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司马昭可以篡位,明朝权倾天下的首辅却不能?
为何司马昭可以篡位,明朝权倾天下的首辅却不能?
-----
网友解答:
-----
司马昭是靠父辈的兵权,汉朝自刘邦即位以来,虽然也有分封诸王,但是到未期,权力已被各诸侯分割。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拳头大,司马氏依瓢画葫,照搬不误,因曹氏后代势力已弱。方可夺取政权,明代朱元璋吸取前朝教训,又有胡惟庸之案,取消宰相一职,以首辅之称,说白了,就是一个秘书长,或者是办公厅主任,下面六部尚书互相牵制,内又有实权在握的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等特务机关严控军,民,官员言行举制。而这些都是由皇帝所委托的宦官掌握,别说篡位,当心自己的脑袋哪天不保。明代文官又互相竞斗,张居正,高拱,申时行莫不如此,大名鼎鼎的张居正,后来也落得抄家,连戚继光如此英雄,也被众臣打翻。内阁文官制,首辅也难掌握兵权,皇帝老板说了祘,没有兵权,你拿什么篡位,一句话,枪杆子出政权,写多了,都是骗流量钱。反正我也没挣一毛钱,纯属练字。[捂脸][捂脸][捂脸]唉!手都写酸了,有人看吗?[抠鼻][抠鼻][抠鼻]
-----
网友解答:
-----
虽然都权倾天下,但本质不同。
曹丕、司马昭走的路子一样,都是父辈打下的基础,水到渠成。司马懿是丞相、晋王,是可以开府的,也就是说有自己的王府,有文臣武将,和当年曹操一样。曹操谋士、战将如云,名义上也是大汉的官员,但也是魏王自己的,他们听命于魏王而不是汉帝。相反,朝廷大臣多无权力,政出王府,皇帝随意被废除,皇帝和朝廷已经成为摆设。司马懿也是这样从丞相再到晋王,死后传给司马昭。所以,司马昭这个晋王想废掉傀儡魏帝,只是想不想的问题。
而明朝,内阁首辅权力再大也只不过是个六七个人的议事机构的一把手,在宫城内靠墙角一溜几间破房子里办公。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朝的内阁制度,皇帝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
六部
,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这还是外庭,还有对等的内庭。权力是被相对分割和互相制约的。即便后来内阁首辅权力不断变大,类似前朝的宰相,但性质还是不一样。张居正位居首辅,想要推行自己的政策,也要与同僚周旋,和太监合作,并获得太后支持,更不用说要篡位了。
-----
网友解答:
-----
答主其实已经自己回答了,最重要原因就是在于明朝内阁本质上就是一个咨询建议机构,内阁成员的权力来自于自身兼任的六部尚书以及各种荣誉加衔,而其更本质的权力基础则来自于分享皇权。
我们从中学的课本上就一直在学,到了明清时代,皇权集中达到了巅峰,巅峰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朱元璋取消了宰相,自此之后,明清再也没有真宰相。
我举一个例子。就是大家可以发现唐宋时期到了王朝中期都曾经发生规模比较大且影响深远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比如唐中期杨炎等人开始的两税制改革奠定了此后大唐王朝的赋税基础,而北宋时期更是有王安石变法,从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对北宋王朝进行了改革。我们不去论两场改革的成效,但只从这两场改革能发生就可以知道,唐宋时期还存在着一个统筹朝政的政府首脑在,如此才可以牵头主导如此规模的改革。
而明清时期呢?大家也许会提到张居正改革,但根本上来讲,张居正改革与唐宋时期改革还是不同的。首先,因为身为帝师、深得皇太后信任及本身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手段过硬这几个因素,让张居正成为明清时期唯一一个接近唐宋真宰相的“假宰相”;另一方面,张居正的改革更多的是一种在现存条件下的优化和顺水推舟式的整合,比如他清量田亩,目的就是把偷税漏税查出来,著名的一条鞭法,则在张居正主政之前就已经在大明地方上开始施行,并没有打破现有规则,改革的深度不够。
