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繁荣的经济,为什么没能转化为强大的军事力量?
两宋繁荣的经济,为什么没能转化为强大的军事力量?
-----
网友解答:
-----
宋朝,由于结束唐后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政局稳定,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同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兼容的对外政策,农业、手工业及城市商业相对发达, 经济高度繁荣,其综合国力,领跑当时的世界。但是,宋朝的军事力量却相对薄弱。面对北方辽、夏、金以及后来的大元,宋朝由抵抗到僵持,再到败退,直到毁灭,军事力量与经济实力不可比,最后两者皆空,江山易主。
那么,宋朝繁荣的经济,为什么没能转化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呢?
(宋太祖赵匡胤)
首先,这与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一开始制订的国策有关。赵匡胤是靠“杯酒释兵权”,即“陈桥兵变”上位的。宋朝建立后,他担心自己的“黄袍加身”历史事件重演,采取文武制衡,重文轻武的做法,不仅限制武将的权限,而且武将轮番调换,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这项政策到了后来,更加走偏,军队的主力是禁卫军,而禁卫军是由皇帝亲自统帅。皇帝忙于政务,抽不出精力,军队失去了自主发挥的能力。军队的手脚被捆绑住了,何来军事力量,何来战斗力?经济繁荣了,又有什么用?要知道,军队不仅靠养,更要靠练。
其次,军队建制和武器极为落后。宋朝军队的种类比较单一。主要军力就是禁卫军,其他的地方军都成小规模。禁卫军以保护皇室为主,对统领地方军,失之偏颇,无暇顾及虎视眈眈的北方强敌。另外,面对北方强大的骑兵部队,宋朝虽然手工业相当发达,但军事技术却很落后。国家没有将手工业技术转化成军事技术的政策,也不重视。那时中原已经发明了火药,但是朝廷限制火药的使用,军队掌握不了火药武器,除了计谋和大规模地围歼,就没有正面战胜强敌的把握。宋朝也曾组织骑兵,但有钱不使力,战马缺失,南方士兵不擅骑术,无法与北方的骑兵抗衡。所以连吃败战,那是常有的事。
(北宋北伐战争)
最后,“澶渊之盟”让宋朝放松了对于北方的警惕性。北宋统一中原及以南的领土后,极想一举统一北方。北伐战争一打就是二十五年,非但没有进展,反而让辽国不断侵蚀大宋的领土。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劝导下前往督战,但他哪里抽得出强有力的军队,他本人也失去了誓死抗争的节气,主张议和。同年11月,宋辽双方在澶渊(今河南濮阳)会盟,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虽然有其正面意义,双方礼尚往来,相安无事,之后百余年时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但是,一纸盟约却让大宋放松了对北方的警惕。从此以后,宋朝统一北方的意志渐渐消沉。宋朝没有汉武帝式雄才大略的皇帝,又如何能统一北方?统一不了北方,却歌舞升平,更不知道北方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辽国尚存,金国崛起。等到金国军队大兵压境时,北宋的军事抵抗力量不堪一击。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北宋被金国灭亡。残余政权逃至南方,为南宋。而此时,以蒙古族为基础的大元崛起,它消灭了辽、西夏、金之后,挥师南下。南宋一盘散沙,又是不堪一击,很快就灭亡了。
史实说明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强国必先强军。
-----
网友解答:
-----
不是不能转化,根本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意转化或者不敢转化。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因为作为武将掌权之后直接黄袍加身而取得帝位,自然而然,他不可能不防其他武将一家独大,所以,为了不让自己及后代步后周后尘,宋朝立国的理念就是重文轻武或者重文抑武,武将有军事指挥权缺没有调动权,每次打仗都是临时委派武将,和平时训练的武将不是同一个人,因此,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打仗效率和效果锐减!
因此,重文抑武的立国理念决定了不可能把繁荣的经济转化为强大的军事力量!
