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被严重高估的名将?
历史上有哪些被严重高估的名将?
-----
网友解答:
-----
1、三国神将——关羽;
义薄云天的关羽,一直以来备受后人赞誉,被人们尊奉为“武圣”。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更是神勇,留下了“温酒斩华雄”、“斩杀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以及“单刀赴会”等脍炙人口的典故。
但实际上,上述的那些典故,大部分都是《三国演义》杜撰的,并非史实。如果,我们把目光回归到真实的三国时代重新去审视关羽,我们就会发现,他其实并没有那些史书和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那般厉害。事实上,关羽的一生就只打过两次胜仗。第一次是阵斩颜良;第二次则是水淹七军!
阵斩颜良却是很了不起的战绩,毕竟这可是“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超高难度技术活啊。这充分体现了关羽卓越的个人勇武。但是,之后的“水淹七军”就有较大的运气成分存在了。因为,
在《三国志》中根本就没有关羽决堤水攻的记载。也就是说,
这水并非是关二爷他放的,而是老天爷放的。
而真实的关羽,其实是一个相当自负的将领。当初,孙权派使者前来替其子向关羽求亲,结果关羽当着使臣的面,随口就来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要知道,孙权好歹也是一方诸侯,其地位与其主公刘备相称。结果,关羽却敢如此傲慢,并且出言伤人,其自负姿态也可见一斑。而他这种性格缺陷,也最终造成了他失败。
2、千军万马避白袍——陈庆之;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提起陈庆之,想必大家都会想到他那七千白袍军,以及其以七千敌五十万的军事壮举。然而,陈庆之七千人讨伐北魏的战果,其实是很有水分的。
比如,陈庆之在睢阳击败魏将丘大千一战。根据《梁书》记载,当时丘大千率众七万分筑九城,以抵御梁军。结果,陈庆之率军进攻,一日之内攻占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但实际上,当时的丘大千不过是区区的一州之守,手中的兵力有限。而且,即便丘大千把辖区内所有男人都征集起来,也凑不出七万人来,这水分也太深了吧。因此,陈庆之的这些逆天战绩,大部分都是让后世给吹捧而来的。
本文作者:小贱贱
-----
网友解答:
-----
1:李广
人们常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来比喻怀才不遇,后人常常为他鸣不平。李广虽然擅骑射,武艺出众,能与士兵同甘共苦,但他带兵随性,队伍不成规矩,人人自便,少小胜而多大败,一生也未能达到斩首两千级的封侯标准。
很多人认为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这应该是错误。李广除了飞将军这个名头,其事迹既不和龙城挂钩,也远远不到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地步。龙城本来是匈奴的要地,李广守边能守到匈奴地盘上去?明显指的是卫青的龙城大捷,而此战,李广全军覆没,被活捉后逃跑,飞将军名头因此而得。而在历史上著名的河西之战中霍去病战绩辉煌,而李广损兵折将。最后功过相抵,没得奖赏。
李广自言“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可谓久经沙场之老将。而且李广亲历了汉匈战争中最为重要的三大战役,但实在是建功不多,值得称道的重大军事成就几乎没有。最后还因违反军纪,延误战机,而落得“引刀自刭”的悲惨结局。
李广名声之所以这么响,司马迁功不可没。作为李广朋友的的司马迁为了吹捧李广在《史记》单单给李广做了一个单传《李将军列传》。在李广的传记里司马迁把李广写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写得相当感人至深。记录卫霍二人之《卫将军骠骑列传》就极显平庸,论者甚至有谓“不值一钱”的。这就导致了后人对战功赫赫的卫青霍去病如此严苛看待,对常败将军李广却大肆渲染赞美。
2:关羽
受《三国演义》影响,关羽一度被被后世神化为忠义的化身,在民间被遍及称为“关公”。在清代,其与孔子齐名,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纵观关羽一生的战绩,其实是败多胜少。水淹七军是其人生巅峰,然而还没得意太久,就被吕蒙抄了后路,丢了荆州。
而在《三国志》里的他败投曹操,败麦城,败徐州,败荆州......胜的远远没有败的多。刮骨疗伤更是毫无按照。他还爱慕虚荣,也有些好色。按照《三国志》,关羽想要获得秦宜禄妻,屡次请曹操。
总之关羽被《三国演义》过的神话了。在现实上,他并不是武圣、战神,顶多算是猛将,后世太高估他了。
3:陈庆之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梁朝白袍将军陈庆之以七千之众破北魏三十余座城池,创下战争史上的神话。
而历史的真相是这样的。当时北魏烽火遍地,各地的起义军层出不穷。当时陈庆之护送北魏宗室元颢杀回洛阳夺权的时,北魏的全部兵力正在和山东的邢果为首的10万起义军交战。所以陈庆之能率领7000千人,畅通无阻的杀到洛阳城。
而南朝的史书过度虚夸了这一段历史。在《魏书·元天穆传》里面也记载,陈庆之其实是“乘虚陷荥阳”。 在《梁书》等南朝史书中,浮夸风现象十分严重。郭文中“‘棋’开得胜”一节里陈庆之以2000战胜对手2万的首战,《资治通鉴》采用的正是《梁书》里的数字,但这个数字到了《南史》里面就更加夸张了,并没有记载陈庆之有多少人马,可对手那边的兵力居然上升到了10万。而在《魏书》里面干脆连提都没提有过这样一次战斗。
而最夸张的那一使即是北伐路上荥阳城外围以“三千破三十几万”的神话战绩(郭文里不知何故写成3000对20万),这个三十几万的数字同样来自《梁书》,到了《南史》里面更可怕,又升级到“3000对40余万”了,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牛皮随便吹,卫星满天飞!
