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为什么不学德国用坦克进行“闪电战”?
二战时,日本为什么不学德国用坦克进行“闪电战”?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日军还真的用过闪电战,地点是抗战中的南昌会战。
当时冈村宁次使用100多辆坦克部队,配合装甲汽车,远程迂回、追击约为250公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闪电战却绝非有坦克有步兵就能学会的,是非常复杂的。
此次南昌会战中,日军坦克部队遭遇很多困难。
比如,南昌地区地形复杂,山地很多,水网纵横。
冈村宁次安排工兵跟随坦克部队作战,实战中仍然出现多辆坦克渡河中,滑出桥梁,坠水沉没。
另外,由于作战期间当地暴雨,山区低矮处有大量积水,甚至淹没坦克。所有坦克夜间必须寻找高地停靠,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导致坦克七零八落。
如果上面还不算很夸张,下面就不一样了。
这里山区本来就没有像样的道路,全部是土路。暴雨以后,土路全部变成泥坑。
坦克在泥泞中前进非常困难,发动机必须全速运转,导致故障频发,大量坦克因此掉队。
坦克集群到达岭下桥、奉新时,如果坚决突进就可以抢先一步冲垮国军防线。然而,因大量故障坦克没有赶到,所以各被迫停留1天时间,大大影响了作战效率。
还有更可怕的补给。
日军缺乏机械化作战的经验,泥泞中汽车、装甲汽车都无法跟随坦克作战,最终只有坦克独自前进,补给车队全部被甩在后面。
鬼子发挥吃苦耐来的特点,将士兵补给品降到最低,在坦克上挂载大量器材、弹药、燃料,但仍然不能满足需要。
坦克集群达到奉新时,燃料几乎耗尽,被迫停下。为了完成到达指定位置的任务,只好将其它车辆上很少的剩油取出,加给独立轻装甲车第9中队才得以出发。
日本运输机为了支援燃料耗尽的坦克集群,用尽全力空投。
然而,23日16时30分,空军空投油料19小桶,总量只有950立升。
这点点燃料,仅加给部分车辆使其前进,
坦克集群主力被迫在当地等待了整整2天时间,直到25日18时当配属的独立轻装甲车第7中队和运输油车到达才加满油料于夜间23时之后继续出发。
后期坦克集群几乎是依靠空投燃料,才能够前进。
事实证明,日本不具备闪电战的能力。
此战后,侵华日军直到1944年豫中会战,才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作战。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小鬼子他就是小鬼子,这辈子偷鸡摸狗啥都学。您还别不以为然,就因为这一点,小鬼子如今也能在地球这小村子里蹦跶俩下,但也就是蹦跶两下而已,高不了!
当年他蹲那破岛子上,就和那井底的蛤蟆差不离,就觉得脑瓜顶上那天空就是最大的地,天是老大他就是老二,土地爷他都瞧不上。
架了小船出了岛,才知道天下何其之大。赶巧了大海的对面就是咱大华夏的地头。
小鬼子就感觉自己个脑门上长俩犄角,以为自己是个牛犊,撩这橛子就往咱怀里撞,结果大唐的老爷们压根就不让着他,三个大耳光子外加俩大脚丫子就给踹趴下了。(白江口之战了解一下)
这回学乖了,把那犄角一掰,这就装学生,这一学就是上千年。
但有句老话说的好,那叫画猫画虎难画骨啊,精髓压根就没有学到,皮毛到学了不少。
这不后来又跑去学大鼻子欧洲人,到现在在他们的人堆里,都认为自己是个欧洲人,耻于为一个黄皮肤的亚洲人。(满清的时候,小鬼子脱亚入欧的思想成型)
这不当年学了工业革命回来,一个明治维新下来,亚洲这地成了大头。
还是那句老话,他也只能学个皮毛,他对外号称是个工业国,但也仅仅是个有皮没骨的玩意,半工业国而已。
那么二战的时候,希特勒带着他的大头兵祸祸欧洲的时候,最拿手的就是闪电战。东一个闪电战,西一个闪电战,欧洲这帮子老邻居没有一个能招架的住的,灭亡的时间快的按小时算,慢的撑死了也是按星期算。后头那不是和斯大林掰扯的时候,不也是用闪电战把个斯大林打懵圈了,一开头压根就没有还手之力。
就这战争速度,把个小鬼子羡慕的不要不要的,您就说吧,小鬼子能不学俩下,为他所用?