-----
网友解答:
-----
都是统治阶级原因,有因必有果。赵匡胤取得政权后,为了稳固江山。让自己的子孙世代坐天下。他吸取前代唐朝的经验重文轻武。文官当政。所以才会有宋朝各种文化,经济的极为繁荣。可谓盛极一时,中国历史上也绝无仅有。才会在文官主持下进行制度改革。
重文轻武的第二个结果就是军事上极度颓废,和文化繁荣形成极大的反差。即使一些少数民族也经常可以欺负宋朝。几百年边疆战事从未停过。
这就是原因。
-----
网友解答:
-----
对于宋朝,我的记忆里被两部评书《杨家将》《说岳全传》占据着。《杨家将》中的七郎八虎,穆桂英挂帅,岳飞的精忠报国等。当年认为宋朝还是很是很牛的,宋朝的军队能打能拼是一支战风过硬的队伍,其实呢?宋朝的军事力量是很薄弱的,为什么呢,因为宋朝在建国之初就定下基调,不能让军人过于过强,陈桥兵变,太祖黄袍加身,成为一代帝王,为了杜绝以后其他人的黄袍加身,太祖对自己的军队一系列的改革,使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
一,太祖改革军事。
赵匡胤起兵前任后周的殿前都点检,掌控殿前司。只要掌握首都的待卫司与殿前司就可以黄袍加身了。太祖永久改变禁军制度,把两司拆分成三衙,分解权力,把三衙将领故意弄成互相挚肘现象,谁来领导三衙呢,
枢密院,
三衙有管理权,枢密院有调兵权。枢密院基本上由文官担任,就是一些没有实际战场经验的文人骚客,凭着古书兵法,随着指挥部队。太祖又推行
更戍制。
三年一换防,整个军队都长期搬家状态。太祖成功的消灭了藩镇拥军自重现象,但也把军队的战斗力直接消弱。
二,军队打仗靠天子阵法。
以前听《杨家将》穆桂英摆下了什么天门阵法,与辽国两国打仗全是奇门遁阵。今日读史,才知道真有阵法是宋太宗赵光义弄得
平戎万全阵。
就是全军部署按照阵法来,一点不能变,因为皇帝是军事天才,他制定的阵法那是百战百胜的宝贝,与敌国作战时,先摆好阵势,就等对方来,可是敌国都是骑兵,经常不按套路出牌,宋朝军队就傻乎乎的等着。唉!这样的军队怎么能够取胜,战场瞬息万变,只能根据战场形势来制定有利措施,一出场就是这样的阵法,连敌人都感觉没劲。但是谁也敢动,
违诏之罪那是要杀头的。
三,小富既安的思想贯彻整个南北两宋。
明明在军事有利的情况下与辽国签订檀渊之盟。由上到下根本没有进取心,皇帝脑子里想的是蹴鞠、奇石、诗词艺术。兵士想的混日子。这样的部队何谈战斗力。岳飞带领着岳家军北上抗金,连连大捷。宋高宗听说后,心里并不高兴。害怕岳飞拥兵自重。想尽一切办法来削弱岳飞的兵权。人说秦桧害死岳飞,其实是秦桧揣摩宋高宗的心思才去做的。宋高宗害死岳飞吗?不是,是因为宋朝从开始就对军人防范。北宋名将狄青刚入枢密院。那举报信像雪片飞来,说不合祖制。岳飞的岳家军在战场上只要竖起来旗帜来,敌人就会逃跑。岳家军声望越高,岳飞的死期将越快。宋朝执政者们总结的经验是:
一直无法控制的军队比一直无能军队更糟糕。
两宋的经济真的繁荣吗?
一说宋朝大家都会想《清明上河图》里的繁华,很多人愿意穿越去。宋朝社会真的丰亨豫大,说实话在首都开封还真是昌盛,那可是世界最繁华的都市,一到晚上万街千巷,无数的酒店灯火通明,而陪酒的女人站在门口等待酒客召唤,真是个挥金如土,纸醉金迷的城市生活。这一切都只是上层官僚势力的享受。而下层老百姓呢,被官吏压迫的有田无耕,害怕交税,庞大军费严重拖累宋朝。而皇帝在忙什么呢,花石纲,太湖石,瘦金体,夜宴百官。如果政和人通,何来宋江方腊等的叛乱。佞臣横行,腐败入骨。宋朝的经济繁荣不过是浮云罢了。
我们无法去近距离的了解历史,宋朝的军事的确很烂,但我们留下杨家将的满门忠义,岳飞将军的精忠报国,无论时代怎么再变,这些历史永远不会变,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局限性,后人们可以明白事物的变化,假惹你要是一个真正的宋朝人也会迷惑其中的,当时的正确不代表以后的正确,这就是历史,越读越让人着迷。我们怀念宋朝,还有那可以与唐诗媲美宋词,使中国文化煜煜生辉。宋朝的雄风锐气我们可以在宋词品读!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参考书目《国家人文历史》
-----
网友解答:
-----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比较繁荣的朝代,这是宋朝统治者从立朝开始制定文治天下的必然结果。宋朝的中央集权比以往的朝代更进了一步,对军队的控制,对武官的控制,有效的结束了五代十国后朝代频繁更迭的局面。同时宋朝统治者实行了休民养息,农业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经济繁荣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宋朝外患不断,在与辽、西夏、金、元等势力的斗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并一度造成外族入侵,疆域委琐,直至最后亡国。按道理说宋朝是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社会文明也十分先进,不应该败给人口少又不开化的外夷。
