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袁绍真的是草包吗?
历史上的袁绍真的是草包吗?
-----
网友解答:
-----
袁绍出生在一个四世三公的家庭,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也是东汉末年最强大的军阀之一,只可惜后来一败涂地,名败身裂。袁绍一生,失败的原因我觉得曹操对他的总结很中肯,袁绍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最后事实证明袁绍的确如此。
-----
网友解答:
-----
历史上的袁绍肯定不是草包,草包当不上盟主!只是在和曹操对决时失败了!自古以来“胜王败寇”!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能否完全客观真实?有待考证!人无完人亦无常胜将军!无论如何,袁绍也曾经在历史的长河中引领风骚几十年!至少也是一代枭雄,独霸一方几十年的一方诸侯!
-----
网友解答:
-----
能当领导,都不简单,别说战乱纷争年代了,让你当个村干部,你试试有多难当
-----
网友解答:
-----
这个问题就像是在比身高,普通成人和幼儿园小朋友在一起,就会显得很高大;若和姚明在同框,我们多数人就又会感觉矮了一头。
评价历史人物也如是。
袁绍是不是“草包”,得看他跟谁比。
刚出道时,袁绍意气风发,带兵进宫诛杀十常侍。
遇上残暴的董卓,袁绍拔剑硬刚,被各路诸侯推举为盟主,风云际会,叱咤一时。
卓谓绍曰:“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绍曰:“天下健者,岂唯董公?”引佩刀横揖而出。
遇上软弱的韩馥,袁绍借公孙瓒南犯之际,勃海太守果断上位,将冀州牧韩馥手下的一众谋臣、名将尽皆收入帐下。
对付公孙瓒、黄巾军、黑山军,袁绍也是不落下风,后来终于一统河北,偃有四州之地。
这算“草包”,被他击败的诸侯算什么?
比起同时代的很多人来说,袁绍自然是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政治资源
。
“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袁绍个人的努力和能力,虽然他最终他在实力占优的情况下输给了曾经依附于他的小弟曹操。
“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而且“好游侠”。曹操很早就结交袁绍,在曹操落难时也向袁绍求助,也难怪陈琳在讨曹檄文中将曹操称作是忘恩负义的“枭雄”。
那袁绍是不是个懦夫呢?
其实还真不是。
在界桥大战时,袁绍身边只带着强弩数十张,持戟卫士百多人。听说前方已经获胜,就下马卸鞍,稍事休息。这时公孙瓒部逃散的骑兵二千多突然出现,重重围住了袁绍,箭如雨下。
别驾田丰扶着袁绍,要他退入一堵矮墙里,袁绍猛地将头盔掼在地上,说:“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躲在墙后,难道就能活命吗!”他指挥强弩手应战,杀伤了公孙瓒的不少骑兵。
别驾从事田丰扶绍欲却入空垣,绍以兜鍪扑地曰:“大丈夫当前□死,而入墙闲,岂可得活乎?”强弩乃乱发,多所杀伤。
公孙瓒的部队没有认出袁绍,也渐渐后退。稍顷,麹义领兵来迎袁绍,公孙瓒的骑兵才撤走了。
袁绍也有血性和勇气。
初平四年(193年),袁绍南下薄落津。魏郡兵变,叛兵和黑山军会合后,占领了邺城。听到这个消息,正在开庆功宴的部下们特别是家属在邺城的,脸色大变,放声大哭,唯独袁绍容貌自若,不改平时的风度。
坐上诸客有家在邺者,皆忧怖失色,或起啼泣,
绍容貌不变,自若也
。
袁绍最终绝地反击,收复旧地,的确也不白给。
无可否认,袁绍有着致命的缺点
,比如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曹操也认为“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并最终在官渡之战中吃了大败仗,实力受到极大削减。
虽然有郭嘉、荀彧打气,实际上,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也没底,幸得许攸、张郃等相继来投,战局才得以扭转。其实,当时曹营私下暗通袁绍的也不在少数。“得许下及军中人书”后,曹操还是大度地“皆焚之”,予以了谅解。
只能说曹操不是一般人,而且运气好。
官渡之战后,在实力上袁绍仍不可小觑。可惜,历史已经不再站在袁绍这边,袁绍不久发病,死于建安七年(202年)。其后,袁绍的几个儿子也不争气,彻底败光家底、破产退场。
由于袁绍平素有德政,去世之时,河北百姓没有不悲痛的,市里巷间挥洒着眼泪,如同失去亲人一般。
《献帝春秋》:
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
就是曹操平定冀州后,也是亲往袁绍墓下设祭。
“昔日吾与本初共起兵时,本初问吾曰:‘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吾问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丧,吾不能不为流涕也!”