所以小鬼子确实用了希特勒的闪电战,到咱大华夏的地头上来称雄。
这不后头还想着三个月灭了咱大华夏,这吹牛放气的,就等着咱给他败败火了。
那接下来,咱就说说这小鬼子的闪电战的事。
小鬼子那山寨版的闪电战。
当年小鬼子挑着他们的膏药旗,一家伙撞到了武汉的城墙上,这撞鼻青脸肿。这小鬼子那攻势顿时就停了,这牛皮算是吹爆了,这小鬼子和咱大华夏的老爷们算是彻底的进入了对峙阶段,谁也奈何不了谁,拼的就是消耗。
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时间越久对咱越有利。而小鬼子压根就消耗不起,开头他为嘛那么牛,就因为刚开始能进入咱大华夏战场的那都是三年以上甚至是五年以上的老兵。
这东西拼一个少一个,短时间内压根就补不起来,就这小鬼子那破岛都快成女儿国了,这要是耗下去,早早晚晚就得完蛋。
作为侵华的头头之一那冈村宁次,这着急上火的,跟个猴差不离上蹿下跳的,这就想到了闪电战。
要和咱大华夏的老爷们来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就准备开展一次小范围的进攻,这就是南昌会战。
那么说这事的时候,咱说一下闪电战的核心理念是啥,他是充分利用飞机,坦克他们的机动性,利用这一点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利用密集的装甲集群打击对手。
他的特点就是,快速,出奇,集中。
咱开头也说了,小鬼子学啥都只学个毛皮而已。所以冈村宁次就集中了一百多辆那薄皮小坦克。在塞上一部分装甲车进行配合,来了一个二百五十公里的大跃进。
这玩意听的似乎挺来劲的,但小鬼子压根就没有想到,南昌这嘎达,多山,多水啊,水网交错啊!
就这老天爷都瞅不下去他这智商了,所以又给他下了一场接着一场的瓢泼大雨,得咧,这一家伙下去之后,这路也就不叫路。
你就听哇,“哐哐哐”“哐哐哐”他那小坦克的发动机就听着响了,这坦克憋了一肚子黑气,连窝也不动。
更倒霉的时候,这坦克走低洼地带,想着休息一下子,没俩小时那大水就长上来了,还没咋样呢?那小坦克就瞅瞅着“咚咚”就被大水给淹了。
还有那些个过桥的,因为桥面不宽,他那架势技术也比较扯,有好几辆直接栽沟里去了。
就这您还快速?拉倒吧!
更要命的是补给。坦克要走,这得有汽油吧!
毕竟你光让驴拉磨,不让驴吃草,他一准给你尥蹶子,坦克直接趴窝不给你走了。
结果就这路坦克走的都费劲,您那汽车?当然小鬼子的汽车他也不多,都是驴车大队,就这蓄力更加的不好使。
没走多久,这补给部队就和坦克部队拉开了一大截,这咋弄?
得咧,小鬼子把那补给都挂到了坦克上边,玩一出自给自足。
但坦克是啥,这是作战武器,压根就不是是运输大队,这压根就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让坦克和驴车大队拉的越来越远。
最后冈村宁次没有办法了,扣着脑袋瓜子让飞机进行空投。
但这飞机压根就来搞笑的,前前后后就丢了九百多升汽油。
呦西!就这东西平均一摊,这也走不了多远,没得法子,把汽油一集中全丢了第七中队,其他都歇菜了。
这似乎很符合闪电战的集中理念,但人家集中的是坦克,你这集中的是汽油,这有的比吗?
