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
网友解答:
-----
寇准有多惨?
从1019年到1022年短短三年,寇准由正一品的集贤殿大学士兼尚书右仆射(pú yè)的宰相降到管赋税民政的从八品的雷州司户参军(事)。要知道他19岁都当正七品的知县了,真是太惨了。更惨的是流放南疆,环境恶劣,心情郁闷,一年后客死异乡!最惨的是1023年10月24日,寇准去世,灵柩想回到家乡,奈何朝廷给的银子太少而葬在今天的郑州巩义。直到10年后,
才
平反安葬于故里。
真实的寇准
受影视影响,寇准给我们的影响就是穷酸的好官和大官的凤凰男。历史上的寇准出身于望族,但又不是网上传言是宋太祖的连襟那么牛,尽管他的夫人也姓宋。寇准他不是山西人,不爱喝醋(吃醋)。他是陕西人,特爱喝酒,而且还是那种感情铁喝出血的那种。也不是勤俭吝啬的人,而是贪图享受奢侈的人。歌妓跳个舞,他就赏赐一匹绸缎,因此还受到小妾的严厉批评,可见他有宰相之量。过个生日,大操大办就连卫生间里也都蜡烛遍地,弄得皇帝都批评他。尽管有种种不足,可他在学习和为国上,绝对值得我们竖起大拇哥。他是学霸,19岁中进士,他的事业表现在《澶州之盟》的签订上。如果不是受人挑破,引起皇帝猜疑,《澶州之盟》也就不可能是城下之盟,因为他是抗战派,但皇帝不是啊!寇准为人耿直,汲汲于名利,在为人处事甚至人品上远不如宰相王旦,还有点毒舌的味道。
都是嘴巴惹的祸
福垊一言以蔽之,坏在耿直——嘴上。这嘴上不是他曾经喜欢的大吃大喝,而是为人耿直,在公事上对皇帝、皇后对同僚对下属讲话太不留情面,让人下不了台。
对皇帝——犯言直谏
寇准的偶像是魏征,他对宋太宗、宋真宗时常犯言直谏。宋太宗曾高兴地对他说:
你是我的魏征。
宋太宗有着唐太宗的胸襟,虽然不喜欢他的口无遮拦,但还是很重用他的。契丹南下时,寇准以激将的方式,让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做了做样子,就令人谈判去了。事后签订《澶州之盟》,寇准也以此为功,弄得皇帝很不痛快,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他真正的悲剧却是因为皇后。
对皇后——不留情面
宋真宗的皇后是刘娥,就是那个狸猫换太子里的皇后。她被称为宋朝的武则天,曾几何时她和后来的宋仁宗,身穿龙袍,同坐龙椅,接受群臣朝贺。但她出身非常贫贱,入宫发达了后。她四川老家的亲戚也不免富贵,也就滋生出骄奢淫逸之风,作出伤天害理违法乱禁之事。皇帝给皇后面子,既往不咎,下不为例,但寇准却公然批评皇后,要求严办皇后的娘家人。结果皇后娘家人没被严办,寇准自己却因为一个太监而倒大霉了。
对同僚——公然侮辱
当然丁谓不是太监而是副宰相,太监之事还在后面呢。燕赵人士丁谓可以说就是学神,时人评价他的文章有韩柳之风,诗有杜甫之势。他修造玉清昭应宫让人惊叹,他是个多面手,理财、军事、治水、治理地方都有一套。此人虽然文采风流,才干远超寇准,然而人品差。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很糟糕,被人称为五鬼之一,其实丁谓没那么坏了。有个成语是溜须拍马,这个溜须说的就是丁谓。丁
谓不仅有才更是会拍,仕途直逼寇准,任参知政事。一日,开完会议,朝臣聚餐,寇准吃得很开心,弄得胡子都是饭渣子。丁谓见状,好心为他拂去。寇准说:
你身为副宰相,难道就为人溜须的吗?
丁谓不语,却记下了这份耻辱。后来,在寇准的悲剧中,丁谓成了伤害的寇准第一个人。
对下属——斥责威胁
前面福垊说了,本来寇准要一战到底,击退契丹。但宋真宗畏惧契丹,草草御驾亲征后,见契丹撤退就派人谈判了。宋真宗对谈判代表曹利用表示:
除了以土地换和平外,就是每年要财物一百万(
岁币
)也没问题。
寇准正为打了胜仗,没有
宜将剩勇追穷寇,
直接收复
幽云十六州
而郁闷的。听说打了胜仗还要赔财物,而且年年都赔,还要一百万。寇准怒气冲冲地对曹利用说:“
皇上允许你的上限是赔百万,但你要超过三十万,我要你命。
”后来果然赔绢20万匹,赔银10万两。宋朝人认为送钱——岁币,虽然丢人,但比汉唐送女人——和亲,强。后来,就是曹利用,抓获了给寇准帮忙的太监,然后顺藤就这样摸到了瓜——寇准。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1019年发生的一件宫廷政变牵连到寇准,使寇准嘴巴惹的祸大爆发,从此让寇准陷入了悲惨。
寇准二次拜相也得感谢
太监(宠监)
周怀政,他俩伙同寇准的亲信朱能搞了一场天书的把戏。
宋真宗非常开心。宋真宗身体不好,表示让太子监国,宰相寇准和
周怀政准备促成此事。寇准之所以要促成此事,一为考虑皇帝龙体,二为遏制皇后权力。而溜须之后,丁谓伙同吴越王的后裔钱惟演支持皇后。关于钱惟演福垊说一句:
他是吴越忠懿王钱俶第七子,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之兄刘美的妻舅。
寇准自然对丁谓更厌恶,一次酒后失言有换掉丁谓之意,丁谓听闻,向皇后打小报告,说寇准让太子监国有想法!宋真宗
本来就对寇准在《澶州之盟》的表现都不满:前有勉强皇帝亲征,后有贪天之功(本来剩70万就是寇准的功劳嘛,但寇准没低调,常以此为荣)。
皇后这一吹枕头风,宋真宗立即出尔反尔(他自己说让太子监国的)就将寇准罢相了。
城门失火,有人就怕殃及池鱼,于是就来了个鱼死网破。太监周怀政,竟然早!饭!了!他勾结永兴军巡检朱能、自己的弟弟礼宾副使周怀信、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决定杀相(丁谓)、废后(刘娥),立太子为帝,尊真宗为太上皇,拜寇准为相。周怀政集团中的二杨害怕了,后悔了,自首了。曹利用出手了,周怀政完蛋了。朱能鱼死网破,怒而起兵,毫无悬念地兵败自杀。这事,牵连到了寇准。第一、朱能是寇准的下属亲信。第二、周怀政跟寇准关系密切。临了,寇准反而成了躺着中枪的池鱼。就连他的两个女婿也被流放,最惨的是寇准。先流放到安州,刘皇后他们不解气。再流放到道州,他们还不解气。最后流放到雷州,他们解气了,寇准却颠沛流离,一贬再贬,心情郁闷,最终客死异乡了。
-----
网友解答:
-----
寇准的结局确实很惨,晚年被贬到了荒凉之地,次年就死了。其实都是他的性格造成的,不是有句话:“性格决定人生吗?”