而清朝更是典型。清朝在清末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前唯一一次大规模改革是什么时候?没错,就是雍正帝时期的改革。这场改革中我们看到过一个朝堂之上说一不二推行改革的核心大臣了吗?没有,那个核心是雍正帝自己。那为何是皇帝亲自推行改革,那是因为清朝此时一切权力彻底归于皇帝,张居正还能借力的皇太后后宫势力也早被关进笼子里了,真正诠释了什么叫“皇权集中”。
所以我们再来看明朝内阁,乃至内阁首辅所谓的权势。本身内阁成员权力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建议,明后期诸多看似权势滔天的首辅更多是来自于自身所带的六部尚书或者各种荣誉加衔。明朝的内阁地位和执行机构六部是并行的,所以明朝内阁成员本质上不能指挥六部尚书,大家共同对接皇帝,这和唐宋及之前朝堂上各种执行机构还得和宰相汇报有本质的不同。
至于司马昭,那更是没法比。司马昭是身兼文武、控弦数万,权力基础来自于他控制的猛将劲卒,也就是
军事力量
。再往后看,到了唐朝时期还有“出将入相”的神话(典型的比如李靖同志),宋朝就已经没有武将担任宰相的情况了,更遑论明朝了。所以本质上,其实经过宋朝的改革,中华帝国最主要的两对矛盾,也就是皇权和相权之争、中央和地方之争,都已经以皇权和中央的完胜而终结了。
-----
网友解答:
-----
魏晋时期的司马昭与明朝时权倾天下的首辅,有相同的地方,但更多的还是不同。
他们之间相同的地方,是他们都是帝国的第二号人物,坐镇中枢,决策施政,甚至架空皇帝,是妥妥的帝国实权派。他们之间不同的地方,是他们在帝国内部的权力来源及组成基础。司马昭除了是魏国的大将军之外,还是世家集团的代表,还有自己的封地以及嫡系人马。明朝的首辅大臣,则形同皇帝的秘书长,除此以外,就什么也没有了。
就是这么点的不同,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元朝以前,中国常常出现权臣当国时能废立皇帝,而明朝之后的所谓权臣就只能像刘瑾、和珅一样敛财弄权,对皇权形成不了威胁。
中国的皇帝制度在设计上,是把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皇帝个人身上的。可是皇帝再怎么勤奋,他也不是三头六臂,尤其是中国这么大个国家,这么多的问题,皇帝一个人确实忙不过来。所以,皇帝需要有帮手,帮助他处理朝政。这样的帮手不好找,因为当时教育成本很高,天底下没几个文化人。最后的结果,就是“四世三公”、“五世三公”这样的政治门阀出现了。他们的子弟和门生故旧,把持和垄断了帝国的政治资源,并且相互之间建立了姻亲关系,势力盘根错节。在地方上也形成了形同封国的势力集团,直接听命于族长,是帝国内部皇权之外的的独立势力。
搞到后来,在事实上就形成了皇帝与世家大族结盟的政治情形,皇权能够被认可,来自于世家大族的拥戴。
这是皇帝制度被设计出来时意想不到的情景,是政治设计没有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匹配的结果,皇权被弱化,甚至皇权本身就是世家大族利益的代言象征而已。一旦皇帝想要收回权力,世家大族们自然不会乐意,他们就会自发地结盟起来,把那个想改变现状的皇帝废掉,重新立一个听话的皇帝(傀儡)。
皇帝们肯定不想被这么挟持下去,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天天都想着法子摆脱世家大族。皇帝们做这样的努力,往往形成与世家大族针锋相对的斗争。皇帝要是强势一点,皇权就伸张一点,可是雄才大略终究不是每个皇帝的标配,所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世家大族长期控制着政坛的走向。
司马昭之辈就是靠着自己地盘上的独立势力,还有其他世家大族的拥戴,完成的篡位举动。
