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太子到底拥有多少实力?为何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
朱三太子到底拥有多少实力?为何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
-----
网友解答:
-----
朱三太子,也就是历史上的朱慈炯,正因为他是明朝崇祯皇帝的儿子,而且位列老三,所以在民间就被广泛的称为朱三太子。
至于朱三太子为什么这么出名,就不得不提发生在他身上的未解之谜,崇祯皇帝除了朱三太子,还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朱慈烺和朱慈焕。
大约在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攻打京师,慌乱之中崇祯皇帝自杀而死,也来不及照顾他的三个儿子了。父债子偿,既然父亲死了,那么李自成就顺理成章的俘虏了他的三个儿子,本来还是相当满意的。
本想留着这三个人日后他用,却不料这一切计划被多尔衮打乱,李自成未免高兴的太早了。没几天,崇祯皇帝的这三个儿子都消失不见,完全寻不到一点踪迹,这可让李自成有点难搞。
接下来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在当时居然同时出现了两个名叫朱慈烺的太子,当时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无论是在南方的,还是在北方的太子,总有一个是真的。
既然你敢出现,那么就必定不会让你再跑了,最终两个朱慈烺都被斩杀了,至于排行老五的皇子朱慈焕就有点尴尬了,刚开始挺顺利的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潜伏在民间没人发现。
但是造化弄人,最终已经年过半百的朱慈焕,还是被人给挖了出来,尽管他没有任何不良的企图就想活命。可康熙皇帝还是为了以绝后患,将其所有的家眷悉数斩杀,藏了一辈子,终究没有躲过这一劫。
相信这里更令大家疑惑的就是,身为三太子的朱慈炯,他后来去哪了呢?
关于他后来的行踪去向,可真成了一大谜题,尽管朱慈烺和朱慈焕都相继被杀,却依旧没有得到关于他的半点消息,仿佛从整个人间蒸发了一样。
而更为离奇的事情后面才真正开始,由于朱三太子一直没有出现,但毕竟他的名号还在那里,只要有人起义,就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终究有不明真相的群众,很快就会被蛊惑拉拢,既然有人这样做,反正也没有什么损失,就相继冒充朱三太子。
当然这是不是朱三太子背后的阴谋,那就不得而知了,假的朱三太子层出不穷,反而真的朱三太子却销声匿迹。
但是这样的事情,却免不了让清朝的三个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头疼不已,恨不得早点抓住朱三太子碎尸万段。
让康熙、雍正乾隆的朱三太子
朱慈炯一日不献身,这样的事情就绝对不会停息,各地的起义者充分利用明朝皇室的影响力,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屡试不爽,一个个喊着:举兵反清,光复大明!
要说起朱三太子的真正势力范围,其实只要是想反清复明的起义军,也都算得上是朱三太子的党羽。
然而这些其实就是借着朱三太子在明朝的皇室号召力的造反起义,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实力,分布范围比较广,剿灭难度比较大,只不过是搞得人心惶惶而已,根本不可能形成大的气候。
尤其是明朝刚刚覆灭的那几年,也正因为朱三太子失踪,没人知道他的下落,反而让这件事情变得扑朔迷离,所以才有人相信。
但这也就仅仅局限于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代,后来差不多到了朱三太子几乎已经死亡的年纪,再加上当时的反叛,起义者也已经不再像你以前那样坚定了。
他们知道继续打着这样的名号,影响力也不如从前了,也算偃旗息鼓了。
-----
网友解答:
-----
崇祯有七子三女。
在崇祯上吊前,七子中,只剩下太子朱朱慈烺、皇三子定王朱慈炯、皇四子永王朱慈炤了,其余二、五、六、七子都已夭折。
李自成打进北京时,崇祯将太子、三子定王托付给了周皇亲,四子永王托付给了刘皇亲。
李自成入京后,搜到了太子、定王,封太子为宋王,封定王为安宅公,没有找到永王。
后来,李自成兵败后,太子、定王连同一直没有找到的永王一起,都不知所踪了。
此后,不知所踪的几个少年,都成了“传说中的人物”。
被“两次处死”的“太子”
在不知所踪的三兄弟中,最有影响力的人毫无疑问是太子。
不过,对打着复明旗号的志士们来说,太子这张牌,却早早被损耗,无法再用了。
因为:两位有“权威认证”的太子都死了。
第一个折损的,是“北太子”。
已经投降大清的周皇亲,贡出了一个太子。
原来,太子本被托付给了周皇亲。
李自成搜得太子后,封为宋王,送由刘宗敏“照顾”。
李自成败出北京时,带着太子一起逃走了。
然而,已经军心动摇的大顺军无暇照看,太子趁机逃了出来。
逃出来的太子,得知大清善待自己的妹妹长平公主,并哭祭了崇祯,认为大清也会善待自己,便回到北京,再次找到了已经投降大清的周皇亲,也就是自己的外公周奎。
周奎考虑再三,将太子送给了大清。
当时的大清统治者,为了安抚前明吏民之心,确实是打着为大明复仇的旗号入关,也确实是做出善待大明皇室的样子,然而,像前明太子这样的隐患,是万万不敢留下的。
果然,太子归来的消息,刺激了反清义士。
山东东阿县县民起义,向清官员扬言:你们速还我太子,不然把你们都杀光!
摄政王多尔衮也不好直接杀了太子,便作了一个“假动作”:下令前明皇亲、官吏前去“认证”。并虚言:如果是真太子,太子必加恩养。
这些皇亲、官吏,先降大顺,又降大清,当然都是“识实务”的,深知多尔衮的用意,纷纷表示:这个太子是假的!
多尔衮顺势把“指鹿为马”的把戏玩全,处决了15个坚持“真太子说”的官员和百姓,迅速结案,处死了这位太子。
然而,不久后,南边又跑出了一个“太子”,也就是“南太子”。
南京成立弘光政权后,为了确保皇位的正当性,弘光朝廷早早给太子三兄弟定了谥号,“官宣”太子兄弟的死亡。
不久,有人带来一个少年,宣称他是东宫太子。
与多尔衮一样,弘光朝廷也不希望再来个什么太子。
他们的处理方法和多尔衮也一样:找人来“认证”。
毫无疑问,弘光政权的官僚们也不“懂事”,纷纷”认证“其为假太子。
然而,民间和各地的官员,却都传言:这是真太子,马士英等奸臣“指鹿为马”,迫害真太子!
实力雄厚却被排挤在外的左良玉不干,表示自己奉太子密诏,要“清君侧”,举兵东下。
后来,清军南下,抓住了这位“太子”,不管真假,处决了事。
周皇亲亲自认证,被北方义士尊奉的“北太子”和弘光朝廷争议,被南方民间尊奉的的“南太子”,都被处决了。
从此,
再拿太子来说事已经不合适了。
于是,后来的反清义士们,就搬出了一个更为模糊的概念:朱三太子。
模糊的“朱三太子”
崇祯是真皇帝,不是什么托塔天王,所以他只封了太子,没有封过什么“三太子”。
所以,“三太子”这个透着一股戏剧味的名号(灵感或许来自哪吒三太子),从一开始就是模糊的。
“朱三太子”,就是崇祯的第三子,定王朱慈炯;也可以是崇祯“不知所踪”的三位儿子中排行第三的兄弟,永王朱慈炤。
当然,对于民间百姓来说,大家也都弄不清楚未成年皇子的排名、姓名。
所以,“朱三太子”不限于崇祯的真儿子,还可以是“原创”出来的。
由于已知的崇祯的几个儿子,都是以“火”作为偏旁来命名,因此,老百姓们也用“火”字作偏旁,“原创”了许多版本的“朱三太子”。
而像吴三桂这种“实力派”来说,甚至连名字都懒得起,直接拿出“朱三太子”的名号就够了。
从此,“朱三太子”这个模糊而神秘的名号,成了困扰几代清帝的幽灵。
杀不完的“朱三太子”
顺治十二年,一个叫朱周祺的书生自称“朱三太子”,在苏北组织起义,被杀。
这是“朱三太子”第一次被正式搬出来。
此后,“朱三太子”,成了反清“标配”。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扬起隆聚众起义,失败后,扬逃脱。
康熙十六年,附件永春县“白头贼”,自称“朱三太子”,组织了数万人,与台湾郑经联络,攻打漳州,被歼灭。
同样在康熙十六年,河南也有“朱三太子”起事,也被镇压。
康熙十八年,陕西汉中、兴安又有人以“朱三太子”的名义组织反清,被抚远大将军图海逮捕。
康熙二十八年,江苏太仓与浙江四明山同时暴动,首领都自称“朱三太子”···
仅康熙年间,就发生了十起“朱三太子”起事的事件。
当然,这些民间组织的实际影响力都不大,真正最大的一次,是“实力派”吴三桂起兵。
吴三桂与“朱三太子”
吴三桂起兵时,发布了《讨清檄文》,也搬出了“朱三太子”。
这篇檄文中,吴三桂讲述了一个故事。
顺治元年,吴三桂到北京,遇到了周皇亲、田皇亲庇护的朱三太子,这位朱三太子时年仅3岁。吴三桂在其胯下刻有记号。
吴三桂起兵,推举朱三太子恭登大宝,建元周启。
显然,吴三桂搬出“朱三太子”,只是借其自圆其说而已。他要借朱三太子的故事,为自己替清帝卖命,逼杀永历等劣迹洗白。
至于“朱三太子”实际为何人,压根就是自由发挥的。
要知道,崇祯诸子中,无论是实际上的“三子”,还是存活到崇祯自尽时的“三子”,在顺治元年时都已经十几岁了,不可能只有三岁。
所以,即便吴三桂讲的故事中,这个孩子在顺治元年时只有3岁,即便确实崇祯有这么个儿子,也绝对不可能是“三太子”。
