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修宋元400多年的史只用了两年,而清修明史260年的历史却用了80多年?
为什么明修宋元400多年的史只用了两年,而清修明史260年的历史却用了80多年?
-----
网友解答:
-----
新朝给前代修史是我国史学的一个传统,要么是
私人自己动
手
,要么是
官方动手
,题主所提到的《宋史》、《元史》和《明史》都是官方修史,但有一个错误,那就是《宋史》是元朝修的,《元史》才是明朝修的。
《宋史》、《元史》和《明史》各自都有问题,《宋史》和《元史》是快,《明史》是慢,快有快的问题,慢有慢的问题。
《宋史》在元朝末年才开始修订,从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开局,到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仅历时两年半。
两宋三百余年,再加上宋朝史官完备,印刷术广泛应用,留下了大量史料,元朝史官受限于时间,对史料进行裁剪、考订都有许多缺点,甚至出现一人两传、无传而说有传、一事数见等等现象,被称作繁芜杂乱。
《元史》问题与《宋史》类似,《元朝》近百年的历史,明朝只修了一年多,从洪武二年(1369年)开设史局,历两次纂修,到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完工。
《元史》基本上是把元朝官方和民间的史料搜集起来,然后复制粘贴,一年多是因为人工比较慢,《宋史》也差不多,也基本是把宋朝史料洗稿得来,原汁原味的史料。
如果说《宋史》快是因为元朝人修史比较懒(辽史和金史修的也很快),《元史》的修订就充满了政治意味,它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朱元璋宣告元朝灭亡服务。
洪武二年到洪武三年,明朝仍在与元朝残部作战。虽然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就攻破了大都,宣告元朝灭亡。但朱元璋改大都为北平不是没有原因的,此时的北方仍不平静,元朝残部仍然占据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元朝自然不甘心覆灭,也想收复失地,元明相争,朱元璋的统治并不稳固,他急于向世人宣告明朝已经取元朝而代之,他还派人前往高丽、日本、安南等属国宣示中原易主。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官方修史自然是怎么快怎么来,复制粘贴大法直接登场。
政治是一直存在的,即便是私家修史,也会因政治原因和个人感情有所倾向,这是导致史书并不是历史的一个原因,《明史》走向另一个极端也是政治原因影响。
《明史》编纂的意见从
顺治二年
(1645年)
五月就有了,这是清军入关后第二年,彼时南明仍在,修订《明史》的目的显然也是为了
宣告明朝灭亡。
不过清朝作为异族入关,又推行
剃发令,遭到的反抗远比明朝为甚,搜集史料并不容易,南下与南明交战才是清朝当务之急,
一时无暇顾及修史,修史工作
并未实际展开。
直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随着三藩之乱的基本平定,政治局面完全稳定,明朝史料也大量发掘,《明史》纂修工作才全面展开,但康熙对此并不热心,用了将近50年的时间才基本完成。
最后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刊行,《明史》终于完成了。
《明史》历时如此之久,经手之人众多,且均非庸才,这也注定了《明史》的文学水准无可挑剔,它能够被挑刺的,是史实。
史实错漏各部史书都有,所不同的是其他大多出于疏漏,《明史》则多为故意,是官方意志的体现,其中着墨最多的自然是后金建立后的史实。
为了给清朝入关寻找支撑点,清朝将明末农民起义军定义为贼寇,屠杀掳掠都是他们的锅,另一方面又极力洗白崇祯皇帝等,将明朝灭亡的过错推给起义军。
此外有关于女真族与明朝的交往历史,《明史》尽量避免,能删则删,以掩盖女真过去臣服明朝的历史。
-----
网友解答:
-----
首先,是元朝修宋辽金史,明朝修元史,清朝修明史。
1343年,元顺帝诏令编修宋、辽、金史,《宋史》、《辽史》、《金史》同时修撰,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编写工作,于1345年10月完成编写。宋朝享国319年,辽朝享国210年,金朝享国120年。
1368年,朱元璋诏令修编享国98年的元朝历史——《元史》;1369年,以宋濂、王袆为负责人,开始编写《元史》;经过188天的辛苦写作,编写工作基本完成。1370年,明朝仍以宋濂、王袆为负责人,根据收集到的元朝史料,继续负责完善《元史》的编写工作,历经143天,《元史》编写工作全部完成。
1645年,清政府设立明史馆,编修明史,顺治年间十几年没有完成编写工作。1665年,清政府重开明史馆继续编修工作,但是因为《清世祖实录》而被迫停止,直到1679年才又继续编写,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仍然没有完成编写工作。1739年,乾隆四年,《明史》终于完成定稿,历时94年。明朝享国276年,而《明史》却是历朝历代所修史书中耗时最久的,简直不可思议。
清朝修《明史》为什么会这么“浪费时间”?
