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十字军东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发动十字军东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网友解答:
-----
时间:1096年
人物:乌尔班二世
影响:十字军东征促使东西方两个世界的经济文化在碰撞中产生了炽热的火花,为双方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并在某种程度上促使西欧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世界的前列。
公元10世纪初,西欧的灾难来临了。干旱连续7年肆无忌惮的吞噬着生命,哀鸿遍野。当时的西欧长子世袭制占统治地位,而非长子的贵族沦为了骑士,极少数的幸运者在战争中争得了领地,但是大部分人越来越贫困,于是他们急切地盼望更多的战争,以便发家致富。农民的生活境遇更加地悲惨,为了生存他们沦为了封建领主的农奴,受到了教会和封建领主的双重压迫。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堪忍受走上了打家劫舍的道路,而封建领主和教会是他们的主要打劫对象,但是更多的人则希望能够到外面的世界寻找乐土。
灾害显然没有给封建领主带来太大的灾难,相反,欧洲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消费欲望,尤其是对奢侈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领地上的收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他们把贪婪的目光投向了盛产奢侈品的东方。
无独有偶,恰在此时,从东方的中亚崛起的塞尔柱突厥人开始东罗马帝国挑衅。突厥人兴起后以惊人的速度向西扩展,大约在公元10世纪时在迁徙的过程中接受了伊斯兰教,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占领了两河流域。他们向罗马发起进攻时,罗马已经开始没落,其在西亚的半壁江山几乎全部沦陷,圣地耶路撒冷也被突厥人占领。万般无奈的罗马皇帝向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求救,希望得到西欧信奉基督教的国家的支持。
自基督教分裂之后,历任罗马教皇做梦都想收复东正教,重新使基督教得到统一。而东罗马帝国的求救对于罗马教皇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他不仅可以利用这次援助伺机统一基督教,还可以把西欧的不稳定因素转化为对外战争的力量。他的一石二鸟的计划在1095年的宗教会议上得到了认可。在这次宗教会议上,乌尔班二世面对数以万计的听众,发表了影响欧洲几个世纪的演讲,他从耶稣的成长经历着手,严厉谴责了异教徒对圣地的亵渎和对朝圣者的虐待,并利用当时西欧人狂热的宗教信仰,呼吁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联合起来,投入一场助基督教重获圣地的伟大的东征。他还指出,圣地非常肥沃富饶,参加东征不仅可以免除一切苦行,还可以赦免一切罪行。因参加这次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带“十”字标记,故这次东征又被称作“十字军东征”。
演讲结束之前,全体听众高呼:“这是上帝的旨意!”这个口号很快就成了十字军东征的战斗口号。十字军在几个月后就出发了,随后爆发了一系列长期的神圣战争,并一直持续了200年左右。
十字军东征对欧洲和中东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带来了大量的战争和血腥屠杀,激化了东西方两种文明的矛盾。时至今日,这两种矛盾仍然非常尖锐。但另一方面,随着战争范围的扩大,两个世界的经济文化在碰撞中产生了炽热的火花,为双方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如现在的西欧语言中仍然可找到中东文化的痕迹;其次,西欧许多封建领主在战争中破产而死,加上大量的农奴没有回到土地上,这大大促进了西欧封建落后的农奴制的衰落。大量的土地被收为国有,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王权。并且,在战争中,中东众多新奇的纺织品、食物、香料等传入西欧,不仅加快了两地的商业贸易发展,也使西欧人的野心急剧膨胀,为后来的地理大发现打下了基础。
同时,十字军带回了大量的战利品。他们将金银用以支付战争费用,此举增加了西欧的货币供应,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11世纪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之前落后的制度和衰败的经济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除14世纪外),西欧逐渐站在了世界文明队伍的前列。虽然这种转变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产生的结果,但十字军东征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乌尔班二世】
乌尔班二世,原名欧德?德?拉尼,出生于法国马恩市附近的一个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年轻时在兰斯任副主教,此后先后担任克吕尼隐修院修士、副院长、红衣主教等职务,1088年当选为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是一位坚强有力、政治敏感的教皇,他上任之后发动了从伊斯兰教徒手中重获圣地的基督教战争,即十字军东征。
-----
网友解答: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主要三点:
第一,挽救同属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虽然和西欧的国家有着复杂的宗教和现实矛盾,毕竟也是信仰耶稣基督的信徒。
面对着塞尔柱突厥人的不断入侵,拜占庭帝国已经无力招架,被迫向西欧的基督徒求援。
当时教宗和西欧的国王们认为,如果拜占庭帝国被塞尔柱突厥的穆斯林毁灭,那么东欧就会遭到回教徒的入侵,最终也会殃及西欧和中欧。
既然如此,不如先发制人,帮助拜占庭帝国攻打塞尔柱突厥人,遏制回教徒对欧洲的渗透。
可笑的是,最终拜占庭帝国是被十字军首先摧毁的,因为他们一个是基督教一个是东正教,互相认为对方是异端。
第二,掠夺海外财富和土地
当时欧洲的人口有所增加,内部相对和平。
封建主们已经分割了现有的土地和人口。
随着人口的增加,就涉及到一个现有利益再分配的问题。
如不能世袭爵位的贵族子弟,没有多少财产的骑士后代,以及大量生活困难的城市平民、乡下农民。
如果没有统一的对外战争,生活艰难的他们只能通过掠夺邻国战争获利。
然而,当时欧洲国家没有一个好惹的,代价太大。
相反,当时塞尔柱突厥和阿拉伯人的力量不是很强,还分散为若干势力,互相敌对。
显然,攻打他们比在欧洲内讧要好得多。
事实上,十字军东征确实获利不少。十字军所带回来的金银财宝并增加了地方上的货币供应, 大力提升经济的成长。
另外就是诸如威尼斯、热那亚这些城市,通过十字军战争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甚至掌控了地中海的贸易。
第三,宗教因素
另外就是单纯的宗教因素了。
十字军中确实有些虔诚的教徒,他们认为为了拯救耶稣的圣墓而牺牲,就是最大的荣耀。即便死于战争中,灵魂也可以直接上天堂。
他们很多人本身就是修道士,从修道院中出来就是用战争来修行。
著名的欧洲三大骑士团,前身都是修道士。
-----
网友解答:
-----
十字军发动战争最重要的就是掠夺世界,贪婪,卑鄙,残忍,无耻来概括十字军东征最合适,因为十字军不光是要征服穆斯林,而且也把自己同样信仰的天主教也大开杀戒,血洗君士坦丁堡就是罪证之一,为了基督徒贪婪的金银珠宝杀人无数,就有几百万同族被自己人残杀。
十字军东征大小上百次战争,都是战败为耻,他们太残忍,老天也鄙视基督徒十字军。攻占每座城市基本不留活口,把不同信仰着杀无赦,耶路撒冷争夺战最血腥,阿拉伯帝国的萨拉丁出现就是给十字军心脏的一剑,萨拉丁的军队战斗力很强悍,萨拉丁军队就是十字军的的克星,萨拉丁百战百胜,而且萨拉丁本人就是伟大的一位战神,征战城池他不杀老幼,各自的信仰也不强求,这也体现了穆斯林军队的严肃性,更体现了穆斯林军队的崇高精神。在十字军东征的岁月里,欧洲列国出兵出钱,也造成了年轻的大量人员损失,欧洲经济一落千丈,最后导致排娃娃兵上战场,可是这些儿童都走了不归路,十字军邪恶领袖把儿童卖的卖,做性奴,有病的杀了,就这样结束了几百年的十字军战役,也悲惨的告终,可是萨拉丁被现在的欧洲国家敬畏战神,现在好多欧洲国家把萨拉丁骑战马铜雕像矗立在军事纪念馆。十字军战役给欧洲列国造成了灾难,最后的结局就是天怒人怨。没有占领一座城市,反而丢失好多基督徒的城市,这也给欧洲人好好上了一课,血的教训现在又重现,贪婪的欧洲列强不作死不会死。最后导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
网友解答:
-----
一、原因
1.利益原因:
这是现而今讨论历史和国际政治的人最喜欢的说法:“没有永恒的朋友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欧洲贵族势力当时并未打通前往东方的商路,但已经接触到了来自富庶东方的商品。利益驱使他们拿下新月沃土地带,再继续寻找前往东方的道路。
2. 宗教原因:
防止圣地被毁灭是一个鼓动基督教徒参加远征的好原因。什叶派的埃及哈里发控制耶路撒冷之后,下令拆毁圣坟墓教堂,并且禁止基督徒进入耶路撒冷朝圣。这显然在广大基督教信徒中建立了反对穆斯林控制圣地的舆论基础。
3. 权力原因:
当时基督教刚刚经历了东西教会大分裂,人们被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教皇互相开除对方的行为惊得目瞪口呆。为了防止基督教社会进一步分裂,树立罗马教皇的权威,以及君权神授的正当地位,贵族和教皇发动了对异教徒的战争。
4. 民族原因: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之前,欧洲人刚刚将摩尔人赶出伊比利亚半岛中部,同时也拿下了包括西西里在内的一系列地中海岛屿。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感使得民众对于“夺回”被阿拉伯人占据的土地充满了斗志。
二、战争简介
在历史上,十字军东征(Crusade,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许下进行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当时原属於天主教的圣地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但有一些东征是针对其他天主教派,并非针对伊斯兰,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背景
这场战争被罗马教廷赋予了宗教战争的性质,号召从异教徒(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城耶路撒冷。因尔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参加战争-{的士}-兵佩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
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封建主和骑士想扩张领地;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地的商人想控制地中海东部的商业;而罗马教皇想合并东正教,扩大天主教的势力范围;许多农民受到教会和封建主的宣传,想到东方去寻找乐土。
八次东征