总而言之陈庆之能力是有的。再武将中也是厉害的角色。但是被史书过度的神话了。
-----
网友解答:
-----
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太多了,大多数名将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最杰出的将领,能够被称为名将的人,总有各种各样的战绩、谋略、能力而证明,这里所说的被严重高估的名将,并不是说他不是名将,而是说他被高估了,或者直接被神话了,这样就脱离了实际,显得不那么真实。
中国历史上有四个被严重高估的名将,下面分别来说一说为什么他们是被严重高估的。
一、兵仙韩信
说韩信是被严重高估,估计很多人会强烈反对,首先得申明一点,韩信确实是名将,并且是秦末汉初军事能力排名前二的将领,仅次于项羽,但是,韩信在历史上却一直被神话了,神话到他变成了中国历史上能力最强的兵仙。
韩信拜将
要知道韩信这个兵仙的称号是明朝一个不太著名的文人给韩信取的,这个人叫茅坤,他在《史记钞》这本书中称呼韩信是兵仙,然后后人才把韩信称为兵仙的,到了元朝的时候,戏曲流行,戏曲家或者唱戏人把秦末汉初的很多事迹扣在韩信头上,把韩信给神话了。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亲自参与的战争就只有6战,分别是:
京索之战、破魏之战、破代之战、破赵之战(背水一战)、破齐之战(包括潍水之战杀龙且)和垓下之战
。
京索之战韩信只是参与,也并非领导者,甚至连主力都不是,主力是刘邦刚刚组建的郎中骑兵,因为楚军在彭城之战打败刘邦用的都是精锐骑兵,所以刘邦也意识到骑兵的重要性,组建了郎中骑兵来对抗项羽的骑兵。
韩信作战
破魏之战、破代之战、破赵之战(背水一战)、破齐之战(包括潍水之战杀龙且)这四战是韩信独自领导的经典之战,破魏之战韩信是用声东击西、木瓮渡河打败魏豹的,破代之战情况不详,史书只是一笔代过,破赵之战则是经典的背水一战,破齐之战是韩信牺牲了郦食其的性命,趁齐国毫无准备偷袭成功的。
潍水之战杀龙且则是利用沙袋在上游堵水,在下游佯装战败诱敌出战,然后让上游安排放水,利用水流淹没并杀死了龙且。垓下之战韩信作为前锋,在刘邦已经联合天下诸侯对项羽形成合围之势,利用绝对优势打败项羽的。
有人说韩信的敌人是项羽,所以他是历史军事能力最强的人,但是,整个楚汉战争,除了垓下之战外,韩信没有跟项羽交手过一次,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中,都是刘邦在前线与项羽缠斗,韩信与项羽两人谈不上对手,垓下之战,韩信首战还是败给了项羽。
韩信与项羽
历史上耳熟能详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根本就不存在,被元朝人安在韩信头上,还定三秦之战史书上没有任何韩信的记载,彭城之战韩信在场,但是刘邦没有重用韩信,失败的责任在刘邦,垓下之战的四面楚歌也不是韩信的计策,而十面埋伏在历史上更是不存在。
韩信的一生太过完美,让人觉得不太真实,比如曾国藩就质疑过潍水之战杀龙且,曾国藩是这么说的:
.沙囊壅水,下可渗漏,旁可横溢,自非兴工严塞,断不能筑成大堰。壅之使下流竟绝,如其河宽盛涨,则塞之固难决之亦复不易;若其小港微流,易壅易决,则决后未必遂不可涉渡也。二者揆之事理,皆不可信。
大概意思是说:用沙袋堵水,下面仍然会漏水,旁边还会有水溢过,只有雇用大量的民夫堵漏才有可能成功,否则根本筑不成大堤,再者,堵塞水道会使下游断流,如果碰到洪水暴涨的宽阔水面,就很难做到了,要想再开坝放水也不容易,如果是细小的支流,容易堵塞也社容易决口,而且决口后,想要趟水过去就不容易了,从道理上讲,这让人怀疑。
曾国藩怀疑过韩信
曾国藩还怀疑过韩信的木瓮渡河的真实性,一个木瓮能装多少人?曾国藩以面积来算只能渡过二三百人,要知道韩信渡过河的军队至少有一万人,这得多少木瓮,以当时的条件来说,从哪里来的?这可是渡黄河呢?