吴三桂如果真要把故事讲好,也绝不可能安上“三太子”的名号,搬出“朱三太子”,不过利用民间传言,企图以此为号召而已。
可以说,吴三桂版的“朱三太子”,从头到尾都是吴三桂自己“原创”的。而且,“原创”得极不讲究,连个名字都懒得起,就直接上个符号了事。
后来,吴三桂自己称帝,也就直接称帝了,并没有搬出朱家皇室来搞个什么“禅让”仪式。
打着“朱三太子”名号的骗子们
“朱三太子”的名号不光可以用来造反,还可以用来骗钱。
顺治八年,一个自称是朱慈焕的家伙被抓获。
这个家伙确实有些神秘,他能对宫中往事说个八九不离十,看起来还有几分真。
其实,崇祯确实有一个叫朱慈焕的儿子,不过按《崇祯实录》记载,这个人5岁时就夭折了。
这个自称是朱慈焕的家伙,也没有造反,只是打着皇子名号,去找前明官吏借钱,被当成骗子抓了起来。
后来,这个自称是朱慈焕的小伙被送往北京,下落不明。
下落不明,就又成了一个“传说”,后来也成为“朱三太子”常见的主人公之一。
顺治十三年,直隶真定也出了“朱三太子”,他宣称将来要光复大明,给官职明码标价,要求香客捐钱,结果也被处决。
顺治十六年,一个自称是朱慈英的“朱三太子”,组织了一帮江湖骗子,又来“销售”官职,半年骗了七万余两银子···
最接近真人的“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的事情此起彼伏,使清帝极为头疼。
清帝为安抚人心,一直宣扬自己尊敬明皇室后裔。
康熙在南巡时,祭奠了明孝陵,并表示:朕想访察明代后裔,授予官职、爵位。
1708年,大清确实找到了“朱三太子”热门人选,永王朱慈焕。
原来,朱慈焕被一个溃逃的大顺军将领带到河南种地。
后来,因朝廷追查“流贼”,这位毛将军自己跑了。
朱慈焕一路流亡,在朱元璋的老家凤阳遇到了前明给事中王先生,并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王先生将朱慈焕改名,让其姓王,收养了下来。
后来,已改姓王的永王娶妻生子,安定了下来。
尽管如此,“王老先生”是“皇子”的消息,还是在浙东地区流传。
后来,浙东地区的张念一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造反,失败了。
大清访察时,找到了“王老先生”。
审讯中,大清官员确认:造反的这些人和“王老先生”压根不认识,“王老先生”与造反没有任何瓜葛。
而“王老先生”也表示:我已经75岁了,不在三藩之乱时造反,怎么会在这个时候造反?我既没有占据城池,也没有招兵买卖、打造盔甲,造什么反?而且,我认为今上有三大恩于前朝,我不会造反。
然而,康熙仍不愿绕过他。
康熙表示:这个人确实没有造反,但怎么证明他没有造反之心呢?
同时,康熙又搬出多尔衮当年“认证”的那一套,证明“王老先生”不是永王。
最后,“王老先生”被凌迟处死,几个儿子被斩立决。
后世史家大多认为:这位王老先生,最有可能是永王,也就是“朱三太子”真人。
真正的“朱三太子”并没有造反,却在七十五岁时难逃凌迟的命运,令人唏嘘。
持续的困扰
“王老先生”的死,并不意味着清帝摆脱了“朱三太子”。
1721年,台湾朱一贵起义时,仍然尊“朱三太子”名号。
此后,雍正年间,仍然常出现举着“朱三太子”名号的反清起义。
直到乾隆年间,“朱三太子”的名号才逐渐消失。
确实,已经过了100多年了,“朱三太子”也不是“哪吒三太子”,活不了那么久,这个旗号也确实不方便打出来了。
朱三太子,只是一个虚构的名号,其身份,只不过是按照起事者的需求“定制”的。
既然身份都是虚构的,那么,他的实力、主张,自然也都是虚构的了。
讽刺的是:真实存在的“太子”旗号,只是打了区区几年,就不再有人提及,而虚构的“朱三太子”,却此起彼伏,影响了天下百年。
《乌合之众》一书曾说:越是虚无缥缈,谁也说不清的东西,越是可能被有心人鼓捣出来,越是可能引人为之赴汤蹈火。
“朱三太子案”,正是这一理论的绝佳注解。
-----
网友解答:
-----
世间的人很多,有利用价值的却并不多。朱三太子有没有实力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前朝的象征,具有朱明正统性,对清朝来说犹如芒刺在背。
至于是否确有其人,高低胖瘦,有才无才,光面麻子脸都无所谓,朱三太子只是一个被各路有野心的人作为利用的工具符号与价值武器。
直到清代中期,还有人号称是朱三太子,在民间兴风作浪。假冒朱三太子作案的原明势力,层出不穷。从1644年开始,各路反清诸侯,扯起故国旗号,拥立亡皇后裔,起兵对抗清廷,甚至天地会也奉朱三太子正朔。
最著名的一次是康熙十二年(1673)杨起隆起事,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身在京师的杨起隆,借用朱三太子名号,率众举事,最后兵败被杀于陕西凤翔。明末清初,号称拥立朱三太子的人,就有上百人之多。直到南明灭亡,大规模叛乱才基本消弭。
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之前,把太子、皇三子、皇四子等儿子藏在可信之人家里,流落民间。康熙皇帝把三藩平定之后,在陕西,河南,江西等地,屡次有打着朱三太子旗号的运动。
比如,漳州人蔡寅,江苏太仓一念和尚,台湾朱一贵和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人,导致朝廷最终已经不知道朱三太子到底是谁了。
清廷为了安抚明代旧人,也为了一网打尽,清楚民间力量,康熙三十八年就宣布:
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
不过,各个地方上报:明亡已久,子孙湮没无闻,今虽查访,亦难得实。
虽然各地明皇室上层人物被诛杀净尽,但是朱三太子的名号却是一种有力的号召。
可见,真假不重要,人人几乎都可以是朱三太子,崇祯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都可以是朱三太子,号称为明复仇,实施反清复明。
那些伪“朱三太子”如雨后春笋,乃至各地官府颠倒耳目者二百年,派人乔装打扮和细访暗查,都在寻找朱三太子后裔。不过,大江东去,天命不再,最多只是小股骚乱罢了。
不怕自己销声匿迹,就怕的是即使隐藏民间,流落江湖,过安稳的生活,也被别有心思的人惦记,朱三太子注定不是凡人。
因此,所谓朱三太子仅是清康熙年间的人怀念明朝后代的一种通称与符号,其实不一定确定指的是谁。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
网友解答:
-----
朱三太子是一个符号,是反清复明的一片旗帜,但其实他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实力,而是其所代表的朱明正统性,始终是清王朝统治中原合法性的一个隐患。
清朝初年出现了一个极其吊诡的现象:一方面,由于清王朝的全力追杀,真正的明朝皇室成员无不隐姓埋名,另一方面,假冒朱家后代层出不穷,有假冒王妃的,假冒亲王的,当然最多的是假冒太子,特别是“朱三太子”的。这些人不甘寂寞,刀头舔血,铤而走险,希望以此浑水摸鱼捞些好处。
其实折磨清朝统治的不是真正的朱三太子,而是层出不穷的假冒“朱三太子”的人。
最典型的案子是顺治十六年(1659)的“朱三太子”案。一伙江户无赖组成一个骗子集团,其中一个号称是朱三太子朱慈焕。他们说朱三太子因为地位特殊,可以和顺治皇帝直接搭上线,只要交钱,他们就有办法让一个目不识丁的人立刻成为现职位清朝官员,而且还是盐道、粮道、工部、吏部等肥缺。凭这样荒唐不经的谎言,他们半年间居然骗到了7万多两银子。案发之后,一时间朝野轰动。
而另一个与此类似的案子发生在稍早的顺治十三年(1656),真定的一个商人破产之后,突然奇想,自称“朱三太子”朱慈焕,搞了一个庙会,招揽香火钱,一年后原价退回。按现在的说法,是一起典型的招摇撞骗兼非法集资案。事发的原因也很可笑:有两个人都花了几两银子,预购了“未来”的七品“县令”。拿到收据之后,他们马上自认为已经是有身份的人,在大街上争抢道路,互不相让,直至大打出手,闹成治安案件,到县衙一审理,自然一批人死于非命。
这类骗子中,最“成功”的一个,当时“南太子”王之明,这个人是万历朝驸马的侄孙,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聊起宫中的奇闻异事,对帝王生活羡慕不已。正巧天地大变,他和太子年纪相仿,又颇知“宫中故事”,遂自称东宫太子朱慈烺,南下南京找自己的“伯伯”弘光帝,
弘光帝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人也比较昏庸,但在这一突发事件上,处理却相当理智。他宣布,关键是要坚定太子真假,自己壮年无子,如果太子是真的,将来正好继承自己。
为了坚定结果又说服力,弘光拍板,一、审问过程中不得刑讯逼供,二、鉴定全过程公开。
在公开鉴定这一天,大殿里人山人海,骗子王之明北迎入殿内,他人小鬼大,故意大摇大摆,径直“踞上座,南面”。那些大学士、尚书们只好位居其下。
王铎曾经当过三年太子的老师,一见面马上断定此太子为假,为了让大家信服,他问太子认识我不,太子说不认识,王铎又问给太子讲书在哪个殿?王之明只知道宫中有文华、武英等殿,随口回答是文华殿,其实是在端敬殿。
刘宗政、李景琏两个翰林也曾经见过太子,都认定这个少年比太子朱慈烺要矮。朝臣们拷问其他宫中内情,他回答也多不着四六,不过小骗子王之明心理素质不错,遇到这类问题,他态度傲慢,动辄就说:尔等宵小懂得什么?