1095年11月26日,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勒芒召开会议,号召所有人拿起武器,从异教徒手中夺回“主的坟墓”,并且说参加远征的人可以赦免罪孽,战死疆场的人可以升入天堂,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1099年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并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同时还建立了三个附属小国:埃德萨伯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
1144年,塞尔柱帝国攻占埃德萨。耶路撒冷国王向法王路易七世和德国国王康拉德三世求援,开始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年-1149年),结果遭到惨败。
1187年,埃及苏丹萨拉丁攻占耶路撒冷,俘虏了耶路撒冷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红胡子)、英国狮心理查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发动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年-1192年),却遭到萨拉丁和东罗马帝国的联合抵抗,无功而返,腓特烈一世也在途中坠水而死。
1202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发起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1204年)。最初的目标是埃及,后来改变了军事计划,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并洗劫达一星期之久,拜占庭帝国的大部分土地也被攻克,并建立了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
1212年,教会在法国和德意志组织儿童十字军东征。1218年发起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8年-1221年),以埃及为进攻目标。1219年攻占达米埃塔,1221年由于尼罗河水泛滥被迫撤退。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年-1229年)仍然以埃及为进攻目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为耶路撒冷第二王国取得耶路撒冷、伯利恒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1244年,花拉子模在埃及支持下重新占领耶路撒冷。
法王路易九世发动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年-1254年),进攻埃及惨败,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以大笔赎金赎回。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还是由法王路易九世领导,进攻突尼斯。路上发生流行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军队撤退。
此后,教皇或国王都号召不起东征,十字军在东方的领土逐渐落入穆斯林手中。1291年,最后一个据点阿克(位于现在的巴勒斯坦北部)陷落,耶路撒冷王国灭亡,十字军东征以失败告终。
-----
网友解答:
-----
11世纪下半叶,基督教世界在西班牙和西西里地区逼退了穆斯林的脚步。然而东部地中海地区的情况则完全不同。11世纪大多数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昏庸无能,他们过着东方风格的奢侈的宫廷生活,却无法保持足够的军队守卫边境。1071年拜占庭皇帝曼努斯四世轻率地向突厥人发动进攻,结果不但皇帝被俘虏,拜占庭帝国也丧失了全部的亚洲领土。这些领土是帝国最富庶的省份,而且为帝国提供宝贵的军队人力资源。在拜占庭皇帝的收复失地的请求下,欧洲发起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虽然罗马教廷跟拜占庭帝国长期不和,但西方仍存在一种感情,认为希腊人是基督教徒的伙伴。而且他们正在与一个共同的敌人作战。罗马方面多多少少知道拜占庭人在前面为他们挡住了伊斯兰势力的进攻,因此他们应该得到支持。1095年11月27日,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东南的克莱蒙演说,鼓励信徒们“走上通往圣陵的道路,从邪恶的种族手中夺取圣陵,使圣陵归自己所有”。这大概是有史以来最有效的一篇演说。“上帝所愿”的战斗口号响遍全国,人们不分贫富贵贱,都受到心灵上的感染。1097年春天,有十五万人响应这个号召,会师于君士坦丁堡。这些人大半是法兰克人和诺曼人,还有一些乌合之众。他们都佩带一个十字军徽章,所以叫做十字军。第一次十字军就这样踏上了冒险的征途。
教皇乌尔班二世
这场远征从一开始就带有分歧,拜占庭皇帝是想要一支骑士军队帮他收复亚洲的省份,然而教皇乌尔班显然对此不感兴趣,他的计划是进攻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突厥人政权,收复这些正统基督教信仰的圣地。参与东征的人,有的为了荣誉,有的为了利益,有的为了宗教热情,富于浪漫幻想的人、不安份守己的人、喜爱冒险的人、信仰虔诚的人,他们都找到了一面新的旗帜,而许多犯人则找到了赎罪的方法。十字军东征的队伍就这样组成了。
不少回答者已经提到,十字军东征主要是出于宗教热情和利益诱惑。但是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点常常会被忽略,那就是欧洲人对东方的想象支持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发起东征。