先不论这些事的真实性,《史记》毕竟是信史,我有两个疑问,
一是韩信的对手是不是太弱了?二是韩信一生打仗的时间是不是太短了?
韩信的对手是:魏豹、夏说、陈馀、齐王田广、龙且,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谋略不足,甚至没有谋略,打魏豹就是一个简单的声东击西加木瓮渡河就搞定了,打陈馀更是用背水一战这样表面看起来非常低级的战术,只要稍微有些头脑的人,都会知道韩信是有后手的,但陈馀看不清,如果此战对手是李左车,韩信估计就赢不了,而且也不会用这种计谋。
韩信擅长谋略
至于韩信打齐王田广没有用过计谋,直接就是偷袭,韩信打败龙且也是用计谋,韩信所有的对手中就没一个擅长计谋的,唯一一个李左车还不被陈馀所用,所以韩信的对手比较弱也是一个原因,并非说韩信不行,而是说对手弱造就了韩信的神话,如果韩信遇到项羽、张良、陈平、李左车这样的对手,结果会如何呢?没人说得清。
第二个韩信一生打仗的时间太短了,韩信独自率军作战是从彭城之战后开始的,韩信一生率军作战的时间也就是三年时间,时间太短了,你看白起打仗至少打了37年,时间长了,什么样的对手都能遇到,水平如何就能看得出来了,就算是对手弱韩信一时占了便宜,如果韩信打仗时间长了,就能看出真实水平了,但很可惜,韩信打仗时间太短了,然后战争就结束了,让人难以对韩信有一个准确地评定。
刘邦与韩信
要说韩信是历史上的一流名将,谋略高手,秦末汉初超一流将领,这些都没啥问题,但是你要说韩信是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将领,我觉得是被严重高估了
。
二、飞将军李广
李广是西汉时期非常有名的将领,三朝元老,历经文、景、武三朝,被人称为飞将军,李广的作战勇猛是当时公认的,后世很多失意的文人也喜欢把李广写到诗句当中,比如以李广名字命名就有一首诗:
李广才非卫霍俦,孝文能鉴不能收。君王未是忘征战,何待高皇万户侯。
有人说下面这首诗中的飞将说的是李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实际上并不是,这首诗中的飞将指的所有为国抵御外敌、守卫边境的将领,是一个泛称,而不是特指,这里的飞将包括:卫青、李广、霍去病这样的将领,还包括其他所有守卫边境的将领。
飞将军李广
李广在《史记》中的传记《李将军列传》是独为一传的,连当时的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两人都是合为一传的,李广作战非常勇猛,曾经以一百名骑兵用计谋与勇气阻挡匈奴数千骑兵,李广曾经被匈奴人俘虏,孤身一人逃出并回到汉朝,有李广镇守的边境,基本上不会被匈奴攻破,根据史书上的这些记载,让人感觉李广是个很厉害的将领。
实际上李广是被严重高估的将领,主要原因是:
李广一生没有打过一次像样的胜仗
。这也是他一生没有被封侯的原因,李广一生几乎都是败仗,汉文帝时期,李广还是个郎中,经常冲锋陷阵打仗,在战场上能斩敌人的首级,异常勇猛,但是没有记载特别的功绩。
汉景帝时期,吴楚七国之乱,李广夺了叛军的军旗,这本来是大功一件,但是李广私下接受梁王的封赏,犯了原则性错误,汉景帝没有封赏李广,汉武帝时期,李广第一次率领一万骑兵进入草原与匈奴作战,结果李刘广全军覆没,本人也被俘虏 ,后来逃了回来。
李广一生无功劳