知道寇准这个人,大多信息来源于评书《杨家将》,书中他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嫉恶如仇却幽默风趣,刚正不阿却不乏阴损狡猾。评书上说他是山西人,人称寇老西儿。
其实寇准是陕西渭南人,他的先祖是山西太原昌平乡人,这可能是评书把他说成是山西人的缘故吧。
寇准出身于名门望族,祖上世代为官。他继承了先祖的基因,从小聪明伶俐,19岁时考中进士,年纪轻轻就步入了仕途。
讲真寇准的前半生的确顺风顺水,从“七品芝麻官”的县令做起,经过17年的打拼,到36岁时做到了尚书工部侍郎(官居二品)。
当时宋真宗赵恒很想让寇准做宰相,但是担心他年轻气盛、做事不够圆融,恐难以胜任。
但是没过多久,辽国犯边,辽军攻城掠寨势如破竹。很快兵临澶州城下,这时满朝文武大臣都上表皇帝迁都,唯有寇准坚持皇帝留下来和将士们一起同仇敌忾。
寇准说:“皇上只有亲临前线,将士们受到鼓舞,信心大增才能战胜敌人”!其实大臣们提出迁都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澶州城和都城汴京仅一河之隔。辽军的喊杀声清晰可闻,宋真宗早已吓得魂飞魄散。
此时朝中很快分成了两个派系——迁都派和抗敌派。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争锋,最后怯懦的宋真宗在寇准的催促下,终于下定决心御驾亲征。寇准临危受命,被封为宰相。
果然不出寇准所料“坚决抗敌才是唯一的出路,因为逃跑永远逃不过辽军的马蹄。”
经过激烈的决战,宋军战胜了辽军。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随之签订了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此役寇准一战成名,从此声名鹊起。
也许是成功的喜悦冲昏了寇准的头脑,也许是他天生的性格有缺陷。总之寇准为相期间,上压皇帝,下压群臣。
请注意,我这里说他上压皇帝不是指故意压制皇帝的意思,而是指他过于苛责宋真宗,只要皇上不合他的意思,寇准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不给皇帝的面子,这让皇帝很尴尬。
有一次,寇准在朝堂上扯着皇帝的龙袍,吐沫星子四溅和宋真宗争辩,气的皇帝拿他没办法。
寇准对同僚更是尖酸刻薄。历史上评价寇准刚直有余,机变不足,这样的人最容易得罪人,也最容易受到同僚的攻击。
说实话,寇准是忠臣没有异议,但他采取的方法欠妥当。这样就招致了另一个宰相王钦若的攻击。
此时宋真宗正想把寇准边缘化,王钦若的弹劾正给了他机会。寇准在任宰相两年后被罢相,王钦若随之成了皇帝的红人。
历朝历代宫廷斗争波谲云诡,事隔三年后形势发生了变化,王钦若的同党丁谓想上位,有心取代王钦若做宰相。
但考虑到自己资历还不够,他向皇帝提出请寇准复任宰相,他的意思是想和寇准结为同党,共同对付王钦若。
寇准在丁谓的推荐下赴京上任了。这是寇准的第二次复出。
丁谓一心想把寇准拉为同党,在一次宴会上,寇准的胡须沾了些菜汤,丁谓马上起身为寇准擦须,(溜须怕马)寇准不但不领情,反而十分恼火,当场训斥丁谓有失大臣之体。
寇准原话是:【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
这就是寇准的不对了,都是同僚一点都不给面子,也许他平时霸道惯了,从没想过别人的感受。
丁谓当着许多大臣的面受辱,脸面有点挂不住,心中暗暗发誓要报复寇准。
丁谓报复的机会来了,宋真宗得病期间,刘皇后参与朝政。寇准反对皇后专权,而丁谓却支持刘皇后。二人又为立太子的问题上产生了矛盾。
丁谓背后的支持者是刘皇后,最后刘皇后胜出。
丁谓诬告寇准参与密谋谋反,他想弄死寇准。宋真宗没追究责任,寇准这才逃过了一劫,但没有逃过被再次罢相的结局。
寇准被赶出京城后,丁谓做了宰相,他要把寇准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丁谓把寇准一贬再贬,最后把61岁的寇准发配到荒无人烟的雷州半岛了,次年寇准病死于雷州。
结语:寇准的仕途跌宕坎坷,三起三落,最终难逃被贬至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的厄运。总结一下就是六个字:偏离“正”,过于“直”。《宋史》中说寇准最多的就是“正直”二字。寇准的确“直”得令人佩服,但说他“正”,就见仁见智了。你觉得呢?
文秉烛读春秋
-----
网友解答:
-----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十九岁边中进士,两度为相,可谓是位极人臣风光无限。深的皇帝信任的他为什么结局并不好呢?