东方在欧洲人的想象中一直是非常神秘的。对于他们说,东方当然有大量的异教徒,主要是万恶的穆斯林,另一方面,他们也坚信东方有虔诚信仰上帝的智者。从东方三智者朝拜耶稣的故事就可以看出来,在欧洲人心目中,东方一定有懂得上帝智慧的人。这样的信念逐渐发酵,中世纪的欧洲人越来越坚信东方有一位勇武的基督教领袖,率领虔诚的教徒,终将杀灭横亘在欧洲和远东之间的穆斯林来和他们会合。
这样的想象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在6世纪早期,聂斯托利派就开始向西突厥地区发展,然后从那里继续往东扩展到中国,到11世纪初,甚至在蒙古部落中也出现了基督徒,克烈部就是信仰基督教聂斯托利派的蒙古化突厥部落。
因为确实有大量的东方基督徒存在,所以欧洲的信念愈发坚定,故事的主角到十一世纪时演化出了一个具体形象,就是长老约翰,也被译为祭祀王若望,他是传说中东方的基督教君主,他的使命就是在基督教国家需要的时候,随时伸出援助之手。
1122年,一位名叫约翰的教士访问罗马。他号称来自印度,大概是来自马拉巴尔海岸的基督教社团,他描述了一个由东方贤王的后代统治的国度,在那个国度,每个基督教节日都会发生奇迹,这位教士吸引了无数听众,宣传来自东方的基督教奇迹。
20年后,又有一位叙利亚的主教报告说有一位东方极有权势的国王名叫长老约翰,他刚刚与穆斯林发生了一场鏖战。他还说这位君主正是东方智者的后代,他决定要来援助针对耶路撒冷的十字军东征,为的是追随他那伟大先祖的脚步,但他却被底格里斯河的大洪水挡住了前进的路线。
欧洲人想象中的长老约翰
1165年,一封据称来自长老约翰的信传遍了欧洲。这一事件的出现现在看来无疑是有政治原因的。这封信以不同的形式,写给欧洲各大贵族,包括科穆宁王朝的曼努埃尔一世,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以及其他君主。在这封信中,长老约翰宣称他统治着广阔的土地,从太阳升起之处一直到巴别塔。他说明他的目的是从穆斯林手中拯救耶路撒冷,击败基督教的敌人,朝拜圣墓。然后他又列举了自己的财宝和他的国家出现的奇迹。这封信当然是伪造的,然而他激起了十字军东征的巨大热情——这当然也是伪造者的目的所在。
1177年教皇派出一位使者,让他在巴别塔以东寻找长老约翰,因此这位长老约翰的形象就更加真实了。虽然这位使者失踪了,但十字军东征大获成功。当然,在之后的三十年中,另外三次十字军东征基本上就是一个接一个的灾难。
为什么东征还在继续?1217年,正在准备另一场十字军东征时,关于传说中的长老约翰和其他住在东方的基督教君主的消息再次传遍了欧洲。阿克里的主教发起了一场有力的关于第五次十字军东征的宣传战,他决定在他给黎凡特的拉丁移民者所写的信中利用这些传说。这位主教宣称长老约翰和他的东方盟友听说了新的圣战即将发起,决定出发来帮助他们把圣地的萨拉森——也就是穆斯林,清除出去。
长老约翰地图
三年之后,这些传说产生了更为久远的效果,出现了一个伪造的文件名叫“关于大卫王的报道”,描述了“印度的基督教君主大卫王”在波斯的胜利,称他“被主派去击垮异教徒并摧毁摩诃末的教义”。对于这封信有很多说法,有人说大卫王就是长老约翰本人,也有人说大卫王是长老约翰的儿子或孙子。这封信再次证实了关于长老约翰即将到来的预言。
直到1223年,速不台的军队对格鲁吉亚和俄罗斯诸公国发起突袭,匈牙利国王给教皇写信,还声称:“确实是大卫王,或正如我们通常称呼他的,长老约翰”,最近带着一支大军进入了俄罗斯,杀了200000人。这个恐怖事件被解释为伟大的基督教国王攻击异教徒统治的格鲁吉亚,然后是希腊东正教会,正如他进攻伊斯兰教波斯一样。大家对于这个人物的信念如此牢固,虽然格鲁吉亚女王送来了准确的关于蒙古军队的情报,也不妨碍大家仍优先选择相信那些关于半传说人物大卫王的报道。
-----
网友解答:
-----
(位于叙利亚的十字军建立的城堡)
这件事,不妨听听西方学者怎么说。
有代表性的,可以举出米肖和普茹拉、斯塔夫里阿诺斯、本内特和霍利斯特等人的观点。
米肖和普茹拉的观点。
这两个人,都是19世纪的法国历史学家。
米肖,曾写作了煌煌巨著《十字军东征史》。后来,又与普茹拉合作了《十字军东征史略》。
普茹拉,为《十字军东征史略》写了《前言》。
其中,概括性地表述了他俩对于“发动十字军东征根本原因”的看法。
普茹拉说:“我们即将读到《十字军东征简史》是一部清楚地描写了宏伟历史的作品。……此时,在欧洲,我们比以往更加需要理解十字军东征中所有美好的、社会性的精神。……穆.斯.林正以可怕的入侵威胁着欧洲,中世纪突然在宗教的名义下拿起武器,爆发出古老的爱国热情,驱散亚洲中部无数的穆.斯.林部落;中世纪为拯救圣十字而战,而圣十字正是现代文明光辉的象征。”
(作者米肖)
此书的第一章《从朝圣的开始到克莱蒙会议》,讲述了公元4世纪到1095年期间,欧洲基督教信徒到耶路撒冷朝圣的历史,作者认为,这段历史是非常悲惨的;而且,生活在东方的基督教信徒本就十分悲惨。
于是,1095年11月在奥弗涅和克莱蒙召开的大会上,时任教皇乌尔班发表了极具鼓动性的讲演,号召上帝的子民去征服东方。
书中写道:“教皇的激励向虔诚者们指明了即将政府的天空,向野心家们指明了财富与亚洲的国度。不计其数的与会民众回应了教皇的演说,他们高喊‘神的旨意,神的旨意’,呼声如雷鸣般响彻克莱蒙广场。就这样,十字军东征的计划确定了下来。”
19世纪的这两位法国历史学家,所持地立场再明确不过。
中文版《十字军东征简史》 “编者说明”中也特意写道:“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十字军东征对于世界的影响不需赘述,但仅就战争性质而言,即使在今天的天主教内部也早有公论。本书毕竟为西方19世纪世家论著,其中有关战争立场与宗教背景的论述,还请读者清醒的把握与甄别。”
在西方,米肖和普茹拉的这部书,被认为是关于十字军东征的“经典”之作。
从史料价值来说,确实如此。
《十字军东征简史》涵盖了八次十字军东征的全过程,记录了许多细节,还算客观,包括对十字军东征过程中的野蛮杀戮、肆意掠夺的记载,等等。
但是,“其中有关战争立场与宗教背景的论述”,代表的,是19世纪西方的观点,不能不说是偏颇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著名历史教授,著作颇丰,最有名的,是《全球通史》。
他的其他著作,基本不涉及到十字军东征这段历史,唯有《全球通史》讲到了。
既然是通史,便不可能很具体地讲述哪一断代史,书中对十字军东征的论述,亦是如此。
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特点,是他强调文明的冲突和交融,侧重从“全球化”,以及所谓“大历史”的角度对具体的历史阶段和事件进行分析。
