这时方程思想还不是很完善,还不能去解决复杂题型,比如复杂分数应用题或复杂行程问题。所以不建议单独依赖一种解题方法,
多思路解题才能综合各种数学思维运用
,以免思维受限。
比如
鸡兔同笼问题
,假设法解鸡兔同笼,同样适合
三个对象的鸡兔同笼问题
,如果换成方程思想,
要教孩子三元一次方程?
很多初中生碰到应用题已经不会其他方法解题了?数学思维要全面发展!
选自王老师三年级趣味数学专栏章节
结束语:
方程思想以未知量直接参与运算,具有优势,但不要忽视相应的知识准备,过早学习无疑是地基没打牢就直接盖高楼。深刻理解概念,多去实际运用,保持多思路解题,算术思维不能丢。反复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上!
欢迎关注王老师头条号及悟空问答
学习更多好玩有趣的数学学习方法
附:四年级简易方程练习题,
如果孩子能做对,才是真正理解了。
-----
网友解答:
-----
这个观点不能说是正确的,但也有其道理。
数学的本质是抽象,比如“自然数”,就需要人的认知从具象的“一个苹果,两匹马,三条鱼”,抽象成123。
成年人往往忽略上述“显而易见的”抽象,但如果你有一个四五岁的小朋友,就该知道这并不是天生赋予的。
进入小学学习后,方程是第一个具有重大抽象能力的进阶。小学生需要先理解“未知数”,需要理解数学的符号语言,需要理解“x”,进一步,需要理解方程的解(这时是个纯抽象的数学表达)和应用题里具象的事件是同一件事。
比如:小明买了1个苹果,现在他有3个苹果,他原来有几个?
这是很具象的问题,但:x+1=3。就是一个完全抽象的数学式。
小朋友需要心智发育到一定程度才能理解这种抽象,过早强行灌输,难免拔苗助长。
这就是不建议过早(强行)使用方程解题的原因。
但是,但是!
数学的本质就是抽象!不能直接使用抽象进行思考,就永远不能真正进入数学(未来也包括物理,计算机…)的殿堂。
所以,一旦小朋友的心智能够理解方程,就应该尽快,迅速,果断的推进。尤其是小学很多应用题,绕来绕去,很多家长老师自鸣得意的以为这是在锻炼学生的转弯能力。但却忽略了培养小孩的正确思维方式,即数学思维方式:
把(应用题的)自然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即未知数和等式关系,即方程组),然后用纯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解方程组)。
摆脱具象和直观是进入数学的不二法门,依赖直观,越到后面学的越累,直至筋疲力竭。
-----
网友解答:
-----
用方程解题需满足一定的条件
一,理解运算的意义,熟练所学的运算
二,牢固掌握等式的牲质
三,能找出应用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关系式
因此,由等式→方程需要一个过渡
方程的同解原理→都是由等式的性质演变来的,用列方程解应用题看似建立等量关系容易,但理解的深度增加了,所以需要一个过程,急不得。
-----
网友解答:
-----
数学学习不在于解题的结果,也不在于解题的过程,在于解题的思维。
用方程解用题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很多问题太过于简单,可以说一劳永逸的套方程就可以了,这样孩子就不会或者不愿意去思考。
应用题才是锻炼孩子思维的
学数学我们都说孩子要有数学思维。我们也都知道数学思维很难培养,有时候我们会说数学思维是天生的。
但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数学思维是一点点培养出来的。而做应用题是培养孩子数学思维最好的途径。
做数学应用题不是要把应用题解出来,而是要让孩子能够分析数学应用题。
我记得我在上学的时候比较擅长的就是戒烟问题很多应用题的思路包括很多应用题他提问的方式和结果,我能轻松的去解出来,并且能够讲出来它的原因。
那个时候比较喜欢的事情就是跟老师在一起讨论剪映体。其实这个无形中锻炼了我解应用题的思维。
应用题有时候我们在学的过程中会发现有的孩子他很难绕过应用题的那个劲儿。如果这个时候用方程,那么就很好解决了,我们的目的不是把题做会了,我们在小学阶段是锻炼孩子的思维的,也就是怎样让孩子绕过这种思维方式是最关键的。
我们回过头来说,如果方程。更有效,为什么我们不一开始就学方程呢?一开始要学硬解应用题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要的是思维。
最后要说的是学数学,重要的是数学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的思维方法,并不是解题的结果。数学最重要的是分析的过程。
-----
网友解答:
-----
方程的知识在人教版教材中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方程的概念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要用方程解决问题先要理解用字母表示数,还要理解等式的概念。
小学一二年级数学的主要内容是数的认识和简单运算,还不具备用方程解决问题能力。
-----
网友解答:
-----
感谢邀请。
为什么小学低年级不提倡过早用方程来解数学题?这个问题,我觉得是“
脑平衡
”的原因。
“脑平衡”
简单说就是长期使用左脑功能,右脑功能就会相应下降,如兴趣心、创造力、想象力会大幅度降低。
延伸于“左右脑分工理论
”
题主应该也听过”左右脑分工理论“,就是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并因此荣获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脑平衡的概念就是由其延伸研究出来的。
举个实例:
很多孩子在长期高强度的刷题、计算、背诵过后,会发现他们兴趣方面会很缺乏、除了手机就是电脑。
以上是我的个人见解,欢迎大家留意评论。
关注
@小萨爸爸
,10年学习经历从学渣到学霸,5年拼搏用知识走上人生高峰,每日分享实用干货。
-----
网友解答:
-----
初中以前的数学不应该为了解题,更应该让其形式自己的思维.逻辑。
-----
网友解答:
-----
小学学的数学,其实叫算术。
小学数学的大纲,是根据社会上绝大部分学生的平均水平来制订的,要考虑到的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
而且算术方法对于开发数学思维有很大帮助,可以让学生善于找到各种数据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敏感性。
在建立了良好的数学思维之后,再引入方程,学生学的也会轻松很多。
再说了,遇上复杂题目,没有一定的数学思维,方程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好列出来的。
而且永远不要拿“我觉得方程简单”来说事,都是成年人了,考虑问题请设身处地。就好比我说用微积分去做高考导数大题简单得一比,用复平面的思想去解决初中平面几何问题没有压力,这样的例子我能举出一堆,但这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能学会并掌握这些方法的,基本都是竞赛选手了,而这一部分学生,是代表不了普通学生的。
最后,如果实在觉得方程好,可以自己尝试教一下孩子,但请注意一点,孩子理解不了请不要急躁,因为以他的知识储备,是真的无法理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