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为什么总是迁都?
商朝为什么总是迁都?
-----
网友解答:
-----
商朝频繁迁都主要原因如下:
1.商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国北方的奴隶制国家,需游牧民族需要逐水而居,围绕着黄河流域附近区域。
2.夏商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那时候人们对于黄河流域的洪水泛滥是束手无策,整理水利和黄河河道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基本上相当有限,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黄河洪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只能进行迁都他处。
3.最主要的是商朝是奴隶制国家,商朝国内的贵族王族为了争夺王位维护自己的特权利益,互相争斗搏杀,导致商朝不得不进行数次迁都。
个人认为商朝多次迁都主要原因是黄河流域洪水泛滥,还有就是商朝统治阶级内部为了争夺王位和各自的利益战乱不断导致多次迁都。
-----
网友解答:
-----
有一种解释是在早期刀耕火种的年代,农耕民族不懂得爱惜地力。一个部落在一个地方居住耕作太久的话,当地土地肥力就会下降,于是就不得不迁徙。
-----
网友解答:
-----
商朝(公元前1600年一公元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朝始祖叫汤,鸣条之战打败夏桀后,建立国号商,定都在毫邑。共传了17世31王,国运五百余年。商朝在五百年中共迁都了七次。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因此商朝也叫殷朝。此后二百七十三年时间,直到商朝灭亡,都城再也没有变动过,这主要受自然灾害,政治和经济等因素决定的。
商人兴起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养育中华民族的摇篮。由于黄河没有入海口,河道常常南北滚动,或流入渤海或流入黄海,给中华民族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商朝是以农业立国的奴隶制王朝,以种植黍,稷,稻,麦,桑麻为主。这些农业活动受到自然灾害影响严重,那时候生产工具以石刀,石镰,石耒为主,生产力低下。
当一个地方开发过渡后,养活不了大量人口,加上那个时代地广人稀,有大块未开肯的土地,有足够多的地方去,因此,商朝历史上不断的迁都,在五百年时间里,共迁都七次,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以后,二百七十多年没动过地方。
商王迁都还有政治方面的考虑,商王传承方式是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礼乐制度并不完善。旧都保守势力严重,新的国王想有一番作为,必需选择一个新的地方,培植自己的势力。
历史上,北魏把都城从盛乐迁都到平城(大同市),孝文帝再把都城迁到洛阳,就是为摆脱旧的保守势力,接受中原汉族的先进文化。有种说法,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就是为了推行改革,打击保守势力,商朝的经济文化达到巅峰。
-----
网友解答:
-----
商朝频繁迁都,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就是天气因素,商朝早期,我国黄河流域多次出现了水患,这对于商朝这种农业社会来说,是必须要大搬家来躲避的。
第2个就是,商朝的继承权问题,当时继承权问题比较混乱,儿子继承,那么是那个儿子继承?哥哥死了,弟弟继承,那么弟弟死了谁继承?最后,史记也说,自中丁以来,商朝就因为继承权问题,非常混乱。
为了权利版图的重新划分,有时也有迁都的必要,一个到盘庚树立嫡长子继承制以后,商朝才真正定都殷地,不再迁都。最后一个就是,外敌入侵,在商朝开始,北方地区气候开始干燥。
这个时候,北方地区天气已经开始寒冷干燥,更多的北方民族开始南下,到温暖的中原地区与占据中原的商人进行不断的战争和冲突,其实就是抢地盘。
最后,还有一个就是,商朝祖先是养牛为业,实际上也需要不断有新的牧场,来养牛。经过几百年发展,商朝后期才真正进入到稳定的手工业,农牧业时期,不再过多依赖养牛和粗糙农业。从商朝出土的青铜器也可以看到,商朝后期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远远超过了中前期。
-----
网友解答:
-----
商朝屡屡迁都,主要还是因为其王室内部与贵族之间的斗争
。在古代王朝中,商朝算得上是迁都最频繁的朝代了。
根据目前已知的史料记载,
做过商朝都城的地方就有亳、相、嚣、邢、庇、奄、耿与北蒙(殷墟所在地)。
商朝资料大多来源于出土的甲骨残片,目前已知的迁都次数,也相当惊人,平均不到一百年就迁一次。
关于商人屡次迁都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
比如躲避水患,商朝曾经因为河水泛滥摧毁了耿城,而迁都于庇城
。不过后来这种说法就被推翻了,因为商朝几乎所有都城都临近河滨,水患从来就没消停过。以迁都来躲避水患的说法自然不成立。
第二种是商朝的农业以迁移农业为主
,
当时牧业仍旧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而种植业也是刀耕火种,所以商朝人开发完了一片区域后不得不进行迁移