虽然审讯结果最终证明太子是假冒的,但是中国民众的判断,从来大多是基于情感而非理智。南明政府的公信力,早就破产,何况中国人几千年前就都变成了“阴谋论者”。百姓们普遍认为王铎等人都是弘光指使,因此纷传太子为真,连外地领兵的大臣,也相信这种传言。
弘光为了不担上“故杀”的罪名,就决定把王之明关起来再说。
就这样光了几个月,清军南下,朱由菘弃城而逃,王之明终于翻身,南京百姓在二三士绅的率领下,跑到监狱,放出了他们心目中的“真太子”,拥着他在武英殿“即位登基”,有些没有逃跑的南明官员给跟着上殿行礼如仪。
王之明终于苦尽甘来,一偿宿愿。南京百姓拥立他,是希望他率领南京军民抵挡清军。不过王之明止步在此,他登基后第一件事情居然是要选秀女。不过秀女还没有选好,南京城就破了,王之明被清军抓获。
清人利用他来安抚江南百姓,所以对他很礼貌,虽然王之明没有享受到“秀女”,但一心想着做起清王朝的封王美梦来。
不过小骗子好运不长,江南弄地区很快就“内外俱定”,王之明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清人遂将他和弘光帝一起送到北京,不久之后,找了个借口,把他和弘光一起处死了。
-----
网友解答:
-----
朱三太子本人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实力,更多的只是朱三太子这块金字招牌的号召力,因为从清初康熙时期到乾隆前中期,在清朝统治之下民心并不稳,尤其是南方的江南等地区,清初统一全国时对南方部分地区都进行了屠城,因此失去了南方民心,即便康熙后来下旨永不加赋,希望收买民心,但是南方很多民众并不买账,于是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成了孕育反清分子的土壤。
想反清就得有号召力有领头人,这时候大家就开始思念前明政权,而前明政权最有号召力的就是崇祯的第三子朱三太子。因此来说朱三太子在当时就是一块金字招牌,不代表他有着多强的实力,更多的是号召力。下面就来详细的说一说关于朱三太子的号召力有多么大。
其实朱三太子并不真正指的是崇祯第三子朱慈炯
其实明末帝崇祯在位时已明立太子,是他与孝节周皇后所生的长子朱慈烺,而崇祯一生有七个儿子,在亡国之时还有三个儿子健在,其他的儿子均已夭折。
崇祯健在的三个儿子分别是太子朱慈烺、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这其中朱慈烺和朱慈炯都是周皇后所生,朱慈炤则是崇祯宠妃田贵妃所生。
崇祯十七年(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城,崇祯杀妻杀女最终在景山上吊自尽,别看崇祯很硬气的砍了女儿长平公主,但他可没舍得杀儿子,他的三个儿子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都被他送到了王公贵戚府中,希冀保留血脉。
太子朱慈烺被送到驸马成国公朱纯臣府上,从扬州领兵进京勤王的史可法在半道听闻崇祯自尽殉国的消息后悲痛万分,悲痛之余史可法本想救出朱慈烺,带他去南京拥立为新君,但当时朱纯臣负责守朝阳门,结果城门被李自成攻陷,朱纯臣自己也被李自成乱军所杀,因此导致了朱慈烺直接被李自成先抓走了。
就这样李自成在志得意满的时候召见了年仅16岁的亡国太子朱慈烺,这朱慈烺自幼被崇祯寄以厚望,栽培的十分得体大器,即便见到李自成也无丝毫畏惧,李自成见他第一面先命他下跪,朱慈烺根本没屈服,李自成才对他刮目相看。
李自成问朱慈烺朱家何以失天下,朱慈烺则对曰奸臣误国,随即李自成则说朱慈烺还是孩子,没有罪行,不应追罪。之后朱慈烺要求李自成勿伤京城百姓,勿扰祖宗陵寝,厚葬崇祯与周皇后,都得到了李自成许可,李自成即封朱慈烺为宋王。
与朱慈烺一同被李自成抓住的还有他两个弟弟朱慈炯和朱慈炤,崇祯在殉国之前将朱慈炯和朱慈炤送到了岳父嘉定侯周奎府上,而周奎是历史上出了名的铁公鸡,一生只认钱不认人,周奎后来担心李自成攻克北京之后拷掠王公贵族,他身家巨富,所以为了怕李自成把自己的钱财抢走,周奎主动将外孙子朱慈炯和朱慈炤交给了李自成,希冀换来财富平安。
不过周奎并没有保住自己的巨额财产,李自成依旧没有放过他,占领北京之后不久李自成就把周奎的财产全部抄没,周奎在忧愤交加中一命呜呼。
就这样李自成很顺利的抓住了崇祯的三个儿子,但李自成对他们三个并没有加害,不过很快的就是李自成率军与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关宁铁骑联合八旗精锐将李自成的农民军在山海关彻底击败。
李自成被吴三桂所击败,朱慈烺、朱慈炯和朱慈炤三人也在李自成的乱军之中失散,后来朱慈烺被吴三桂所找到,吴三桂和清朝本想利用朱慈烺大做文章,好能趁机收服那些南明小朝廷。
但是朱慈烺很聪明,他趁机在吴三桂行军之中逃跑了。之后朱慈烺的下落便不知所踪,南明小朝廷怕清朝那朱慈烺的事情做文章,在得知朱慈烺不知所踪后,南明小朝廷抢先公告天下声称朱慈烺已被清朝所害,为朱慈烺发丧,并先后追谥朱慈烺为献闵太子和悼皇帝。
但实际上朱慈烺并没有遇害,而是趁机逃跑了,据近代学者考究,朱慈烺很有可能并没有遇害,他是被东宫侍读李士淳所救,李士淳带着朱慈烺逃到了河南洛阳栾川县老君山上,之后朱慈烺一直以道士身份隐居在道观之中。
在现今老君山附近还流传着朱慈烺的传说,至今老君山下还有太子墓和太子碑,据传说朱慈烺隐居老君山,吸引了一大批前朝遗老臣民,他们暗地里奉朱慈烺为皇帝,而朱慈烺也活到51岁才去世。
而真正朱三太子朱慈炯可能真的是不知所踪了,不管是历史上也好还是民间野史,朱慈炯根本就没有出现过。
清廷之后也一直是在寻找朱慈炯,毕竟朱慈炯给清廷造成了极强的困扰,可是清廷一直没有找到,甚至康熙在后来祭奠南京明孝陵之后,更是公告天下宣布朱氏后人无罪,并且还寻找朱氏后人入朝封爵。
这其实是康熙不得已的招数,因为在此之前康熙已经严重受困于各地区的朱三太子起兵反清一事,而且朱三太子号召力极强,每次不管真假都有很多人响应,因此康熙想借此找出真正的朱三太子,至于是真封爵还是想灭口看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王士元案就知道了。
康熙四十七年除了发生了康熙一废太子胤礽,还发生了一起王士元冒充明朝皇子案。根据《清实录》记载最初清廷把王士元认为就是朱三太子,但其实这个王士元确实是真正的崇祯儿子,不过他不是朱三太子而是四子朱慈炤。
真正的朱三太子清廷一直寻找不到,后来清廷加大了对朱三太子的搜查力度,结果就把藏匿在民间五十余年的朱慈炤搜了出来。
朱慈炤与朱慈炯在李自成溃败之后,都在乱军之中失散,朱慈炯是下落不明,朱慈炤则是被一位姓王的给事中所救,这位王给事中给朱慈炤改名换姓为王士元(取谐音原是王)。
之后朱慈炤以教书先生的身份隐藏民间五十余年,后来由于康熙时期朱三太子起义闹得很厉害,清廷开始了对民间加大排查力度,而朱慈炤虽然改名换姓,但是他所生子女起名字还是沿用了朱元璋定下的“和”字辈,以及名字最后一个字配了“土”字旁的古怪生僻字体,朱慈炤这些异于平凡家庭的取名方式引起了清廷注意,于是清廷的官员认为朱慈炤很可能就是朱三太子朱慈炯改名换姓,然后直接将他全家抓了起来。
此时已经75岁的朱慈炤面对清廷审讯也是坦然的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不过朱慈炤承认自己是崇祯第四子朱慈炤,并不是朱三太子朱慈炯。
按照康熙当初定下的规矩,既然人家承认了是崇祯的子嗣,那就应该对朱慈炤进行封爵和善待,不过康熙怎么可能容得下给自己造成了这么大困扰的朱三太子活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呢。
于是清朝君臣玩了偷梁换柱,朱慈炤本来有一同母弟弟也就是崇祯第五子朱慈焕,这个朱慈焕在五岁的时候就夭折了,有明朝官方的死亡记录,于是清朝在修史和对外将朱慈焕改成了朱慈炤,所以清廷宣称朱慈炤早已在崇祯年间夭折,而被当做朱三太子的王士元供称自己是朱慈焕实属冒名顶替、欺君罔上,因此将王士元满门抄斩。
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
——《清实录》
就这样真承认了自己是崇祯皇子的朱慈炤在藏匿五十多年后连同子孙就被清廷满门抄斩了,从这就可以看出康熙的帝王心机之深,表面上看似寻找明朝皇室后裔加以封赏,实际上是利用这个借口找出明朝皇室后裔大加杀戮而已。
