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甲午海战大清胜了,历史会不会改写?
如果甲午海战大清胜了,历史会不会改写?
-----
网友解答:
-----
甲午海战大清胜利了,历史肯定被改写了。
那这个改写将怎样影响中国呢?让我们展开想象来看看。
大清国内:
李鸿章李中堂走起路来趾高气扬,一改以前谦恭和气的形象,他从此似乎从一个“裱糊匠”变成了“铁血宰相”,迎来了人生巅峰。
各个地方的督抚大员,曾因太平天国运动而形成很大程度的事实独立,但是甲午海战大胜,朝廷的权威得到加强,这种独立倾向得到一定遏制。各地同情革命倾向共和的人越来越少。孙文很郁闷。
老佛爷一看,这洋务运动看来很有效,好,增加海军拨款,把大清海军再提高一个层次。但是,陆军已经基本是汉人天下了,这个水师不能再让汉人拿着,就让奕劻管着吧。
光绪本来还想多争取点权力,自己希望能一展身手呢,现在一看更没戏了,继续当傀儡吧。老佛爷于是心情更好,心情好就身体好,看样子似乎能多活5年。
于是,革命被压制,立宪暂时不提,大清看起来恢复活力了。
国际上:
对扩张领土成瘾的沙俄一看,这样下去我们对大清似乎就没什么优势了,“黄俄罗斯”计划眼看要泡汤了。不行。于是,沙俄吞并东北的计划提前了。日俄战争没有发生,但是清俄战争爆发了。
大清海军这几年经费充足,士气旺盛,经过周密计划,在英国人的暗中情报辅助支持下,一举歼灭了来抢占旅顺的沙俄太平洋舰队。
陆上,大清的新军一水按照德国方式训练和装备,士气旺盛。俄军只在哈尔滨、沈阳等地有驻军,数量少士气低落,指挥也不力,失去了旅顺口海军的支援,他们成了孤军。双方经过短暂的接战后,俄军举白旗投降。
至此,大清东北不再有外国驻军。对中国具有领土野心的列强都收敛了许多。
大清政治改革:
英法美等国一看,大清这么牛了,人口是我们的好几倍,再牛下去咱们也不是对手了,那咱们就来“塑造”大清吧,让大清与我们理念一致,以后就好相处了。于是,大清国内开始探讨政治改革。
一派主张立宪,另一派主张共和。最终立宪制占了上风,趁着老佛爷升天,大清开始仿照英国开始君主立宪制。上议院以大清皇族成员为主,同时按各个省、各个民族等成分安排一部分成员进去,皇帝可临时增加人选。下议院由各省选举产生,按照面积、人数、族裔等因素综合考虑。
于是,大清国政治气氛宽松自由,鼓励民间创业投资。过了10几年后,世界列强位次变为美英德清法俄。
这个过程中,孙文郁闷死,袁世凯病死~~
世界政治格局:
后来,欧洲列强矛盾不可调和,开始打仗,大打出手,大清和美国做壁上观。
双方势均力敌,陷入了消耗战。打了两年以后,各方分别来拉拢清美。
大清于是和美国商议未来世界格局问题。美国建议与大清一起支持英法,毕竟英法还讲一点道义。大清一想,对啊,英法毕竟小一点,潜力不大,同时咱与英法也不挨着,至少他们不会觊觎我领土,那个沙俄很讨厌。
于是,大清和美国一起拯救了英法,沙俄被打趴下了。大清不但收回了所有被沙俄占领的领土,还趁机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
各国战后要发展,也要杜绝这种大规模的战争,于是清美协调了一下,成立了联合国。然后清美给各国贷款,大清的科技金融迎来了一轮大发展,股市来了一个10几年的长牛。
接下来(此处略去一万字........)
(以上假设,不必当真,:))
(完)
以上就是
凌烟阁边看历史
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交流。谢谢!
-----
网友解答:
-----
不会改变。因为陆战打不赢,甲午战争的结果还是一样的。
由于北洋水师败得太惨,太可惜,所以对甲午战争,大家都更专注于海战。但甲午战争不仅仅是海战,当时陆上也爆发了大战,而且陆战重要性还远超海战。
所以如果仅仅是北洋水师赢了,而陆上仍然维持原样,清朝还是会很惨。
好,假如海战打赢了,陆战有没有打赢得可能性呢?
很显然,没有。因为1894年的清军陆军,远远不如日本陆军。
素质什么说烂了,就不说了,就单说兵力和调兵能力。
当时的清军,总兵力虽然庞大,但能打的部队并不多,满打满算,除去守备部队,
清朝的常规兵力也就35万人
。(这个数字也是当时清军参战的陆军兵力)
这个兵力数,实际上弱于日军。
在整个甲午陆战当中,中日双方一共有四次较大规模的陆战,清军本土作战,除了鸭绿江战役比日军多出几百人外,其他战役的兵员数量都比日军少。
素质不如人,兵力不如人,这怎么打?
如果清军的劣势仅仅于此,那都算了。清军当时最丢人的,是本土作战,调兵的效率居然还不如远道而来的日军。
甲午战争期间,清军驻军极为分散,运兵体系极为落后,在自己地盘上打仗,却总是不能及时将兵力快速有效地布置到预定战略位置,以至于被日军全程吊打。
像这样的“中世纪军队”打陆战,能打赢陆战真是有鬼了。
这里,有人可能会说,
海战如果打赢了,那北洋水师就可以去掐日军的运输线,到时候日军都是瓮中之鳖。陆战岂有不赢之理
?
是的,道理是这个道理。但问题是,清朝人的思维过于奇葩,不能用现代军队的思维去套北洋水师这种由封建思维打造的军队。
当年的大清海军,是分区守口体系。也就是各舰队之间互不隶属,相互没关系。李鸿章的北洋水师挨揍时,两江总督麾下的南洋水师以及两广总督所管辖的广东水师都不敢去救。这不单单是怕挨日军揍,更重要的一点是,大家都怕担责任。
怕担什么责任?