闪电战?这三字小鬼子压根就用不起,太扯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
网友解答:
-----
没必要,也没条件
闪电战是基于地面机动力量和空中打击,以迅速、出其不意的方式直接撕开敌军防御线,切断敌方补给线,并与其他传统地面部队完成对敌军的合围、夹击的一种战术学说。
这种玩法对于欧洲那些地方不大、由主要以平原为主的地儿是挺合适的。比如德国干掉波兰和速推法国都是典型的闪电战。
咱们可以从闪电战的典型打法中看到两个基础要求,一个是有足够的地面机械化力量,另一个则是能迅速完成突破、包夹、合围。
地面机械化力量,尤其是坦克这种玩意日本太少了,1937年全面侵华时,日军在关内才部署了140台轻中坦克。而且日本人对坦克的使用思路还是一战时候那种步兵辅助玩法,压根没条件,也没想到将坦克集合起来使用。
话再说回来,其实也没必要。当时华北华中东部那块平原丢的很快,日本人用不用闪电战其实也没多大区别,他们本身的机械化虽然比不上欧洲列强,但比当时的中国还是要先进的多。
但等到1939年之后,抗日部队退却到内陆地区。那边地形就复杂了,又是山又是水的,非常不适合机械化集群作战,压根没法发动闪电战。最关键的是,其实国府当时压根没修几条好路,拿啥闪?换成德国人过来都得翻车。
-----
网友解答:
-----
闪击战或者叫闪电战就是一种在空中力量的支援下,以装甲部队为主陆上力量进行立体化推进的打法,这种打法需要的是制空权,为了达到闪击的效果必须用空军的强大火力快速开辟通道,然后装甲部队这样行军快、火力猛的部队快速突击,这样才能达到闪击。
而日本的情况和德国完全不一样,首先德国在欧洲是个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而且德意日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加上几个仆从国,除了日本都在欧洲,德国也有仆从国的支援,比如罗马尼亚的石油,而日本完全是在消耗自己,为了得到资源先是和苏联的诺门坎战役,为了得到南亚的资源又发动太平洋战争。闪击战的武器本来就是飞机坦克装甲车,这些对钢铁和石油大量消耗的铁家伙。所以日本不具备维持闪击战的硬件条件,为了得到资源开始更消耗资源的战争。
日本面对的战局也不允许它使用闪击战,东西两个方向和两国战争潜力巨大的国家打得无法抽身,另外在亚洲南面到大洋洲之间这些岛国上也都是日本的战场,战争资源非常吃紧。亚洲广大地区地形复杂、面积大,平原大江大河的支流密布,有山地有高原,如果真用闪击战,第一油料消耗不起,第二地形也不会允许你成群的坦克机动作战,第三亚洲国家也不会像苏联一样集中大兵团跟你在大平原上硬碰。至于东面和南面的战场,都是岛国和群岛,一个岛的面积有时候可能非常小,而且地形崎岖,那就不是一个打坦克战的地方。
-----
网友解答:
-----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号称陆军欧洲第二的波兰,仅仅抵抗了一个月时间,便宣告亡国。德国攻灭波兰之后,又以闪电战横扫西欧,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各国根本无力抵抗闪电战。
二战爆发初期,德国让世界见识到了闪电战的威力。德军兵败莫斯科之前,闪电战在欧洲屡试不爽,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相比较于德国法西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战场、东南亚战场并没有采用闪电战战术。二战时,日本的战术还基本上停留在一战水平,并没有大范围使用机械化部队。二战时,日本为什么不学德国使用闪电战呢?