宋朝最遭人诟病的是军事的羸弱,不仅未能像汉唐一样在草原上大展雄风,而且连本属于汉地的幽云十六州都未收回,北宋时和契丹签订“澶渊之盟”,最后被金国所灭;南宋则更加屈辱,先是向金称臣,后被蒙古所灭。所以,宋朝历来被认为是积贫积弱的一个朝代,丧权辱国的一个朝代,因而也被人认为是令人感到屈辱的一个朝代。
从表面现象来看确实如此。但如果深入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则会发现宋朝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维持三百二十年,已经是奇迹了,宋朝的军队并非是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至少其行为是情有可原的。在探讨宋朝亡国的历史问题时,有的说法认为是政权腐朽,有的说法认为敌对者有强大的铁骑,铁骑具有当时最强大的战斗力。事实这这两点都不足以解释宋朝积弱与灭亡的根源。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重文轻武。尽管宋朝经济繁荣,但是不注重军事的发展,尽管宋朝战事不断,但是宋朝的军事发展在宋朝的社会生活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重文轻武的宋朝
从宋朝立国开始,限制武官,防范武臣是宋朝的重要特点,宋朝官吏中武臣从属于文臣,宋朝重视文科的选拔,而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几乎是零,在宋朝文武兼备的武臣很少,宋朝对文武兼备的人才多猜疑,能够得到信任赏识的往往是那些有勇无谋的勇夫。宋朝统治着重文轻武对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习文之风日盛,而尚武之风日衰。尽管宋朝经济繁荣,由于重文轻武的社会影响,致使经济实力和文明成果难以向军事方面转化。从装备,到战法比前朝没有根本的改变,甚至在总体战斗力上还出现了倒退。造成了宋朝经济实力与其军事实力严重失衡,甚至出现了‘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卞州’的不和谐局面。
假如历史能够改变,宋朝能够以其他方式制约朝代更替,而不是重文轻武,局面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宋朝能够将经济实力与社会的文明成果积极的向军事实力转变,那么从装备来说未必不能有长足的进展,在宋朝时期火药已经产生,但是在用于军事方面的火器发展迟缓,假如宋朝重视军备,社会先进的技术成果不是没有可能向军事转变,外夷的铁骑未必就一定要占上风。假如宋朝重视军事人才的选拔,重视武臣的素质,重视战略战术的研究,未必就不能发现外夷地广人稀的短处,未必就不能利用敌人兵力不足,战线漫长的弱点,从敌人的后勤保障上制约敌人的铁骑锋芒。
拿南宋来说,尽管金的势力直达长江北岸,但是金的后方是不稳定的,中原地区以汉民为主体,反抗暴乱不断。如果宋朝统治者联系敌后义勇,组织敌后武装,并派出轻骑直趋敌人后方,那么多的金兵沉在中原和长江以北,那么长城以北,直到黄龙府还能有多少金兵?
客观原因
一、宋朝的立国在军事上先天不足。宋朝立国时,北方的契丹已经先立国几十年,它在后晋的石敬塘手里抢去了幽云十六州,使得中原的北大门洞开;同时产马地在北宋建立之前即被西夏和辽国占有,所以北宋一直少马,难以和北方的少数民族骑兵对抗。所以宋朝的立国是相当捉襟见肘的。
二、宋朝碰到了多个空前强大的敌人。首先,从数量上来说,宋朝碰到的对手是最多的。(对手是指有较大实力能征服别的蛮族而且向中原王朝进攻的蛮族,如果中原王朝只需要少数的军队就能镇压,就算不上对手,如汉朝时候的羌族,宋朝时候的交趾;如果从不进攻中原王朝,如唐朝时的回纥,在唐朝衰微的时候也没有进攻过唐朝,宋朝时候的大理国,也就算不上对手,)两汉的对手就只有匈奴一个,唐朝的对手也就突厥,明朝时候的对手是蒙古和满族,而宋朝时候的对手多达四个: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其次 明朝在明成祖时曾大败蒙古,史称“疆域远迈汉唐”。但深入分析就会知道,明朝时候的蒙古早已雄风不再,因为他们已经经过几十年的中原生活,被彻底腐化掉了,同时内部纷争不已,所以并不强大。而“土木之变”则纯粹是皇帝荒唐、宦官误国的结果,而并不是蒙古有多么了不起的强大。