成王败寇,时也,运也,命也。
袁绍是不是英雄,更多的取决于看官的“英雄”标准。虽然缺点不少,即便不是英雄,把袁绍说成是草包,贬得一无是处,还是有些过了。历史应该对每个人给予公正的评价。
-----
网友解答:
-----
历史的袁绍真的是草包?!我认为并非草包。其实历史中许多事,无非是成王败寇。是英雄或是草包,不能完以与成功而论。想当年,袁绍敢于和当世枭雄董卓拔剑而顾,自然是一番英雄气概。遥想敢于与董卓相顾者几人,袁绍自当为一世豪杰。袁绍出身汉末名门“汝南袁氏”,自高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不可谓不是英雄,但可叹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英雄陨落。但世间事亦不可以成败而定英雄。英雄就是英雄,虽然陨落,但还是英雄。历史上还不乏一其人,我最佩服的还有项羽。袁绍当可以与之相比。\"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感慨不已!
-----
网友解答:
-----
历史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真实的情况,可能并非如书中所言。
▲贵族出身的袁绍,家族五世忠义
应该说,在汉末的群雄和各路军阀中,袁绍是出身最为高贵的,他的祖上连续四代人位至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尽管家族“势倾天下”(语出陈寿《三国志》),但袁绍的家族五代人,却一直以公义、廉正、博爱、礼节下士闻名,在整个东汉朝廷享有美名。
对于袁绍的家族,《三国志》的作者
陈寿
和注释者
裴松之
,引用当时的同时代人的评价,说袁绍的家族是
“为天下所归”
的名门望族,因此在汉末,即使是像权臣
梁冀
这样的奸臣,也非常敬重袁绍的祖先和家族,应该说,这是袁绍起家的超级政治资本。
袁绍虽然出身超级名门,但袁绍在家中的地位并不高贵,因为他只是个“
庶出”
的小老婆所生的儿子。根据现有的史料可知,袁绍的父亲
袁逢
(也是位列“三公”的权臣)生有两个儿子,其中
袁术
是嫡出的正牌儿子,而
袁绍
则很可能是奴婢所生的儿子,在后来的军阀混战中,有一次袁术曾经很生气的说,天下的名仕怎么回事,不来投靠我,却偏偏去支持袁绍这么个我们家的
“奴家子”
?
由此可见,袁绍尽管出身高贵,但在看重嫡出的古代,在家中的地位却并不尊崇,袁绍是依靠着自己的个人本领和才识、威望,逐渐走上历史舞台的。
贵族出身的“奴家子”袁绍:以德服人
袁绍刚出生没多久,他的父亲袁逢就死了,但袁绍生得英雄伟岸、英俊潇洒,他的叔父袁傀(也位列三公,是东汉的太傅)很喜欢他。袁绍也不辜负叔父们的期望,20岁的时候就出任“濮阳长”,做官的时候也有“清名”,廉洁守正,为当时所称道。
袁绍有孝心。母亲去世后,袁绍为母亲守孝3年;3年后,袁绍又为他刚出生不久就去世的父亲,继续守孝三年。袁绍前后一共在父母坟墓旁“结庐”守孝6年,对于一个出生于贵族家庭的公族子弟来说,这种孝心,假如不是出自孝心和真心本意,是非常难以做到的。
▲袁绍也曾是曹操敬重的老大哥
袁绍还礼节下士,所以
“士多附之”