当时所有的清朝海军都是以防御本辖区内的口岸为宗旨,一旦被抽调,本地区的近岸防御就会出现漏洞。假如防区被攻击了,各地大员都要担责任。轻则降职罢官,重则流放砍头。这是制度。
连海军内部都是这种关系,北洋水师和陆军之间的关系能好到哪去?北洋水师能冒着出篓子的风险去救陆军?
别想了!我敢负责任的说,北洋水师根本不会去截断什么日军运输线,也根本不会去管陆军的死活。就像当年陆军也根本没有管北洋水师的死活一样。
所以说,即便甲午海战打赢了,整个甲午战争的结果也一样不会变。
一方面,北洋水师大概率不敢走出防区,去日本沿海示威,扩大战果;另一方面,陆军也大概率会输。像这种打赢了就龟缩,坐等着日本恢复元气再来揍自己胜利,根本就称不上是胜利。
这种憋屈,这种落后,不是武器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是全方位的问题。
当然,打不赢也不妨碍可以假设甲午战争清朝真的打赢了是个什么结果。
假定①:
清朝真的打赢了日本,并让日军付出了较为沉重的代价。但没有趁势追击,给日本留了一口气
。
如果是这种情况,日本必然会报复,而清朝大概率的会扛不住日本的再次报复。
因为甲午战争时,日本没有外债,清朝这个东方大国倒是欠了一屁股债
(日本在甲午战争期间没有借外债,日俄战争才向英美借了一屁股外债,国家差点破产)。凭借国力优势,日本很可能卷土重来,而清朝的制度劣势和朝廷里的那帮酒囊饭袋,必然扛不住第二次大战。
PS:清朝在甲午期间总计借了大约3500万两白银的外债。
假定②:
清朝打赢日本,让日军付出了较为沉重的代价。并且趁势追击,逼迫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
。
这种情况下,日本完犊子了。不仅政府面临财政破产的窘况,民间也会民怨四起。以伊藤博文为代表的一批当世人杰会遭到巨大打击,他们的政治前途很可能提前终结。日本在一批庸才的带领下,也会走上一条成为英美经济附庸的道路。
不过这种情况下,清朝也不会好到哪去。满清贵胄们会沉迷在自己的梦中,继续以天朝大国自居。然后有一天梦碎了,就凉凉了。
-----
网友解答:
-----
如果真的是大清胜利了,历史当然会改写。
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陆地大国对岛国的心理优势。
不要小看这种心理优势,甲午战后很多战役的失败,都跟心理有关。
一、甲午海战前,大清朝白白浪费了三次压制日本的机会
甲午海战之前,大清朝是有机会的,可惜都被腐败的清政府前后矛盾的战争指导断送了;也被腐败无能的清朝当权者贻误了;更是大清朝被两次鸦片战争吓懵了。
实际上,在甲午海战爆发之前,日本一直在以小博大,他们早就有侵略中国的意图,实施起来却是颇具策略性的试探、占有;进一步试探、进一步占有。
第一次机会在琉球王国
1872年,日本进攻了当时还是大清附属国的琉球王国,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但实力明显占有优势的昏聩的大清朝,居然稀里糊涂地就把琉球给丢了,搞得日本人退出后又再次占领。
1874年,日本以琉球是日本属邦,其岛民在台湾被杀为借口,大举入侵台湾岛,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
昏庸的清政府,无能的大清官僚,却相信英国人的调停和美国人的甜言蜜语,赔给日本50万两白银。
日本也顺势把琉球改为冲绳县,“琉球王国”殁,剩下一些琉球老臣在北京的到处找大清说理,还有在“总理事务衙门”前自杀的。
现在再看那段历史,不禁让人唏嘘:本来日本对大清,心理上没有一点优势;他们打琉球时,就怕大清反对,所以,打一下就跑。
可笑的是,无能的末代王朝,一心只想着“家天下”,哪里还想着怎么保住自己的藩属;而日本就像“黔之驴”里的饿虎一样,逐渐胆大起来。
如果当时大清朝有一点魄力,坚决打击日本对琉球的侵略行为,最少能给自己争取十几年的战略时间;即使琉球王国没有保住,后来日本侵略台湾,大清朝不信英美的鬼话,坚决打击日本,也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
第二次机会在朝鲜半岛
甲午战争就是因为朝鲜局势变化引起的,日本在南边得手,他们在心理上已经不怕大清朝了,但他们还是有所顾忌:海上大清朝没有发力,陆地上可说不定。所以,在朝鲜半岛,日本又开始了一番试探。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签《江华条约》,被排挤在外的宗主国大清朝居然默不作声。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大清和日本同时出兵,大清军队在吴长庆、丁汝昌、袁世凯、张骞(状元)的带领下,扶持闵妃集团重新掌握朝鲜政权。
可就是在取得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大清朝为了息事宁人,居然不敢反对日本和朝鲜签订的《济物浦条约》,让日本在朝鲜驻军合法化。
1884年,朝鲜又爆发了“甲申政变”,这时大清在朝鲜的驻军总指挥吴长庆已经不在,丁汝昌也被调回去搞海军,袁世凯是当时的军事总指挥。
年轻的袁世凯也是很有魄力的,面对日本人搞的政变,他果断带兵冲进朝鲜王宫,救出高宗李熙和闵妃,平息了政变。
这明显是一次大胜,而日本不断试探已经常态化,清政府却不敢乘胜追击,把日本赶出半岛;而是任由日本势力常驻朝鲜半岛,还和日本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给后来的“甲午战争”埋下祸根。
很多时候,国家的机会就是一次胜仗,清朝的第二次大好机会就这样浪费了;他们也许没有准备好,也许压根没有意识到;最重要的,他们想的只是自己那一点皇权,没有帝国雄心。
26岁的袁世凯
第三次机会在日本的长崎,清朝其实可以狠狠教训一下日本
清政府建立北洋水师,得到了英国很多帮助,实际上英国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想把北洋水师建成东方最厉害的舰队,帮助英国稳固地位。
当时的日本海军则刚刚起步,还没有成型。1886年7月,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总教习琅威理率镇远、定远、威远、济远四舰,在朝鲜东部海上完成演习后,前往日本长崎加煤并检修,随便开展对日本的“亲善访问”。
说是“亲善访问”,实际就是去耀武扬威,这没什么好遮遮掩掩的,因为前期日本在南北方向走得太远了。8月1日,北洋水师四舰到达长崎港,让日本人心情复杂难受。
结果,因为清朝水兵在长崎违反军纪,与当地人发生斗殴;当地警察处理不公招致进一步殴斗,多名清朝水兵与一名日本警察重伤。
