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岳麓书院门前的两句古诗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长沙岳麓书院门前的两句古诗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
网友解答:
-----
走进岳麓书院,远远地就看见大门两侧白底黑字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比上面宋真宗御笔题写的“岳麓书院”匾额还要引人注目。门口这副楹联却不是一开始就挂上去的。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公元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唐五代学人在山中办书院,掌教者称山长。到南宋及元,官立书院,设山长,讲学以外,总领院务。清乾隆改称院长,清末仍用旧名)。
门人请其撰题大门楹联,袁以“惟楚有材”为上联,令学生们应对。“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学生们正苦思冥想之际,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对道:“于斯为盛。”这一句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这副著名的流水对就此撰成,常有湖南人引以为傲。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认为,人们对此有误读。这副楹联的意思应该是楚国出人才,这个时代很盛,而不是这个地方很盛。
宋太宗时期,潭州(今长沙)太守朱洞沿袭旧学斋办起了书院,最先称之为岳麓山书院,后又更名为岳麓书院。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周式担任岳麓书院山长。最多学生的时候,能有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的盛况。周式兴学的事迹很快为宋真宗赵恒所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名句就出自这位皇帝,他对教育极为重视,亲自接见了周式,并封他为国子监主簿。然而周式一心办学,不愿做官,宋真宗被其精神所感动,同意他归院掌教,赐他鞍马和《九经》,并赐御题匾额——岳麓书院。
-----
网友解答:
-----
您好谢邀!长沙岳麓书院门前的两句楹联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久,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上联“惟楚有才”,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此联四言,简约有力,气势非凡。
此联大意是:楚地有人才,且在此会聚。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材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是湖湘地域的人文传统、学术思想、人才培养、文化特色以及精神象征的最鲜明、最集中的代表和写照。
湖湘文化中最有成就、最有特色之处就是在一千多年前湖湘文化史上所涌现出的一代代知识群体,包括宋代理学派、明代心学派、明清实学派、清代汉学派等。由于他们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时刻,勇于承担知识创新、社会道义的责任,充分发挥了知识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故而成就了一代代卓有历史贡献的人才。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
网友解答:
-----
此联出联末字平声,导致下联无妙句可续,所以说并非佳联。可四百多年来此院门生且以此沾沾自喜,不知是何道理(门联,焉能以典句装饰门面?)。
此门联四字句的正常写法应是
材生楚地,平平仄仄
子盛於斯。仄仄平平
(谢悟空邀)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很多人回答了,但还是有必要强调和补充一下——
岳麓书院门前的两句古诗“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名气非常之大,大致的意思从字面上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这里(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所。
可是很多人只知大概,准确理解却有很大的错误。错在哪里?错在对“惟”字理解,不是副词“惟一、唯有”,而是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我有幸参加过很多重大活动,有一些人员在介绍该对联时候也许是没有注意(也许是真不懂),以致出错。比如说,有人介绍“唯有楚国是出人才之地,特别是岳麓书院这个地方啊”,甚至还有湖湘人因此沾沾自喜。真愧杀我也!
查阅汉语辞典,作为助词的含义可以应证:
在“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语句中,正是辞典中所列的第二种情况,用在句首,无实义。
我们来看岳麓书院官方介绍还是很准确的:
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即楚材晋用的典故。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局面。
惟,语助词,没有意义。这句相当于“楚有才”,“惟”并不是简单的和“唯”对应的。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一联传播广远,岳麓书院作为千年学府,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历来受世人敬仰,甚至成为湖湘文化的标志,因此,提醒在理解特别是对外传播、向人介绍时候这一对联时一定要准确,切不可是是而非,更不能以讹传讹!
欢迎网友留言讨论!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漫漫书法路,加我不孤独!
-----
网友解答:
-----
对联是: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惟楚有才”的出处:惟楚有材,同义词有“惟楚有才”,出处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名联。这是一副典型的集句联,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传说清嘉庆年间,时任山长袁名曜出上联,贡生张中阶对下联。“惟”在这里是个语气词,“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就是说“楚国出人才,而这里的人才又最为兴盛”。
然而,既然说是“楚材”,则当然源自楚国,与楚国人才关系理应很密切。“惟楚有材”是从“虽楚有材”转化过来的,是因其意而引伸之。“虽”、“惟”虽有一字之差,在内容上实际是一致的,都说的是楚国(地)有材,是很符合历史事实和逻辑规律的,故已成定论。
“于斯为盛”的出处:泰伯篇载:“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唐虞,以尧为首领的氏族是陶唐氏,称唐尧;以舜为首领的氏族是有虞氏,称虞舜。际,有两种解法:一是中间、彼此之间、先后交接或局势形成的时候,唐虞之际意思是尧舜那个时候;二是边际,交界或靠边的地方,引申为以下、以后,唐虞之际意思是尧舜以后,本文取后者。有学者说“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应作一句读,中间不逗;于斯,介词结构,充当状语,意为到武王那个时期。
此章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孔子说:“舜有五位(能干的)大臣,因而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周武王说:‘我有十个(同心同德)造纣王反的谋士和将领(不愁战胜不了纣王而一统天下)。’”孔子接着评论说:“(古人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尧舜以后到周武王那个时期(人才)才称得上兴盛。(不过周武王说的十个人中)有一名妇人(白注:主管内务的武王夫人邑姜),实际不过九个人而已。”
-----
网友解答:
-----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
网友解答:
-----
岳麓书院大门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横批:岳麓书院
注:此联大意是:楚地有人才,且在此地会聚。上联是清代嘉庆年间任岳麓书院院长的袁名曜(岘冈)所出,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是当时书院的一位学生张中阶所对,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此联四言,简约有力,气势非凡。袁名曜(?一1833)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任岳麓书院山长。张中阶(生卒未详)岳麓书院生徒。袁任山长时之某日,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对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
网友解答:
-----
清嘉庆年间,袁名曜出任岳麓书院山长(古代称书院院长为“山长”),撰题正门对联时,袁以“惟楚有材”让学生应对。这时,贡生张中阶应声而答:“于斯为盛。”
上联典出《左传》,下联典出《论语》。名联由此而成,意为“楚地真是出人才,岳麓书院更是人才济济”。抗日战争时,对联被日机炸毁。现联是1984年据历史照片复制。
-----
网友解答:
-----
楚地人材鼎盛,岳麓书院是培养出最多才子的地方。
-----
网友解答:
-----
答:
唯楚有材,于斯为盛。
这句话出自哪里?什么意思啊?
出自《左传》;意思是楚国这个地方人材荟萃,而最兴旺的地方是这里。
-----
网友解答:
-----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湖南长沙岳麓书院门前的一幅对联,湖北武昌凤凰山麓一座木构牌楼的名句也有对联上联[12][13]。[1]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即楚材晋用的典故。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局面[2]。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