这个情形到了宋朝就有改变了。因为皇帝制度的设计初衷,并不是让这些世家大族们垄断政治资源的,只是皇帝们没有人才梯队,不得不把行政权下放给他们。宋朝时科举大兴,这就让皇帝们有了一个制度化的渠道,可以与底层百姓取得直接联系,从中选拔人才。这样做的好处是,皇帝们终于不用必须要从世家大族的子侄辈中选拔人才,这样的结果就是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优势逐渐被瓦解了。
元朝时用武力扫荡一切,把世家政治的残余也伴着马刀的杀戮一并给清除了。元朝皇帝们在全国用了“行省制度”这个中央派出机构的做法,加上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不过,元朝的统治实在难称的上成功,很快他们就被朱元璋给赶跑了。
朱元璋是个制度狂人。为什么呢?元朝灭亡之后,给朱元璋留下了很大的难题,也给他创造了一个绝好的机会。难题之一是元朝已经被打成了一片白地,机会则是一清二白的土地上,刚好可以承载朱元璋所设计的新制度,不会再有世家大族来阻挠了。
于是明朝的政治制度,在朱元璋手中就被设计成了君主专制制度,所有的权力都在皇帝那里,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皇帝大权独揽,也不用担心没有官员来帮他治国理政,因为明朝的科举士子们络绎前来,充当明朝行政体系里的“流官”,他们与朝廷达官贵人之间没有人身依附关系,也很难形成势力。
虽然这是明太祖创立这套体制的初衷,可是这样的制度只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朝代执行过。整个明朝,就只有洪武和永乐两朝的政治体制非常接近于后来的满清。到了仁宣之后,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皇帝的行政权开始逐渐萎缩。
必须得承认,这样的演变不是皇帝的初衷,但是是符合一个国家在稳定之后的官员的诉求的。
这种转移景泰和天顺两朝基本完成,这是两方面原同时造成的。首先,明朝的官员敢于直谏皇帝,敢于用礼仪道德束缚皇帝,对皇帝形成了制肘,他们能争取到越来越多的权力。而皇帝不可能说一个人就能管理全国的政务,他也需要依赖内阁和六部大臣来帮助自己具体的执行行政权力。
这也不是什么皇帝昏庸造成的,而是皇帝实事求是的需要依赖大臣们给自己做参谋。所以,明朝大臣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如在景泰时,景泰皇帝依赖于谦。天顺时,英宗皇帝依赖李贤。到了弘治以后,情况就已经是明朝皇帝没有办法控制的了。皇帝变成了权力的来源和象征,但他们做任何的事情都已经没有办法自由。
比如正德皇帝要南巡,权力意识大增的大臣们全体反对。嘉靖的大礼仪事件、万历的国本之争,这表明,此时明朝的皇帝们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是行政权已经几乎完全的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懒惰造成的,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们都因为要权力和大臣们进行过殊死的斗争。
皇帝是权力的来源,他可以给人权力也可以剥夺权力,并且掌握人的生死,这是他唯一可以威胁大臣的地方。可是偏偏明朝的大臣不怕死,皇帝撤换了一个大臣,会有更多的大臣站出来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力。所以,皇帝也苦于要不回自己作为统治者的行政权力,只能逐渐的退居深宫,做最高的决议人,所谓的廷议这种事情已经不太需要皇帝的参加了。这如同美国人在国会开会,基本上是不需要总统出席的,总统的任务只是决定是否同意国会开会所达成的意见。
在明朝中期以后做皇帝很难的,如果你对权力表现的多一点兴趣,那结果可能就是嘉靖的大礼仪事件,你会被冠为“暴君”的称号。如果皇帝认为争取不到权力,干脆对大臣们好一点,皇帝自己退居深宫算了同样被人骂懒惰。我们来看清朝皇帝和明朝皇帝的比较,就知道明朝皇帝在做皇帝这一点上比清朝皇帝辛苦多少!