正在双方协调处理时,日本媒体在复杂的心情支配下,不断挑唆,导致进一步打斗。1886年8月15日,大清450名水兵上岸自由观光,日本几百名警察也早早埋伏,加上长崎市民的配合,双方激烈打斗,造成清朝水兵10人死亡、44人受伤;日本警察死5人,伤30人。
长崎事件发生后,北洋水师定远等四舰褪去炮衣、炮口对准了长崎市区,战争一触即发。水师总教习琅威理秉持英国人海战一贯的“遇敌必战”主张,强烈要求开战。他说:马上开战,最重要的是让日本海军永远不能崛起。
当时日本海军才刚刚起步,绝非中国海军的对手;打日本一下,没有什么对错,就凭日本在琉球王国和朝鲜半岛的作为,就该打;可惜的是,当时总指挥丁汝昌没有下令开火,丧失了把日本海军“扼杀在摇篮中”的机会。
这次事件对日本的刺激是巨大的,他们把对北洋水师的羡慕、嫉妒、憎恶变成愤恨,他们从天皇开始,都形成了“大力发展海军”、“一定要打败定远”的共识。最后,日本真的达到了目的,“定远舰”的铁锚、铁链被日本政府陈列于东京上野公园。
搞不明白,当时的清政府为什么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进退失据、前倨后恭;很多机会都白白浪费,很多厄运都一一降临,留下百年耻辱。
二、甲午海战,清朝如果放手一搏,北洋水师也有赢的机会
到了甲午海战时,日本海军经过卧薪尝胆式的发展,已经进步神速,实力赶上了北洋水师;而大清却恍然不知,还在做自己的“亚洲第一”的清秋大梦。
“丰岛海战”,是历史给清朝的最后一次机会。日本在海上的进攻态势已经明显,而北洋水师也没有因为“丰岛海战”而丧失力量,他们本可以放手一搏。
结果,清政府内部意见不统一,有要战的、有避战的、有看热闹的,唯独没有认真准备战斗的。他们稀里糊涂地,把日本间谍当成自己的后勤官、把炮台建设当成贪污银两的机会,北洋水师处在全军覆没的危险之下而不自知。
到甲午战争前,日本海军新式装备大量服役,训练精进,炮术精准;而北洋水师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连枪炮弹药都不能按质按量保障。
1894年,朝鲜爆发
东学党起义
,日本先向清政府示弱,诱使清朝出兵;接着根据《中日天津条约》,以“中日两国同时撤兵”与清朝虚与委蛇,暗地里不断向朝鲜增兵至8000余人,实力远超清朝的2000人。
这时的清政府一如既往地糊涂、混乱,既不从陆路增兵,也不在海路截住日本,而是在傻傻等着日本和自己同时撤军。看到情况不妙的袁世凯强烈建议先从朝鲜撤兵,光绪帝不但不听,反而召回了对朝鲜状况最了解的袁世凯。
1894年7月25日,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等军舰,
丰岛海战
爆发,日本居然知道编队里的“操江号”是运送补给和军饷的,给生生俘虏了。
8月1日,清朝和日本同时向对方宣战。这时清廷内部还在为“主战、主和”争吵不休;清朝的援军不断到达朝鲜,而能战的袁世凯被召回,贪生怕死的叶志超统领清朝在朝鲜的各军。
在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叶志超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六天里带领清军一路向北,狂奔五百里,拱手将朝鲜全境让给日本。
1894年9月17日,在叶志超向北狂奔的时候,北洋水师也在海上全面战败。但这时的北洋水师实力尚存,“定远”、“镇远”两舰有伤,仍可战;日本海军主力军舰也是伤痕累累,多艘军舰几近报废。
如果这时的清政府不再退缩,不再坚持消极的“避战保舰”主张,而是重振舰队再战,也不至于早早丢失黄海的制海权,丢失旅顺。
剩下的过程就很搞笑了,1895年1月20日,日军从山东半岛的荣成湾登陆,占领了威海及沿岸各炮台,将北洋水师围困在刘公岛。这时的北洋水师想战也不可能了,军舰更是保不住了。
清政府浪费了在朝鲜通过陆战取胜的机会、浪费了海战的最后一次机会,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5年3月,清朝与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三、如果海战赢了,日本的结局无非就是以下几个
战争是残酷的,输赢只在一线之间,但战后的局面却是颠覆性的变化。俱往矣,现在只能复盘当时情况,做点假设。如果甲午海战清朝赢了,日本的结局无非以下几种。
首先,日本在朝鲜的存在将大大缩小;日本殖民朝鲜的情况不会发生;日本不但要从朝鲜退出,连前期抢占的琉球也不再稳固;日本海军也不会发展起来,他们将被北洋水师压制,如同后来日本对清朝的压制一样。
其次,日本国内将陷入动荡,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国运就此中断;因为日本下决心打这一仗,也是在赌博,他们这个民族喜欢赌;后来的战争中,日本都是在都国运。
最后,亚洲仍维持清朝最大的情况,英国最高兴。实际上这对亚洲不是好事,因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亚洲做大,对殖民国家是好事,他们将深度殖民亚洲。
而日本不能像历史上那样横冲直撞,连后来的太平洋战争也不一定有;也就是说,二战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日本更是另外一个样子:要么更流氓、要么更小人,他们绝不是君子。
四、如果大清胜利了,大概率会是这样的
清朝的灭亡是一定的,对于清朝来说,如果甲午海战赢了,也只是苟延几年罢了。朝廷里的主战派以光绪为首,海战赢了,他也不会真正掌权,权力还在慈禧那里。
如翁同龢所说:不管输赢,李鸿章都不好处理。因为慈禧不是绝对的主和,她最在乎的是“皇室的统治”,只要爱新觉罗家族还能统治,她才不管“战”与“和”,所有的一切都是手段,目的只有一个。
而清朝的人民也不会从战争中得到好处,封建王朝从来不以人民的生活好坏为依归;实际上,让人民有饥饿感,是封建王朝的统治方法之一。
东北的状况就不容乐观了。因为清朝已经羸弱到不堪一击,一次海战的胜利不足以治愈已入膏肓的重病;沙俄再抢东北时,清朝不但打不过,他们可能连打都不会打。日俄战争没有,沙俄将深度控制东北亚。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沙皇俄国在东部的胜利,反而会让沙俄不会在1917年灭亡,沙俄将继续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那么,苏联也不会出现,一战结果也不是那样,美国可能不介入战争。
······
乱套了,一切都变了。这就是“历史重写”!