,在后来击败袁绍的曹操,年少的时候也跟袁绍关系很好。曹操出身大宦官家庭,他的假爷爷
曹腾
是东汉的大宦官,父亲
曹嵩
官至太尉(相当于国防部长),按理说,宦官势力跟朝臣势力是势同水火的,但曹操敬重袁绍的为人,是把袁绍当成兄长和名士来看待的,后来在袁绍成为东汉高级军官后,曹操还曾经在他手下做过下级军官,后来还跟随袁绍一起共同讨伐董卓。
在汉末群雄中,袁绍起先是最有势力的,他兼并了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四地,相当于控制了现在的整个河北省一带地区,号称
“带甲百万、谷支十年”
,实力雄厚,而相反作为家中
“嫡长子”的袁术
却人才零落,像丧家犬一样到处东奔西跑,应该说,汉朝末年的人才和群众,眼睛也是雪亮的,
“人择明主而事,鸟择良木而栖”
,品德高尚、勇略过人,使得袁绍身边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和追随者。
诛灭宦官集团:千钧一刻的领军人物
东汉末年,宦官势力猖獗,与外戚、朝臣的斗争也越发白热化,到了汉末,大将军
何进
掌权,何进想要诛灭宦官,当时宦官听到消息后都假装向何进示弱,表示
“唯何大将军处置”,
但暗地里却密谋先下手为强。
在此危急关头,袁绍是非常有远见的。袁绍马上向何进建议,此前朝臣试图诛灭宦官不成,反而被他们集体屠戮,如果不趁着有利时机清除宦官集团,恐怕朝廷将再次大乱,袁绍多次建议,但何进始终不听,最终被宦官中常侍
段珪
等人,骗入洛阳皇宫中杀害。
这是东汉天下大乱的开始。在此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袁绍迅速领兵攻进皇宫,并斩杀宦官2000多人,长期危害整个东汉朝廷的宦官势力至此才被剿灭一空,使得整个东汉文官集团转危为安。
▲袁绍在危难关头,剿灭宦官集团
应该说,袁绍的这次平乱意义非同凡响,即使是领军人物已经被杀,但沉着勇毅的袁绍仍然坚持不懈,最终稳定了朝政大局。如果没有后来的董卓之乱,汉末的朝政或许在此后又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军阀董卓乘虚而入、进入洛阳,由此开启了汉末的乱世纷争。
董卓进入洛阳后,袁绍逃到冀州,整个袁氏家族也被董卓灭族诛杀,对此,当时整个东汉朝野上下,是非常同情袁氏家族的。
在当时的时人看来,袁绍家族五世忠义,而袁绍为了诛灭宦官集团、对抗军阀,却导致被灭族,这是何等惨痛的遭遇。
临危不惧的勇猛战士:置生死于度外
因此在后来各路军阀集合讨伐董卓的队伍中,袁绍被推为
“盟主”
,这也不是随便就能当的,如果没有被天下所归心、认同的超级品德、家世背景和实力,是当不起这个盟主的。
讨董联军分裂后,各路军阀开始各自攻伐、争抢地盘。而在当时争战北方的两大英豪中,袁绍和曹操是最有典型性的代表。
▲汉末军阀割据混战,袁绍也曾想统一北方
袁绍在起家时,以冀州为根据地,相继攻下了幽州、并州、青州,在与公孙瓒争战时,袁绍有一次身边仅有100多步兵,却不料猝然遭遇公孙瓒一支2000多人的精锐骑兵部队,当时袁绍被重重围住,身边的箭如雨水般密集飞下,情势万分紧急,手下想要拉着他躲入一处空墙躲避,袁绍却将头盔重重摔倒在地,怒吼着说,
“大丈夫应该迎敌战死,哪里能躲藏逃生?”