文官集团虽然把持了行政权,可是组成文官的基础已经不是世家大族,而是“流官”了。这就是皇帝们可以掺沙子、使绊子的空间了,聪明一点的皇帝是绝无可能让文官们做大继而形成人身依附关系的势力集团,所以皇帝们居中制衡,他们往往擅长于争斗平衡艺术。明朝文官们始终不能一家独大,且内部也屡有分化,内斗争斗稀松平常(党争),自然也就不敢篡位了。
-----
网友解答:
-----
三国时期曹操恢复了丞相制度,后面慢慢有封为魏公魏王加开府这是有绝对的权力的。后来的司马家族也是依葫芦画瓢有样学样,等到司马昭篡位的时候一切水到渠成。明朝的首辅有时权力也很大,但这远远不能相提并论了。内阁说白了也就是一个秘书机构,是因为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后后世之君为了处理繁杂的朝务而设立的。首辅当然权力也很大,但这取决于皇帝对自己的信任程度。明朝的特务机构遍布天下,皇帝掌握着为自己负责。别说篡位了能当好自己的首辅有何平安的归宿都很不错了,张居正就是最著名的代表活着的时候确实也权倾天下死后就被清算了。说实话明朝尤其是文臣特别喜欢内斗,权力也早已分化再也不可能存在司马昭的那个时代了。明朝的言官也是非常厉害的,他一天总盯着你没事也要找事更何况有不臣之心了。
-----
网友解答:
-----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要说一下司马昭没有篡位,篡位的是他儿子司马炎。
1、曹丕死的早,曹操的几个儿子都是急病,曹丕、曹植、曹彰都是三四十岁就死了。曹家的子孙后代,威望能力都玩不过司马懿!反观明朝朱元璋直接把有威胁的都杀光了,除了他老朱家的人,没有谁有威望争夺明朝的江山。
2、毛主席说过一句话,枪杆子里出政权。司马昭是有兵权的,而且是一步一步的学习曹操,最后做到了晋王,魏国丞相。整个魏国已经被架空了。明朝首辅权力再大,也没有大到这种地步。
3、明朝是封建制度的巅峰,在所有的封建王朝中可以说是最先进的,在皇帝手中有内庭,有锦衣卫、有东厂西厂,而不是丞相一家独大。而曹魏沿袭的制度,和当时世家门阀传统,都是对皇帝的巨大威胁。
以上这几点,就造成了不同的情况。所以司马家能篡位,而明朝的首辅们不能!
-----
网友解答:
-----
首先,第一点:本质区别,千差万别。
在于前者就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总揽朝中一切朝政大权凌驾于皇权之上,架空皇帝:而后者却是皇帝为了加强皇权,集中个人专制的权力机构,服务于皇帝的职务,并且只是文职咨询机构行政负责人,并没有实际的权力,没有一点指挥军队的权力和命令,明朝还有一个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分分钟钟都可以悄无声息的灭掉首辅,就算是司马懿生活在明朝也不好兴风作浪,更何况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果,在明朝时代,恐怕他都活不到黎明,更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然后,第二点:基础不稳,地动山摇。
司马昭是接替了父司马懿兄司马师手中司马家族权力的刀柄,成为了真正的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执剑人和家族,他是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坐享其成者。司马家族是个士大家族,司马懿作为曹魏政权的四朝元老,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内外,根基深厚错综复杂,树大根深,枝叶繁盛茂密,自己又偷偷拳养了三千死士,直接听命于司马家族掌权人,凌驾于法律和皇权之上,司马昭继承了一切,有朝野内外的支持鼓励,自己也有一支敢死队,牢牢把握国家军政大权,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尽优势和上风……
反看,明朝内阁首辅,孤单单的孤立于朝堂内外,只是皇帝个人智慧囊团咨询首席执行官,内无朝堂同僚结盟,外于军队兵营听令,自己又于家族财团支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安康,并无兵马慌乱天下大乱,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可叹,可叹!自己只是皇帝的一个棋子,一个手枪……
-----
网友解答:
-----
假设你是明朝首辅,那么我建议你不要急着一步登天,要先给自己定一些相对容易实现的小目标。
比如把同样权倾天下的大太监弄下去。
-----
网友解答:
-----
那能一样吗?和司马家“实″权在握相比,明朝首辅的权力是“虚”的。司马炎篡位(不是司马昭)可是建立在祖父和父亲两代人打下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早在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铲除了曹爽等曹氏权贵,曹魏的天下就已经是徒有虚名了。
只不过,由于还需要继续铲除反对派,争取人心支持,巩固司马家族的权力基础,所以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才没有篡位。
经过司马昭几十年的积累,以及对留恋和支持曹氏家族的残余势力的清洗,尤其是公元263年灭掉了蜀汉之后,司马家族的权势和人望终于达到了巅峰,司马昭已然可以取曹魏政权而代之了,只不过天不假之以年,刚刚灭了蜀汉,“晋王″司马昭就去世了。
尽管司马昭不在了,但司马家族取代曹氏政权却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
所以,司马炎很快就在公元265年篡夺了曹操政权。
你看,司马家族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才筑好了巢,垒好了窝,理顺了人脉,攒够了威望,赢得了人心,这才具备了篡位的条件。
二、明朝首辅哪有司马家那么大的权力?