-----
网友解答:
-----
历史会被改写,甲午战争假如清胜利了,日本会退守日本岛,台湾还是会在清政府手里,但是后面沙俄会入侵东北,朝鲜半岛,不会存在后面的日俄战争,东北跟朝鲜半岛都会丢失,更严重可能会导致外蒙,内蒙,新疆给沙俄占领,后面要回来几乎不可能,当然,也不会有后面日本的918跟全面侵华了。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海战胜利,满清一样还是会输。
为啥?
中国是大陆国家,最重要的是陆军,其次是海军。
海战无论打得如何,毕竟只是辅助性的,最终还是看陆军交手。
而清军之所以屈膝投降,关键是清军从朝鲜平壤开始溃败,被日军一路打到辽河,占领营口,整个辽东半岛都没了,辽宁大半也没有了。
而日军还有继续推进的势头,而清军陆军已经溃不成军,10天内坚守辽河的清军6万多人就已经溃败,几乎站不住脚。
其实,连战连败倒还不是最可怕的,是清军每战必败,根本不是日本陆军对手。
平壤之战,双方兵力都是1万多人,武器装备差不多。然而最终是清军仅仅守了2天,伤亡6000多人,溃败出平壤。
悲惨的是,日军仅仅伤亡700多人,而且清军伤亡主要是撒丫子跑路是被拦截的,而不是之前防御中激战。
据统计,仅仅在此逃亡一夜之间,清军在逃跑路上被击毙者达1500多人(清军一共死亡2000人),并有683人被俘。
随后清军根本没有停留在适合防御的北朝鲜山区节节抵抗,而是狂奔回国内。
叶志超则马不停蹄,一夜狂奔五百里,创造了逃跑的记录。
随后也是连战连败,清军打的非常丢人。
比如旅顺战役,清军防御部队有1万3000多人,这里还有坚固的工事和大量火炮:旅顺作为北洋水师重镇,由李鸿章耗时十六年、耗资数千万建成,船坞、炮台、军储的实力为北洋军之首,被称为“远东第一军港”。旅顺不仅背靠群山,而且主要山峰上都设有炮台:东面有松树山、二龙山、鸡冠山、望台北等炮台,西面有椅子山、案子山等炮台,共有加农炮、榴弹炮、野炮、山炮等各种大炮78门。关于旅顺之险要,黄遵宪曾赞道:“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
这么坚固的阵地,大家猜猜清军守了多久。
18日,日军开始攻打旅顺外围,19日前敌总指挥龚照就坐鱼雷艇留了。同日,负责指挥的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先后潜逃。
清军群龙无首,很多部队一哄而散。日军在11月21日趁机发动对旅顺的全面攻击,第二天22日旅顺就被占领。
清军这区区1天防御战中,战死2000多人,而日军仅仅伤亡280人。旅顺半岛20多个炮台,一天内全部被日军占领,大败特败。
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死难者最高估计达2万余人。
实战中,日军对清军战斗力颇为蔑视。其实清军武器装备并不差,很多还比日军先进。
但清军是雇佣军性质,之前只是镇压太平军、捻军、西北回乱,充其量只是剿匪,根本没有同强悍敌人交战的实力。
两军一交战,清军就胡打一通,士兵射击时候甚至不知道要卧倒,而是站着或者蹲着开枪。而且清军基本不敢近战,只是在远距离放枪,日军攻到近距离就直接逃走。
清军炮兵更烂,火炮就是乱打一通,命中率是日军几分之一。
事后日本统计伤亡:近卫师团各死亡2645人,日本第一师团2059人,第二师团3075人,第三师团2149人,第四师团1718人,第五师团2808人等等。
其中有4080人是受的枪伤,炮火伤只有300多人,而刺刀伤44人。
而甲午战争期间,中日都大量使用陆军开花弹,理应主要伤亡是火炮。
由此可见,第一清军炮兵极烂,第二清军根本不敢肉搏战。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战役清军伤亡人数,不到全军的十分之一,就战败撤退跑了。
这说明什么?