一部《明史》,四代人的努力,我们到底是应该夸赞他们敬业,还是应该批评他们拖沓?
顺治跳脚说:“这事不能怪我,当时国家还没步入正轨,我哪有闲心修什么明史?”
明祖鄙视道:“放屁!你那点小心思我还不知道?”
康熙委屈说:“更不能怪我,我那时忙着给我老爸写传记呢!”
明祖嘲讽道:“呵呵!你老爸活了多久你心里没点数吗?”
雍正摇头说:“别看我,别看我!我忙着呢,给我老爸收拾烂摊子!”
明祖哼哼道:“哟呵!那要我给颁劳模奖了?”
乾隆沉吟说:“你们应该理解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认真是对你们的负责,我们不追求最好,只追求更好!”
明祖冷笑道:“那这意思,我是不是应该谢谢你?”
乾隆打开折扇摇了摇,继续说:“我爱新觉罗氏能有今天可不容易,对待你们不得不谨慎啊。”
明祖翻白眼道:“这些不用对我说,我是不会同情你们的,你们那是自找的。”
乾隆没理会明祖,“自古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
明祖则反对道:“我当年便说过,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乾隆摇摇头,“我们不信你们能说到做到,你们也不会信我们真心臣服。而且,我们干嘛要臣服?!”
明祖沉默良久,说:“说了这么多,你也没说你们为什么要花这么久时间编写明史。”
乾隆笑道:“我满洲多少人,你汉人又多少人,以我几十万满洲人驭尔数兆汉人,这是什么道理?”
明祖气结,“没有道理!”
乾隆莞尔,“你以为御人之道是什么?” 明祖说:“御人首在御心!”明祖话刚说完,心中便咯噔一下。
乾隆哈哈笑道:“这道理明祖自是知晓的,御人则御心,御心则愚人心,愚人心则愚人智,愚人智者何也?”
明祖沉声说到:“使人不知!”
乾隆换了个舒服的姿势躺下,“然也!我满洲能得天下,说好听点叫天命,说难听点是侥幸。蒙元入主中原不过百年,便要北遁漠北,我满洲自然要吸取教训。蒙人只知武力威服,岂知以文化奴役汉人精神更妙?你们明朝既然要杀袁崇焕,那我便要将他塑造成英雄,我满洲绝不会吝于对英雄的赞美!你朱家所以失鹿,正是因为你们迫害英雄,残害百姓,我们是来拯救深陷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的!如此,便可天下归心矣!哈哈哈!”
这时雍正插嘴说:“我家宝贝儿子说得对,我家宝贝儿子最能干啦!文字狱玩得比我还遛呢!”
康熙也忍不住了:“正是如此,诛人诛心。”
顺治探头探脑说到:“你可知‘剃发易服’为何剃得你汉人人头滚滚?是你明朝旧臣孙之獬的主意!你知道他怎么说的吗?陛下平定中国,万里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嘻嘻,你朱家失人心至此,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乾隆继续补充:“我曾爷爷,爷爷,老爸,他们说的都没错。亡明者,明人也!只是太平尚要粉饰,况乎历史?自当字斟句酌,让他们知道些他们该知道的,让你们成为人民的敌人便可以了!”
明祖气得几乎说不出话,只咬牙切齿道:“无耻!”
乾隆嗤笑,“怪我咯?如果你们够团结,我们哪来的机会?”