。然而,商朝已经出现了大量使用绿肥的种植业,根本用不着刀耕火种;牧业尤其是游牧在商朝农业中比例很低。
商朝已经出现大量的村镇城池,人们已经定居生活,而不是以游牧方式生活
。
而
被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商朝因为王室争斗而屡屡迁都
。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除了后世普遍施行的嫡长子继承制之外,也屡屡进行兄终弟及
。如此一来也就很容易引起王室内部的争斗。
以商朝著名的“盘庚迁殷”为例,当时的盘庚为迁都而诛除了大量反对的王宫贵族。
的确,对于寻常人与奴隶来说,在哪里生活劳作都是一样,然而贵族们在一个地方势力稳定以后就不愿轻易迁移了。这也是对于王权的一种威胁。
不仅仅商朝,后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唐朝武则天迁都洛阳,明朝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都有类似的原因。
商朝王权不够强大,只能用迁都这种方式曲线对王权进行巩固
。
-----
网友解答:
-----
人为什么要换大房子,穿新衣服,一个道理。当原先拥有的东西出了问题又一时解决不了的时候,就想着通过推到重来,换成新的来从外在开始新的生活。
以盘庚为例。
商朝经历二百多年王位传至盘庚时已然是一副烂摊子。此时的商王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国势衰微。盘庚即位后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做了许多努力,期望能够缓和国内矛盾,却仍然不能改变衰败局面。若继续下去,王朝将有灭亡的危险。盘庚苦思敏想考虑挽救之法,最后仍然决定效法先王,实行自汤以来的第六次迁都。
经过反复考察,精心选择,盘庚决定迁到黄河以北,洹水之滨的殷。
这一决定遭到了王族中不少人的反对,他们担心迁都削弱自己的势力便到处散布流言蛊惑人心,并鼓动族众也跟着反对迁都。
好在盘庚善于做思想工作,他在迁都前后对臣民进行了三次训话,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尚书》中的《盘庚》上中下三篇。经过连哄带吓的训话,贵族们不再敢反对,族众也只能服从。
于是,大致在公元前1320年至公元前1300年的二十年间,盘庚率领族众渡过黄河,来到殷安营扎寨,开始了新的生活。
果然,迁都后商朝逐步走向强盛。从如今的殷墟遗址出土文物中不难看出商王朝当时的工艺精美和文化灿烂。
但是殷商后期诸王“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从之”(《尚书·无逸》记载),最终耽于享乐导致亡国,盘庚最害怕的事情最终还是在两百年后发生了。
所以在我看来,迁都固然能暂时缓和矛盾,但真正需要迁的还是教化和人心,否则无论逃到哪里,推倒重来几次,结局都是一样的,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只不过推迟一点发生罢了。盘庚们通过迁都来逃避痛苦转移矛盾,但真正的痛苦和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到了帝辛痛苦便以十倍百倍的程度出现在殷商。这一点值得我们后人反思和自诫。
-----
网友解答:
-----
商朝历史上确实有过多次的迁都,这几次迁都里面最著名的肯定就是盘庚迁都,当时很多的人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老家迁到新的都产区,而此时的盘根选择劝解他们,并且最后说服他们完成迁都。
由于历《史记》载的记录特别少,我们也不清楚商王朝当时的几次迁都究竟具体的理由是什么?我们只能够从一些现如今的考古研究以及世界各地奴隶社会时期首都的迁移,来判断当时的商王朝为什么会要这么大费周折的多次迁都。
首先第一点肯定是因为黄河黄河水患,大家都听说过由于黄河经常决堤,所以黄河水患一直是影响中原地区,尤其是沿着黄河进行分布的那些中原政权,历史上面也曾多次因为黄河改道而发生变迁,而在这之前大禹治水治的就是黄河。
所以商王朝因为黄河钱都这一点大家都认同,毕竟在发大水了你不迁都你还等着自己家的这黄河水把你家都城给淹了,那你就是坐在坟头上面要钱。
但是呢,怎么讲呢?这个迁都的理由可能有一些不怎么全面,至少最后一次迁都的时候有人不想走,这证明着在这个地方生活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会面临水患方面的威胁。
那因为黄河而迁都,这算是一个原因,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因,我们再往下面找。
也有可能是因为政治上面的因素,比如说某一个部落崛起了或者是这几个地方的人民老百姓不服从管理了,所以赶紧得离开这个地区,毕竟你这个是首都,一旦暴露在别人的进攻锋芒之下,你这个国家说灭就灭。
历史上也有多次是因为首都位于别人的进攻锋芒之下,所以最后才选择牵住的,比如说历史上面的西晋变成东晋,(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就是因为自己的手都被别人给威胁了,所以才选择迁都,至于说北宋那就更现实了,人家不想让你在北方活下来,所以把你手都直接给打没了,最后灰溜溜逃到南方成了帝。
这也算一个方面,但是这个还是并不全面,理由同上一条,每天都面临别人的生死威胁,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还不想迁都那这个王公大臣跟国王讲这句话的时候,国王不至于下跪着去求他们迁都!