人际关系
做人刚正、耿直一向是褒义的,但是这样的人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得罪其他人。 寇准为人耿直、性格强悍是名声在外的。寇准因为自己的性格得罪了很多人,有些是理所当然的,有些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寇准在枢密院和知院张逊在一些政事上产生了分歧,一天,寇凖与与温仲舒一起外出,在路上碰到一个疯子迎着他的马喊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张逊向来交好,张逊就嗾使他把这件事禀告宋太宗。寇凖引温仲舒作证,张逊让王宾单独上奏,言辞很严厉,并且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宋太宗很生气,贬谪了张逊,寇凖也被免官任青州知府。这件事本不是什么事,说清楚就是了,但是在盛怒之下互相揭短就显得有点儿市井打架的意味,显得心胸就有点儿狭隘了。
如果说上面这件事是为了保全自己,一时情急尚可原谅,那么下面这件事可就充分证明寇准的情商有问题了。丁谓当时身居宰相之职,对寇准的才能也是报以肯定的态度,一心想把他辣味同党。在一次宴会上,寇凖的胡须沾了些菜汤,丁谓马上起身为寇凖擦须。寇凖不但不领情,反而十分恼火,当场训斥丁谓有失大臣之体。丁谓恼羞成怒,发誓要报复寇凖。抛开职位,单就是朋友之间有此行为也没有那么过分吧。
如果自己不喜欢这样的阿谀奉承曲意逢迎的人,今后少来往就是了,何必当众训斥对方,至对方颜面于何地,中国人可是非常看重面子的,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士可杀不可辱深植于他们心中。他得罪的可不仅仅是宰相而是与宰相一派的一批人。这些人处处排挤、暗算寇准,在皇帝面说寇准的坏话,一个人说不可怕,怕的就是三人成虎。由此来看,寇准没有丢掉 性命只是被贬到雷州最后还得以寿终,我感觉已是很好的结果了。
领导忌惮
寇准侍奉了两朝天子,分别是宋太宗和宋真宗。宋真宗是真喜欢他。端拱二年(989年),寇凖曾奏事殿中,大胆进谏。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转要回内宫。寇凖却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劝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事后,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凖,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可见宋真宗还是有一些肚量的,能够做到从谏如流。包括中间将寇准贬黜青州,宋太宗闷闷不乐,经常询问有关寇凖在青州的情况。第二年,寇凖就被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又加给事中。
宋太宗时期寇准春风得意,问题就出在了宋真宗的时候,宋真宗刚刚即位,辽国就更加频繁的骚扰边境。众所周知,宋朝的军事力量是很不怎么地的,连战连败。宋真宗见此情况,惶恐不安一心妥协。但是寇准是坚决的主战派,积极到什么地步呢?坚决要求宋真宗御驾亲征。听闻前线我军接连败北,辽军多么可怕,宋真宗这时肯定弄死寇准的心都有,可是宋真宗是个“软弱”的皇帝,不敢坚决的发号施令。最终怯弱的宋真宗在寇凖的督促下终于决定亲征。
宋真宗到达澶渊城南城之后,死活都不愿过河到澶渊的北城去。寇准便和高琼商议命令卫士把真宗的车驾转向北城行进。如果说此前宋真宗只是厌烦寇准主战,那这时一定对寇准起了杀心,这分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感觉,寇准分明是没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寇准一心为国,却没想到他有一个心胸狭隘的领导,加上后来王钦若的诋毁:“《春秋》—书都把城下之盟当作一种耻辱。澶渊之盟实际上是城下之盟,陛下不以为耻吗?”王钦若见宋真宗不高兴,接着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吧。那些赌徒在钱快要输完时,就尽其所有押了上去,输赢在此一着,这就叫‘孤注一掷’。陛下在澶州时不过是寇凖的‘孤注’罢了,真是危险啊!”早就对寇准不满意的宋真宗,此时一定也愿意相信这个理由,中国人讲究师出有名,那样做起坏事来心里就没那么虚了。至此,寇准的好日子就彻底到头了。
其实我感觉寇准如果生在其他朝代,恐怕只是他自己丢了性命而不累及家人朋友已是万幸,更幸运的是他生在了宋朝,刑不上大夫的宋朝是文人士大夫的天堂,也许从这个层面来讲,寇准的下场是很惨的吧。
-----
网友解答:
-----
在北宋王朝常见打成一锅粥的朝堂争斗史上,
一代名相寇準的结局,是其中不折不扣的悲剧。
寇準,穷出身的铁腕宰相,十九岁中进士三十一岁升同知枢密院事(副宰相)的俊才,澶渊大战里挺身护国的英雄,两度罢相黯然流放的官场失意人。天圣元年(1123)九月,当六十二岁的他病故于雷州流放地时,
北宋王朝竟刻薄到连归葬故乡的费用都不给足,以至于护送他灵柩的队伍,走到洛阳时就路费用光,只能在巩县草草安葬。
直到十年之后,才得以重新安葬于陕西渭南老家。一代名相,如此结局,可谓凄凉。
为什么会如此凄凉?就得说说,野史里上演过不少传奇表现的寇準,正史上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身为北宋杰出政治家,寇準的槽点,也早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多少遍:
生活奢侈的高官重臣,得志后夜夜欢歌饮宴,相当放飞自我。脾气还臭得很,做地方官时逼着小吏陪酒,把人家喝的卧病在床。身居宰相高位后,那更是眼眶比天高,瞅谁都不顺眼,三两句话就得罪同僚,所以也常落得墙倒众人推。可这么一个满身毛病的人,却是“多名相”的北宋年间,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就凭他一个独特本事:临事明敏。
“临事明敏”这好评,是宋太宗给早年寇準下的评语。
就连最敏感的“立太子”问题,他也处理得相当“明敏”,宋太宗纠结该立谁时,他一句“知子莫若父”,顺利解决问题。太子被人喊“少年天子”,招了宋太宗忌时,寇準紧接着一句“此社稷之福也”,又轻松化解了宋太宗的心病——大宋王朝的继承人,就此敲定!
所以,如果要有谁说,这个臭脾气的寇準“情商低”?宋太宗的宝贝太子赵恒(宋真宗)就不答应。人家君临天下的位置,就是靠寇準的高情商关键助力。这“明敏”的评价,见证的就是寇準卓越干练的行政能力!
而最证明他这强大能力的,就是宋真宗登基后,那场大宋王朝赌国运的大事:
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澶渊之战。
其实,当辽国发起这次空前规模南侵时,四十三岁的寇準才刚就任宰相一个月。正是由于之前宋军连吃败仗,国防乱七八糟,才紧急把他提拔上来救火。可宰相位子还没坐热,空前的战火就烧了过来,等于是当了接盘侠。战报传来后,与他一起当“接盘侠”的宰相毕世安没多久就怂了,借口生病就撂了挑子。寇準却是轻松全扛了过来,
接着说服惊慌失措的宋真宗,做出那个震惊朝堂的抉择:御驾亲征!