闪电战的基本特点为速度、奇袭、集中。如果日本的主客观因素能够满足这些条件,便有可能发动闪电战。
速度是闪电战的第一要素。若想满足闪电战的的速度要求,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看。二战时,坦克、装甲车、摩托化、飞机是最具速度的武器。日本侵略的国家经济实力相对落后,武器装备远远不如日本。
以我国为例,我国当时几乎没有坦克部队,后期才有一支坦克部队。我国的空军力量也比较弱,随着战争的深入空军力量也逐渐消耗。日本的武器装备占据优势,拥有快速发动战争的先决条件。
但是日本没有发动闪电战的外在条件。德国之所以能够发动闪电战,得益于欧洲大平原。中国的平原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有利于机械化部队操作,但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则是沟渠纵横。
除此之外,我国地形多山地、丘陵,不利于日本机械化部队操作。尤其到了南方地区,日本的坦克、汽车,经常陷进沼泽、泥潭,一到雨季更是寸步难行。
东南亚一带不是山地,就是热带雨林,更加不利于机械化部队推进。别说二战时期的日本无法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越战时期的美国也无法在东南亚一带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日本入侵东南以后,用兵规模并不大。
综合内外因素,日本如果发动闪电战,则不能发挥闪电战的速度优势,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
闪电战的第二个特点是集中。德国为了闪击波兰,集中了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外加2000架飞机和近3000辆坦克,共90万军队。德国为了闪击苏联,更是集中了4300辆坦克、4.7万门大炮、4980架飞机,19个坦克师、14个摩托化师,共550万人。
日本的工业水平比中国发达不少,但是比德国要弱不少。日本建军理念是“节省”,为了节省日本还是研发单发武器。七七事变爆发时,日本所有飞机也就是2700多架,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配备给海军。太平洋战争爆发之时,日本的兵力也就是300多万。
日本的综合国力有限,很难像德国那样集中使用机械化部队。即使日本集中所有装甲部队,也不是一支庞大的装甲部队。日本的装甲部队主要是中轻型坦克,缺少重坦克部队和摩托化部队。日本的空军力量也相对有限,伞兵也不是主要兵种。所以日本很难做到集中。
闪电战的第三个特点是奇袭。德国闪电战赢在奇袭,也败在奇袭。德国奇袭的对象主要有波兰、荷兰、比利时、丹麦、卢森堡、法国、苏联。除了苏联之外,其余国家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也就是50万平方千米。
这些国家的领土面积有限,被闪电战偷袭之后,等回过神的时候已经被德军击败。苏联的领土面积广大,最初也被闪电战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是当苏联回过神的时候,闪电战也失去了功效。莫斯科保卫战之后,闪电战也就逐渐淡出德军的战术序列。
日本主要的侵略对象是中国。中国也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日本偷袭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如果日本使用偷袭的方式,即使能够取得一时的胜利,中国依然可以以空间换时间,最终拖垮日本。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日两国普遍认为中日之间必有一战。当时国民政府的主要精力在于打内战,但是也对日本百般提防。根据流出的材料可知,1936年时国民政府也已经做了日本入侵的准备。既然中日之间必有一战,战争已经成为不是秘密的秘密,日本可以偷袭一地,却无法全面奇袭。
综合各个方面,日本本身的国力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军事集中,中国、东南亚的地形也不利于机械化部队操作。所以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并没有使用闪电战。
-----
网友解答:
-----
日本一方面没有这个实力,另一方面其作战需求上也没有这个需要,所以自然也就没有出现德军那样以坦克装甲部队为核心的闪电战。
日本在二战时是工业国,基本能够生产绝大多数的武器装备,包括坦克装甲车辆。但是由于作战观念、生产能力等原因,抗战前中期日军是很缺乏坦克兵器的,比如诺门罕之战中,日军装甲兵器在数量质量上全面不如苏军。到了战争后期日本才开始努力研发生产坦克,但是依然性能不好产量不足,和同时期的盟军装甲兵器无法相比。
但是这些坦克放在中国战场几乎就是移动堡垒般的存在,比如日军在抗战早期使用的九四式坦克、九五式坦克等,在主要装备轻武器的中国军队面前就是难啃的硬骨头。而在占领华中等平原地区后,日军需要向西北、西南等地区进攻,但是这些地区并不适合机械化部队的使用。而且日军本身就处于优势,也没有必要再去装备太多的坦克。
在太平洋战争中,由于作战环境主要以岛屿为主,因此同样不适合大规模坦克装甲部队的作战(而西欧地区主要是平原,自然适合装甲部队作战),因此日军主要是少量使用坦克等兵器。而且即使日本想部署大量坦克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当时日本修建机场这样的重要设施都几乎完全是依靠人力修建的,自然更难支撑起庞大的装甲部队的调动部署以及后勤维护的需要。
-----
网友解答:
-----
日本也有一种战术叫“铁壁合围”,多用在“扫荡”行动,华北抗日军民吃过这个苦头。被包围里面突围不容易,类似的“闪电战”也用过,不多!