所以,迁都的理由还是得找,在古埃及最后一任法老图坦卡门之前,他的父亲是一位坚定的太阳神的信仰者,所以他坚持要求把之前大大小小的神全部废掉,只信仰一个太阳神,为了完成他的伟大宏愿,图坦卡蒙的父亲选择从原来的都城迁到一个更加受太阳神庇护的一个地方,建立了一个新的都城。
这也算是一个理由,奴隶社会时期很多的统治者因为神犬发生改变,信仰的神发生改变,或者神仙的一句荒唐之语而选择迁都,那也是一种可能性,而商王朝的多次迁都,我们会发现它是成一种周期性的波折,就是今天我签到黄河的北方,明天我渡过黄河迁到南方,后天,我从黄河的南方有迁的回北方这样一种周期性的折返,不如我们就大胆推测一下,也正是因为商王朝当时的统治者,因为对于神仙产生了不满,这是打算去信仰其他的神仙,所以才选择迁都奴隶社会吗?神权至上,因为神仙迁都,也确实可以理解,毕竟有前例可援。
但是我觉得这个理由不适合最后一次迁都,至于说原因嘛,其实大家去看一下图坦卡门对于自己父亲的选择最后是怎样一种处置?
虽然图坦卡门上台的时候只是一个孩子,但他手底下的大臣立刻就否决了图坦卡门他父亲那种激进的要求,而选择废弃新都城选择迁回旧都,并且重新的将原先古埃及的信仰和众神体系再一次的发扬出来……
怎么讲呢?更换信仰除非是经过多代人的努力,否则你这个信仰就是沙塔,一触即崩,这样的。信仰体系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不需要经过太长时间,只需要经过一代人,这个都城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所以这第三个理由我们也不能够说全面的概括商王朝这几次迁都那还有没有其他的理由呢?
有第四个理由,经济中心的转移。
商王朝时期,当时游部落社会转变成为奴隶社会,在这期间人类的生产力是不断地提升的,人类开始逐渐掌握了金属的演练,开始掌握了如何去记录人们的生产模式,将知识积累下来,然后传授给后人,这样的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一个发展阶段的,比如说商纣王他就一直在搞定淮夷,也就是淮河流域的一批野蛮人,他吃饱了撑着,为什么要去招惹这批人?很显然是为了接下来的发展需求,而到了周王朝时期,这块地区已经被开发了出来。
如此可见,整个在中国的上古社会时期发展阶段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这样一个方向发展的脚步很快,在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中央王朝不停地跟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你不能够你这个中央王朝太过于希边儿,或者太过于的北边儿那其他一些富庶之地,你怎么去管理这些?这地方凭当时的通讯条件,你只能够乖乖的拱手相送!
我觉得当时商王朝最后一次迁都并没有发生改变,就证明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商王朝的经济中心和社会的中心并没有发生迁移,整个生产模式已经固定了下来,所以才会造成最后一次迁都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
网友解答:
-----
我们都知道夏商周秦汉这个朝代顺序啦,其实商朝呢是我们文明的第二个朝代,大家如果有注意的话呢,应该有听过殷墟的发掘。这其实也证明了商朝的存在呀。闲话不多说,我们来看看商朝为啥要频繁迁都呢?
商汤这个人本来是夏朝皇室后裔,但是呢他却要反叛自己的国家,并且还成功啦,在灭夏后在今天的河南商丘附近建立了商国。迁都是到了第十代的君主,他叫仲丁,在他的领导下,商王朝开始频繁的迁都。为什么呢?
1.首先商汤的部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原先在黄河下游一带繁衍,很多地方并不能满足这个部落的生存。所以迁都多少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呀。
2.也是重点。商王朝本来就是夺权建立的,内部矛盾错综复杂,直到了仲丁在位,矛盾逐渐激化,内部开始无休止的战乱。所以明显是都城因战乱被毁而被迫迁都的。
迁到哪里呢?