李广与张骞约定一起出战匈奴,结果李广遇到匈奴主力,双方作战时,李广把自己手下兵力拼光了,匈奴也死伤惨重,打了个平手。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出战,因为迷路,没有战功,无功而返,最后自杀而死,这就是李广的一生 ,没有一次大规模作战取胜,所以他是被严重高估的名将。
三、吕布
吕布是被三国演义神话的一个人物,三国演义和以三国为背景的游戏把吕布捧成了三国第一名将,什么三英战吕布,曹营六将战吕布,这全是小说虚构的,历史上真实的吕布是一个被严重高估的将领。
历史上的吕布骑马射箭的本领确实有,个人武力也有,但是没有战绩,吕布能出头,靠的是投机取巧,吕布跟随丁原时,把丁原出场并杀死,投靠了董卓,然后又背地里联合王允杀了董卓,摇身一变成为大汉朝的奋武将军,封温侯,有假节的权力,依仗与三公等同,还与王允一起执政,位高权重,靠的是不停地出卖旧主。
吕布徒有虚名
论单挑,三国正史上记载的唯一一次单挑,吕布打败了郭汜,论打仗,吕布很差,在董卓手下时,吕布两次被孙坚打败,一次是阳人之战,另一次是吕布在洛阳断后,完全不是孙坚的对手,吕布守长安时,被李傕与郭汜打败,狼狈逃走。
陈宫迎立吕布占了整个兖州七十多座城池,结果在两三年的时间中,被只有三座城池的曹操打败,吕布占了先机却完全不敌曹操,最终落得被杀的下场,吕布一生唯一一场胜仗,就是在投靠袁绍的时候,吕布打败了黑山军的张燕,这是一帮农民起义军。
这就是吕布一生所有的战争,很多人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把吕布当成三国正史上的第一名将,这就是严重高估了,
真要比起军事能力来,吕布在整个三国正史上前十都排不到
。
三英战吕布都是小说虚构的
四、周瑜
说周瑜是三国名将这没有问题,但要说周瑜的军事能力比曹操、诸葛亮强,这就是高估了。别看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但并不代表周瑜的军事能力强于曹操。
周瑜在赤壁之战前基本上是跟随孙策一起作战,没有独自率军作战的记载,孙策要打败刘繇后,就让周瑜镇守丹阳,然后直到孙策去世,周瑜基本上没打过仗了,孙权即位后,周瑜将兵赴丧,然后就留在孙权身边主管军事。
六年后,周瑜联合孙权的堂兄孙瑜一起率军讨伐东吴境内的麻、保二屯,俘虏万余人,之后与黄祖作战,俘虏了黄祖手下的将领邓龙,208年,孙权三征黄祖,周瑜为前部大督,相当于前线指挥,在一线拼杀的将领是吕蒙、凌统、董袭等人,最终东吴军队打败并斩杀了黄祖。
周瑜
赤壁之战时,周瑜与鲁肃主战,与孙权不谋而合,孙权命令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率领3万军队迎敌,再加上刘备、刘琦的2万人,孙刘联军一共5万人,赤壁之战是黄盖提出的诈降计+火攻计,周瑜采纳了,并成功打败了曹操。
接下来是南郡之战,甘宁提出先攻取夷陵,然后合围江陵城,周瑜采纳了,当曹仁派兵围攻夷陵时,甘宁遇险,这个时候诸将犹豫,吕蒙建议让凌统留守,由吕蒙、周瑜、程普亲自救援甘宁,然后建议派人用木柴把山路截断,阻击敌人的骑兵,周瑜都采纳了吕蒙的建议。
周瑜与曹仁约定决战,周瑜亲自出现在阵前,结果被流箭射中右肋,作为全军主帅,被敌军射中是不可思议的事,经常打仗的将军明显知道敌人的弓箭射程有多远,就算是敌人偷袭,难道主将毫无查觉吗?这是周瑜的一次严重失误,要知道如果主将有个三长两短的,孙刘联军的士气肯定就会丧失,就会影响整个战争的胜负。
周瑜和孙策