很多后人说起此事,总喜欢拿寇準当时面对敌情喝酒吟诗的轻松表现说事,吐槽他只是忽悠着宋真宗上前线碰运气。却忽略了轻松状态示人的寇準,背地里的心血:前线的贝州刑州定州要地,都已做好了缜密的部署,河北各地的民兵队伍也已组建完成,正深入到敌后浴血奋战。
当朝堂上的“精英”们,为“御驾亲征”哭天抹泪时,一张困死辽军的大网,已经编订完成。
御驾亲征?就为致命一击!
然后,就有了接下来那看似“运气”,其实水到渠成的战局反转:宋真宗亲临澶州,前线宋军士气爆棚,在城头下悠然下棋喝酒的寇準缜密布局,辽军主将萧挞览毙命澶州城下。进退维谷的辽国萧太后就坡下驴,与北宋达成《澶渊之盟》,
以大宋花钱买和平的方式,两家结成“兄弟之国”,结束了数十年的炼狱鏖战。
而在澶渊之战结束三十八年后,宋仁宗年间出使辽国的大臣富弼,面对当时辽国咄咄逼人的气焰,更以一声怒吼,道出了当年澶渊之战的真相:“澶渊之役,若从诸将之言,北兵无得脱者!”宋辽的和平,不是因为大宋的钱,而是求和心切的宋真宗,
以寇準打出来的大好战局换来的。
寇準呢?
他起初的“和平底线”,是辽国必须称臣且归还幽云十六州。
但呕心沥血的他,得到的却是王钦若等主和派们“幸兵以自取”的诬陷。懂得进退的他,只能无奈让步,并严令宋使曹利用,把岁币压到了每年三十万以下——不能保住大宋的尊严,那就给大宋省点钱吧。
这劳苦功高的全过程,正如北宋名臣陈瓘的赞叹:
“当时若无寇凖,天下分为南北矣。”
看懂这前后过程,也就明白,后来王钦若污蔑寇準的那句“陛下,寇準之孤注也!”错到何等荒唐可笑?无奈的是,不惜用大好战局与钱财换和平的宋真宗,真信了这一套,于是有了寇準的第一次罢相。十三年后寇準再登相位,却又开罪于同样心机狡诈的丁谓,
被丁谓趁着宋真宗病危的当口,扣上了“谋反”大罪,黯然贬去道州。
有人说,这悲剧,是因为寇準情商太低,太易开罪于人。可连帝王心思都能掌握的寇準,又怎会不懂这些?但他不能退,如果他退,宋真宗也许早听了王钦若的动员,撒腿跑去了金陵,“天下分为南北”了他还可以做宰相,可江山百姓怎么办?对王钦若,对丁谓,为国家负责的寇準没有退,
然后就在这场逆淘汰里,蒙上不白之冤。
值得一提的是,陷害了寇準的丁谓,后来也被宋仁宗流放,恰好路过道州。
寇準的随从们来了精神,组团要去胖揍丁谓,却被寇準连忙拦下,抬抬手放过了这小人。
这,就是慨然担当的寇準,一生不变的襟怀!
只可惜,那党争成风的大宋,配不上这么好的寇準。
参考资料:《宋史》、 顾全芳《寇準罢相》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
网友解答:
-----
寇准其实是典型的性格决定命运。
寇准有两大政敌,一个是宋真宗的皇后刘娥(也就是“狸猫换太子”里面坏人BOSS刘妃的原型),一个是大臣丁谓。
寇准跟刘娥的矛盾主要是政治上的。当时宋真宗身体不好,“得风疾”,也就是高血压、血栓一类。
于是刘娥渐渐“预政于内”;“事多决于后”。刘娥专政,自然引起朝臣忧虑,作为宰相的寇准首当其冲。
当年,真宗准备立刘娥为皇后时,寇准就“以为出于侧微不可”。刘娥坐上后位后,她的真前夫、假兄长刘美的宗人在四川飞扬跋扈、横行霸道“夺民盐井”。地方官奏章报上,真宗见是皇后姻亲,决定网开一面“欲赦其罪”。其他人对此并无意见,惟有寇准坚持原则,要求“付台勘”。所以皇后和寇准的关系一直不好。
因此,寇准此时便密奏真宗请太子监国,削弱刘皇后在朝堂的影响力。真宗听了这番话,“然之”。于是,寇准准备对刘娥出手,结果事情不秘,寇准的政敌丁谓先出手了。
而之所以后者成为寇准的政敌,纯是寇准的性格问题。寇准为人过于刚直,每每喜怒形于色,因此不管是正人君子还是奸佞小人都不喜欢他。当初寇准非常欣赏丁谓,早年间还曾向时任宰相的同年李沆力荐过。但寇准后来发现丁谓是个溜须拍马的小人,就对他没好脸了。有一次,大臣们一起吃饭,丁谓见“羹污准须”,便起身徐拂之。哪知寇准非但不领情,反而讥讽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这就是“溜须”一词的出处。
丁谓拍马屁结果拍到了马蹄上,自然也恨上了寇准。
而当寇准谋划请太子监国时,这个秘密被寇准得罪过的武官曹利用得到了。
曹利用就此密告刘皇后,之后丁谓也加入进来。他们求见真宗,“力谮准,请罢准政事”。
结果真宗直接表示记不得这事了,“上不记与(寇)准初有成言,诺其请!”(也有观点认为,宋真宗贪恋权力,反悔了太子监国的决定,于是决定牺牲寇准)
结果寇准被罢免了宰相。
于是,为人刚直的寇准生气了并为自己叫屈,结果真宗生气了:“寇准远贬”。
加之寇准卷入了周怀政(典左右春坊事,掌皇太子宫庶事)谋划的宫廷政变——废刘皇后、立仁宗为帝、尊真宗为太上皇,诛丁谓、曹利用,复寇准相,但最后失败了。
于是寇准被降为太常卿(正四品,为太常寺长官,总领寺事,其职清重而位尊,掌礼乐、郊庙、社稷、陵寢、医学等事。)、出知相州。丁谓请示真宗,准备将寇准贬到边远地区任职。真宗的意思是“与小州”,可是等丁谓退下来后,却变成了“奉圣旨,除远小处知州”。结果寇准被贬去了安州,之后又被贬为道州司马,最终死于天涯海角的烟瘴之地雷州。
总之,寇准的悲惨结局,是性格太直了。得罪领导的枕边人,得罪了身边的小人,还不肯替领导背黑锅。这样性格的人是打不赢政治斗争的。就如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里那句著名的台词:“贪官要奸,清官更要\r奸!”