清军根本不愿意苦战,发现似乎不占上风,立即撒丫子就跑。
由于陆战顶不住,就算北洋水师将日本联合舰队歼灭了,也是没用的。
即便北洋水师可以造成日军前线补给困难,但不能改变日本陆军连战连胜,占领朝鲜和东北一部分的事实。
顶多就是日军无法登陆山东,同时前线部队粮草补给,攻势缓慢而已。
中法战争,广西清军击败了法国陆军,却也无力攻入越南腹地,法国海军又在到处骚扰,还攻打台湾,占领澎湖,最终清军也是只能谈判放弃越南。
但是,如果清军可以出兵占领越南大部分领土,法国海军再牛逼也是没用的,不能改变大局。
-----
网友解答:
-----
大清胜利了,历史会改写。
首先,日本国会退守本岛,处于防御状态。这是日本在挑起甲午战争前的预案之一。英国对日本表示支持,希望利用日本阻止俄国在远东地区的发展。日本还能守得住。俄国因为大清胜利,也有所顾忌,不敢轻易发起战端,东北的局势相对稳定。而朝鲜由于大清的战胜,继续做清朝的藩属。清朝东北边境安定。而大清取得胜利也得到了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尊重,不敢轻举妄动。随后,也就没有德国夺取中国山东的权益,占领胶州湾,修建铁路。
其次,大清也不用向日本赔款2亿多白银,割让台湾岛,赎买辽东半岛。在经济上,清朝并没有削弱。北洋军队由于战绩地位上升,李鸿章的位置更稳,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兴之大臣,大清的江山还能延续近100年。因为清查军队能够战胜当时强大的日本现代海军、陆军,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最后,清朝还是要实行变革,跟上世界发展潮流。由于清朝对外御敌有功,能够保护臣民,不丧失领土,因此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必须进行内政外交方面的改革,国内会兴起资本主义运动,发展资本主义,反封建的斗争也将此伏彼起,以孙中山为首的资本主义改革家继续发起对清朝的挑战,而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继续致力于君主立宪制,最后如果强调团结,会达成某种妥协。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不过这得看清廷的态度而言,如果只顾小朝廷的利益和少数顽固保守派的利益,就会被推翻,从而失去其“祖宗家业”,中国就会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接着又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人民共和国。
总的来说,清朝虽然战胜了,取得一个战争的胜利,但不能改变其本性,不会改写其最终覆亡的历史。
-----
网友解答:
-----
1894年,甲午黄海海战爆发。
激战5个多小时后,日本联合舰队的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被击沉,浪速号触礁后自毁,吉野、秋津洲重伤,损失官兵600余人。
北洋舰队致远、来远、超勇、广甲等舰受重伤,无一艘沉没,官兵伤亡300余人。
此战过后,日本联合舰队基本丧失了作战能力。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海军中将执行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的命令,将残存的舰队躲入横滨港“避战保船”,也即采取了“存在舰队”策略,不再出战,北洋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此时,哪怕是一心一意鼓吹要全面开展的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也失去了底气。陆军大臣大山岩更是唉声叹气,日本陆军以步兵第九旅团为主干,混编其他几个骑兵和炮兵中队的混成旅团,兵力达到7000人,在大岛义昌旅团长的率领下已经占领了汉城,囚禁了国王,并拥立了以朝鲜大院君为首的傀儡内阁,加上汉城城内一户少佐率领的大约1000人的一个大队,日军在汉城的兵力已经达到8000余人。
如今海战失败,意味着不光是国内整装待发的五个师团的兵力无法投送,连汉城日军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位于广岛的日军大本营参谋部的灯光彻夜不息,参谋本部的会议通宵达旦,试图找出应对之策。
清朝方面,黄海海战的大获全胜的结果,使得从朝野到民间一片欢腾。民间甚至有呼声,派北洋舰队运送陆军在日本本土登陆,发动远征。
坚决主战的光绪帝和以翁同龢为代表的清流们,无不欢欣鼓舞。战前惴惴不安,认为没有必胜把握的李鸿章也长出了一口气,71岁的李鸿章老脸舒展,褶子也少了很多,似乎年轻了十岁。
为了表彰和示威,光绪下诏:
光绪二十年八月初一日内阁奉上谕: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
日本国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用特布告天下,俾晓然于朝廷办理此事,实已仁至义尽;而倭人渝盟肇衅,无理已极,势难再予姑容。
于是黄海一战,同恶就歼,群酋宵遁,舳舻付于烈火,海水沸腾,戈甲积于高山,氛浸净扫,虽百年侨居之寇,举一旦荡涤靡遗。
于戏,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戳。兹用布告天下,昭示四方,明予非得已之心,识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显罚,各守分义以享太平。
战胜消息传来,连此前一直声称重病在身,主动要求被调回国内,在家卧床养病的袁世凯,病体也突然痊愈,主动上疏,要求重回朝鲜处理争端。
考虑到袁世凯在朝鲜的威望,朝廷予以批准,着袁世凯为朝鲜清军总统,统带叶志超,聂士成等部,恢复汉城,日军如有抵抗,“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
面对清军的军事行动,日本内阁就主战还是主和吵翻了天。最终,伊藤博文引咎辞职,坚决主战的陆奥宗光组阁,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再行一搏。
汉城的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和大岛义昌得到的命令是坚守汉城,等待海军舰只抢修完毕,投送后援。
大岛义昌将汉城附近的日本侨民都进行了武装,帮助守城,城内日本战斗人员达到10000左右。
清军各部先后集结到汉城附近,包括奉军左宝贵部,毅军马玉昆部,盛军卫汝贵部以及丰升阿所部的奉天练军盛字营和部分吉林练军,总人数20000多人,史称“四大军入朝”。
汉城之战并不顺利,在日军据守下,清军进展缓慢,伤亡较重,奉军名将左宝贵身先士卒,不幸殉国。
经过一个多月的围攻,城内日军陷入缺粮少弹的境地。最终,汉城的朝鲜士兵打开城门,清军终于攻入内城,大岛义昌战死,大鸟圭介切腹,汉城宣告克复。
在这一个多月中,陆奥宗光内阁已经垮台。原因是北洋舰队突袭了横滨港,以舰炮和鱼雷艇队对港内还未完全恢复战斗力的日本军舰发动攻击,日舰吉野、严岛、桥立被击沉,联合舰队名存实亡,彻底失去了战斗力。
陆战和海战的双重失败后,伊藤博文再次上台组阁,求和已是唯一选择。
经过法、俄、德等国家干涉,中日最终达成《牛关条约》,主要内容包括:
确认朝鲜为中国藩属国;
日本向中国赔偿军费库平银三亿两;
日本撤回琉球群岛全部军队及侨民,确认琉球为中国属国;
日本撤回在中国境内全部军队。
1895年5月8日,中日两国在交换两国皇帝的批准书,条约正式生效。