而到宋朝立国时,面对的敌人已经远非匈奴、突厥、明朝时的蒙古可比。如果说,匈奴、突厥、明朝时的蒙古是一些强悍的强盗的话,而宋朝面对的敌人就是一个强大而富有侵略性且处在上升时期的武装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宋朝像汉唐击败匈奴、突厥一样击败契丹、西夏、女真、蒙古,已经是不现实的问题了。后人对这一点反倒糊涂,而当时的政治家对这一点则是心知肚明的。宋太宗时期曾两次发动对辽国的战争,都遭到臣下的反对,赵普和李肪甚至在宋军节节胜利的时候上书反对北伐,批评宋太宗是“乐祸求功”。而宋太宗在经过两次较量之后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采取了防御的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宋朝立国的先天不足,宋朝也只能采取防御为主的策略,它已经不具备那种以进攻立国的条件了。即使这个时候仍然是唐太宗在位,恐怕也只能如此了,况且唐太宗时曾率大军进攻高丽也大败而归,他对高丽也无可奈何。
平心而论,宋朝的防御政策还是相当成功的。至少不是很多人所说的那样--一触即溃。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宋朝的军制没有弱点,因为宋朝的国策是防御型的,所以进攻能力不强,但防御能力还是很强的。
宋朝的历次战役
宋太祖时期宋辽有过一些小规模的战役,宋军基本上取得了胜利;太宗时期曾对辽发动过两次大规模战役,旨在夺回幽云十六州,都先胜后败,但辽国侵入宋境也马上失败,后人认为当时如果是宋太祖在位的话,肯定会取得胜利,这种说法有道理,因为毕竟宋太宗不是军事天才,但也不能乐观地认为宋太祖能把辽国灭了,宋辽之间基本上实力平衡,要彻底打破这种平衡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后人相当看好的汉武帝、唐太宗在位的话,也肯定是无可奈何的,因为战争是靠实力说话,而不是一相情愿的;其后的“澶渊之盟”,与宋真宗的厌战有关,如果当时有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很可能可以大败辽国,甚至乘机夺回幽云十六州,但从结果来说,也是可以的,毕竟保持了宋辽百余年的和平,赐点财物给它也无关紧要,并且在外贸中都赚了回来的。后人之所以认为“澶渊之盟”是一个耻辱,是因为汉唐虽然也与蛮族签定过城下之盟,但最后都报了仇的,洗刷了耻辱的。但后人没有认识到的是,与一群实力不能与中原王朝相提并论的蛮夷签定城下之盟当然是耻辱,但与一个相当强大的国家签定城下之盟则应该是很正常的了,就像今天和美国签定一个协议,只要协议的内容没有损害国家利益,就是可以接受的,而不是什么耻辱。其后与西夏有过多年的战争,互有胜负。宋辽、宋夏战争体现了宋朝的进攻能力不行,但防御能力是很强大的,因为西夏也并不能真正侵入到宋境。
靖康耻给中原王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其后的宋金战争刚开始宋朝方面很狼狈,但后来慢慢转入了反攻,后面宋朝甚至略占上风,但赵构葬送了这一大好的反攻时机,保持了宋金之间的平衡。这里虽然确实耻辱,但也应该注意到,此时经历了元佑更化、绍圣新政、宋徽宗乱政等折腾,宋朝正处于衰落的时候,一个朝代衰落的时候碰到比契丹更凶狠的敌人,灭亡也是自然的事情,而后面南宋能够重建,转入反攻,实现中兴,也是个奇迹。可以设想,如果汉朝元帝或者成帝时期碰上女真一样强大的敌人,可能连半壁江山都保不住,而唐朝即使在极盛时期遭遇安史之乱之后也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了,而如果安史之乱以后再遇到女真一样强大的敌人,中国也可能早就灭亡了。所以,一个朝代衰落的时候遇到如此强大的敌人而能立足,虽然屈辱但仍值得肯定。况且宋金战争中各路军民拼死抵抗,很少有投降的,更没有所谓望风而降,其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史所罕见
-----
网友解答:
-----
两宋繁荣的经济,为什么没有转化为的军事力量。
宋朝也是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代,封建王朝经济繁荣的时代还有汉,唐,但是相比汉和唐德 军事实力,宋却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为什么繁荣的经济,没有给宋朝的军事力量提供助力呢。
这要追溯到宋朝的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夺取后唐政权,建立宋朝的一大优势是手握重兵,而登基后,为了杜绝隐患,让自己的子孙坐稳皇帝宝座,“杯酒释兵权”的上演,收回了武将手中的兵权,权力收归中央,统