-----
网友解答:
-----
寇准,北宋时期著名的宰相,由于是陕西渭南人,当时人称寇老西。寇准一生性情刚直,直言敢谏,被太宗赵光义大为赞赏,并且把他必做是自己的魏征,得此一人,乃是社稷之幸。
而到了真宗朝,寇准由于前期坚持反对北宋南迁,建议武力抵抗辽国的入侵,劝宋真宗亲征,并且签订了“澶渊之盟”,使得北部边境得到了近一个世纪的和平,就是这样一位有大功于国家的救时宰相,为何晚年连续被贬,最终客死他乡呢?
脾气太刚,得罪他人
寇准是个出了名的直肠子,只要是他看不惯的事情,或者觉得对国家不利的人,他就要大胆说出来,不分场合,不分对象。
澶渊之盟签订以后,寇准就多次要求宋真宗把当时的投降派全部斩首,因为他们都是“只顾小家而忘大义”的无耻小人,真宗对这件事并没有追究,但寇准却被所有的投降派看成“公敌”,想方设法要将他搬倒。
小人谗言,防不胜防
由于寇准的火爆性格,以王钦若为首的小人们开始疯狂诋毁寇准。王钦若曾经对宋真宗说:“
陛下您难道没有看出澶渊之盟实际上就是城下之盟吗?那寇准就像赌徒一样,把您放在城中当赌注,成功了是他的功劳,失败了您就万劫不复了,对于这样的功利之人,陛下您应该要小心
。”
宋真宗听完以后不觉后背发凉,想起此事就觉得后怕,万一当年辽军孤注一掷鱼死网破,自己岂不是要成为阶下囚?于是从此开始疏远寇准。
皇帝病危,得罪皇后
当年宋真宗的刘皇后因为家人犯法,真宗看在皇后的面子上准备网开一面,但寇准坚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将刘皇后的娘家人按国法处理,因此得罪了皇后。
后来寇准在真宗病危之时坚持让太子监国,为了避免皇后干政和奸臣丁谓大权独掌。可事情办的并不周密,被一知情人酒后泄露,寇准于是被皇后和丁谓联合起来贬官,宋真宗躺在床上都不知情,还意识不清醒的问为何没有见到寇准。
寇准最后被发配到了雷州,临行之前,许多人害怕丁谓的势力都不敢相送。到达雷州后,寇准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雷州传播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兴修水利,修建真武堂,著书立说,给雷州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寇准客死雷州后,仁宗为他平反昭雪,追赠太子太傅,加封莱国公,谥“忠愍”。用后世范仲淹对寇准的评价我认为算是比较公道:
寇莱公澶渊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天下谓之大忠。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
网友解答:
-----
寇准生于公元961年,华州下邽(陕西渭南)人,寇准的父亲叫寇湘,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进士,因有功被封为国公,寇准从小就聪明好学。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寇准中了进士。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寇准劝谏宋太宗,宋太宗实在听不去,准备回宫,寇准就拉住了宋太宗的衣角,说:请听我把话说完。宋太宗事后,反而不生气了,说:我有寇准,就像唐太宗有魏征。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寇准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同知院事,开始参与处理北宋的朝政了。寇准与枢密使张逊有矛盾,宋太宗就将张逊给罢免了,寇准也被贬至青州知府,但是宋太宗离不开寇准,所以第二年的时候,又将寇准召回,任命为参知政事。
宋太宗一直没有立太子,原因也很简单,他的帝位是从皇兄宋太祖那边传下来,而自己也面临这个局面,是立自己的儿子,还是立太祖的儿子,有个大臣叫冯拯上表要立太子,就被贬到岭南去了,所以大臣们都不敢再提这个事情。
寇准刚从青州回来,就来见宋太宗,宋太宗就问寇准:你认为立谁为太子?寇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这个事情,谁都不能商量,只有你自己拿主意。宋太宗说:襄王赵恒怎么样?寇准说:你觉得可以,那就可以了,然后宋太宗就立赵恒为太子了。
宋太宗与太子一直从祖庙祭祀回来,京城的百姓高呼:少年天子。宋太宗心里有点不平衡,他就问寇准说:现在人心都向着太子了,那我怎么办?寇准说:这个说明你选这个太子选得好,选对了。宋太宗十分高兴,与寇准不醉不归。
公元997年,宋太宗病逝,宋真宗赵恒继位。辽军多次入侵北宋,公元1004年,宋真宗任命寇准为宰相。辽圣宗率二十万辽军攻打北宋,参知政事王钦若建议迁都至金陵(南京),寇准认为应该出击,而且宋真宗应该御驾亲征。
辽军受挫,要与北宋议和,寇准是反对议和,他觉得应该乘胜进攻,收复失地,但是宋真宗个人比较倾向议和,所以最后宋辽双方签下了,著名的“澶渊之盟”。而这次,寇准居功至伟,宋真宗十分敬重寇准,这个也引起了其他大臣的嫉妒。
王钦若就同宋真宗说:陛下觉得澶渊之盟是件好事吗?澶渊之盟就是城下之盟,而春秋有言,城下之盟是一种耻辱。而且,寇准这次就是在孤注一掷,而陛下就是他的“孤注“,意思是说即使宋真宗死了,还有太子嘛,宋真宗开始对寇准疏远,公元1006年,寇准被罢相,贬为陕州知州。
丁渭与寇准有很深的矛盾,寇准也得罪了刘皇后,太监周怀政与丁渭有仇,杀死丁渭,让寇准复相,尊宋真宗为太上皇,让太子继位,可是这个事情败露了,丁渭为了置寇准为死地,就诬告寇准参与了此事,结果,寇准虽然没死,但还是被逐出了京城。
丁渭成为宰相之后,就对寇准一直贬。公元1022年,寇准被贬至雷州,而雷州的生活条件十分之差。公元1023年,寇准病困交加,最后病死于雷州,他的妻子宋氏乞求归葬故里,获准之后,但是因为钱不够,最后只能葬在洛阳。公元1033年,宋仁宗将寇准归葬于家乡华州下邽。
由此可见,寇准的结局那么惨,主要是因为寇准这个人为人正直,不逢迎,不畏权贵。
-----
网友解答:
-----