据史书记载,从今天的河南商丘,到郑州,到内黄,再到山西河津,最后呢到了河南安阳
等到了盘庚统治时候,又将都城迁到了今河南安阳附近,这才安定下来,并改国名为殷,所以呢后来我们才殷商连在一块称呼这个朝代。
-----
网友解答:
-----
主要是躲避水患
-----
网友解答:
-----
商朝为什么总迁都的原因,目前学术界还没办法给出确切的答案。甚至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而言,也只明确了商朝最后一个都城殷的确切位置——安阳小屯遗址。至于殷之前的都城连具体位置都没明确证实,那么其为什么迁都就更不可能有确切说法了!
不过,通过对商朝最后一个都城殷的考古发现,再结合古籍《书经》中《盘庚》中的记载,基本可以推测,商王盘庚最后一次迁都至殷地的原因大概率是因为——水患!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书经·盘庚》
《书经·盘庚》分为上、中、下三篇。其上、中篇主要是讲盘庚对于那些不服从自己的人进行劝说与警告。而在下篇中提到了盘庚迁都到殷地之后所发生的事。
文中有明确交待迁都的原因是“旧都已不适居住,不迁徙人民就无法生存下去!”而至于旧都为什么不适合居住了呢?原文没有明确说明,中是简单的给出六个字“不能胥匡以生”!!
然而,文中“惟涉河以民迁”说明当时迁都过程的重心是渡过了一条河!按照正常逻辑推测,这里所说的“河”应该是黄河。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他们是以什么方向从河的哪一边渡到另一边呢?他们的旧新都城分别又位于个么位置呢?
从1928年开始至1937年日本侵华之前,当时的中国历史研究所有对甲骨的出土地——安阳小屯先后进行了十五次的考古发掘!如此,确定了商朝最后一个都城也就是盘庚最后一次迁徙的新的都城的具体位置——安阳小屯遗址。
之后,在考古中又多次发现了疑似商朝早期都城的遗址!基本位于河南西部和南部、山东、河北南部等地。当然,目前还没有肯定的证据证明它们就一定是早商都城遗址。不过根据推测,学术界的很多人已经将郑州遗址当成了殷之前的都城隞或嚣来考证。
按照这个设定,结合郑州遗址与小屯遗址所处的相对位置,那么在《书经·盘庚》中所说的“旧都不适合生存,所以要迁新都”的原因大概率就是因为当时的黄河泛滥了。
-----
网友解答:
-----
商朝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国家,正是因为有文字记载,所以对于后世了解商朝提供了客观公正的线索。商朝在历史上有过多次迁都的历史,那么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商朝多次迁都的原因。
商朝起源
商代是兴起于西方的。他们的始祖叫“契”,五帝的帝舜时期,商人的始祖契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
商邑(今河南商丘) , 就以\"商\"来称其部落。
数次迁都
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说:“
殷人屡迁,前八后五
”。
前是指:
商代的始祖
“契”
到建立商朝的第一任帝王
“成汤
”迁都于
“亳”准备灭夏
的这一时期,又称“
先商”
时期,共有四百多年,商国在这一时期共进行了
八次迁都。
后是指:
从
成汤灭夏
建立商朝到
周人灭商
这一时期,共有
六百多年
,商朝在这段时间共进行了
五次迁都。
前八次迁都
《尚书·盘庚下》云:“荡析离居,罔有定极。”
《尚书序》:“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
关于“八迁”之地望,唐以前的学者一直“不得其详”。
孔颖达《尚书序》疏中,亦仅列出“四迁”:“契至成汤,十四世凡八迁国都者:
《商颂》云‘帝立子生商’,是契居商也;
《世本》云‘昭明居砥石’;
《左传》称‘相土居商丘’及今居亳。事见经传者,有此四迁,其余四迁,未详闻也。”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与此说相同:“八迁之书,史唯见四。”
清代,梁玉绳在其《史记志疑》中明确提出“八迁”的具体地点。
王国维在梁玉绳的基础上,又重新作了考证,他在《说自契至成汤八迁》中指出商先公八迁的顺序是:
契居商(河南商丘)、昭明居砥石、昭明又迁商丘(河南商丘)、相土迁东都、相土复居商丘、上甲微迁殷(河南安阳)、上甲微复归商丘、汤居亳(今商丘虞城谷熟镇西南三十五里)。
上述的商地,即今河南商丘。在
相土
复归
商
到
上甲微
迁于
殷
之间,
先商民族虽然经历了8次迁徙,但其中的4次都与商丘有关,每次迁徙后都又回到了商丘。由此可见,商族由