明祖黯然神伤。
-----
网友解答:
-----
稍微对前面回答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下解释说明。
一般认为,《元史》修撰草率仓促,前后仅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实际撰写时间还不到一年,就成书了。于是很多人讥讽《元史》问题多多,就是因为态度不认真。
《元史》修撰中产生的问题很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态度认真了,这些问题就一定能够避免,比方说时间拉长,给编纂者们四五年的时间,错误率就能够显著降低吗?这是另一个问题。至少从逻辑上,单纯认为是史臣们的态度问题,有点想当然。
这里需要说明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元史》的修撰会如此匆忙?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时间点是,开始降诏修撰的时间是洪武元年,宣告完成的时间是洪武三年——这两个时间点有什么特殊意义没有?
顺帝至元二十八年闰七月二十八日夜间,元顺帝带着一部分贵族和重臣逃离大都,八月初二,徐达打破大都齐化门。朱元璋改大都为北平,宣告明朝建立,此后开始安排《元史》修撰。可是,实际上一直到洪武二年八月之前,扩廓帖木儿、李思齐等人仍然占据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明军收复陕西全境,是在洪武二年八月以后。这段时间之内,元军一直试图对上都进行反扑,甚至还一度收复过上都。扩廓帖木儿、李思齐部在甘肃与徐达几次大战,顺帝的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率领辽阳行省前来支援的蒙古骑兵坐镇红罗山,与常遇春对峙。尽管顺帝洪武三年四月二十八日病死在应昌,但爱猷识理达腊继位,是为昭宗,重用扩廓帖木儿,北元政权隐然有中兴气象。《草木子》记载,朱元璋一直表示不可对北元掉以轻心,因为象征天命的传国玉玺还没有夺回,扩廓帖木儿还在,昭宗去向不明。
所以我们就可以了解,《元史》从开始修撰到完成的这两年多时间里,在当时人的感受中,明朝的统治还不能说完全稳固下来,战争远远没有结束。如果《草木子》的记载属实,朱元璋把传国玉玺是放在第一位的,说明他很在意所谓的“天命”象征。那么,我们可以回头来看《元史》修撰,因为后代修前代之史,朱元璋着急赶紧修成《元史》,意在强调明朝的正统地位——等于告诉天下士人,元朝已经翻片儿了。如此我们不妨把《元史》修撰看成是朱元璋计划中的一场正统争夺战,以修史的方式快速宣布明朝的正统性,所以不可能接受史官慢工出细活,当然只能是怎么快怎么来了。
-----
网友解答:
-----
明史,被清朝文人大量修改过,而且修改的程度,可以用毁灭来说。
满清,原来臣服于明朝统治,后来脱离明朝统治,反叛明朝。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吴三挂勾结多尔衮,放清军入关,满清开始了逐步征服中原的统治道路。
(满清入关剧照)
但满清毕竟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原地区,在广大汉人看来,一直都是异族统治。而满清统治者,对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们急需要一个可以证明,自己正统皇位的理由。
于是,史书是就成了一个很好的争辩借口。当然,也还有其他策略,比如推行剃发、任用汉臣等等。
(令汉剃发)
但所有方法中,史书的篡改,是最为狠毒,也是最为无耻的,可以让许多汉人遗忘、自己的曾经作为大明子孙的根本。
纵观历朝历代的史书编修,只有清朝的修改,是最为残酷的。
为了达到明朝统治昏庸无能、清朝统治英明贤达的目的,清朝的史官们大肆修改明朝的史料,要么就是大面积修改、当世流通的有关文献,要么就是直接焚烧这些文献,达到官府控制明史的目的。
另外,在编修史书的过程中,清朝经常大兴文字狱。而文字狱的起端,往往是因为某个文献上的字句,被统治者曲解、怀疑,最后导致这些文献的作者被迫害。