寇准,华州下邽(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一代传奇人物,因他北宋延续了120多年,如果能够得到重用,燕云十六州也极有可能一举收复。“澶渊之盟”谈判中,他大胆修改宋真宗的圣谕,将100万两岁银强行控制在了10万两。
可谓“功标青史”。令人感叹的是,死后妻子想将他的灵柩运回老家的费用都拿不出,只能寄葬于半途。
虽少年得志,但隐患重重
寇准8岁时,写下《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可见,他从小就有唯我独尊的气魄,不好听地说法就是自大。
19岁步入仕途,甚得宋太宗赵光义的气重,被其称为:
“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将他与唐朝贤相魏征相提并论,因此官运亨通,步步高升,33岁便升迁至“副宰相”的高位。
因此,他的我行我素的性格更加张扬,对皇上也敢
“挽衣留谏”
,更别说其它人了,只要不合自己心意,不分场合与环境,就是一通不留情面的
“上纲上线”
。这放在谁身上,谁受得了啊。因此,同僚间积怨颇多,就等着机会落井下石了。
后来,虽然三度拜相,三次达到权力巅峰,但是只维持了短短的四年多时间。同时,他宦海沉浮43年,居然有七次被贬。虽说清官难当,但自身的性格缺陷也是一大关键。
虽功标青史,却反遭攻讦
1004年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大军南下,瓦桥关、遂城、定州等地陆续被萧挞凛的大军攻破,将领王先知、云州观察使王继忠等朝廷官员被俘,辽军兵锋直指澶州(河南濮阳)。如果辽兵攻占澶州,离大宋国都就仅有300多里的路程。宋廷闻报后,朝野震动。宋真宗更是惊慌失措,想要迁都南逃,大臣王钦若提议迁都升州(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四川成都)。
对此,宰相寇准 “我行我素”的性格就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他以“祖宗基业不可轻弃”等大帽了往宋真宗的头上一扣,宋真宗也只好勉为其难随他一同御驾亲征,相当于被寇准逼迫亲临前线。
之后,寇准迫使宋真宗赵恒登上澶州的北城门楼上,以示决战之心。接着,宋真宗便将北城的防御事项全权丢给了寇准,自己急忙躲到了相对安全的南城住下。但是,数十万军民看到皇上亲临前线后,倍受鼓舞,士气高涨,作战更加英勇,多次击退辽军的进攻,就连辽军南京统帅使萧挞凛也被宋将张环(有说周文质)用伏弩射杀在了澶州城下。
《辽史》记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萧太后等人听到萧挞凛身亡,痛哭不已,辽军士气低落,又因战线太长,补给困难,遂有了退军之意。这时,宋降臣王继忠给萧太后提议,可以与宋朝进行和谈。
因此,辽派王继忠为使向宋真宗表达了议和的想法。宋真宗本来就很害怕打仗,闻听此言,心中大喜,即令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
闻知此事,寇准和守边大将杨延朗(杨业之子,后改名延昭)等人上疏皇上,建议:
“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
意思是说,现在辽军人困马乏,而我军士气高涨,正好趁此谈判良机,出兵扼守辽军回归的各处要塞,对辽军主力围而歼之。然后,再以大胜之师出兵北上,可尽复燕云十六州之地。
只可惜宋真宗只想媾和,不想打伏,最终没有采纳。
当前往谈判的曹利用问宋真宗:“大宋的低线是多少?”宋真宗说:
“只要不割地,如事不得已,百万亦可!”
待曹利用出得门来,守在门外的寇准一把拉住他道:“皇上随口之言,你可不能当真了,低线是不要超过30万,办砸回来我就砍了你的脑袋。”
最终,以宋向辽每年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代价,达成了澶渊之盟,结束了长达25年的宋辽战争。
事后,宋真宗认为寇准“请”他亲临前线督战的作法大为“长脸”,因此对寇准格外的宠信,而寇准竟然也自傲到飘飘然起来。一日散朝,寇准竟抢先宋真宗一步向朝门外走去,而宋真宗却不以为意,还恭敬地目送这位肱股之臣离开。对此,朝中大臣颇有微词。原本和寇准就有过节的王钦若则乘机向宋真宗进谗言,不久寇准便失去了宋真宗的宠信。
1006年2月,寇准被罢相,贬到陕州去做知州。
虽再复相位,又惨遭逐贬
1019年,朝中形势发生了变化,丁谓想借用寇准的威望稳定朝局,因此邀请他回朝担任宰相。当时,寇准的一个门生劝他以称病为由,最好不要再蹚朝堂这滩浑水,但是寇准却不加理采,依旧我行我素,于6月赴京上任。
一次酒宴中,丁谓想要讨好寇准,见汤汁沾在他的胡须上,便主动用手帕帮他擦拭。结果,却被寇准当众训斥:
“有失为官体统!”
自此,丁谓恼羞成怒,怀恨在心。
后来,太监周怀政联络同党,企图发动政变,丁谓乘机诬告寇准也是他们的同党。最终,寇准逃过死罪,却被逐出京城,贬往道州,后又贬往雷州。
虽客死异乡,幸平冤昭雪
1022年,寇准前往雷州赴任。
次年9月,病故于雷州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宋仁宗准奏。由于朝中拨付的安葬费用太少,灵柩抵达洛阳巩县的时候,钱财已全部用光,只好寄埋在当地。
1033年11月,宋仁宗为他平冤昭雪,敕令恢复寇凖太子太傅、莱国公,赠中书令,谥号“忠愍”。因此,棺椁才以得以迁回老家下邽安葬。
可以说,寇准能够成就传奇之名,当归功于“我行我素”的魄力与霸气,但是“我行我素”同样也成为了他悲惨结局的祸首。由此可见,一个人身上的优点,有时也会成为他的缺点,只有做到张弛有度,伸缩自如,才能有效避免缺点的伤害。
图片来源网络
-----
网友解答:
-----
寇准,陕西渭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他当过北宋宰相,促成过“澶渊之盟”,宋太宗称他为唐之魏征,宋真宗片时离不得左右。
为啥这么一个君主曾视为左右手的人物,最后惨死在远离家乡的雷州,连个棺材钱都没有了?