首辅是个啥呢?
通俗地说就是皇帝的高级秘书班子(内阁)的主任秘书,内阁中还有次辅。而次辅的存在,对首辅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并且皇帝随时都有可能更换首辅。
首辅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而且受到诸般牵制。
首辅可不是丞相!
以嘉靖朝为例,首辅的权力只是在处理政务的时候,替皇帝草拟初步意见(称“票拟″),然后呈交给宫中的司礼监,由司礼监太监按照皇帝的意见“批红”。
如果没有嘉靖皇帝同意,首辅寸步难行!
明朝皇帝独揽大权的情况,决定了无论做首辅的是良臣,还是严嵩那样的佞臣都不会,也不可能改变。
当然,万历初年的首辅张居正是个例外。
首辅既不是丞相,也不可能一手遮天(严嵩的为所欲为是嘉靖皇帝纵容的结果),这和司马家族在魏国的一手遮天截然不同!
在明朝的历史上,曾经崛起过许多位首辅,也曾经倒下过许多位首辅。无论是恪尽职守,还是气焰薰天,首辅们都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能够决定首辅们的命运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明朝的皇帝!
-----
网友解答:
-----
完全都不一样。
司马昭,当时掌握的是所有权力。
司马昭,自249年高平陵政变后,就出外督军,掌握军队,开始形成势力集团,因为他哥哥司马师没儿子,所以兄弟两个毫无利益纠纷。
254年,小皇帝曹芳密谋诛司马,被司马师废黜。曹髦继位。权力进一步被司马师司马昭掌握,次年司马师死,司马昭率军回军,晋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260年,曹髦死后,司马昭的势力已经垄断整个魏国。
明朝首辅虽然有权,但权力是皇帝让渡出来,也仅仅只有一半宰相权力
朱元璋废黜中书省,废除宰相。但庞大行政事务是皇帝一个人无法处理的,所以朱棣也就创造大学士,逐步形成内阁,因为皇帝怠政而导致内阁拥有了权力,进而形成习惯。那么内阁的权力表现在哪?
第一,分类初审奏折。
针对较小的事务,比如7品以下官员任免责成吏部按流程处理,吏部或各省发堂令就可。从七品至正六品是内阁审批权。从五品以上官员需吏部提交两三个名单,内阁认可,皇帝在清单里勾选。
第二,贴黄权
内阁最大的权力是贴黄。也就是对行政事务建议如何进行处理。
比如,扬州知府出缺,吏部拟定一个大名单呈递给内阁,内阁内部审议,最终提交给皇帝一个三人名单。
这个三人名单就是贴黄权的具体体现。
三,行政事务处理流程
皇帝许可贴黄意见,内阁书写诏书,内阁大学士签押,请皇帝签章,送六科給事中审核。再交六部执行,行政事务的闭环处理流程结束。
从权力上说,明代内阁=中书省=清代军机处+内阁,
明代首辅大约也就是唐宋的中书省长官,
没有执行权。也没有军队管辖权,
不仅比不上司马昭,甚至连秦汉时期的丞相都远不如。
-----
网友解答:
-----
司马昭?明朝?可以说宋以后就没出现权相篡位这种事了!这完全取决于他们的政体不一样,宋以后就都是相权分散,到明朝更是连宰相都让朱元璋给取消了,虽然在朱棣手中恢复成内阁制,但以朱棣的性格那也不会让一个职位有太高的权利,所以看似后来内阁首辅权利大到皇帝不上朝都一样管理国家,但仔细想想其实还是权利分制和内外权利制衡起的作用(比如朱元璋设立的言官制度。谁的权力大,必然会被骂的狗血淋头。在这种言论的环境下,保住自己的位置已经很不容易了。还想篡位当皇帝。怎么可能?)。所以权相能篡位那也是因为宰相权利已经大到别的权利已经制衡不了他了。到了最后权相自然而然的就想当皇帝了!曹操和他的儿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曹操虽然当时权倾朝野,但其他军阀(蜀、吴)还是眼睛盯着他的,谁篡位谁就是天下公敌,所以他就只能是丞相。而他儿子曹丕就没他老子那么高的威望,他只能用更高的位置来稳固自己的权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