如雍正年间,一个江西的主考官,出了一个题“维民所止”,最后雍正听到后,认为“维止”两字就是雍正两字去了个头,这不是诽谤君王,清朝吗?直接把相关人员重罪处死、流放;
(雍正剧照)
还有一个翰林院的书生,写诗的时候因为有“清风不识字,何得乱翻书”一句,被认为有反清意识,直接被刑部以文字有影射清朝的意思,而处死。
接二连三的兴起文字大狱,影响了一大批文人才子,同时也影响了许多编修史书的人。一些编修史书的人,往往因为编写史书时,遇到一些只言片语的素材,便被刑部、皇帝猜忌,最后撤职、甚至死亡。如乾隆时期的大才子,纪晓岚主持参与编写明史,就惨遭文字狱牵连,但幸好有好友相助,躲过一劫。
(纪晓岚剧照)
如此一来,清朝编修明史的史官们,无疑就是一个危险职业,弄不好就要掉脑袋,最后许多文人都不太愿意来编写明史,这就直接拖累了明史的编写进度。
另外,编写明史工作量太多。为了满足满清统治者的需求,史官们需要大量修改文献凡是与明朝、清朝沾边的史书,都要重新阅读、修改,如果实在修改不了,就需要走司法程序,明令禁止流通这些文献。
民间、皇宫的书籍、文献多如牛毛,还要一一阅读、修改,做出相应政策应对。如此繁琐的任务量,是拖累明史编修进度的第二个原因。
最后,经过数年才变成的明史,彻底篡改了明朝历史,明朝成了各个皇帝昏庸无能的王朝,清朝一直都是贤明、英武的君主,这也深刻影响了后来人们的印象,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
网友解答:
-----
宋史是元朝修的,不是明代修的。元史修的时间非常短,导致元史在整个24史当中是属于质量比较低劣的。后世有很多史学家批评元史当中错误百出。正因为此,晚清又有学者修了一部新元史。此书在民国时期被大总统徐世昌认定为正史,也有一定地位。这两本史书在当代元史研究当中的地位其实并不高,很多学者更依赖于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多桑撰写的蒙古史在史学界的地位更高一些。
但明史的编修时间确实过于长了。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满清特殊的身份。满清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利用修正史彰显自身政权合法性的时候有很多困难。在编修的时候应对这些困难是导致时间拖长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包括努尔哈赤在历史上曾经臣服于明朝,明史中对此避而不谈。同时又要突出明代中后期统治黑暗,显示其已不配坐拥天下,从而为清朝取而代之奠定道德基础。对于南明时期的一些抵抗力量比如郑成功,也有一定程度上的丑化。同时,满清政府从技术上对明史有很高要求,希望将其打造成为官修正史范本,以此体现满清政府在文化上的成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拖长了时间。
总的来看,明史从技术规范上确实是官修正史当中比较好的一部,但是由于政府意识过于明显,近现代的历史学家对于明史的评价并不高。
-----
网友解答:
-----
常识性错误有人说了我就不重复了,说下我的观点:编史其实就是收集各种材料合编,分析矛盾材料取更为可信的采纳。这其实不算难,满清是冲着灭华夏之种的目的来的,所以明就必须是腐朽的天怒人怨的王朝,可惜光自己说没人信啊,南明抵抗四十年,反清复明百年不断,怎么办,焚书坑儒名声不好,永乐编了个永乐大典,这名声好啊,编个四库全书烧了个七七八八,弄个文字狱让你不敢写,然后再修史对你肆意凌辱,光编主线剧情太假,还要丰富支线,把编的和真的天衣无缝的融合,这可是技术活,花的时间长自然可以理解
-----
网友解答:
-----
这说明明史被篡改严重
-----
网友解答:
-----
乾隆连自己祖辈野猪皮、皇太极、顺治以及他爹雍正帝的实录都能多次校订编修,《明史》当然也就存在删减篡改的痕迹了。例如留存至今的《清太宗实录》是乾隆四年由鄂尔泰张廷玉校订而成的,(原先顺治、康熙两朝篆修《清太宗实录》正本早已无存)与保存在北京图书馆的《清太宗实录稿本》(顺治九年编写的《清太宗实录》初稿本)就有诸多出入变动。还有清初顺治朝擅改国史案也佐证了清修历史的不严谨和随意性。