当你看完整个赤壁之战与南郡之战的细节,你会发现,周瑜所有的胜利都是采纳手下将领的建议,这就难免让人怀疑,周瑜本人的水平如何?为什么全靠手下提供建议,难道自己没有谋略吗?当然了,作为主将只做决策也是没有问题的,但当时的程普与周瑜分为左右督,从地位来看是同等的,只是周瑜威望高一些。
再说了,给周瑜提供谋略的人,都不是谋士,而是军队中的将领,如果像曹操一样由谋士提供谋略,主将做决策,也算是正常的,但是看不到周瑜在这方面的表现,而且第一次作为主将还被敌人射成重伤,这是严重失误。
周瑜和吕蒙
再一个,周瑜的寿命非常短,在南郡之战后,周瑜提出攻取益州的建议,这是非常大胆地激进军事行动,也是不现实的,周瑜在没有处理好刘备的问题,是无法夺取益州的,况且益州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好打的,如果周瑜多活几年,就会知道他的军事水平到底如何,但很可惜,周瑜36岁就去世了,没能攻打益州。
从种种迹象来看,周瑜的军事水平与曹操相比,差得远,也不如诸葛亮和陆逊,要说周瑜是三国顶级水平,个人表示不赞同,这样看起来,周瑜更像是一个被高估的名将。
-----
网友解答:
-----
刘峙是国军二级陆军上将。
不过,就他的才能而言,顶多也就配当个师长,再高些的职务就是才不堪用了。
可蒋介石给他的职务可比师长大得多了,像什么战区司令,剿总司令等等。原因嘛,也很简单,他对蒋介石忠心耿耿,言听计从。
如果是在和平时期,就算才不堪用,纵然对国对民对军不利,也是影响有限。但在生死存亡的战争时期,那就太致命了。
抗战时期,刘峙任战区司令。他统率的军队对日军不是“望风而逃”,而是“闻风而逃”,还没看到日本鬼子的影子呢,就跑得无影无踪了。人们戏称他为“飞将军”。
解放战争初期,他率30万军队,对解放军中原军区层层包围,层层封锁,长达8个月之久。他认为要对付包围圈中的6万解放军,可以说是手到擒来。可谁知内战一打响,中原军区兵分三路,声东击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了他的包围圈,完成了中原突围的任务。跟着刘邓大军又过黄河,歼灭了他的整编第三师赵锡田(顾祝同的外甥)部。结果蒋介石大为恼火,恨其无能,把他的官职给撤了。
等到1948年5月,他又被重新委以重任。当时,桂系的李宗仁当了副总统,蒋介石害怕桂系的两员大将都在京幾,会被他们合起来谋了自己的位子,于是就把白崇禧的国防部长的职务给撤了,让他去当剿总司令。可他又怕白拥兵自重,威胁到他的地位,结果又把中原的兵力活生生的分成徐州和武汉两大块。白崇禧当了武汉的剿总司令。而原来驻守徐州的顾祝同升任了参谋总长,于是,刘峙就被任命为徐州的剿总司令。
此任命一下,令人哗然。当时有人说,徐州乃京畿门户,理应派一员虎将(指白崇禧)来镇守;就算派不出一只虎,起码也应该派条狗来看门。可如今却派了头猪来,怕是这门要守不住了。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把这“笑话”讲给顾祝同听。顾祝同很是无奈,说:“徐州剿总的人选,我们考虑过两个人。一是刘经扶(即刘峙),二是蒋铭三(即蒋鼎文)。蒋铭三日嫖夜赌,不理公事,比较起来,还是刘经扶好一点。”呵呵,照顾祝同的解释,原来国民党里还有连“猪”都不如的上将。
这个被部下讥笑为“猪”的司令当然指挥不了徐州剿总下属的80万军队了。结果在后来的淮海战役中,被60万的解放军打败,歼灭了55万人。蒋介石气得直发火,把他的官又撤了,还要查办。但没办法了,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连自身都难保了,哪有工夫去查办他呢?
