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是什么?
修昔底德陷阱是什么?
-----
网友解答:
-----
自2012年起,国际媒体在讨论国际关系问题时,开始出现一个名为“修昔底德陷”(Thucydides's Trap)的说法,一时风靡国际媒体界、舆论界和政治界。那么,修昔底德陷阱的含义是什么呢?
修昔底德像
修昔底德(Thucydides,约公元前460-前400396年)是古希腊著名学者,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学者翻译为《战争志》),被认为是开创了西方史学、文学和政治哲学的重要传统,修昔底德本人更是被后世学者称为西方历史学的重要创立者。修昔底德是古希腊世界雅典城邦的贵族子弟,曾担任雅典将军。《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主要内容是绵亘古希腊世界二十七年,经历开战、议和、间歇多次的最重要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交战的双方是拉栖代梦人主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雅典这两大集团。拉栖代梦人(斯巴达)是希腊诸城邦中老牌的霸主,主导着重要的伯罗奔尼撒同盟。而雅典在希波战争结束后,大力发展海军,一跃成为希腊第一海上强国,同时在希腊陆上展开攻势,控制了提洛同盟,史学家称为希腊帝国。两大集团在多方面爆发了重要的冲突。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公元前404年4月,雅典在实际上沦为斯巴达的附属国,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人的彻底失败告终。
约2012年,国际媒体开始大量使用“修昔底德陷阱”,用古希腊历史上新兴的雅典帝国挑战老牌霸主斯巴达人最终惨败的史实,来形容现代国际关系中,一个新兴的强国在挑战旧霸主的固有秩序时,双方不可避免地会爆发战争。
随后,国内外有一些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和历史学家如郑永年、金灿荣、钱乘旦等人将“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比附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中国(新兴力量)和美国(老牌霸主),纷纷撰写文章讨论如何“避免”、“破解”或“超越”“修昔底德陷阱”。2014年开始,这一概念多次被国家领导人使用,引起了重大的政治反响。
实际上,历史学家指出,这种看法有几个重要的问题:第一,修昔底德本人从未提出甚至反对“两强必有一战”之类的普遍断言;第二,虽然修昔底德的著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最重要的史料,但毕竟只反映修昔底德的个人看法,并不意味着就是史实的全部;第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发生距今有2400多年,其爆发的时代背景和今天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有着天渊之别,实在不应该轻易比附。
参考文献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译
-----
网友解答:
-----
如今一谈到大国关系动不动就是修昔底德陷阱,意指世界上的霸权国与崛起国,或者世界老大与老二之间由于权力竞争导致战争不可避免
。
考虑到中美关系的现状,修昔底德陷阱也被经常用到中美关系当中。这也使得如何超越修昔底德陷阱成为中美关系的重要任务。
在有关战争的研究中,西方学者基本上是言必称“伯罗奔尼撒战争”,关于这场战争的起因,已经成为西方学者研究战争的重要历史源泉,
从中总结出的“修昔底德陷阱” 如今更是几乎家喻户晓。
这场战争的过程异常艰难,战争双方都为了获取胜利而不断拉帮结派和分而治之,海战与陆战同时展开,战争双方也各有胜负,战局的优势也是数次易手。
尽管最后斯巴达一方赢得战争,但也只能算是惨胜,这场战争之所以影响重大是因为其极大地改变了古希腊的命运。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也结束了古希腊的民主时代,整个希腊开始由盛转衰。
修昔底德在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详细论述了战争爆发的具体过程及原因。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原因,
修昔底德提出了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两种解释。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雅典的强大引发了斯巴达的恐慌,从而使战争不可避免”。
这一论述也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关系学者接受并不断演化成“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认为是崛起国与挑战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可调和而导致战争,更是被套用到其他大国关系当中,中美关系也不例外。
不过21世纪的中美两国能否与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和斯巴达进行类比有待商榷。无论是权力构成的基础还是国际关系的发展,历史都在发展,停留在一个“修昔底德陷阱”,无异于刻舟求剑,缺乏历史远见和时代感知。大家觉得中美关系会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呢?