于是跟手下一起奋勇突围,刚好援兵也及时赶到,勇悍的袁绍最终成功脱险。
袁绍有英雄本色,并且不失冷静。
在攻破
公孙瓒
后,一次袁绍正与宾客和将领们一起聚会,突然传来消息,说大后方城池被占,叛军多达数万人,聚会中有不少人大惊失色,很多人担心家人安危,纷纷流下眼泪。当时袁绍的家属也被叛军所劫持,但袁绍听说后却从容镇静,安抚部下、稳定军心,最终指挥平定叛乱。所幸的是,叛军中有人知道袁绍忠义,因此并未加害他的亲属。
由于战略胆识过人,并且冷静从容,加上出身优越、礼贤下士,因此没过多久,袁绍就统一了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四地,成为当时整个北方最为强大的实力派,与此同时,他与曹操的矛盾也开始日益凸显。
袁绍VS曹操:一个人品清正,一个卑劣缺德
与袁绍相比,曹操无疑在战略、战术素养方面明显棋高一着。就在曹操迎汉献帝之前,袁绍的谋士就纷纷献策,要袁绍迎接汉献帝以挟天子令诸侯,但袁绍却担心皇帝不好伺候而错失良机;并且袁绍在攻下河北等地后,便将几个儿子四处分封派驻,这也为日后袁绍死后,他的儿子们争权厮杀埋下了定时炸弹。
但从人品来说,袁绍的人品无疑比曹操好太多了。
在当时的时人看来,作为举朝闻名的公族子弟,袁绍家族五世仁义,品德优越,在治理河北期间,袁绍也以
政宽仁和
闻名,因此即使在官渡之战中败给曹操后,袁绍的大本营仍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而曹操攻占袁绍的地盘、统一北方,那是在官渡之战两年后,袁绍病死了,曹操才得以实现统一北方的梦想的。
在当时的时人看来,曹操是大宦官家庭出身,他的假爷爷曹腾作为大宦官多行不义,骄横虐民,家庭背景是为人不齿的,在汉末的评论看来,曹操是毫无疑问的
“赘阉遗丑,本无令德”;
并且曹操年少的时候也是斗鸡走狗、玩耍取乐,典型一个花花公子哥的形象,并没有给时人留下太好的印象;
▲人品卑劣的奸雄曹操,反而笑到了最后
而在讨伐董卓失败、各路军阀互联厮杀的过程中,曹操也以反复无常,滥杀朝臣、诛除异己闻名当时;更有甚者,曹操不仅杀害忠于刘汉的王臣将领,而且组织军队到处挖掘各个王侯贵族的陵墓盗取金银宝物,甚至任命专业的盗墓官
“摸金校尉”
等到处盗挖,
“所过堕突,无骸不露”,
应该说,在汉末同时代的人看来,曹操是一个特别没品的无赖子弟,无论是人品还是所作所为,在当时都是非常为人所不齿的。
与曹操相比,袁绍也有很多缺点,缺乏战略眼光、战术素养不足、听不进谋士意见,但除却这些缺点,当时的整个东汉,对于袁绍的人品倒是很认同的,
翻遍《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释,你可以发现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从上到下,对于袁绍的人品都没有太多的非议,只是说他刚愎自用、有勇无谋居多,相反对于曹操,无论是东汉末年的时人,还是后代,对于曹操的为人和做法普遍是非常不屑的
。
官渡之战:真实的许攸是个无耻小人
然而,历史就是这么残酷,阴险的人最终笑到了最后。
公元200年,在决定当时整个北方战局的
官渡之战
中,
许攸
先是向袁绍建议偷袭曹操的大后方
许都
(许昌),史书记载,当时袁绍拒绝了这个建议,于是许攸生气了,就投奔曹操,向曹操建议偷袭袁绍堆放军粮的大本营
乌巢
,曹操由此大破袁绍实现逆袭。
但历史的真相是,许攸本人是个非常贪婪放纵的人,他之所以叛逃曹操,原因是因为当时袁绍接到举报,说许攸的家人在河北骄横放纵,到处欺负平民抢掠敛财,已经引发很大民愤,当时袁曹大战正在进行中,袁绍并未因此发作,反而是许攸这个墙头草,看到自己在河北的贪赃枉法事迹就要爆发,于是乎马上来了个叛逃投敌,将袁绍的机密一五一十告诉了曹操,使得曹操拥有了绝地大反击的机会。
▲真实历史中的许攸,一个贪婪无耻的小人
袁绍所托也非人,临阵又碰到了几个致命墙头草。
在听说曹操精兵出击乌巢后,袁绍立刻下命围魏救赵,组织重兵猛攻曹操的大本营,应该说,这在当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计策,然而袁绍派去的大将
高览
、
张郃
却临阵叛逃,致使袁绍的军队溃败,而曹操则将袁绍的降军7万多人全部活埋坑杀。
官渡之战后,袁绍仍然继续据守河北,曹操也并未能再进一步,一直到两年后袁绍病死,曹操才能大肆进攻袁绍的地盘,最终统一北方。
袁绍死后两年,性情狂妄、“贪而无治”的
许攸
,最终在榨干利用价值后,
被曹操杀死
;
而当时临阵背叛投降曹操的
高览
,则
被赵云杀死
;
号称猛将的
张郃
,最终也
被诸葛亮用计射杀
。
至此,在官渡之战中出卖袁绍的三位重要
黑手
,全部不得好死而终。
袁绍死后:手下临死前仍向他致敬
官渡之战后,袁绍的重要谋士
沮授
被曹操抓住,但沮授却一直拒不投降,
身材曹营心在袁
,
并且试图秘密逃奔袁绍,最终被曹操所杀;
袁绍死后,他的谋士审配为他守城,始终拒不投降曹操,城破后,
审配
大骂曹操,临死前,审配大声对行刑的人说,“把我转向北面行刑,我的主公(袁绍)在北面!我的人头也要落向北面!”