寇准的成就,源于他的才干与忠直。他的悲惨结局,却是因为得罪了小人与女人。
先说说他得罪的小人。
“澶渊之盟”,是寇准的主要政绩,但这个成就遭到了曾被寇准斥之为“罪可斩首”的妥协派首领王钦若的嫉恨。
《宋史》有载:王钦若深嫉之。一日会朝,准先退,帝目送之,钦若因进曰:\"陛下敬寇准,为其有社稷功邪?\"帝曰:\"然。\"钦若曰:\"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帝愕然曰:\"何故?\"钦若曰:\"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帝愀然为之不悦。钦若曰:\"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王钦若的意思是说,“澶渊之盟”,其实是个耻辱,是个城下之盟,寇准孤注一掷,把陛下置于险地,是个赌博行为云云。
原本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干戈宁息,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从积极抗敌到澶渊之盟,寇准可以说是功冠朝臣,然而王钦若的这一番谗言,把寇准的功绩抵消不少,更为不妙的是,在真宗的心目中埋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不久后,寇准就被罢去相位,贬为知州。
这时候寇准同志人生中的第二个小人出现了——真宗新宠丁谓闪亮登场。他为了增加自己的声望,向真宗奏请复寇准为相。
寇准没有意识到丁谓的险恶用心,高高兴兴回来了。十几年的贬谪生活也没有让他学会洞察小人之心,丁谓对他刻意逢迎,他却对他严词呵斥,不给丁谓一点面子 ,这让丁谓怀恨在心。
紧接着,寇准又得罪了一个女人,真宗皇后刘娥。皇后娘家人犯事,真宗想赦免,寇准力阻,这让刘后与他结下了梁子。这还罢了,关键是寇准还想斩断刘娥伸向政事的手。
真宗晚年病重不便理事,刘后露出了干政的苗头,耿直的寇准提醒真宗,应该给太子派些贤明的大臣辅佐监国。真宗觉得很对,刘娥呢,当然觉得很恨,
就这样,耿直的寇准同志现下已经得罪了王钦若、丁谓两个小人,又得罪了刘娥这个女人。大靠山真宗又有点病糊涂了,可以说,宰相同志此刻已经是四面受敌了。接下来的事端迅速让政敌们抓到了把柄。
寇准为让太子早日得到实权,与杨亿密谋由太子监国,但是谋事不密,被杨亿的妻弟张演酒后泄漏,刘后先下手为强,罢寇凖为太子太傅,封为莱国公。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太监周怀政又给寇准帮了个倒忙。周怀政和丁谓有私仇,他联络同党,企图发动政变,斩杀丁谓,尊宋真宗为太上皇,拥立皇太子即位。这件事被客省使杨崇勋出卖。丁谓连夜化装乘牛车到曹利用那里商量对策。丁谓、曹利用派兵包围了周怀政的住处。周怀政被俘后自杀。
丁谓乘机干脆把寇准置于死地,就诬告寇准参与密谋。这事儿寇准真能被扯上,前有密谋太子监国事泄,后又有猪队友周怀政想复他为相,说寇准也参与了阴谋,正常人都会信呐。
结果,寇准虽没被问成死罪,却被逐出京城。然后,刘娥参政,丁谓为相,寇准的政治生命宣告完结,被丁谓一贬再贬。最终死在海南雷州任上,其妻上奏仁宗乞求夫棺归故里,但因所拨费用有限,灵柩运至中途,钱已用完,只得寄埋洛阳巩县。一代人杰,身后事如此凄凉。
总而言之,寇准的结局其实是由他的刚直个性决定的,因其刚直,遭小人嫉恨,因其刚直,遭刘后生愤,两派联手,寇准蒙冤。
寇准年轻时曾写诗“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谁知他日竟应了这句诗,死于远隔家乡万里的海滨雷州。好在死后十年,仁宗亲政,终于雪其冤,然而寇准同志已经看不到喽。
-----
网友解答:
-----
寇准,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大起之时,官拜宰相,而大落之时,墙倒众人推,最后更是被贬黜到了小小的雷州,位居参军。
寇准最终落得一个悲惨结局,甚至在他死后,家中妻儿还只能恳请皇帝开恩,赐予封赏,将寇准的尸体运回家乡,但是谁想,封赏竟然不够,最终只能让寇准的尸体埋在了异乡。
寇准为什么会落得那般结局呢?