帅没有调兵权,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为了牵制武将,重用文人,不杀士大夫,统治者的重武轻文,军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其次,宋朝的统治者维稳的政治理念,畏战的软弱外交,花钱可以解决的就会用钱砸,而宋朝的冗员,冗费颇多,财政并不宽裕。
安抚战时俘虏,灾年募兵,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从军的人数,提高了军费支出,另一方面这些人的军事素质堪忧。
长年的累计,士兵大增,战力却削弱,军费的支出激增。
国家行政机构的大肆公款吃喝,也给财政造成一定的压力。
而宋的经济繁荣,并不是说宋朝的老百姓和国家富裕,而是由于整个宋时期的重文轻武,
为了牵制武将,也为了提高士大夫的地位,宋朝的士大夫阶层人数大幅度提升,这部分人和商人才是宋朝富裕的人,老百姓的生活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善
,宋朝的富,富在了士大夫和商人阶层
。
国家的财政吃紧,军事力量的削弱,统治者的维稳,重武轻文的政治理念,注定宋的军事力量依然薄弱。
-----
网友解答:
-----
宋代的军事实力一直被人们广为诟病,说起汉朝和唐朝,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甚至以强唐弱宋来彰显对宋朝的不屑。
宋朝有多窝囊,北宋开国的时候就没打过辽国,最终不得不签订檀渊之盟以“兄弟之国”相称,虽然后人都以宋朝和辽国签订城下之盟而感到耻辱,却没有想到这竟然是宋朝的高光时刻。
如果说辽国的强大实力让宋朝汗颜,接下来面对西夏的战争更是让宋朝丢尽了颜面,当然,这也能够接受,等到金国崛起的时候,赵构建立的南宋政权实在是丢人丢到了家,不但被金国追着打,还以“君臣关系”尊金主为君。
可以说,任何一个大一统中原王朝都没有宋代这么窝囊(宋朝是否为大一统王朝有争议)。
这是大多数人的固有印象,我想很难改变,我如果说宋朝军事实力其实也还算可以,估计很多人都得喷我。
但是我还是要说,宋朝的军事实力在封建王朝中还算可以,至少可以说唐朝之后,汉人唯二的能够抵挡住游牧民族的政权,下一个能够抵得住游牧民族冲击的就是明朝了。
也就是说,从唐朝之后,随着游牧政权的冲击,传统中原农耕政权根本难以抵挡,宋朝能够立国几百年实在是不容易。
从横向空间来说,宋朝在军事实力上可能不如辽、金、西夏、蒙元这些游牧政权,但是从纵向时间来看,唐朝之后,能够抵挡住北方游牧民族冲击的,宋代是第一个政权。
唐朝中后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其中以契丹人最为强大,耶律阿保机担任契丹可汗后接受一定程度的汉化,建立大契丹国,史称辽太祖。
在耶律阿保机的率领下,契丹人不断掠夺中原的人口,等到耶律德光即位后,彻底统一契丹,并且开始准备南下,在五代十国的第二个朝代,后唐节度使石敬瑭以比耶律德光大一岁的年龄称儿子,并且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让契丹出兵攻打后唐。
在契丹的支持下,石敬瑭成功取代后唐建立后晋,后世称其为儿皇帝,等到石敬瑭的儿子想要改变这种中原王朝向北方蛮族称臣的局面时,遭到了契丹的疯狂进攻,公元947年正月十日,契丹军队攻克后晋都城开封,并且占领大部分中原地区,耶律洪光本打算趁势直接统治中原,但是由于契丹缺乏对中原汉族的统治方式,遭到中原汉人的激烈反抗,我估计当时耶律德光身体不好,上了一点火,在引领契丹撤退的途中病逝,接着契丹连续出了几个昏主,才得以保全中原。
可以看出,中原王朝能够在契丹铁骑下保全,还是有很大的幸运成分的,一方面是契丹缺乏统治经验,一方面是耶律德光身体不行,要是辽朝连续出几个雄主,估计也熬不到赵匡胤了。
在五代十国被北方游牧民族吊打的时候,宋代能够崛起,承担起农耕政权抵抗游牧政权的重任,还是很不容易的。
在赵光义时期,还曾两次指挥宋军北伐,虽然是以惨败收场,但是相距真正的大一统王朝,也只差那么一丢丢,这也是很难能可贵的。
宋朝能够摆脱五代以来应对游牧民族乏术的颓势,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采取统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的军制,另一方面正是将经济优势转化为军事实力,采取了最为烧钱的募兵制。
当然,宋代的军制和兵制一直被广泛吐槽,首先来说宋代军制,很多人认为枢密院调兵,三司统军本身就复杂,不利用调兵遣将,而兵将之间也没有情感。
其实,这是有原因的,五代以来中原王朝式微,主要原因不是汉人不能打,而是军阀割据太厉害,善于内斗而不善于团结,所以才分裂成一大堆的政权,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只能改变这种武人专政的局面,通过复杂的军制,剥离武人对军队的控制。