-----
网友解答:
-----
明修《元史》实际花费一年半时间,元修《宋史》花了两年半时间,而清修《明史》却花了六十年,差别确实挺大的。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最根本因素还是由当朝统治阶层对前朝的态度决定的。
修史是个浩大的工程
我国历史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乃后世官修正史的模版,是太史公司马迁花了十四年时间才完成的。然而《史记》才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文字,放到当下的网文小说里面字数算是非常少的了。但是里面包括本纪、列传、年表以及书(包含天文、历法、礼制、典乐、水利、财政等多方面内容),涉及大量的历史资料,首先得有这么多保存完好的资料,然后又要花时间多方考证辨别真伪谬误,工作量不是一般地大。
由此可见,在古代个人修史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朝廷牵头,史官们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这也是为什么陈寿的《三国志》要精简的原因,舍弃了经济、地理、礼制等方面大量琐碎的内容。
即便如此,官修史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人主持修的《新唐书》是在《旧唐书》的基础上修的,但也前后花了17年之久。而且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口、经济总量也会不断提高,里面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也会一个朝代比一个朝代多,尤其是明朝、宋朝、唐朝这样时间较久的朝代。
《旧唐书》实际也修了六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历史评价较《新唐书》更冗繁,这说明修的时间长短确实也直接影响了史书的质量。《宋史》、《元史》、《明史》所用的时间出现这么大的差异,肯定也会影响,所以当朝统治阶层对前朝的态度很关键,直接决定了前朝正史的质量与时间。
元对宋态度
如上图所示,南宋将绝大部分军事力量都压在了川陕荆襄江海要塞防御体系上。这条防线被蒙古大军突破,剩下的地盘不战而溃,很多地方都是望风而降。
而元军方面统治者早已经从成吉思汗转换为崇拜汉文化的忽必烈,再加上此前丘处机的“龙马相会”劝谏成吉思汗减少杀戮,耶律楚材从中斡旋保存汉人,所以元军灭宋策略不再是西征欧亚那样不断屠城,变得较为温和许多。
以上两方面因素导致除了长江流域以外的地方,受到战火波及较少,很多南宋的历史资料得以完好保存下来。另外一方面,金人实际比蒙古人还更崇拜汉文化,对待修史更加重视,所以也保存了大量北宋时期的历史资料。所以实际元朝是得到了两宋第一手完整的资料,是有资本修成史无前例的史学巨著。
然而并没有!
元修《宋史》花了两年半时间,质量实在堪忧。《宋史》里面内容确实丰富,堪称内容最庞大的史书,但是修订的时候却极其不认真,比《旧唐书》更加冗繁。很多地方说有传但其实无传,有的人多个传,很多人该有传的没传,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缺漏,内容编排也十分混乱。
原来元朝的统治者虽然口口声声自称继承华夏正统,但是自我身份认同本质上还是蒙古帝国,并且从骨子里歧视汉人,将南宋的汉人列为第四等人。这样的态度,怎么可能会认真对待修宋朝正史的事情呢?
而且《宋史》是公元1343年年开始修的,正值元末,时间也不够,只能仓促了事。另外一方面主持修史的丞相脱脱和阿鲁图也不是汉人,对汉人文化、历史的认知存在很大欠缺,这也反映出元朝统治阶层对官修《宋史》的态度实在是不重视。
明对元态度
明朝修《元史》其实是在明初洪武年间修成的,而明灭元都也只花了一年多时间,破坏其实不大,所以保存下来的历史资料其实是很丰富的。如果明初的史官有足够的时间,认真编排,肯定也修出高质量的官史。
然而也没有!