因此来说在历史上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炯是下落不明,而被《清实录》所记载被当做朱三太子抓活的人实际上是他的弟弟崇祯第四子朱慈炤。
康雍乾时期的起义几乎都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
所以就上面来看真实的朱三太子朱慈炯根本就找不到了,困扰康雍乾三代人的朱三太子实际上更是名号带来的号召力。
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起一直到乾隆初期,清朝的很多农民起义都是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从而号召人民起义。
这其中影响最大的还要数康熙时期的杨起隆起义,杨起隆是康熙初年的一个无业游民,虽是无业游民却非常有勇略且果敢,于是杨起隆趁康熙爆发三藩之乱的时机,自称是崇祯第三子朱慈炯,最先打出了朱三太子的名号。
杨起隆可以说是诸多打着朱三太子名号的人中最像朱三太子的人,他的年纪,以及他对外讲述的皇宫生活都让人觉得他就是朱慈炯。
康熙十二年(1673年),杨起隆本来想借着吴三桂作乱之际,趁乱攻占紫禁城,结果事情败露,杨起隆弃部众逃亡而去。
之后杨起隆一直潜逃七年之久,据《清史稿》记载康熙十九年(1680年)杨起隆在陕西凤翔被康熙的堂叔安亲王岳乐所抓获。杨起隆坚称自己就是朱慈炯,但是其部属却指证他是假冒的朱三太子,他并不是真正的朱慈炯,于是康熙命人将杨起隆斩首示众。
杨起隆是诸多以朱三太子名号起义的人中最像朱三太子的人,但至于他是不是真正的朱慈炯那就不得而知了,有可能他并不是朱慈炯,毕竟后来他的部属都揭穿其为假冒伪劣的身份。当然杨起隆也有可能是真的朱慈炯,康熙故意认他是假冒伪劣将其杀害。
除了杨起隆之外,康熙时期的福建漳州蔡寅起义、江苏太仓的张一念起义、江南金和尚起义、浙江四明山起义、台湾朱一贵起义等等起义,这些起义中都打出了朱三太子的名号,可以说一直到乾隆初期,以朱三太子名号起义的人就没断过。
清廷康雍乾三代皇帝对这个朱三太子是恨之欲绝,凡是打着朱三太子旗号起义的人失败之后都是被处以极刑,这就证明了清朝的皇帝是得有多么痛恨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在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就如同芒刺在背一般,可见朱三太子给清朝皇帝带来的阴影。
朱三太子之所以能给清朝带来这么大的不安稳因素,主要在于人心思明,当时在南方的很多城市并不买清廷的单,毕竟清朝在统一之初曾经在南方进行过屠城,失去了口碑和民心,即便康熙的永不加赋政策也很难挽回,因此南方的朱三太子起义此起彼伏。
这也说明了朱三太子这个名号有着超强的号召力。朱三太子已经不像是单纯的指一个人了,它更像是一面不倒的反清旗帜,起到号召和凝聚人心的作用。
如果崇祯知道自己的儿子朱慈炯对清朝的三代帝王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相信他一定会对努尔哈赤说:我一个儿子害得你们康熙大帝肝颤了三代人。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
网友解答:
-----
满清入主中原,全力追杀朱明王族子孙,造成朱氏子孙拼命的隐姓埋名躲避,而假的皇室,尤其是朱三太子横行各地。朱三太子七十五岁了,啥都没干,还被剐了500多刀,结局挺惨。他没有任何实力,也没有任何“罪行”,主要是冒充他的人、打着他名号造反&招摇撞骗的人太能折腾,什么屎盆子都往朱三太子头上扣,扣得清廷心惊胆战。
这人能量太大了,怎么全国各地都是都是他的身影,所以一旦抓住无论有罪没罪都要处死,借此表达一个信号-朱三太子被我朝处决了,反清人士都收收心吧。其实该造反的还是造反,没有朱三太子那就直接反清复明,连扯虎皮的步骤都省了。
朱三太子的口供
1644年,北京陷落之前,崇祯帝斩杀后宫女眷,让三位皇子换装为百姓,“万一生还,光复社稷”。其中即有清代大名人“朱三太子”朱慈焕,后来下落成谜,也不得不成谜,早抓到的话,朱慈焕早就死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收录了官员向康熙帝汇报情况的奏折,记录非常详细:
据朱慈焕交代,姓朱,全名朱慈焕,是朱明皇族后裔,排行第四,时年七十五岁,我二哥早死了,三哥和我同岁,十岁时候就离开了,后流落到祖籍凤阳,被人收养,但是收养人也怕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又送走了我,无奈出家为僧,后还俗入赘余姚胡家。知道他身份的张念一怂恿他造反,朱慈焕害怕,直接躲宁波去了,后来又迁往湖州,又迁往山东汶上县在民间教书,官府查得紧,妻妾、儿媳、三个女儿都自杀了,还有三个儿子一个孙子,已被收监。我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反而躲着那些妄为之人,我可劝不住他们,我都躲到山东了,只想苟延残喘而已。
ε=(´ο`*)))唉,反正你自己不说没人知道,吹呗,结果好多人找他举事,全家死绝,真是祸福岂无凭。
朱三太子的号召力
朱三太子的传说在民间是很有“市场”的,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民众们都觉得朱三太子未死,一直在筹谋光复社稷,如果这种意识并没有深入人心,“骗子”们的谎言便不会得逞,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呼应,谁都觉得朱三太子死了,那还怎么忽悠呢。
这里就要提及朱三太子的身份问题,冒充朱三太子的既有仁人志士,也有宵小之辈借机诈骗财物,同时这也是构陷他人的妙招,朱三太子被抓后的结果只能有一个,从帝王到民众都知道,小鱼小虾米还可以“恩养”一下,充充大度贤德,朱三太子可是决计活不了的。
为何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
从顺治说起:
顺治八年,第一个倒霉蛋出现,一个茶叶贩子首先被告发,说该人自称大明三皇子,吹吹牛的事,一查就清楚。
顺治十二年,南昌有人阴谋作乱,自称朱三太子。
顺治十三年,一破产商人自称朱三太子,搞了个大型庙会party,能捐钱的,等反清复明成功后,都有官可做,结果被封官的人谁也不服谁,一个不让路,我官比你大,一个也不让路,这不还没正式册封呢么,得,打起来了,闹到官府,后果就是全部死掉。
顺治十六年,一骗子自称朱三太子,能和顺治帝搭上关系,买官很轻松,半年多就骗了七万多两银子。
康熙十二年,有人因不满逃人法,聚众造反,自称朱三太子被镇压,当街与清兵对砍,行事极其乖张,社会影响极大,200多人被杀。
同年,吴三桂起事消息传到北京的转天,北京人杨起隆冒称朱三太子起事,天子脚下,北京各城门全部关闭,满城搜捕,城中禁止起火做饭,但是城中仍起火处无数,因党羽众多,到了“斩决无地”的程度,无奈“以车满载出九门斩之,尸积如山,如是者八日”,通过大屠杀血洗京城八日,完事了?没有,抓捕一直持续到转年,逮捕2000人,公示数百人,共犯数万人,公示数千人。杨起隆本人逃脱,根据当时清廷所发的悬赏来看,杨起隆从未被抓捕落案,后来抓了个人押回京对质,杨起隆的老婆竟然不认识,可见又抓错了。
真正的朱三太子案
康熙四十六年,苏州又有人因明事被抓,牵出了四明山的张念一,张念一又牵出了朱三太子朱慈焕。找明末尚存的老太监来看,没人认识他,又是一起冒认吹牛案件,康熙帝一怒之下就把老头剐了,儿子们斩立决。
上面一段我得解释一下
:这人到底是不是朱慈焕呢?应该是。因为他的完整审讯记录都有存档,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且与同案犯的口供对应,履历都经过核实,身份确定无疑,唯一不认的就是虽然自己泄露了身份,但是并未参与任何谋反行动,这一点也被查实,确实没有实际参与谋反,反倒辗转躲到了山东。
康熙帝怎么说的呢,“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辟(死刑),以息乱阶。”虽然无罪,但还是要死。
有意思的情节来了
,九卿又上奏,
说崇祯四子早在崇祯十七年就已经死了
,明代老太监都不认识他,这人肯定是假冒的,嗯······这招是和多尔衮学的,九卿的处理意见是凌迟处死。
啥意思呢?