再来说,宋代的兵制,宋代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全军募兵制的朝代,中国大多数朝代都是府兵制,士兵有兵籍,然后分给田地让士兵来耕种,意为“寓兵于农”,这种做法优点是省钱,缺点就是士兵世世代代都是士兵,往往前几代的兵能打,后几代的兵战斗力直线下滑。
相对来说,募兵制全是招募的兵,既然是招募,必然要选择身强体壮的,相当于职业雇佣兵,这种职业雇佣兵的好处就是,打仗之前雇佣,全是强壮的士兵,不像府兵制后期那么差劲。
当然,能够选择募兵制的朝代,大多是本着军事强国的方向去的,缺点就是烧钱,如果朝廷没有钱,分分钟就打不下去了。
再简单点来说,府兵制就是让士兵发生战争的时候去打仗,没有战争的时候去种地,募兵制是不管有没有战争,都要操练,谁强谁弱,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宋代的军制和兵制,决定是宋代军事实力的强悍,也正因为如此,至少在北宋时期,宋军还是挺能打的。
只不过宋代生不逢时,遭遇了北方游牧民族最强大的时代!
这就不得不说骑兵对步兵的压制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骑兵逐渐成为独立兵种,承担侦查和袭扰的任务,在汉朝时期成为不可或缺的兵种,到唐朝时期彻底成为冷兵器时代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马匹驾驭能力的增强,对骑兵战术运用的成熟,到唐朝之后,骑兵形成对步兵的完全压制,在铁的产量大幅度增加后,金国曾将重型铁甲披在马和骑兵的身上,就像一个小型坦克一样冲击中原步兵,简直如同屠杀,都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我看出了女真士兵能征善战,主要原因还是这种重装骑兵的战斗实在强悍。
两宋虽然经济发达,但是由于建国后,未能收复产马的幽云十六州,后来西夏崛起,更是让宋朝丧失河西走廊,彻底无马。
当时宋军虽然号称百万,但是却没有多少战马,相比之下,西夏人口不多,但是巅峰时期拥有骑兵50万,每个骑兵一匹战马,一匹骆驼;辽国的骑兵更为强悍,一名骑兵可以配备三匹战马。
而后续的金国和蒙古,更是一波更比一波强,一个比一个更能打,金国打败辽国咱就不说了,蒙古当时几乎是吊打全世界,蒙古骑兵所到之处,驰骋疆场,所向披靡,一直打到东欧。
相比之下,还是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南宋抵挡了几十年。所以说,不是两宋不行,而是遇到的对手太强悍。
-----
网友解答:
-----
首先来简单捋一遍两宋战争史,先明确一个观点,北宋时期,亚洲军事实力最强大国家是辽,南宋时候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是蒙古。两者都是北方游牧民族,擅长骑兵奔袭。骑兵对步兵是升维打击,好比二战前期德国装甲师对各种步兵,当今时代的的信息化部队对装甲部队。
打战讲究兵团作战以及单兵作战能力。这两方面两宋都不占优势。
而北方游牧民族天生就擅长骑射,这是先天优势之一。骑兵千里奔袭,战术机动灵活。这是历来中原很少能抵御游牧民族侵犯的原因之一。
北宋时期,宋朝自雍熙北伐直到澶渊之盟一直都处于被动局面。最后宋徽宗鼠目寸光联合日益强大的金国灭辽。结果引火上身,自己成为阶下之囚,北宋灭亡。
南宋时期,中兴四将披荆斩棘,力保南宋。宋金你来我往,谁也无法灭谁,两者就签订了绍兴和议。结果蒙古愈加强大,遣使宋朝,联合灭金。宋理宗不顾金哀宗唇齿相依的陈述,只顾民族仇恨和耻辱,结果也是引火上身,蒙古灭了金随后调转马头灭南宋。
至于题目,两宋很有钱,为什么没有转化为强大的军事力量。
一是两宋战力其实不差,只是和北方游牧民族有维度上的差异,他们自带主角BGM,很难抗衡。
二是太祖赵匡胤“重文抑武”到太宗“重文轻武”,这一国策决定了从根基上两宋的军事无法强大。
(图片来自互联网,侵必删)
-----
网友解答:
-----
甫太祖黄袍而受周禅,以火德王,色尚赤。靖康后,高宗继之,史称炎宋。
有宋之初,朝廷重文轻武,守内虚外,少起兵戈。薄赋税,轻徭役。农商并重,以商为主要税赋来源,人头税、土地税占国家财政比重显著降低。与民休息,人口日繁。
至仁宗朝,国家经济繁荣,财政富裕,政治清明,海清河晏,一片盛世景象。后虽有靖康之耻,衣冠南渡,但高宗以降,忍辱合议,文人用命,百姓用力,且承王介甫之余泽,各帝大体维持了经济繁荣之偏安局面。
然而,终宋之朝,国虽富而兵疲弱。盖棺论定,为天下人所讥。真宗以澶渊之盟而得长兄之位,正朔失色;孝宗以绍兴和议而降叔侄之国,国体蒙羞。至蒙元终有崖山遗祸,而后竟无中国。呜呼哀哉!