-----
网友解答:
-----
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修昔底德所写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这本书主要记述了古希腊时代雅典和斯巴达之间展开争霸战争的故事。而修昔底德陷阱,拿到现在来说,就是当世界上出现了一个老大国家,同时又有一个老二国家的时候,老大国家怕老二的这个国家会超过自己,就会想方设法地打压处在老二地位的国家,两强最有一战,最终决出一个老大才算完。
但实际上,如果两个超级强国要真的打起来的话,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修昔底德陷阱只是基于人性中的嫉妒,就认为两强一定会发生战争或是剧烈的对抗,这点从逻辑上来说其实是说不通的。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出于嫉妒心理的情况很多,但我们很少会听说有人因为嫉妒而去杀人,至少我本人活了差不多40岁了,我就从来没有经历过因为嫉妒而杀人的事情,这种情况在社会上确实存在,但发生的概率极小,真正因为嫉妒去杀人的,通常都是一些疯子或是精神有问题的人。
日常生活中,因为嫉妒去杀人,只是一个大脑就能做出的决定,那么对于两个强国来说,要走向对抗,就不是一个大脑就能做出的决定了,而是很多人才能做出的决定,毕竟对方是强国,要去对抗一个强国,那么自己这个国家就要动员相当的人力、物力来参与这个事情,这种动员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也不是只是出于嫉妒就能达到的。
我们再回到修昔底德陷阱的来源,也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表面上来看,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是希腊世界的老大和老二,似乎两者确实是为了争夺希腊的霸权,从公元前431年开始到公元前404年,展开了长达27年的战争,但实际上在此之前,雅典和斯巴达作为希腊世界的老大和老二这种状况,已经存在了数百年了,也就是说,两强的格局在希腊世界,实际上是长期存在的,并不是说雅典和斯巴达,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两强相争的局面,而且从公元前499年到公元前449年的50年的时间里,两者甚至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波斯,还曾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对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原因,修昔底德也不认为是雅典和斯巴达为了争夺霸权,或是两者出于对对方的嫉妒而展开的战争,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当然,后来事实上整个希腊世界都受到波动,因为每个国家都有敌对的党派——民主党的领袖们设法求助于雅典人,而贵族党的领袖们设法求助于斯巴达...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希腊世界,在几乎所有的城邦里都存在着民主派和贵族派这两股势力,他们都坚持自己的主张,民主派往往会找雅典寻求帮助,而贵族派则往往会找斯巴达寻求帮助。当时民主派与贵族派的争斗,存在于希腊的所有城邦,波及到了整个希腊世界,雅典和斯巴达作为民主派和贵族派的头号国家,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争斗当中。这场战争的具体进程,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后来也不是所有的民主城邦都加入了雅典阵营,也不是所有的贵族城邦,都加入了斯巴达阵营。
进一步来说,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战争,并不是因为老大嫉妒老二,怕老二会超过自己,就拼命地打压老二,这种出于人性中的嫉妒而爆发的冲突,而是当时希腊世界的制度之争,因为希腊各城邦普遍存在两种制度的争斗,才最终引发了涉及整个希腊世界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更确切地说,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制度之间的战争。
所以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实际上是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误读,在世界历史上,因为老大嫉妒老二而爆发战争或是激烈对抗的事情,并不总是发生。
比如历史上的汉朝和罗马,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最为强大的国家,两个国家之间不仅没有嫉妒和对抗,反而还充满了欣赏和尊敬。
在罗马人的笔下,汉朝的空气和煦而香甜,人民温和而幸福,国家不喜战争,简直就是理想国。而在《后汉书》中,对于罗马则是这样说的:
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
意思就是说,发生灾难后,国王十分坦然,丝毫不怨恨,极有风度。此外在众多史籍中,罗马也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贤人治国,国家非常富足,人民幸福不已的国家。
再比如历史上的唐朝和阿拉伯帝国,都是同时存在在世界上的两强国家,虽然也曾经为了领土问题发生过一场规模不大的怛罗斯之战,但除此之外,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并没有发生激烈的对抗,反而在怛罗斯之战后,两国还互派使者,增进友谊。按照修昔底德陷阱的解释,如果当时的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要爆发一场全面战争,请问唐朝要做怎样的动员,才能打败阿拉伯帝国呢?阿拉伯帝国又要做怎样的动员,才能打败唐朝呢?这对于两个强国来说,其实都是不现实的。