①我们没杀朱三太子,也不会因为他的身份而杀他。
②此人罪名并非朱明王室后裔,而是冒充朱明王室。
③后续的《明史》编纂者,明显注意到了这点,朱慈焕本来是四子,改成五子(因朝廷公布了呀,四子早死)这样朱慈焕就坐实了“假冒自己”的罪行。
注:《明史·诸王传》和《弘光实录钞》在朱慈焕的记录上是相抵触的。
朱三太子为何“深入人心”
康熙四十六年,又,江宁织造曹寅汇报,抓到两拨“朱三太子”部众,两个案子同时发生,同样发生在江浙,但是互不相识,可见朱三太子名头的火爆程度。
要说这朱三太子岁数铁定是不小,有点猛追彭祖的势头,活的年头忒多,足足耗死三代皇帝,后来的台湾朱一贵,雍正一朝的甘凤池,周昆来,张云如都是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
连雍正帝都抱怨,“从前康熙年间,各处奸徒窃发,动辄以朱三太子为名,如一念和尚朱一贵者,指不胜屈。”手指头都不够数的。
雍正帝很纳闷,“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之宗姓臣服于后代者甚多,否则隐匿姓名伏处草野。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
从来改朝换代,旧朝皇家宗室要么臣服,要么隐居。怎么本朝的奸民这么奇葩,还有寻死上赶着假称朱姓蛊惑人心的,而且数量如此众多。
拥护朱三太子真的是为了反清复明?
即便是集权中心的北京,朱三太子也有供其生存的肥沃土壤即群众基础。
朱三太子就像被砸的地鼠,全国各地乱窜,天知道下一秒从哪儿又钻出来。
那个时期,其实距离大明国灭时间并不长,明末的不少太监尚在,民间经历过明朝的人更多,都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明朝这政权怎么样,最后怎么死的,老百姓也不傻,都心知肚明,至于责任划分问题,争议太大,也得不出个统一结果。
我个人认为是清廷责任最大,至于什么得国最正,当属无稽之谈,但是出于统治合法性和袭权正统性的必要宣传,也是当时的清政权没有办法的事,他只能这么说。这种观点无助于改变什么,总之还是清廷统治,但康雍二帝对此的看法也并非全无道理。
最关键的是,相对明末,民生确有改善,而且还改善了不少,不能说非我族类就寸功全无,你当着朱元璋的面骂元朝,他也不乐意(原因很多,本题不讲)。无论明清,该捧就捧,该骂就骂,不吹不黑,别牵强附会乱丢黑锅就好。
“朱三太子”们生长的土壤
之所以朱三太子在民间还有生存基础,源于清廷与民间“新”的矛盾,自满清入关,是否发生过大规模屠城,当时的百姓可能比你我更有发言权。退一万步讲,即便全是假的,百姓们都这么认为又怎么办呢,那年月也没个抖音,没个头条的,信息闭塞。
满清入关后,对功臣肯定是要有所分封的,蛋糕要分着吃才行,老壶装新酒,矛盾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地权上,跑马圈地民怨极大,无论什么时代这种行为都是逼人造反,通县没有一寸土地是原主的了,雄县也是一样,圈上就是我的,补偿款朝廷说是发了,问题是没人见到过,农民直接变成了农奴,还以种地为生,但地是人家的,以前能有点余量,现在只够生存,甚至不够生存。
圈地,逃人,投充,屠城,等等等等,只要诸如此类的压迫没有停止,朱三太子们就会杀之不绝,对于舍命造反的人来说,明清并没什么区别,反正活不下去了,为了多活几天也得造反,至于死,不造反早就死掉了,哪里还有机会考虑这种问题。
所以说朱三太子纯粹是被逼出来的
,小民一个不好起事,当然要把自己的草台子搭建的大一些。即便没有了朱三太子,后续也还会出现朱六太子,朱三太子次子,然后就是神仙妖怪各种托词各种教,外加“李开花是皇帝”等口号,总之还有很多身份可供利用,都是解决积怨的借口。
随着康熙、雍正的励精图治,改善民生,民族矛盾有所缓解,百姓大多还是趋向于安稳度日,但问题只是相对减轻,民族歧视和压迫没有停止,那反抗自然也不可能完全断绝,只不过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蛰伏期而已,但反清复明或以此为由头的反抗贯穿整个清代,从未停止。
-----
网友解答:
-----
崇祯帝本来有7个儿子,夭折了四个,崇祯死时还有3个儿子活着,隐藏在民间,分别为:16岁的太子、13岁的定王、12岁的永王,崇祯帝自缢煤山前让这三个儿子换衣逃跑。“朱三太子”也意指崇祯的这三个儿子的总称。
表面上来看,朱三太子是指崇祯帝的儿子朱慈炯,他在诸皇子中排行老三,同时也是嫡三子,明灭时逃亡到民间,被百姓称为朱三太子。而题目里的“朱三太子”则是指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人怀念明朝后代的一种通称,无法确指哪一位皇子。
清兵入关以后,有关“朱三太子起兵”的消息此起彼伏,让清政府很是头大,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曾为之寝食难安。
三位皇子遁迹民间对清朝统治者是后患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大军在京城外喊杀声震天,眼看就要破城而入,无力回天绝望透顶的崇祯帝癫狂地逼死皇后贵妃,挥刀砍死数名嫔妃,砍杀自己的女儿,理智逐渐清醒后,做父亲的责任心也逐渐复苏,他匆匆安排自己的心腹太监带着3个儿子,皇长子太子朱慈烺、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逃跑。为保血脉,崇祯帝将这三个儿子乔装打扮成庶民,偷偷送出皇宫,自己则于三月十九日跑到煤山一颗歪脖子树前吊死了,仅34岁的他死的很狼狈凄凉:冠冕已去,披头散发,以发覆面,左脚光着,右脚穿着一只红鞋,身边仅有一个太监王承恩守着。
李自成入京后,太子朱慈烺和老四朱慈炤落入李自成手里,李自成打算将太子当做自己坐稳江山的王牌没有杀他,并且满足了太子提出的条件:“不可惊我祖宗陵寝”、“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杀戮我百姓”,并指现在投降的官员是不忠不义,应尽杀之。李自成封他们兄弟二人为宋王、安宅公。
李自成前去山海关讨伐吴三桂时,将他们兄弟俩带在军中。大顺军在山海关大败,太子朱慈烺和永王朱慈炤在乱军中走散。接着,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军占领了无人管理的北京,多尔衮奉劝太子回京,但再也寻他不见,永王朱慈炤也从此销声匿迹。
三皇子朱慈炯自从别过崇祯皇帝,就再无踪迹可寻。
不过众百姓都普遍认为,三位皇子都还在民间某个地方安全活着,就算被敌人捉住也不会有性命之忧。因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论是李自成、吴三桂,清政府,还是南明弘光政府都想把皇子们特别是太子当成最重要的棋子,当成最有力的向对方兴师问罪的反击筹码,所以就算他们找到太子或其他皇子,也不会杀掉的。
正是因为三位皇子下落不明,明朝遗民有了要光复明朝的希望,康雍乾时期出现了多次起义,几乎都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一呼百应,号召力很大。
例如:
1、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的杨起隆起义,杨起隆不过是一个无业游民,趁吴三桂谋反的时机,自称是三皇子朱慈炯,人称“朱三太子”,他大臂一挥,迅速纠集众人,浩浩荡荡在京城反清,还建立了广德年号。起义失败后杨起隆逃亡,光来救驾的就有数百人,影响甚远。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反,京师闻变,有杨起隆者,诈称朱三太子,私改元广德,号其徒为“中兴官兵”,裂布裹首以白,披身以赤,谋作乱。《清史稿 · 鄂克逊传》
杨起隆逃往陕西达七年之久,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陕西凤翔被抓获。杨起隆在逃期间,有部下揭穿他是假的朱三太子,不过也有人坚称他真是三皇。不管真假,1680年杨起隆被押往京师砍了脑袋,数百名参与者一同赴死。
2、
康熙十六年三月二十日夜,又有一拨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起义。发起人是漳州人蔡寅,他在海上发展,在海兵勇士间有一定威信,就打着“海上兵勇朱三太子”的旗号,号召勇士们头裹白布,称为“白头军”, 联合台湾郑经起义,很快发展数万“白头军”。被海澄公黄芳世打败后,仍率残兵部将继续在南靖、长泰、同安等县山谷间发展,康熙帝曾派人镇压但难以彻底扫灭。
3、
到了康熙十六年六月河南柘城,又有人诈称是明皇子,纠集众人起事。
4、
此外,湖南武冈州也有人冒充朱三太子起义,康熙十八年八月,负责平定三藩的定远平寇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在此地捉到“明太子”,押到京师杀害。
接连不断的“皇子”起事,让康熙帝心力憔悴,试图想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他决定借德行教化民众,再用攻心术广纳明朝后裔。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南巡从杭州归途经过南京谒明孝陵后,谕大学士等:“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正式开始公开找寻明后裔,授官职”
圣旨一下,一些明后裔纷纷归来,但他们还没吃到诱饵就被冠以“假冒”翦除了。诸臣奉谕五个月后复奏:
“明亡已久,子孙湮没无闻,今虽查访,亦难得实。”
后来康熙三次南巡,皆祭明孝陵,对明后裔访察和授职再没提过。
5、康熙三十八年(1698),江南金和尚找来一个70多岁的老头冒充“朱三太子”,密谋在康熙南巡时活捉康熙,引起朝廷高度警惕,结果连炮都没拉响就被活捉杀死了。
6、
康熙四十四年前后,江苏太仓的一念和尚和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起事。一念起义时头包红布,竖大明旗号,称大明天德年号进行反清复明,起事失败,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被捕杀死。
此外还有,江南金和尚起义、浙江四明山起义、台湾朱一贵起义等等大小起义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大大小小的起义数百起,他们都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火爆程度一直持续到乾隆时期。
“朱三太子”主要折磨的是康雍乾三朝皇帝,因顺治帝时忙着对付明朝残余势力,无力顾及。
清朝的这三个皇帝对“朱三太子”的一波波操作深恶痛绝,尽管对打着朱三太子起义的那些 “贼子”有的被处以死刑,但仍一直抓不完,杀不尽。皇帝每每听到朱三太子这个名字时,就会如鲠在喉寝食难安。他们知道朱三太子这面旗帜只要存在一天,大清的统治就会不稳定一天。
那么三位皇子的结局都怎样了?