-----
网友解答:
-----
不是有坦克就能打闪电战。闪电战的首要前提是,第一,必须在绝对实力上处于压倒性的优势,比如德国对波兰和比利时、荷兰、丹麦这些国家,二战时的实力就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第二,在装备水平上也拥有绝对优势,而且机动能力和兵力投送能力都要远高于对手,这样才具备采用闪电战的能力。闪电战的目的是,要在对方的援军到来之前,集结足够强大的兵力和武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歼敌人。简单说,就是用大炮轰蚊子。
德国之所以这么做,是要迅速解决这些外围和周边国家,避免战争陷入旷日持久的状态,拉长时间,让英国、法国和苏联等国家的军队有充分的时间做出反应,集结并开赴前线,增援这些国家。这其实就是我军从红军时期一直强调的打大歼灭战的战略思想,目的不是伤敌十指,而是断敌一指,逐步剪其羽翼,让对手孤立无援,只能集中主力与自己进行战略决战。也就是说,德国闪击波兰、荷兰、比利时和丹麦这些小国,都是在为与法国进行决战做外围准备工作。
在这种条件下,德国才在二战初期多次使用闪电战,尤其是用坦克和装甲部队远程迂回到敌人侧背,完成合围,迫使敌人投降或者放弃抵抗,从而迅速结束结束战争。此后,在进攻法国的战役中,德国并不是采用闪电战,只是利用坦克和装甲部队的快速机动性,远距离迂回到了马其诺防线的背后,让法军原计划的防御体系完全作废,不得不以野战姿态与德军进行战略决战,最后被德军包围消灭。此后,在进攻苏联时,德军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也就是在第一波攻击中就集结强大兵力与武器,以泰山压顶之势摧垮对手,而且初期也取得了成功,只是逐步深入之后,苏军开始逐步稳住了阵线,闪电战也不灵了,变成了持久战和消耗战。
用这些条件来看日本,日本当时其实完全不具备对中国进行闪电战的能力。首先是兵力对比上,日军在侵华初期的战略并不清晰,仍然试图从华北地区入手,逐步蚕食,每次都将战争规模控制在一定限度内,使战争不要变成全面战争。但从卢沟桥的枪声一响,中国就进入了全面动员状态,不仅在华北与日军大打出手,又在淞沪战场与日军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持久抵抗,迫使日军以劣势兵力分散在两个战场作战。而且,每个战场上国军在兵力上都对日军处于优势,使日军每次远距离迂回包围歼灭的企图都以失败告终。
比如日军在淞沪会战后期,突然从杭州湾和金山卫登陆,包抄国军后路,意图围歼当时麇集在淞沪战场上的国军主力部队,但因为日军的兵力投送能力有限,包抄后路的部队数量和规模不够,所以并未能完全堵住国军向南京撤退的退路,只能在国军全线溃退之后从淞沪战场上以追击姿态向南京攻击前进。在南京保卫战中,日军再次进行远距离迂回,南路日军从太湖以南绕道浙皖边境地区,然后折向北,攻占芜湖、宣城一带,再次企图切断国军退路,但同样因为日军兵力不足,国军还是大量溃退到了江北。徐州会战中,日军企图南北对进,会师津浦路,然后将徐州附近的第五战区部队围歼,结果在台儿庄遭遇失败,损兵折将,三四十万国军有组织的分批转移到了大别山地区。
其实日军在战争初期确实也有过类似闪电战的想法,也就是当时日军高层扬言三个月内占领全中国的痴心妄想。这就是因为日军高估了自己与中国军队之间的武器装备的差距,以为这个差距完全可以弥补双方动员能力和战争潜力之间的差距,并且,还可以超过中国。但事实证明,日军的武器装备虽然对中国有绝对优势,但并没有达到日军自己想象的那么大,尤其是在淞沪战场上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国军虽然采用了愚蠢的添油战术,逐次增兵轮战的战术,但日军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所以,淞沪会战双方的损失都不小,国军伤亡约三十万人,日军伤亡也达到十万人。而这个损失对中国来说可以承受,对日军就比较重了。