这就使他对十字军东征的分析,远比前述二位“站得高,看得远”,更具参考价值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第14章第7节《西欧的扩张主义》中说——
“4世纪至10世纪期间,欧洲曾遭到日耳曼人、匈奴人、马札尔人、维京人和穆.斯.林的侵略。但是,从10世纪到14世纪,这种局面却戏剧性地颠倒过来,欧洲开始全线进攻。各十字军在西班牙、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和荷兰击退了穆.斯.林,甚至占领了基督教拜占廷帝国。与此同时,在欧洲东北部,德意志边境地区的封建主正在侵占易北河东岸地区。当德意志的扩张继续向奥得河东岸伸展时,他们反对异教的普鲁士人,形成了由条顿骑士指挥的十字军东征。”
(中世纪西方的扩张,11-15世纪)
斯塔夫里阿诺斯接着说——
“有个时期,人们曾认为,这些十字军东侵实际上导致了中世纪后期每一种建设性的发展,其中包括贸易、城市和文化的发展。现在,这种说法已不再为人们所接受。相反,人们普遍认为,十字军东侵基本上是这些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关于十字军东征的原因,他认为——
“在促使欧洲人开始海外冒险事业的许多动机中,为上帝服务和寻求黄金可能是最强烈的动机。”
就是说,一方面是宗教原因,另一方面是“寻求”黄金等财富的原因。其实,把“寻求”换成“抢夺”这个词汇,更为准确,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斯塔夫里阿诺斯还进一步说到——
“如果不是先有技术进步、商业复兴、人口增长和人们普遍的精力充沛,十字军东侵是完全不可能的。”
他认为,漫长的中世纪,恰好提供了上述的基本条件,这是十字军东征恰好在那个时机发生。而且,并由此开始了持续多个世纪的西欧对外扩张。
(古斯塔夫.多雷所画,十字军打败土耳其人)
本内特和霍利斯特的观点。
这俩人,皆为美国很有名的历史学家,特别是对欧洲中世纪的研究,颇负盛名。
二人合著有《欧洲中世纪史》一书,其中第9章为《征服,十字军和迫害,约1100-1300》,其对十字军东征的根本原因之分析,既与斯塔夫里阿诺斯观点有相近之处,又详细具体且独到更多。
在第9章《政府与疆域扩张》一节中,作者写到——
“中世纪中期欧洲的转变,一大特色是开拓‘内部’疆域:消除森林、吸干湿地。除这种内部的殖民以外,还有外部的扩张。有一部分穆.斯.林、拜占庭和斯拉夫人的领土都在欧洲文明的扩张中收归西方基督教界。”
作者说:“欧洲的扩张在11世纪时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他俩认为,从8世纪后期的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开始了扩张的先河。书中,很详细地讲述了从此开始的欧洲扩张史。
关于十字军东征,作者写到:“中世纪中期,曾经‘被围困的欧洲’已经演变成‘膨胀中的欧洲’。……最能表现这种机遇和危险并存局面的,当属几次十字军远征了。”
(古斯塔夫.多雷所画,十字军安条克屠杀)
书中接着说——
“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欲。这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基督教的理想主义,那就根本不会有十字军;然而,从异教徒手中解放耶路撒冷、使其重新对基督教朝圣者安全开放的梦想,若没有新土地上滚滚财富的诱惑,也不会如此诱人。十字军战士们终于有机会将一身勇武用于效忠上帝一顺便大发横财。”
不得不说,这个分析,又比斯塔夫里阿诺斯精准了一步。
作者对十字军东征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教皇乌尔班二世,也有很具体的分析——
说他收到科穆宁皇帝求救信时,很快就利用起这个机会——因为,十字军东征,会给教会带来许多利益。
首先,
远征能直接使教皇成为欧洲的精神领袖。
其次,
东征能部分解决欧洲内战问题。所以他发动十字军东征的同时,要求基督徒之间停止一切战事,基督教界内要保持和平。
再次,
便于“归化”贵族武士,十字军东征,使“先前教会谴责为残暴分子的骑士们摇身一变,成为了基督的战士。这样,骑士成了一个神圣的职业”。
(古斯塔夫.多雷所画,十字军第二次进攻耶路撒冷战败)
对于本题目,本内特和霍利斯特的观点,应该更具参考性。
-----
网友解答:
-----
#原创#
主要原因如下
一、对财富贪婪与掠夺
教会对财富的渴求永无止境
欧洲各地教堂雄伟壮丽
教会各种繁复仪式
…
花费无度
极需大量资金
二、拯救基督圣地耶路撒冷
控制耶路撒冷的穆斯林领袖
开始向耶稣圣迹、基督教堂、其它与基督相关的一切动手
激起基督徒的愤怒
决心将耶路撒冷地区的穆斯林统统铲除
三、弥合天主教与东正教日益对立的矛盾
在拯救耶路撒冷的重大问题上
两教利益一致
共同对付穆斯林
以此为推手
渐渐加深相互间友谊
吊诡的是
天主教居然血洗东正教的祖庭君仕坦丁堡皇城
一时血洗成河
⋯
中间还掺杂着其它原因
故,开启了十字军东征血与火的年代
#五爱教育##凌远长著#
-----
网友解答:
-----
如果从最主要的发起者、推动者,也就是罗马教廷,以及欧洲各地的罗马公教会(天主教会)的角度来看的话,原因其实很简单——有利可图,大大地有利可图。
“十字军东征”对罗马教廷而言至少有三大好处:
一则,这是由世俗贵族为主来出钱出力进行的远征,却起到了提高教宗与教廷威望的作用。
二则,中世纪欧洲社会巨大的不安定因素,即骑士与饥民,都能随之被打发到遥远的异国他乡去。要是他们获胜了,罗马公教会很可能就可以重新得到失去了四百多年的圣地耶路撒冷;而要是打输了,这帮祸害也八成会死得不剩下多少,他们对欧洲社会的影响就会受到相当程度的削弱。
三则,这回毕竟是打着“援救(东)罗马帝国”的旗号去的,对扩大教廷在东方的影响力上多少会有些裨益,甚至可能因此找到东西方两大基督教会重新合并的机会。
总而言之,这笔买卖于罗马教廷来说,怎么看都是稳赚不赔的。
而于欧洲各地的教会来说——或鼓动、或诱骗、或逼迫别人去东方,然后就可以占有他们的财产了。这便是美其名曰“代为保管”的合法占有。至于将来是否需要归还,那是将来的事情……何况,原主也得有命回来吧?