告别崇祯帝后,三位皇子在战火纷飞中四处逃亡,走散。面对四处林立的敌军,随时都有落入虎口的危险,落魄的太子走投无路投靠了外公周奎,当时太子的姐姐长公主正在周奎家寄养。长公主见到太子姐弟相拥而泣,周奎忙给太子“跪献酒食”。他确定这男孩就是太子朱慈烺。
谁知道,周奎自私自利不顾亲情,他为了自保、为向新主子邀功,把太子出卖献给了多尔衮,反说太子是假冒,请多尔衮任意处置。
多尔衮怕有诈,怀疑周奎拿假太子冒充掉包真太子,就让审查官检验太子身份是真是假。
审查官呼来明朝遗留得太监们来辨认,许多太监看到后,呼啦啦跪了一片,高呼“太子殿下”, 朱慈烺也毫无差错地喊出他们的名字,真太子的身份已确定无疑。
多尔衮却找来一名被称为“袁贵妃”的女子装模作样来辩真伪,“袁贵妃”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的。
多尔衮指示审问官,以“冒充前朝太子”为罪名,把真太子当假太子杀死了。
凡是认定太子是真太子的人员也都一并被处死,有些官员和民间人士提出质疑,也被多尔衮灭口,御史赵开心在上疏中说了一句“太子若存,明朝之幸”,被清廷怀疑有思明之心,差点砍了脑袋。迫于压力最终众人统一口径说朱慈烺是“假冒太子”, 朱慈烺被斩杀。
后世史学家也大多认为,这里的太子实则是真太子。著名的史学专家孟森考察论证得出,这里的太子是真太子,而那个“袁贵妃”才是地地道道的假货。
多尔衮曾宣布天下:“找到真太子必加恩养,凡来告之人有赏。”事实上却完全相反,指认真太子的人都被处死了,说假话的反而得到奖赏。史载,太子的外公周奎得到“缎百匹、银百两”的重赏,这在所有投降的外戚中是他得的这种“恩待”是绝无仅有的,由此推断太子是自己的外公周奎出卖的。
真太子刚被斩杀,南明又冒出了个太子,说自己是朱慈烺,不识太子真面目的众人难辩真伪,最后大学士王铎当众揭穿了假太子的谎言。因为王铎曾担任过太子经筵讲官,对太子太熟悉了,由他亲自作证,南明认定这个太子实属假冒。
南明因担心清朝和别有用心的人打着朱慈烺的招牌搞事情,就郑重声明说朱慈烺已离世,是死于清政府之手,并对朱慈烺厚葬,追谥他为献闵太子和悼皇帝。
不过民间并不认为太子已经被杀,而是认为他隐姓埋名悄悄躲避在老君山上的一座寺庙里当了道士,而且一当就是30多年。他是被东宫侍读李士淳营救到了这里的,在这里等待时机,希望有朝一日光复明朝。
有一些忠实的前朝臣民曾追随太子不离不弃,他们偷偷称呼朱慈烺为皇帝,朱慈烺活到51岁才去世,老君山下曾有太子墓,太子碑和4篇碑文,时至今日,老君山下还有太子洞存留,但具体这位是否是真的太子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三皇子朱慈炯去了哪里?
在高压下朱慈炯也不会有多好的结局。不过《明史》对他的结局并没有详细记录,仅有短短数字:
十七年,京师陷,不知所终。
因皇子生死不明,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喊着“反清复明”的口号起兵的人。据说,吴三桂“三藩作乱”后,朱慈炯被清廷抓获,清廷又一次上演说谎大法,处死了朱慈炯。
四皇子朱慈炤去了哪里?
崇祯帝吊死前把四皇子交给王太监带着逃命,王太监背叛把他送花给李闯王,当时一个姓毛的将军看守他,清兵入关,李闯败逃后,毛将军就带着朱慈炤往南奔走,在河南种田为生。朱慈炤和毛将军在一块生活了大概两年,当毛将军听说清兵正在掘地三尺追捕皇室后裔,就吓得抛下了朱慈炤,自己跑路了。
朱慈炤得知两位皇哥都死于清廷之手,年仅13岁的他慌里慌张地逃回老家凤阳,遇到了一位姓王的明朝遗老。
当这个明朝的谏官得知眼前这位少年是崇祯帝的四皇子时,拉着他的手跪拜痛哭流涕,收留了他。为掩人耳目王老谏官收养朱慈炤为义子,改名为“王士元”,倒过来读就是“原是王”。
朱慈炤跟着这名王老谏官过着平淡的平民生活,这名遗老去世后,朱慈炤又继续逃亡流浪来到浙江。
在这里碰到了前朝的胡大人,胡大人对明朝忠心耿耿,见到流浪的朱慈炤百感交集,他冒着全家被杀头的危险收留了他,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又给他找了份教书的工作让他养家糊口。
就这样到了康熙47年,此时的朱慈炤有75岁了,一妻一妾儿女成群(6子3女1孙子)。
如果他继续让自己的子孙后代隐姓埋名,对自己的身世只字不提的话,按照这样发展他并无生命之忧,可是他遵循了朱元璋给后代取名都包含五行偏旁的祖训,不料朱慈炤给后代的这种取名方式,为儿子取名以“和”字排辈,名字里的最后一字都是带有土部的生僻字,这种怪异的名字露出了身份,而且他在一次醉酒无意说出自己的身世,又恰巧一念和尚起义时打的是他的旗号,引起清朝廷注意。康熙帝对民间严加搜查,灾难一步步逼近朱慈炤。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朱慈炤被押到京师受审,全家被捕,妻妾和女儿自缢而死。
朱慈炤面对清廷的审讯,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并极力否认自己造反。他说:
“况吾今七十五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兵买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
可他万万没想到清廷会违背当初的“许诺”对他假封爵真灭门!
康熙面对朱慈炤的说辞无话可说,但最后仍以“虽无造反之事,未尝有谋反之意”对朱慈炤定死罪,还玩了一把偷梁换柱的游戏。康熙帝还利用了一下崇祯夭折的五皇子朱慈焕(朱慈炤已夭折的五岁胞弟),明朝官方有明确的夭折记录,可清朝在修史和对外将朱慈焕改成了朱慈炤,并宣称夭折的是朱慈炤,朱慈炤是冒名顶替、犯欺君之罪,杀了朱慈炤!本来决议要将其一家处以极刑,康熙认为凌迟太残忍,改为斩首。朱慈炤家所有男丁全部被杀,就连他年幼的小孙子也没有逃过此劫,与此案相关的一百多名人员被流放到偏远的宁古塔。
总结:
无论三位皇子是死是活,民间反清复明的起义浪潮一直不断。人心思明,“推翻异族统治,拯救中华”这一反清复明的口号,几乎伴随整个清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大家也都目睹了“朱三太子”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是巨大的,感到用朱三太子做旗号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宣传作用,因而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起义成为民间反清的一种高效手段,起义层出不穷。朱三太子的正统性让康雍乾三皇帝忧心劳神寝食难安,而真正的朱三太子倒没有什么实力,起兵的也并非朱家皇子中的任何一个。
-----
网友解答:
-----
朱三太子本人并没有什么实力,甚至没人知道他的死活,他是因为崇祯皇子的身份,进而成为了民间“反清复明”的一杆旗帜。
清朝入关之后,“反清复明”的起义和运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在顺治、康熙两朝,大小规模的起义此起彼伏,而这些起义不约而同的都是打出了“朱三太子”的旗号。
其实,清朝初年,民间不断爆发“反清”起义,与大清王朝早期的政策特别是多尔衮时期的政策密不可分,特别是多尔衮颁布的“剃发令”、“圈地令”、“逃人法”、“屠城令”等弊政,造成了上至地主士大夫阶层,下至平民百姓的一直不满,再加上清朝初年对于明朝官员的全盘接收造成了明末的腐败政治局面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极大的加剧了社会矛盾。
在此情形下,对于已故明朝的怀念成为了民间的主流思想,也就造成了反清起义不断的局面,而下落不明的朱三太子,更成为了所有起义者的口号和精神寄托。
所谓的“朱三太子”,就是明朝崇祯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朱慈炯,生母为崇祯皇帝的周皇后。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就在李自成攻破北京的前一天,在崇祯皇帝的安排下,将他的儿子们分别进行了化妆出逃,结果都被李自成所抓,只是李自成并没有将他们杀掉,反而利用其对明朝旧部进行劝降。但是后来李自成在山海关大战中被吴三桂和多尔衮击败后,仓皇逃回北京,草草举行了登基仪式后进而撤出了北京,之后所有被李自成复活的崇祯皇子们便全都失去了音讯,就此下落不明。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民间开始流传其各种关于朱三太子的传说,说他并没有死,而是暗中积蓄的力量准备重建大明江山,而朱三太子也就此成为了所有“反清复明”起义者的旗帜,尽管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下落,但是打出“朱三太子”的旗号就意味着有了目标和合法性,这也使得“朱三太子”成为了清朝统治者最为头疼的对象。
除了打着“朱三太子”名义的形形色色的起义外,“朱三太子”的名号也开始逐渐被冒充和利用了。
在这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杨起隆冒充“朱三太子”,在京城发动了“反清复明”的起义了。
只是这场起义仅仅持续了两天,马上就被镇压下去,杨起隆本人逃窜。随后的多年里,杨起隆及其部下又多次以“朱三太子”的名义鼓动清朝官员及军队起义抗清,最终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杨起隆在陕西被抓后处斩,整个事件才得以平息。
除了这些民间的起义外,就连吴三桂发动的“三藩之乱”在最开始的时候,打出的都是“朱三太子”的旗号。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并发布了《讨满清檄文》,打出了“兴明讨掳”口号,而他拥护支持的人,便是“朱三太子”。
“本镇刺心呕血,追悔无及,将欲反戈北逐,扫荡腥气,适值周,田二皇帝,密会太监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岁,刺股为记,记名托孤,宗社是赖。姑饮泣忍隐,未敢轻举,以故避居穷壤,养晦待时,选将练兵,密图恢复,枕戈听漏,束马瞻星,磨砺警惕者,盖三十年矣!”