解放后,刘峙逃到了香港做寓公,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当时有一批他的部下也逃到了香港。由于生活无着落,就结伙上门“打土豪”,敲诈了他一大笔钱。眼看香港熟人太多,于是他赶紧拖家带口逃往南洋。
第一站是新加坡。结果人生地不熟,一下船就被打劫了。没办法,赶忙又转往印度尼西亚。由于他用的是假护照,雅加达的海关人员哪里会想到,眼前的胖子会是陆军上将呢?见他穿得像个富贵人家,就狠狠的敲诈了他一笔。俗话说“虎落平阳被犬欺”,刘峙虽然心里有火,但他也没办法。
经过这么一翻折腾,他的钱财也就所剩无几。他东拼西凑,弄了一笔钱,想做点生意。但将军做生意,专业不对口,连亏带蚀加被骗,钱很快就没了。好房子是没得住了,刘峙只好搬家,到郊外去。虽说郊外治安不好,但他也管不了这么多了。好不容易安顿好家,吃饭又成问题了。好在当地华人华侨多,有教授中文的学校。刘峙的太太黄偑芬(确切的说是三姨太)是师范大学毕业,懂得教书,在当地华文学校找到了一份教师的工作,才解决了家人的吃饭问题。而刘峙呢,无事可做,就当起了家庭主夫,除操持家务外,就是整天拿根棍子,看家护院。
不过,事情很快有了变化。1952年初,黄偑芬接到香港打来的电报,说家人病危,要回家一趟。她舍不得扔下自己的工作,就去找校长商量,在他离开的时间里,让她的丈夫来代课。校长答应了,就让刘峙来教语文和地理。刘峙到底读过书,还当过将军,教小学语文和地理当然是小菜一碟了。特别是他教地理时,采用堆沙盘教学的方法,大受学生欢迎。唉!想不到堂堂的陆军上将,居然去当了小学教师,实在难堪。更让他难堪的是,当时印尼华人学校的教材都是从大陆买来的。在那个年代,政治色彩非常浓,语文书上都是“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刘峙天天面对这些课文讲课,那滋味实在不好受。后来经过他一再争取,学校终于放弃大陆课本,转而购买台湾的。这也是他日后向蒋介石邀功的地方,说经过他不懈的争取,终于避免让印尼华人华侨“受赤祸毒害”。
如果没有什么事,刘峙的后半生应该就是教书育人了。可没想到一件事情的发生,打破了刘峙生活的宁静。有一天,刘峙翻看报纸,发现居然有人假冒他的名义在当地报纸发表文章评击时政。真刘峙在此,岂能容假刘峙胡来!他愤而投书报社辟谣。这一下可就热闹了。自从淮海战役以后,关于刘峙的消息越来越少了。有人说他被蒋介石软禁了,也有人说他在香港当寓公,还有人说他被统战回大陆了,等等等等,可谁也想不到,他居然沦落到印尼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当印尼政府得知蒋介石的一名上将在本国后,也吃惊不小。因为当时印尼和新中国已经建交了。印尼国家安全局人员马上找上门来,要求他不要发表不利于中印关系的言论,遵守印尼的法律。由于刘峙为补贴家用,当了两所学校的老师。这两所学校为了提高声誉,都嚷着要给刘峙上将举行祝寿活动。两个学校为争主办权还打起了官司。经过新闻媒体一报道,远在台湾的蒋介石也知道了刘峙的下落。他害怕这个饭桶将军再闹出什么有损他本人和国民党声誉的事,赶紧派人去印尼把他接回台湾。后来,刘峙在台湾当上了“总统府国策战略顾问”、“大陆光复委员会委员”等等虚职直到去世。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有意思,被低估的名将在网络大神的键盘下,近些年风声水起。但被高估的名将,还真有必要说道说道。尽量把范围缩小,说一说武庙里的人物。
1.战国名将——乐毅。
五国伐齐的总司令,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再加上后来功高未赏,甚至出走赵国,更为他添上了一分悲剧色彩。而且从未背叛燕国,又增添了一份忠义。乐毅始终大名远扬,乃至伟大的丞相也把当他作了偶像。
但是,乐毅的功劳确实够大,然而功劳里的水分也着实不小。连下齐国七十城,然齐国自己作死原因更大。虽未反叛,但五年未能攻下剩余两城,难免有养寇自重的嫌疑。而且这五年对齐地的消化,也算不上成功,不然后面就不会被田单给一波流了。因此,乐毅确实也称得上名将,但他真正的实力和名气并不是那么对等的。
2.楚汉名将——曹参。
在刘邦鼎定天下之后,决定给大家来场论功行赏。最后大家一致推举,曹参功劳最大。不得不说,曹参确实在刘邦集团里很重要,而且后来萧何去世,强力推荐曹参接位丞相,而且曹参确实治理的不错,甚至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能文能武的印象。
但是呢?后面的萧规曹随就不说了,换了哪一个人都可以随下去。前面他真的功劳最大吗?那把我韩信放在哪里了呢?而且就算是在刘邦沛县圈子里,曹参的存在感也没有夏侯婴等人强啊,怎么他就第一了。
3.西汉名将——李广。