1095年11月18日至28日在法国克莱芒举行的宗教会议,即“克莱芒会议”,乃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发端
另外,生产力低下,商品经济发展缓慢,无止境的诸侯混战,随处可见的贪渎腐败,加上接连几年的大范围粮食歉收——欧洲当时的社会状况正契合了各阶层的“末世”心理。
由是,罗马教廷于克莱芒会议后趁热打铁,继续用各种手段大肆鼓动——对贪财者强调东方国度的富裕;对好色者强调希腊女性的美貌;对虔信者强调光复圣地的意义;对犯罪者强调救赎自新的前景。而仍觉不够的教宗乌尔班二世,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还再次召集了一场宗教会议。
会上通过法令:只要参与“进军东方”,教会将会免除他所犯下的一切罪过,以及他积欠的一切债务;参与者的财产受到教会的保护,由当地主教监管,无论他离家多少时间,回家后“定当”完璧奉还。法令起到了效果,图卢兹伯爵雷蒙德四世在大贵族中带头响应,写信给教宗,表示愿意带兵东征。其他大贵族也纷纷响应。
如此,在教会的不断造势下,“进军东方”的“武装朝圣”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既然背井离乡踏上征途的好处如此之多,那么,家乡又有什么可留恋的呢?于是,不论贫富贵贱,许多人纷纷变卖家产以筹集资金,狂热地投入到这集体无意识的洪流中去了。
-----
网友解答:
-----
简单地说——就为了三点:抢钱、抢女人、得永生。这就是真实的人性,这才是是十字军东征的根本原因。其它所谓收复被异教徒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呀,树立罗马教皇的权威呀,实现欧洲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之类,全都是表象皮毛。
1
在黑暗的中世纪,由于罗马的光辉被蛮族破坏殆尽,生产力是极度倒退和低下,欧洲人普遍过着赤贫而苦闷的生活,更糟糕的是,由于戒律森严的教会带来的类似后来清教徒的生活,连性生活时间和姿势都做了规定,压抑和苦闷是几乎所有欧洲男人的主旋律。十字军东征,说白了就是试图为欧洲男人寻找出路,或者说实现至今为止仍不失效的———男人们的三大梦想:钱、女人和永生。
公元1089—1095年前后七年,整个欧洲大陆连续发生灾荒,严重的饥馑和瘟疫,加上永无休止的内战,让本来就不多的财富被消耗一空,女人们则被抢掠蹂躏屠杀殆尽,可以说,当时大部分欧洲男人的生活面临崩溃。
为摆脱这种局面,贵族们急于向外扩张寻找财富和女人;平民们也迫切地希望到东方寻找生路。刚好,当时的万王之王——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是一个想拯救欧洲并有雄心大志的人。他狡黠地充分利用人性的弱点,决心发动了一场讨伐异教徒的宗教战争,以树立罗马教廷的权威。
说干就干,乌尔班二世于1095年夏来到法国,沿途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向各地教会游说,特别是向法国东部和南部教会和封建主进行宣传,还让向他称臣的图卢兹伯爵雷蒙(Raymond of Toulouse)带头表示愿意参加十字军东征。
2
欧洲频仍的战乱导致大多数人走投无路,只能选择听从罗马教皇的指引,而像威尼斯、热那亚这样依靠商业贸易发家的城市公国的兴起又反过来促进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封建主和平民对财富和女人的欲望急剧膨胀,他们渴望能够从海外攫取一切。
再加上当时的欧洲和中国一样实行严格的长子世袭制,所有非长子的贵族都不能从父辈的遗产中取得分毫,甚至连媳妇都娶不到,这些人又接受过相当教育和训练,他们于是成为乌尔班大军东征中相当优质的兵源。
在作了一系列的舆论准备后,乌尔班二世于1095年11月28日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芒召开了盛大的宗教会议,上万名骑士、十四名大主教、二百名主教、四百多名修道院院长以及十二万平民都赶到这里,一时盛况空前,以至城里都安顿不下,只得在克勒芒周围地区扎起许多营帐。
会上,教皇发表了历史上极有煽动性的著名演说————“以父之名”。
3
在这个名垂青史的演说里,教皇号召逐鹿争雄的欧洲君主王侯们停止“私战”,到东方去同异教徒“斗争”,夺回被阿拉伯人和突厥人占领的圣地耶路撒冷,他赤裸裸地说:在上帝的指引下,大伙儿可以去东方,“任意处置”那里的钱财和女人。
他还说,肮脏的阿拉伯人和突厥人已在东方上帝的国度中大肆蹂躏,“一切等级的人”都必须“迅速行动起来”,“将这个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否则被“卑贱的、退化的、给魔鬼作奴隶的种族”征服,那将是“怎样的奇耻大辱呵”!(
是不是这样的话听起来很熟悉?1000多年过去了,西方人的话术其实没变
)
乌尔班呼吁与会者“立即登上圣墓的征途”,并许愿说:
“凡动身前往的人,假如在旅途中——陆上和海上——或在反异教徒的战争中丧失了性命,他们即将在那一顷间获得
永生
”。
不得不佩服西方人一贯天生的口才。
在场的很多人听了他的演说激动得热泪盈眶,踊跃要求“领取十字架”,接过一个个交叠成十字的红色小布条,然后别在自己的胸口。
乌尔班以非常巧妙的手法引发了人们对于永生的渴望,并且也点燃了欧洲男人们压抑已久的贪婪和欲望之火。他的听众几乎都是从小听着《圣经》故事长大的,深信东征的目的地迦南———有肥沃的土地、丰饶的草原、妖媚的女人和如山的金银。
这帮愚民把真实的耶路撒冷城和天国之城混为一谈,认为耶路撒冷就是那个《圣经》里描述的以珍珠为城墙,以白银为街道,美女如云,到处流淌着不休的蜜与奶的天国。以为只要到达耶路撒冷,就能费力无多地获得永恒幸福,这场演说当即便引发了一派圣战的热潮。
4
事实上,号召基督教教徒组成保卫信仰的十字军,对“异教徒”进行征伐,完成所谓为上帝而战的圣战,并非乌尔班二世首创。早在公元1063年,法兰克贵族就自发组织了一支骑士队伍,代表基督教教徒向占领了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发起圣战,并发誓要将这些阿拉伯人赶走。不过,在当时象征更先进和更宽容的阿拉伯文明的大军面前,欧洲的骑士不过是扑火流萤,结果只能是惨败。
随后在公元1073年,又有新的法兰克贵族率领人马,前往西班牙与阿拉伯人作战,但仍然不是阿拉伯大军的对手。
这表明十字军的所谓“圣战”,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才有可能击败阿拉伯大军,但想组织起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在任何时候都很不容易。而乌尔班确实是个那个时代欧洲最具组织才能的高手和天才,他为了组织起一支大规模的军队使出浑身解数,四处奔走募捐,进行了一系列准备。
参加这次十字军东征军队的总人数,据乌尔班二世自己说有30万人,或许这有些夸大其辞,某些西欧学者说只有4万人,又似乎有隐瞒之嫌,而美国学者考证意见认为,应该有10至20万人,某些西欧学者之所以说只有4万,是因为他们只计算了骑士的数目,而本次东征的主力,还是贫穷的平民,只不过他们的装备比之前的法兰克十字军要精良不少。
这群身着一辈子只有一套的整洁的十字军服的战士们,在出发前都参加了一个宣誓仪式,誓言必终身效忠教皇,违者以“绝罚”论处(
绝罚:拉丁文Excommunicatio的意译,直译为“断绝往来”。这是教会给予神职人员和教徒的一种处分,受处分者的教籍被革除,“灵魂永不得入天堂”。
)
5
1099年7月15日,十字军在围攻“圣地”耶路撒冷一个多月后,终于将其攻陷,随后便开始了惨绝人寰的抢劫、强奸与屠杀,以此来欢庆收复圣地。
12世纪的编年史作家,艾及尔斯得雷(Raymond of Agiles)这样写道:
“士兵们用刀砍人的脑袋,有些士兵用箭射,然后看着中箭的人从高塔上摔下来,还有些士兵把人扔到火里,慢慢把他们折磨致死。在城里的街道上随处可见一堆一堆的头颅和四肢,走路的时候要非常小心,以免踩到人和马的尸体。
但是和所罗门神殿里发生的事情比起来,这些就是小巫见大巫了。那里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如果我把真相全部写出来的话,那一定会远远超出诸位所能够想象的了。我只要这么说,各位就可以大致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地上鲜血成河,骑马的人们的膝盖和轡头都浸没在鲜血里。
这实在是上帝的一次公平和公义的审判,让不相信他的人的鲜血充满了他的圣地,因为圣地长久以来被他们的渎神行为所污染,只有用鲜血才能洁净。
耶路撒冷———这座伟大的城市现在回到了基督徒的手中,看着朝圣者们得以虔诚的拜访圣陵,战士们先前的一切辛苦战斗都得到了回报。朝圣者们欢呼雀跃,为天主唱起了第九篇赞美诗,肩膀的上却扛着赤裸裸的突厥女人…
这是攻占耶路撒冷后的第九天。人们一致要求作第九篇布道,唱第九篇赞美诗。这一天,将是流芳百世的一天,因为它把我们的辛苦和伤悲变成了欢欣和喜悦,
这一天,标志着所有基督徒的正义得到伸张,异教归灭亡,我们的信仰得以重生。”
教皇乌尔班二世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耶路撒冷作为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圣地重新回到基督徒的手中,欧洲的男人们得到了足够多财富和发泄,自己伟大的宗教梦想也得到了实现———足以让自己的神圣的名字流传千古………
没有利益的战争是不可能的。所有的战争,都是建立在利益之上。
-----
网友解答:
-----
十字军东征是在教廷、欧洲各国君主以及渴望出人头地者的共同推动下进行的:
中世纪的欧洲神权和君权一直处于一种竞争关系——当时的欧洲实行封建采邑制度,农民绝大多数都目不识丁,教士几乎是当时欧洲唯一识字的人,教会统治着当时全欧洲所有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并成为维系欧洲各国交往的纽带。教皇的权力比之世俗君主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自从伊斯兰教兴起以来基督教会在和伊斯兰的竞争中就一直处于被动局面:穆斯林占据了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占领了基督教的圣地耶路撒冷,这一切都令教会颜面大损。与此同时穆斯林还在围攻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尽管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派和西欧的天主教派同属基督教体系,但和西欧的罗马教会并无干系,然而罗马教会一直未曾放弃将东正教纳入自己的体系,实现基督教会的统一。在这样的局面下教会希望发动欧洲各国东征以强化教廷的权威。
此时欧洲各国的君主正在上演着合纵连横的大戏:他们彼此之间征战不休,都渴望积攒财富、扩充军队,以实现自己称霸欧洲的夙愿。然而尽管在当时的封建采邑制各国君主几乎将本国农民最后一滴油水都榨干了,依然不能满足他们无穷无尽的贪欲,于是他们转而将目光锁定在对外扩张上。而征伐异教徒在当时的欧洲话语逻辑中无疑是具有绝对的正当性的——可谓是真真正正的师出有名。同时征伐异教徒也有助于促进本国同教廷的关系,以便当本国和别国发生冲突时能使教廷站在自己一方。
教廷和君主都强烈渴望发动针对穆斯林的东征,那么此时各国平民百姓又对此是何态度呢?客观而言:绝大多数欧洲百姓是支持十字军东征的——毕竟他们的宗教信仰使他们将东征视为正义之举,然而真要他们放下自己的生计去加入这样一场和他们的生活关联并不紧密的战争其实是不乐意的。当然也有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一部分)渴望出人头地的老百姓踊跃加入到了这场东征中,当然怀有这种思想的也不完全是平民百姓,各国的大商人、破落贵族以及像唐吉可德这样的底层骑士也都怀有这样的念头:中世纪的欧洲没有像中国科举制这种可以供底层人士晋升的途径,当时的欧洲实行的是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底层人士晋升的唯一通道就是当骑士去打仗,然后靠军功晋升。对那些怀有强烈的出人头地的念头的人都将这场东征看成是自己发洋财立军功,然后走上人生巅峰路的机会。
-----
网友解答:
-----
十字军东征—打着圣战旗号的侵略,是一场“十字架反对新月”的战争。
耶路撒冷被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奉为各自的圣地后,由此产生了一幕幕争夺圣地的悲剧。罗马教廷和西欧封建主打着圣战的旗号,对东部地中海各国进行了长期的侵略战争。从
1096年
开始,十字军共进行了
9次
东征,历时近
200年
,到
1291年
,随着十字军最后一个据点
阿克城
被穆斯林攻克,十字军东征结束。
这场战争的起因,学术界争论不休,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宗教扩张是十字军东征的最主要原因
公元11世纪,来自西亚的征服者塞尔柱土耳其人入侵巴格达,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开始解题。战乱使不少基督教会遭到破坏,朝圣者只能从地中海乘船去耶路撒冷。罗马教廷借机煽动欧洲人的宗教仇恨情绪。恰在这时,拜占庭帝国遭到突厥人的进攻,向罗马求救,罗马教皇喜出望外,他们早已图谋重新统一教会,进而使穆斯林改信基督教。掀起了一股宗教狂热潮,导致十字军东征。
二、西欧封建贵族的领土扩张也是其主因
公元11世纪,西欧国家城市兴起,国内外贸易迅速发展。商人们把东方名贵商品大量的运回欧洲,极大的刺激了封建贵族对东方的贪欲。在朝圣者到达东方后,为那里繁荣的经济、宏伟壮观的庙宇、宫殿和悠久灿烂的文化所吸引。这场战争除了收复圣城外,贵族、王室,尤其是年轻人则希望在东征中获得新的领地。他们聚集在一起,像浪涛一样涌向东方。
三、欧洲人的民族复兴心理是其次要原因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之前,欧洲人刚刚将摩尔人赶出利比里亚半岛中部,同时也拿下了包括西西里在内的一系列地中海岛屿。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感使得民众对于“夺回”被阿拉伯人占据的土地充满了斗志。这是后续几次东征的主要原因。
十字军东征给西亚、埃及和拜占庭人民带来了灾难,严重阻碍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十字军东征也对西欧社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使东西方之间的商业活动日益频繁。
------------------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有谁?