合约签订后,两国的境况如同冰火两重天。
日本举全国之力外加大举借债发动的战争宣告失败,国运从此一蹶不振,退回农业社会,任人鱼肉,在东亚再无半点发言权。
中国战胜后,清廷趾高气扬,光绪一举树立威信,独操朝政,风头一时无二,被称为“光绪中兴”。
好景不长,十年后,朝鲜再次面临和甲午同样的遭遇,只是这次,对手换成了在远东不断蚕食扩张的沙俄。
中俄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陆军一败再败,北京再次被占领,光绪仓皇出逃,最终割地赔款了事。
以上属于YY,但也是基于当时国际时局的推演。甲午战争如果中国获胜,日本必将遭灭顶之灾,再也难以翻身。但同时失去了制约的俄国会在远东独大,最终中俄一战几乎不可避免,此后的局势,则大概是甲午后的翻版,甚至可能更加恶化。
-----
网友解答:
-----
甲午海战即使北洋水师获得胜利,也改变不了甲午战争的结果,更不要想改写历史了。
由于日本舰队具有速度优势,即使甲午海战获得胜利,也难以对日本舰队造成太大的影响。
由于缺乏经费,北洋水师的战舰一直缺乏足够的保养,加上锅炉老化,所以到甲午战争爆发前,北洋水师各舰的航速较之刚买时,已经慢了很多。而随着局势日益紧张,北洋水师各舰自5月校阅以后,就交替前往牙山等地驻防,丰岛海战之后又多次出海巡航,各舰都来不及做保养就投入了战争。
而日本因为掌握有主动权,所以除松岛、高千穗、千代田等军舰外,都进坞修理,其中速度较慢的扶桑号更是换装了新式蒸汽机,加上北洋水师所用的煤质量较差,所以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参战战舰,航速要比日本战舰慢不少,特别是和日本的主力第一游击队,速度差距巨大。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北洋水师在海战中侥幸获胜,日本舰队完全可以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主动撤退,北洋水师显然无法追上敌人,因此能取得的战果非常有限。
清落后的工业,难以继续维持北洋水师的战斗力
历史上在甲午海战后,由于清政府缺乏足够的工业支撑,所以在海战中受伤的北洋水师各舰实际并未进行有效修理,仅仅是拆除了一些破损部件。像定远的一门主炮被击伤,就始终没有得到更换。而平远的炮罩和桅杆被击毁,修理工作仅仅是把炮罩和桅杆上半部拆了而已。
此外,北洋水师在战斗中消耗了大量的炮弹,这些炮弹的补给工作也一直进行的断断续续。历史上直到11月,定远舰和镇远舰的主炮才陆续补充了差不多一个基数的弹药,此前一直出于弹药不足的窘境。
所以即使在甲午海战中获胜,北洋水师因为无法完成修理和补充弹药,其战斗力也将大受影响,在未来的几个月里根本无法和日本舰队作战,也无力威胁日本的海上运输线,对战局没什么影响。
而历史上到11月的时候,日军早已从路上突破鸭绿江防线,夺取了岫岩等地,清军一触即溃。这个时候即使北洋水师出击,也最多是避免日军登陆旅顺而已,无法阻止日军在陆上长驱直入。
清政府的海防政策,使得北洋水师难以发挥主动权
在甲午战争时间,北洋水师其实一直受着清政府的遥控指挥,一大堆的条条杠杠限制了北洋水师的战术应用。像清政府就多次严令,北洋水师必须严防渤海口,防止日舰进入渤海湾。
但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清政府又缺乏情报,要避免日舰进入渤海湾就只能靠北洋水师巡逻防护,这就等于阻止了北洋水师的战术选择,只能死守波海口。这种情况下,日本即使不敢和北洋水师决战,也可以让第一游击队利用速度优势,袭扰渤海口,牵制北洋水师,而海军主力则掩护海上运输线,保证陆军作战。
清军的陆军战斗力极其低下,根本无力阻挡日军
在甲午海战胜利的情况下,对日本最大的影响是不可能登陆攻击旅顺和威海了,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从陆地上进攻。
和北洋水师相比,清军的陆军完全可以用废物两个字来形容。在整个甲午战争期间,除了平壤之战和刘公岛保卫战之外,面对日军的进攻,没有一支清军部队可以坚持一天以上,没有一场战役清军能击毙日军超过百人。甚至还有不少上万人规模的战斗,日军阵亡数量是零。
在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战死的不过在千人左右,面对这样的垃圾对手,如果不分兵旅顺和威海,日军完全可以从陆地上轻松的一直追杀到北京。
实际上如果考虑到一路上清军扔给日军的枪炮弹药比日军消耗的还多,即使北洋水师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也无法阻止日军的攻击势头。
结语
所以综合看的话,北洋水师即使在甲午海战中获得胜利,也根本不可能改变甲午战败的结果,更不要说改变历史进程了。
-----
网友解答:
-----
如果甲午战争清朝取胜,历史肯定会改写。
甲午战争,表面上是中日之间的战争,实际上是19世纪末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重新洗牌,是清朝和日本两大东北亚新老强国之间的霸权之争。甲午之前,清朝是整个东北亚地区的最强势力和霸主,虽说两次鸦片战争战败,但清朝随后推行洋务运动,致力于经济和军事上的近代化,试图巩固自己在东北亚的强势地位,随时应对日本对其霸权的冲击。
而日本在废除幕府制度,并完成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之后,开始推行明治维新,广泛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并不断积蓄力量,试图挑战以清朝为中心的东北亚国际地缘格局。
而东北亚国际格局主要是由英国等西方列强奠定的。两次鸦片战争让他们在清朝获得了足够多的利益,加之清朝本身体量较大,不易征服,且充满潜力,所以他们决定把清朝作为长期稳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换句话说,清朝成为英国等列强在东北亚的利益代言人和长期战略合作伙伴。
所以,清朝进行洋务运动,是英国所乐于看到的。一方面,通过洋务运动,清朝可以与其列强在诸如机器、军火等方面达成更广泛深入的商务合作,另一方面,清朝在东北亚的地位越稳固,英国在清朝乃至于整个东北亚的殖民利益就越丰厚。
但企图在东北亚地区分一杯羹的不止一个国家,首先是俄国,俄国在欧洲虽然也是宪兵级的存在,却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但它到了东亚就是称王称霸级的存在了,所以英国在东北亚的一大既定政策就是拿清朝去制约俄国。其次,法国也不安分,法国试图在东南亚扩张其霸权,进而威胁到清朝的东南和西南地区。
于是我们看到,清朝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与俄国和法国各打了一场局部战争,虽然没赢,但也输得没那么难看。这两场战争看起来是清朝对列强的抵抗,但实际上是英国与法、俄对于殖民霸权的争夺。清朝成功应对了挑战,可见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朝在东亚还是顶呱呱的。
可日本的崛起显然在英国的意料之外,以至于清朝和日本已经开打了,英国对此还毫无准备。而且,英国认为,即便开打,清朝也可以轻松应对,进而维护其在东北亚的既得利益。
当然,历史告诉我们,日本取胜了,他们不仅在清朝身上获得了大量的赔款、土地和政治经济特权,还介入到西方殖民者的既得利益中去,成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第一推手。但如果按照甲午战前的发展逻辑,甲午战争清朝取胜了,那么历史又会出现怎样的变数?