这也是当时中国一些具备战略意识的人提出持久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武器装备和军队训练水平上不如日军,所以日军希望以这个优势来速战速决,而中国则反其道而行之,利用中国广土众民,战略纵深较大,资源丰富的优势,与日军进行消耗战,以时间换空间,迫使日军不断摊薄自己的兵力,在多个战场上疲于奔命,师老兵疲,而中国则在这个过程中逐步集聚反攻的力量,待时机成熟后,就转入反攻阶段。这也就是持久战所说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而日军希望的就是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中国的战略防御阶段,就能够直接包围歼灭国军主力,让中国失去抵抗能力,从而被迫与日本媾和。事实证明,日军并不具备这个能力,过高估计了自己,而过低估计了中国。
德国其实在对苏联的战争中,也同样是犯了和日军一样的错误,过高的估计了自己,过低的估计了苏联,妄想在第一波攻击中就消灭苏军的绝大多数主力,占领苏联主要的工业城市和地区,以及能源供给地区,这样就可以迫使苏联投降。但事实证明,德军这种第一波就使出全力的打法,其实是比较冒险的,虽然在战争初期歼灭了大量苏军有生力量,但随着战争持续深入,逐渐变成消耗战,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终于饮恨败退。而苏军则在这个过程中越战越强,军工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强,让德军与苏军之间原来的差距逐步缩小,终于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苏军转入全面反攻,德军就连再组织坚固防线都做不到了。
-----
网友解答:
-----
不是不想学,是学不了。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日军打造不出闪电战所需要的能够快速机动的装甲部队。
众所周知,二战德军的闪电战,核心内容就是一个“快”字,就是放弃了一战传统的战壕对峙战法,转而让部队采用快速机动的战术,以期达到进攻的突然性以及局部优势。
但是,这些基础是要建立在坦克、飞机等一大批现代化的机动设备的支持上。如果没有它们所带来的快速机动能力和强大的火力支持,闪电战根本无从谈起。
二战时期的德军,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装甲部队,这是其能够在战场上实现快速机动并所向披靡的最大保证。而建立这样一支军队,是需要雄厚的工业实力做保证,因为从坦克到摩托车,都是需要大量的金属矿产原料以及强大的工业产能。
而这是当时的日本并不具备的。
二战时期的日本虽然也已经跻身世界列强,但其工业基础相对欧美国家,其实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一来是日本的工业起步较晚,二来是生产原料匮乏。就算造出来这么多的坦克汽车,也没有足够的油料去供给部队行动。
所以,我们看到日军不仅装甲战车部队匮乏,就连运输火炮的牵引工具都是马匹,而不是用更加有力且快速的汽车。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认为。日本之所以不学德国用坦克进行“闪电战”,是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坦克。
第二,没有闪电战的地形条件
当然了,日军也不是完全不可以模仿,因为在亚洲战场上,其所面对的敌人装备水平较差,根本不需要打造德军那般强大的武装,就可以进行闪电战。
比如说,日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可以进行侦擦、空袭、为地面部队扫清障碍。而日军的战车部队,其实无论在速度还是火力上,都要远超咱们。毕竟咱们当时更多的还是依靠两只脚,总还是跑不过轮子。
但是,当时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战场的地形,并不适合大规模机械部队的行进。尤其是在南方,多水网田地,甚至于山林沼泽,不仅坦克装甲车开不过去,就连口径较大,需要马匹拖曳的重型火炮,有时候都得陷在泥沼中。部队想要实现快速机动,只能靠双腿,扔掉重火力,轻装前进。
即使是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北方,由于基建差,公路少,很多地方其实也不适合坦克战车这些装备的机动展开。总而言之,想快也快不起来。
所以,闪电战不是随随便便的就能模仿的,其需要自身国家工业实力的匹配以及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