契至汤14世
都是以商丘为根据地或主要经营地,然后不断向外拓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商丘为商族的发祥地。
商朝建立后的迁都
商朝建立后,又有过数次迁徙。
即
仲丁
从
亳
(今河南商丘)迁于
隞
(今河南郑州)
河亶甲
从
嚣
迁于
相
(今河南安阳内黄)
祖乙
自
相
迁于
耿
(今山西河津)
祖乙自
耿
迁于
邢
(今河南温县东)
祖乙自
邢
迁于
庇
(今山东菏泽)
南庚
自
庇
迁于
奄
(今山东曲阜)
盘庚
自
奄
(今山东曲阜)南渡大河迁于
亳
(今河南商丘)
盘庚十四年迁于
殷
(今河南安阳)
可以看出,仅祖乙在位时,就迁了3次都城。商朝建立后的几次迁徙,其范围亦在今河南、山东境内,一次涉及到山西境内,但总不外黄河南北、距黄河不太远的地方。
商朝历代都城
1.商
晋 杜预《春秋释地》云:“宋、商、商丘三名一地,梁国睢阳县也。”唐 张守节《史记正义》以及《路史·国名纪》、《括地志》等书,均承袭此说。
《辞海》:“商,古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商始祖契所居。”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甲骨文中的商、丘商,是在今商丘附近。”
2.砥石
《世本》云:“昭明居砥石。”
3.商丘
《竹书纪年》:“帝相十五年,商候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
4.殷
《竹书纪年》:“帝芒三十三年,商候迁于殷。”
5.商丘
《竹书纪年》:“帝孔甲九年,商候复归于商丘。”
商朝七都
1.亳
亳是商汤在夏桀十五年至仲丁元年时期的商朝都城,商前期有十位君主在这里登基建都。商汤迁九鼎于商邑,在此建都12年驾崩;
外丙在此建都2年驾崩;
仲壬在此建都4年驾崩、
太甲在此建都12年驾崩、
沃丁在此建都19年驾崩、
太庚在此建都5年驾崩、
小甲在此建都17年驾崩、
雍己在此建都12年、
太戊在此建都75年驾崩。
仲丁元年,因亳城遭遇河患,自亳迁都于嚣,此乃商朝建立以来第一次迁都。
商朝第一都 亳城 在商丘的位置图
2.嚣
郑州商城遗址,为商朝第十位君主仲丁所建的嚣都
郑州商城遗址
位于郑州市区,东起凤凰台、西到西沙口、北至花园路、南达二里岗,面积2500公顷。1950年被发现,表明郑州商城遗址是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中期都城。它的发现填补了安阳殷墟之前的一大段商代历史空白,丰富了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实物资料。
仲丁自亳迁于嚣,在此定都9年;仲丁之弟外壬在此定都10年。仲丁、外壬葬于嚣。
3.相
仲丁三弟河亶甲,即位元年,自嚣迁于相(今河南安阳),在相定都9年。葬于相。
4.耿
祖乙元年,自相迁于耿;祖乙迁至耿的第二年,因发生河患,耿城被摧毁而迁都至庇。耿只做了商朝1年都城。
5.庇
祖乙因耿城被摧毁而迁都至庇。
祖乙在此建都18年;
祖辛在此建都14年,商朝开始复兴,死后庙号为“中宗”。
后来,开甲在此建都5年 ;
祖丁在此建都9年 ;
南庚在此建都的第3年迁都于奄。
6.奄
奄是南庚、阳甲和盘庚的都城。
南庚三年自庇迁都于奄,南庚六年驾崩。阳甲建都四年驾崩。
盘庚自奄迁都于亳。
7.亳
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南渡大河迁于成汤故都亳(今河南商丘),行成汤之政,此后百姓安宁,商朝开始复兴起来。
8.殷
安阳殷墟
盘庚十四年,自亳(今河南商丘)迁都于北蒙,改“北蒙”名为“殷”。盘庚十五年,营建殷都。
此后历时8代12王近三百年,商朝未再迁都。
商朝频繁迁都原因
1.先商时期,部族与都邑的频繁迁徙是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当时的大环境所导致的。
2.由于自然原因,如洪水和河流改道。仲丁元年,因亳城遭遇河患,自亳迁都于嚣。
3.生产力低下,由渔猎到农耕转型,需要寻找肥沃土地。
由于商朝处于上古时期,那个时候是渔猎向农耕转型时期,所以就被自然因素所影响。如水患,就是商朝数次迁都的原因之一,还有河水改道,土地变得贫瘠,大旱等等自然因素,都是商朝迁都的重要原因,在后来的发展中,农耕发展到一定时候,生产力大幅提高,商朝最后也定都在安阳了。
我是观史闻趣,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大家共同学习。感谢大家的评论,转发,收藏,谢谢大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