《元史》跟《宋史》一样也存在编排混乱的问题,而且还出现了随抄随用墓志、家传等未经考据的资料,导致书中出现更多谬误。光光蒙古贵族与大臣的名字,就不少错误,经常出现一人多名、不同名的现象,十分不严谨。
明太祖朱元璋也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继承元朝正统的,但对待《元史》的态度却如此之差,可见他是有多恨元朝统治阶层。正因为是元对宋的歧视,将汉人压迫近百年,所以怨恨才如此之深。明初的统治者屡屡北征蒙古,也是仇视的体现之一。这样的环境之下,不要说朱元璋了,连史官可能都不怎么想认真修史。
当然了这里也存在一些客观因素,因为距离元朝灭亡的时间短,也有很多资料没来得及收集;加上朱元璋给的任务时间紧迫,史官们也没办法修出高质量的史书出来,所以也不能全怪史官,主要还是朱元璋的问题,仇恨元人才是最主要的。
清对明态度
元对宋是属于强者征服弱者的类型,明对元是正统血脉推翻仇人的类型,所以自然不可能认真对待前朝的修史。不过清之于明,可是臣属推翻主子的类型,不认真对待可就很难维持统治了。
清朝前身后金的统治者,原本就是明朝的臣子,在取代明朝之后,统治阶层就必须考虑如何安抚汉人的问题,比如让他们承认自己的正统性。为了做足样子,康熙甚至还夸张到在朱元璋陵墓前下跪了。其意为尊其为祖宗,来向天下人表示自己是合法继承明朝的统治的。
而修史自然也是被他们利用的一个手段之一,所以必须要重视起来。不仅修史时间长,保障了很高的质量,而且里面也有很多刻意美化明朝统治者的内容。比如说对一月天子朱常洛与嘉靖帝的评价就很高,与实际情况十分不符。
对明朝历史肯定多于否定,赞美多于贬低,这对安抚与拉拢汉人很有效。
而且修史的时候,史官团队不仅有张廷玉这类站在统治阶层的汉人史官,也有黄宗羲的学生万斯同、儿子黄百家,顾炎武的外甥徐元文这类代表明朝遗老遗少意志的学者,可以说是偏向明朝的汉人是史官团队中的绝对中坚力量,是保障《明史》质量与客观性的最大保障。
另外清初不稳定,这些学者招募进史官团队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还有三藩之乱,确实也极大地影响了《明史》的成书时间。此外康熙、乾隆还不断干预修史细节,也说明两拨史官在修史过程中的明争暗斗是非常激烈的,也会拖进度。
好在最终的成品《明史》还是比较好地问世了,成为仅次于《史记》的历代评价最高的官修史书。
也正因为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明史》比《宋史》、《元史》修史时间长,质量也要高出好几倍,而这背后又是当朝统治阶层对待前朝的态度决定的。
我是东海寻人,喜欢这篇文章的小伙伴,记得关注、点赞、收藏、分享、评论哦!
-----
网友解答:
-----
这看似是一个问题,其实是四个问题
1、明朝干活效率为什么那么高
2、明朝修史为什么那么敷衍
3、清朝干活为什么那么严谨
4、清朝为什么修明史修了80年,篡改了多少历史?添油加醋了多少东西?
笔者既非清粉,也非明粉,没有办法帮你们任何一方说好话,就实事求是地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宋史》不是明朝修的,中国历朝历代没有隔代修史的习惯,而新王朝给前朝修史,也是证明这个王朝正统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宋史》是元朝修的,确实用了两年,不过这两年里,元朝不仅修了宋史,《辽史》、《金史》也捎带手完成了。
从公元872年耶律阿保机诞生到1279年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407年的历史用两年完成,可以见得宋、辽、金三朝史书修的有多敷衍。
而且元朝开始修史的时候是1343到1345年,这两年内黄河决了三次口,前一年大都、江浙又连连受灾。此时韩山童和刘福通虽然还没有挖出那座一只眼的石人。但是元朝的天下已经乱了,起义军遍布全国。这种火烧眉毛的情况下元朝蛮子还能想起来修史,已经是谢天谢地了。至于内容,一句话:当笑话看乐呵乐呵就得了。
至于明朝修《元史》,修了50年!这才是中原王朝该有的态度,从成吉思汗开始到元顺帝,两百年不到的历史修50年,明朝近300年的历史修个80年很正常。
修国史对于我们这个从5000年前一路走来的民族来说是非常严谨重要的一件事。修个六七十年很正常。《清史》到现在不也还只有《清史稿》吗。
-----
网友解答:
-----
清朝的文字狱杀了多少人,知道吗?数十万的识字人!难怪清朝一步步落后欧洲吧?!
光光为了编修《明史》,先大度让"百花齐放"……然后杀"百花"!光编明史的浙江湖州读书人被杀得鸡犬不留!
------------------
推荐阅读:
指鹿为马的赵高,明明已完全掌握朝廷,为何还能被子婴轻松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