吴三桂说自己投降清朝就是为了忍辱负重,扩充军备,好在机会成熟的时候,起兵反清,重新拥立被宫中太监保护下来的先皇三皇子,也就是“朱三太子”,而这也成为了吴三桂起兵造反的原因和目的。
只不过后来的吴三桂抛弃了“朱三太子”,自己选择了称帝,但是足可见“朱三太子”的名号的重要影响力。
实际上,从北京城中成功逃脱的并不是“朱三太子”朱慈炯,而是崇祯的第五个儿子朱慈焕。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朱慈焕从李自成军中成功逃离后,便隐性埋名,流落民间。
随后为一户姓王的乡绅家收留,由于这位王乡绅为前明官员,对于明朝极为忠诚,于是就将朱慈焕安顿了下来,朱慈焕也就此改名王士元。随着王乡绅的去世,朱慈焕重新流落民间,经过一份周折,最终在江浙地区定居了下来,以教书为生,结婚生子,同时也将自己是前明崇祯皇子的身份掩藏了起来。
但是后来,朱慈焕无意之间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更为致命的是,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前后,有人开始利用他的名号在江浙地区开始了“反清复明”的起义,惊吓之余的朱慈焕带着家人逃到了山东,但是仍被当地官府缉拿。
最后,年过七旬的朱慈焕被康熙以“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的罪名凌迟处死,被同时处死的还有他的全家老小,明朝正统的皇族血统,也就此灭绝。
而在清朝的史料中,记载着朱慈焕是5岁时便去世了,同时将其封为悼灵王,非常明显,这就是政治统治的需要,一个“朱三太子”已经够让清朝统治者头疼的了,在来一个真正活着的崇祯皇子,将会带来更多的起义与反抗。况且,清朝自诩为是明朝的继承者,而并非推翻者,擅杀前明皇子将直接挑战清朝存在的法理性,也将动摇统治的根本,这也是清朝的皇帝们将其经历进行修改的重要原因。
-----
网友解答:
-----
“朱三太子”简直就是清初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清初发生了十多起以“朱三太子”为首的造反运动,搞得清朝的江山四处风声鹤唳,搅得清初皇帝心神不灵。那么,“朱三太子”究竟是谁?他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呢?
(崇祯剧照)
一、崇祯留下来几个儿子?
崇祯皇帝总共有7个儿子。其中,老二、老六、老七早夭。老五朱慈焕在五岁的时候也死了。死的情况很有意思,我们后面再说。
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时候,还活着的是老大,也就是太子朱慈烺,还有老三朱慈炯、老四朱慈炤。
崇祯皇帝儿女有别。他怕女儿们受侮辱,都把他们砍杀,三个儿子却都被藏了起来。李自成进京后,到处寻崇祯和崇祯的儿子们。最后发现崇祯吊死在树上。太子朱慈烺被搜了出来。老三和老四本来躲在外公周奎家里,结果被他们的狼外公献了出来。
好在李自成并没有为难他们,还都封他们为王。
不过李自成是个短命的皇帝,很快就退出了北京城。清军入关进驻北京后,也四处搜查崇祯这三个儿子。
二、太子朱慈烺最终去了哪里?
清军在搜查崇祯儿子的时候,不久,就有人说,搜出了太子朱慈烺。但是清政府却认为这个太子是冒充的,把他给杀了。当然了,也有人说这是真太子,但清廷故意说他是假的,杀了他。
后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拥戴为皇帝,建立南明政权。这时候,又有个人说他是太子朱慈烺,和朱由崧争权。朱由崧当然不认同他是太子了,把他抓起来审判,结果说,此人是清政府派去的奸细,于是杀了他。
究竟清廷杀的“北太子”才是真太子,还是朱由崧杀的“南太子”是真太子,或者两个“太子”都是假的,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了。
(朱由崧剧照)
三、真正的“朱三太子”老三朱慈炯到哪里去了?
照一般的情形,“朱三太子”应该是指老三是朱慈炯。但实际上,朱慈炯在李自成退出北京后,就不知所踪。而且民间历次起义所拥戴的人,其实也不是老三朱慈炯,而是老四朱慈炤。
四、造反者为什么会拥戴老四朱慈炤?
因为在李自成进北京,周奎把朱慈炯、朱慈炤兄弟献给李自成的时候,当时朱慈炤就想自杀。最后被人看住了,没有自杀成。后来,李自成宣朱慈炯、朱慈炤去见他。当时朱慈炤坚决不跪拜,还要求李自成干脆杀了他。但是李自成说:“汝无罪,姑免。”
或许正是因为朱慈炤有这样一种骨气,民间才在每次造反的时候,就拥戴他。同时又以讹传讹,认为他是老三,所以把他称为“朱三太子”。
五、真正的老四朱慈炤到哪里去了?
真正的老四朱慈炤,在李自成逃出北京的时候,被一个姓毛的农民军领袖带到河南。本来准备住在那里。后来由于清朝追查得非常严,那毛姓将军吓住了,丢掉13岁的朱慈炤跑了。
朱慈炤四处流浪,流落到安徽凤阳(朱元璋的老家)时,被一个王姓乡绅收留。那个王姓乡绅由于在明朝当过官,因此很同情朱慈炤,把他改名王士元(据说是“原是王”的意思)。
但不久,王姓乡绅去世,王士元又到处流浪。后来出家为僧。但又被一胡姓乡绅领回家,还把女儿嫁给他。王士元由此教书为生,娶了一妻一妾,生了六子三女一孙。
但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这时候王士元已经75岁了。由于他酒后说话露馅,被官府抓了起来。官府以他冒充老五朱慈焕为名,把他一家老小全杀光。
实际上,清政府不只是杀朱慈炤的时候说他冒充老五朱慈焕,在抓其他所有打着“朱三太子”之名造反的人的时候,都以他们冒充朱慈焕之名,杀掉造反者。
(影视中的“朱三太子”)
六、清廷为什么要说造反者都是冒充老五朱慈焕?