鉴往事,知来者。有宋武备废弛,盛极而亡,教训深刻。细究其理,或有如下原因:
1.太祖得国不正,又恐武臣效仿故事,遂有重文抑武、杯酒释兵权之例。变革兵制,实行府衙分设,军政军令不相统属;将不率兵,兵不随将。上述政策,导致宋军战斗力严重下降;
2.太宗灭北汉而尽收三晋后,心态膨胀,欲一匡天下。但二次北伐契丹,均以失败告终。尤以高梁河之役,车中流矢,仅以身免。自此锐气全失,再无收复燕云之志;
3.太宗以后,鉴于已被大辽在军事上吓破胆,故有宋开始采取战略守势。将国家首要任务由统一中国调整为巩固域内统治。表现为在兵力部署上内重外轻,在政治上采取攘外先安内的政策。此后,该项政策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
4.澶渊之盟后,宋辽罢兵交好,互为兄弟之国。雄霸开市,互惠互利,朝聘之使,不绝于途。和平红利达百年之久。但承平日久,导致宋辽两国均出现严重的国家武备废弛,人民战争意识松懈,士兵战斗力下降的问题。其中以辽国更甚,因佛教流行,国家竟以佛亡;
5.有宋建立之前,国家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状态,宋朝实际控制面积相对较小;周边各民族国家其兴正勃,其中不乏英主。如果有宋采取穷兵黩武政策,未见得就是最优选择;
6.冷兵器条件下,草原民族在军事上对农业民族具有天然优势。其中,军马作为战略物资,在有宋失去对河西走廊的控制之后,就成为稀缺资源。没有好的战马,步兵对骑兵的胜率显著下降;
7.两宋对辽、金、西夏并非无所作为,按现在军事术语,积极采取了贸易战、抵消战和总体战。充分利用资源和经济优势,对相关国家采取了所谓盐铁战争和茶叶战争。其结果是抵消了对峙方的军事优势,大体维持了双方战略均势;
8.至蒙元兴,有宋已践国䟭300余年。在蒙古军事天才成吉思汗的指挥下,蒙古铁骑横扫欧亚,西夏、金、南宋先后灭亡。虽然有金国慷慨赴国难的五百壮士;西夏让成吉思汗崩于起撵谷;南宋让蒙哥汗亡于钓鱼城,但终究大势已去。崖山一役而中国亡。
有宋繁荣的经济,并没有挽救有宋社稷倾覆的历史命运。其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国家军事体制、领导人国防政策错误是绝不能忽视的。忘战必危,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现实意义。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
网友解答:
-----
人仗马势,马仗甲坚。
重骑为王,汉奸给力。
宋朝没有优质马场,组不出重骑兵,在平原战场被北方重骑吊打。这是全球军事史,冷兵器时代无解难题!
-----
网友解答:
-----
两宋繁荣的经济,为什么没能转化为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初步了解下两宋的经济到底有多么繁荣,我们就简单地拿几组数据作参考,以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按1990年美元为基准做的测算,
在北宋立国后,国内人均GDP为450美元,至宋末达到600美元,而同时期的欧洲,仅为422美元。1870年的清朝为530美元。1952年的新中国为537美元,同时期的欧洲却有4963美元!