首先,清朝在阻止俄国和法国介入东亚事务后,又击败日本,进一步巩固自己在东北亚的霸权。而英国也会更加看重清朝在东亚和东北亚的存在意义,大力加强对清朝的援助和扶持。由此,清朝会成为英国在东亚的最大同盟国,帮助英国维系其既得利益,应对俄、日、法、德、美等国的威胁。
为此,英国可能会有限度地让清朝在东亚地区发展势力范围,如在日本、朝鲜等国建立殖民地和租界等,甚至会出让一些既得利益作为交换条件,比如归还一些殖民地和租界,废除一些不平等条约等。
接下来,英国还可能会逐渐着手与清朝建立深度的防卫合作,如在军火和军舰的提供上给出更好价格,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帮助清朝建立更强大的近代海陆军,甚至会加强在清朝周边的军事部署,形成高度防卫协作的关系。
在保证周边地缘政治相对安全的前提下,清朝会利用朝鲜、日本等殖民地,实现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此外还有英国的引导,势必会撬动国内的立宪改革。考虑到国内庞大的利益集团,立宪改革只能是有限度的,但这已经足够刺激和维系清朝的持续发展了。
那么,清朝的发展势必会阻挡俄国扩张的步伐,历史上的日俄战争极有可能发展为清俄战争。最后清朝取胜,趁势收回外东北的控制权,在西北方向重新压制俄国并在中亚地区施加影响力,甚至重新建立霸权,成为亚洲第一大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强国。
当然,辛亥革命肯定是不会爆发了,清朝也会随着经济发展、文明开化而不断推进政治改革,最终完成虚君共和的转型,中国的民主建设也会少走很多弯路。
-----
网友解答:
-----
如果甲午战争清朝胜利,历史会如何改写?
甲午战争和甲午海战是不一样的概念,甲午战争同时在海上和陆地上发生战争,如果清朝仅仅在海上作战取得胜利,朝鲜、东北等地的陆战依旧取得胜利。历史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也许日军的索赔中会有一项——北洋海军所有装备,如数奉送日本。这样的话,日本的损失会小得多,清朝依旧无法改变被日本虐,被革命党推翻的命运。
原因很简单,一支海军不管多强大,始终都是要靠岸的,路上的军事要塞、港口等等全部被占领,北洋海军无论如何都无法翻盘,最终最好的结果是,卖一个好价钱,整体作价卖给日本,或者作为赔款一部分送给日本。
这就是甲午海战胜利的最终结果。
所以,甲午战争爆发那一刻,不管海军取得多大成就,以淮军和清军在朝鲜和东北的表现,无论如何都无法扭转整体性崩溃的命运。
如果把条件改一下,甲午战争清朝整体上大获全胜,历史会如何转向?
先来确定一下甲午战争胜利的几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海战胜利,逼近日军长崎等港口;陆战胜利,守住了半岛,日军势力被驱逐出韩王国。
第二种情形,海战胜利,日本联合舰队损失多条大军舰,不敢进犯黄海和渤海领域;陆战先败后胜,最终在鸭绿江边稳住阵脚,日军陆军被控制在鸭绿江和长白山以南,无法进入辽宁和吉林。
第二种情形很简单,大概结果会是和1888年中法战争那样变成不败而败的情形。以慈禧和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最终会乘胜请和。对日本不割地不赔款,放弃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并且划东北的某地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虽然清朝曾经在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了两次对外战争的胜利,最好的结果是割出去少量土地,保存了大部分权益。列强开始对清朝有所尊重,但清朝的腐败无能的本性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所以,第二种情形,对于清朝来说,应该是主要的战略目标。但这个过程中,清军淮军的陆军也是大伤元气,海军则是证明现代化军队建设的有效性。所以,清朝大概率会做这些事:
1,坚持海军现代化,同时陆军也加入了现代化进程。以军队建设为契机,清朝内部的进步势力和革命势力进一步壮大了。
2,为了防范日本对东北的蚕食鲸吞,清朝会改革东北行政军事体制,加强对东北的统治。开放关禁,鼓励汉人移民实边,东北人口增加经济增长,日军和俄罗斯进一步吞并东北的计划被阻止。
3,清朝的远东强国地位奠定,在国际上开始有一定发言权。俄罗斯侵占东北的事情不会发生,日本侵占台湾的事情也不会发生。清朝人开始走向世界,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
4,随着军队、经济各方面改革的进行,政治变革继续酝酿,越来越多人以开放包容心态面对未来。清朝有可能走上君主立宪道路,实现缓慢而稳固的崛起。
这大概是,清朝在甲午战争中获得胜利的最好预估了。可是,即便是这样打了折扣的胜利,实际上最多算是平局的胜利,清朝也是做不到的。
那么,如果是第一种情形,清朝把日军打回原形,日本不得不面临第二次黑船事件,会是怎样的图景?