史料记载,朱慈焕在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当时因为崇祯皇帝缺钱,要求大臣和皇亲国戚捐献。以崇祯老丈人周奎为代表的皇亲国戚不愿意捐献。恰恰这时候,朱慈焕生急病死了。估计当时崇祯没在跟前。朱慈焕死后,就传出了一个话,说朱慈焕死前,说了一个话:“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殇诸子。”这个“九莲菩萨”,是明神宗的母亲。
当然了,我认为这个明显是那些不想捐钱的皇亲国戚们搞出来的事情。不过,显然崇祯相信了,不但就此取消让皇亲国戚们捐钱的行动,而且还封这个死掉的儿子为“孺孝悼灵王玄机慈应真君”。
清廷说那些造反者拥戴老五朱慈焕为“朱三太子”,理由就是这个老五有“真君”的菩萨封号。不过,随即清廷就说,这个老五朱慈焕早已死去,造反者居然还打着他的旗号,那还不是假的吗?拿这个话对天下说,就显得相当有说服力了。
七、总结。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崇祯的儿子们在明末动乱中,死的死,逃的逃,不过都是一些可怜人。但是却被上至朝廷下至民间的各种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利用去,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想想这件事,还真是可悲。
(参考资料:《明史》《清实录》《鸡林旧闻录》)
-----
网友解答:
-----
能逼着满清皇帝“钓鱼执法”的,估计非朱三太子莫属了,为了能抓住他,多尔衮、顺治、康熙把“君无戏言”都扔进了垃圾堆,最后直到康熙末年,才终于除掉了心头大患!不过康熙杀掉的朱三太子,却是个和造反丝毫不搭边儿的顺民!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朱三太子是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又扑朔迷离,因为《明史》是满清王朝主持修订的,所以他们为了防止有人利用崇祯后裔身份造反,所以把崇祯的儿子们基本都写成了“早夭”或者“不知所终”,但我们综合各种情况看,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之后,他还在世的儿子大体上有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焕等人,其中后两人都曾被认为是“朱三太子”。
先说说满清高层对崇祯后裔的态度,那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满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阴谋诡计”,多尔衮就声称:
有以真太子来告者,太子必加恩养。
顺治则承诺:
首倡投诚,先来归顺,赴京朝见者仍给禄养。
到了康熙祭拜明孝陵时,则更公开表态:
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官职,裨其世守祀事。
但实际情况却是皇帝靠得住,母猪会上树,他们这样说完全是为了钓鱼,然后把崇祯的儿子们杀干净以绝后患。
我们以朱慈烺为例来看看满清皇帝的虚伪。朱慈烺是崇祯皇帝的长子,也是正牌的皇太子,北京城破之后,李自成对他还不错,给他封了个“宋王”的爵位,然后带着他去打吴三桂。朱慈烺的运气也还可以,在李自成兵败之后,他居然在乱军保住了性命,一路上挣扎着回到了北京城,并投奔了自己的外公周奎(崇祯皇后周氏的父亲)。
朱慈烺毕竟还是太年轻,根本不知道人心险恶,周奎为了讨好新主子,居然把这位皇太子外孙给献了出去,相关衙门的人不敢轻视,直接展开明朝时的锦衣卫士兵以及宫内的太监来辨认,结果大家众口一词认为这个人就是曾经的皇太子朱慈烺。最后这件事被奏报给了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到非常:终于有人上钩啦!他指鹿为马性说朱慈烺是假冒崇祯后人,把包括朱慈烺在内的相关人员全都杀了,然后重赏了周奎。
不得不说满清朝廷这种无耻手段还是比较有效果的,不少明朝宗室都落入了他们的圈套,但即便这样,那个神秘的令他们如坐针毡的朱三太子,还是没有踪影,却又无时无刻不在让他们紧张。根据资料现实,在康熙四十七年之前,全国各地造反的人,杨起隆、张念一、蔡寅、金和尚……这些造反者基本都自称朱三太子或者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简直形成了“如果你和朱三太子没关系,你都不好意思造反”的局面。
对于满清朝廷来说,朱三太子已经不是一个人了,他是魔咒是旗帜是造反号召力,必须予以灭杀。时间到了康熙四十七年,这件事终于走了眉目。当时山东汶上县抓住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王士元,行迹十分可疑,经过初步审理后,王士元承认他就是朱三太子朱慈焕,并且讲述了自己的离奇遭遇。
朱慈焕和太子朱慈烺的遭遇前期基本相同,都是被李自成裹挟着去打吴三桂,但他比哥哥聪明多了,在乱军中逃得性命之后,改名王士元一路辗转跑到了浙江余姚,凭借着不俗的学识入赘到当地一胡姓人家,并且靠教书维持生活。天下间借用朱三太子名号造反的人此起彼伏,朱慈焕自然也担心自己的身份暴露,所以经常更换住址。
康熙四十四年,朱慈焕在宁波认识了一个秀才,这个秀才在言语中发掘朱慈焕的身份有蹊跷,就想着打朱慈焕身份的旗号造反,结果朱慈焕惊恐之下又开始跑路,结果最后还是被满清朝廷发现了踪迹最后在汶上县被抓,随后押解京师受审。朱慈炯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同时近似于哀求地说到: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
但康熙皇帝是断断不肯认可他“朱三太子”名号的,所以张廷玉等主审人员奏报称:王士元自认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太监,俱不认识。王士元明系假冒,其父子俱应凌迟处死。这种论断十分符合康熙的心意,如果他认可了王士元的朱慈焕身份,就得按照自己的承诺养人家全家一辈子,并且还可能留下祸胎。现在好啦,只要把朱慈焕一家上下全杀了,自然就万事大吉。
朱慈焕全家就这样被灭门了,康熙皇帝也大大地颂了一口气,而打着朱三太子名义造反的事件,虽然又发生了几起,但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偃旗息鼓,让满清朝廷视为洪水猛兽的“朱三太子”,也慢慢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
喜欢请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老来回答。
朱三太子?按照康熙自己的话说,他这人不可怕,可怕的事背后那杆能够凝聚汉人的大旗,就这感召力,只要打出来,这造反的人就会要人有人要钱有钱。
而牵扯到朱三太子的事,在康熙的手上犯了不下十几起,这些案子中的朱三太子基本上都是冒牌货,但就是这帮子冒牌货,把个康熙弄的灰头土脸的。
但咱们揪其根本性的原因,不难看出来,满清虽然入驻中原,但地方上的老百姓不服的还是有很多,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顶着朱三太子的名头起事。
那么为嘛会这样呢?
这第一满清入驻中原,他还真没干啥好事,那屠城就不必说了。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这是最出名的,那不出名的屠城就更加的多了。
咱就说了谁家没有三五十个亲戚,恨那自不必说了。就这些个事,你就是把他从史书上删除掉,他也不管事,这祸根也就埋下来。(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这些史料,在满清的史料中是没有的,是后来满清后期,大华夏的留学生去了小鬼子的地头上,从小鬼子的记录中得知的)
这第二满清虽然入驻中原,但他从心里上感觉,中原这地压根就不是自己的。就有点像土匪进了别人家的园子的心里一样。
那么有了这个心里,他对大华夏的子民也就不拿自家人看待,不给你添堵,祸祸你就不错了。
有名的跑马圈地,话说这是人干的事吗?
老百姓吃的没有了,喝的没有了,连个住的地都让人抢走了,他不想着大明的好,还能想啥。那么反清复明也就理所当然了。
第三,满人和汉人进行了严格的划分,从等级上就拉升了满人的地位,而汉人的地位被进一步的削弱。
具体表现就是,满人有满人的衙门口,汉人有汉人的衙门口。
汉人犯了事,干咋判就咋判,甚至有的时候为了以儆效尤,还要加重判刑。
回头瞅满人,满人犯了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重的罪,搁监狱里头呆两天有就出来了,该干啥干啥。
不平等吧!
还有满人那是铁杆的庄稼,一出生就自带口粮的,一辈子不用干啥,满清政府就能把你养活到死。
回头瞅汉人,这辈子能不能吃上一口饱饭,就看你自己个努不努力,运气好不好。
这要是赶上个天灾啥的,一家子死绝了这都正常。
所以民间就有了大明生存的土壤,有那有些小心思的,这就想借着大明的旗子搞点事,而这朱三太子,恰巧很符合他们的要求。
那么接下里,咱就用具体的实例说说这朱三太子的名头有多好使,这也能侧面的看出来他给康熙造成了多大的困扰。
实例
官方记录最早的朱三太子是在顺治八年,有一个茶叶贩子,没事图嘴爽,说自己是朱三太子吹牛,回头这牛就飘天上了。有人把这货告了,没得说直接就剁了脑瓜子。你冒充啥不好,冒充老朱家的后人,满清虽然对死了的大明皇帝很客气,又是修坟头,又是整理陵墓的,但他对活着的老朱家的后人一点都不客气,杀不绝你他就不是爱新觉罗氏。
跟着就是顺治十二年,江西南昌有一个叫朱周祺的,瞅着自己姓朱,于是就抗着朱三太子的旗号,拉着一帮子海盗这就要叛乱。
结果第二年就被灭掉了,当然这属于小打小闹,掀不起太大的风浪。
当然还有更绝的,
顺治十三年,也就是上面那案子的第二年,一个行商的商人,眼瞅的家道可就败了。这不就把主意打到了朱三太子的身上,用仅剩下的一点钱,弄了大型的庙会,积攒人气。
他搁这庙会上,玩了一把反清复明,要求来的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也用不着你们出力。并且许诺,这捐了钱的,日后大明江山再现,当官大大的有。
得咧,这募捐还没整完,就出事了。原因是有俩募捐人,真以为自己当官了啦,跑大街上嘚瑟。结果撞到一起了,双方都说自己的官大,让对方让路,结果打起来了。
你说打就打吧,咱打累了回家歇着就好了,但没法子碰到俩杠精,偏要到满清的衙门口把这事掰扯清楚了。
那没得说,俩人到阴曹地府找阎王爷划道道说理去了。
从这件事当中,咱也能瞅见大明在满清时期有生存下去的土壤。
还有一个大骗子更绝,顺治十六年,他说自己是朱三太子,因为身份的特殊,所以就能和顺治搭上关系,从他手里边卖个官,那是非常轻松的事,于是半年下来,七万多两的银子就到了口袋里。
话说骗子的手段并不高明,为嘛能屡屡得手,这原因不用俺强调了吧!
这到了康熙的手上,基本上都是扯大旗造反的了。
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吴三桂之流,你说你给满清领路领了多少年了,造反就造反吧,还非要给自己按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反清复明。
这还不算,为了让人相信,自己只是为了韬光养晦,养精蓄锐,编造了一个周田二皇抱来皇三太子寄命托孤的戏码。
这真够不要脸的,还寄命托孤,那南明永历帝是不是被你用弓弦勒死的,说这话也不嫌臊的慌。
再有康熙四十六年,又抓了一个七十五岁的朱三太子。
结果证明这是崇祯的第四个儿子,人家也没啥想造反的念头,就想好好的活着。
而康熙为了达到个人目的,非要把朱三太子的头衔按到人家头上,诛了人家全家,把老头给活刮了。
造孽啊!
康熙原本以为这事到这就结了,没人借着朱三太子的头衔闹事了,可他错了。
康熙六十年又出了一起更大的,台湾朱一贵起义名头还是朱三太子。
康熙完了之后,朱三太子的名头在雍正朝也晃荡了不少时日。
所以朱三太子这本人不可怕,可怕的是,借着这人的背景所立起来的旗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
推荐阅读:
如今糖尿病治疗的最新成果进行到哪一步了?距离彻底治愈还有多远?
我在想现在核酸和排查都是实名的那么严,还有抓不到的通缉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