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水淹七军之后,立马退兵,三国走势又将如何?
关羽水淹七军之后,立马退兵,三国走势又将如何?
-----
网友解答:
-----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注定是蜀汉历史上最具有戏剧性的一年。
这一年,刘备在汉中之战里获得了胜利,击败了曹操的大军,其部将刘封孟达占据了上庸,刘备集团的势力达到了巅峰。
然后,也就是在同年,关羽发动了襄樊战役(是不是由刘备命令关羽出兵的,历史上存疑),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俘虏了曹魏名将于禁,击杀了悍将庞德,关羽个人的声威也达到了军事生涯中的顶点。
这个时候的刘备和关羽,看上去无比的强大,似乎不可战胜。咄咄逼人,令曹魏和孙吴头疼不已,芒刺在背。
然而,也就是在同年,关羽在曹魏孙吴联军的打击下兵败身死,刘备集团彻底失去了其在荆州的势力范围,直到灭亡,都只能蜷缩在益州。诸葛武侯纵然天纵奇材,手里的家底也决定了他无法像刘备关羽那样敢于频繁地在军事上冒险。
好了,背景介绍完毕,说回问题。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很好,很多历史学家都做过假设。
如果关羽撤回去,三大集团又会回到对峙的阶段,但是会陷入到一个僵局中。因为关羽北伐之前,蜀汉和孙吴的关系就已经很紧张了,此前双方已经快要爆发军事冲突了,后来是因为曹操征汉中,才迫使刘备和孙权议和,平分了荆州的数郡。
加上南郡还在关羽手上,令孙吴骨鲠在喉,南郡地理位置重要,当年周公瑾跟曹仁死磕了一年才拿下,它的所有权不在孙吴手上,将使其面临很大的地缘压力。如果孙吴在这个情况下北伐,关羽会不会从南郡出兵直接攻打孙吴,都很难说。
因为在孙吴集团,对于刘备关羽等人的信用评价,一直是很低的。周瑜在世时,就念念不忘要干掉刘备,就是看清了刘备枭雄的本质,加上关羽这人,也是飞扬跋扈,揍人不看理由看心情,有这么个混不吝的邻居,威胁性比曹魏还高。
所以,孙吴集团会继续对荆州地区的刘备军施压,直到夺回南郡。而刘备集团,同样面临北伐和保境的压力,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纵观刘备一生的事迹,我并不认为刘备有这么高超的智慧,他的能力在于军事和识人,而外交实在不是他所擅长的。
刘备的策略,一直都是走到哪打到哪,虽然颠沛流离,但刘备自己是个很雄武的人,谁都敢打,决不妥协。现在蜀汉在汉中和襄樊接连取得胜利,客观上会把孙吴和曹魏推到一起,荆州成为三方的矛盾高发区,加上只要刘备在世一天,蜀汉的扩张步伐就不会停止,外交上的怀柔退居其次。因此,极有可能会在北线和东线陷入多线作战的压力之中,这将极大考验刘备集团的整体实力。
个人来说,我并不太看好被拖入多线作战的蜀汉集团,刘备集团的将领素质,我认为不如曹魏,汉中之战刘备胜利的一大因素是利用地形作战,如果是在平原对抗,双方纯凭将领和士兵素质的话,刘备集团不占优势,北进之路有很大可能陷入颓势,而东线的孙权集团绝对会趁势而出,在吕蒙和陆逊的合计下,关羽的胜率也堪忧。
由于我个人一直不是很看好蜀国的战力,所以我的推断是,关羽不会横死战场,北伐劳而无功,三方陷入僵持。刘备集团的扩张达到了瓶颈,将陷入到两线作战,直到其给孙吴一定的补偿,双方重归旧好,回到二打一的旧有状态为止。
-----
网友解答:
-----
至少关羽和张飞,不会接连去世。这样,蜀国的政权就会很稳固。会利用两年时间,消化汉中的战果。
刘备也不会被迫军事冒险,猇亭的大火也就不能点燃,年轻的将领关平、刘封傅彤、冯习、张南,作为后备力量得以锻炼保全。
文臣孟达、王甫、赵累、黄权和马良,分担诸葛亮内政的重任。
上庸三郡山城,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可攻可守,坐等天下有变。
-----
网友解答:
-----
关羽的失败,是蜀汉集团由盛转衰的起点,是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对刘备来说,关羽有功焉?有过焉?