飞将军李广,在太史公的笔下,他简直成了西汉历史上的窦娥。打了一辈子的仗,不仅最后自杀身亡,而且始终未曾封侯。匈奴人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害怕,最后却是汉武帝自毁长城。悲剧啊,就连王勃都说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但是呢?李大侠这辈子,传奇性是够了,要说他是名将,估计跟着他一起的士兵,第一个会不服气。数次出征匈奴,几乎都是无功而返不说,还几次全军覆没,就自己一个人抖了个机灵跑了回来。说他是侠士可以,说他是名将,怕是要打个隐号。
4.东汉名将——吴汉。
云台二十八将,由于名字难念,往往只提出其中几个人来说,而这个吴汉就是其中之一。而他的履历也着实丰富,从关东杀到蜀地,到处都有他的身影。最后身死的时候,甚至和霍光的葬礼一样。
但是呢?吴汉确实算得上能征善战,光武的基业他确实有高的参与度,但也仅仅是参与度而已,并不是核心人物。而且这个人杀心太重,特别是最后平蜀地的时候,迫于岑彭被杀,刘秀不得以让他入川。结果这位在四川乱杀一气,把刘秀气得不轻。真正的名将,绝不是靠滥杀无辜而来的。
5.三国神将——赵云。
由于这篇回答范围较长,我基本都选取的武庙里的人来说。赵云是唯一一个意外,没办法,他的高名气我必须要把拉出来。自袍少年将军,长坂坡七进七出,夷陵兵败又有高光表现,简直是完美的男神人设。
但是呢,这些都是罗老先生强行给他加的戏。赵云是和张飞等人一同列传的,说他仅仅是个保镖确实太夸张了。但他的功绩确实被严重高估了。不要说放在历史长河里比,就算和同时代的关张比,赵云也还差的太远了。如果赵云都能被称为名将,那名将未免太不值钱了。
6.隋朝名将——杨素。
这位杨坚时期仅次于高的二号人物,这位在杨广时期从龙之功的头号人物,这位死之前,还受到杨广猜忌的人物。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出征作战,几乎无一败绩。这样的人,是符合名将的标准的。
但是,杨素依然是一位被高估了的名将。他确实战无不胜,可他的方式实在无耻。每次出征之前,总要选一批士兵前去送死。要不就是被敌人所杀,要不就是不敌回来被斩首。什么样的人才是名将,除了能打胜仗,爱惜兵士也是名将的必修课。从这一点看,杨素还差得太远了。
其他被高估的名将还有不少,但武庙里的呢,大概就是这么几位了。如有说的不对,欢迎大家指正。
-----
网友解答:
-----
夏侯惇镇楼
选夏侯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三国群英传》中武力值与智商很高,小说中也表现也非常勇猛刚烈,但是后来发现夏侯惇可能更偏向于种田流,与想象中不太一样。
1、王阳明的军事才能被高估了
从阳明心学从外面火回大陆之后,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位了不起的人物。
不得不承认王阳明在哲学、文学方面的确做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军事上也有非同一般的功勋,立功立德立言的不朽伟业,也只有曾国藩可稍微比拟。
但是被评为军事家,甚至抬高到十大名将等等,未免有点高估了。
王阳明的军事行动,主要是南方剿匪与平定宁王叛乱,抚平思田叛乱。虽然王阳明表现出高明的策略与勇气,但是对手含金量太低。
平定江西对手是盗贼,战斗力与明军不可同比,甚至未必赶得上李自成的义军;宁王叛乱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宁王本身没有才能,抚平思田叛乱更多的是政治手段。除了宁王,其他两个甚至不能说是战争,毕竟连靖康之难前的北宋都曾招抚西南夷。
观王阳明的军事行动,竟没有机会与北方的蒙古势力、沿海的倭寇、东北的女真等有过交手。着实是一个遗憾,否则我们就可以知道王阳明的军事能力究竟有多高。
所以以平定宁王与盗贼就将王阳明拔高到韩信白起李靖之列,老妖觉得高估了。
2、沙漠之狐隆美尔被高估了
二战刚爆发的时候,隆美尔是一名师长,但是他的部队猛冲猛打,曾大败法军,被称为“魔鬼之师”。
但是德国灭亡法国之战,真正精彩的地方在曼施坦因的计划于古德里安的狂飙突进。
直到后来北非战场隆美尔一战成名,隆美尔在北非充分展示他的军事素养与高明的战术指挥能力,多次以少胜多击败英军,经过德国媒体的疯狂宣传,“沙漠之狐”的绰号由此诞生。隆美尔备受推崇,甚至就算是对手都对他非常欣赏
喜欢他的人吹捧他的指挥艺术,不喜欢他的人批评他的战略眼光。甚至称呼为战略上的矮子。
比如他喜欢冒进,导致德国在两线作战之外又开辟了一个北非战场,让德国进入三线作战的局面,再如北非战场失利他的撤退让德国过早暴露出了腹心给盟军。
3、李自成算不算名将呢?但他确实被高估了
李自成因为他的起义以及开始时提出一些比较好的口号,让李自成起义赢得了不少同情分。但就本质上讲,李自成起义被高估了。
所谓机动作战的评价,其实裹挟流民,没有建设根据地的思想,所以就没有根基,说好听点叫起义军,说难听就是流寇,李自成最后的成功其实是大明朝廷自己内讧送的人头分。所用谋士,也没见有多高明的运筹帷幄。
李自成的队伍其实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战略目光更是短浅,从入京后的所作所为以及逼反吴三桂就能看得出。