寇准是在宋太宗时期得到重用的,三十二岁拜参知政事,在宋太宗手底下,寇准是一个敢于顶撞太宗的人,宋太宗甚至将他比喻为自己的魏征,这样的比喻可以说是对他极大的重视了,当然了,也因为寇准的这种敢于直言进谏的精神,他的职位一直都是忽高忽低的。
宋太宗可以重用他,信任他,不代表宋真宗也可以。
太宗薨,真宗即位,说起来宋真宗赵恒能够当上皇帝,还离不开寇准的帮助,寇准在太宗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将赵恒推荐了出去,这才有了真宗即为这一说。
寇准一生最大的功劳应该就是签署了澶渊之盟。
当年大辽大军南侵,北宋朝廷节节败退,宋真宗一度跟大臣们都商量好了,等到大辽攻打过来的时候,要将都城及时南迁,借此躲避祸患,但是寇准不同意,他直言宋真宗应该站在战斗一线,鼓舞士气,打击辽国南侵的步伐。
后来宋真宗听了寇准的话,果真将辽国南侵的急先锋击败,搓了大辽的锐气。
后来北宋与大辽签署了城下之盟,澶渊之盟,这一盟约暂时保住了北宋的命。
因为这一条约的签订,寇准的名气一时间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虽然这是城下之盟,但它的确是保住了北宋。
这之后宋真宗对他更是客客气气的,寇准的权势一时无两。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寇准权势这么大,底下的人自然想要将他扳倒,宋真宗表面上对他客客气气的,其实心里对他也是有所防备的
,在王钦若等人的排挤之下,寇准最终辞去了相位。
试想,如果宋真宗真的对他无条件信任,任凭手下人如何劝谏,寇准都是倒不了的。
寇准不懂得朝堂之术,这样的结局也是必然。
其次寇准交友不慎。
在他又一次官拜宰相以后,曾经被他一手提携起来的丁谓等人竟然趁着寇准卷入宫廷祸患的事情,又一次直言进谏,将寇准又一次拉了下去。
被贬黜的时候,他接连遭受到了曾经政敌和故人的打击,墙倒众人推就是说的这个,最终将他贬黜到了偏远的雷州之地,官拜雷州司户参军。
寇准这个人没什么心眼,一般都是有什么就说什么,而这种性格是最不适合待在朝堂之上的,宋太宗在的时候,寇准还有活路,但是宋太宗一去世,宋真宗无法对他保持完全的信任,他的垮台是必然之事。
而寇准的交友不慎,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则是最终导致寇准官职一削再削的主要原因,无论是曾经的好友,还是曾经的政敌,竟然都成了他悲惨下场的推手,不得不说,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时候也是很重要的。
-----
网友解答:
-----
对于寇准,人们一直认为他刚直不阿、他拯救了北宋王朝。
在澶州之战中,他督促北宋真宗御驾亲征,打败了进犯的辽兵,取得了胜利。
寇准官至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生无限风光、非常完美。
其实,真实的寇准与我们的想象具有很大的落差,他的人生坎坷不平、而且结局比较失意、甚至于可以说有点悲惨。
寇准之所以结局悲惨,主要因为在他身上凝聚了“三个一”。
一个没有主见的皇上
寇准服务了北宋两朝皇帝,他的人生起伏主要在第二个皇帝时期,这个皇帝就是宋真宗。
宋真宗在大事方面真的缺乏主见,有时候头脑就像被大臣掌控的一样。
在皇上是否亲自渡过黄河这件事上,宋真宗反反复复很多次。
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有的大臣主张避敌锋芒,宋真宗觉得有理,便要向南方迁都。
但是,寇准坚决主张:宋真宗必须渡过黄河,亲临前线,才能鼓舞士气,争取更大的胜利。
宋真宗举得寇准也有道理,就暂时没有迁都。
当辽兵直扑澶州城下时,情况就非常危急了,宋真宗急于逃离危险之地。
刚强的寇准督促皇帝亲自北上;
宋真宗的车子向北缓缓驶到韦城时,又有人劝谏宋真宗躲避,宋真宗又一次动摇,想往回撤退;
寇准再次坚持催促皇帝御驾亲征,宋真宗只得继续北行、到达澶州;
来到黄河边上,宋真宗再一次考虑向南方撤退;
寇准再一次坚持请求皇帝渡过黄河、亲临前线。
当真正的黄龙旗、真正的皇上站到澶州北城城楼之上的时候,北宋全军士气大受鼓舞、勇气倍增。
正是北宋将士的勇敢抵抗,才迫使辽国同意签订澶渊之盟,宋辽双方的边境才能够安宁下来。
宋真宗缺乏主见的德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份恶语伤人的情商
寇准性格直率,但是,讲话的情商确实太低,很多时候,无意之中一句话、或者一个举动,得罪了一批人,自己可能还认为做得好,为自己的表现暗中惊喜。
1004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率20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南推进。
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枢密副使陈尧叟提议迁都成都。
宋真宗本来无心抗敌,表现得惶恐不安,问寇准什么意见,王钦若、陈尧叟二人都在现场。
寇准对宋真宗说:“替陛下筹划迁都的人,应该杀头!”
王钦若、陈尧叟对寇准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寇准被贬后,丁谓主动邀请他回到朝廷再当宰相,希望与自己同心同德、振兴北宋。
可是,寇准不仅仅有点不识实务、简直就是不近人情。
一次朝臣聚会,寇准嘴巴上沾了一片菜叶,丁谓看见,便告诉寇准。
寇凖顿时黑了脸色,当场训斥丁谓不顾场面,故意让自己丢人。
丁谓好心没得到好报,反而当场难堪。丁谓恼羞成怒,心中发狠早迟要给寇准颜色看。
寇准过分自以为是,不管不顾他人感受,实在不通人情世故。
寇准就这样得罪了很多同僚,自己却没有察觉,导致很多政敌暗算,自己却没有设防。
一批心狠手辣的政敌
澶渊之盟后,王钦若一心寻找机会陷害寇准。
王钦若对宋真宗说:《春秋》上说,城下之盟是实实在在的耻辱。澶渊之盟就是就是一场真正的城下之盟,真是我们北宋的耻辱啊!
王钦若接着说:赌徒往往都会孤注一掷。澶州之战时,寇准是把皇上当作最后一份赌注、孤注一掷。那真的是非常危险,根本没有考虑皇上的安危。
宋真宗觉得王钦若讲的很有道理,联想当时的危险情景,宋真宗对寇准心怀恨意。
王钦若这一次还没有将寇准置于死地。
不久之后,宋真宗免去寇准宰相,贬到陕州去做知州
太监周怀政与丁谓仇怨很深,便联络同党,预谋发动兵变,杀死丁谓,让寇准回来,继续当宰相。
丁谓得知信息后,经过伪装、乘坐牛车,赶到曹利用府上,寻求帮助。
曹利用调动3000禁军,包围了太监周怀政住所,逼迫周怀政自杀身亡。
丁谓借此机会,欲将寇准置之于死地,向宋真宗诬告寇准谋反篡位。
在宋真宗还没有明确表态时,丁谓等人假传圣旨,把寇准贬到雷州。雷州是当时环境最险恶的地方。
到雷州上任不久,寇准生病、医治无效去世了。
寇准妻子奏请皇上,将寇准归葬家乡。
宋仁宗虽然准奏了,但是,所拨的经费太少。寇准灵柩运到洛阳巩县时,经费用完了,只得就地掩埋。
过了几年,宋仁宗再次想起寇准,恢复他的莱国公之职,寇准的尸骸才能够运回家乡下邽安葬。
性格决定命运,不信不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