网友解答:
-----
有人认为,二战时期的日本,工业能力不及西方列强,钢铁产量不够多,石油要进口,所以不能造那么多坦克用于“闪电战”。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全面的,浅尝辄止的。太平洋战争之初,日本海军就有12艘战列舰,10艘航空母舰,20艘重巡洋舰(雄踞世界第二或第三),这些海上大家伙都是钢铁巨兽,油老虎。拿“大和号”战列舰来说,排水量达到72800吨,如果换算成30吨的坦克,大和号的钢铁可以造坦克2400辆。日本少造一两艘战列舰与重巡洋舰,就能打造至少5000辆坦克的陆军部队。从技术和能力上看,日本学习德国进行“闪电战”也是可行的。
大和号”战列舰
二战前夕,不管是海军还是陆军,日本在军事理论上都落后了一个时代。先拿海军来说,中途岛战役还在崇尚海上大炮主义,把战列舰作为核心舰艇,将4艘航母集中推到最前线,进行突击与防守。山本五十六躲在后方的“大和号”战列舰上无线电静默,对前线战事一无所知。而美国已经建立了以航母为核心的海空力量编组,集中力量对日航母进行打击。随着4艘航母的覆灭,日军失去制空权后,灰溜溜撤走了,战列舰打了酱油。整个二战期间,日本的战列舰不是打酱油,就是在梦游。
日本陆军的保守思想更严重,他们并没有从惨胜的日俄战争中吸取教训,俄军的马克沁机枪收割了数万名日本兵的命,他们无动于衷;日本陆军也没有全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知道凡尔登绞肉机的厉害。日本陆军还在强调武士道精神,考虑密集冲锋与拼刺刀,对冲锋枪、坦克等新式武器认识不够充分,把坦克作为配角,协调步兵作战的移动炮塔。当日军在诺门坎战役遭遇滑铁卢时,已经来不及进行战略调整,预示着北上攻击苏联成为泡影,唯一的机会就是在海上大赌一把,妄想一战而击溃美军太平洋舰队。
战争末期,日本投产的四式中型坦克,全重30吨,才勉强达到M4与T-34的水平,但只量产了6辆。
东亚、东南亚的地理特征也与欧洲的大平原地貌有很大区别,长江以南、黄河以西,基本上是水网与山地地形,不利于装甲部队快速机动与展开;东南亚的岛屿地形同样如此,装甲师团难以展开。日本在亚洲面对的对手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军工生产能力基本为零,抗日游击队还有大量冷兵器,日本陆军的火力指数大大强于他们,这也让日本陆军对发展装甲部队失去了动力与作战目标。
苏联T-34坦克,全重32吨,量产8.4万辆
日本不学习德军进行坦克“闪电战”,并不是因为技术与能力问题,而是军事理论的滞后与战略短视,以及他们自认为的客观因素决定的。没有装甲部队的日本陆军失去了挑战陆上军事强国的能力,对苏联广袤的亚洲领土,只能望而兴叹,让日本兵徒步在寒冷西伯利亚作战,无异于找死。从更高层次看,德日发动的是非正义战争,正义必然战胜邪恶,法西斯与军国主义必然覆灭,这是历史大势,当时的日军大本营也根本不懂这个道理。
-----
网友解答:
-----
总体上日军没有德国那样的条件和水平,机械化程度远不及德国。94式豆战车1936年才入役,95式和97式是37年才入役,可见日本机械化水平不怎么样。不光机械化,日本连摩托化都没实现,甲种师团也就是挽马师团,了不起是多两个骑兵联队,马匹质量好一些罢了。
日军的闪电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够迅速击溃对手,行军机动靠脚板的情况还是很多的
然而我们如果看看日军和国民党的作战,会发日军作为进攻方打的其实也不算慢。1937年8月13日进攻上海,12月13日攻陷南京,4个月进攻纵深300多公里,基本上攻陷了中国最富饶的区域,1944年的一号作战就更不用说了。相比之下巴巴罗萨计划进攻纵深也就500多公里,而且从41年6月打到42年1月。如果说国军是个菜,那再看看日军攻大东南亚。攻陷美属菲律宾用了6个月,而英属马来西亚竞只用了1个多月,不是闪电战,胜似闪电战了。究其根本还是日军遇到的对手太菜。后来美国的两脚牲口随舰队一起打过来,日本就不行了,作战表现充分暴露了其落后的技术水平和作战理念。
------------------
推荐阅读:
上一篇:建文帝到底去哪儿了,为什么朱棣搜遍世界,也没找到他?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