对李自成的评价,还是当时人的点评更一针见血
彼自成者,
非有殊才绝力,不过狡黠善骑射耳。
而谋主牛金星、顾君恩辈,则井窥之智也。孽党刘宗敏、白旺等,则瘈犬之猛也。
奈何千丈之堤,溃于蚁穴
;
-----
网友解答:
-----
关羽确确实实被严重高估了,而且他傲慢矢荆州直接导致了刘备满盘皆输的后果
-----
网友解答:
-----
水浒上打虎将李忠,小霸王周通,镇三山黄信,云里金钢宋万,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盛,等等都是浪得虚名的人物绰号。
-----
网友解答:
-----
如果吹毛求疵的话,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名将都是被高估的,因为他们击败的对手太弱。
只有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击败的对手是历代名将的对手里面最强的。
宁远大战袁崇焕指挥一万多明军大胜后金开国雄主努尔哈赤带领的十三万后金军主力,杀死杀伤一万多后金军,使努尔哈赤遭遇44年战争生涯唯一一次惨败,努尔哈赤也被火炮击伤,七个月以后郁郁而终。
宁锦大战袁崇焕指挥明军大胜满清开国雄主皇太极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四大贝勒及济尔哈朗、阿济格、豪格、德格类、岳讬、萨哈廉、瓦克达等贝勒带领的十几万后金军主力,重伤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等,击毙觉罗拜山、巴希等,后金军伤亡惨重,皇太极被迫撤退。
北京保卫战袁崇焕带领几千关宁铁骑在被崇祯帝拒绝进城修整,北京城的明军对关宁军谩骂杀害,在缺衣少食天寒地冻露宿城外的艰苦条件下,袁崇焕身先士卒,带领关宁铁骑大胜莽古尔泰、多尔衮、阿巴泰、阿济格、多铎、豪格等带领的几万后金军主力,几千后金军慌不择路淹死在运河中。
虽然很多喷子贬低民族英雄袁崇焕缺乏野战,但北京保卫战袁崇焕实实在在是野战打退了后金军主力,而且袁崇焕的对手不仅是在明朝将领中最强的,甚至在中国历代名将中也是最强的,后来这些袁崇焕的手下败将满清主力多次进攻明朝内地,大破明军主力,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又以势如破竹摧枯拉巧之势在短短两年时间就击溃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及 张献忠的大西政权还有朱由崧的南明政权就是证明。
能与民族英雄袁崇焕的强大对手相提并论的只有现代名将彭德怀,彭德怀指挥中国志愿军在武器处于绝对劣势情况下击败了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即以美国为首的18国联合国军,虽然表面上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交战双方平分朝鲜半岛的平局,但彭德怀虽平实胜。
-----
网友解答:
-----
我觉得是韩信!虽然韩信不能说是庸才,也并不能说是孬将,但是把韩信列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古今名将肯定是达不到那个高度的。韩信能够闻名天下主要得益于亥下之围打败战神项羽的映衬,但是实际上在同等条件下的对战韩信都是被项羽完爆的。
韩信一辈子打内战,对手确实是历史罕见的名将项羽,在世人眼里能打败战神的人肯定是超神的人,但是大家都忽略一件事那就是击败项羽并非韩信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刘邦集团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把所有功劳全部算到韩信头上太言过其实了。
在历史上,刘邦与项羽交战近百次,结果刘邦只胜了一次。虽说项羽一战战败导致家底被败光了,但是项羽之财明显不是败在战场上的。楚汉争霸打了四年,期间发生了五次大规模战役交锋,前四次交锋全部刘邦战败但是项羽退兵的,因为缺粮草!由于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根据地,项羽部队很难有稳定的粮草供应,按着英布后来说的,跟着项羽打仗一百天里会有三十天挨饿吃不饱二十天断顿。而反过来刘邦方面,由于有萧何在后方抓生产督导粮草输送,韩信等汉将根本不需要考虑粮草问题。
其次,韩信在垓下之围击败项羽的时候兵力是项羽的五倍,在这种情况下击败项羽固然可喜可贺,但是以此作为其能力超神显得难以服众。按着李云龙的说法这叫做八辈子没打过的富裕仗,打输了才叫不应该……
-----
网友解答:
-----
关羽,正史三国第一武将,三国演义严重低估關二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