刘备飘泊一生,奋斗不止,直到曹操兵败赤壁,按隆中对定下的战略,快速崛起,成为东汉末年,最终得势的三大实力。
从大局面说,刘备集团的巅峰,在他击败亲自救援的曹操,而得到汉中之地之时,此刻,他拥有荆、益两地,加上汉中,势头甚至超过已历三世的东吴。为此他纠集名流,上表请封汉中王之时。为何不请封荆王、益王,而独独要汉中王呢?是因为汉中虽是三块地盘中最小的一块,但却是高祖北伐,逐路中原,终得天下的起始之地,可见刘备之野心,澎涨到丝毫不加掩饰。
从小局面说,在刘备自封汉中王之后,关羽强力攻打襄樊,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才是最高潮的部分,说明刘备集团并没停下进攻的步伐,并且取得了更大的胜利。这才有洛阳震动,威震华夏一说。可惜,辉煌之后是暗淡,随着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后,关羽失去根据地,兵无斗志,又被徐晃击败,手下做鸟兽散,关羽落得被俘身死,身首异处。
题主此问,还是很有水平的,尽管又是个“假如”题,还是可以推演一下。
许多人误解襄樊之战,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认为此战是关羽私自发动的,二是认为关羽的战略目标是隆中对中所规划的,攻下襄樊后,率兵直向宛、洛,进击中原。
第一个问题,另文解读。第二个问题,关羽的战略目标只是襄樊,打下襄樊后就会罢兵回荆州,刘备如要中原逐路,是会联合东吴,从西秦岭、中襄樊、东合肥三路齐发向北,让曹操首尾不能兼顾,这才是隆中对的真实内涵,而不会是由关羽孤军深入,关羽屈屈五万人马,杀入中原腹地,那几乎是找死,必败之局。所以关羽在击败了第一路援救樊城的于禁部,并没有及时撤军,也不可能撤,因为樊城他没拿下,战略目标没有实现,灭了援军他更没道理撤,还得全力攻下樊城。
那么,关羽先知先觉,知道吕蒙要偷袭他的老巢根据地,在击败于禁后就迅速回兵荆州,那吕蒙偷袭是无法成功的,若吕蒙情报及时,知道关羽回军,那整个偷袭计划都不会实施,要知道在那一地区,关羽是最强军事实力。打不过还坏了孙刘联盟,才是得不偿失。
荆州不失,三大集团会保持个相对均衡的状态,各自重新规划,寻机再动。一段准备之后,我认为还是刘备会采取主动进攻的态势,因为他风头正劲,年龄也大了,会着急取得更大的突破,不会坐等老死。
刘备进攻方向有两个,一如隆中对所言,联合孙权,三路进攻中原,而机会最可能选在曹操身故之后,曹操处最不稳定的时候,或曹丕代汉,行大逆不道之事时,出兵就有“大义”在手,好赢得民心。
二是先打实力相对弱的东吴孙权,灭江东后就和北方曹操行成两强对峙之势,再决胜负。由荆州打东吴有优势,可水陆并进。荆州关羽的水军并不弱于东吴水军,这不同于曹操的北方军不习水战,并且是顺江而下,有地利之优势。陆路也与赤壁之战时的曹操不同,曹操军不渡江,就没法展开陆军。由荆州向江东,陆路是联通的,而且如长沙、桂林,刘备都有优势,这些都是荆州的传统地盘,刘备又增占领过,有民意基础。水军牵制住柴桑之军,陆地可直插合肥,东吴肋部被直接捅刀,江东危矣。
选择先攻东吴,有极大的可能,正是看到了这点,孙权才被曹使说动,下决心偷袭荆州,不能让刘备做大。有人说孙刘是联盟,刘备不可能先攻东吴。这就太幼稚可笑了,真是都守盟约,孙权怎会毁约攻荆?刘备一代枭雄,人品能比孙权高尚?还是省省吧!哈哈。刘备在稳定了益州后,汉中留下少量人马取守势,主力部队再入荆州,益州提供粮草补济,向东进攻的概率是八成以上。
灭东吴,到了南北对峙的双雄时代,我还是看好北方最终获胜。真正了解历史全貌的,应该知道,黄河流域那时有更先进的文明,农业更发达,人口远高于未开发完全的南方,所以有大部分的历史时期,都是北方政权战胜南方政权,历史的进程有其必然性,最终结果还当是三分归晋。
-----
网友解答:
-----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三国吳蜀最后走向,有利一面依存于关羽,有害一面属于小心眼的陆逊。正经人应该想着是趁机打过江去,先灭除曹操这个首敌,共同抗曹么,又常言说曹魏最强大。两弱相欺“渔翁”得利,还救了曹操,实乃不知谁为敌友。赤壁战时的战与降之间争论,后来有了结果,北方阵营投其所好,透骗东吴,最终打赢了南面的两家。不能怪关羽不后退,战争对曹所需 ,不正常行径的是陆逊,毫无诚信的帮曹营的忙 ,实属拙劣戏法,眼界不宽 ,非正常人思维。怨不得孙权把陆逊捧得天高,他陆某还给孙权家鼓捣事情,只被推举当上丞相不到一年,反遭到批评。再者迟迟不求进展,岁数不饶人哪,对东吴孙权可以等,但刘备“大限”快到了,不统一从而三分天下终归不是好事。吴不抓紧时机,再战曹营时已处下风,当上个三分之一皇帝,孙权既不主动也不情愿,应尔等所求,你群臣等就白劳动尽义务为我改建宫殿吧,不好意思动用民间劳力呀。望着把自己推上皇位的张昭等,还边走边想起了鲁子敬的远见和战略卓识呀。西蜀没违背事先协议,从始至终是正人君子,正义一方,应得到與论支持。最终结果是吴蜀止步不前,刘备、孙权死后,机会让给其它人去设定大局,总揽大局,奠定了赢取大方向。东吴之左右摇摆,忽东忽西,延误时机,实在不是可取之经或径。
------------------
推荐阅读:
曾经红极一时的Angelababy杨颖,到底为什么“糊”成了现在这样?
上一篇:太子穿龙袍被皇帝发现会怎么样?
下一篇: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个国家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