说完古代,我们再来看近现代。
在近代史上,英国曾经作为世界第一强国,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大约在1895年的时候,德国超过了英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第一强国,后来德国又被美国超越,美国又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比如德国超过英国的时候,两者并没有发生激烈的对抗,相反,在一战之前,也就是1913年以前,英德关系一直都非常好,甚至是历史上关系最好的时期。而当美国超过德国后,美德之间也没有出现激烈的对抗,所以修昔底德陷阱的解释,拿到这个例子当中,并不适用。
或许你会说一战,但一战的对抗,主要是德国、奥匈帝国对抗英、法、俄三国,当时的德国和英国都不是世界上的老大,而当时世界上的老大美国,则一直置身事外,直到一战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918年才正式出兵参战。
我们一般认为,一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争霸战争,但现在的很多欧洲历史学家则认为,一战的爆发主要是由俄国与奥匈帝国的矛盾而引发的。而且在一战爆发的时候,当时的人们也不认为这是一场帝国主义的争霸战争,比如我国的北洋政府,在参加协约国的时候,就认为协约国代表的是民主,而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代表的是专制,民主是正义的,专制是邪恶的,所以我们加入民主的协约国是参加了一场正义的战争。
再拿美国来说,美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只跟西班牙之间爆发过一次美西战争,如果当时美国对抗的是无敌舰队时期的西班牙,你可以说这是一场争霸战争,但美西战争时期的西班牙早已衰落,在欧洲来说,不要说老大或老二的地位,就连老九老十也很难排上。
那么在当下来说,当我们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的经济第二大国,并且开始坐二望一的时候,就必然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跟老美之间必然有一场剧烈的冲突吗?其实这种事情并不会必然发生,因为历史本身没有规律,历史的发生,只是当时人们选择的结果而已,主要在于,人们是怎么选择的。
而且从美国的体制来说,要与我们真正发生全面的对抗,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还是我之前说的,如果只是两个人之间出于嫉妒而发生了凶杀案,那只是一个大脑就能决定的事情,但要动员一个强国去对抗另一个强国,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就拿战后美国发动的几场战争来说,比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美国民众都是支持的,但后来看到死的人多了,反战情绪就起来了,最后美国就不得不撤军了。对于美国人来说,任何一场对抗或是战争,如果死的人多了,他们就往往会选择放弃。
二战时期,刚开始的时候美国也不想加入战争,主要是因为国内的反战情绪,不要说去对抗一个老二国家,即便是日本这样一个列强中的弱国,即便是罗斯福这样的总统其实也动员不了,后来要不是日本主动进攻了美国,想必美国也是很难参战的。
再说说美国身边的古巴,其实美国是最想灭了这个国家的,当初古巴导弹危机的时候,苏联在古巴部署的核导弹,就能让美国人抓狂,可长期以来,美国主要还是通过暗杀卡斯特罗,或是出动非本国部队,如猪猡湾登陆等方式去颠覆古巴政权,并没有直接出兵,这也是因为美国怕死人。
但不是说美国怕死人就不会欺负别人,比如出兵巴拿马这样的事情,但出兵巴拿马,也是因为这是美国不怎么需要死人就能办成事,所以美国才出了兵。如果拿下古巴美国不怎么需要去死人,古巴其实早就拿下了。
所以美国这样的国家,要动员他去全面对抗一个国家,还是要剧烈地对抗甚至是发动战争,尤其是面对一个强国的时候,其实是很难动员起来的,所以修昔底德陷阱的事情,在中美之间并不会必然发生。
当然,我们这些年的经济发展了,很可能会超过美国,美国是有很多人嫉妒我们,或许你也可以说,美国大多数人会嫉妒我们,嫉妒是一回事,但要把他们动员起来跟我们对抗,又是另一回事了,毕竟在这种对抗下,双方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如果对方觉得代价太大,他们也并不必然会选择对抗。
综合来说,修昔底德陷阱其实并不必然存在,历史上任何事情的发生,也只是当时人们选择的结果,关键在于,当时的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
网友解答:
-----
修昔底德陷阱是什么?这个问题最近这两年非常热门,简而言之可以对这个概念有一个一句话的定义,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将变得不可避免。但其实这个概念远非是一个得到公认的概念,而且还是一个披着远古外衣的伪古代概念,其实被发明出来到现在才6年时间。
修昔底德陷阱的来龙去脉
修昔底德陷阱其实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格雷厄姆·阿利森在2012年发明的一个概念,其意义就如本回答引文里所说的,是关于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关系的。当然阿利森教授在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也引用了一个古希腊将军兼史学修昔底德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是雅典的崛起和对其崛起的恐惧使得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
不知道如果修昔底德知道自己讲的一个历史故事在两千多年后被归纳成了一个概念会有何感想
)