各位看官看到这几组数据,心里应该有数了。
言归正传,明明有着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两宋为何在军事上建树颇少,笔者认为这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就以辽宋对峙为切入点。(题外话:两宋对外战争胜率据统计是古代王朝中最高的,胜率超过70%,所以是胜多败少)
一、鉴于乱世,自废武功
唐朝自从安史之乱后,便逐步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虽然经过德宗、宪宗、宣宗等多位皇帝的努力,但就是无法削平藩镇,乃至出现了“长安天子,魏府牙军”的说法。唐朝灭亡后,藩镇的遗毒仍在,这从五代半个世纪竟换了14个皇帝就可以得到印证,正如后晋的成德节度使安重荣所说“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因此北宋立国后,为避免重蹈唐末五代的覆辙,削平藩镇便成了宋太祖的当务之急,于是便开始想方设法去解决。
初,上既诛李筠及重进,一日,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数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记,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无復言,吾已喻矣。」
经过宋朝君臣的谋划,地方节度使的精兵被收归中央,作为“禁军”。剩下的兵称为“厢军”,但是“厢军”本身就是“剩饭剩菜”,加上待遇不如“禁军”,自然不够资格造反。但地方军战力下降也使得宋朝十分依赖“禁军”,
一旦“禁军”不中用,“厢军”也只能是“送人头”。
中唐藩镇割据
大军出征,一般都由皇帝亲自选帅调兵,再由主帅领兵出征,使将帅不能长期掌兵,乃至出现了“将从中御”的奇葩操作。例如宋太宗喜欢遥控指挥,在战前授予阵图,要将帅按照既定的方案打仗,不得随意更改,甚至有时候还要将帅在原地等待远在千里之外的皇帝授予新的指示。
如此这般,将不知兵,兵不识将,将帅又不能随机应变,自由发挥,怕是砸再多的钱在军队身上也只能打水漂吧。
宋太祖立国后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并立碑誓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由此开启了文人的黄金时代,乃至文风鼎盛,当兵成了“下贱”工作,正如“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所描述的那样,在宋朝当兵绝不是什么让人向往的去处!
长此以往,当兵的地位越来越低,士兵们得不到社会认同,在战场上又怎肯替那些所谓的“读书人”卖命。
二、先天不足,后天不补
大宋立国之时,北方的辽国已经建国45年,到宋太宗攻灭北汉,统一内地时辽国已有64年历史了,其底蕴远不是新生的宋王朝可以比拟的。由于唐朝包容四海的民族政策,大量的中原成熟技术以及经典书籍流入塞外,诸如吐蕃、党项、沙陀、回纥、契丹等古代少数民族聚居地,
而这些少数民族在学习了中原的知识和技术后,便开始“脱胎换骨”,成为宋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北宋立国时局势
到宋朝立国时,北方的大草原已经换了好几拨统治者,诸如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黠戛斯、契丹。在契丹人建国之前,北方的游牧帝国无一例外都是奴隶部落制,在短时间内的国家动员能力上虽然远胜于中原王朝,但因为其政权的天然不稳定性以及受限于各方面的技术,最终都输在了长跑上。
但这种情况到了契丹人立国后便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契丹人在学习和借鉴了中原的制度和技术后,其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造诣已然不逊色于中原,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中原王朝能压制草原帝国的“秘密武器”可不就是领先的技术,所谓“一汉顶五胡”就是凭借着技术的优势,然后也正如那位说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千古豪言的陈汤所说“胡人兵刃朴钝,弓弩不利,前者五人方当汉兵一人。今闻颇得汉之工巧,然犹三而当一”,游牧民族的冶铁技术越成熟,中原人的军事优势就越小。
而契丹人恰恰熟练掌握了这些技术,加之其已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后勤和抗灾等能力大大提升,面对这样的对手,宋朝本身便没有多少优势可言,而其更没有利用经济优势去发展更先进的(军事)技术,因此败于辽国也不难解释。
其次,宋朝在立国之初便没有燕云之地,而后更是放弃灵州之地,让党项崛起,致使产马地与之无缘,加之其坑爹的“马政”,宋朝组建强大骑兵部队的难度就远大于汉唐了。
马在古代可是战略物资,哪怕你大宋再有钱,西夏和辽也不会随便大量卖你!
宋朝也因为缺马的原因,被迫“以步制骑”,往往赢了只能小胜,输了就是一溃千里,着实输不起啊!
北宋、西夏、辽对峙图
总而言之,宋朝受限于自身国策、社会风气、地理位置等因素,加之对手不可同日而语,很难将经济优势转化为碾压对手的军事力量。因此,最终亡于金蒙也是历史的选择。
------------------
推荐阅读:
最近想在山东自驾游两天,除青岛外有哪些人少景美还凉快的地方推荐?
下一篇: 担任过国家副总理的开国将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