1,清朝邀请世界各国一同瓜分日本,各国都在日本得到了相应的权利,中国得到九州岛,美国得到四国岛,俄罗斯得到北海道。日本仅保有本州岛作为最后领土。清朝加入了列强瓜分盛宴,开始在非洲等地开拓殖民地。
2,清朝逼迫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在日本本州岛实行之前在韩国的政策,驻本州大臣成为日本太上皇,操控日本的王室和议会,保障清朝在日本的特权。同时,韩半岛直接纳入版图,设置郡县。
3,清朝因为要在朝鲜和日本长期驻军,不得不训练现代化军队,经营现代化商业,近代化进程再次加速。经济,军事各方面实力继续提升。
4,因为清朝的慈禧和李鸿章实在不成气候,在甲午战争和后续的近代化进程中形成的新的军事经济集团,开始酝酿君主立宪,如果君主立宪不成,则是直接推翻清廷,建设新的国家。
不管怎么说,如果清朝能够在甲午战争中胜利,不管是保住国境还是把日本打回原形,都有可能建立类似于俄罗斯帝国那样的业绩。不过要进行现代化,清朝的腐朽统治始终都是一个大障碍,是发生俄罗斯那样的十月革命,还是开始建立英国那样的君主立宪制?恐怕两种情况都有可能,主要看清朝识相不识相了。
-----
网友解答:
-----
如果甲午海战大清胜了,历史会不会改写?
虽然说历史没有假设,不过国人喜欢YY , 那也不妨凑个趣,也来假设一下。
甲午战争总体态势
首先,中日甲午战争并非只有海战,是因为朝鲜问题导致的海战陆战相结合的近代一体化战争,事实上,在黄海海战以前,陆地战场已经在朝鲜打完了第一阶段,因统帅叶志超畏敌如虎,下令全军撤退,退军途中被日军伏击,全线溃败,日军完全占领朝鲜;清军残部退至鸭绿江边我方一侧构筑防线,清政府紧急调派援军计约三万人由四川提督宋庆为统帅,增援辽东。
接下来就是黄海海战,如果北洋海军如有神助,在海战中大获全胜,消灭日本联合舰队全部或大部,那么清军将取得黄海渤海的制海权,既可以侧翼火力支援陆军,也可以运兵至日军侧背实现夹击,在此情况下,清陆军将士气大振,不至于象历史上那样再次溃败,战局将向对清军有利的情况发展, 正常的战局演变应是鸭绿江江防之战清军在侧翼支援下取得局部胜利,并有可能发起反攻收复平壤一线。考虑到日本陆军(当时总兵力3万人,与清陆军相当)的战斗力及战斗意志,即使没有海军支援,一败涂地的可能性也不大,最可能的结果是与清军在平壤或者38线一线相持,跟后世朝鲜战争后期的情况类似。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按照清政府和李鸿章的尿性,仗打成这样就是不输就是赢了,里子面子都挣回来了,可以见好就收了,再打下去万一输了就亏大了,再说老佛爷这会正忙着准备万寿,别老折腾打仗的事了,可以谈和了。日本方面海战不利,陆战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再打下去也没把握,那就谈吧。
和平谈判
然后我们李中堂出面谈判,按照中堂大人的习惯,打赢了也是要按打输了来谈的,不过当然没历史上那么屈辱啦,割地呢肯定是不用了,战争赔款也应该用不着,最多赔个一两千万意思一下,谁叫我们是天朝大国呢,这点气度还是要有的吧,至于朝鲜的管辖权么,还是跟战前一样好了,中日两国共管,兄弟之国么,别整那么生分,就这么着好了。
中堂大人也没吃什么亏,脑袋上也不用挨一枪,应该也可以满意了。行,那就这样吧,成交!
战后局势演变
条约谈成,李大人启程回国。仗虽然打赢了,谈判桌上却没讨到便宜,清流可不干了,吵吵着要弹劾中堂大人,和约不算要重新签,一定要小日本割地赔款。光绪大帝呢,也觉得面子上有点过不去,条约签成这样,仗不是白打了么,但兹事体大,总得问过亲爸爸意见吧,可是老佛爷比较满意:还是小李子懂我,我们大清堂堂天朝上国,不跟倭奴一般计较,没输就行了,这样完事也挺好,大家收收心,别老想着打仗的事了,安排万寿节要紧哈,谁让我这阵子不痛快,我让他一辈子不痛快!这话一出口,光绪大帝和一帮子清流们就不吱声了,得了,该咋的咋的吧,哄着老佛爷开开心心地过了万寿节再说吧。
于是乎一切照旧,大清朝依旧文恬武嬉,天下太平。变法什么的不用想了,什么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也都没这回事了。立宪?立个毛线!日本不是立宪国么,不照样被我大清国打趴下了?那说明我们大清国的国体是最优秀的,万世不易!日本国不是我大清国对手,其他什么英吉利,法兰西也不外如是,不过堂堂天朝上国,气度还是有的,人家不来惹我们,我们也不用去惹他们是不是?海军也不用扩建了,花那么多冤枉钱干啥,日本海军都已经打没了,亚洲已经没有对手了,省点钱干啥不行?
还有哦,中堂大人劳苦功高,打仗谈判一手包办,也该升个官了,授武英殿大学士,调任军机处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就交给别人吧,年纪大了,该享点清福了,这些具体事就交给后生小子们吧。
十年之后
十年之后,慈禧太后,李鸿章相续辞世,光绪亲政,推行温和改革。
经过十年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后,日本卷土重来,渤海一战全歼北洋海军,然后日本陆军在大沽口登陆,在天津附近击溃北洋陆军,攻入北京,大清国灭亡。
列强分别或武力直接入侵,或扶植各地方实力派实行地方割据,中国四分五裂,陷入殖民地社会。
好了,玩笑都开完了,以上纯属个人瞎编,请勿当真。只想说明一点,当一个政权已经连根都烂掉以后,一两次的侥幸起不了任何作用,甚至有可能让局势变得更加不可收拾。
我是天涯,欢迎关注,一起品读精彩的历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