而这句话所指的历史事实则是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里所讲述的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战争。在修昔底德看来,是人的情感让战争变得无法避免,在几个战与和的转折关头,都是人类的情感把事情推向了战争一边。根据《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记载,原本在希腊地区实力最强的斯巴达面对雅典的不断崛起开始变得担忧,其内部关于是否要与雅典进行战争的争论非常激烈。而斯巴达国王阿希达慕斯始终认为不可低估雅典的实力,因此要做出战争的决定必需慎之又慎。但斯巴达重臣斯提尼拉伊达则认为为了斯巴达的荣光,必需要教训雅典。最终斯巴达人听从了斯提尼拉伊达的意见,和雅典爆发了战争,也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
(
伯罗奔尼撒战争也在2000多年后突然得到了大量关注
)
伯罗奔尼撒战争打了7年之后,雅典人在派娄斯之战中大败斯巴达。斯巴达感到无力再战,因此派特使到雅典求和,希望雅典人能够见好就收,以宽宏大量的胜利者姿态宽厚地对待斯巴达,给予斯巴达能够接受的和平条件。但好战的雅典大将克里昂则认为斯巴达人居心不良,并要求斯巴达归还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之前侵占雅典的领土,而斯巴达却感到这一条件无法接受,所以最终双方重启战事,而且打了许多年。
但虽然这个故事在西方文明圈里早就为人所熟知,但在2012年之前,从来也没有人把它归纳成“修昔底德陷阱”。甚至在被当作“修昔底德陷阱”典型案例的德国与英法俄之间进行的一战与二战期间,也没人想到这个古希腊典故,进而归纳出类似的概念。所以客观地说,“修昔底德陷阱”还只是一个最近几年出现的流行词汇而已,以后会不会有人认可它还真的很难说,因为最近这些年其实我们已经看到了无数曾经风靡一时,但很快就又销声匿迹的流行语了。
“修昔底德陷阱”的案例
在阿利森教授于2012年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之后,他所工作的哈佛大学还在2015年搞了一个相关研究,以最近500年来的世界历史为样本,提出了16个符合“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历史时期,而其中12次最终爆发了战争,其中涉及20世纪的几次具体情况如下所列,其中列在前面的国家都是守成国家,列在后面的国家都是崛起国家: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俄对日本 战争
20世纪早期:英国对美国 未战
20世纪早期:英国(俄法支持)对德国 战争
20世纪中期:苏英法对德国 战争
20世纪中期:美国对日本 战争
1940年代到1980年代:美国对苏联 未战
1990年代到现在:英法对德国 未战
所以如果单纯从次数看,似乎守成国家和崛起国家之间发生直接战争是大概率事件,因为毕竟在这16次对峙里,被定义为最终发生了战争的超过了70%。但在桃花石杂谈看来,其实这样定义是很片面的,因为它忽略了很多其它要素。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战争在人类社会中角色的转变。
(
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战争有个前提,人类还能承受战争带来的损失
)
其实在20世纪上半叶之前,战争对人类来说比现代要普通的多,也常见的多。也许是因为当时人类刚刚进入热兵器时代,一方面热兵器的出现使对峙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急剧变化,导致实力增强的一方希望通过战争改变现实的局面,所以双方爆发战争,比如奥地利与奥斯曼、中俄与日本(可能国内很多朋友不认同把中俄列成一个阵营,但当时的情况,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确实中国和俄罗斯分别扮演了守成的一方)。另外一方面,人类刚刚进入热兵器时代,武器的威力还相对较小,因此人类对战争所造成的破坏还有一定程度的承受力,所以像一战和二战时都还有人愿意打。
但仔细看一下这个列表就会发现,进入20世纪以后,六次守成国与崛起国的对峙只有3次最终形成了直接的战争,其余3次最终都以和平的方式告终。而且形成战争的三次都集中在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下半叶的两次对峙,特别是美国与苏联那种前所未有地在全球七大洲全面对抗的局面,最终也没有形成战争。
(
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宣告了人类战争的性质彻底转变
)
其实这种局面也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在20世纪后半叶,人类进入了核武器时代,而在目前的人类社会中,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承受和另外一个有核国家开战所造成的损失,所以在核恐怖平衡之下,现在的两个核大国之间爆发战争是不可想像的。除非某个核国家的核武器失去威慑力,不然两个核国家之间爆发战争,结果只能是让所有其它国家获益,两者之间不可能有胜利者。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修昔底德陷阱”更像是一个迟到的归纳,即在它被提出的时代,它已经过时了,其实有点像是“事后诸葛亮”式的小聪明。当然在另一个方面,如果把真正的战争想像成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对抗,并用这种方式去分析现代的一些国际关系形势,它也还是有点意义的,至少可以帮助一些普
通人更好地理解很多国际关系的本质。
-----
网友解答:
-----
非要在文章中引用这个名词才能显得洋气高大上?中国人几千年前就有形容这种情况的几个字:一山不容二虎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担任过国家副总理的开国将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