(《三国志》(裴松之注释版):临行刑,叱持兵者令北向,曰:“我君在北。”)
▲审配宁死不屈,死前仍怀念袁绍
而
最爱君也相信,一位死后仍然得到臣子拥护和尽忠的人,肯定是有着他非凡的人格魅力的
,只是历史总是成王败寇,袁绍,这位品德优秀、礼贤下士、勇略过人的贵族子弟和汉末英雄,最终败在了一位卑鄙无耻的枭雄曹操手中,而后世的小说家们,则无情地将他奚落成为刚愎自用、有勇无谋的莽夫和军阀。
殊不知,英雄即使落败,也是值得被敬重的!
-----
网友解答:
-----
袁绍是不是草包我不敢妄下评论,但是,我非常喜欢洪宇宙演的袁绍,那一句我的剑也未尝不利,震得董卓眼睛睁的铜铃一般大,就是说不出话来!那是何等的英姿飒爽,英雄气概!
-----
网友解答:
-----
那得看跟谁比了,跟最后坐拥北方的曹操比,算草包吧。
跟你我比,怕是我们连草包都算不上。
袁绍早年跟大将军何进,主动或被动灭掉十常侍。当时的阉宦势力可不小,别的不说,我们熟悉的西园八校尉就控制在宦官手里。
触怒董卓,组建讨董联盟,拉开汉末诸侯混战序幕。
不费一兵一卒骗来冀州牧,短短数年间坐拥冀、青、幽、并四州,成为汉末最强大的诸侯。
这样的人算草包的话,大概没几个不是草包了。
袁绍不足曹操的地方很多,大概与两人的出身有关。
袁绍出身世家,虽说是孤儿,但袁氏并没有亏待他,网络小说中被人欺负的桥段,不曾出现在袁绍身上,连嫡子袁术都得避一避袁绍的锋芒。
袁绍势大不假,但地基不稳、凝聚力太差。手下派别太杂,河北、颍川等等,另外三个儿子也分散了凝聚力。人心不齐,总要坏事的。
最明显的,乌巢被烧后,大将张郃、高览直接投降,原因居然是怕背黑锅。
曹操兵少粮不足,但能拧成一股绳。袁绍是5+5<10,曹操则是2+2>4。
袁绍人多,除了儿子、外甥外没几个自己人,也无怪乎将儿子、外甥派出去坐镇一州。好处是地盘都被自家人看着,坏处自然儿子们培植起自家势力,彼此间谁也不服谁。
曹操手下,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纯等可出了不少力,加上其他夏侯、曹的子弟,曹操把军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根本没个儿子军权。
袁绍和司马炎十分相像:没有信得过的外姓人,只好培植自家儿子。
结果袁绍似乎,袁氏诸子混战,曹操坐收渔利。司马炎死后,八王之乱,进而导致五胡之乱。
这大概是二世祖的通病吧。
-----
网友解答:
-----
袁绍能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成长为北方最大军事力量的将领,可见他能力不凡,他虽然是一个将才,甚至是帅才,但却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枭雄或者王者,因为他在重大问题上犹豫不决,缺乏王者所应有的果断、魄力。
一、袁绍的崛起之路,成为北方最大割据势力的首领。
东汉末年袁绍生于一个显赫的士族大家,自其祖父袁安开始,袁家四世共有五人位列三公。
袁绍自幼威猛聪慧,不到12岁就当了濮阳县令,但因东汉末年宦官们掌控了朝政,肆无忌惮地排除异己,所以袁绍拒绝入朝为官,归隐于洛阳,他喜欢与贤士交往,因此结识了很多朝廷中人和英雄豪杰,他们在暗地里形成了反抗宦官的势力。
灵帝去世后,少帝登基,何太后垂帘听政,大将军何进是太后的兄长,他凭外戚的身份掌管军事,参政议政,他邀请袁绍入朝为官,而袁绍想借何进之势铲除宦官,何进也对宦官专权不满,两人一拍即合,可何太后不准。为了铲除宦官,何进命令割据势力董卓来洛阳,没想到计划外泄,何进被杀,听闻何进已死,袁绍赶紧和弟弟袁术烧毁宫门,率领将士杀进宫中,杀了大批宦官。当袁绍和宦官斗得两败俱伤时,董卓正好领兵进京,并控制了朝廷。袁绍担心自己受到迫害,找借口去了冀州,董卓封他为渤海太守。
董卓进京后,废黜汉少帝,册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并自封为相国。因董卓横行霸道,激起官员们不满和声讨。而这些声讨势力中,最受大家拥戴的是袁绍。
袁绍被拥戴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袁绍出身名门;二是铲除宦官的威望;三是袁绍拒绝与董卓联手。
190年,关东各郡守推举袁绍为盟主,一起兴兵讨伐董卓,因为缺少作战经验,加上关东军内部互相猜忌,军心涣散,几十万兵马却没能铲除董卓。此后,关东军各部开始内斗,互相吞并,袁绍借机占领了冀州牧韩馥的领地,接着他又夺下了青州、并州。199年,袁绍又趁势力大增时铲除了幽州的公孙瓒。由此,黄河下游的冀、青、并、幽四州都成了袁绍的地盘,而拥兵数十万、声名远播的袁绍成了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的首领。此时的袁绍可以说是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二、缺少王者的决断,坐失良机。
王允和吕布杀了董卓后没多久,西凉军阀李榷、郭汜就占领了长安,王允被杀,吕布外逃,长安内斗不断,汉献帝也成了香饽饽,被各地割据势力抢来抢去。
袁绍的谋臣沮授觉得时机成熟,劝袁绍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建议让皇帝建都邺城,然后以天子之名起兵征讨其他割据势力。但袁绍的其他属下郭图、淳于琼等认为迎接汉献帝过来,以后什么都要请示汉献帝,遵从他的命令,他们就没有权力了,而如果不听他的,因抗旨获罪的话得不偿失。沮授认为如果袁绍不这样做,其他人也会这样做,让别人先做了,就失去了大好机会。可是袁绍犹豫不决,他心里还是赞同郭图等人的意见,他也认为迎接汉献帝过来,费时费力不讨好。因此,最后还是没同意迎接汉献帝。
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袁绍在迎接汉献帝的事情上畏首畏尾,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错失了良机,使得曹操有机可乘,迅速发展壮大,这也是导致他最终败于曹操手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官渡之战,败于曹操之手。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声望和势力不断发展,而袁绍也由于不断兼并其他势力,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势力,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一渊不容两蛟,袁绍与曹操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200年,官渡之战,袁绍因不善谋略,自负轻敌,被曹操以弱势兵力打败。
在我看来,袁绍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能在这乱世之中,成为一方割据势力的首领,本身也说明了他的不凡,只是因其在迎接汉献帝问题上,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如果您喜欢我的回答,请一定关注我,并给我点赞、评论和转发哦!
-----
网友解答:
-----
袁绍真不是草包,拥有四洲之地(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兵马数十万,还灭了公孙瓒,打败袁术,不可谓不强大。
只是在和曹操对战,输了官渡之战,损兵8万左右。但袁绍后面还在继续平定叛乱,只是命不长。官渡之战一年多之后就病死了。
不然曹操也不会轻易获得北方之地
陈述最后观点,袁绍是一代枭雄!不是草包!
-----
网友解答:
-----
这得看和谁比。与曹操比,袁绍不行;与孙策比,袁绍不行。
袁绍在东汉末期势力最大,最后失败,也只能是无能的结果。
------------------
推荐阅读:
指鹿为马的赵高,明明已完全掌握朝廷,为何还能被子婴轻松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